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1776145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39538.8

申请日:

2015.01.27

公开号:

CN104546231A

公开日:

2015.04.2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A61F 2/44变更事项:发明人变更前:范伟力变更后:范伟力 赵建华 刘鹏|||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F 2/44申请日:20150127|||公开

IPC分类号:

A61F2/44; A61B17/70

主分类号:

A61F2/44

申请人:

范伟力

发明人:

范伟力

地址:

400043重庆市渝中区浮图关42栋1单元2-1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代理人:

汤东凤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钢板和连接机构,所述钢板与所述连接机构连接,所述融合器主体活动固定在所述连接机构上,所述融合器主体与所述钢板为弧面配合。本发明钢板与融合器主体采用浮动连接,可根据植入位置的需要进行调试,使得与相邻锥体的骨面紧密贴合,置入后可以将钢板和椎间融合器之间的螺钉锁紧,手术切口小,操作难度小。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器主体、钢板和连接机构,所述钢板与所述连接机构连接,所述融合器主体活动固定在所述连接机构上,所述融合器主体与所述钢板为弧面配合。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若干螺钉,每一螺钉均穿过所述钢板以及所述融合器主体与所述钢板相配合的弧面,与所述融合器主体活动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转轴,所述转轴活动穿设于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固定端内并与所述融合器主体转动配合,所述若干螺钉穿过所述钢板以及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固定端与所述转轴固定,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固定端与所述钢板转动配合。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主体上设有上下贯通的融合孔,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固定端左右两侧设有转孔,所述转轴活动穿设于所述转孔内且所述转轴的弧面与所述转孔的弧面相配合;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固定端设有至少一个经过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固定端、所述转孔及所述融合孔的连接孔,所述转轴上与连接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固定孔,所述钢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每一螺钉穿过相互对应的通孔、固定孔及连接孔与所述转轴固定。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固定端的端面上有向外凸出的弧形凸条,所述钢板的内侧面上设有与所述弧形凸条相吻合的弧形凹槽,所述融合器主体通过所述弧形凸条的弧面和所述钢板的弧形凹槽的弧面相配合。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孔及所述转轴的横截面均呈D字形,所述转轴横截面的弧形的长度大于所述转孔横截面的弧形的长度,融合器主体上的转孔的弧面与所述弧形凸条的弧面同心。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连接孔的直径大于螺钉上螺杆的直径且小于螺帽的直径。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上的其余通孔内均设有固定螺钉,若干固定螺钉用于与颈椎锥体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上用于与颈椎上锥体连接的固定螺钉穿过的通孔为斜钉孔。

10.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主体上设有上下贯通的融合孔,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固定端的端面上有向外凸出的弧形凸条,所述钢板的内侧面上设有与所述弧形凸条相吻合的弧形凹槽,所述融合器主体通过所述弧形凸条的弧面和所述钢板的弧形凹槽的弧面相配合;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固定端设有若干经过所述弧形凸条以及所述融合孔的连接孔,所述钢板的外侧面上与所述弧形凹槽相对的位置设有若干球形槽,所述钢板上设有贯穿所述弧形凹槽和所述球形槽的若干穿孔,每一螺钉分别穿过所述钢板上的穿孔以及相对应的连接孔与融合器主体固定。

