可降低收合入底板的机动车辆座椅总成.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182449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91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3805978.9

申请日:

2003.03.13

公开号:

CN1642776A

公开日:

2005.07.20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B60N 2/30申请日:20030313授权公告日:20081105终止日期:20120313|||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0N2/30

主分类号:

B60N2/30

申请人:

英提尔汽车公司;

发明人:

卡尔·J·霍尔达姆普夫

地址:

美国密歇根州

优先权:

2002.03.14 US 60/365,043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朱登河;王学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座椅总成(10)支承乘员于底板(7)上方,该底板具有一负载底板及一延伸于其下的凹陷部(6)。该座椅总成包括一个延伸于乘坐表面(15)和底面(17)之间的座垫(12)。一升降机构(20)延伸于座垫的底面(17)和底板(7)之间,可使座椅总成在支承乘员于负载底板上方的乘坐位置和放置于底板凹陷部内的收合位置之间选择性移动。一板体(70)与升降机构(20)操作性连接,与座椅总成一起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所述板体(70)在乘坐位置时遮掩底板凹陷部(6),在收合位置时位于凹陷部内,使座椅总成可以收合在该凹陷部内。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座椅总成,用于支承乘员于一底板上方,所述底板具有一负载 底板及一延伸于所述负载底板下的凹陷部,所述座椅总成包括: 一延伸于一乘坐表面和一底面之间的座垫; 一延伸于所述座垫的底面和所述底板之间的升降机构,使所述座椅总 成可在支承乘员于负载底板上方的乘坐位置和放置于底板凹陷部内的收 合位置之间选择性移动;和 一与所述升降机构操作性连接的板体,其与所述座椅总成一起在乘坐 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在乘坐位置时,所述板体遮掩底板凹陷部, 在收合位置时,所述板体位于凹陷部内使座椅总成可收合在该凹陷部内。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一 第一连杆和一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延伸于一个与所述座垫滑动连接 的第一上端部和一个与所述底板枢转连接的第一下端部之间,所述第二 连杆延伸于一个与所述座垫枢转连接的第二上端部和一个与所述底板滑 动连接的第二下端部之间。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将所述第一 连杆和第二连杆彼此枢转连接的枢转销。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板体托座,其 将所述板体与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杆中至少一个连接,使所述板体与所述 座椅总成一起在所述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延伸于一个与 所述第一连杆枢转连接的前端部和一个与所述板体托座滑动连接的相对 的前端部之间的前臂,用于在所述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的运动过程 中支承所述板体。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延伸于一个与 所述第二连杆枢转连接的后端部和一个与所述底板托座枢转连接的相对 的后端部之间的后臂,用于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的运动过程中支 承所述板体。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所述座椅总成 选择性锁定在所述乘坐位置的一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一固定安 装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杆之一的锁销,以及一可与所述锁销锁定啮合以 将所述座椅总成保持在所述乘坐位置的钩子,所述钩子与所述座垫枢转 连接以选择性地进入和脱开与所述销的锁定啮合。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定安装于所 述座垫的座垫托座,所述座垫托座包括设于其中的一个槽,用于当所述 座椅总成在所述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时滑动容置所述锁销而让 其从中穿行。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销固定安装于 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一的第一上端部和第二上端部中其中一个 上,并突伸出所述座垫托座内的槽,从而限定所述第一连杆上端部和所 述座垫之间的上述滑动接合。
10: 一种座椅总成,用于支承乘员于一底板上方,所述底板具有一负 载底板、一位于所述负载底板下方的凹陷部、及一延伸于两者之间的中 间结构,所述座椅总成包括: 一延伸于一乘坐表面和一底面之间的座垫; 一枢转连接于所述座垫、可在一支承位置和一叠置于所述座垫上的向 前收合位置之间运动的座椅靠背;和 一延伸于所述座垫的底面和所述底板之间的升降机构,其使所述座椅 总成在支承乘员于底板上方的一乘坐位置和放置于底板中凹陷部内的一 收合位置之间选择性移动,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座椅靠背操作性连接, 响应所述座椅靠背在所述支承位置和向前收合位置之间的枢转运动,相 应地在所述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座椅总成。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 前连杆和后连杆,每个前连杆和后连杆都与所述座垫和底板枢转连接, 使所述座椅总成可在所述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选择性运动。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杆和后连 杆中每一个包括一个与所述座垫枢转连接的上臂。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杆和后连 杆中每一个包括一个垂直延伸于其上的下臂。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杆和后连 杆中每一个包括一枢转装设于所述底板中间结构的中间部分。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延伸于固定 安装在所述前连杆和后连杆之一的近端部与远端部之间的枢转销,所述 枢转销在所述近端部和远端部之间可转动的轴接于所述座垫。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由所述枢转 销之远端部径向向外延伸的径向臂。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延伸于所述 座椅靠背和所述径向臂之间的径向连杆,其响应所述座椅靠背在所述支 承位置和向前收合位置之间的运动而枢转所述枢转销,相应地使得所述 座椅总成在所述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由所述前连 杆和后连杆支承的板体,板体与所述升降机构一起在所述乘坐位置和所 述收合位置之间运动,在乘坐位置时,所述板体遮掩底板上的凹陷部, 在收合位置时,所述板体放置于凹陷部内,可将所述座椅总成收合于凹 陷部内。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延伸于所述 前连杆和后连杆之一的下臂和所述底板之间的阻尼器,该阻尼器对所述 座椅总成在所述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的运动施加阻尼。
20: 一种座椅总成,用于支承乘员于底板上方,所述座椅总成包括: 一座垫; 前连杆和后连杆,其每一个延伸于所述座垫与所述底板之间,使所述 座椅总成可在支承乘员于底板上方的一乘坐位置和放置于底板中的一凹 陷部内的一收合位置之间选择性移动;和 一臂,其延伸于一个与所述座垫枢转连接的一座垫端部和一个与所述 前连杆和后连杆之一枢转连接的连杆端部之间,使所述座垫在所述乘坐 位置时相对于所述收合位置可成角度倾斜变位。

