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轴节防护件以及具有该防护件的旋转设备系统.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177079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085553.1

申请日:

2014.03.10

公开号:

CN104047885A

公开日:

2014.09.17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04D 29/04申请日:20140310|||公开

IPC分类号:

F04D29/04

主分类号:

F04D29/04

申请人: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发明人:

中村阳一; 川畑润也; 姜世鳌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13.03.11 JP 2013-047789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代理人:

陈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轴节防护件,能够实现提高与联轴节防护件设置有关的作业性、提高联轴节防护件的稳定性、和减少联轴节周边的旋转机构的露出范围这些效果之中的至少一项。联轴节防护件用于覆盖联轴节,该联轴节连接原动机的主轴、和由该原动机驱动的作为旋转设备的被动机的主轴,该联轴节防护件具有防护件主体,该防护件主体沿轴线方向延伸地形成,并具有用于将联轴节沿周向覆盖的筒状形状,防护件主体具有构成防护件主体的上侧部分的防护件主体上部、和构成防护件主体的下侧部分且以能够与防护件主体上部拆装的方式构成的防护件主体下部。联轴节防护件还具有支架部,该支架部与防护件主体一体地形成,且用于支承防护件主体。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联轴节防护件,用于覆盖联轴节,该联轴节将原动机的主轴、和由该原动机驱动的作为旋转设备的被动机的主轴连接起来,该联轴节防护件的特征在于,具有:
防护件主体,沿轴线方向延伸地形成,并具有用于将所述联轴节沿周向覆盖的筒状形状,所述防护件主体具有构成该防护件主体的上侧部分的防护件主体上部、和构成该防护件主体的下侧部分且以能够与所述防护件主体上部拆装的方式构成的防护件主体下部;和
支架部,与所述防护件主体一体地形成,且用于支承所述防护件主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轴节防护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部在所述防护件主体上部的将所述轴线夹在中间的两端上,与该防护件主体上部一体地形成。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轴节防护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防护件主体上部的所述两端,沿所述轴线方向分离地形成有两个以上的朝向外侧突出的上侧凸缘部,
所述支架部在两个以上的所述上侧凸缘部之间,从所述防护件主体上部的所述两端沿着与所述凸缘部交差的方向延伸地形成,
在所述防护件主体下部的将所述轴线夹在中间的两端上,在与所述上侧凸缘部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朝向外侧突出的下侧凸缘部,
所述上侧凸缘部与所述下侧凸缘部接合,借此,所述防护件主体上部与所述防护件主体下部组成一体。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防护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防护件侧部,用于覆盖所述防护件主体的所述被动机侧的开口,并形成有用于供所述被动机的主轴贯穿的贯穿孔。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轴节防护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件侧部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形状,
所述防护件侧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防护件主体的内部,
所述防护件主体上部具有与所述防护件侧部的截面形状大致吻合的截面形状,
所述防护件主体下部在将所述轴线夹在中间的两端上具有沿铅直方向平行的平坦面,在该平坦面的内侧,具有与所述防护件侧部的截面形状大致吻合的截面形状,
所述防护件侧部的所述大致圆形的直径,与所述防护件主体下部的所述两端的所述平坦面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轴节防护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件主体上部的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与所述防护件主体上部的所述两端之间的距离的一半相比形成得较大,
所述防护件主体下部的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与所述防护件主体下部的所述两端的所述平坦面之间的距离的一半相比形成得较大。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轴节防护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防护件主体下部,形成有沿铅直方向贯穿的贯穿孔。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轴节防护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件侧部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地形成,该防护件侧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防护件主体的内部,
在所述支架部的与所述防护件主体相反侧的端部上,沿所述轴线方向形成有用于将该支架部固定在所述联轴节防护件的设置面上的长孔。

9.
  一种旋转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所述原动机;
所述被动机;
所述联轴节;和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防护件。

10.
  一种旋转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所述原动机;
所述被动机;
所述联轴节;和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轴节防护件,
所述被动机具有用于收容该被动机的规定的构成部件的收容部,
所述防护件侧部固定在所述收容部上,并以将所述收容部的开口部封闭的方式构成。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转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对所述被动机的所述构成部件进行支承的支承部,
所述防护件侧部以能够安装所述支承部的方式构成。

