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平台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施工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操作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在油田有杆抽油井现场作业中,经常会设计碰泵、调防距等油井日常生产的检维
修工作。在操作中,作业人员首先打紧盘根盒上的下卡子,通过启动抽油机卸载,作业人员
需要站在保温套上卸松光杆上的卡子,移动到适合位置,上紧光杆卡子,再进行吃载,卸掉
下卡子,进行碰泵、调防冲距操作。整个操作下来,作业人员至少要两次站在保温套上。保
温套使用较长时间情况下,内衬、保温套锁扣等容易损坏。同时,保温套易打滑,作业人员
踩在保温套上存在安全隐患,作业人员极易发生跌落,摔伤等事故,同时操作时脚下不稳影
响发力,不易打紧光杆上卡子。操作时没有安全稳定的平台,对生产都极为不利,存在较大
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平台,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油井作业时安全隐
患较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操作平台,包括:爬梯;平台,平台的第一
端与爬梯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支撑件,支撑件支撑在平台与爬梯之间以限制爬梯与平台
之间的打开角度,且支撑件与爬梯和/或平台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地,支撑件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以及设置在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之间的第三
杆体,第一杆体和第三杆体成角度设置,第二杆体和第三杆体成角度设置,第一杆体与平台
枢转连接,第二杆体与爬梯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地,平台包括与第一杆体枢转配合的第一安装套筒,第一安装套筒位于平台的底
面上。
进一步地,爬梯的侧壁设置有与第二杆体相插接的安装孔。
进一步地,安装孔为多个,第二杆体选择性地与一个安装孔插接以确定爬梯与平台之间
的打开角度。
进一步地,平台还包括第二安装套筒,第二安装套筒位于平台的底面上,且第二安装套
筒相对于第一安装套筒靠近平台的第二端,第一安装套筒与第二安装套筒的距离与第三杆体
的长度相等,第二杆体选择性地与爬梯或第二安装套筒插接。
进一步地,平台还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安装套筒设置在第一加强筋上,
第二安装套筒设置在第二加强筋上,当操作平台处于回收状态时,第二杆体插接在第二安装
套筒内。
进一步地,支撑件为两个,两个支撑件对称地设置在爬梯的两侧。
进一步地,平台包括边框和钢板,钢板设置在边框的上方。
进一步地,操作平台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位于平台的第二端的下方,且支撑部设置在
边框上。
进一步地,支撑部包括支撑环和设置在支撑环内部的防磨柱,且防磨柱的至少一部分由
支撑环的背离平台的一侧伸出。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业人员在进行作业时,首先,将平台和爬梯可枢转的打
开,爬梯的第二端放在地上,平台的第二端固定在保温套上,支撑件的第一端与爬梯连接,
支撑件的第二端与平台连接,然后作业人员通过爬梯爬上平台进行作业。作业人员在平台上
作业时,平台较稳固、表面不易打滑,作业人员作业时的安全系数较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
方案有效地解决了油井作业人员在油井作业时安全隐患较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
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平台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操作平台的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了图2的操作平台的爬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爬梯;11、安装孔;20、平台;21、第一安装套筒;22、第一加强筋;23、第二加强
筋;24、第二安装套筒;25、边框;26、钢板;27、支撑部;30、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
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
相同含义。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
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
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
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
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
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
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
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
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扩大了层
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操作平台包括:爬梯10、平台20和支撑件30。平台20的第一
端与爬梯10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支撑件30支撑在平台20与爬梯10之间以限制爬梯10
与平台20之间的打开角度,且支撑件30与爬梯10和平台20可拆卸地连接。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业人员在进行作业时,首先,将平台20和爬梯10可枢转
的打开,爬梯10的第二端放在地上,平台20的第二端固定在保温套上,支撑件30的第一端
与爬梯10连接,支撑件30的第二端与平台连接,然后作业人员通过爬梯10爬上平台20进
行作业。作业人员在平台20上作业时,平台20较稳固、表面不易打滑,作业人员作业时的
