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土地区超高桩基承台的砖胎模结构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软土地区
超高桩基承台的砖胎膜结构。
背景技术
桩基承台是建筑在桩基上的基础平台,桩基具有承载力高、沉降小等优点,
基础平台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起承上传下的作用,把墩身荷载传到基桩
上,桩基承台适用于各类工程地质条件,尤其在沿海及软土地区应用特别广泛。
目前,为节约工程成本,桩基承台施工中经常使用砖胎模结构,砖胎模是
利用砖砌块制作成模板,待其具有一定强度后,进行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工
作,砖胎模一般用于地下室外墙外防水或者模板不易拆除的部位。一般情况下,
在基础梁及承台的高度不大的情况下(500mm以下),砖胎模完全可以使用;但
当基础梁及承台的高度超过500mm时,砖胎模容易受到两侧土体回填和混凝土
振捣的影响而产生变形和损坏。
可见,在超高桩基承台的施工中,如何对局部深坑的开挖和砖胎膜的结构
进行改进,以保证土方安全和砖胎模的施工质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面临的技术
难题。
发明内容
针对在超高桩基承台的施工中,现有的砖胎模结构容易受到两侧土体回填
和混凝土振捣的影响而产生变形和损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
软土地区超高桩基承台的砖胎模结构,通过在砖墙内增设构造柱及钢筋混凝土
圈梁,使构造柱与钢筋混凝土圈梁共同构成砖墙的“结构框架”,提高了墙体抵
抗变形的能力,保证了砖胎模结构的施工质量。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一种软土地区超高桩基承台的砖胎模
结构,位于桩基与承台之间的深坑内,它包括位于所述深坑底部的第一混凝土
垫层;砌筑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垫层上且沿所述第一混凝土垫层四周边缘连续设
置的砖墙;所述砖墙外侧设有由级配砂石构成的回填层;所述砖墙的顶端连接
第一钢筋混凝土圈梁,所述回填层的顶端设有第二混凝土垫层;所述砖墙的转
角处设有沿墙体纵向设置的构造柱一,每幅墙体所在平面内沿纵向设置若干构
造柱二。
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构造柱二的间距小于等于2m。
优选的,所述构造柱一和所述构造柱二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砌结构。
优选的,所述构造柱一和所述构造柱二的横截面为边长大于等于500mm的
正方形。
优选的,所述砖墙内还设置分别与所述构造柱一和所述构造柱二连接,且
贯通墙体中部的第二钢筋混凝土圈梁。
优选的,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圈梁内沿水平方向埋设有若干预埋钢筋,且
所述预埋钢筋的另一端锚入所述第二混凝土垫层内。
优选的,相邻两根所述预埋钢筋的间距为200mm~300mm。
优选的,所述预埋钢筋的埋入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圈梁内的一端具有一弯
折部,所述预埋钢筋的长度大于等于2m。
优选的,所述回填层的纵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水
平面的夹角α大于等于45°。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软土地区超高桩基承台的砖胎
模结构,在砌筑砖墙的过程中,在砖墙转角处沿墙体纵向设置构造柱一,且每
幅墙体所在平面内沿纵向设置若干构造柱二,将构造柱设置在砖墙受力的薄弱
位置,能够增强砖墙整体的承重能力;而且,砖墙的顶部还设置了第一钢筋混
凝土圈梁,具有增强砖墙的空间刚度及整体稳定性的作用,避免因不均匀沉降、
振动荷载等引起的墙体开裂现象;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砖胎模结构通过在砖墙
内增设构造柱及钢筋混凝土圈梁,使构造柱与钢筋混凝土圈梁共同构成砖墙的
“结构框架”,以加强砖胎膜结构的整体刚度及稳定性,提高了墙体抵抗变形的
能力,消除了墙体因两侧土体回填和混凝土振捣而易发生变形和损坏的安全隐
患,从而保证了砖胎模结构的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软土地区超高桩基承台的砖胎模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软土地区超高桩基承台的砖胎模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软土地区超高桩基承
台的砖胎模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的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
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以下将由所列举之实施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特征。需另外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
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与附图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这不
