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1773715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9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0722670.9

申请日:

2016.07.11

公开号:

CN205934846U

公开日:

2017.02.0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2B3/12; E03F5/10

主分类号:

E02B3/12

申请人: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明人:

赵旺; 谢占利; 金健

地址:

550081 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兴黔路1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贵阳派腾阳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10

代理人:

管宝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包括坡体及嵌入在坡体内的蓄水池,所述坡体的顶部设置有绿化带,所述坡体的斜坡面上由内至外依次铺设有粗砂垫层、碎石垫层和植被层,所述植被层由若干块水泥预制板块拼接而成,在每块水泥预制板块内均填充有植被混凝土,所述绿化带和植被层的下方均设置有输水管道与蓄水池相连。本实用新型通过坡体植被层引入植被混凝土和水泥预制板块拼接,先将水泥预制板块在坡体进行铺设,然后将植被混凝土注入到水泥预制板块腔体内,显著提高了植被的抗雨水冲刷能力;同时通过设置输水管道与蓄水池相连,可以实现在雨季进行蓄水,在旱季对植被进行补水,具有良好的生态环保效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包括坡体(1)及嵌入在坡体(1)内的蓄水池(2),其特征
在于:所述坡体(1)的顶部设置有绿化带(4),所述坡体(1)的斜坡面上由内至外依次铺设有
粗砂垫层(5)、碎石垫层(6)和植被层(7),所述植被层(7)由若干块水泥预制板块(8)拼接而
成,在每块水泥预制板块(8)内均填充有植被混凝土,所述绿化带(4)和植被层(7)的下方均
设置有输水管道(3)与蓄水池(2)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2)上分别设
置有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其中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分别通过进水管路(31)
和第一出水管路(32)与输水管道(3)连通,第二出水口通过第二出水管路(33)连接到坡体
(1)外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路(31)上设置
有进水控制阀(1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2)内位于第
一出水口处连接有水泵(12),且水泵(12)的出水口与第一出水管路(32)相连。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管路(32)上
设置有第一出水控制阀(9)。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水管路(33)上
设置有第二出水控制阀(1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预制板块(8)包
括空腔(802),在空腔(802)底部中心处设置有圆孔(803),在空腔(802)的侧壁上均匀布置
有若干开口槽(80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水泥预制板块(8)为
正六面体结构,开口槽(801)位于正六面体的侧面上,且开口槽(801)的中心线与正六面体
的侧面中心线重合。

说明书

一种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工程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水利工程护坡治理多采用浆砌石和混凝土等硬性材料进行护坡防护,在治
理过程中仅考虑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却忽视对河流环境、水土流失的影响。为了防止水土流
失的影响,目前大部分采用了植物护坡,采用植物护坡虽然降低了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但
是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相对困难,其种植的方式、季节和区域有严格的限制,同时工程成本
和后期维护保养的费用高;其次,现有的护坡结构保水保湿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该结构抗
雨水冲刷能力高、结构简易、适用范围广、植被绿化速度快、保水保湿性能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包括坡体及嵌入在坡体内的蓄水
池;所述坡体的顶部设置有绿化带,所述坡体的斜坡面上由内至外依次铺设有粗砂垫层、碎
石垫层和植被层,所述植被层由若干块水泥预制板块拼接而成,在每块水泥预制板块内均
填充有植被混凝土,所述绿化带和植被层的下方均设置有输水管道与蓄水池相连。

所述蓄水池上分别设置有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其中进水口和第一
出水口分别通过进水管路和第一出水管路与输水管道连通,第二出水口通过第二出水管路
连接到坡体外部。

所述进水管路上设置有进水控制阀。

所述蓄水池内位于第一出水口处连接有水泵,且水泵的出水口与第一出水管路相
连。

所述第一出水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出水控制阀。

所述第二出水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出水控制阀。

所述水泥预制板块包括空腔,在空腔底部中心处设置有圆孔,在空腔的侧壁上均
匀布置有若干开口槽。

所述水泥预制板块为正六面体结构,开口槽位于正六面体的侧面上,且开口槽的
中心线与正六面体的侧面中心线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显著优点:

本实用新型利用特定混凝土的孔隙来容纳植物生长,是一种低碱、无砂大孔的新
型生态护坡方式。植被混凝土可以有效的解决劣质土坡,岩质边坡防护和快速绿化等问题,
可以保障植被快速成型及生态稳定;

本实用新型在坡体植被层引入植被混凝土和水泥预制板块拼接,先将水泥预制板
块在坡体进行铺设,然后将植被混凝土注入到水泥预制板块腔体内,显著提高了植被的抗
雨水冲刷能力;

本实用新型在坡体内铺设有输水管道和蓄水池,输水管道与蓄水池连接,可以实
现在雨季进行蓄水,在旱季对植被进行补水,具有良好的生态环保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水泥预制板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坡体,2-蓄水池,3-输水管道,4-绿化带,5-粗砂垫层,6-碎石垫层,7-植被
层,8-水泥预制板块,9-第一出水控制阀,10-进水控制阀,11-第二出水控制阀,12-水泵,
31-进水管路,32-第一出水管路,33-第二出水管路,801-开口槽,802-空腔,803-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
所述。

如图1所示,一种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包括坡体1及嵌入在坡体1内的蓄水池2,
所述坡体1的顶部设置有绿化带4,所述坡体1的斜坡面上由内至外依次铺设有粗砂垫层5、
碎石垫层6和植被层7,所述植被层7由若干块水泥预制板块8拼接而成,在每块水泥预制板
块8内均填充有植被混凝土,所述绿化带4和植被层7的下方均设置有输水管道3与蓄水池2
相连。本技术方案通过坡体植被层7引入植被混凝土和水泥预制板块8拼接,先将水泥预制
板块8在坡体1进行铺设,然后将植被混凝土注入到水泥预制板块8腔体内,可以有效的解决
劣质土坡,岩质边坡防护和快速绿化等问题,可以保障植被快速成型及生态稳定,显著提高
了植被的抗雨水冲刷能力。同时通过设置输水管道3与蓄水池2相连,可以实现在雨季进行
蓄水,在旱季对植被进行补水,具有良好的生态环保效果。

所述蓄水池2上分别设置有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其中进水口和第一
出水口分别通过进水管路31和第一出水管路32与输水管道3连通,第二出水口通过第二出
水管路33连接到坡体1外部。这样,可使得绿化带4和植被层7内的水分得到有效循环,提高
保水保湿性能,达到良好的生态环保效果。

所述进水管路31上设置有进水控制阀10。用于控制进入蓄水池2的水量。

所述蓄水池2内位于第一出水口处连接有水泵12,且水泵12的出水口与第一出水
管路32相连。这样,可以通过水泵12将蓄水池2内的水打入输水管道3,从而起到对绿化带4
和植被层7的保水报时作用。

所述第一出水管路32上设置有第一出水控制阀9。用于控制蓄水池2流入输水管道
3内的水量。

所述第二出水管路33上设置有第二出水控制阀11。用于控制蓄水池2内的流出水
量。

如图2所示,所述水泥预制板块8包括空腔802,在空腔802底部中心处设置有圆孔
803,在空腔802的侧壁上均匀布置有若干开口槽801。通过空腔802填充植被混凝土,圆孔
803用于种植植被,开口槽801用于水泥预制板块8之间的卡扣拼接。

所述水泥预制板块8为正六面体结构,开口槽801位于正六面体的侧面上,且开口
槽801的中心线与正六面体的侧面中心线重合。这样便于水泥预制板块8之间的拼接,具有
较好的互换性,通用性强。

一种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土防治生态护坡结构,包括坡体及嵌入在坡体内的蓄水池,所述坡体的顶部设置有绿化带,所述坡体的斜坡面上由内至外依次铺设有粗砂垫层、碎石垫层和植被层,所述植被层由若干块水泥预制板块拼接而成,在每块水泥预制板块内均填充有植被混凝土,所述绿化带和植被层的下方均设置有输水管道与蓄水池相连。本实用新型通过坡体植被层引入植被混凝土和水泥预制板块拼接,先将水泥预制板块在坡体进行铺设,然后将植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