说明书

联轴节防护件以及具有该防护件的旋转设备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轴节的防护技术。
背景技术
广泛公知有一种旋转设备系统,其具有原动机、和由原动机驱动的作为旋转设备的被动机。例如,公知泵系统,其具有作为一种原动机的马达、和作为一种旋转设备(被动机)的泵。在泵系统中,泵的主轴经由联轴节而与马达的主轴连结,泵以马达为驱动源而旋转。由于联轴节进行高速旋转,所以为了防止人与旋转部分接触,或者混入异物,而通常在联轴节的周围设有联轴节防护件。
以往,在联轴节防护件中,大多使用将联轴节以拱形(隧道形)覆盖的简单的防护件。虽然该拱形的联轴节防护件能够通过简单的设置作业而将联轴节覆盖,但另一方面,成为轴线方向上的两端侧以拱形大幅开口的状态。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8-92495号公报
在上述的拱形的联轴节防护件中,由于联轴节周边的旋转机构的露出范围较大,所以期望减少该露出范围。为了减少露出范围,还考虑到在旋转设备的组装的过程中,将筒状的联轴节防护件穿在主轴上,而由该联轴节防护件来覆盖联轴节周边。但是,该情况下,组装作业变得复杂。因此,期望提高与联轴节防护件的设置有关的作业性。而且,若该筒状的联轴节防护件固定在泵或者马达上而被悬臂支承的话,则沿铅直方向的稳定性较小,因此当因振动等而在铅直方向上承受较大的力时,担心在铅直方向上会位移,而无法维持将联轴节恰当地保护的状态。虽然为了提高筒状的联轴节防护件 的铅直方向上的稳定性,能够设置支承该联轴节防护件的支架部,但是需要用于将联轴节防护件和支架部固定的作业,作业负担会增大。这些问题并不限于具有泵和马达的泵系统,是对于使原动机的主轴与被动机的主轴由联轴节连接的、各种旋转设备系统共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做出的,例如,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来实现。
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联轴节防护件,用于覆盖联轴节,该联轴节连接原动机的主轴、和由原动机驱动的作为旋转设备的被动机的主轴。该联轴节防护件具有:防护件主体,沿轴线方向延伸地形成,并具有用于将联轴节沿周向覆盖的筒状形状,防护件主体具有构成该防护件主体的上侧部分的防护件主体上部、和构成该防护件主体的下侧部分且以能够与防护件主体上部拆装的方式构成的防护件主体下部;和支架部,与防护件主体一体地形成,且用于支承防护件主体。
根据该联轴节防护件,通过防护件主体使联轴节在周向的整体范围内被覆盖,因此,与以往的拱形的联轴节防护件相比,能够减少联轴节周边的旋转机构的露出范围。而且,由于防护件主体能够沿上下拆装,所以设置作业容易。而且,由于防护件主体由支架部支承,所以即使在沿铅直方向承受较大的力的情况下,防护件主体向铅直方向的位移也会得以抑制,从而能够维持将联轴节恰当地保护的状态。并且,由于支架部与防护件主体一体地形成,所以在联轴节防护件的设置的时候,不需要将支架部安装到防护件主体上,能够减轻作业者的作业负担。
作为本发明的第2方式,在第1方式中也可以为,支架部在防护件主体上部的将轴线夹在中间的两端上,与该防护件主体上部一体地形成。根据该方式,能够以使联轴节位于防护件主体上部的两 端的支架部之间的方式,将防护件主体上部从联轴节的上方覆盖地设置。因此,即使在联轴节安装之后,也能够容易地设置联轴节防护件。
作为本发明的第3方式,在第2方式中也可以为,在防护件主体上部的两端,沿轴线方向分离地形成有两个以上的朝向外侧突出的上侧凸缘部。也可以为,支架部在两个以上的上侧凸缘部之间,从防护件主体上部的两端沿着与凸缘部交差的方向延伸地形成。也可以为,在防护件主体下部的将轴线夹在中间的两端上,在与上侧凸缘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朝向外侧突出的下侧凸缘部。也可以为,上侧凸缘部与下侧凸缘部接合,借此,防护件主体上部与防护件主体下部组成一体。根据该方式,能够将防护件主体上部与防护件主体下部无间隙地组装。而且,因为与防护件主体上部一体地形成的支架部,配置在防护件主体下部的两个以上的下侧凸缘部之间,所以容易进行防护件主体下部的轴线方向上的定位。
作为本发明的第4方式,也可以为,第1至3中任一项的方式的联轴节防护件具有防护件侧部,用于覆盖防护件主体的被动机侧的开口,并形成有用于使被动机的主轴贯穿的贯穿孔。根据该方式,能够降低联轴节周边的旋转机构的被动机侧的露出范围。
作为本发明的第5方式,在第4方式中也可以为,防护件侧部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防护件侧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防护件主体的内部。也可以为,防护件主体上部具有与防护件侧部的截面形状大致吻合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防护件主体下部在将轴线夹在中间的两端上具有沿铅直方向平行的平坦面,在该平坦面的内侧,具有与防护件侧部的截面形状大致吻合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防护件侧部的大致圆形的直径,与防护件主体下部的两端的平坦面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根据该方式,能够减少防护件主体与防护件侧部之间的间隙。而且,在防护件侧部固定在用于收容被动机的规定的构成部件的收容部中的情况下,防护件主体下部的两肋的平坦面的位置会由配置在其内侧的防护件侧部限制,因此, 能够抑制联轴节防护件的晃动。
作为本发明的第6方式,在第5方式中也可以为,在联轴节防护件沿水平面设置的情况下,防护件主体上部的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与防护件主体上部的两端之间的距离的一半相比形成得较大。也可以为,防护件主体下部的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与防护件主体下部的两端的平坦面之间的距离的一半相比形成得较大。根据该方式,能够容易地吸收制造公差,因此,易于进行联轴节防护件的组装。
作为本发明的第7方式,在第1至第6中任一项的方式中也可以为,在防护件主体下部,形成有沿铅直方向贯穿的贯穿孔。根据该方式,在联轴节上安装有橡胶的情况下,当橡胶磨耗而产生磨耗气体的情况下,该气体从贯穿孔通过而排放至防护件主体的外部。因此,即使不分解联轴节防护件,也能够基于是否产生该气体,来检测联轴节的轴心是否有异常。贯穿孔的尺寸优选为,该气体能够通过但人的手指不能进入的程度的尺寸。
作为本发明的第8方式,在第4方式以及至少包含第4方式的第5至第7方式的任一项中也可以为,防护件侧部沿轴线方向延伸地形成,该防护件侧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防护件主体的内部。也可以为,在支架部的与防护件主体相反侧的端部上,沿轴线方向形成有用于将该支架部固定在联轴节防护件的设置面上的长孔。根据该方式,能够在维持防护件侧部将防护件主体的开口覆盖的状态的同时,将防护件侧部与防护件主体以及支架部之间的相对位置沿轴线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以使防护件主体接近于或者抵接于原动机的方式使防护件主体移动,从而减少联轴节周边的旋转机构的原动机侧的露出范围。
本发明的第9方式,提供一种旋转设备系统。该旋转设备系统具有:原动机;被动机;联轴节;和第1方式至第8方式中的任一项的联轴节防护件。根据该旋转设备系统,能够起到与第1至第8方式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10方式,提供一种旋转设备系统。该旋转设备系统 具有:原动机;被动机;联轴节;和第4方式以及至少包含第4方式的第5至第8方式中的任一项的联轴节防护件。也可以为,被动机具有用于收容该被动机的规定的构成部件的收容部。也可以为,防护件侧部固定在收容部上,并以将收容部的开口部封闭的方式构成。根据该方式,也能够使防护件侧部作为收容部的一部分来发挥功能。因此,作为旋转设备系统整体,能够削减部件个数。而且,该结果为,还能够减轻旋转设备系统的设置作业。
作为本发明的第11方式,第10方式的旋转设备系统也可以具有对被动机的构成部件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也可以为,防护件侧部以能够安装支承部的方式构成。根据该方式,用于安装支承部的构成要素形成在尺寸相对较小的防护件侧部上,因此,与形成在尺寸相对较大的被动机的构成部件上的情况相比,容易进行制造阶段的加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泵系统的概略构成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联轴节防护件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联轴节防护件的组装过程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具有作为比较例的联轴节防护件的泵系统的概略构成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20···泵系统
