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率码分多址系统中上行信道增强的上行信令传输方法.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81737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64 大小:3.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310123341.X

申请日:

2003.12.17

公开号:

CN1630380A

公开日:

2005.06.22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4Q7/20; H04B7/26; H04J13/00; H04J3/24

主分类号:

H04Q7/20; H04B7/26; H04J13/00; H04J3/24

申请人: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发明人:

王春花; 王平; 朴成日; 李惠英; 金秉润; 郑扩勇; 金成训; 李玄又

地址:

100081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9号理工科技大厦4层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戎志敏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在3.84Mcps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SICH中的保留比特来传送上行信道增强所需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对n比特上行信令,采用(N,n)分组码进行编码,产生N比特的序列;对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后生成72比特序列;将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本发明充分利用了现有系统中的保留资源,来实现新的功能,实现简单,具有较好的后向兼容性;本发明所提出的传输上行信令的各种方案中,对可能的上行信令的编码方式尽可能采用当前规范已规定的编码方式,进而能尽量减少UE端用于编码和Node B端用于译码的实现复杂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在3.84Mcps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 道HS-SICH中的保留比特来传送上行信道增强所需的上行信令的方法, 包括步骤: a)对n比特上行信令,采用(N,n)分组码进行编码,产生N比特的 序列; b)对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 后生成72比特序列; c)将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 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1 , e 2 . . . e 72 . ]]>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n比特上 行信令与Node B控制的调度有关、与HARQ有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72比特时,步骤 b)可以省略。 4.一种在3.84Mcps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 信道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 括步骤: a)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N,7)分组码进行编 码,生成N比特的序列; b)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 后生成72比特序列; c)将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 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1 , e 2 . . . e 72 . ]]>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7比特与 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号, 速率匹配版本指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N,7)分 组码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72比特时,步骤 c)可以省略。 8.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与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机制有关的上行信令 的方法,包括步骤: a)对8比特与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N,8)分组码进行编码, 生成N比特的序列; b)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 后生成72比特序列; c)将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 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1 , e 2 . . . e 72 . ]]>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8比特与 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包括UE的发送功率余量和数据缓冲。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N,8)分 组码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72比特时,步骤 c)可以省略。 12.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 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对1比特的RR和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N,8) 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N比特的序列; b)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后 生成72比特序列; c)将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 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1 , e 2 . . . e 72 . ]]>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7比特 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号、 速率匹配版本指示。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N,8) 分组码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72比特时,步 骤c)可以省略。 16.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SICH 中的保留比特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 方法,包括步骤: a)对1比特的RR信令,采用(M1,1)重复码进行编码,生成M1比 特的编码信息; b)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M2,7)分组码进行编 码,生成M2比特的序列; c)将所述M1的序列与所述M2的序列串接后生成长为M1+M2的比 特序列,然后经过72-M1-M2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后生成72比 特序列; d)将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 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1 , e 2 . . . e 72 . ]]>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M1的取 值与RR信令的性能要求有关,且M1≤72-7比特。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7比特 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号、 速率匹配版本指示。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M2的取 值满足M2≤72-M1;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M2,7) 分组码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M1+M2=72比特时, 步骤c)中的循环冗余校验可以省略。 22.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以及支持时间和 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对15比特的上行信令,采用(N,15)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N 比特的序列; b)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后 生成72比特序列; c)将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 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1 , e 2 . . . e 72 . ]]>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与HARQ 有关的上行信令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号、速率匹配 版本指示。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8比特 的调度信令包括UE的发送功率余量和数据缓冲。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72比特时,步 骤b)可以省略。 26.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以及支持时间和 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M1,7)分组码进行编 码,生成M1比特的序列; b)对8比特的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M2,8) 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M2比特的序列; c)将所述M1的序列与所述M2的序列串接后生成长为M1+M2的比 特序列,然后经过72-M1-M2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后生成72比 特序列; d)将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 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1 , e 2 . . . e 72 . ]]>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与HARQ 有关的上行信令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号、速率匹配 版本指示。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M1的取 值与HARQ信令的性能要求有关,且M1≤72-8比特。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M1,7) 分组码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8比特 的调度信令包括UE的发送功率余量和数据缓冲。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M2的取 值满足M2≤72-M1; 32.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M2,8) 分组码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33.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M1+M2=72比特 时,步骤c)中的循环冗余校验可以省略。 34.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一起来传送上行信道增强所需的上行 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在HS-SICH中的编码后的ACK/NACK域和CQI域打掉P个比特, 进而获得P个可用比特; b)对n比特上行信令,采用(N,n)分组码进行编码,产生N比特 的编码序列; c)对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P+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 验后生成P+72比特序列; d)将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 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其 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i , d i + 1 . . . d i + P - 1 = e 1 , e 2 . . . e P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P + 1 , e P + 2 . . . e 72 + P . ]]>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P个打 孔比特是HS-SICH中编码后的CQI序列的任意P个连续比特。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n比特 上行信令是与Node B控制的调度有关和与HARQ有关。 37.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P+72比特时, 步骤c)可以省略。 38.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一起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 方法,包括步骤: a)在HS-SICH中的编码后的ACK/NACK域和CQI域打掉P个比特, 进而获得P个可用比特; b)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N,7)分组码进行编 码,生成N比特的序列; c)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P+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 验后生成P+72比特序列; d)将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 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其 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i , d i + 1 . . . d i + P - 1 = e 1 , e 2 . . . e P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P + 1 , e P + 2 . . . e 72 + P . ]]>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P个打 孔比特是HS-SICH中编码后的CQI序列的任意P个连续比特。 4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7比特 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 号、速率匹配版本指示。 41.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N,7) 分组码的产生方式为先采用(32,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 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 42.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N,7) 分组码的另一种产生方式为先采用(48,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 码,然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 43.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P+72比特时, 步骤c)可以省略。 44.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一起传输与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机制 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在HS-SICH中的编码后的ACK/NACK域和CQI域打掉P个比特, 进而获得P个可用比特; b)对8比特的发送功率余量和数据缓冲,采用(N,8)分组码进行 编码,生成N比特的序列; c)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P+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 验后生成P+72比特序列; d)将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 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其 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i , d i + 1 . . . d i + P - 1 = e 1 , e 2 . . . e P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P + 1 , e P + 2 . . . e 72 + P . ]]>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P个打 孔比特是HS-SICH中编码后的CQI序列的任意P个连续比特。 46.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N,8) 分组码的产生方式为先采用(32,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 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 47.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N,8) 分组码的另一种产生方式为先采用(48,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 码,然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 48.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P+72比特时, 步骤c)可以省略。 49.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一起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 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在HS-SICH中的编码后的ACK/NACK域和CQI域打掉P个比特, 进而获得P个可用比特; b)对1比特的RR和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N,8) 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N比特的序列; c)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P+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 验后生成P+72比特序列; d)将所述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 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 d 1 ,d 2 ...d U ,其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i , d i + 1 . . . d i + P - 1 = e 1 , e 2 . . . e P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P + 1 , e P + 2 . . . e 72 + P . ]]>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P个打 孔比特是HS-SICH中编码后的CQI序列的任意P个连续比特。 51.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7比特 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号、 速率匹配版本指示。 52.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N,8) 分组码的产生方式为先采用(32,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 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 53.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N,8) 分组码的另一种产生方式为先采用(48,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 码,然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 54.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P+72比特时, 步骤c)可以省略。 55.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一起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 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在HS-SICH中的编码后的ACK/NACK域和CQI域,打掉P个比特, 进而获得P个可用比特; b)对1比特的RR信令,采用(M1,1)重复码进行编码,生成M1比 特的编码信息; c)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M2,7)分组码进行编 码,生成M2比特的序列; d)将所述M1的序列与所述M2的序列串接后生成长为M1+M2的比 特序列,然后经过P+72-M1-M2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后生成P+72 比特序列; e)将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 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其 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i , d i + 1 . . . d i + P - 1 = e 1 , e 2 . . . e P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P + 1 , e P + 2 . . . e 72 + P . ]]> 5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P个打 孔比特是HS-SICH中编码后的CQI序列的任意P个连续比特。 57.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M1的取 值与RR信令的性能要求有关,且M1≤P+72-7。 58.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7比特 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号、 速率匹配版本指示。 59.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的M2的取 值满足M2≤P+72-M1; 60.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的(M2,7) 分组码的产生方式为先采用(32,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 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 61.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的(M2,7) 分组码的另一种产生方式为先采用(48,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 码,然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 62.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P+72比特时, 步骤d)中的循环冗余校验可以省略。 63.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以及 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在HS-SICH中的编码后的ACK/NACK域和CQI域打掉P个比特, 进而获得P个可用比特; b)对15比特的上行信令,采用(N,15)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N 比特的序列; c)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P+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 后生成P+72比特序列; d)将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 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其 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i , d i + 1 . . . d i + P - 1 = e 1 , e 2 . . . e P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P + 1 , e P + 2 . . . e 72 + P . ]]> 64.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P个打 孔比特是HS-SICH中编码后的CQI序列的任意P个连续比特。 65.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8比特 的调度信令主要包括UE的发送功率余量和数据缓冲。 66.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与HARQ 有关的上行信令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号、速率匹配 版本指示。 67.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P+72比特时, 步骤c)可以省略。 68.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以及 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在HS-SICH中的编码后的ACK/NACK域和CQI域打掉P个比特, 进而获得P个可用比特; b)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M1,7)分组码进行编 码,生成M1比特的序列; c)对8比特的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M2,8) 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M2比特的序列; d)将所述M1的序列与所述M2的序列串接后生成长为M1+M2的比 特序列,然后经过P+72-M1-M2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后生成72 比特序列; e)将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 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其 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i , d i + 1 . . . d i + P - 1 = e 1 , e 2 . . . e P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P + 1 , e P + 2 . . . e 72 + P . ]]> 69.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P个打 孔比特是HS-SICH中编码后的CQI序列的任意P个连续比特。 70.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与HARQ 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号、速率 匹配版本指示。 71.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M1的取 值与HARQ信令的性能要求有关,且M1≤P+72-8比特。 72.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M1,7)分 组码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73.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的8比特 的调度信令包括UE的发送功率余量和数据缓冲。 74.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的M2的取 值满足M2≤P+72-M1; 75.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的(M2,8) 分组码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76.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M1+M2=P+72比 特时,步骤d)中的循环冗余校验可以省略。
