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升降轿厢和配重用的驱动装置配置在升降通道内的上部的无机械室型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有一种日本专利特开2002-80178号公报所记载的传统的无机械室型电梯装置,将驱动装置和偏导轮配置在升降通道内的上部。在驱动装置的驱动滑轮和偏导轮上卷挂着多根主绳索。为了加大主绳索对驱动滑轮的卷绕角度以增大牵引力,主绳索按照将向轿厢的延伸部分与向偏导轮的延伸部分交叉的形态卷挂在驱动滑轮上。并且,为了不使向轿厢的延伸部分与向偏导轮的延伸部分相互干扰,驱动装置按照将驱动滑轮的回转轴相对偏导轮的回转轴倾斜的形态被安装在机械台上。
这样,在传统的电梯装置中,为了使驱动滑轮的回转轴相对偏导轮的回转轴倾斜,必须将驱动装置斜向地安装在机械台上,调整安装角度很麻烦。又,加大了主绳索向驱动滑轮的绳索槽的进入角度,有可能因与绳索槽的摩擦而缩短主绳索的寿命。
又,因将驱动装置配置在了升降通道内的最上部,故当驱动装置体积大时,必须将升降通道内的空间向上方扩展,从而加大了升降通道地上下方向尺寸。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驱动装置和偏导轮的安装作业容易化、并可抑制因与绳索槽的摩擦而造成的主绳索的磨损且可减小升降通道的上下方向尺寸的电梯装置。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包括:具有电机部和受电机部驱动回转的驱动滑轮、配置在升降通道内的上部的驱动装置;具有第1和第2端部、被卷挂在驱动滑轮上的主绳索;具有包含上梁的轿厢框架和由上梁的下方支承在轿厢框架上的轿厢室、被悬吊在第1端部的轿厢;以及被悬吊在第2端部的配重,在升降通道内的上部,配置有将主绳索从驱动滑轮引向轿厢的轿厢偏导轮、以及将主绳索从驱动滑轮引向配重的配重偏导轮,驱动滑轮、轿厢偏导轮和配重偏导轮被配置成这些构件的回转轴相互平行延伸的形态,驱动装置比轿厢偏导轮和配重偏导轮低,并被配置在垂直投影面内的避开上梁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图2为表示图1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升降通道顶部的主视图。
图4为表示图1的驱动滑轮的直径与轿厢偏导轮和配重偏导轮的直径关系一例的说明图。
图5为表示图1的驱动滑轮的直径与轿厢偏导轮和配重偏导轮的直径关系另一例的说明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电梯装置要部的侧视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3的电梯装置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实施形态1]
图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电梯装置(1∶1绳索卷绕式无机械室型电梯)的侧视图,图2为表示图1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升降通道顶部的主视图。
图中,升降通道1内设置有一对的轿厢导轨2和一对的配重导轨3。轿厢4受轿厢导轨2的引导在升降通道1内进行升降。配重5受配重导轨3的引导在升降通道1内进行升降。
轿厢4具有包含上梁6的轿厢框架7、以及在上梁6下方受轿厢框架7支承的轿厢室8。在轿厢框架7上搭载有与配重导轨3卡合的多个导向瓦9。在轿厢室8的前面设置有开闭轿厢出入口(未图示)的轿厢门装置10。在乘厅处设置有开闭轿厢出入口(未图示)的乘厅门装置11。
在升降通道1内的上部,固定着沿升降通道1开间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的机械台12。机械台12被固定在建筑侧的构造梁13上。在机械台12的下部安装着一对的驱动装置支承梁14。
在驱动装置支承梁14的下部,搭载有轿厢4和配重5升降用的驱动装置15。驱动装置15具有电机部16、以及受电机部16驱动回转的驱动滑轮17。又,驱动装置15被配置成驱动滑轮17的回转轴沿升降通道1开间方向水平延伸的状态。
在驱动滑轮17上卷挂有多根主绳索18。各主绳索18具有第1和第2端部18a、18b。轿厢4通过轿厢侧绳夹(未图示)被悬吊于第1端部18a。配重5通过配重侧绳夹(未图示)被悬吊于第2端部18b。
在机械台12的上部安装着一对的偏导轮支承梁19。在该偏导轮支承梁19上,搭载有将主绳索18从驱动滑轮17引向轿厢4的轿厢偏导轮20、以及将主绳索18从驱动滑轮17引向配重5的配重偏导轮21。
主绳索18被卷挂在驱动滑轮17的下侧以及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的上侧。
驱动滑轮17、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被配置成这些构件的回转轴相互平行且水平延伸的形态。驱动装置15比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低,并被配置在垂直投影面内的避开上梁6的位置。
又,驱动装置15被配置在垂直投影面内的至少一部分与轿厢4重合的位置上。并且,驱动装置15被配置在其一部分在垂直投影面内与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局部性重合的位置上。
