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电子锁快速改装为无线联网锁的改装装置和电子锁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将电子锁快速改装为无线联网锁的改装装置和电子锁,主要用于电子门锁中。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酒店电子门锁主要有指纹、密码、RFID卡、钥匙等几种开门方式,如申请号为201510342924.4的中国专利。而电子锁基本都是控制板加锁芯的方式,电子锁锁体具有一定的标准性,所有的电子锁锁体都有一个直流电机实现开门功能。这种电子锁存在操作不够方便、管理烦琐、不能实现远程开门、状态监测等问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基于智能手机的酒店预订、支付、开门等提出了新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能将电子门锁实现实时联网的将电子锁快速改装为无线联网锁的改装装置和电子锁。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将电子锁快速改装为无线联网锁的改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模块、一号接插模块、二号接插模块、控制模块、电机控制信号检测模块和电机驱动模块;
电源模块分别与一号接插模块、二号接插模块、控制模块和电机驱动模块连接;电机控制信号检测模块包括一号光耦、二号光耦、一号电阻、二号电阻和三号电阻;一号光耦的发光二极管正极分别与一号接插模块和二号接插模块连接,一号光耦的发光二极管负极与三号电阻一端连接,而三号电阻另一端分别与一号接插模块和二号接插模块连接;二号光耦的发光二极管正极与一号光耦的发光二极管负极连接,二号光耦的发光二极管负极与一号光耦的发光二极管正极连接;二号电阻一端与一号光耦的光敏三极管集电极连接,另一端与控制模块连接;一号电阻一端与二号光耦的光敏三极管集电极连接,另一端与控制模块连接;一号光耦的光敏三极管发射极和二号光耦的光敏三极管发射极均接地。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电源滤波模块;电源滤波模块与电源模块连接,其包括一号电容、二号电容和三号电容;一号电容、二号电容、三号电容这三个电容并联后一端与电源模块连接,另一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号电阻和二号电阻的阻值相同。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号电阻和二号电阻的阻值均为100Ω。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号光耦和二号光耦的型号均为TLP28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三号电阻的阻值为3KΩ。
一种电子锁,包括锁体电机、原锁控制板和电池;锁体电机具有锁体电机控制线;原锁控制板具有原锁控制板电源线和电机控制线;电池具有电池电源线;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接线、无线通信模块和上述的改装装置;电池电源线、锁体电机控制线、原锁控制板电源线和电机控制线均与转接线连接,转接线与二号接插模块连接,一号接插模块与无线通信模块之间通过FPC排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体电机、原锁控制板、电池和改装装置均设置于电子锁的外壳内;所述的无线通信模块设置于电子锁的外壳外。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对现有电子门锁快速低成本改造,将电子门锁改造成实时联网的智能门锁。改造时对现有电子锁影响降到最低,最大化匹配市场上现有的各种类型的电子门锁,同时保留原有电子门锁的安全性。本技术解决方案即在电机的两根电源上串接入本实用新型,一方面这样可以做到不影响到电子锁原有的功能,另外也可以增加其它的控制方式。电源方面则取门锁原有的干电池电源。为保证无线信号最佳性,将无线通信模块固定在锁体外面,无线通信模块与本实用新型通过通信排线进行供电和通信。为达到适配不同类型电子锁的目的,在本实用新型上设计统一的接口,接口与原有电子锁和锁芯之间通过一种转接线进行连接,当不同的电子锁接口上存在差异性时,通过定制对应的转接线来实现。