能成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例的软土地区超高桩基承台的砖胎模结构,它
位于桩基20与承台10(即基础底板)之间的深坑内,砖胎模结构30包括位于
深坑底部的第一混凝土垫层31;砌筑于第一混凝土垫层31上且沿第一混凝土垫
层31四周边缘连续设置的砖墙32;砖墙32外侧设有由级配砂石构成的回填层
36;砖墙32的顶端连接第一钢筋混凝土圈梁32d,回填层36的顶端设有第二混
凝土垫层34;砖墙32的转角处设有沿墙体纵向设置的构造柱一32a,每幅墙体
所在平面内沿纵向设置若干构造柱二32b。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软土地区超高桩基承台的砖胎模结构,在砌筑砖墙32的
过程中,在砖墙32转角处沿墙体纵向设置构造柱一32a,且每幅墙体所在平面
内沿纵向设置若干构造柱二32b,将构造柱32a、32b设置在砖墙32受力的薄弱
位置,能够增强砖墙32整体的承重能力;而且,砖墙32的顶部还设置了第一
钢筋混凝土圈梁32d,具有增强砖墙32的空间刚度及整体稳定性的作用,避免
因不均匀沉降、振动荷载等引起的墙体开裂现象;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砖胎模
结构30通过在砖墙32内增设构造柱及钢筋混凝土圈梁,使构造柱与钢筋混凝
土圈梁共同构成砖墙的“结构框架”,以加强砖胎膜结构30的整体刚度及稳定
性,提高了墙体抵抗变形的能力,消除了墙体因两侧土体回填和混凝土振捣而
易发生变形和损坏的安全隐患,从而保证了砖胎模结构30的施工质量。
优选的,相邻两个构造柱二32b的间距小于等于2m,构造柱二32b的这一
间距设置能够提高墙体整体的承压能力,避免墙体中部的受力薄弱部位因其上
部荷载过大而变形。
优选的,构造柱一32a和构造柱二32b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砌结构,为
降低工程成本,本实施例的构造柱一32a和构造柱二32b选用砖砌结构;通常,
砖墙32高度小于2m时,砖墙32厚度为240mm,而砖墙32高度大于2m时,砖
墙32厚度则为370mm;为满足墙体承重的需要,构造柱一32a和构造柱二32b
的横截面为边长大于等于500mm的正方形,由于构造柱一32a和构造柱二32b
的厚度大于墙体的厚度,不但增强了砖墙32的整体稳定性,而且减少了砖墙32
墙体的砌筑厚度,降低了工程成本。
如图1所示,砖墙32内还设置分别与构造柱一32a和构造柱二32b连接,
且贯通墙体中部的第二钢筋混凝土圈梁32c,用以进一步增强砖墙32的结构强
度。
请继续参考图1,第一钢筋混凝土圈梁32d内沿水平方向埋设有若干预埋钢
筋35,相邻两根预埋钢筋35的间距为200mm~300mm,且预埋钢筋35的一端预
埋在第一钢筋混凝土圈梁32d内,其另一端锚入第二混凝土垫层34内,预埋钢
筋35的增设,能够使第一钢筋混凝土圈梁32d与第二混凝土垫层34的连接更
为牢固,从而提高砖胎模结构30的整体稳定性。
优选的,预埋钢筋35的埋入第一钢筋混凝土圈梁32d内的一端具有一弯折
部,弯折部能够提高预埋钢筋35与第一钢筋混凝土圈梁32d的连接强度,预埋
钢筋35的长度大于等于2m,能够保证其在第二混凝土垫层34内具有足够的锚
固长度。
请继续参考图1,回填层36的纵截面呈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
水平面的夹角α大于等于45°,由于该砖胎模结构30所在的深坑是通过上述角
度放坡进行开挖,相比现有技术中墙体外侧大面积土体回填而言,具有坡度的
回填层36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体回填及混凝土浇捣对墙体的压力,避免了墙
体因外侧压力而发生变形及损坏的现象。
下面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用新型软土地区超高桩基承台的砖胎模结构
30的施工过程:
一、按照测量定位和局部深坑的尺寸开挖土方,按照夹角α大于等于45°放
坡,并在深坑底部浇筑第一混凝土垫层31;
二、在第一混凝土垫层31上方且沿其四周边缘连续砌筑砖墙32,砖墙32
的转角处设有沿墙体纵向设置的构造柱一32a,每幅墙体所在平面内沿纵向设置
若干构造柱二32b,砖墙32内还设置了分别与构造柱32a、32b连接,且贯通墙
体的第二钢筋混凝土圈梁32c,砖墙32的顶端设有第一钢筋混凝土圈梁32d,
第一钢筋混凝土圈梁32d内连接有预埋钢筋35;
三、砖墙32外侧采用级配砂石回填并分层压实至设计要求的压实度构成回
填层36,在回填层36上浇筑第二混凝土垫层34,使预埋钢筋35的另一端锚入
第二混凝土垫层34,砖墙32内侧水泥砂浆抹灰20mm厚,从而完成砖胎模结构
30的施工。
综上,通过对局部深坑放坡开挖,在砌筑砖墙32的过程中,砖墙32转角
处及墙体所在平面内纵向设置若干构造柱32a、32b,沿砖墙32高度方向的中部
和顶部分别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32d、32c,并在位于顶部的钢筋混凝土圈梁内
连接预埋钢筋35,预埋钢筋35的另一端则锚入基础底板的混凝土垫层(即第二
混凝土垫层34),使得钢筋混凝土圈梁32d、32c与构造柱32a、32b构成一坚固
的框架结构,并与基础底板的混凝土垫层固接,从而消除了墙体因两侧土体回
填和混凝土振捣而易发生变形和损坏的安全隐患,保证了砖胎膜结构的施工质
量。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
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
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