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缓冲器的夯土器夯头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缓冲器的夯土器夯头,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生土建筑是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特色,其具有造价低廉,取材方便,低碳环保等特
点,且在我国西部贫困乡村中被广泛应用。但传统的生土建筑在抗震性、耐久性、保温性、建
造效率低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如何解决这些缺陷,改良传统生土民居是当代生土建筑
研究的一大热点。
在传统夯土民居的建造中,夯土器具主要由以下四种构成。第一种:传统夯土设
备,以木质为主,人工手动夯筑,简单轻便,但是耐久性差,易损坏,夯筑时耗时耗
力,冲击力强度低,导致墙体不够密实,墙体不抗震,易开裂,易掉土灰;第二种:改良型夯土
器,是在传统木质夯土器基础上改良的金属夯土器,其特征是利用钢板、钢管取代了传统的
木质夯土器,提高夯土冲击力,并可用砂石冲入钢管中调节夯土器的重量。这种夯土器耐久
性好,夯土冲击力较大,但夯筑方式主要还是以人力为主,改良型夯土器墙体的密实度仍达
不到抗震民居建造的要求,且夯筑效率仍然较低。第三种:气动夯土设备,这种夯土设备操
作简单,冲击力高,工作效率高,是国际上主流的夯土设备,但是气动夯土设备需要借助笨
重的空气压缩机,投资大,搬运不方便,且对模板要求较高,不适用于农村夯土民居的建造。
第四种:电动夯土器,这种夯土设备体积小,由夯头与电镐组合,形成电动夯土器,运输方
便,操作简单,且能提供足够的冲击力,但由于夯头部分为刚性连接,在实践中夯密实过程
中容易造成夯头损坏,使造价偏高,不易于维护。
因此,为实现夯土民居的可持续营造,开发一种农村经济适用型,简单轻便,效率
高,维护成本低廉,且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的夯土器夯头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缓冲器的夯土器夯头,以
解决传统夯土器夯头易损坏,不易维护的缺陷,从而提高夯土建筑建造的施工效率,从而实
现夯土民居的可持续营造。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一种带缓冲器的夯土器夯头,包括手柄6、柄套3、夯头板
8;所述手柄6位于柄套3内并固定在夯头板8上;所述手柄6下端与夯头板8的连接处设有缓
冲垫9,所述柄套3上端与手柄6的连接处设有橡胶圈13;橡胶圈13和缓冲垫9对手柄6上传来
的力起缓冲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柄套3通过焊缝1和螺栓Ⅰ7固定在夯头板8上,若在施工过程中焊缝
1破坏,还能由螺栓Ⅰ7继续支撑夯头运作,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进一步的,所述柄套3固定在夯头板8上形成的固定件在竖直方向分成对称的两部
分,两部分的柄套3套壁上对应设有多个固定孔4,螺栓Ⅱ5、垫圈11、螺母12配合穿过固定孔
4将两部分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块9可以为橡胶、聚氨酯、硅胶等柔性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解决了传统夯土器夯头易损坏,不易维护的弊端,加入缓冲系统,使得由电镐
传来的力在夯头处得到缓冲,大大减少了对夯头的伤害。
(2)把损坏处掌握在可控范围内,即使发生损坏,也能方便的维修以保证施工的正
常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焊缝,2-柄套底板固定孔,3-柄套,4-固定孔,5-螺栓Ⅱ,6-手柄,7-螺栓Ⅰ,
8-夯头板,9-缓冲垫, 10-连接缝,11-垫圈,12-螺母,13-橡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带缓冲器的夯土器夯头,包括手柄6、柄套3、夯头板8;
所述手柄6位于柄套3内并固定在夯头板8上;所述手柄6下端与夯头板8的连接处设有缓冲
垫9,所述柄套3上端与手柄6的连接处设有橡胶圈13;橡胶圈13和缓冲垫9对手柄6上传来的
力起缓冲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柄套3通过焊缝1和螺栓Ⅰ7固定在夯头板8上,若在施工过程中焊缝
1破坏,还能由螺栓Ⅰ7继续支撑夯头运作,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进一步的,所述柄套3固定在夯头板8上形成的固定件在竖直方向分成对称的两部
分,两部分的柄套3套壁上对应设有多个固定孔4,螺栓Ⅱ5、垫圈11、螺母12配合穿过固定孔
4将两部分固定在一起,两部分之间留有连接缝10。
首先将夯头板8和柄套3在上下对应的位置打出三个直径为8-12mm间的柄套底板
固定孔2,用直径为8-12mm的螺栓Ⅰ7通过柄套底板固定孔2将夯头板8与柄套3连接,接缝处
焊缝1连接。在柄套3以上下间距40-60mm,左右间距40-60mm的距离分别打出直径为8-12mm
间的固定孔4。在手柄6上装上橡胶圈13,将缓冲垫9和手柄6分别按相应位置放入柄套3的空
腔内。用直径为8-12mm的螺栓Ⅱ5通过固定孔4将两个对称布置的柄套3与夯头板8的结合体
连接,并使柄套3夹紧手柄6,再将连接好的夯头与电镐相连。
在施工过程中若螺栓被损坏可直接更换相同规格的螺栓,以保证夯土器夯头的正
常使用。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
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
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