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与中水一体化滴灌系统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利用,具体涉及雨水与中水一体化滴灌系统。
背景技术
屋顶绿化是指以建筑物、构筑物顶部为载体,以植物为主体进行配置,不与自然土壤
接壤的绿化方式。目前,屋顶绿化及普通地面植物绿化用水多采用回收雨水加市政供水作
为水源,雨水供水不稳定,在旱季或者雨水池水量不足时,若直接采用市政供水进行滴灌,
则屋顶绿化系统不节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雨水与中水一体化滴灌系统,目的是当小区雨水蓄水池内水量不足
或无水时,充分利用小区中水,将中水池内经过处理的中水作为绿化滴灌用水,即将处理
后的雨水与中水作为小区绿化滴灌水源互为备用、综合利用,节约市政用水。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雨水与中水一体化滴灌系统,包括雨水蓄水池、中水池和电控装置,雨水蓄水池、中
水池分别与雨水清水池单独连接,雨水清水池用于收集干净的用水,雨水清水池与滴灌管
网连接实现利用雨水与中水灌溉;在雨水蓄水池内设有水位计,在土壤内设有土壤水分传
感器,水位计、土壤水分传感器及滴灌管网电磁阀分别与电控装置连接,滴灌管网电磁阀
设于滴管管网上用于控制滴灌管网的关断;电控装置设于地表,方便检修和查看。
进一步地,在所述清水池与滴灌管网之间设有多级杂质过滤器,通过过滤有效保证滴
灌管网内的用水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雨水蓄水池与小区雨水管网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滴灌管网电磁阀设于所述滴灌管网与杂质过滤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雨水蓄水池与雨水清水池之间设有水处理设备,如渗透式过滤井;同
样地,在中水池与雨水清水池之间同样设有水处理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雨水蓄水池的中上部设有与雨水市政管网连通的溢流管。
进一步地,所述滴灌管网与所述杂质过滤器之间设有滴灌补水泵,在雨水清水池与雨
水蓄水池之间设有雨水补水泵,在中水池与雨水清水池之间设有中水补水泵。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雨水蓄水池的一端通过管路与小区雨水管网连通,收集储
存雨水,雨水蓄水池内雨水经过水处理设备处理后进入清水池,当土壤水分传感器探测到
土壤表面的水分含量大于40%时,滴灌管网电磁阀关闭,不供水;当探测到土壤表面的水
分含量小于40%时,滴灌管网电磁阀开启,滴灌补水泵供水进行滴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系统管路简单,易实现。
2.将雨水与中水作为绿化滴灌的水源,结合起来使用,保证了绿化用水的稳定性、可
靠性;
3.自动化程度高,通过水位计测量雨水蓄水池内水量,当雨水水量不足时,自动进行
切换,采用中水进行供水,有效节约水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雨水蓄水池、2-水位计、3-雨水补水泵、4-电控柜、5-雨水清水池、6
-滴灌补水泵、7—滴灌管网电磁阀、8—土壤水分传感器、9—滴灌管网、10—中水补水泵、
11—溢流管、12—中水池、13—一级过滤器、14—二级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的描述。
如图1所示,雨水与中水一体化滴灌系统,包括雨水蓄水池1、中水池12和设于电控
柜4内的电控装置,雨水蓄水池1与小区雨水管网连接,雨水蓄水池1、中水池12分别与
与雨水清水池5单独连接,中水池12与雨水清水池5之间设有中水补水泵10,雨水蓄水池
1与雨水清水池5之间设有雨水补水泵3,雨水清水池5与滴灌管网9连接,在滴管管网9
与雨水清水池5之间设有滴管补水泵6,在所述清水池与滴灌管网9之间设有多级杂质过滤
器即图1中的一级过滤器13和二级过滤器14,在雨水蓄水池1内设有水位计2,在土壤内
设有土壤水分传感器8,水位计2、土壤水分传感器8及滴灌管网电磁阀7分别与电控装置
连接,电控装置设于地表,方便查看。
所述滴灌管网电磁阀7设于所述滴灌管网9与杂质过滤器之间。
所述雨水蓄水池1与雨水清水池5之间设有水处理设备,如渗透式过滤井;同样地,
在中水池12与雨水清水池5之间同样设有水处理设备。
所述雨水蓄水池1的中上部设有与雨水市政管网连通的溢流管。
所述滴灌管网9与所述杂质过滤器之间设有滴灌补水泵6,在雨水清水池5与雨水蓄水
池1之间设有雨水补水泵3,在中水池12与雨水清水池5之间设有中水补水泵。
小区内收集的雨水进入雨水蓄水池1,通过水处理设备后,清洁的雨水进入雨水清水池
5储存,清洁的雨水由滴灌补水泵对滴灌系统进行供水。
当雨水蓄水池1内水量不足时,水位下降低于水位计2安装高度时,水位计反馈电信
号给电控柜4,由电控柜控制雨水补水泵3停机、中水补水泵10开启,向雨水清水池5内
补充中水,利用中水作为水源进行绿化滴灌。
当土壤水分传感器8探测到土壤表面的水分含量大于40%时,滴灌管网电磁阀7关闭,
不供水;当探测到土壤表面的水分含量小于40%时,滴灌管网电磁阀7开启,滴灌供水泵6
供水进行滴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
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