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液压支撑装置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剪力墙混凝土置换
用液压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高层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大于27米的住宅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
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目前,高层建筑大多采用的是框架结构和
框剪结构,框剪结构也称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刚接
或者铰接相连接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框剪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
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
样又有足够的剪力墙。现如今,框架结构与框剪结构已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在剪力墙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多采用置换混凝土的方法进行剪
力墙加固。在混凝土置换前,需对剪力墙置换区域周侧的混凝土楼板进行
支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满堂脚手架进行支撑,此方法施工流程复杂,投
入成本高、不经济,且脚手架利用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
供一种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液压支撑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
制作及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对混凝土置换区域周侧
混凝土楼板进行可靠支撑,并能多次重复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剪力墙混凝
土置换用液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横梁、位于上横梁正下方的
下横梁和左右两个能在上横梁与下横梁之间进行左右平移的竖向支撑立
柱,两个所述竖向支撑立柱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
上横梁和下横梁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上横梁和下
横梁均为矩形钢管且二者均呈水平布设;所述上横梁、下横梁和两个所述
竖向支撑立柱均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每个所述竖向支撑立柱均由下立柱、位于下立柱正上方的上立柱和连
接于下立柱与上立柱之间的连接套筒组成,所述上立柱和下立柱均为圆形
钢管且二者的外径相同,所述上立柱下部和下立柱上部与连接套筒之间均
以螺纹方式进行连接;
所述上立柱顶端安装有一个液压千斤顶,所述液压千斤顶位于上立柱
的正上方;所述液压千斤顶上部安装有一个竖向支撑座,且竖向支撑座上
安装有一个卡装于上横梁上且能沿上横梁进行左右移动的上滑移件,所述
下立柱底端安装有一个卡装于下横梁上且能沿下横梁进行左右移动的下
滑移件,所述上滑移件与所述下滑移件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均为组
装式滑移件;所述上滑移件与上横梁之间以及所述下滑移件与下横梁之间
均通过定位杆进行连接,所述定位杆呈水平布设且其与上横梁呈垂直布
设;所述组装式滑移件包括水平钢板和两个对称安装在水平钢板前后两侧
的侧挡板,两个所述侧挡板与水平钢板之间均以铰接方式进行连接且二者
中部均开有一个供定位杆安装的第一安装孔;所述上滑移件的水平钢板固
定在竖向支撑座上部,所述上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分别位于上横梁的
前后两侧;所述下滑移件的水平钢板固定在下立柱底端,所述下滑移件的
两个所述侧挡板分别位于下横梁的前后两侧;所述上横梁和下横梁上均由
左至右开有多个供定位杆安装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为圆孔。
上述一种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液压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定位杆
的前后两端均装有一个限位螺母,两个所述限位螺母分别位于两个所述侧
挡板外侧。
上述一种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液压支撑装置,其特征是:多个所述第
二安装孔呈均匀布设,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之间的间距为180mm~
220mm。
上述一种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液压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竖向支
撑座位于液压千斤顶的正上方且其为圆形钢管;所述液压千斤顶的底部固
定在上立柱顶端,且竖向支撑座固定在液压千斤顶的活塞杆顶端。