在机械台12与驱动装置支承梁14及偏导轮支承梁19之间,夹装有防止驱动装置15、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的振动传向建筑物的防振橡胶等的多个防振构件22。
在升降通道1内的上部的壁部,固定着控制驱动装置15等的控制盘23。控制盘23被配置在垂直投影面内的乘厅门装置11和轿厢门装置10的配置区域内。
在这种电梯装置中,因驱动滑轮17、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的回转轴相互平行延伸状配置,故容易进行驱动装置15、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的安装作业。
又,可减小主绳索18向驱动滑轮17、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的绳索槽的进入角度,延长主绳索18的寿命。即,在实施形态1中,可将与驱动滑轮17、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的各主绳索18对应的绳索槽配置在一条直线上,进入角度大致为0度。
并且,因驱动装置15比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低,并被配置在垂直投影面内的避开上梁6的位置,故即使采用大型驱动装置15的场合,只要是在轿厢框架7不与轿厢室8相干扰的范围内,就不需要向上方扩展升降通道1内的空间,可减小升降通道1的上下方向尺寸。又,即使受某种原因而使轿厢4上升到了比最高楼层停止位置还要高的场合,上梁6也不会与驱动装置15接触。
又,因驱动装置15被配置在垂直投影面内的一部分与轿厢4重合的位置上,故可减小升降通道1的剖面积。
由于驱动装置15的一部分被配置在垂直投影面内与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重合的位置上,因此可减小升降通道1的剖面积。
又,由于驱动装置15被安装在机械台12的下部,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被安装在机械台12的上部,因此可共用机械台12,可将驱动装置15配置在比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低的位置。
并且,因将控制盘23配置在乘厅门装置11和轿厢门装置10的正上方,故可有效利用升降通道1内的空间。
上例是由建筑侧的构造梁13将机械台12支承,但也可采用例如由轿厢导轨2和配重导轨3的至少任一方将机械台12支承的结构。在此场合,可减轻对建筑物的负载负担。反之,在由构造梁13将机械台12支承的场合,减轻了向导轨2、3的负载负担,可减小导轨2、3的强度。
作为驱动装置15的电机部16,既可使用直径尺寸大于轴向尺寸的薄型电机,也可使用轴向尺寸比直径尺寸大的圆筒型电机。
此时,驱动滑轮17的直径也可以与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的至少任一方的直径不同。这样,可对主绳索18向驱动滑轮17的卷绕角度进行调整。
例如,图4为表示图1的驱动滑轮17的直径与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的直径关系一例的说明图,图5为表示另一例的说明图。这样,通过使驱动滑轮17的直径与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的直径关系发生变化,可对主绳索18向驱动滑轮17的卷绕角度进行调整。
又,通过使驱动滑轮17与轿厢偏导轮20及配重偏导轮21的距离发生变化,也能对主绳索18向驱动滑轮17的卷绕角度进行调整。
通过将驱动滑轮17、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的直径D与主绳索18的直径d之比D/d设定在20以下,可实现驱动滑轮17、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的小型化以及升降通道1的省空间化。
并且,为了使上述的滑轮小径化,也可以将外周部设置有由高摩擦树脂材料组成的外层包覆体的树脂包覆绳索用作主绳索。
[实施形态2]
图6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电梯装置要部的侧视图。本例中,驱动装置15被配置成在垂直投影面内与配重5重合的状态。主绳索18从配重偏导轮21向配重5延伸的部分18c穿过驱动滑轮17与电机部16之间。其它结构与实施形态1相同。
采用这种结构,也能使驱动装置15及偏导轮20、21的安装作业容易化,同时可抑制因与绳索槽的接触造成的主绳索18的磨损,又可减小升降通道1的上下方向尺寸。
即使在轿厢4的进深尺寸小的场合,也能可靠地防止驱动装置15与上梁6相干扰。
[实施形态3]
图7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3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本例中,驱动装置15通过机械台支承梁14被安装在机械台11的上部。偏导轮支承梁19通过支承台24支承在驱动装置15上方的机械台11上。这样,轿厢偏导轮20和配重偏导轮21被支承在驱动装置11上方的机械台12上。其它结构与实施形态1相同。
采用这种结构,也能使驱动装置15及偏导轮20、21的安装作业容易化,同时可抑制因与绳索槽的接触造成的主绳索18的磨损,又可减小升降通道1的上下方向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