30···马达
31···主轴
32···外壳
40···泵
41···主轴
42···轴承架
50···联轴节
60···基台
100···联轴节防护件
110···防护件主体
120···防护件主体上部
121、122、123···上侧凸缘部
130···防护件主体下部
131、132、133···下侧凸缘部
135、136···平坦面
140、150···支架部
141、151···支架部主体
142、152···固定部
143···长孔
145···螺栓
160···防护件侧部
161···贯穿孔
162···小孔
170···支承部
AL···轴线
D1···距离
H1、H2···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A.实施例:
图1表示具有作为一个实施例的联轴节防护件100的泵系统20的概略构成。图2表示联轴节防护件100的概略构成。图3表示联轴节防护件100的组装过程中的状态。如图1所示,泵系统20具有作为原动机的马达30、作为被动机的泵40、联轴节50、基台60、和联轴节防护件100。马达30以及泵40设置于共同的基台60上。 马达30的主轴31和泵40的主轴41通过设在马达30与泵40之间的联轴节50而在轴线AL上连结。该联轴节50由联轴节防护件100覆盖。
如图2所示,联轴节防护件100具有防护件主体110、支架部140、150、和防护件侧部160。防护件主体110具有防护件主体上部120和防护件主体下部130。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能够拆装地构成。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以及防护件主体下部130在组装好的状态下,具有沿轴线AL延伸而形成的圆筒形状。如图1所示,在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以及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内部空间中收容有联轴节50、主轴31以及主轴41。通过该防护件主体110而使联轴节50在圆周方向的整体范围内被覆盖。
虽然之后会具体说明,但如图1所示,防护件主体110的泵40侧的开口由防护件侧部160覆盖。另外,防护件主体110以延伸至与马达30的外壳32接近的位置为止的方式形成。由此,防护件主体110的马达30侧的开口由外壳32覆盖。本实施例的联轴节防护件100也能够通过该构成,以确保较高的安全性的方式构成。也就是说,能够确保不会使人的手指插入到内部的程度的封闭性。例如,在ISO13852:1996中规定了人的手指不能插入到内部的程度。此外,防护件主体110和外壳32也可以抵接。另外,也可以不利用外壳32,在马达30侧也采用与防护件侧部160同样的构成。
如图2所示,在将防护件主体上部120的轴线AL夹在中间的两端上,形成有朝向外侧(与轴线AL相反的方向)突出的上侧凸缘部121、122、123、124(省略了上侧凸缘部124的图示)。上侧凸缘部121与上侧凸缘部122沿轴线AL方向分离地形成。同样,上侧凸缘部123、124在与上侧凸缘部121、122的相反侧,沿轴线AL方向分离地形成。另外,在将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轴线AL夹在中间的两端上,在与上侧凸缘部121、122、123、124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下侧凸缘部131、132、133、134(省略了下侧凸缘部134的图示)。上侧凸缘部121、122、123、124和下侧凸缘部131、132、133、134 通过螺栓固定而接合,由此,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无间隙地组装。
支架部140、150支承防护件主体110。如图2所示,支架部140具有支架部主体141和固定部142。支架部主体141具有沿铅直方向延伸地形成的平板形状。固定部142从支架部主体141的下端,向水平方向外侧(与轴线AL相反的侧)延伸地形成。为了将支架部140固定在基台60上,而在固定部142上沿着轴线AL形成有长孔143。在图1中表示支架部140由插入至长孔143中的螺栓145而固定在基台60上的状态。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架部140与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一体地形成。更具体来说,支架部主体141在将轴线AL夹在中间的防护件主体上部120的两端的一侧上,从上侧凸缘部121、122之间向与上侧凸缘部121、122交差(在此为正交)的方向延伸而形成。如图3所示,根据该构成,能够将支架部主体141插入至下侧凸缘部131、132之间,借此,将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组成一体,因此易于进行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轴线AL方向上的定位。换言之,能够将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相对于防护件主体上部120的相对位置容易地定位。尤其,在本实施例中,支架部主体141的轴线AL方向上的宽度与下侧凸缘部131、132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地形成。由此,更加容易进行定位。
支架部150具有支架部主体151、和形成有长孔153(省略图示)的固定部152。支架部150在除了形成于将轴线AL夹在中间的防护件主体上部120的两端的另一侧上这一点之外,具有与支架部140相同的构成。由此,省略支架部15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的联轴节防护件100在防护件主体上部120的两端上一体形成有支架部140、150,因此,能够以使联轴节50位于支架部140、150之间的方式,将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从联轴节50的上方覆盖地设置。因此,即使在联轴节50安装之后,也能够容易地设置联轴节防护件100。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防护件侧部160是为了覆盖防护件主体 110的泵40侧的开口而设的。在本实施例中,防护件侧部160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形状,在其中央部形成有用于使主轴41贯穿的贯穿孔161。如图2所示,在防护件侧部160的贯穿孔161的周围,形成有多个(在此为四个)小孔162。防护件侧部162利用该小孔162而固定在作为泵40的构成部件的用于收容轴承的轴承架42上(参照图1)。该防护件侧部160通过固定在轴承架42上,而能够将轴承架42的联轴节防护件100侧的开口部封闭。也就是说,防护件侧部160在具有将防护件主体110的开口封闭的功能之外,还作为轴承架42的一部分发挥功能。由此,作为泵系统20整体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另外,该结果为,也减轻了泵系统20的设置作业。
如图1所示,该防护件侧部160沿轴线AL方向延伸地形成,如图2所示,该防护件侧部160的一部分配置在防护件主体110的内部。如图2所示,防护件主体上部120的截面具有与防护件侧部160的大致圆形的截面形状大致吻合的大致圆弧状的截面形状。“大致吻合”是指,两者的形状一致而完全地吻合,或以容许产生不会使人的手指进入程度的间隙这一程度来吻合。如图3所示,防护件主体下部130在将轴线AL夹在中间的两端上,具有以将轴线AL夹在中间的方式相对的沿铅直方向平行的平坦面135、136。防护件主体下部130在平坦面135、136的内侧,具有与防护件侧部160的大致圆形的截面形状大致吻合的大致圆弧状的截面形状。该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截面形状也能够采用使大致半圆形状的两端沿铅直方向平行地折曲而得到的形状。