3: 84Mcps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 道HS-SICH中的保留比特来传送上行信道增强所需的上行信令的方法, 包括步骤: a)对n比特上行信令,采用(N,n)分组码进行编码,产生N比特的 序列; b)对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 后生成72比特序列; c)将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 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1 , e 2 . . . e 72 .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n比特上 行信令与Node B控制的调度有关、与HARQ有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72比特时,步骤 b)可以省略。
4: 一种在3.84Mcps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 信道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 括步骤: a)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N,7)分组码进行编 码,生成N比特的序列; b)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 后生成72比特序列; c)将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 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1 , e 2 . . . e 72 . ]]>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7比特与 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号, 速率匹配版本指示。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N,7)分 组码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72比特时,步骤 c)可以省略。
8: 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与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机制有关的上行信令 的方法,包括步骤: a)对8比特与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N,8)分组码进行编码, 生成N比特的序列; b)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 后生成72比特序列; c)将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 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1 , e 2 . . . e 72 . ]]>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8比特与 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包括UE的发送功率余量和数据缓冲。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N,8)分 组码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11: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72比特时,步骤 c)可以省略。
12: 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 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对1比特的RR和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N,8) 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N比特的序列; b)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后 生成72比特序列; c)将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 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1 , e 2 . . . e 72 . ]]>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7比特 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号、 速率匹配版本指示。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N,8) 分组码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15: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72比特时,步 骤c)可以省略。
16: 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SICH 中的保留比特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 方法,包括步骤: a)对1比特的RR信令,采用(M1,1)重复码进行编码,生成M1比 特的编码信息; b)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M2,7)分组码进行编 码,生成M2比特的序列; c)将所述M1的序列与所述M2的序列串接后生成长为M1+M2的比 特序列,然后经过72-M1-M2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后生成72比 特序列; d)将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 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1 , e 2 . . . e 72 . ]]>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M1的取 值与RR信令的性能要求有关,且M1≤72-7比特。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7比特 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号、 速率匹配版本指示。
19: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M2的取 值满足M2≤72-M1;
20: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M2,7) 分组码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21: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M1+M2=72比特时, 步骤c)中的循环冗余校验可以省略。
22: 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以及支持时间和 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对15比特的上行信令,采用(N,15)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N 比特的序列; b)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后 生成72比特序列; c)将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 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1 , e 2 . . . e 72 . ]]>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与HARQ 有关的上行信令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号、速率匹配 版本指示。
24: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8比特 的调度信令包括UE的发送功率余量和数据缓冲。
25: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72比特时,步 骤b)可以省略。
26: 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以及支持时间和 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M1,7)分组码进行编 码,生成M1比特的序列; b)对8比特的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M2,8) 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M2比特的序列; c)将所述M1的序列与所述M2的序列串接后生成长为M1+M2的比 特序列,然后经过72-M1-M2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后生成72比 特序列; d)将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 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1 , e 2 . . . e 72 . ]]>
27: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与HARQ 有关的上行信令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号、速率匹配 版本指示。
28: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M1的取 值与HARQ信令的性能要求有关,且M1≤72-8比特。
29: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M1,7) 分组码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30: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8比特 的调度信令包括UE的发送功率余量和数据缓冲。
31: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M2的取 值满足M2≤72-M1;
32: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M2,8) 分组码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33: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M1+M2=72比特 时,步骤c)中的循环冗余校验可以省略。
34: 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一起来传送上行信道增强所需的上行 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在HS-SICH中的编码后的ACK/NACK域和CQI域打掉P个比特, 进而获得P个可用比特; b)对n比特上行信令,采用(N,n)分组码进行编码,产生N比特 的编码序列; c)对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P+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 验后生成P+72比特序列; d)将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 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其 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i , d i + 1 . . . d i + P - 1 = e 1 , e 2 . . . e P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P + 1 , e P + 2 . . . e 72 + P . ]]>
35: 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P个打 孔比特是HS-SICH中编码后的CQI序列的任意P个连续比特。
36: 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n比特 上行信令是与Node B控制的调度有关和与HARQ有关。
37: 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P+72比特时, 步骤c)可以省略。
38: 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一起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 方法,包括步骤: a)在HS-SICH中的编码后的ACK/NACK域和CQI域打掉P个比特, 进而获得P个可用比特; b)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N,7)分组码进行编 码,生成N比特的序列; c)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P+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 验后生成P+72比特序列; d)将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 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其 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i , d i + 1 . . . d i + P - 1 = e 1 , e 2 . . . e P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P + 1 , e P + 2 . . . e 72 + P . ]]>
39: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P个打 孔比特是HS-SICH中编码后的CQI序列的任意P个连续比特。
40: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7比特 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 号、速率匹配版本指示。
41: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N,7) 分组码的产生方式为先采用(32,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 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
42: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N,7) 分组码的另一种产生方式为先采用(48,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 码,然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
43: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P+72比特时, 步骤c)可以省略。
44: 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一起传输与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机制 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在HS-SICH中的编码后的ACK/NACK域和CQI域打掉P个比特, 进而获得P个可用比特; b)对8比特的发送功率余量和数据缓冲,采用(N,8)分组码进行 编码,生成N比特的序列; c)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P+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 验后生成P+72比特序列; d)将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 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其 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i , d i + 1 . . . d i + P - 1 = e 1 , e 2 . . . e P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P + 1 , e P + 2 . . . e 72 + P . ]]>
45: 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P个打 孔比特是HS-SICH中编码后的CQI序列的任意P个连续比特。
46: 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N,8) 分组码的产生方式为先采用(32,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 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
47: 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N,8) 分组码的另一种产生方式为先采用(48,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 码,然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
48: 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P+72比特时, 步骤c)可以省略。
49: 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一起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 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在HS-SICH中的编码后的ACK/NACK域和CQI域打掉P个比特, 进而获得P个可用比特; b)对1比特的RR和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N,8) 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N比特的序列; c)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P+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 验后生成P+72比特序列; d)将所述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 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 d 1 ,d 2 ...d U ,其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i , d i + 1 . . . d i + P - 1 = e 1 , e 2 . . . e P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P + 1 , e P + 2 . . . e 72 + P . ]]>
50: 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P个打 孔比特是HS-SICH中编码后的CQI序列的任意P个连续比特。
51: 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7比特 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号、 速率匹配版本指示。
52: 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N,8) 分组码的产生方式为先采用(32,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 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
53: 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N,8) 分组码的另一种产生方式为先采用(48,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 码,然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
54: 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P+72比特时, 步骤c)可以省略。
55: 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一起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 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在HS-SICH中的编码后的ACK/NACK域和CQI域,打掉P个比特, 进而获得P个可用比特; b)对1比特的RR信令,采用(M1,1)重复码进行编码,生成M1比 特的编码信息; c)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M2,7)分组码进行编 码,生成M2比特的序列; d)将所述M1的序列与所述M2的序列串接后生成长为M1+M2的比 特序列,然后经过P+72-M1-M2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后生成P+72 比特序列; e)将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 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其 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i , d i + 1 . . . d i + P - 1 = e 1 , e 2 . . . e P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P + 1 , e P + 2 . . . e 72 + P . ]]>
56: 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P个打 孔比特是HS-SICH中编码后的CQI序列的任意P个连续比特。
57: 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M1的取 值与RR信令的性能要求有关,且M1≤P+72-7。
58: 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7比特 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号、 速率匹配版本指示。
59: 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的M2的取 值满足M2≤P+72-M1;
60: 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的(M2,7) 分组码的产生方式为先采用(32,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 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
61: 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的(M2,7) 分组码的另一种产生方式为先采用(48,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 码,然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
62: 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P+72比特时, 步骤d)中的循环冗余校验可以省略。
63: 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以及 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在HS-SICH中的编码后的ACK/NACK域和CQI域打掉P个比特, 进而获得P个可用比特; b)对15比特的上行信令,采用(N,15)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N 比特的序列; c)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P+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 后生成P+72比特序列; d)将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 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其 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i , d i + 1 . . . d i + P - 1 = e 1 , e 2 . . . e P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P + 1 , e P + 2 . . . e 72 + P . ]]>
64: 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P个打 孔比特是HS-SICH中编码后的CQI序列的任意P个连续比特。
65: 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8比特 的调度信令主要包括UE的发送功率余量和数据缓冲。
66: 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与HARQ 有关的上行信令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号、速率匹配 版本指示。
67: 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P+72比特时, 步骤c)可以省略。
68: 一种在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 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以及 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在HS-SICH中的编码后的ACK/NACK域和CQI域打掉P个比特, 进而获得P个可用比特; b)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M1,7)分组码进行编 码,生成M1比特的序列; c)对8比特的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M2,8) 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M2比特的序列; d)将所述M1的序列与所述M2的序列串接后生成长为M1+M2的比 特序列,然后经过P+72-M1-M2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后生成72 比特序列; e)将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 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 1 ,d 2 ...d U ,其 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d 1 , d 2 . . . d n CQI = z 1 , z 2 . . . z n CQI ; d i , d i + 1 . . . d i + P - 1 = e 1 , e 2 . . . e P ]]> d n CQI + 1 , d n CQI + 2 . . . d n CQI + 36 = c 1 , c 2 . . . c 36 ; d n CQI + 37 , d n CQI + 38 . . . d U = e P + 1 , e P + 2 . . . e 72 + P . ]]>
69: 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P个打 孔比特是HS-SICH中编码后的CQI序列的任意P个连续比特。
70: 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与HARQ 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HARQ逻辑信道编号、速率 匹配版本指示。
71: 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M1的取 值与HARQ信令的性能要求有关,且M1≤P+72-8比特。
72: 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M1,7)分 组码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73: 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的8比特 的调度信令包括UE的发送功率余量和数据缓冲。
74: 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的M2的取 值满足M2≤P+72-M1;
75: 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的(M2,8) 分组码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76: 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M1+M2=P+72比 特时,步骤d)中的循环冗余校验可以省略。

