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漏水光伏屋顶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漏水光伏屋顶。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与传统的火力发电、核能发电相
比,具有永久性、清洁性和灵活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光伏建筑中,如房屋
建筑的屋顶、窗户等,而将光伏组件置于屋顶上使用时,遇到下雨天,雨水会
积聚在屋顶上,如不及时排走,将会影响光伏组件的正常使用,目前与光伏组
件配合使用的疏水结构结构较复杂,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漏水光伏屋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与光伏组件配合
使用的疏水结构结构较复杂,成本较高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漏水光伏屋顶,包括屋顶框架、用于排除屋顶积水的导流结构和若
干个光伏组件,所述屋顶框架、导流结构和光伏组件依次层叠排列,每相邻两
所述光伏组件的纵向缝隙的上方固定设置有防水顶盖,所述导流结构包括相互
交错固定连接的横向导流槽和纵向导流槽,所述横向导流槽嵌设于每相邻两光
伏组件的横向缝隙的下方,所述纵向导流槽嵌设于每相邻两光伏组件的纵向缝
隙的下方,横向排列的两相邻所述横向导流槽之间在纵向导流槽的上方处断开,
所述纵向导流槽与房屋自身的导水管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横向导流槽和纵向导流槽均为横截面是“U”型的长条状型
材。
进一步的,所述纵向导流槽的宽度大于横向导流槽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横向导流槽和纵向导流槽通过“L”型固定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在光伏组件连接的缝隙下方设置导流结构,能
有效的防止雨水渗透至光伏组件方阵下方,同时屋顶的积水可顺着横向导流槽
和纵向导流槽导流至房屋自身的导水管道中,被快速排出,特别适用于雨量大
的地区使用,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结构结构简单和成本低,适合大面积推
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漏水光伏屋顶应用与房屋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漏水光伏屋顶的导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漏水光伏屋顶的“L”型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屋顶框架;2-导流结构;3-光伏组件;4-横向导流槽;5-纵向导
流槽;6-“L”型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
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
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
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
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防漏水光伏屋顶,包括屋顶框架1、用于屋顶积水的导流结构2和若干
个光伏组件3,所述导流结构2固定在屋顶框架1的上方,所述若干个光伏组件
3顺序排列并固定在导流结构2的上方,为增强防水性能,每相邻两所述光伏组
件的纵向缝隙的上方固定设置有防水顶盖(未示出),用于密封纵向缝隙,所
述导流结构2包括相互交错排列的横向导流槽4和纵向导流槽5,为配合光伏组
件的排列结构,所述横向导流槽和纵向导流槽呈“十”字型交错排列,且在连
接拐角处安装“L”型固定件6固定连接横向导流槽4和纵向导流槽5,所述横
向导流槽4和纵向导流槽5均为横截面是“U”型的长条状型材,结构简单,易
成型,成本较低,所述横向导流槽4嵌设于每相邻两光伏组件的横向缝隙的下
方,所述纵向导流槽嵌设于每相邻两光伏组件的纵向缝隙的下方,横向排列的
两相邻所述横向导流槽4之间在纵向导流槽5的上方处断开,即可将横向导流
槽4中收集的积水聚集导流到纵向导流槽5中,所述纵向导流槽5与房屋自身
的导水管道连通。所述纵向导流槽5的宽度大于横向导流槽4的宽度。
在光伏组件连接的缝隙下方设置导流结构,能有效的防止雨水渗透至光伏
组件方阵下方,同时屋顶的积水可顺着横向导流槽和纵向导流槽导流至房屋自
身的导水管道中,被快速排出,特别适用于雨量大的地区使用,同时,本实用
新型的导流结构结构简单和成本低,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
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