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力于大截面柱的型钢横梁塔吊基础座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受力于大截面柱的型钢
横梁塔吊基础座。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塔吊基础的形式多种多样
的,如:独立承台塔吊基础、设置于地下室底板或顶板塔吊基础、核心筒内爬式塔吊等。建筑
施工中,各种建筑材料的垂直运输均由塔吊完成,塔吊的稳定性和牢固度直接影响到的施
工的安全和进度。尤其是现代高层建筑和深层地下室的施工,塔吊基础往往设置在地下室
中间,在地下室施工阶段,基础座平台以下是悬空的,因此对塔吊的要求相当高,一旦塔吊
结构出现问题,其导致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影响塔吊整体结构稳定的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
是受力于大截面柱的型钢横梁塔吊基础座,所有的承重都是由受力于大截面柱的型钢横梁
塔吊基础座传递的;除此以外,受力于大截面柱的型钢横梁塔吊基础座还需承受额外的自
然风力,所以,受力于大截面柱的型钢横梁塔吊基础座的稳定和牢固是极其重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形式简单、节能环保、可重复使用的受力于
大截面柱的型钢横梁塔吊基础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受力于大截面柱的型钢横梁塔吊基础座,包括多根主体框架
柱、多块钢筋锚固板、大截面钢横梁框架;所述的多块钢筋锚固板分别预埋在多根主体框架
柱上,大截面钢横梁框架的外端固定在多块钢筋锚固板上。
所述的大截面钢横梁框架由多根大截面H型钢横梁和多根大截面H型钢纵梁构成,
多根大截面H型钢横梁分别固定多根大截面H型钢纵梁之间。
所述的大截面钢横梁框架由两根大截面H型钢横梁、两根大截面H型钢纵梁、两根
大截面H型钢短纵梁构成;所述的两根大截面H型钢横梁分别平行固定在两根大截面H型钢
纵梁之间,两根大截面H型钢短纵梁分别平行固定在两根大截面H型钢横梁之间。
所述的钢筋锚固板由钢筋、锚固板组成; 所述的钢筋为L形钢筋,其L端埋入主体
框架柱内,其另一端伸出主体框架柱表面;所述的锚固板为角钢形,其一个侧面与L形钢筋
伸出主体框架柱表面的伸出端焊接固定,锚固板的另一个侧面上开设多个通孔且螺栓通过
该通孔与大截面钢横梁框架外端固接。
所述的主体框架柱由四根大截面框架柱构成,四根大截面框架柱呈矩形布置,大
截面钢横梁框架的四个外端分别固定在四根大截面框架柱上,大截面钢横梁框架距离楼地
面100mm-300 mm。
在主体框架柱上预埋钢板,将大截面钢横梁框架固定受力于主体框架柱上。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包括多根主体框架柱、多块钢筋锚固板、大截面
钢横梁框架;所述的多块钢筋锚固板分别预埋在多根主体框架柱上,大截面钢横梁框架的
外端固定在多块钢筋锚固板上,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本实用新型大截面钢横梁框架的外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多块钢筋锚固板上,
使得本实用新型大截面钢横梁框架塔吊基础安拆方便,省时省工又节地,符合绿色施工要
求。
2、与传统塔吊基础相比,本本实用新型的塔吊基础结构形式简单,节能环保,可重
复使用。
3、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大截面钢横梁框架塔吊基础设置于主体框架柱上,如,本实
用新型可设置于地下室顶板上,主体结构转换层上等,但受力于主体框架柱上,而不是受力
于地下室顶板或主体结构转换层楼地面。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主体框架柱与钢筋锚固板连接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钢筋锚固板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受力于大截面柱的型钢横梁塔吊基础座,包括
多根主体框架柱1、多块钢筋锚固板2、大截面钢横梁框架3。
所述的多块钢筋锚固板2分别预埋在多根主体框架柱1上,大截面钢横梁框架3的
外端固定在多块钢筋锚固板2上。
所述的大截面钢横梁框架3由两根大截面H型钢横梁31、两根大截面H型钢纵梁32、
两根大截面H型钢短纵梁33构成;所述的两根大截面H型钢横梁31分别平行固定在两根大截
面H型钢纵梁32之间,两根大截面H型钢短纵梁33分别平行固定在两根大截面H型钢横梁31
之间。
所述的钢筋锚固板2由钢筋21、锚固板22组成。所述的钢筋21为L形钢筋21,其L端
埋入主体框架柱内,其另一端伸出主体框架柱1表面;所述的锚固板2为角钢形,其一个侧面
与L形钢筋21伸出主体框架柱1表面的伸出端焊接固定,锚固板2的另一个侧面上开设多个
通孔221(如图3所示)且螺栓通过该通孔221与大截面钢横梁框架3外端固接。
所述的主体框架柱1由四根大截面框架柱11构成,四根大截面框架柱11呈矩形布
置,大截面钢横梁框架3的四个外端分别固定在四根大截面框架柱11上,大截面钢横梁框架
3距离楼地面100mm-300 mm。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大截面钢横梁框架的结构形式有多
种,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
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