说明书


高速率码分多址系统中上行信道增强的上行信令传输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码分多址(简称CDMA)移动通信系统,具体说来是3.84Mcps高速率的时分双工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简称HCR-TDD),用于上行信道增强的上行信令的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第三代伙伴计划(简称3GPP)是实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标准化组织,其中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包括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模式。3GPP自成立至今,分别于1999年10月公布了主要包括3.84Mcps的频分双工(FDD)以及时分双工(HCR-TDD)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标准,简称Release 99;于2000年又公布了主要包括3.84Mcps的频分双工(FDD)、时分双工(HCR-TDD)以及1.28Mcps的时分双工(LCR-TDD)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标准,简称Release 4;并且于2001年又公布了添加高速数据分组接入(HSDPA)于3.84Mcps的频分双工(FDD)、时分双工(HCR-TDD)以及1.28Mcps的时分双工(LCR-TDD)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标准,简称Release 5。目前,3GPP正在实施3.84Mcps地频分双工(FDD)、时分双工(HCR-TDD)以及1.28Mcps的时分双工(LCR-TDD)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上行链路增强的技术予研,并且预期将于2004年在对上述上行链路增强的技术予研的基础之上正式研究上行链路增强的技术标准化工作,所产生的技术方案将包含于未来的3.84Mcps的频分双工(FDD)、时分双工(HCR-TDD)以及1.28Mcps的时分双工(LCR-TDD)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标准,简称Release 6。

    无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3.84Mcps的频分双工(FDD)以及时分双工(HCR-TDD)的上行增强技术,还是1.28Mcps的时分双工(LCR-TDD)的上行链路增强的技术,其目的都是通过对由上述3.84Mcps的频分双工(FDD)、时分双工(HCR-TDD)以及1.28Mcps的时分双工(LCR-TDD)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所构成的无线网络的上行传输资源实施有效管理和规划来提高上述系统的上行链路的容量和上述系统的无线小区的覆盖范围,以便适合于对传输突发性较强的数据业务;此外,通过改善上行专用传输信道的性能,从而提高小区的覆盖率和吞吐量,提高上行传输速率,减少上行链路延迟。

    3GPP关于上行信道增强的讨论首先是从3.84Mcps的频分双工(FDD)开始的,2003年6月,RAN 20次会议同意开始研究时分双工(简称TDD)系统的上行信道增强。研究的主要项目包括基站(Node B)控制的调度、混合的请求重传(简称HARQ)等,其中HARQ是将数据包的自动重传和信道编码结合起来进行数据传输的一种方法。针对FDD模式,上行信道增强需要一些新的上行信令,它们是调度相关的、HARQ相关的或者是将来可能需要的。尽管关于TDD的上行信道增强刚刚开始讨论,但是与FDD类似,为了支持Node B控制的调度和HARQ,新的上行信令同样是需要的,它们是调度相关的、HARQ相关的或者是将来可能需要的。

    关于基站(Node B)控制的调度方法,针对FDD模式,3GPP TR25.896V0.4.2包含了两种主要的方法:一种是基站(Node B)控制的速率调度方法(也即两个阈值方案),另一种是基站(Node B)控制的速率和时间调度方法。对于TDD模式,它们也是可能的调度方案。

    为了支持速率调度方法,两个新的消息被引入:一个是名为速率申请(简称RR)的上行信令,用于UE向Node B申请升降自己的速率阀值;另一个是名为速率应答(简称RG)的下行信令,用于Node B告诉终端(UE)是否允许其升降自己的速率阀值。Node B控制的速率调度方法,其主要思想是:每个UE在传输信道的初始化过程中,基站控制器(RNC)分配给UE一个传输格式组合集合(TFCS),如表1,并通知UE及控制所述UE的基站(Node B),同时RNC还分别给出两个阈值:一个是UE阈值,另一个是Node B阈值。这个TFCS包含了多种传输速率。在通信过程中,UE可以自由的选择不超过UE阈值的传输速率即TFC,若UE需要采用比UE阈值大的TFC,则UE通过RR上行信令向Node B请求提高所述UE阈值。NodeB根据当前的干扰等因素决定是否允许提高所述UE的阈值,如果允许,Node B通过RG下行信令告诉UE。注意在这个过程中UE阈值不可能超过Node B阈值。

