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溢水排杆.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775205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9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0729461.7

申请日:

2016.07.12

公开号:

CN205875298U

公开日:

2017.01.1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3C1/232

主分类号:

E03C1/232

申请人:

宁波威霖住宅设施有限公司

发明人:

于定炎; 李武林

地址: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西周临港工业区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代理人:

俞涤炯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排杆本体,所述排杆本体呈一上下贯通的管状结构;弹跳组件,所述弹跳组件设于所述排杆本体的内部,且所述弹跳组件的下端与所述排杆本体的内壁螺纹连接;溢水组件,所述溢水组件的下端与所述弹跳组件的上端螺纹连接。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溢水排杆,能够有效利用简单的弹簧结构来实现排杆自动溢水,降低台盆的溢水风险,进而保证台盆使用的稳定性。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杆本体,所述排杆本体呈一上下贯通的管状结构;
弹跳组件,所述弹跳组件设于所述排杆本体的内部,且所述弹跳组件的下端与所述排
杆本体螺纹连接;
溢水组件,所述溢水组件的下端与所述弹跳组件的上端螺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水组件包括:
止水塞下本体,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下端设有内螺纹,所述弹跳组件的上端与所述止
水塞下本体的下端螺纹连接;
弹簧,所述弹簧的下端抵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上端;
溢水塞,所述溢水塞的下部穿过所述弹簧,且所述溢水塞的上部的下端面与所述弹簧
的上端相抵;
止水塞内壳,所述止水塞内壳罩于所述溢水塞的上部;
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套置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上部,且所述第一密封圈抵
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法兰上端面;
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设于所述溢水塞的顶部,且所述第二密封圈的上端可抵
于所述止水塞内壳的内壁;
止水塞上本体,所述止水塞上本体罩于所述止水塞内壳的外部;
若干螺丝,每一所述螺丝依次穿过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法兰部、所述止水塞内壳以及
所述止水塞上本体进行紧固;
包边法兰,所述包边法兰罩于所述止水塞上本体的上端;
密封垫圈,所述密封垫圈套设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塞内壳的上端开
口,所述溢水塞的上端呈球面状,所述溢水塞的上端可填塞所述止水塞内壳的上端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塞上本体与所述止
水塞内壳之间设有间隙;
所述溢水塞的上部的下端面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溢水塞的下部连通,形成通道;
所述止水塞上本体与所述止水塞内壳之间、所述止水塞内壳与所述溢水塞之间以及所
述通道形成流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杆本体包括:
排杆上本体,所述排杆上本体设有外螺纹;
自所述排杆上本体的下端起,由下至上依次设有六角螺母、PVC平垫圈、三角垫以及碗
形垫圈;
排杆下本体,所述排杆下本体的上端通过一筋条螺母与所述排杆上本体的下端连接;
橡胶垫圈,所述橡胶垫圈设于所述排杆上本体与所述排杆下本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杆上本体的内部加工
有内法兰,所述内法兰的中心设有内螺纹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弹跳组件的下端与所述
内螺纹通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螺丝沿所述止水阀
下本体的周向均匀设置。

说明书

一种自动溢水排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居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自动溢水排杆。

背景技术

家庭日常生活少不了台盆,洗衣、洗菜都需在台盆中蓄水,台盆的下端连接排杆,
用于控制排水或蓄水。

传统排杆在蓄水时,是靠台盆溢水孔溢水,当传统排杆与未开溢水孔的台盆,例如
玻璃台盆等,组装使用时存在溢水风险。当使用者在台盆内蓄水,且忘记关水龙头时,台盆
内的水位过高,就会从台盆的上边缘溢出,影响家庭环境整洁。

故现亟需一种能够有效实现台盆在蓄水时有效控制水位防止溢水的新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自动溢水排杆,旨在有效利用简单
的弹簧结构来实现排杆自动溢水,降低台盆的溢水风险,进而保证台盆使用的稳定性。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

排杆本体,所述排杆本体呈一上下贯通的管状结构;

弹跳组件,所述弹跳组件设于所述排杆本体的内部,且所述弹跳组件的下端与所
述排杆本体的内壁螺纹连接;

溢水组件,所述溢水组件的下端与所述弹跳组件的上端螺纹连接。

上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中,所述溢水组件包括:

止水塞下本体,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下端设有内螺纹,所述弹跳组件的上端与所
述止水塞下本体的下端螺纹连接;

弹簧,所述弹簧的下端抵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上端;

