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沿墙连续布置的隐藏式取暖装置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暖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可与踢脚线集成在一起的隐
藏式取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冬季采暖的问题,由于南方没有集中供暖,而随着南方极寒天
气频频出现,电暖气、空调、碳晶板等几乎成为家家必备的采暖用品。相较
之下,由于北方大部分地区是采用集中供暖的,因此北方使用电采暖的几率
要低很多,尽管如此,但是由于在集中供暖之初和集中供暖结束之后仍有一
段时间气温是比较低的,尤其是对于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来说,虽然电
暖气、空调等在冬季只使用很少几天,但是却不能没有。采用电暖气、空调、
碳晶板等工具进行取暖,不仅能耗大,而且会占用有限的空间资源,影响家
装的整体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传统的电采暖工具存在的占用空间资源,影响家装效果的问题,本
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沿墙连续布置的隐藏式取暖装置,将电取暖装置与踢脚
线、墙裙等集成在一起,不仅节省了空间资源,而且使整个家装更加简洁、
美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沿墙连续布置的隐藏式取暖装置,包括扣板、固定板、加热装置
阴角和阳角;
所述扣板包括上钩板、下钩板和中间板,所述中间板设置于上钩板和下
钩板之间;
所述上钩板上设有第一突起,所述下钩板上设有第二突起;
所述固定板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上横板和下横板;
所述上横板上设有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且所述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和
上横板共同形成第一卡槽;
所述下横板上设有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且所述第三凸台、第四凸台和
下横板共同形成第二卡槽;
设置于上钩板上的所述第一突起卡接到第一卡槽内,设置于下钩板上的
所述第二突起卡接到第二卡槽内;
所述扣板和固定板之间形成一个空腔;
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由扣板和固定板所形成的空腔内;
所述阴角用于连接正面夹角为90°的两扣板;
所述阳角用于连接背面夹角为90°的两扣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加热装置包括壳体、热超
导介质以及加热棒,所述加热棒沿长度方向贯穿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热
超导介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中间板的上端设有上封板,
所述中间板的下端设有下封板,且所述上封板和中间板之间以及下封板和中
间板之间均设有散热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阴角呈向内凹陷的圆弧状,
所述阴角的连接处具有与扣板截面相同的外形尺寸,且所述阴角的两侧分别
设置有连接板,所述阳角呈向外凸出的圆弧状,所述阳角的连接处具有与扣
板截面相同的外形尺寸,且所述阳角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可沿墙连续布置的隐
藏式取暖装置还包括过渡连接件,所述过渡连接件设置于沿直线布置的两扣
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的过渡连接件具有与扣板截面相同的外形尺寸,且所述
过渡连接件上设置有连接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可沿墙连续布置的隐
藏式取暖装置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设置于扣板的端部,且所述端盖具有与
扣板截面相同的外形尺寸。
优选的,所述扣板采用铝制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沿墙连续布置的隐藏式取暖装置,将取暖装置
设计成扁平结构并且沿墙布置,可将取暖装置作为踢脚线或是墙裙实用,不
仅节省了空间,还使整个家装更加简洁、美观,增加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扣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E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过渡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阴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阳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扣板,11-上钩板,111-第一突起,12-下钩板,121-第二突起,
13-散热孔,14-中间板,15-上封板,16-下封板,17-螺钉插槽,2-固定板,
21-第一凸台,22-第二凸台,23-第一卡槽,24-第三凸台,25-第四凸台,26-
第二卡槽,3-过渡连接件,31-第一连接板,32-第二连接板,33-第三连接板,