    表1给出包含三个Node B控制的传输信道(TrCh)的TFCS集合,这三个传输信道能都编码复用在一起来构成一个编码组合传输信道(简称CCTrCH)。所述CCTrCH可以有8种传输格式组合TFC。在TFCS集中,引入了一个RR/RG信令的有效性参数。假设UE的当前阀值为TFC5(即表中下标为5的TFC,总速率为128k),如果UE向Node B申请提高自己的阀值,即发送RR=1信令,Node B收到此信令后,根据当前小区的干扰等情况,发送RG是否允许UE升的命令,若UE收到RG=1,则UE的阀值由TFC5变到TFC3,而不是TFC4,因为TFC4所对应的RR/RG有效性的参数为0。

    表1.包含三个传输信道的TFCS集合 CCTrCH中的传输信道   NodeB控制的TrCHs   1,2,3 TFC TrCh 1 TrCh 2 TrCh 3   NodeB控   制的速   率TFC  RR/RG信  令的有效  性 0 32k 128k 64k   224  1 1 0 128k 64k   192  1 2 32k 128k 32k   192  0 3 0 128k 32k   160  1 4 32k 64k 64k   160  0 5 0 64k 64k   128  1 6 32k 64k 32k   128  0 7 0 64k 32k   96  0

    基站(Node B)控制的时间和速率调度方法,其主要思想是:Node B根据UE发送的数据缓冲状态和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等信息,精确的控制UE发送时刻、发送数据速率速率,以及发送的时间间隔等控制信息。Node B能够根据UE的power margin知道所述UE的最大发送功率。为支持这种方案,所需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数据缓冲状态(4比特)和发送功率余量(4比特)。

    针对FDD模式,图1给出了一种传输上行信令:数据缓冲和发送功率余量的一种方法,即使用额外的上行物理信道,称作上行调度控制信道来发送上行调度所需的信息。这种方案需要占用额外的上行扩频码字,对于上行扩频码字受限的HCR-TDD系统而言,这不是好方案。

    HARQ是上行信道增强中讨论的另一个主要问题。为支持物理层的快速HARQ,所需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NDI,1比特)、HARQ逻辑信道编号(HARQ Process ID,简称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version)等。其中新分组指示(NDI,1比特)用于UE通知Node B,所接收的分组是否为新的分组,Node B能够根据该新分组指示决定是否要清空用于软合并的缓冲区(soft buffer),例如当NDI为1,表示所传送的分组为新分组,Node B收到此信息后,清空相应的soft buffer。HARQ的传输采用N等停方式,即将HARQ信道划分为N个逻辑信道,N的大小与传输时延有关。UE通过HARQ逻辑信道编号,通知Node B当前传输时间间隔(简称TTI)所采用的逻辑信道号。在HARQ协议中,为了能较快的适应信道变化,尤其是每个TTI可获得的物理比特的变化,3GPP规范规定了多种速率匹配参数,UE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速率匹配参数。因此UE需要通过IR version告诉Node B它所采用的速率匹配参数,Node B根据所述参数来进行解速率匹配。

    综上说述,在上行信道增强中,所需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与调度有关的速率请求RR,数据缓冲(4比特)和发送功率余量(4比特)、以及与HARQ有关的新分组指示(NDI,1个信息比特)、HARQ逻辑信道编号(HARQ Process Number:3个信息比特),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个信息比特)等。

    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方法,此处有必要简要地描述工作于FDD模式的上行信令的传输方法,主要提出了下列四种可能的方案:

    1)采用打孔方式在高速专用物理控制信道HS-DPCCH信道上传输,即打掉HS-DPCCH上的若干比特来传输可能的上行信令。

    2)采用打孔方式在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上传输,即打掉DPCCH上的若干比特来传输上行信令。

    3)将上行信令当作数据即引入新的传输信道专门承载信令,利用传输格式组合指示(TFCI)将该新的传输信道与与其它传输信道一起复用在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DCH上传输。

    4)重新设计一个新而独立的物理信道来承载上行信令,即需要使用一个单独的扩频码字来传输上行信令。

    对于HCR-TDD来说,目前还没有有关传输增强的上行信令的方案。故有必要设计新的应用于HCR-TDD模式的上行信令的传输方法。

    对于FDD模式而言,上行增强信道(EUCH)和高速数据共享信道(HS-DSCH)同时存在是可能的;对于TDD模式而言,这是类似的,也即HSDPA和EUSH同时存在也是可能的。

    高速共享信息信道(简称HS-SICH)是一个上行物理信道,主要承载与HS-DSCH有关的ACK/NACK信令和信道质量指示信息(CQI),其中CQI主要包括1比特的调制方式指示(简称RMF)和9比特的传输块大小(简称RTBS)信息。

    根据3GPP TS25.221v5.4.0及之前的版本,图2给出HCR-TDD中HS-SICH的编码方式。所述图的201步,采用(36,1)重复码对1比特的ACK/NACK进行编码,产生36比特的编码后的ACK/NACK序列;所述图的202步,采用(32,1)重复码对10比特的CQI(RTBS/RMF)进行编码,产生32比特的编码后的CQI序列;所述图的203步,编码后的CQI比特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在一起,构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U表示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数:

    d1,d2...d32=z1,z2...z32

    d32+1,d32+2...d32+36=c1 c2...c36

    d32+37,d32+38...dU=0,0...0

    其中z1,z2...z32表示编码后的CQI比特,c1...c36为编码后的ACK/NACK比特。由3GPP TS25.221v5.5.0知,HS-SICH中的数据格式采用时隙90所规定的格式,即一个HS-SICH中能承载236个数据比特。所以HS-SICH承载上述36比特的ACK/NACK序列和32比特的CQI序列后,仍含有168个保留比特(填零部分)。

    在文献[R1-030345,Field Coding of HS-SICH for 3.84Mcps TDD]中(3GPP TSG-RAN WG1#31,18-21 February,2003),提出上述HS-SICH的编码方式不能满足CQI的性能要求,所以给出了HS-SICH的新的编码方式。其仿真假设中的HS-SICH的编码方式如图3A所示,所述图的3101步,采用(36,1)重复码对1比特的ACK/NACK进行编码,产生36比特的编码后的ACK/NACK序列;所述图的3102步,采用(32,1)重复码对10比特的CQI(RTBS/RMF)进行编码,产生32比特的编码后的CQI序列;所述图的3103步,对所述32比特编码后的CQI序列,再采用(3,1)重复码进行编码,进而产生96比特的CQI序列;HS-SICH承载上述36比特的ACK/NACK序列和96比特的CQI序列后,仍含有104个保留比特。

    文献[R1-030345]的仿真结果显示,(3,1)重复码应用于32比特的编码后的CQI序列,能很好的满足CQI的性能要求,但是由于HS-SICH上仍保留着104比特,所以这些保留比特能用于进一步增强HS-SICH上传输的任一数据域的可靠性,例如进一步增强CQI的可靠性。

    基于上述原因,文献[R1-030345]最后提出采用(4,1)重复码对32比特编码后的CQI序列进行编码,如图3B所示,所述图的3201步,采用(36,1)重复码对1比特的ACK/NACK进行编码,产生36比特的编码后的ACK/NACK序列;所述图的3202步,采用(32,1)重复码对10比特的CQI(RTBS/RMF)进行编码,产生32比特的编码后的CQI序列;所述图的3203步,对所述32比特编码后的CQI序列,再采用(4,1)重复码进行编码,进而产生128比特的CQI序列;HS-SICH承载上述36比特的ACK/NACK序列和128比特的CQI序列后,仍含有72个保留比特。此文献虽然未给出这种编码方式的仿真接果,但是由所述(3,1)重复码的仿真接果,我们能够知道采用这种编码方式,CQI具有过保护的编码增益。在RAN1的32次会议(2003.5)上,接受了上述提案,即在新版3GPPTS25.221v5.5.0采纳了图3B所示的HS-SICH的编码方式。