平坦面135、136之间的距离D1与防护件侧部160的直径大致相等地形成。大致相等是指,例如与在将联轴节防护件100组装至防护件侧部160上时平坦面135、136与防护件侧部160的一部分接触这一程度相等。根据该构成,即使不将固定在轴承架42上的防护件侧部160、和防护件主体110固定,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平坦面135、136的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也能够由固定地配置于平坦面135、136的内侧的防护件侧部160来限制。该结果为,即使从泵40经由 防护件侧部160而向防护件主体下部130传递有振动,防护件主体下部130也能够强制地抑制联轴节防护件100的晃动。尤其,在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没有平坦面135、136的情况相比,即,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整体具有大致圆弧状的截面的情况相比,防护件侧部160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或者防护件侧部160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之间的间隙缩小,因此是具有效果的。
另外,如图3所示,防护件主体上部120的铅直方向上的高度H1,与防护件主体上部120的将轴线AL夹在中间的两端之间的距离D2的一半相比形成得较大。同样地,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铅直方向上的高度H2,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平坦面135、136之间的距离D1的一半相比形成得较大。根据该构成,如图2所示,在铅直方向上的轴线AL附近的位置中,在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以及防护件主体下部130、和防护件侧部160之间几乎没有产生间隙,但是,在铅直方向上的从轴线AL离开某种程度的位置上,在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以及防护件主体下部130、和防护件侧部160之间会产生些许的间隙。由此,该间隙能够容易地吸收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以及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制造公差,使联轴节防护件100的组装变得容易。例如,即使在防护件主体上部120或者防护件主体下部130以其曲率中心从轴线偏离的圆弧形状被制造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吸收该偏离。
如图1所示,安装有防护件侧部160的轴承架42由支承部170支承。具体地说,支承部170的一端由螺栓固定在防护件侧部160上,该防护件侧部160固定在轴承架42上,支承部170的另一端由螺栓固定在基台60上。根据该构成,将螺栓孔形成在作为较小型的部件的防护件侧部160上即可。由此,与设置用于将支承部170安装在作为较大型的部件的轴承架42上的构成(例如,螺栓孔、用于固定支承部170的凸部等)的情况相比,易于进行制造阶段的加工。
为了更加明确上述联轴节防护件100的效果,说明作为比较例 的泵系统220。图4表示泵系统220的概略构成。在图4中,对与泵系统20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仅针对与泵系统20不同的点,来说明泵系统220。如图4的(b)所示,联轴节防护件200具有拱形(隧道形)的形状,下方侧开放。如图4的(a)所示,该联轴节防护件200以使联轴节50收容在联轴节防护件200的内部的方式,能够从上方容易地设置在基台60上。
在该泵系统220中,联轴节防护件200的轴线AL方向上的两侧大幅开口。虽然也能够利用外壳32来覆盖联轴节防护件200的马达30侧的端部的开口部,但是,其下方侧与上方侧相比成为大幅开口的状态。另外,联轴节防护件200的泵40侧的端部的开口部与马达30侧相比大幅地开口。在轴承架42的马达30侧的端部上安装有轴承罩43,由此,轴承架42的端部的开口被封闭。另外,在轴承罩43上安装有支承部44,轴承架42由支承部44支承。
另一方面,上述的作为本实施例的联轴节防护件100中,联轴节50在圆周方向的整体范围内由防护件主体110覆盖,因此,与作为比较例的联轴节防护件200相比,能够减少联轴节50周边的旋转机构的露出范围。而且,还通过防护件侧部160以及外壳32,将防护件主体110的两端的开口覆盖,因此,能够确保较高的安全性。另外,设有防护件侧部160以及支承部170来代替泵系统220的轴承罩43以及支承部44,因此,也不会大幅增加部件数量。也就是说,也不会增大作业者的设置负担。
另外,防护件侧部160沿轴线AL方向延伸地形成,并在支架部140、150上形成有长孔143、153,因此,能够在维持防护件侧部160将防护件主体110的开口覆盖的状态的同时,将防护件侧部160与防护件主体110以及支架部140、150之间的相对位置沿轴线AL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在以使防护件主体110接近于或者抵接于马达30的方式使防护件主体110移动之后,将支架部140、150固定在基台60上。尤其,能够不依赖于泵40与马达30之间的分离距离地,减少联轴节50周边的旋转机构的马达30侧的露出范围,因此,通 用性优异。
另外,联轴节防护件100能够在防护件主体上部120和防护件主体下部130上拆装,因此,在泵系统的组装过程中,将筒状的联轴节防护件穿在主轴上而将联轴节周边用该联轴节防护件来覆盖的构成(省略图示)相比,使组装变得容易。另外,因为防护件主体110被支架部140、150在防护件主体110的正下方进行支承,所以,即使防护件主体110因振动等在铅直方向上承受了较大的力,防护件主体110也难以沿铅直方向位移,因此,能够维持将联轴节50恰当地保护的状态。而且,支架部140、150与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一体地形成,因此,不需要将支架部140、150安装到防护件主体110的作业。
B.变形例:
B-1.变形例1:
也可以为,在防护件主体下部130上形成沿铅直方向贯穿的贯穿孔。该贯穿孔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贯穿孔的尺寸优选设为能够确保较高的安全性的尺寸。根据该构成,当联轴节50的橡胶磨耗而产生磨耗气体的情况下,该气体从贯穿孔通过而排放到防护件主体110的外部。因此,即使不分解联轴节防护件100,也能够对是否产生了该气体进行观察,来检测联轴节50的轴心是否有异常。
B-2.变形例2:
联轴节防护件100的形状不限于圆筒形状,能够设为沿轴线AL方向延伸地形成的任意的筒状形状。例如也可以为,防护件主体110具有矩形截面。另外,支架部140、150的位置、形状以及数量能够设为任意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为,支架部140、150的支架部主体141、151,以使分离距离朝向下方(基台60)变大的方式,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地延伸而形成。这样,在变形例2中,容易观察是否产生了气体。或者也可以为,支架部主体141、151从防护件主体上部120的两端向水平方向外侧(与轴线AL相反的侧)延伸,然后折曲而向铅直方向下方延伸而形成。或者也可以为,支架部140、150分别沿 轴线AL方向分离地设有多个。该情况下,上侧凸缘部以及下侧凸缘部可以设有三个以上。当然,支架部140、150可以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一体地形成。例如也可以为,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两端向铅直方向下方延伸而形成。或者也可以为,联轴节防护件100代替支架部140、150,而具有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底部延伸的一个支架部。
B-3.变形例3:
联轴节防护件100能够使用于具有原动机、和作为旋转设备的被动机的各种旋转设备系统中。作为该被动机,例如能够例举:液体用搅拌机、离心送排风机、轻荷载用输送机、发电机、涡轮减速机、输送机(conveyor)、起重机(hoist)、升降机(elevator)、总轴(line shaft)、球磨机(ball mill)、往复式压缩机(reciprocating compressor)、锤式粉碎机(hammer mill)、压碎机(crusher)、和船舶用螺旋桨(ship propeller)等。而且,作为原动机,例如能够例举涡轮机(turbine)和发动机(engine)等。
以上,基于几个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发明的实施方式用于使本发明容易理解,并不限定本发明。当然,本发明能够不脱离其主旨地进行变更和改良,并且,在本发明中还包含与其实质上相同的内容。另外,在能够解决至少一部分上述课题的范围内,或在实现至少一部分效果的范围内,能够将权利要求书以及说明书所记载的各构成要素组合或省略。