4-加热装置,41-壳体,42-热超导介质,43-加热棒,5-阴角,51-第四连接
板,52-第五连接板,6-阳角,61-第六连接板,62-第七连接板,7-端盖,71-
第八连接板,7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
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一种可沿墙连续布置的隐藏式取暖装置包括
扣板1、固定板2、过渡连接件3、加热装置4、阴角5、阳角6以及端盖7。
如图6所示,所述的扣板1包括上钩板11、下钩板12、中间板14、上封板
15和下封板16,所述的中间板14设置于上封板15和下封板16之间,且所
述的上封板15和下封板16弯向中间板14的同侧,所述上封板15和下封板
16上均设置有螺栓插槽17。所述上钩板11设置于上封板15与中间板14的
连接处,且与上封板15同侧设置,上钩板11上设置有第一突起111。所述下
钩板12设置于下封板16与中间板14的连接处,且与下封板16同侧设置,
下钩板12上设置有第二突起121。为了增加散热的效果,所述的上封板15、
下封板16与中间板14的连接处均设置有长条状的散热孔13。
如图9所示,所述的固定板2呈“弓”字形,固定板2的上部横板上设
置有第一凸台21和第二凸台22,其中的第二凸台22位于固定板2的上部横
板的端部,所述的第一凸台21、第二凸台22和固定板2共同围成第一卡槽
23。所述固定板2的下部横板上设置有第三凸台24和第四凸台25,其中第四
凸台25位于固定板2的下部横板的端部,所述的第三凸台24、第四凸台25
和固定板2共同围成第二卡槽26。
如图10所示,所述的过渡连接件3具有与扣板1相似的外形,区别在于
所述的过渡连接件3的长度小于扣板1,且所述过渡连接件3的中间板、上封
板和中间板与下封板连接处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板31、第二连接板32
和第三连接板33,所述的第一连接板31、第二连接板32以及第三连接板33
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均大于过渡连接件2在长度方向的尺寸。另外,所述的过
渡连接件3上没有设置散热孔。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的加热装置4呈扁平的长方体结构,包括壳体
41、热超导介质42以及加热棒43。所述壳体41为中空的结构,所述加热棒
43沿长度方向贯穿壳体41,所述壳体41内部充满了热超导介质42。
如图11所示,所述的阴角5呈向内凹陷的圆弧状,应用于两扣板1垂直
布置,且两扣板1正面夹角为90°的情况。所述阴角5的连接处具有与扣板
1截面相同的外形尺寸,所述阴角5的两侧与扣板1的中间板14相连的位置
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第四连接板51,所述阴角5的两侧与扣板1的上封板15相
连的位置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五连接板52,且所述的第四连接板51和第五连
接板52均突出于阴角5的两侧。
如图12所示,所述的阳角6呈向外凸出的圆弧状,应用于两扣1板垂直
布置,且两扣板1背面夹角为90°的情况。所述阳角6的连接处具有与扣板
1截面相同的外形尺寸,所述阳角6的两侧与扣板1的中间板14相连的位置
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第六连接板61,所述阳角6的两侧与扣板1的上封板15相
连的位置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七连接板62,且所述的第六连接板6和第七连
接板62均突出于阳角6的两侧。
如图13所示,所述的端盖7为具有与扣板1截面相同外形尺寸的板材,
所述的端盖7上设有第八连接板71和通孔72,所述第八连接板71与端盖7
垂直,所述通孔72与设置于扣板1上的螺钉插槽17相对应。
安装时,如图3所示,所述的固定板2通过螺钉与墙面固定,且所述固
定板2开口向外。所述扣板1安装于固定板2的外侧,并通过将设置于上钩
板11上的第一突起111卡到设置于固定板2上部横板的第一卡槽23内,将
设置于下钩板12上的第二突起121卡到设置于固定板2下部横板的第二卡槽
26内的方式进行卡接固定,所述的加热装置设置4于由扣板1和固定板2共
同围成的空腔内。这样在使用的过程中,当加热装置4发生故障时,就可以
很方便的对扣板1进行拆卸。为了防止在使用的过程中灰尘落入取暖装置的
内部,所述的扣板1的上封板15和下封板16的端部均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竖
板,在安装时贴紧墙面。如图2所示,沿直线布置的两扣板1之间设有过渡
连接件3,所述过渡连接件3与位于过渡连接件3两侧的扣板1通过粘接剂连
为一体。如图1所示,当遇到拐角时,在垂直布置的两扣板1之间设置阳角6
或是阴角5,且所述阳角6或是阴角5与位于阳角6或是阴角5两侧的扣板1
通过粘接剂连为一体。这样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使取暖装置沿墙面布置,对
于高度较矮的取暖装置可以作为踢脚线安装于墙面的底部,对于高度较高的
取暖装置可以作为墙裙安装于墙面上。所述的设置于扣板1内部的加热装置4
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间隔布置。
使用时,所述的加热装置4的加热棒43与电源相连,通过设置于壳体41
内的热超导介质42将热量散发出来,为了增加散热效果,所述的扣板1上设
有散热孔13,进一步地,所述的扣板1可以采用导热率高的铝制材料。
实施例二:
如图14所示,对于温度低的北方,为了增加供暖效果,所述的取暖装置
可沿墙面竖直向上进行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