说明书


可降低收合入底板的机动车辆座椅总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座椅总成。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使座椅总成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的升降机构。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包括用于支承车内乘员的座椅总成。座椅总成包括座垫和座椅靠背,座椅靠背通过可使其相对座垫在多个斜靠座位位置之间进行可选择性枢转调整的斜靠机构与座垫操作性地连接。通常,该座椅靠背也可以在任一斜靠座位和一基本水平且向前收合的位置之间移动,呈现出在该座椅靠背后部的负载底板表面。

    机动车辆座椅技术领域公知在座垫和车辆底板之间安装四连杆机构,以在乘坐位置和向前收合的位置之间移动座椅总成,乘坐位置时座垫间隔位于车辆底板上方,当位于向前收合位置时座垫大体位于乘坐位置的前方并紧靠车辆底板。在目前座椅技术中使用的四连杆机构需要在座椅总成前方增加额外的收合空间。同时还需要将座椅总成折叠进收合位置使负载底板表面与座椅总成后面的载重底板,或者与类似定位的后排座椅总成的负载底板表面基本共面。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一座椅总成支承乘员于底板上方,该底板具有一负载底板及一延伸于其下的凹陷部。该座椅总成包括一个延伸于乘坐表面和底面之间的座垫。一升降机构延伸于座垫的底面和底板之间,可使座椅总成在支承乘员于底板上方的乘坐位置和放置于底板凹陷部内的收合位置之间选择性移动。一板体与升降机构操作性连接,与座椅总成一起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其中该板体在乘坐位置时遮掩底板凹陷部,在收合位置时位于凹陷部内使座椅总成可以收合在该凹陷部内。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参照下面的详细描述易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优势,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总成的侧视图;

    图2是所述座椅总成处于乘坐位置时的立体图;

    图3是所述座椅总成处于收合装置时地立体图;