联轴节防护件以及具有该防护件的旋转设备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联轴节防护件以及具有该防护件的旋转设备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联轴节防护件以及具有该防护件的旋转设备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联轴节防护件以及具有该防护件的旋转设备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轴节防护件以及具有该防护件的旋转设备系统.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047885A43申请公布日20140917CN104047885A21申请号201410085553122申请日20140310201304778920130311JPF04D29/042006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地址日本东京都72发明人中村阳一川畑润也姜世鳌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11256代理人陈伟54发明名称联轴节防护件以及具有该防护件的旋转设备系统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联轴节防护件,能够实现提高与联轴节防护件设置有关的作业性、提高联轴节防护件的稳定性、和减少联轴节周边的旋转机构的露出范围这些效果之中的至少一项。联轴节防护件用于覆盖联轴节。

2、,该联轴节连接原动机的主轴、和由该原动机驱动的作为旋转设备的被动机的主轴,该联轴节防护件具有防护件主体,该防护件主体沿轴线方向延伸地形成,并具有用于将联轴节沿周向覆盖的筒状形状,防护件主体具有构成防护件主体的上侧部分的防护件主体上部、和构成防护件主体的下侧部分且以能够与防护件主体上部拆装的方式构成的防护件主体下部。联轴节防护件还具有支架部,该支架部与防护件主体一体地形成,且用于支承防护件主体。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8页附图4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8页附图4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047885ACN104047885A1。

3、/2页21一种联轴节防护件,用于覆盖联轴节,该联轴节将原动机的主轴、和由该原动机驱动的作为旋转设备的被动机的主轴连接起来,该联轴节防护件的特征在于,具有防护件主体,沿轴线方向延伸地形成,并具有用于将所述联轴节沿周向覆盖的筒状形状,所述防护件主体具有构成该防护件主体的上侧部分的防护件主体上部、和构成该防护件主体的下侧部分且以能够与所述防护件主体上部拆装的方式构成的防护件主体下部;和支架部,与所述防护件主体一体地形成,且用于支承所述防护件主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轴节防护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部在所述防护件主体上部的将所述轴线夹在中间的两端上,与该防护件主体上部一体地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

4、述的联轴节防护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护件主体上部的所述两端,沿所述轴线方向分离地形成有两个以上的朝向外侧突出的上侧凸缘部,所述支架部在两个以上的所述上侧凸缘部之间,从所述防护件主体上部的所述两端沿着与所述凸缘部交差的方向延伸地形成,在所述防护件主体下部的将所述轴线夹在中间的两端上,在与所述上侧凸缘部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朝向外侧突出的下侧凸缘部,所述上侧凸缘部与所述下侧凸缘部接合,借此,所述防护件主体上部与所述防护件主体下部组成一体。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防护件,其特征在于,具有防护件侧部,用于覆盖所述防护件主体的所述被动机侧的开口,并形成有用于供所述被动机的主轴贯穿的贯穿。

5、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轴节防护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侧部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形状,所述防护件侧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防护件主体的内部,所述防护件主体上部具有与所述防护件侧部的截面形状大致吻合的截面形状,所述防护件主体下部在将所述轴线夹在中间的两端上具有沿铅直方向平行的平坦面,在该平坦面的内侧,具有与所述防护件侧部的截面形状大致吻合的截面形状,所述防护件侧部的所述大致圆形的直径,与所述防护件主体下部的所述两端的所述平坦面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轴节防护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主体上部的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与所述防护件主体上部的所述两端之间的距离的一半相比形成得较大,。

6、所述防护件主体下部的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与所述防护件主体下部的所述两端的所述平坦面之间的距离的一半相比形成得较大。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轴节防护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护件主体下部,形成有沿铅直方向贯穿的贯穿孔。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轴节防护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侧部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地形成,该防护件侧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防护件主体的内部,权利要求书CN104047885A2/2页3在所述支架部的与所述防护件主体相反侧的端部上,沿所述轴线方向形成有用于将该支架部固定在所述联轴节防护件的设置面上的长孔。9一种旋转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原动机;所述被动机;所述联轴节;和根据权利要。

7、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防护件。10一种旋转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原动机;所述被动机;所述联轴节;和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轴节防护件,所述被动机具有用于收容该被动机的规定的构成部件的收容部,所述防护件侧部固定在所述收容部上,并以将所述收容部的开口部封闭的方式构成。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转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对所述被动机的所述构成部件进行支承的支承部,所述防护件侧部以能够安装所述支承部的方式构成。权利要求书CN104047885A1/8页4联轴节防护件以及具有该防护件的旋转设备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联轴节的防护技术。背景技术0002广泛公知有一种旋转设备系统,其。

8、具有原动机、和由原动机驱动的作为旋转设备的被动机。例如,公知泵系统,其具有作为一种原动机的马达、和作为一种旋转设备(被动机)的泵。在泵系统中,泵的主轴经由联轴节而与马达的主轴连结,泵以马达为驱动源而旋转。由于联轴节进行高速旋转,所以为了防止人与旋转部分接触,或者混入异物,而通常在联轴节的周围设有联轴节防护件。0003以往,在联轴节防护件中,大多使用将联轴节以拱形(隧道形)覆盖的简单的防护件。虽然该拱形的联轴节防护件能够通过简单的设置作业而将联轴节覆盖,但另一方面,成为轴线方向上的两端侧以拱形大幅开口的状态。0004在先技术文献0005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892495号公报0006在上述的拱形。

9、的联轴节防护件中,由于联轴节周边的旋转机构的露出范围较大,所以期望减少该露出范围。为了减少露出范围,还考虑到在旋转设备的组装的过程中,将筒状的联轴节防护件穿在主轴上,而由该联轴节防护件来覆盖联轴节周边。但是,该情况下,组装作业变得复杂。因此,期望提高与联轴节防护件的设置有关的作业性。而且,若该筒状的联轴节防护件固定在泵或者马达上而被悬臂支承的话,则沿铅直方向的稳定性较小,因此当因振动等而在铅直方向上承受较大的力时,担心在铅直方向上会位移,而无法维持将联轴节恰当地保护的状态。虽然为了提高筒状的联轴节防护件的铅直方向上的稳定性,能够设置支承该联轴节防护件的支架部,但是需要用于将联轴节防护件和支架部。

10、固定的作业,作业负担会增大。这些问题并不限于具有泵和马达的泵系统,是对于使原动机的主轴与被动机的主轴由联轴节连接的、各种旋转设备系统共同的问题。发明内容0007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做出的,例如,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来实现。0008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联轴节防护件,用于覆盖联轴节,该联轴节连接原动机的主轴、和由原动机驱动的作为旋转设备的被动机的主轴。该联轴节防护件具有防护件主体,沿轴线方向延伸地形成,并具有用于将联轴节沿周向覆盖的筒状形状,防护件主体具有构成该防护件主体的上侧部分的防护件主体上部、和构成该防护件主体的下侧部分且以能够与防护件主体上部拆装的方式构成的防护件主体。

11、下部;和支架部,与防护件主体一体地形成,且用于支承防护件主体。0009根据该联轴节防护件,通过防护件主体使联轴节在周向的整体范围内被覆盖,因此,与以往的拱形的联轴节防护件相比,能够减少联轴节周边的旋转机构的露出范围。而说明书CN104047885A2/8页5且,由于防护件主体能够沿上下拆装,所以设置作业容易。而且,由于防护件主体由支架部支承,所以即使在沿铅直方向承受较大的力的情况下,防护件主体向铅直方向的位移也会得以抑制,从而能够维持将联轴节恰当地保护的状态。并且,由于支架部与防护件主体一体地形成,所以在联轴节防护件的设置的时候,不需要将支架部安装到防护件主体上,能够减轻作业者的作业负担。00。