    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方法,此处有必要简要地描述工作于FDD模式的上行信令的传输方法,主要提出了下列四种可能的方案:

    1)采用打孔方式在HS-DPCCH信道上传输,即打掉HS-DPCCH上的若干比特来传输上行信令。这种方式对于HCR-TDD模式是不可能的,因为在HCR-TDD中没有类似FDD模式的HS-DPCCH信道;

    2)采用打孔方式在DPCCH信道上传输,即打掉DPCCH上的若干比特来传输上行信令。这种方式对于HCR-TDD模式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在HCR-TDD中同样也没有类似FDD模式的DPCCH信道;

    3)将上行信令当作数据,即引入新的传输信道专门承载信令,利用某些传输组合方式(TFCI)与发送的数据一起复用在DPDCH上传 输。这种方式对于HCR-TDD是可能的。但是它的缺陷是信令只有在解复用后才能获得,即这种方式信令的传输时延较大;

    4)采用一个新的、独立的物理信道来承载上行信令,即需要使用一个单独的扩频码字来传输上行信令;这种方式对于HCR-TDD也是可能的,但在HCR-TDD中上行码字是受限的,这种方式会增加上行的干扰(PAR),增加终端(UE)的发送功率余量和实现复杂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3.84McpsHCR-TDD系统中,用于上行信道增强的上行信令的传输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在3.84Mcps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SICH中的保留比特来传送上行信道增强所需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

    a)对n比特上行信令,采用(N,n)分组码进行编码,产生N比特的序列;

    b)对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后生成72比特序列;

    c)将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

    dnCQI+37,dnCQI+38...dU=e1,e2...e72.]]>

    本发明充分利用了现有系统中的保留资源,来实现新的功能,实现简单,具有较好的后向兼容性;本发明所提出的传输上行信令的各种方案中,对可能的上行信令的编码方式尽可能采用当前规范已规定的编码方式,进而能尽量减少UE端用于编码和Node B端用于译码的实现复杂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上行调度信息控制信道示意图;

    图2是规范25.222V5.4.0及之前的版本中的HS-SICH的编码方式;

    图3A是文献R1-030345中仿真假设给出的HS-SICH的编码方式;

    图3B是文献R1-030345中提出且被规范3GPP TS25.221v5.5.0采纳的HS-SICH的编码方式;

    图4是利用HS-SICH信道中的保留比特传输可能的上行信令的方法;

    图4A是利用HS-SICH信道中的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

    图4B是利用HS-SICH信道中的保留比特传输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的上行信令的方法;

    图4C是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一种方案;

    图4D是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另一种方案;

    图4E是利用HS-SICH信道中的保留比特传输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的上行信令以及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一种方法;

    图4F是利用HS-SICH信道中的保留比特传输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的上行信令以及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另一种方法;

    图5是利用HS-SICH信道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来传输可能的上行信令的方法;

    图5A是利用HS-SICH信道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

    图5B是利用HS-SICH信道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的上行信令的方法;

    图5C是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一种方法;

    图5D是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另一种方法;

    图5E是利用HS-SICH信道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的上行信令以及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一种方法;

    图5F是利用HS-SICH信道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的上行信令以及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另一种方法;

    图6是利用HS-SICH信道中保留的72个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的实施例;

    图7是利用HS-SICH信道中保留的72个比特传输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的上行信令的方法的实施例;

    图8是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一种方法的实施例;

    图9是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另一种方法的实施例;

    图10是利用HS-SICH信道中保留比特传输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的上行信令以及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的实施例;

    图11是利用HS-SICH信道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的实施例;

    图12是利用HS-SICH信道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的上行信令的方法的实施例;

    图13是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实施例;    

    图14是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另一种方法的实施例;

    图15是利用HS-SICH信道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的上行信令以及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最新版规范3GPP TS25.221v5.5.0,在HCR-TDD系统中,HS-SICH中仍保留着72个比特未用,因此本发明提出当UE拥有HS-SICH上行信道时,利用HS-SICH信道中的保留比特传送上行信道增强所需的上行信令的方案。

    目前关于HCR-TDD的上行信道增强刚刚开始讨论,各可能信令及信令的性能要求还没有确定,所以72个保留比特可能不能满足可能信令的性能要求。由1.1的分析可知,HS-SICH中的CQI域具有过保护的编码增益,因此本发明还提出采用打孔方式,即打掉编码后的CQI序列中的部分比特,利用这些打孔比特与保留比特一起来传输与上行信道增强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案。

    支持上行信道增强的不同信令的性能要求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本发明根据这一特点设计了多种利用HS-SICH传输上行信道增强所需的部分或全部上行信令的方案。

    在HCR-TDD系统中,HS-SICH信道中存在许多剩余比特,例如72个保留比特未用。对于HCR-TDD系统,高速下行分组业务(HSDPA)和上行信道增强(EUSH)是可能同时存在的。因此本发明提出,当UE有HS-SICH信道时,可以利用HS-SICH信道中的保留比特来传输可能的上行信令。目前关于TDD的上行信道增强刚刚开始讨论,各可能信令及信令的性能要求还没有确定,所以72个保留比特可能不能满足可能信令的性能要求。因此本发明又给出利用打孔比特和72个保留比特一起来传输可能的上行信令的另一种方案。

    本发明重点介绍上行信令的传输方法,关于下行信令的传输方式有所简略。

    在下面的描述中,用z1,z2...znCQI表示编码后的CQI比特,其中nCQI为编码后的CQI比特数;用c1...C36表示编码后的ACK/NACK比特;用e1,e2...eNEL表示与上行信令增强有关的编码后的比特,其中NEL为与上行信令增强有关的编码后的比特数;用d1,d2...dU表示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其中U表示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数。

    方案一:利用HS-SICH信道中保留的72个比特来传输可能的上行信令。

    参照图4,所述图的401步,对可能的n比特上行信令,它们可能是与调度有关的、与HARQ有关的或者是其它将来可能讨论的上行信令,采用某种编码方式,例如(N,n)分组码,进行编码产生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

    所述图的402步,对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72比特序列e1,e2...e72;

    所述的403步,将所述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

    dnCQI+37,dnCQI+38...dU=e1,e2...e72.]]>

    注意当N=72比特时,步骤402可以省略。

    根据所承载的信令及性能要求的不同,本发明下面给出方案一的六个子方案:

    方案1A: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

    方案1B: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与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

    方案1C: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一种方案;其特点是对所传的信令采用同样的编码方式。

    方案1D: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另一种方案;其特点是对所传的RR信令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

    方案1E: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UE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buffer),以及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其特点是对所传的信令采用同样的编码方案。

    方案1F: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UE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buffer),以及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另一种方案。其特点是对所传的与调度有关的信令和与HARQ有关的信令采用不同的编码方案。

    参照图4A,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NDI,1个信息比特),HARQ逻辑信道编号(HARQ Process id:3个信息比特,简称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个信息比特),总共7个信息比特。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案,即方案1A,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4101步,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N,7)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N比特的序列;其中(N,7)分组码可以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例如将3GPP规范TS25.222中4.4.2.1节给出的(64,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三列去掉,而生成(64,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所述图的4102步,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72比特序列e1,e2...e72;

    所述图的4103步,将所述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

    dnCQI+37,dnCQI+38...dU=e1,e2...e72.]]>

    注意当N=72比特时,步骤4102可以省略。

    参照图4B,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与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机制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UE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的方案,即方案1B,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4201步,对8比特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采用(N,8)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N比特的序列;

    所述图的4202步,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72比特序列e1,e2...e72;

    所述图的4203步,将所述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

    dnCQI+37,dnCQI+38...dU=e1,e2...e72.]]>

    上述步骤中的(N,8)分组码可以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例如将3GPP规范TS25.222中4.4.2.1节给出的(64,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二列去掉,而生成(64,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注意当N=72比特时,步骤4202可以省略。

    参照图4C,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案,即方案1C,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4301步,对1比特的RR和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N,8)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N比特的序列;其中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NDI,1个信息比特),HARQ逻辑信道编号(HARQ Process id:3个信息比特,简称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个信息比特);

    所述图的4302步,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72比特序列;