上述一种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液压支撑装置,其特征是:两个所述侧
挡板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均为矩形钢板,所述水平钢板为矩形钢板。
上述一种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液压支撑装置,其特征是:两个所述侧
挡板与水平钢板之间均通过合页进行连接。
上述一种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液压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下立柱
与上立柱的长度相同且二者的长度均为1.1m~1.15m;所述下立柱和上立
柱的外径均为Φ110mm~Φ130mm且其壁厚均为9mm~11mm。
上述一种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液压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上横梁
的长度为1.1m~1.3m,所述上横梁的横截面宽度为110mm~130mm且其横
截面高度为110mm~130mm。
上述一种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液压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连接套
筒的长度为250mm~350mm且其壁厚为9mm~11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简便,投入成本较低。
2、使用操作简便且支撑方便,能简便、快速进行支撑,并且通过旋
转连接套筒对竖向支撑立柱进行伸缩,满足两个楼板之间的支撑需求。
3、使用效果好且使用方式灵活,能多次重复使用,并且结构整体性能
好,支撑效果好,承载能力高。同时,由于竖向支撑立柱与上横梁和下横
梁之间均通过组装式滑移件进行连接,因为能简便、快速对两个竖向支撑
立柱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从而满足不同宽度混凝土置换区域的支撑需求。
另外,竖向支撑立柱与上横梁之间设置有液压千斤顶,因而能有效增大本
实用新型的承载力,并能进一步提高上横梁的支撑高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简
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对混凝土置换区域周侧混凝土楼板进行可
靠支撑,并能多次重复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竖向支撑立柱;1-1—下立柱;1-2—上立柱;
1-3—连接套筒;2—上横梁;3—下横梁;
4-1—水平钢板;4-2—侧挡板;5—定位杆;
6—第一安装孔;7—第二安装孔;8—限位螺母;
9—竖向支撑座;10—合页;11—液压千斤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上横梁2、位于上横梁2正下方的
下横梁3和左右两个能在上横梁2与下横梁3之间进行左右平移的竖向支
撑立柱1,两个所述竖向支撑立柱1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呈对称布
设,所述上横梁2和下横梁3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
述上横梁2和下横梁3均为矩形钢管且二者均呈水平布设;所述上横梁2、
下横梁3和两个所述竖向支撑立柱1均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每个所述竖向支撑立柱1均由下立柱1-1、位于下立柱1-1正上方的
上立柱1-2和连接于下立柱1-1与上立柱1-2之间的连接套筒1-3组成,
所述上立柱1-2和下立柱1-1均为圆形钢管且二者的外径相同,所述上立
柱1-2下部和下立柱1-1上部与连接套筒1-3之间均以螺纹方式进行连接。
所述上立柱1-2顶端安装有一个液压千斤顶11,所述液压千斤顶11
位于上立柱1-2的正上方;所述液压千斤顶11上部安装有一个竖向支撑
座9,且竖向支撑座9上安装有一个卡装于上横梁2上且能沿上横梁2进
行左右移动的上滑移件,所述下立柱1-1底端安装有一个卡装于下横梁3
上且能沿下横梁3进行左右移动的下滑移件,所述上滑移件与所述下滑移
件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均为组装式滑移件;所述上滑移件与上横梁
2之间以及所述下滑移件与下横梁3之间均通过定位杆5进行连接,所述
定位杆5呈水平布设且其与上横梁2呈垂直布设;所述组装式滑移件包括
水平钢板4-1和两个对称安装在水平钢板4-1前后两侧的侧挡板4-2,两
个所述侧挡板4-2与水平钢板4-1之间均以铰接方式进行连接且二者中部
均开有一个供定位杆5安装的第一安装孔6;所述上滑移件的水平钢板4-1
固定在竖向支撑座9上部,所述上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4-2分别位于
上横梁2的前后两侧;所述下滑移件的水平钢板4-1固定在下立柱1-1底
端,所述下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4-2分别位于下横梁3的前后两侧;
所述上横梁2和下横梁3上均由左至右开有多个供定位杆5安装的第二安
装孔7,所述第二安装孔7为圆孔。
本实施例中,所述竖向支撑座9位于液压千斤顶11的正上方且其为
圆形钢管;所述液压千斤顶11的底部固定在上立柱1-2顶端,且竖向支
撑座9固定在液压千斤顶11的活塞杆顶端。
实际安装时,所述液压千斤顶11呈竖直向布设且其位于上立柱1-2
的正上方。
