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桶及其自动补水切换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补水切换阀以及具有该自动补水切换阀的马桶。
背景技术
现有马桶水箱的工作方式大多如下:排水阀排水时马桶水箱中的水对马桶的便池进行冲洗排污,当水箱水位下降到低于进水阀止水水位时,进水阀打开对水箱进行供水,在水箱内的水位重新回到工作水位时,从进水阀上引出的补水管一直通过排水阀的溢水管对马桶坐头的便池底部进行补水并存储在便池底部以形成水封使得马桶坐头的底部排污弯道被水封隔绝进而避免排污弯道内的臭气进入室内,由于全排后进水阀所需的供水时间长于半排后进水阀所需的供水时间,因而在排水阀全排工作后进水阀上的补水管对马桶水封的补水量也多于半排工作后的补水量,全排工作的补水量将超出水封所需的补水量,多余的水白白从排污弯道流走,因此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有技术中有采用在进水阀的补水管与排水阀的溢水管之间连接一换向分流装置,该分流装置通过对补水量、补水时间进行控制使得全排补水量与半排补水量大致相当,其虽然可解决全排补水量比半排补水量多而导致浪费水的问题,但其无论排水阀是全排还是半排均会对水封进行补水,而现有市场上部分类型的马桶在排水阀进行半排工作后,马桶坐头底部弯道的水封的水位足够,无需补水或者只需补充少量的水,若此时也进行补水或补充与全排一致的补水量同样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马桶及其自动补水切换阀,其可使得在排水阀半排后对马桶水封的补水量小于全排后的补水量,甚至可选择使排水阀半排后不对马桶水封进行补水,从而节约水资源。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动补水切换阀,其装接在马桶水箱内,包括具有一分流腔的补水本体及活动装接在所述分流腔内的转向阀芯,所述补水本体上设有与所述分流腔连通的入水口和至少一出水口,所述转向阀芯与可上下活动地装接在马桶水箱内的浮桶控制机构联动,所述浮桶控制机构的浮桶浮起时联动所述转向阀芯使得所述转向阀芯将水导流至马桶水箱的内腔中;所述浮桶控制机构的浮桶下落时联动所述转向阀芯使得所述转向阀芯将水导流至马桶的补水通道中。
优选的,所述补水本体上的出水口设有两个,包括与马桶的补水通道相连通的补水出口和与马桶水箱的内腔相连通的回流出口,所述浮桶控制机构的浮桶浮起时联动所述转向阀芯使得所述入水口与回流出口相连通;所述浮桶控制机构的浮桶下落时联动所述转向阀芯使得所述入水口与补水出口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转向阀芯摆动装接在所述分流腔内并与所述浮桶控制机构之间还设有一转向轴,所述转向轴的一端与浮桶控制机构联动,转向轴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阀芯的一端铰接配合并带动所述转向阀芯摆动。
优选的,所述转向轴转动装接在所述补水本体上,所述转向轴的一端伸出补水本体并与浮桶控制机构联动配合,所述转向轴的另一端设有铰接轴或铰接孔,所述转向阀芯与所述转向轴配合的一端对应设有铰接孔或铰接轴。
优选的,所述转向阀芯设有一阀片,所述阀片将所述分流腔分为一上腔室和一下腔室,所述补水出口与所述上腔室连通,所述回流出口与所述下腔室连通,所述入水口位于所述上腔室和下腔室之间,所述阀片的自由端在所述入水口处上下摆动。
优选的,所述补水本体上位于所述分流腔的一侧设有一与所述入水口连通的进水缓冲腔,所述进水缓冲腔的腔壁上设有一进水管口。
优选的,所述补水本体上的回流出口与一导流通道连通,所述导流通道向下延伸至马桶水箱之下部。
优选的,还包括一固定在马桶水箱内的补水支架,所述补水本体和浮桶控制机构装接在该补水支架上。
优选的,所述浮桶控制机构还包括一用于容纳所述浮桶并可沿所述补水支架上下滑动的止水杯、一与止水杯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杆、一设于止水杯底部的单向阀、一与浮桶螺纹连接的连接螺杆、一与连接螺杆顶部连接的连接套、一个一端与所述转向阀芯传动配合而另一端与连接套活动连接的抬杆,所述调节螺杆可周向同步转动地套接在连接螺杆内并且调节螺杆顶部与补水支架固定配合。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马桶,其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自动补水切换阀。
相比背景技术,本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所述浮桶控制机构的浮桶浮起时联动所述转向阀芯使得所述转向阀芯将水导流至马桶水箱的内腔中;所述浮桶控制机构的浮桶下落时联动所述转向阀芯使得所述转向阀芯将水导流至马桶的补水通道中,这样可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补水切换阀在排水阀半排后对马桶水封的补水量小于全排后的补水量,甚至根据需要可使排水阀半排后不对马桶水封进行补水,从而节约水资源。