    图4是与车辆彼此连接处于乘坐位置时的所述座椅总成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总成的侧视图;

    图6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总成处于乘坐位置时的部分立体图;

    图7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总成处于乘坐位置时的部分立体图;

    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总成处于乘坐位置时的部分立体图;

    图9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总成处于收合位置时的部分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4,用于机动车辆的座椅总成总体上用10标示。座椅总成10包括一座垫12,座垫12具有一乘坐表面15及一相对的底面17,用于支承座椅总成10的乘员于车辆底板5之上。底板5包括一设置在负载底板7下方的凹陷部6。一中间结构8延伸于负载底板7与凹陷部6之间。

    座垫12延伸于基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侧边元件11、13之间。用于支承乘员后背的座椅靠背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任一种适当的斜靠机构16与座垫12操作性地连接。斜靠机构16可以致动至一锁定状态或一解锁状态。在解锁状态时,斜靠机构16可使座椅靠背14相对于座垫12在多个大体上直立的乘坐位置和叠置在座垫12上的一折叠平卧位置之间选择性枢转调整。在锁定状态时,斜靠机构16阻止座椅靠背14相对于座垫12做枢转运动。斜靠机构16向锁定状态偏压。一控制杆19可转动地与斜靠机构16连接,通过控制杆19相对斜靠机构16的对应转动,可以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致动斜靠机构16。

    一升降机构20延伸于座垫12的底面17与底板5之间。升降机构20可使座椅总成10在图1所示的乘坐位置和图3所示的收合位置之间选择性运动。在乘坐位置时,座垫12高于底板。在收合位置时,座垫12放置于形成于底板5中的凹陷部6内。升降机构20包括一对基本平行且间隔分开的第一连杆30。每个第一连杆30延伸于一第一下端部32与一第一上端部36之间。第一下端部32与固定安装在凹陷部6的底板托座34枢转连接。上端部36与固定安装在座垫12的底面17上的座垫托座38可滑动地连接。更具体地,一槽39成形于座垫托座38内,当座椅总成10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时,槽39滑动地容置延伸于第一上端部36的螺钉或销37。

    升降机构20还包括一对基本平行且间隔分开的第二连杆40。每个第二连杆40延伸于第二下端部42与第二上端部46之间。每个第二连杆40的第二上端部46固定安装于与座垫12的侧边元件11、13至少之一枢转连接的杆48。每个第二连杆40的第二下端部42与固定安装于凹陷部6的底板托座44滑动地接合。更具体地,一螺钉或销43固定安装于每个第二连杆40的第二下端部42,一槽45成形于底板托座44内,滑动地容置每个销43。当座椅总成10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时,销43在槽45内滑动。通过一轴销50,每个第一连杆30与相应的一个第二连杆40以剪刀型结构枢转连接。

    座椅总成10包括用于将座椅总成10锁定在乘坐位置的锁定机构51。锁定机构51包括一钩子60,钩子60在座椅总成10位于乘坐位置时可与销37接合,以防止销37在座垫托座38的槽39内运动。钩子60与座垫12的侧边元件11、13之一枢转装配,这样可以与销37运动接合和分离。

    一手柄52与控制杆19固定连接以便于斜靠机构16的致动。一翻转手柄54与座椅靠背14枢转连接以便于致动斜靠结构16及致动钩子60与销37接合与分离。更具体地,一L形扳机杆62与座垫12的侧边元件11枢转连接。扳机杆62延伸于第一臂61与第二臂63之间。第一线缆64延伸于翻转手柄54与扳机杆62的第一臂61之间,以响应翻转手柄54的转动而转动扳机杆61。第二线缆66延伸于钩子60与扳机杆62的第二臂63之间,以响应扳机杆62的相应转动而移动旋转钩子62。通过这种布置,翻转手柄54的转动使钩子60与销37运动接合和分离。此外,一杆68延伸于扳机杆62的第一臂63与一从控制杆19径向延伸的杆臂19a之间,从而翻转手柄54的致动分别通过扳机杆62和第一与第二线缆64、66使斜靠机构16在锁定和解锁状态之间运动,同时也使钩子60与销37进入和脱开接合。