说明书

说明书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特别是涉及一种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也逐年提高,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颈椎病的致病机理是颈椎间盘退变后向后突出、或锥体后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压迫颈椎管内的脊髓和神经根,由于脊髓组织内的神经细胞非常脆弱,压迫所引起的缺血缺氧等病理改变导致的神经功能丢失不可逆转。因此对于脊髓型颈椎病应早期手术治疗解除压迫,对于症状严重的根性颈椎病也应采取积极手术治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简称ACDF)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标准手术方法。其原理是经颈椎前方切除的椎间盘、增生的骨赘、甚至整个狭窄节段的锥体,切除致压结构后,于病变的上下节之间植入支撑骨块或椎间融合器(Cage),以维持椎间的高度和矢状序列。
对于低位颈椎手术,椎间融合器加钢板固定的方式使用比较方便。以往的手术采用的是单一的椎间融合器和单一的钢板进行固定,椎间融合器没有与钢板进行固定,具有融合器移位和不融合的风险,导致手术失败。现有另一种椎间融合器,将钢板与融合器固定在一起使用,钢板上设有固定孔,通过固定孔和螺钉将融合器固定,此种固定方式虽然能够较好的限定融合器的位置,但是钢板与融合器在安装时,两者之间不具有一定相对浮动空间,无法调试,导致不能保证与上下相邻锥体的骨面紧密贴合,严重影响手术疗效。另外,将钢板固定在融合器上之后再进行植入,需要更大的手术切口,不仅手术创伤大,而且操作难度较大,增加患者的伤痛。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钢板与融合器主体采用浮动连接,可根据植入位置的需要进行调试,使得与相邻锥体的骨面紧密贴合,置入后可以将钢板和椎间融合器之间的螺钉锁紧,手术切口小,操作难度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钢板和连接机构,所述钢板与所述连接机构连接,所述融合器主体活动固定在所述连接机构上,所述融合器主体与所述钢板为弧面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若干螺钉,每一螺钉均穿过所述钢板以及所述融合器主体与所述钢板相配合的弧面,与所述融合器主体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转轴,所述转轴活动穿设于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固定端内并与所述融合器主体转动配合,所述若干螺钉穿过所述钢板以及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固定端与所述转轴固定,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固定端与所述钢板转动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融合器主体上设有上下贯通的融合孔,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固定端左右两侧设有转孔,所述转轴活动穿设于所述转孔内且所述转轴的弧面与所述转孔的弧面相配合;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固定端设有至少一个经过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固定端、所述转孔及所述融合孔的连接孔,所述转轴上与连接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固定孔,所述钢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每一螺钉穿过相互对应的通孔、固定孔及连接孔与所述转轴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固定端的端面上有向外凸出的弧形凸条,所述钢板的内侧面上设有与所述弧形凸条相吻合的弧形凹槽,所述融合器主体通过所述弧形凸条的弧面和所述钢板的弧形凹槽的弧面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转孔及所述转轴的横截面均呈D字形,所述转轴横截面的弧形的长度大于所述转孔横截面的弧形的长度,融合器主体上的转孔的弧面与所述弧形凸条的弧面同心。
进一步的,每一连接孔的直径大于螺钉上螺杆的直径且小于螺帽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钢板上的其余通孔内均设有固定螺钉,若干固定螺钉用于与颈椎锥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钢板上用于与颈椎上锥体连接的固定螺钉穿过的通孔为斜钉孔。