2、所述补水本体上的出水口设有两个,包括与马桶的补水通道相连通的补水出口和与马桶水箱的内腔相连通的回流出口,所述浮桶控制机构的浮桶浮起时联动所述转向阀芯使得所述入水口与回流出口相连通;所述浮桶控制机构的浮桶下落时联动所述转向阀芯使得所述入水口与补水出口相连通,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补水切换阀结构简单,功能可靠。
3、通过在转向阀芯与浮桶控制机构之间设置转向轴,转向轴的一端与浮桶控制机构联动,转向轴的另一端与转向阀芯的一端铰接配合并带动所述转向阀芯摆动,通过转向轴将浮桶控制结构的动作传递给转向阀芯,传动结构简单,传动效果可靠,传动设计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自动补水切换阀在浮桶下落时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自动补水切换阀在浮桶浮起时结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查阅图1至图4,一种自动补水切换阀,其装接在马桶水箱(未图示)内,包括补水支架10、补水本体20和可上下活动地装接在马桶水箱内的浮桶控制机构50,本实施例补水支架10固定装接在马桶水箱内的排水阀(未图示)上,并且优选使其在排水阀上的高度可调,或者也可以是高度可调地固定装接在马桶水箱内相对固定的部件上,所述排水阀具有全排和半排两挡排水功能。本实施例的补水本体20和浮桶控制机构50均装接在该补水支架10上,这样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当然也可以选择将补水本体20或浮桶控制机构50的其中一个装接在马桶水箱内相对固定的部件上,可根据需要设置。
补水本体20内具有一分流腔24及活动装接在所述分流腔24内的转向阀芯30,所述补水本体20上设有与分流腔24连通的入水口21和至少一出水口,用于对马桶水封进行补水的水从该入水口21进入分流腔24内并通过分流腔24内的转向阀芯30来切换水流的方向,该转向阀芯30与浮桶控制机构50联动,当所述浮桶控制机构50的浮桶51浮起时联动所述转向阀芯30使得所述转向阀芯30将水导流至马桶水箱的内腔中;当所述浮桶控制机构50的浮桶51下落时联动所述转向阀芯30使得所述转向阀芯30将水导流至马桶的补水通道中。现有技术中马桶的补水通道一般也是马桶的溢流通道,补水通道和溢流通道由排水阀上的溢流管形成,或者也可以是独立设置在马桶水箱内的溢流管,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中,补水本体20上的出水口设有两个,分别是补水出口22和回流出口23,其中补水出口22连通马桶的补水通道,回流出口23连通马桶水箱的内腔,通过转向阀芯30的切换使水流从补水出口22或回流出口23流出。本实施例中,所述补水本体20上位于所述分流腔24的一侧还设有一与所述入水口21连通的进水缓冲腔25,在进水缓冲腔25的腔壁上设有一进水管口251,该进水管口251连接从水箱内的进水阀(未图示)引出的补水管(未图示),当排水阀排水后水箱内的水位下降,使得进水阀开始向水箱重新注水,与此同时进水阀内有一股水从所述补水管流至补水本体20上的进水管口251。因所述转向阀芯30与浮桶控制机构50联动,当所述浮桶控制机构50的浮桶51浮起时联动所述转向阀芯30使得所述入水口21与回流出口23相连通,此时水流至马桶水箱的内腔中而不补水;当所述浮桶控制机构50的浮桶51下落时联动所述转向阀芯30使得所述入水口21与补水出口22相连通,此时水流至马桶的补水通道中用于对马桶水封进行补水。
作为一优选实施方式,使转向阀芯30摆动装接在分流腔24内并在所述转向阀芯30与浮桶控制机构50之间还设有一转向轴40,转向阀芯30通过一销轴60实现摆动装接在分流腔24内,所述转向轴40的一端与浮桶控制机构50联动,转向轴40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阀芯30的一端铰接配合并带动所述转向阀芯30绕销轴60摆动。具体是,所述转向轴40转动装接在所述补水本体20上,所述转向轴40的一端伸出补水本体20并与浮桶控制机构50联动配合,所述转向轴40的另一端设有铰接孔41,所述转向阀芯30与所述转向轴40配合的一端对应设有铰接轴31,或者,也可以是在转向轴40的另一端设有铰接轴,转向阀芯30对应设有铰接孔,其效果是等同的。并且,本实施例中所述补水本体20内设有对所述转向轴40的摆动进行限位的限位块26以使得转向轴40在预定的摆动幅度内进行摆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阀芯30设有一阀片32,所述阀片32将所述分流腔24分为一上腔室241和一下腔室242,所述补水出口22与所述上腔室241连通,所述回流出口23与所述下腔室242连通,所述入水口21位于所述上腔室241和下腔室242之间,所述阀片32的自由端在所述入水口21处上下摆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补水本体20上的回流出口23还与一导流通道11连通,所述导流通道11向下延伸至马桶水箱之下部,优选地,可直接在补水支架10内纵向延伸一导流槽,该导流槽形成所述导流通道11,这样可以节省零部件,或者也可以用一导流管连接在回流出口23处,使导流管的下端向下延伸至马桶水箱之下部,该导流管形成所述导流通道11。