    一板体70与升降机构20操作性连接,并与座椅总成10一起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在乘坐位置时,板体70遮掩底板5中的凹陷部6,且板体70设置为看上去是负载底板7的一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设置板体70而仍然覆盖凹陷部6。在收合位置时,该板体70与座椅总成10一起放置在凹陷部6内。更具体地,一对板体托座72、74每个都与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装配。板体托座72、74间隔设置,并适用于固定支承板体70于其间。一对上前臂76每个延伸于一连杆端部76a与一托座端部76b之间,所述连杆端部76a与每个第一连杆30的第一上端部36枢转连接,所述托座端部76b与每个板体托座72、74滑动地接合。一销78固定安装于每个上前臂76的托座端部76b,并插入成形于每个板体托座72、74的槽73、75,这限定了每个前臂76与每个板体托座72、74的滑动接合。一对下前臂80每个延伸于一连杆端部80a与一托座端部80b之间,所述连杆端部80a与每个第二连杆40的下端部42枢转连接,所述托座端部80b与销78枢转连接,该销78与每个板体托座72、74内的槽73、75滑动接合。类似地,一对上后臂82每个延伸于一连杆端部82a与一托座端部82b之间,所述连杆端部82a与每个第二连杆40的上端部36枢转连接,所述托座端部82b通过一枢转销86与每个板体托座72、74枢转连接。一对下后臂84每个延伸于一连杆端部84a与一托座端部84b之间。所述连杆端部84a与每个第一连杆30的下端部32枢转连接,所述托座端部84b通过一枢转销86与每个板体托座72、74枢转连接。通过这种布置,板体70与座椅总成10一起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该过程中通过销78在每个相应板体托座72、74的槽73、75内的滑动减弱了上前臂76和下前臂80的前后运动。

    在操作中,座椅靠背14可以通过手柄52解锁斜靠机构16而在多个斜靠乘坐位置之间进行调整。释放手柄52可使斜靠机构16回到锁定状态,将座椅靠背14锁定在多个斜靠乘坐位置中选定的一个位置。

    可通过致动翻转手柄54将座椅总成10从乘坐位置移至收合位置。致动翻转手柄54通过第一线缆64、第二线缆66以及扳机杆62可使钩子60与销37脱离接合。致动翻转手柄54还可以通过延伸于扳机杆62与控制杆19之间的杆68解锁斜靠机构16。斜靠机构16解锁后,座椅靠背14可在多个斜靠乘坐位置和向前收合位置之间移动。钩子60与销37脱离接合后,座椅总成10可以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移动,该过程中,每个销37、43在每个板体托座38、44的槽39、45内滑动,使得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以剪刀状动作折叠。当座椅总成10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移动时,枢转地连接于座垫12的侧边元件11、13之间的杆48使第二连杆40同步运动。

    座椅总成10包括固定安装于座椅靠背14的第一板体90,当座椅靠背14处于向前收合位置时,该板体作为负载底板7的一部分。第二板体92枢转连接于第一板体90,可以在收合位置时的座椅总成10和座椅总成10后部的负载底板7之间、或者和位于座椅总成10后面的另一个座椅总成座椅靠背上的负载底板7之间的一间隔上摆过并跨接该间隔。一闩钩94枢转连接于座椅靠背14,用于在设于第一板体90的槽96中和槽96外运动。闩钩94穿过槽96并与第二板体92啮合。当座椅总成10处于乘坐位置使用时,闩钩94可保持第二板体92紧靠第一板体90。

    参考图4,座椅总成10包括一对固定安装于座垫12的相对侧以遮掩升降机构20的连接盖98。一对直立壁99从板体70的相对端竖直延伸到与每个连接盖98搭接。在座椅总成10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过程中,连接盖98和直立壁99保持搭接以遮掩升降机构20。