    所述图的4303步,将所述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

    dnCQI+37,dnCQI+38...dU=e1,e2...e72.]]>

    上述步骤中所述的(N,8)分组码可以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例如将3GPP规范TS25.222中4.4.2.1节给出的(64,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二列去掉,而生成(64,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注意当N=72比特时,步骤4302可以省略。

    参照图4D,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另一种方案,即方案1D,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4401步,对1比特的RR信令,采用(M1,1)重复码进行编码,生成M1比特的编码信息;M1的取值与RR信令的性能要求有关,且M1≤72-7比特。

    所述图的4402步,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NDI,1个信息比特),HARQ逻辑信道编号(HARQ Process id:3个信息比特,简称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个信息比特),采用(M2,7)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M2比特的序列,其中M2≤72-M1。

    所述图的4403,将所述M1的序列与所述M2的序列串接后生成长为M1+M2的比特序列,然后经过72-M1-M2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72比特序列;

    所述图的4404,将所述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

    dnCQI+37,dnCQI+38...dU=e1,e2...e72.]]>

    上述步骤中所述的(M2,7)分组码可以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例如将3GPP规范TS25.222中4.4.2.1节给出的(64,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三列去掉,而生成(64,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注意当M1+M2=72比特时,步骤4403中的循环冗余校验可以省略。

    参照图4E,假设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和与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所需的性能要求相同,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以及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UE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的一种方案,即方案1E,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4501步,对15比特的上行信令(包括8比特的调度信令和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N,15)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N比特的序列;

    所述图的4502步,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72比特序列;

    所述图的4503步,将所述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

    dnCQI+37,dnCQI+38...dU=e1,e2...e72.]]>

    注意当N=72比特时,步骤4502可以省略。

    参照图4F,假设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和与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所需的性能要求不同,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以及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UE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的另一种方案,即方案1F,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4601步,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NDI,1个信息比特),HARQ逻辑信道编号(HARQ Process id:3个信息比特,简称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个信息比特),采用(M1,7)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M1比特的序列;其中M1的取值与HARQ信令的性能要求有关,且M1≤72-8比特。

    所述图的4602步,对8比特的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UE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采用(M2,8)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M2比特的序列,其中M2≤72-M1。

    所述图的4603,将所述M1的序列与所述M2的序列串接后生成长为M1+M2的比特序列,然后经过72-M1-M2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72比特序列;

    所述图的4604,将所述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

    dnCQI+37,dnCQI+38...dU=e1,e2...e72.]]>

    上述步骤中的(M1,7)分组码可以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例如将3GPP规范TS25.222中4.3.1.1节表8给出的(32,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三列去掉,而生成(32,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上述步骤中的(M2,8)分组码也可以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例如将3GPP规范TS25.222中4.3.1.1节表8给出的(32,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二列去掉,而生成(32,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注意当M1+M2=72比特时,步骤4603中的循环冗余校验可以省略。

    目前关于TDD的上行增强刚刚开始讨论,各可能信令的性能要求还没有确定,所以72个保留比特可能不能满足可能信令的性能要求。因此我们能够采用打孔方式,打掉HS-SICH信道中的某些比特信息,利用所获得的打孔比特(用P表示)和72个保留比特一起来传输可能的上行信令。所以本发明下面将描述利用打孔比特和72个保留比特一起来传输可能的上行信令的方案。

    方案二:利用HS-SICH信道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的72个比特一起来传输可能的上行增强信令。

    我们能够打掉HS-SICH中的编码后的CQI部分和ACK/NACK部分,而获得打孔比特。但是采用打孔方式,即打掉HS-SICH信道中的某些比特信息,可能会对HS-SICH中原来承载的数据的性能产生影响。由1.1节知,CQI具有过保护的编码增益,因此一种可能的打孔方案是:打掉HS-SICH信道中编码后的128个CQI比特中P个比特。这样能够保证尽可能不影响HS-SICH信道中原有信息的性能,又获得可用的打孔比特。为了不影响现有规范,本发明保持CQI的现有编码方式,即先使用(32,10)生成32比特信息,然后再使用(4,1)重复码,对32个编码后的比特信息进行编码,生成128比特的编码后的CQI信息。

    下面描述的各方案中,均假设在编码后的CQI比特中打掉任意连续的P个比特,即每个HS-SICH中有P个打孔比特和72个保留比特可用于承载上行信令,所以NEL=P+72。

    参照图5,利用HS-SICH信道中的P个打孔比特和保留的72个比特一起来传输可能的上行增强信令的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所述图的501步,对可能的n比特上行信令,它们可能是与调度有关的、与HARQ有关的或者是其它将来可能讨论的上行信令,采用某种编码方式,例如(N,n)分组码进行编码产生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

    所述图的502步,对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P+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P+72比特序列;

    所述图的503步,将所述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i,di+1...di+P-1=e1,e2...eP

    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dnCQI+37,dnCQI+38...dU=eP+1,eP+2...e72+P.]]>

    其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根据所承载的信令及性能要求的不同,本发明下面给出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案二所衍生的六个子方案:

    方案2A: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

    方案2B: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与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

    方案2C: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一种方案;其特点是对所传的信令采用同样的编码方案。

    方案2D: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另一种方案;其特点是对所传的RR信令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不同的编码方案。

    方案2E: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UE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以及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一种方案。其特点是对所传的信令采用同样的编码方案。

    方案2F: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UE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以及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另一种方案。其特点是对所传的与调度有关的信令和与HARQ有关的信令采用不同的编码方案。

    参照图5A,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NDI,1个信息比特),HARQ逻辑信道编号(HARQ Process id:3个信息比特,简称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个信息比特),总共7个信息比特。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案2A的具体步骤为:

    所述图的5101步,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N,7)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N比特的序列;

    所述图的5102步,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P+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P+72比特序列;

    所述图的5103步,将所述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i,di+1...di+P-1=e1,e2...eP

    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dnCQI+37,dnCQI+38...dU=eP+1,eP+2...e72+P.]]>

    其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上述步骤中所述的(N,7)分组码的一种产生方式为先采用(32,7)二阶里德-墨勒(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例如将3GPP规范TS25.222中4.3.1.1节表8给出的(32,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三列去掉,而生成(32,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后再使用重复码如(3,1)后生成(32*3,7)=(96,7)的分组码。

    上述步骤中所述的(N,7)分组码的另一种产生方式为先采用(48,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例如将3GPP规范TS25.222中4.4.2.1节表11给出的(48,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三列去掉,而生成(48,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后再使用重复码如(2,1)后生成(48*2,7)=(96,7)的分组码。

    注意当N=P+72比特时,步骤5102可以省略。

    参照图5B,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与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机制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UE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的方案2B,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5201步,对8比特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采用(N,8)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N比特的序列;

    所述图的5202步,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P+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P+72比特序列;

    所述图的5203步,将所述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i,di+1...di+P-1=e1,e2...eP

    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dnCQI+37,dnCQI+38...dU=eP+1,eP+2...e72+P.]]>

    其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上述步骤中所述的(N,8)分组码的一种产生方式为先采用(32,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例如将3GPP规范TS25.222中4.3.1.1节表8给出的(32,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二列去掉,而生成(32,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后再使用重复码如(3,1)后生成(32*3,8)=(96,8)的分组码。

    上述步骤中所述的(N,8)分组码的另一种产生方式为先采用(48,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例如将3GPP规范TS25.222中4.4.2.1节表11给出的(48,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二列去掉,而生成(48,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后再使用重复码如(2,1)后生成(48*2,8)=(96,8)的分组码。

    注意当N=P+72比特时,步骤5202可以省略。

    参照图5C,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一种方案,即方案2C,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5301步,对1比特的RR和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N,8)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N比特的序列;其中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NDI,1个信息比特),HARQ逻辑信道编号(HARQ Process id:3个信息比特,简称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个信息比特)。

    所述图的5302步,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P+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P+72比特序列;

    所述图的5303步,将所述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i,di+1...di+P-1=e1,e2...eP

    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dnCQI+37,dnCQI+38...dU=eP+1,eP+2...e72+P.]]>