进一步的,所述融合器主体上设有上下贯通的融合孔,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固定端的端面上有向外凸出的弧形凸条,所述钢板的内侧面上设有与所述弧形凸条相吻合的弧形凹槽,所述融合器主体通过所述弧形凸条的弧面和所述钢板的弧形凹槽的弧面相配合;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固定端设有若干经过所述弧形凸条以及所述融合孔的连接孔,所述钢板的外侧面上与所述弧形凹槽相对的位置设有若干球形槽,所述钢板上设有贯穿所述弧形凹槽和所述球形槽的若干穿孔,每一螺钉分别穿过所述钢板上的穿孔以及相对应的连接孔与融合器主体固定。
本发明采用转轴与螺钉配合连接,在安装时使得钢板与融合器主体之间可以相对转动,可根据植入位置的需要进行调试,使得与相邻锥体的骨面紧密贴合;将连接孔的直径设计大于螺钉的直径,使得融合器本体相对钢板转动时在一定的转动范围内不会干涉;另外限制转轴和转孔的形状,可防止转轴乱转,上螺钉方便;使用时,先植入融合器本体,再将钢板放入固定,避免了钢板与融合器固定在一起,需要开设较大切口的情况,减少了患者的伤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融合器的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9本发明实施例2中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垫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所示,本发明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融合器主体1、钢板2和连接机构3,所述连接机构3包括两根螺钉31和转轴32。所述钢板2与所述连接机构3连接,所述融合器主体1活动固定在所述连接机构3上,所述融合器主体1与所述钢板2为弧面配合。
请参考图2、图3及图4所示,具体地说,所述融合器主体1上设有上下贯通的融合孔11,所述融合器主体1分为固定端和活动端,所述固定端左右两侧设有转孔12,所述转轴32活动穿设于所述转孔12内且所述转轴32的弧面与所述转孔12的弧面相配合。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转孔12及所述转轴32的横截面均呈D字形,所述转轴32横截面的弧形的长度大于所述转孔12横截面的弧形的长度,以保证转轴32在一定范围内可相对转孔12转动,即所述转轴32横截面的弧形长度与所述转孔12横截面的弧形长度之差控制了融合器主体1上下浮动的幅度,同时也对转轴32具有一定的限制,可防止转轴32乱转,使得上螺钉31方便。
请参考图5及图6所示,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固定端的端面上有向外凸出的弧形凸条13,所述钢板2的内侧面上设有与所述弧形凸条13相吻合的弧形凹槽21,所述融合器主体1通过所述弧形凸条13的弧面和所述钢板2的弧形凹槽21的弧面相配合。其中,融合器主体1上的转孔12的弧面与所述弧形凸条13的弧面同心,即所述转孔12的弧面与所述弧形凸条13的弧面弧度相同。
请继续参考图3、图4及图7所示,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固定端设有经过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固定端上的弧形凸条13、所述转孔12以及所述融合孔11的两个连接孔14,所述转轴32上与两个连接孔14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两个固定孔321。所述钢板2上设有若干通孔22,所述两根螺钉31分别穿过相对应的钢板2上的通孔22、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固定端以及转轴32上的固定孔321与所述转轴32固定,所述两根螺钉31均位于所述连接孔14内。每一连接孔14的直径大于螺钉31上螺杆的直径且小于螺帽的直径,使得融合器本体相对钢板2转动时在一定的转动范围内不会干涉。
请继续参考图1、图3及图6所示,所述钢板2上的其余通孔22内均设有固定螺钉311,若干固定螺钉311用于与颈椎锥体连接,每一固定螺钉311均为自攻螺钉。所述钢板2上用于与颈椎上锥体连接的固定螺钉311穿过的通孔22为斜钉孔221,所述融合器主体1上设有斜钉槽15,使用时,固定螺钉311从斜钉孔221内穿入并通过斜钉槽15向斜上方打入上椎体。另外,钢板2的下部还设有两个通孔22,此两个通孔22为垂直钉孔,其内安装的固定螺钉311垂直于钢板2打入下锥体。
在融合器主体1植入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保证上下相邻锥体的骨面紧密贴合,需要调整融合器主体1到需要的位置,然后将钢板2与锥体贴平。在调试过程中,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固定端上的弧形凸条13可以绕着所述钢板2内侧面上的弧形凹槽21转动,以适应椎体端面与周面的角度,此时因为螺钉31是穿过钢板2固定在转轴32上的,所以所述转轴32与所述螺钉31和钢板2均保持相对不动,所述融合器主体1同时也绕着所述转轴32转动已到达调试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处于调试阶段,螺钉31穿过钢板2与转轴32上的螺纹咬合即可,未深入至连接孔14的内部,即不是处于螺钉31将钢板2与融合器主体1锁紧状态,此时融合器主体1具有绕钢板2和转轴32上下转动的自由度。最后调试到合适位置后,拧紧两根螺钉31,使得融合器主体1与转轴32的相对位置不变,相应的钢板2与融合器主体1的相对位置也固定,从而增强整个融合器的稳定性,提高手术疗效。