    在图5到图9中,第二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座椅总成总体上标示为110,该实施方式中的元件与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基本类似,通过给附图标记加上100来标示这些元件。一四连杆机构120形式的升降机构延伸于座垫112的底面117与底板5之间。该连杆机构120可使座椅总成110在如图8所示的乘坐位置和如图9所示的收合位置之间选择性移动。连杆机构120包括一对L形的后连杆130,每一后连杆130具有一上臂132、一下臂134及一延伸于其间的中间部分136。一枢转销133延伸于固定安装于上臂132的近端部131与远端部135之间。所述枢转销133枢转连接于座垫112。中间部分136通过一枢转销137与底板5枢转连接。

    所述连杆机构120还包括一对L形的前连杆140,每一前连杆140具有一上臂142、一下臂144及一延伸于其间的中间部分146。一对臂150每个延伸于一连杆端部152与一座垫端部154之间,所述连杆端部152通过一枢转销153枢转连接于前连杆140的上臂142,所述座垫端部154通过一枢转销155枢转连接于座垫112。前连杆140的中间部分146通过一枢销147枢转连接于底板5。

    当座椅总成110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时,后连杆130相对于车辆底板5绕枢转销137枢转,而前连杆140相对于底板绕枢转销147枢转。此外,当座椅总成110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时,后连杆130相对于座垫112绕枢转销133枢转,而前连杆140相对于臂150绕枢转销153枢转,且臂150相对于座垫112绕枢转销155枢转。在乘坐位置时臂150可使座垫120相对于收合位置调整倾斜角度。

    参考图7,一径向臂139固定安装于远端部135并由远端部径向向外延伸。一连杆170延伸于枢转连接于座位靠背114部分的一端部与枢转连接于径向臂139之远端部的一相对端部之间。当座椅靠背114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枢转运动时,连杆170可使枢转销133转动,这转而驱使后连杆130绕枢转销133的纵轴枢转运动。座椅总成110可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且乘坐位置时座垫112间隔设于车辆底板5上方,收合位置时座垫112纵向平躺在凹陷部6内,响应座椅靠背在相应的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的运动。

    一板体180延伸于前连杆140与后连杆130之间。一L形的支承臂160延伸于每个前连杆140与板体180的前端部之间。臂160的一个端部枢转连接于相应的前连杆140,且臂160的相对端部枢转连接于板体180的前端部。板体180的后端部枢转连接于后连杆130。当座椅总成110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时,板体180和座椅总成110一起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运动,乘坐位置时板体180与负载底板7平齐,收合位置时,板体180放置于底板5的凹陷部6内。

    参考图6,一连杆190延伸在前连杆130和后连杆140的下臂134、144之间。一柱塞式气动阻尼器200延伸于底板5与连杆190之间,用于对座椅总成110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间的运动产生阻尼。另外,阻尼器200也可以延伸于底板5、与前连杆130和后连杆140之一的下臂134或144之间。

    已通过图示方式对发明进行了描述,应该理解,使用的术语仅仅旨在文字上的描述而非限制。

    根据上述启示可得到本发明的许多修改和变体。因此,应该理解,本发明可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而不仅仅是根据具体描述的情形实现。

可降低收合入底板的机动车辆座椅总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可降低收合入底板的机动车辆座椅总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可降低收合入底板的机动车辆座椅总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降低收合入底板的机动车辆座椅总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降低收合入底板的机动车辆座椅总成.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座椅总成(10)支承乘员于底板(7)上方,该底板具有一负载底板及一延伸于其下的凹陷部(6)。该座椅总成包括一个延伸于乘坐表面(15)和底面(17)之间的座垫(12)。一升降机构(20)延伸于座垫的底面(17)和底板(7)之间,可使座椅总成在支承乘员于负载底板上方的乘坐位置和放置于底板凹陷部内的收合位置之间选择性移动。一板体(70)与升降机构(20)操作性连接,与座椅总成一起在乘坐位置和收合位置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