    其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注意当N=P+72比特时,步骤5302可以省略。

    上述步骤中所述的(N,8)分组码的一种产生方式为先采用(32,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例如将3GPP规范TS25.222中4.3.1.1节表8给出的(32,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二列去掉,而生成(32,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后再使用重复码如(3,1)后生成(32*3,8)=(96,8)的分组码。

    上述步骤中所述的(N,8)分组码的另一种产生方式为先采用(48,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例如将3GPP规范TS25.222中4.4.2.1节表11给出的(48,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二列去掉,而生成(48,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后再使用重复码如(2,1)后生成(48*2,8)=(96,8)的分组码。

    参照图5D,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另一种方案,即方案2D,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5401步,对1比特的RR信令,采用(M1,1)重复码进行编码,生成M1比特的编码信息;M1的取值与RR信令的性能要求有关,且M1≤P+72-7比特。

    所述图的5402步,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NDI,1个信息比特),HARQ逻辑信道编号(HARQ Process id:3个信息比特,简称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个信息比特),采用(M2,7)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M2比特的序列,其中M2≤P+72-M1。

    所述图的5403,将所述M1的序列与所述M2的序列串接后生成长为M1+M2的比特序列,然后经过P+72-M1-M2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P+72比特序列;

    所述图的5404,将所述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i,di+1...di+P-1=e1,e2...eP

    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dnCQI+37,dnCQI+38...dU=eP+1,eP+2...e72+P.]]>

    其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上述步骤中所述的(M2,7)分组码的一种产生方式为先采用(32,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例如将3GPP规范TS25.222中4.3.1.1节表8给出的(32,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三列去掉,而生成(32,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后再使用重复码如(3,1)后生成(32*3,7)=(96,7)的分组码。

    上述步骤中所述的(M2,7)分组码的另一种产生方式为先采用(48,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后再对之使用重复码。例如将3GPP规范TS25.222中4.4.2.1节表11给出的(48,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三列去掉,而生成(48,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然后再使用重复码如(2,1)后生成(48*2,7)=(96,7)的分组码。

    注意当M1+M2=P+72比特时,步骤5403中的循环冗余校验可以省略。    

    参照图5E,假设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和与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所需的性能要求相同,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以及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UE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的一种方案,即方案2E,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5501步,对15比特的上行信令(包括8比特的调度信令和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N,15)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N比特的序列;

    所述图的5502步,将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P+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P+72比特序列;

    所述图的5503步,将所述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i,di+1...di+P-1=e1,e2...eP

    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dnCQI+37,dnCQI+38...dU=eP+1,eP+2...e72+P.]]>

    其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注意当N=P+72比特时,步骤5502可以省略。

    参照图5F,假设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和与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所需的性能要求不同,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以及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UE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的另一种方案,即方案2F,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5601步,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NDI,1个信息比特),HARQ逻辑信道编号(HARQ Process id:3个信息比特,简称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个信息比特),采用(M1,7)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M1个比特的序列;其中M1的取值与HARQ信令的性能要求有关,且M1≤P+72-8比特。

    所述图的5602步,对8比特的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UE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采用(M2,8)分组码进行编码,生成M2个比特的序列,其中M2≤P+72-M1。

    所述图的5603,将所述M1比特的序列与所述M2比特的序列串接后生成长为M1+M2的比特序列,然后经过72-M1-M2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P+72比特序列;

    所述图的5604,将所述生成的P+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i,di+1...di+P-1=e1,e2...eP

    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dnCQI+37,dnCQI+38...dU=eP+1,eP+2...e72+P.]]>

    其中i为P个打孔比特的开始位置。

    上述步骤中所述的(M1,7)分组码可以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例如将3GPP规范TS25.222中4.4.2.1节表11给出的(48,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三列去掉,而生成(48,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上述步骤中所述的(M2,8)分组码也可以是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例如将3GPP规范TS25.222中4.4.2.1节表11给出的(48,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二列去掉,而生成(48,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

    注意当M1+M2=P+72比特时,步骤5603中的循环冗余校验可以省略。

    结合实施例,下面将对本发明所提出的二种方案及其各子方案进行更详细的说明。本发明重点介绍上行信令的传输方法,关于下行信令的传输方式、Node B等的有关动作有所省略。

    图6-10给出方案一的各子方案对应的实施例。

    参照图6,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的实施例,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601步,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64,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生成64比特的序列;其中(64,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生成方式为:将3GPP规范TS25.222中4.4.2.1节给出的(64,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三列去掉,而生成(64,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为了尽可能采用当前规范所规定的编码方式,另一种编码方式为在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末尾添加3个零,构成10比特序列,然后用规范给定的(64,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这两种编码方式的结果是相同的,即产生同样的64比特的编码序列。

    所述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NDI,1个信息比特),HARQ逻辑信道编号(HARQ Process id:3个信息比特,简称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个信息比特),总共7个信息比特。

    所述图的602步,将所述64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8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72比特序列,即在所述64比特的编码序列后添加了8比特的CRC校验;

    所述图的603步,将所述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

    dnCQI+37,dnCQI+38...dU=e1,e2...e72.]]>

    参照图7,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与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机制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UE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的方法的实施例,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701步,对8比特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采用(64,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生成64比特的序列;其中(64,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生成方式为:将3GPP规范TS25.222中4.4.2.1节给出的(64,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二列去掉,而生成(64,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为了尽可能采用当前规范所规定的编码方式,另一种编码方式为在8比特的与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末尾添加2个零,构成10比特序列,然后用规范给定的(64,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这两种编码方式的结果是相同的,即产生同样的64比特的编码序列。

    所述图的702步,将所述64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8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72比特序列,即在所述64比特的编码序列后添加了8比特的CRC校验;

    所述图的703步,将所述生成的72比特序列,将所述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

    dnCQI+37,dnCQI+38...dU=e1,e2...e72.]]>

    参照图8,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一种方法的实施例,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801步,对1比特的RR和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64,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生成64比特的序列;其中(64,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生成方式为:将3GPP规范TS25.222中4.4.2.1节给出的(64,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二列去掉,而生成(64,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为了尽可能采用当前规范所规定的编码方式,另一种编码方式为在8比特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末尾添加2个零,构成10比特序列,然后用规范给定的(64,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这两种编码方式的结果是相同的,即产生同样的64比特的编码序列。

    所述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NDI,1个信息比特),HARQ逻辑信道编号(HARQ Process id:3个信息比特,简称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个信息比特);

    所述图的802步,将所述64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8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72比特序列,即在所述64比特的编码序列后添加了8比特的CRC校验;

    所述图的803步,将所述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

    dnCQI+37,dnCQI+38...dU=e1,e2...e72.]]>

    参照图9,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另一种方法的实施例,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901步,对1比特的RR信令,采用(8,1)重复码进行编码,生成8比特的编码信息;

    所述图的902步,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64,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生成64比特的序列;其中(64,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生成方式为:将3GPP规范TS25.222中4.4.2.1节给出的(64,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三列去掉,而生成(64,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为了尽可能采用当前规范所规定的编码方式,另一种编码方式为在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末尾添加3个零,构成10比特序列,然后用规范给定的(64,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这两种编码方式的结果是相同的,即产生同样的64比特的编码序列。

    所述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NDI,1个信息比特),HARQ逻辑信道编号(HARQ Process id:3个信息比特,简称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个信息比特),总共7个信息比特。

    所述图的903,将所述8比特的序列与所述64比特的序列串接生成长为72比特的序列,然后将所述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

    dnCQI+37,dnCQI+38...dU=e1,e2...e72.]]>

    参照图10,假设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和与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所需的性能要求不同,利用HS-SICH中的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以及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UE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的一种方法的实施例,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1001步,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32,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生成32比特的序列;其中(32,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生成方式为:将3GPP规范TS25.222中4.3.1.1节表8给出的(32,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三列去掉,而生成(32,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为了尽可能采用当前规范所规定的编码方式,另一种编码方式为在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末尾添加3个零,构成10比特序列,然后用规范给定的(32,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这两种编码方式的结果是相同的,即产生同样的32比特的编码序列。

    所述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NDI,1个信息比特),HARQ逻辑信道编号(HARQ Process id:3个信息比特,简称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个信息比特),总共7个信息比特。