12、10作为本发明的第2方式,在第1方式中也可以为,支架部在防护件主体上部的将轴线夹在中间的两端上,与该防护件主体上部一体地形成。根据该方式,能够以使联轴节位于防护件主体上部的两端的支架部之间的方式,将防护件主体上部从联轴节的上方覆盖地设置。因此,即使在联轴节安装之后,也能够容易地设置联轴节防护件。0011作为本发明的第3方式,在第2方式中也可以为,在防护件主体上部的两端,沿轴线方向分离地形成有两个以上的朝向外侧突出的上侧凸缘部。也可以为,支架部在两个以上的上侧凸缘部之间,从防护件主体上部的两端沿着与凸缘部交差的方向延伸地形成。也可以为,在防护件主体下部的将轴线夹在中间的两端上,在与上侧凸缘部对应。

13、的位置上,形成有朝向外侧突出的下侧凸缘部。也可以为,上侧凸缘部与下侧凸缘部接合,借此,防护件主体上部与防护件主体下部组成一体。根据该方式,能够将防护件主体上部与防护件主体下部无间隙地组装。而且,因为与防护件主体上部一体地形成的支架部,配置在防护件主体下部的两个以上的下侧凸缘部之间,所以容易进行防护件主体下部的轴线方向上的定位。0012作为本发明的第4方式,也可以为,第1至3中任一项的方式的联轴节防护件具有防护件侧部,用于覆盖防护件主体的被动机侧的开口,并形成有用于使被动机的主轴贯穿的贯穿孔。根据该方式,能够降低联轴节周边的旋转机构的被动机侧的露出范围。0013作为本发明的第5方式,在第4方式中。

14、也可以为,防护件侧部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防护件侧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防护件主体的内部。也可以为,防护件主体上部具有与防护件侧部的截面形状大致吻合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防护件主体下部在将轴线夹在中间的两端上具有沿铅直方向平行的平坦面,在该平坦面的内侧,具有与防护件侧部的截面形状大致吻合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防护件侧部的大致圆形的直径,与防护件主体下部的两端的平坦面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根据该方式,能够减少防护件主体与防护件侧部之间的间隙。而且,在防护件侧部固定在用于收容被动机的规定的构成部件的收容部中的情况下,防护件主体下部的两肋的平坦面的位置会由配置在其内侧的防护件侧部限制,因此,。

15、能够抑制联轴节防护件的晃动。0014作为本发明的第6方式,在第5方式中也可以为,在联轴节防护件沿水平面设置的情况下,防护件主体上部的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与防护件主体上部的两端之间的距离的一半相比形成得较大。也可以为,防护件主体下部的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与防护件主体下部的两端的平坦面之间的距离的一半相比形成得较大。根据该方式,能够容易地吸收制造公差,因此,易于进行联轴节防护件的组装。0015作为本发明的第7方式,在第1至第6中任一项的方式中也可以为,在防护件主体下部,形成有沿铅直方向贯穿的贯穿孔。根据该方式,在联轴节上安装有橡胶的情况下,当橡胶磨耗而产生磨耗气体的情况下,该气体从贯穿孔通过而排放至防。

16、护件主体的外部。因此,即使不分解联轴节防护件,也能够基于是否产生该气体,来检测联轴节的轴心是否有异常。贯穿孔的尺寸优选为,该气体能够通过但人的手指不能进入的程度的尺寸。说明书CN104047885A3/8页60016作为本发明的第8方式,在第4方式以及至少包含第4方式的第5至第7方式的任一项中也可以为,防护件侧部沿轴线方向延伸地形成,该防护件侧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防护件主体的内部。也可以为,在支架部的与防护件主体相反侧的端部上,沿轴线方向形成有用于将该支架部固定在联轴节防护件的设置面上的长孔。根据该方式,能够在维持防护件侧部将防护件主体的开口覆盖的状态的同时,将防护件侧部与防护件主体以及支架部。

17、之间的相对位置沿轴线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以使防护件主体接近于或者抵接于原动机的方式使防护件主体移动,从而减少联轴节周边的旋转机构的原动机侧的露出范围。0017本发明的第9方式,提供一种旋转设备系统。该旋转设备系统具有原动机;被动机;联轴节;和第1方式至第8方式中的任一项的联轴节防护件。根据该旋转设备系统,能够起到与第1至第8方式相同的效果。0018本发明的第10方式,提供一种旋转设备系统。该旋转设备系统具有原动机;被动机;联轴节;和第4方式以及至少包含第4方式的第5至第8方式中的任一项的联轴节防护件。也可以为,被动机具有用于收容该被动机的规定的构成部件的收容部。也可以为,防护件侧部固定在收容部。

18、上,并以将收容部的开口部封闭的方式构成。根据该方式,也能够使防护件侧部作为收容部的一部分来发挥功能。因此,作为旋转设备系统整体,能够削减部件个数。而且,该结果为,还能够减轻旋转设备系统的设置作业。0019作为本发明的第11方式,第10方式的旋转设备系统也可以具有对被动机的构成部件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也可以为,防护件侧部以能够安装支承部的方式构成。根据该方式,用于安装支承部的构成要素形成在尺寸相对较小的防护件侧部上,因此,与形成在尺寸相对较大的被动机的构成部件上的情况相比,容易进行制造阶段的加工。附图说明0020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泵系统的概略构成的说明图。0021图2是表示联轴节防。

19、护件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0022图3是表示联轴节防护件的组装过程中的状态的立体图。0023图4是表示具有作为比较例的联轴节防护件的泵系统的概略构成的说明图。0024附图标记说明002520泵系统002630马达002731主轴002832外壳002940泵003041主轴003142轴承架003250联轴节003360基台0034100联轴节防护件0035110防护件主体0036120防护件主体上部说明书CN104047885A4/8页70037121、122、123上侧凸缘部0038130防护件主体下部0039131、132、133下侧凸缘部0040135、136平坦面0041140、150。

20、支架部0042141、151支架部主体0043142、152固定部0044143长孔0045145螺栓0046160防护件侧部0047161贯穿孔0048162小孔0049170支承部0050AL轴线0051D1距离0052H1、H2高度具体实施方式0053A实施例0054图1表示具有作为一个实施例的联轴节防护件100的泵系统20的概略构成。图2表示联轴节防护件100的概略构成。图3表示联轴节防护件100的组装过程中的状态。如图1所示,泵系统20具有作为原动机的马达30、作为被动机的泵40、联轴节50、基台60、和联轴节防护件100。马达30以及泵40设置于共同的基台60上。马达30的主轴31。