溢水塞,所述溢水塞的下部穿过所述弹簧,且所述溢水塞的上部的下端面与所述
弹簧的上端相抵;

止水塞内壳,所述止水塞内壳罩于所述溢水塞的上部;

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套置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上部,且所述第一密封
圈抵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法兰上端面;

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设于所述溢水塞的顶部,且所述第二密封圈的上端
可抵于所述止水塞内壳的内壁;

止水塞上本体,所述止水塞上本体罩于所述止水塞内壳的外部;

若干螺丝,每一所述螺丝依次穿过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法兰部、所述止水塞内壳
以及所述止水塞上本体进行紧固;

包边法兰,所述包边法兰罩于所述止水塞上本体的上端。

上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中,所述止水塞内壳的上端开口,所述溢水塞的上端
呈球面状,所述溢水塞的上端可填塞所述止水塞内壳的上端开口。

上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中,所述止水塞上本体与所述止水塞内壳之间设有
间隙;

所述溢水塞的上部的下端面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溢水塞的下部连通,形成
通道;

所述止水塞上本体与所述止水塞内壳之间、所述止水塞内壳与所述溢水塞之间以
及所述通道形成流道。

上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中,所述排杆本体包括:

排杆上本体,所述排杆上本体设有外螺纹;

自所述排杆上本体的下端起,由下至上依次设有六角螺母、PVC平垫圈、三角垫以
及碗形垫圈;

排杆下本体,所述排杆下本体的上端通过一筋条螺母与所述排杆上本体的下端连
接;

橡胶垫圈,所述橡胶垫圈设于所述排杆上本体与所述排杆下本体之间。

上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中,所述排杆上本体内加工有内法兰,所述内法兰的
中心设有内螺纹通孔。

上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中,所述弹跳组件的下端与所述内螺纹通孔连接。

上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中,若干所述螺丝沿所述止水阀下本体的周向均匀
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自动溢水排杆通过设置排杆本体、弹跳组件以及溢水组件实现自动溢水功能。利
用简单的弹簧结构来实现排杆自动溢水,现有常规设备便可制造。排杆外观时尚,结构简
单,实用性强。溢水塞与止水塞下本体为间隙配合,使溢水功能稳定可靠。并且,在有溢水孔
和无溢水孔的台盆上均能够使用。另外,还可以通过改变弹簧的弹力来适应不同蓄水量的
台盆。从而有效利用简单的弹簧结构来实现排杆自动溢水,降低台盆的溢水风险,进而保证
台盆使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溢水排杆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溢水排杆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
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溢水排杆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溢
水排杆的爆炸图。请参照图1与图2所示,示出了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
排杆本体1、弹跳组件2以及溢水组件3。

具体的,所述排杆本体1呈一上下贯通的管状结构。所述弹跳组件2设于所述排杆
本体1的内部,且所述弹跳组件2的下端与所述排杆本体1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溢水组件3
的下端与所述弹跳组件2的上端螺纹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当台盆进行蓄水时,所述溢水组件能够先处于闭合状态,使台盆内
的需水量增加。当台盆中的水过多时,所述溢水组件自动打开,将水自台盆内溢出至所述排
杆本体,并由所述排杆本体排出。

进一步的,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溢水组件3包括:止水塞下本体31、弹簧32、
溢水塞33、止水塞内壳34、第一密封圈35、第二密封圈36、止水塞上本体37、若干螺丝38以及
包边法兰39。

具体的,所述止水塞下本体31的下端设有内螺纹,所述弹跳组件2的上端与所述止
水塞下本体31的下端螺纹连接。所述弹簧32的下端抵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31的上端。所述
溢水塞33的下部穿过所述弹簧32,且所述溢水塞33的上部的下端面与所述弹簧32的上端相
抵。所述止水塞内壳34罩于所述溢水塞33的上部。所述第一密封圈35套置于所述止水塞下
本体31的上部,且所述第一密封圈35抵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31的法兰上端面。所述第二密
封圈36设于所述溢水塞33的顶部,且所述第二密封圈36的上端可抵于所述止水塞内壳34的
内壁。所述止水塞上本体37罩于所述止水塞内壳34的外部。每一所述螺丝38依次穿过所述
止水塞下本体31的法兰部、所述止水塞内壳34以及所述止水塞上本体37进行紧固。所述包
边法兰39罩于所述止水塞上本体37的上端。同时,所述止水塞下本体31的下端套设有密封
垫圈311。

