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巷道锚固孔孔底顺向扩孔装置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井工巷道支护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巷道锚固孔孔底顺向扩孔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井工巷道锚杆支护技术施工中,锚杆的施工过程一般为:首先使用与锚杆杆体直径相匹配的钻头,在锚杆安装位置处打设直径统一的锚杆孔,向锚杆孔内放入符合“三径匹配”原则的锚固剂至孔底,将锚杆推入锚固孔中,用钻机带动锚杆在孔内旋转直至锚固剂搅拌均匀且锚杆送人孔底,锚固剂固化后,最终在锚固孔孔底一定长度范围内构成“孔壁围岩-锚固剂-杆体”这一锚固结构。
现有锚杆支护技术,由于锚固孔的直径统一,遇到破碎、松软围岩时,孔壁围岩与锚固剂间的粘结力较小,在围岩压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屈服破坏,导致锚固失效,达不到抑制巷道围岩变形的目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锚固技术中孔壁围岩与锚固剂间的粘结力小导致锚固剂与孔壁之间的粘结面破坏,最终造成锚固结构失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巷道锚固孔孔底顺向扩孔装置。
为实现该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巷道锚固孔孔底顺向扩孔装置,包括刀片安装座、移动方杆、刀片、刀片顶块、移动套、支撑连杆、连杆支撑座、扩孔钻杆和扩孔尾杆,所述刀片安装座与移动方杆焊合固连,所述刀片顶块设置在移动套的两侧,所述移动套与连杆支撑座前端固连,所述移动方杆安装在移动套内,所述刀片的尾端与刀片安装座铰接,所述刀片的前端与支撑连杆的前端铰接,所述支撑连杆的尾端与连杆支撑座铰接,所述连杆支撑座与扩孔钻杆固连,所述扩孔钻杆的后端固连有扩孔尾杆。
进一步,所述刀片的外轮廓设置有刀具韧,所述刀片的前端设置有退刀倒角,所述刀片的前端内侧设置有中间凹槽。
进一步,所述移动方杆与移动套可相对运动,相对移动距离范围为0~60mm。
进一步,所述刀片与移动方杆可相对运动,所述刀片与移动方杆侧面的夹角范围为0~42°。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可降低在松软、破碎围岩中施工锚杆,因锚固剂与钻孔围岩间的粘结力小而导致锚固结构失稳的概率,增加松软、破碎、完整性较差的围岩中锚杆支护系统抗拉拔力,对控制锚杆支护类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具有重大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刀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中:1-刀片安装座、2-移动方杆、3-刀片、4-刀片顶块、5-移动套、6-支撑连杆、7-连杆支撑座、8-扩孔钻杆、9-扩孔尾杆、10-巷道围岩、11-驱动电机、31-刀具韧、32-中间凹槽、33-退刀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巷道锚固孔孔底顺向扩孔装置,包括刀片安装座1、移动方杆2、刀片3、刀片顶块4、移动套5、支撑连杆6、连杆支撑座7、扩孔钻杆8和扩孔尾杆9;所述刀片安装座1与移动方杆2焊合固连,所述刀片顶块4设置在移动套5的两侧,所述移动套5与连杆支撑座7前端固连,所述移动方杆2安装在移动套5内,所述刀片3的尾端与刀片安装座1铰接,所述刀片3的前端与支撑连杆6的前端铰接,所述支撑连杆6的尾端与连杆支撑座7铰接,所述连杆支撑座7与扩孔钻杆8固连,所述扩孔钻杆8的后端固连有扩孔尾杆9。
所述刀片3的外轮廓设置有刀具韧31,所述刀片3的前端设置有退刀倒角33,所述刀片3的前端内侧设置有中间凹槽32。
所述移动方杆2与移动套5可相对运动,相对移动距离范围为0~60mm。
所述刀片3与移动方杆2可相对运动,所述刀片3与移动方杆2侧面的夹角范围为0~4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使用与锚杆杆体直径、锚固剂直径相匹配的“钻头-钻杆-钻机”装置在巷道围岩10内钻出锚杆支护需求深度的传统锚固孔;其次,取出钻杆,拆卸钻头,驱动电机11换装本实用新型的扩孔装置后送入传统锚固孔至孔底,第三,启动驱动电机11,使驱动电机11运转并推动驱动电机带动钻杆沿传统锚固孔轴向移动,使得扩孔装置的刀片3被撑开,达到锚固孔底孔扩孔的目的;最后,扩孔完成后,驱动电机11停止转动,向外拔出扩孔装置,一个扩孔循环完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