由于液压千斤顶11为伸缩液压缸,因而通过液压千斤顶11能对上横
梁2的支撑高度进行上下调整,并能有效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承载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孔6为长条形孔。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杆5的前后两端均装有一个限位螺母8,两个
所述限位螺母8分别位于两个所述侧挡板4-2外侧。
并且,所述定位杆5的长度为175mm~180mm。
实际加工时,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7呈均匀布设,相邻两个所述第二
安装孔7之间的间距为180mm~220mm。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7之间的间距为20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竖向支撑立柱1为高度可调节立柱,所述连接套筒
1-3中部安装有带动连接套筒1-3进行旋转的手动旋转机构。
并且,所述连接套筒1-3的上部内侧为供上立柱1-2下部安装的上螺
纹孔且其下部内侧为供下立柱1-1上部安装的下螺纹孔,所述上螺纹孔与
所述下螺纹孔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上螺纹孔与所述下螺纹孔均为单线螺
纹且二者的螺距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手动旋转机构为十字形构件,所述十字形构件由两
根位于同一水平上的直杆连接而成,所述十字形构件位于连接套筒1-3中
部,两根所述直杆的外端均伸出至连接套筒1-3外侧,且连接套筒1-3的
前后左右四个侧壁上均开有供所述直杆穿出的通孔。
实际加工时,所述直杆为圆柱形钢棒,且两根所述直杆焊接固定为一
体。
实际进行支撑时,也可以通过所述十字形构件旋转连接套筒1-3对竖向
支撑立柱1进行伸缩,以对竖向支撑立柱1的长度进行调整。
所述连接套筒1-3旋转过程中带动下立柱1-1和上立柱1-2同步进行
旋转,当下立柱1-1向上移动且上立柱1-2向下移动时,对竖向支撑立柱
1进行收缩;当反向旋转连接套筒1-3,并带动下立柱1-1向下移动且上
立柱1-2向上移动时,对竖向支撑立柱1进行伸长。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侧挡板4-2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均为矩形钢
板,所述水平钢板4-1为矩形钢板。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侧挡板4-2与水平钢板4-1之间均通过合页10
进行连接。
实际加工时,所述下立柱1-1与上立柱1-2的长度相同且二者的长度
均为1.1m~1.15m;所述下立柱1-1和上立柱1-2的外径均为Φ110mm~Φ
130mm且其壁厚均为9mm~11mm。所述上横梁2的长度为1.1m~1.3m,所
述上横梁2的横截面宽度为110mm~130mm且其横截面高度为110mm~
130mm。所述连接套筒1-3的长度为250mm~350mm且其壁厚为9mm~11mm。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立柱1-1和上立柱1-2的外径均为Φ121mm且其
壁厚均为10mm。所述下立柱1-1与上立柱1-2的长度均为1120mm。所述
上横梁2的长度为1.2m,所述上横梁2的横截面宽度和横截面高度均为
120mm。所述连接套筒1-3的长度为300mm且其壁厚为10mm。
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下立柱1-1和上立柱1-2的外径、
长度和壁厚、上横梁2的长度、横截面宽度和横截面高度以及连接套筒1-3
的长度和壁厚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侧挡板4-2的长度均为150mm且其宽度为130mm,
所述水平钢板4-1的长度和宽度均为150mm。
实际加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侧挡板4-2和水平钢板4-1的长度和
宽度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实际使用时,根据需加固剪力墙上需进行混凝土置换的混凝土置换区域
的位置,将本实用新型支撑于所述混凝土置换区域内侧,并支撑于位于需加
固剪力墙上下两侧的两个楼板之间。支撑之前,通过同步控制两个液压千斤
顶11回缩,带动上横梁2向下移动,并使本实用新型的高度小于两个所
述楼板的竖向间距;之后,将本实用新型竖向放置于两个所述楼板之间并向
前移动至所述混凝土置换区域内侧;随后,为增大承载力并进一步提高上横
梁2的支撑高度,通过同步控制两个液压千斤顶11伸长,带动上横梁2
向上移动,并使本实用新型紧固支撑于两个所述楼板之间,这样便完成本
实用新型的支撑过程。
支撑完成后,对所述混凝土置换区域的混凝土进行置换。因而,实际操
作简便,通过控制液压千斤顶11对上横梁2的支撑高度进行上下调整,满
足两个所述楼板之间的支撑需求。由于竖向支撑立柱1与上横梁2和下横
梁3之间均通过所述组装式滑移件进行连接,因为能简便、快速对两个所
述竖向支撑立柱1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从而满足不同宽度混凝土置换区
域的支撑需求,并且承载力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
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
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