通过上述设置,所述溢水塞能够通过压缩所述弹簧使所述溢水组件处于打开状
态。同时,当所述弹簧将所述溢水塞顶至与所述止水塞内壳相抵时,所述溢水组件处于闭合
状态。

另外,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止水塞内壳34的上端开口,所述溢水塞33的上端
呈球面状,所述溢水塞33的上端可填塞所述止水塞内壳34的上端开口。

通过上述设置,所述溢水塞的上端能够完全填塞所诉止水塞内壳的上端开口,确
保当所述溢水组件处于闭合状态时,不会有水流失,增加蓄水效率。

同时,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止水塞上本体37与所述止水塞内壳34之间设有
间隙。所述溢水塞33的上部的下端面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溢水塞33的下部连通,形成
通道。所述止水塞上本体37与所述止水塞内壳34之间、所述止水塞内壳34与所述溢水塞33
之间以及所述通道形成流道。

通过上述设置,当所述弹簧压缩时,所述溢水组件打开,水流依次经过所述止水塞
上本体与所述止水塞内壳之间、所述止水塞内壳与所述溢水塞之间以及所述通道溢出至所
述排杆本体,最终通过所述排杆本体排出。

另外,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排杆本体1包括:排杆上本体11、六角螺母12、PVC
平垫圈13、三角垫14、碗形垫圈15、排杆下本体16、橡胶垫圈17以及筋条螺母18。

具体的,所述排杆上本体11设有外螺纹。自所述排杆上本体11的下端起,由下至上
依次设有六角螺母12、PVC平垫圈13、三角垫14以及碗形垫圈15。所述排杆下本体16的上端
通过一筋条螺母18与所述排杆上本体11的下端连接。所述橡胶垫圈17设于所述排杆上本体
11与所述排杆下本体16之间。

通过上述设置,所述排杆上本体能够与所述排杆下本体进行连接,并且所述橡胶
垫圈能够确保所述排杆上本体能够与所述排杆下本体的连接处密封。

另外,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排杆上本体11的内部加工有内法兰111,所述内
法兰的中心设有内螺纹通孔。

同时,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弹跳组件2的下端与所述内螺纹通孔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所述弹跳组件可设于所述排杆上本体的内部,且所述弹跳组件的
下端可通过所述螺纹通孔与所述排杆上本体连接。

此外,作为较佳的事实施例中,若干所述螺丝38沿所述止水阀下本体31的周向均
匀设置。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所述溢水组件周向均匀受力固定,从而增加所述溢水组件
的使用稳定性。

本实用性的自动溢水排杆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大致如下:

首先将本实用性的自动溢水排杆安装至台盆底部的出水口处。

当需要蓄水时,按下溢水组件,从而带动弹跳组件,使溢水组件盖合出水口。

完成上述操作后,打开水龙头,开始蓄水。

当台盆开始蓄水时,台盆内的水压小于弹簧的弹力,溢水塞抵于止水塞罩壳,溢水
组件关闭,台盆继续蓄水。当台盆水位上升,台盆内水压增大。当台盆水位上升到一定位子
时,台盆内的水压等于弹簧的弹力,台盆继续蓄水。当台盆水位再上升,台盆内的水压大于
弹簧的弹力,溢水塞被水压向下顶,压动弹簧压缩,从而溢水塞与止水塞罩壳之间形成间
隙,水流可从间隙中流出,台盆开始溢水,从而实现自动溢水。

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溢水排杆,通过设置排杆本体、弹跳组件以及溢水组件实现
自动溢水功能。利用简单的弹簧结构来实现排杆自动溢水,现有常规设备便可制造。排杆外
观时尚,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溢水塞与止水塞下本体为间隙配合,使溢水功能稳定可靠。并
且,在有溢水孔和无溢水孔的台盆上均能够使用。另外,还可以通过改变弹簧的弹力来适应
不同蓄水量的台盆。从而有效利用简单的弹簧结构来实现排杆自动溢水,降低台盆的溢水
风险,进而保证台盆使用的稳定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
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
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内。

一种自动溢水排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自动溢水排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自动溢水排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自动溢水排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自动溢水排杆.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排杆本体,所述排杆本体呈一上下贯通的管状结构;弹跳组件,所述弹跳组件设于所述排杆本体的内部,且所述弹跳组件的下端与所述排杆本体的内壁螺纹连接;溢水组件,所述溢水组件的下端与所述弹跳组件的上端螺纹连接。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溢水排杆,能够有效利用简单的弹簧结构来实现排杆自动溢水,降低台盆的溢水风险,进而保证台盆使用的稳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给水;排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