FPC排线优点:本实用新型是对原有电子锁进行改造。由于无线通信模块外置以保证无线信号良好,必须解决其连接问题。特别是对于已经安装在门上的电子锁,为了不改变门和门锁的任何结构,迅速实现改造,将外置无线通信模块和内置改装装置采用超薄的FPC排线实现连接。这样,不仅保证锁体外观美观,由于无需打孔或其他结构改装,极大减少录安装改造的工程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改装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子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改装装置Ⅰ包括电源模块1、一号接插模块2、二号接插模块3、控制模块4、电机控制信号检测模块5、电机驱动模块6和电源滤波模块7。
电源模块1分别与一号接插模块2、二号接插模块3、控制模块4和电机驱动模块6连接,
电源模块1用于给上述模块供电。
电机控制信号检测模块包括一号光耦U5、二号光耦U6、一号电阻R21、二号电阻R20和三号电阻R19。
一号光耦U5的发光二极管正极分别与一号接插模块2和二号接插模块3连接,一号光耦U5的发光二极管负极与三号电阻R19一端连接,而三号电阻R19另一端分别与一号接插模块2和二号接插模块3连接。
二号光耦U6的发光二极管正极与一号光耦U5的发光二极管负极连接,二号光耦U6的发光二极管负极与一号光耦U5的发光二极管正极连接,这样一号光耦U5和二号光耦U6输入端反向并联。
二号电阻R20一端与一号光耦U5的光敏三极管集电极连接,另一端与控制模块4连接。
一号电阻R21一端与二号光耦U6的光敏三极管集电极连接,另一端与控制模块4连接。
一号光耦U5和二号光耦U6的光敏三极管发射极均接地。
一号光耦U5和二号光耦U6的输出端分别为电机正反转信号,低电平有效,三号电阻R19为限流电阻,一号电阻R21和二号电阻R20为上拉电阻。
一号光耦U5和二号光耦U6的作用如下:
1、采用一号光耦U5和二号光耦U6作检测部件,元器件简单,成本低廉,隔离性能好。
2、采用一号光耦U5和二号光耦U6作为检测输入和输出,电路简单,只要一种元器件就可以完成检测和输出功能。
3、采用两只光耦反方向并联,巧妙地将直流电机正反转信号分离成两种简单的电平信号输出。
4、采用一号光耦U5和二号光耦U6作为检测器件,只在有驱动信号时才有电流通过,平常不消耗电流,非常适合低功耗电路。
5、采用一号光耦U5和二号光耦U6作为检测输入输出器件,电路接口简单,非常适合单片机采用中断方式检测信号,实时性能好。
以上结构具有电机正反转检测功能。
控制模块4与电机驱动模块6连接。
一号电阻R21和二号电阻R20的阻值相同,均为100Ω。三号电阻R19的阻值为3KΩ。一号光耦U5和二号光耦U6的型号均为TLP281。
电源滤波模块7与电源模块1连接。电源滤波模块7包括一号电容C3、二号电容C4和三号电容C8。一号电容C3、二号电容C4、三号电容C8这三个电容并联后一端与电源模块1连接,另一端接地。
电源滤波模块7为整个电源电路提供滤波和短暂的储能作用。三号电容C8用于消除电机启动瞬间产生的尖峰脉冲。当电池因电量不足而内阻增大时,一号电容C3和二号电容C4可以为电机启动瞬间提供能量,缓解电池电压的明显跌落从而影响整个电路的正常运行。
电源模块1通过转接线连接电池电源线。
一号接插模块2通过FPC排线连接到无线通信模块Ⅵ。
二号接插模块3连接转接线Ⅳ,通过转接线连接到锁体电机控制线、原锁控制板的电源线和电机控制线。
锁体电机Ⅱ为电子锁内的执行部件,具有两根锁体电机控制线。原锁控制板Ⅴ是电子锁内的控制电路板,具有两根原锁控制板电源线和两根电机控制线;电池Ⅲ具有电池电源线。
电子锁改装前,原锁控制板Ⅴ通过两根原锁控制板电源线与电池Ⅲ连接,另通过两根电机控制线与锁体电机Ⅱ连接。转接线Ⅳ是一组连接线,其用来将电池电源线、锁体电机控制线、原锁控制板电源线和电机控制线都连接到改装装置Ⅰ上。对电子锁改装前,先找出电子锁内锁体电机控制线、电池电源线、原锁控制板电源线和电机控制线。改装的时候,将锁体电机Ⅱ与原锁控制板Ⅴ之间的连接线断开,同时将电池Ⅲ与原锁控制板Ⅴ之间的连接线断开,然后将电池电源线、锁体电机控制线、原锁控制板电源线和电机控制线对应连接到转接线Ⅳ上,再将转接线Ⅳ统一连接到二号接插模块3中,再将一号接插模块2与无线通信模块Ⅵ之间通过FPC排线连接。
电机控制信号检测模块5检测输出信号输入控制模块4进行处理。当控制模块4检测到原锁控制板的电机控制信号后,通过电机驱动模块6驱动锁体电机Ⅱ实现相同的电机控制功能,保证原锁控制板的控制功能。如果需要实现远程开锁功能,无线通信模块接收到开锁指令后,再将开锁指令传输给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电机实现开锁功能。
锁体电机Ⅱ、原锁控制板Ⅴ、电池Ⅲ和改装装置Ⅰ均设置于电子锁的外壳内,这样可以保证安全性,不会被破坏;无线通信模块Ⅵ设置于电子锁的外壳外,这样不会影响信号。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