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拍打门机芯断电复位机构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地是涉及一种拍打门机芯断电
复位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高铁等)建设的高速发展,选乘轨道交通的
人流量日益增加,这对轨道交通的自动检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智能
通道作为自动检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满足这些新的要求。最初应用
于地铁等场合的智能通道是三辊闸,然后逐渐发展为现在通用的翼闸。三辊
闸的缺陷是通行速度慢、通道宽度较小;而翼闸的缺陷在于安全性不高——
翼门运动时,如果与人体发生碰撞,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
并且翼门阻挡面积不足,人员易于从上方非法穿越。而摆闸则摆脱了以上缺
陷,在通行速度快的同时,通道宽度可满足任意需求;并且摆门与人体的接
触面积较大,即使发生碰撞也不会造成严重的伤害;此外,摆门的拦阻面积
较大,极大提高了人员非法穿越的难度。基于以上原因,新兴的轨道交通逐
渐采用拍打门作为智能通道的首选。而市场上的大部分拍打门却存在如下缺
陷:开关门速度不够快,无法满足轨道交通场合的通行要求;断电时无法自
动开门,需要手动开门;或者额外增加一套电磁复位机构,但是其结构复杂,
且占用空间大,对弹性器件的要求较高,成本较高,不便于后期维护。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亟需构思一种新技术以改善其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拍打门机芯断电复位机构,其高度空间占用小,
对弹性器件的要求低,且维护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拍打门机芯断电复位机构,包括:复位转盘、弹性模组、牵引带和
扇门转轴,其中所述复位转盘与所述扇门转轴刚性连接,所述复位转盘在水
平方向上进行180°旋转;所述牵引带的一端与所述复位转盘固定连接,其另
一端与所述弹性模组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模组固定在电机上安装板上。
优选地,所述复位转盘上端设有所述扇门转轴,所述扇门转轴与扇门连
接;所述复位转盘下端设有电磁离合器,在所述电磁离合器的下端设有用于
固定电机的电机上安装板。
优选地,所述扇门转轴下端设有角轴承底座,所述复位转盘和所述电磁
离合器均设置在所述角轴承底座和所述电机上安装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弹性模组为拉簧。
优选地,所述拉簧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拉簧固定杆固定设置在所述电机上
安装板上。
优选地,所述拉簧固定杆的数量为2个。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拍打门机芯断电复位机构,在断电时,扇门可以旋转,
实现不同的位置保持,在避免乘客闯闸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减轻乘客的人体伤
害。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高度空间占用小,对弹性材料的要求低,且
牵引带的更换也较为容易,便于后期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拍打门机芯断电复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复位转盘,2.弹性模组,3.牵引带,4.扇门转轴,5.电机
上安装板,6.角轴承底座,7.电磁离合器,8.扇门,9.拉簧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
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
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
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拍打门机芯断电复位机构,包括:
复位转盘1、弹性模组2、牵引带3和扇门转轴4,其中所述复位转盘1与所
述扇门转轴4刚性连接,所述复位转盘1在水平方向上进行180°旋转;所述
牵引带3的一端与所述复位转盘1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弹性模组2固
定连接;所述弹性模组2固定在电机上安装板5上。
优选地,所述复位转盘1上端设有所述扇门转轴4,所述扇门转轴4与扇
门8连接;所述复位转盘1下端设有电磁离合器7,在所述电磁离合器7的下
端设有用于固定电机的电机上安装板5。
优选地,所述扇门转轴4下端设有角轴承底座6,所述复位转盘1和所述
电磁离合器7均设置在所述角轴承底座6和所述电机上安装板5之间。
优选地,所述弹性模组2为拉簧。
优选地,所述拉簧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拉簧固定杆9固定设置在所述电机
上安装板5上。
优选地,所述拉簧固定杆9的数量为2个。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在于:所述复位转盘1转动时,由于所述牵引带3
固定在所述复位转盘1上,故所述牵引带3随之运动;进而带动所述拉簧拉
伸或者收回。即在断电时,扇门8可以旋转,实现不同的位置保持,在避免
乘客闯闸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减轻乘客的人体伤害。另外本实施例之所以使用
牵引带3而不选用扭簧,是因为扭簧不仅占用的高度空间大、使用寿命低、
同时其对扭簧的弹性要求较高。而使用牵引带3则可以避免这种问题的产生,
其对弹性材料的要求较低,占用的空间较小,且更换也较为容易,便于后期
维护。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
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
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
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
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
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