    所述图的1002步,对8比特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采用(32,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生成32比特的序列;其中(32,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生成方式为:将3GPP规范TS25.222中4.3.1.1节表8给出的(32,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二列去掉,而生成(32,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为了尽可能采用当前规范所规定的编码方式,另一种编码方式为在8比特的与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末尾添加2个零,构成10比特序列,然后用规范给定的(32,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这两种编码方式的结果是相同的,即产生同样的32比特的编码序列。

    所述图的1003,将所述生成的与HARQ有关的32比特序列与所述生成的与调度有关的32比特序列串接后生成长为64比特的序列,然后经过8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72比特序列,即在所述64比特的编码序列后添加了8比特的CRC校验; 

    所述图的1004,将所述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nCQI=z1,z2...znCQI;]]>dnCQI+1,dnCQI+2...dnCQI+36=c1,c2...c36]]>

    dnCQI+37,dnCQI+38...dU=e1,e2...e72.]]>

    当P=32,图11-15给出方案二的各子方案对应的实施例。

    参照图11,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方法的实施例,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1101步,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先采用(32,7)分组码,即(32,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生成32比特的序列;其中(32,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生成方式为:将3GPP规范TS25.222中4.3.1.1节表8给出的(32,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三列去掉,而生成(32,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为了尽可能采用当前规范所规定的编码方式,另一种编码方式为在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末尾添加3个零,构成10比特序列,然后用规范给定的(32,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这两种编码方式的结果是相同的,即产生同样的32比特的编码序列。

    然后对所述生成的32比特的编码序列再采用(3,1)重复码编码,生成96比特的编码序列;

    所述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NDI,1个信息比特),HARQ逻辑信道编号(HARQ Process id:3个信息比特,简称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个信息比特),总共7个信息比特。

    所述图的1102步,将所述96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8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104比特序列,即在所述64比特的编码序列后添加了8比特的CRC校验;

    所述图的1103步,将所述生成的104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128=z1,z2...z128;           d97,d98...d128=e1,e2...e32

    d128+1,d128+2...d128+36=c1,c2...c36; d128+37,d128+38...dU=e32+1,e32+2...e72+32。

    参照图12,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与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机制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UE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的方法的实施例,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1201步,对8比特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采用(32,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生成32比特的序列;其中(32,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生成方式为:将3GPP规范TS25.222中4.3.1.1节表8给出的(32,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二列去掉,而生成(32,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为了尽可能采用当前规范所规定的编码方式,另一种编码方式为在8比特的与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末尾添加2个零,构成10比特序列,然后用规范给定的(32,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这两种编码方式的结果是相同的,即产生同样的32比特的编码序列;

    然后对所述生成的32比特的编码序列再采用(3,1)重复码进行编码,生成96比特的编码序列;    

    所述图的1202步,将所述96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8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104比特序列,即在所述96比特的编码序列后添加了8比特的CRC校验;

    所述图的1203步,将所述生成的104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128=z1,z2...z128;            d97,d98...d128=e1,e2...e32

    d128+1,d128+2...d128+36=c1,c2...c36;  d128+37,d128+38...dU=e32+1,e32+2...e72+32。

    参照图13,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一种方法的实施例,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1301步,对1比特的RR和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32,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生成32比特的序列;其中(32,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生成方式为:将3GPP规范TS25.222中4.3.1.1节表8给出的(32,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二列去掉,而生成(32,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为了尽可能采用当前规范所规定的编码方式,另一种编码方式为在8比特的与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末尾添加2个零,构成10比特序列,然后用规范给定的(32,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这两种编码方式的结果是相同的,即产生同样的32比特的编码序列;

    然后对所述生成的32比特的编码序列再采用(3,1)重复码进行编码,生成96比特的编码序列;

    所述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NDI,1个信息比特),HARQ逻辑信道编号(HARQ Process id:3个信息比特,简称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个信息比特)。

    所述图的1302步,将所述96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8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104比特序列,即在所述96比特的编码序列后添加了8比特的CRC校验;

    所述图的1303步,将所述生成的104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128=z1,z2...z128;           d97,d98...d128=e1,e2...e32

    d128+1,d128+2...d128+36=c1,c2...c36; d128+37,d128+38...dU=e32+1,e32+2...e72+32。

    参照图14,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支持速率调度的RR和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另一种方法的实施例,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1401步,对1比特的RR信令,采用(8,1)重复码进行编码,生成8比特的编码信息;

    所述图的1402步,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先采用(48,7)分组码,即(48,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生成48比特的序列;其中(48,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生成方式为:将3GPP规范TS25.222中4.4.2.1节表11给出的(48,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三列去掉,而生成(48,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为了尽可能采用当前规范所规定的编码方式,另一种编码方式为在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末尾添加3个零,构成10比特序列,然后用规范给定的(48,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这两种编码方式的结果是相同的,即产生同样的48比特的编码序列。

    然后对所述生成的48比特的编码序列再采用(2,1)重复码编码,生成96比特的编码序列;

    所述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NDI,1个信息比特),HARQ逻辑信道编号(HARQ Process id:3个信息比特,简称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个信息比特),总共7个信息比特。

    所述图的1403,将所述生成的8比特序列与所述生成的96比特的序列串接后生成长为104比特的序列;

    所述图的1404,将所述生成的104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128=z1,z2...z128;            d97,d98...d128=e1,e2...e32

    d128+1,d128+2...d128+36=c1,c2...c36;  d128+37,d128+38...dU=e32+1,e32+2...e72+32。

    参照图15,假设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和与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所需的性能要求不同,利用HS-SICH中的打孔比特和保留比特传输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以及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UE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的方法的实施例,其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图的1501步,对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采用(48,7)分组码,即(48,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生成48比特的序列;其中(48,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生成方式为:将3GPP规范TS25.222中4.4.2.1节表11给出的(48,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三列去掉,而生成(48,7)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为了尽可能采用当前规范所规定的编码方式,另一种编码方式为在7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末尾添加3个零,构成10比特序列,然后用规范给定的(48,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这两种编码方式的结果是相同的,即产生同样的48比特的编码序列。

    所述与HARQ有关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组指示(NDI,1个信息比特),HARQ逻辑信道编号(HARQ Process id:3个信息比特,简称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个信息比特),总共7个信息比特。

    所述图的1502步,对8比特的支持时间和速率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UE的发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数据缓冲(data buffer)),先采用(48,8)分组码,即(48,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生成48比特的序列;其中(48,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生成方式为:将3GPP规范TS25.222中4.4.2.1节表11给出的(48,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的后二列去掉,而生成(48,8)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为了尽可能采用当前规范所规定的编码方式,另一种编码方式为在8比特的与调度有关的上行信令的末尾添加2个零,构成10比特序列,然后用规范给定的(48,10)二阶Reed-Muller码的子码进行编码;这两种编码方式的结果是相同的,即产生同样的48比特的编码序列。

    所述图的1503,将所述生成的48比特的与HARQ有关的序列与所述生成的48比特的与调度有关的序列串接后生成长为96比特的序列,然后经过8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简称CRC)后生成104比特序列,即在所述96比特的编码序列后添加了8比特的CRC校验;

    所述图的1504,将所述生成的104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d1,d2...dU:

    d1,d2...d128=z1,z2...z128;             d97,d98...d128=e1,e2...e32

    d128+1,d128+2...d128+36=c1,c2...c36;   d128+37,d128+38...dU=e32+1,e32+2...e72+32。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上面所述的内容只是事例性的,不能认为是对本发明所公布方法的限制。

高速率码分多址系统中上行信道增强的上行信令传输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高速率码分多址系统中上行信道增强的上行信令传输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高速率码分多址系统中上行信道增强的上行信令传输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速率码分多址系统中上行信道增强的上行信令传输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率码分多址系统中上行信道增强的上行信令传输方法.pdf(6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在3.84Mcps高速率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利用高速共享信息信道HSSICH中的保留比特来传送上行信道增强所需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骤:对n比特上行信令,采用(N,n)分组码进行编码,产生N比特的序列;对所述N比特编码后的序列,经过72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后生成72比特序列;将生成的72比特序列与编码后的CQI和ACK/NACK比特按下列方式复用后,形成HSSICH中所承载的数据比特。本发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电通信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