本实施例中,所述浮桶控制机构50还包括一用于容纳所述浮桶51并可沿所述补水支架10上下滑动的止水杯52、一与止水杯52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杆53、一设于止水杯52底部的单向阀521、一与浮桶51螺纹连接的连接螺杆54、一与连接螺杆54顶部连接的连接套55、一个一端与转向阀芯30传动配合而另一端与连接套54活动连接的抬杆56,所述调节螺杆53可周向同步转动地套接在连接螺杆54内并且调节螺杆53的顶部与补水支架10固定配合。通过调节止水杯52和浮桶51在补水支架10上的高度来调节浮桶51浮起的水位,使得自动补水切换阀的补水时间和补水量可调节,以满足不同马桶水封对补水量的需求,适用范围更广,通配性强,调节方便。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也可以选择省去止水杯52以及和止水杯52配合的调节螺杆53、单向阀521,而直接将浮桶51可上下滑动地装接在补水支架10上,并也通过一连接螺杆54调节浮桶51在水箱内的高度,如此同样也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设置止水杯52的目的在于可以让浮桶51的浮起和掉落更稳定,补水量控制更加精准。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如图1和2所示,当排水阀排水后马桶水箱内的水位低于浮桶51的位置,浮桶51在重力作用下掉落,浮桶51带动连接螺杆54和连接套55下移,连接套55带动抬杆56摆动,抬杆56带动转向轴40往顺时针方向转动,与转向轴40一端的铰接孔41铰接配合的转向阀芯30绕铰接轴31往逆时针方向转动,当转向阀芯30转动到位时入水口21与补水出口22连通,这样从进水阀引流来的补水从进水管口251进入进水缓冲腔25再依次流经入水口21、分流腔24的上腔室241、补水出口22,从补水出口22流出后通过马桶的补水通道(水箱溢流管)对马桶水封进行补水。接着,如图3和4所示,当马桶水箱内的水位持续上升到预设高度时,浮桶51在其浮力作用下浮起,浮桶51带动连接螺杆54和连接套55上移,连接套55带动抬杆56摆动,抬杆56带动转向轴40往逆时针方向转动,与转向轴40一端的铰接孔41铰接配合的转向阀芯30绕铰接轴31往顺时针方向转动,当转向阀芯30转动到位时入水口21与回流出口23连通,这样从进水阀引流来的补水从进水管口251进入进水缓冲腔25再依次流经入水口21、分流腔24的下腔室242、回流出口23,从回流出口23流出后经导流通道11进入马桶水箱的内腔中用于填充马桶水箱,直到马桶水箱内的水位回到工作水位时,进水阀停止向马桶水箱供水,同时也停止往补水本体20供水。
当排水阀半排后马桶水箱内的水剩下较多时,若剩余水位足以使浮桶51保持浮起状态而不掉落,则此时自动补水切换阀处于如图3和4所示的状态,入水口21与回流出口23连通,补水流至马桶水箱内腔而不流向马桶水封中,从而实现半排不补水的目的;当排水阀半排后马桶水箱内的水剩下较少时,若剩余水位不足以使浮桶51保持浮起状态而掉落,则此时自动补水切换阀处于如图1和2所示的状态,入水口21与补水出口22连通,补水流至马桶水封中补充水封的水,而相比排水阀全排的情况,全排时马桶水箱内的水仅剩下很少或几乎没有剩余,因而全排后要使浮桶51浮起则需要往马桶水箱内填充的水比半排后多,因而补水时间也更多,从而半排补水量将小于全排补水量,节约了水资源。并且在保证半排补水量小于全排补水量的同时,通过调节浮桶51在马桶水箱内的高度还可同时对半排或全排的补水时间和补水量进行调节,更加方便使用,通配性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补水本体20上的出水口也可以仅设有一个,转向阀芯30在回流位置和补水位置之间切换,转向阀芯30在回流位置时使该出水口对着马桶水箱的内腔,转向阀芯30在补水位置时使该出水口对着马桶水箱中的溢流管内腔(马桶的补水通道),可以选择将补水本体20固定在溢流管的顶端,使出水口在转向阀芯30的联动下在对着溢流管管内位置或管外位置之间活动,结构简单,功能可靠。所述浮桶控制机构50的浮桶51浮起时联动转向阀芯30使得所述转向阀芯30处于回流位置,从而将水导流至马桶水箱的内腔中;所述浮桶控制机构50的浮桶51下落时联动所述转向阀芯30使得所述转向阀芯30处于补水位置,从而将水导流至由溢流管内腔形成的马桶补水通道中。如此也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这里不再详细说明。
当然,容易理解的,本实用新型的转向阀芯30也可以选择以滑动的方式装接在分流腔24内,浮桶控制机构50直接带动转向阀芯30滑动,通过转向阀芯30的滑动来实现对分流腔24内水流流向的切换,其效果是等同的,这里不再一一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马桶,其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自动补水切换阀,自动补水切换阀在马桶上的安装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规技术,相关结构和工作原理参照前述即可,这里不再赘述。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