实施例2
请参考图8所示,本发明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另一实施方式包括:融合器主体1、钢板2和连接机构3,所述连接机构3包括两根螺钉31。所述钢板2与所述连接机构3连接,所述融合器主体1活动固定在所述连接机构3上,所述融合器主体1与所述钢板2为弧面配合。
请参考图9及图10所示,具体地说,所述融合器主体1上设有上下贯通的融合孔11,所述融合器主体1分为固定端和活动端,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固定端的端面上有向外凸出的弧形凸条13,所述钢板2的内侧面上设有与所述弧形凸条13相吻合的弧形凹槽21,所述融合器主体1通过所述弧形凸条13的弧面和所述钢板2的弧形凹槽21的弧面相配合。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固定端设有两个经过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固定端上的弧形凸条13以及所述融合孔11的连接孔14。
请继续参考图8及图10所示,所述钢板2的外侧面上与所述弧形凹槽21相对的位置设有两个球形槽23,所述钢板2上设有均贯穿所述弧形凹槽21和所述两个球形槽23的两个穿孔24。两根螺钉31分别穿过所述钢板2上的两个穿孔24以及两个连接孔14与融合器主体1固定,所述两根螺钉31均位于所述连接孔14内。具体地说,所述融合器主体1上的两个连接孔14内均设有螺纹,所述两根螺钉31均通过螺纹与融合器主体1固定。
请参考图8及图11所示,其中,所述球形槽23内设有垫圈231,且所述垫圈231的形状与所述球形槽23的形状相吻合。所述穿孔24的直径大于螺钉31上螺杆的直径且小于螺帽的直径,使得融合器本体相对钢板2转动时在一定的转动范围内不会干涉。
请继续参考图8及图10所示,所述钢板2上还设有若干通孔22,所述钢板2上的通孔22内均设有固定螺钉311,若干固定螺钉311用于与颈椎锥体连接。所述钢板2上用于与颈椎上锥体连接的固定螺钉311穿过的通孔22为斜钉孔221,所述融合器主体1上设有斜钉槽15,使用时,固定螺钉311从斜钉孔221内穿入并通过斜钉槽15向斜上方打入上椎体。另外,钢板2的下部还设有两个通孔22,此两个通孔22为垂直钉孔,其内安装的固定螺钉311垂直于钢板2打入下锥体。
在融合器主体1植入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保证上下相邻锥体的骨面紧密贴合,需要调整融合器主体1到需要的位置。操作时,先将融合器主体1植入上下锥体之间,然后从切口处放入钢板2,避免了钢板2与融合器固定在一起,需要开设较大切口的情况,减少了患者的伤痛。再将垫圈231放入球形槽23内,然后将螺钉31依次穿过垫圈231、球形槽23、穿孔24以及连接孔14,并转动螺钉31,将螺钉31与连接孔14内的螺纹咬合,使得螺钉31与融合器主体1相对固定,并保证此时螺帽与垫圈231为松弛配合,然后根据需要,调整融合器主体1的位置,此时融合器主体1可利用弧形凸条13与弧形凹槽21配合绕钢板2上下转动,已达到调试的目的。最后将螺钉31拧紧,使得融合器主体1相对钢板2固定。此时,因为增设有与球形槽23形状相适配的垫圈231,使得融合器主体1在转动时,螺钉31的螺帽能够与钢板2完全贴合。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将两根螺钉31变为一根螺钉31,相应的,所述螺钉31经过的孔均设置一个。其它连接关系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将两根螺钉31变为一根螺钉31,相应的,所述螺钉31经过的孔均设置一个。其它连接关系同实施例2。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描述旨在说明具体实施方案的实现方式,不能理解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以在详述的实施方案基础上做出各种变体,这些变体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构思之内。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仅由所述的权利要述进行限制。

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适应浮动组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钢板和连接机构,所述钢板与所述连接机构连接,所述融合器主体活动固定在所述连接机构上,所述融合器主体与所述钢板为弧面配合。本发明钢板与融合器主体采用浮动连接,可根据植入位置的需要进行调试,使得与相邻锥体的骨面紧密贴合,置入后可以将钢板和椎间融合器之间的螺钉锁紧,手术切口小,操作难度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