21、和泵40的主轴41通过设在马达30与泵40之间的联轴节50而在轴线AL上连结。该联轴节50由联轴节防护件100覆盖。0055如图2所示,联轴节防护件100具有防护件主体110、支架部140、150、和防护件侧部160。防护件主体110具有防护件主体上部120和防护件主体下部130。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能够拆装地构成。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以及防护件主体下部130在组装好的状态下,具有沿轴线AL延伸而形成的圆筒形状。如图1所示,在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以及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内部空间中收容有联轴节50、主轴31以及主轴41。通过该防护件主体110而使联轴节50在圆周方向的整体。

22、范围内被覆盖。0056虽然之后会具体说明,但如图1所示,防护件主体110的泵40侧的开口由防护件侧部160覆盖。另外,防护件主体110以延伸至与马达30的外壳32接近的位置为止的方式形成。由此,防护件主体110的马达30侧的开口由外壳32覆盖。本实施例的联轴节防护件100也能够通过该构成,以确保较高的安全性的方式构成。也就是说,能够确保不会使人的手指插入到内部的程度的封闭性。例如,在ISO138521996中规定了人的手指不能插入到内部的程度。此外,防护件主体110和外壳32也可以抵接。另外,也可以不利用外壳32,在马达30侧也采用与防护件侧部160同样的构成。0057如图2所示,在将防护件主。

23、体上部120的轴线AL夹在中间的两端上,形成有朝向说明书CN104047885A5/8页8外侧(与轴线AL相反的方向)突出的上侧凸缘部121、122、123、124(省略了上侧凸缘部124的图示)。上侧凸缘部121与上侧凸缘部122沿轴线AL方向分离地形成。同样,上侧凸缘部123、124在与上侧凸缘部121、122的相反侧,沿轴线AL方向分离地形成。另外,在将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轴线AL夹在中间的两端上,在与上侧凸缘部121、122、123、124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下侧凸缘部131、132、133、134(省略了下侧凸缘部134的图示)。上侧凸缘部121、122、123、124和下侧凸缘部。

24、131、132、133、134通过螺栓固定而接合,由此,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无间隙地组装。0058支架部140、150支承防护件主体110。如图2所示,支架部140具有支架部主体141和固定部142。支架部主体141具有沿铅直方向延伸地形成的平板形状。固定部142从支架部主体141的下端,向水平方向外侧(与轴线AL相反的侧)延伸地形成。为了将支架部140固定在基台60上,而在固定部142上沿着轴线AL形成有长孔143。在图1中表示支架部140由插入至长孔143中的螺栓145而固定在基台60上的状态。0059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架部140与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一体地。

25、形成。更具体来说,支架部主体141在将轴线AL夹在中间的防护件主体上部120的两端的一侧上,从上侧凸缘部121、122之间向与上侧凸缘部121、122交差(在此为正交)的方向延伸而形成。如图3所示,根据该构成,能够将支架部主体141插入至下侧凸缘部131、132之间,借此,将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组成一体,因此易于进行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轴线AL方向上的定位。换言之,能够将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相对于防护件主体上部120的相对位置容易地定位。尤其,在本实施例中,支架部主体141的轴线AL方向上的宽度与下侧凸缘部131、132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地形成。由此,更加容易进行定位。。

26、0060支架部150具有支架部主体151、和形成有长孔153(省略图示)的固定部152。支架部150在除了形成于将轴线AL夹在中间的防护件主体上部120的两端的另一侧上这一点之外,具有与支架部140相同的构成。由此,省略支架部15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的联轴节防护件100在防护件主体上部120的两端上一体形成有支架部140、150,因此,能够以使联轴节50位于支架部140、150之间的方式,将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从联轴节50的上方覆盖地设置。因此,即使在联轴节50安装之后,也能够容易地设置联轴节防护件100。0061如图1以及图2所示,防护件侧部160是为了覆盖防护件主体110的泵40侧的开口。

27、而设的。在本实施例中,防护件侧部160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形状,在其中央部形成有用于使主轴41贯穿的贯穿孔161。如图2所示,在防护件侧部160的贯穿孔161的周围,形成有多个(在此为四个)小孔162。防护件侧部162利用该小孔162而固定在作为泵40的构成部件的用于收容轴承的轴承架42上(参照图1)。该防护件侧部160通过固定在轴承架42上,而能够将轴承架42的联轴节防护件100侧的开口部封闭。也就是说,防护件侧部160在具有将防护件主体110的开口封闭的功能之外,还作为轴承架42的一部分发挥功能。由此,作为泵系统20整体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另外,该结果为,也减轻了泵系统20的设置作业。0062。

28、如图1所示,该防护件侧部160沿轴线AL方向延伸地形成,如图2所示,该防护件侧部160的一部分配置在防护件主体110的内部。如图2所示,防护件主体上部120的截面具有与防护件侧部160的大致圆形的截面形状大致吻合的大致圆弧状的截面形状。“大致吻合”是指,两者的形状一致而完全地吻合,或以容许产生不会使人的手指进入程度的间说明书CN104047885A6/8页9隙这一程度来吻合。如图3所示,防护件主体下部130在将轴线AL夹在中间的两端上,具有以将轴线AL夹在中间的方式相对的沿铅直方向平行的平坦面135、136。防护件主体下部130在平坦面135、136的内侧,具有与防护件侧部160的大致圆形的截。

29、面形状大致吻合的大致圆弧状的截面形状。该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截面形状也能够采用使大致半圆形状的两端沿铅直方向平行地折曲而得到的形状。0063平坦面135、136之间的距离D1与防护件侧部160的直径大致相等地形成。大致相等是指,例如与在将联轴节防护件100组装至防护件侧部160上时平坦面135、136与防护件侧部160的一部分接触这一程度相等。根据该构成,即使不将固定在轴承架42上的防护件侧部160、和防护件主体110固定,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平坦面135、136的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也能够由固定地配置于平坦面135、136的内侧的防护件侧部160来限制。该结果为,即使从泵40经由防护件侧部。

30、160而向防护件主体下部130传递有振动,防护件主体下部130也能够强制地抑制联轴节防护件100的晃动。尤其,在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没有平坦面135、136的情况相比,即,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整体具有大致圆弧状的截面的情况相比,防护件侧部160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或者防护件侧部160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之间的间隙缩小,因此是具有效果的。0064另外,如图3所示,防护件主体上部120的铅直方向上的高度H1,与防护件主体上部120的将轴线AL夹在中间的两端之间的距离D2的一半相比形成得较大。同样地,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铅直方向上的高度H2,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平。