安全系数较高。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油井作业人员在油井作业时安全隐患较大
的问题。
当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支撑件30与爬梯10可拆卸地连接或者支撑件30与平
台20可拆卸地连接也是可以的,这样都能保证操作平台可以展开和折叠。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支撑件30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以及设置在
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之间的第三杆体,第一杆体和第三杆体成角度设置,第二杆体和第三杆
体成角度设置,第一杆体与平台20枢转连接,第二杆体与爬梯10可拆卸地连接。当使用时,
将支撑件30安装在爬梯10和平台20上,当不使用时,将支撑件30从爬梯10和平台20上
拆卸下来,这样的结构方便了操作平台的放置和运输。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平台20包括与第一杆体枢转配合的第一安装套
筒21,第一安装套筒21位于平台20的底面上。第一杆体可以在第一安装套筒21内转动,上
述结构加工容易、使用方便。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爬梯10的侧壁设置有与第二杆体相插接
的安装孔11。当使用时第二杆体插入安装孔11,内,这样第一杆体在第一安装套筒21内,第
二杆体插入安装孔11内,这样支撑件30对爬梯10和平台20形成支撑使得操作平台更加稳固。
具体地,安装孔11为多个,第二杆体选择性地与一个安装孔11插接以确定爬梯10与平台20
之间的打开角度。上述结构增加了操作平台的通用性,即平台20的第二端能够搭设在高些的
保温套上也能搭设在低些的保温套上。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平台20还包括第二安装套筒24,第二安
装套筒24位于平台20的底面上,且第二安装套筒24相对于第一安装套筒21靠近平台20的
第二端,第一安装套筒21与第二安装套筒24的距离与第三杆体的长度相等,第二杆体选择
性地与爬梯10或第二安装套筒24插接。当操作平台使用时,支撑件30的第一杆体插入第一
安装套筒21内,根据平台20的高度第二杆体选择性地插入一个安装孔11内。当操作平台不
使用时,支撑件30的第一杆体插入第一安装套筒21内,第二杆体插入第二安装套筒24内,
这样一方面节省了操作平台的储运空间,另一方面支撑件30不容易丢失。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平台20还包括第一加强筋22和第二加
强筋23,第一安装套筒21设置在第一加强筋22上,第二安装套筒24设置在第二加强筋23
上,当操作平台处于回收状态时,第二杆体插接在第二安装套筒24内。第一加强筋22和第
二加强筋23的设置使得平台20更加稳固。
如图1所示,支撑件30为两个,两个支撑件30对称地设置在爬梯10的两侧。上述结构
进一步加强了操作平台的稳定性,当作业人员在平台20上作业时安全性更高。为了节省材料
第一安装套筒21也为两个。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平台20包括边框25和钢板26,钢板26设置在
边框25的上方。边框25的设置使得操作平台更加牢固,钢板26的设置方便作业人员站在平
台上进行作业。具体地,钢板26的厚度为3mm即可。进一步具体地,平台上表面的四周设
置围挡也是可以的,这样进一步地保护了作业人员,防止作业人员从平台上掉落。当然,作
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围挡为可拆卸结构可以方便操作平台的储运。
如图1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操作平台还包括支撑部27,支撑部27位于平台
20的第二端的下方,且支撑部27设置在边框25上。支撑部27的设置使得操作平台的固定更
加牢固。进一步地,支撑部27包括支撑环和设置在支撑环内部的防磨柱,且防磨柱的至少一
部分由支撑环的背离平台20的一侧伸出。当使用操作平台时,支撑部27设置在固定物上,
防磨柱的设置增大了操作平台与固定物的摩擦力,这样操作平台不易从固定物(保温套)上
滑落。当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当操作平台处于回收状态时,支撑部27与爬梯10
互不干涉,这样更能节省操作平台的储运空间。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个便携式井口操作平台,当作业时本实施例的操作平台提
供一个坚固、稳定的平台,便于车载携带,避免操作人员发生跌落,摔伤等事故。
本实施例的操作平台,通过爬梯10和平台20可枢转地连接,使得爬梯10和平台20可
以折叠便于车载携带。当抽油井碰泵、调防冲距、挂抽等操作,需要上保温套操作时,将操
作平台可枢转地打开,爬梯10的第二端支撑在地上,平台20的第二端搭在保温套上,操作
平台有两个支撑部27,支撑部27设置有防磨柱(具体为胶皮柱),增大摩擦力,有利于防滑。
通过两个支撑件30与平台20的配合使得操作平台与两个支撑部27形成一个平面,通过几何
原理可知三点形成一个平面,稳定性强。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爬梯10由两侧的立柱和设置在立柱中间的多个脚踏板组
成,爬梯10的第一端通过焊接安装两个轴套,平台20的第一端通过焊接安装一个轴套,平
台20与爬梯10通过枢转轴连接三个轴套,实现平台20与爬梯10的折叠与展开。具体地,
多个安装孔11设置在爬梯10的两个立柱上,两个立柱均为板状结构,每个立柱上的安装孔
11沿板状结构垂直设置。平台20的第二端的底面有两个支撑环,两个支撑环安装两个防磨柱,
增加摩擦力,防止打滑。安装孔用来调整平台20的水平,支撑件30安装在安装孔11时,通
过安装孔11调整平台20的水平,支撑件30将平台20与两个支撑部27形成一个平面,通过
几何原理可知三点形成一个平面,稳定性强。当使用完毕后,将支撑件30从安装孔11取出,
回收到平台20下端面的第二安装套筒24里。然后折叠好,随车携带。
本实施例的操作平台,避免了作业人员站在保温套上操作,而导致地作业人员发生摔伤
等事故。这样的操作平台坚固、稳定、操作平稳,有利于安全生产。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平台20与爬梯10通过合页可枢转的连接在一起,便于储运。
操作平台坚固、稳定、操作平稳,有利于安全生产。
安装方便快捷。
避免作业人员发生跌落,摔伤等事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
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
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