31、坦面135、136之间的距离D1的一半相比形成得较大。根据该构成,如图2所示,在铅直方向上的轴线AL附近的位置中,在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以及防护件主体下部130、和防护件侧部160之间几乎没有产生间隙,但是,在铅直方向上的从轴线AL离开某种程度的位置上,在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以及防护件主体下部130、和防护件侧部160之间会产生些许的间隙。由此,该间隙能够容易地吸收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以及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制造公差,使联轴节防护件100的组装变得容易。例如,即使在防护件主体上部120或者防护件主体下部130以其曲率中心从轴线偏离的圆弧形状被制造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吸收该偏离。0065如图。

32、1所示,安装有防护件侧部160的轴承架42由支承部170支承。具体地说,支承部170的一端由螺栓固定在防护件侧部160上,该防护件侧部160固定在轴承架42上,支承部170的另一端由螺栓固定在基台60上。根据该构成,将螺栓孔形成在作为较小型的部件的防护件侧部160上即可。由此,与设置用于将支承部170安装在作为较大型的部件的轴承架42上的构成(例如,螺栓孔、用于固定支承部170的凸部等)的情况相比,易于进行制造阶段的加工。0066为了更加明确上述联轴节防护件100的效果,说明作为比较例的泵系统220。图4表示泵系统220的概略构成。在图4中,对与泵系统20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

33、。以下,仅针对与泵系统20不同的点,来说明泵系统220。如图4的(B)所示,联轴节防护件200具有拱形(隧道形)的形状,下方侧开放。如图4的(A)所示,该联轴节防护件200以使联轴节50收容在联轴节防护件200的内部的方式,能够从上方容易地设置在基台60上。0067在该泵系统220中,联轴节防护件200的轴线AL方向上的两侧大幅开口。虽然也能够利用外壳32来覆盖联轴节防护件200的马达30侧的端部的开口部,但是,其下方侧与说明书CN104047885A7/8页10上方侧相比成为大幅开口的状态。另外,联轴节防护件200的泵40侧的端部的开口部与马达30侧相比大幅地开口。在轴承架42的马达30侧的。

34、端部上安装有轴承罩43,由此,轴承架42的端部的开口被封闭。另外,在轴承罩43上安装有支承部44,轴承架42由支承部44支承。0068另一方面,上述的作为本实施例的联轴节防护件100中,联轴节50在圆周方向的整体范围内由防护件主体110覆盖,因此,与作为比较例的联轴节防护件200相比,能够减少联轴节50周边的旋转机构的露出范围。而且,还通过防护件侧部160以及外壳32,将防护件主体110的两端的开口覆盖,因此,能够确保较高的安全性。另外,设有防护件侧部160以及支承部170来代替泵系统220的轴承罩43以及支承部44,因此,也不会大幅增加部件数量。也就是说,也不会增大作业者的设置负担。0069。

35、另外,防护件侧部160沿轴线AL方向延伸地形成,并在支架部140、150上形成有长孔143、153,因此,能够在维持防护件侧部160将防护件主体110的开口覆盖的状态的同时,将防护件侧部160与防护件主体110以及支架部140、150之间的相对位置沿轴线AL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在以使防护件主体110接近于或者抵接于马达30的方式使防护件主体110移动之后,将支架部140、150固定在基台60上。尤其,能够不依赖于泵40与马达30之间的分离距离地,减少联轴节50周边的旋转机构的马达30侧的露出范围,因此,通用性优异。0070另外,联轴节防护件100能够在防护件主体上部120和防护件主体下部130。

36、上拆装,因此,在泵系统的组装过程中,将筒状的联轴节防护件穿在主轴上而将联轴节周边用该联轴节防护件来覆盖的构成(省略图示)相比,使组装变得容易。另外,因为防护件主体110被支架部140、150在防护件主体110的正下方进行支承,所以,即使防护件主体110因振动等在铅直方向上承受了较大的力,防护件主体110也难以沿铅直方向位移,因此,能够维持将联轴节50恰当地保护的状态。而且,支架部140、150与防护件主体上部120一体地形成,因此,不需要将支架部140、150安装到防护件主体110的作业。0071B变形例0072B1变形例10073也可以为,在防护件主体下部130上形成沿铅直方向贯穿的贯穿孔。。

37、该贯穿孔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贯穿孔的尺寸优选设为能够确保较高的安全性的尺寸。根据该构成,当联轴节50的橡胶磨耗而产生磨耗气体的情况下,该气体从贯穿孔通过而排放到防护件主体110的外部。因此,即使不分解联轴节防护件100,也能够对是否产生了该气体进行观察,来检测联轴节50的轴心是否有异常。0074B2变形例20075联轴节防护件100的形状不限于圆筒形状,能够设为沿轴线AL方向延伸地形成的任意的筒状形状。例如也可以为,防护件主体110具有矩形截面。另外,支架部140、150的位置、形状以及数量能够设为任意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为,支架部140、150的支架部主体141、151,以使分离距离朝向。

38、下方(基台60)变大的方式,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地延伸而形成。这样,在变形例2中,容易观察是否产生了气体。或者也可以为,支架部主体141、151从防护件主体上部120的两端向水平方向外侧(与轴线AL相反的侧)延伸,然后折曲而向铅直方向下方延伸而形成。或者也可以为,支架部140、150分别沿轴线AL方向分离地设有多说明书CN104047885A108/8页11个。该情况下,上侧凸缘部以及下侧凸缘部可以设有三个以上。当然,支架部140、150可以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一体地形成。例如也可以为,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两端向铅直方向下方延伸而形成。或者也可以为,联轴节防护件100代替支架部140、15。

39、0,而具有从防护件主体下部130的底部延伸的一个支架部。0076B3变形例30077联轴节防护件100能够使用于具有原动机、和作为旋转设备的被动机的各种旋转设备系统中。作为该被动机,例如能够例举液体用搅拌机、离心送排风机、轻荷载用输送机、发电机、涡轮减速机、输送机(CONVEYOR)、起重机(HOIST)、升降机(ELEVATOR)、总轴(LINESHAFT)、球磨机(BALLMILL)、往复式压缩机(RECIPROCATINGCOMPRESSOR)、锤式粉碎机(HAMMERMILL)、压碎机(CRUSHER)、和船舶用螺旋桨(SHIPPROPELLER)等。而且,作为原动机,例如能够例举涡轮。

40、机(TURBINE)和发动机(ENGINE)等。0078以上,基于几个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发明的实施方式用于使本发明容易理解,并不限定本发明。当然,本发明能够不脱离其主旨地进行变更和改良,并且,在本发明中还包含与其实质上相同的内容。另外,在能够解决至少一部分上述课题的范围内,或在实现至少一部分效果的范围内,能够将权利要求书以及说明书所记载的各构成要素组合或省略。说明书CN104047885A111/4页12图1说明书附图CN104047885A122/4页13图2说明书附图CN104047885A133/4页14图3说明书附图CN104047885A144/4页15图4说明书附图CN104047885A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液体变容式机械;液体泵或弹性流体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