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盒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装盒。
背景技术
包装盒,被广泛的用于各类产品的包装,其主要起到保护产品、便于存放及运输产品的作用。然而,一般所使用的包装盒在打开后,需要将手伸入盒内才能取出盒内的产品,不仅有使用不便的问题,而且不便于展示盒内的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具有良好的展示效果和使用效果的包装盒。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包装盒,包括外盒,所述外盒具有至少一个能够被打开的开口,所述外盒内设置有内盒,所述内盒能够从所述开口被拉出至所述外盒的外部,
所述内盒内设置有内衬盒;
所述外盒内部设置有一条带体;
所述带体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外盒的内壁上;
所述带体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内盒的内壁上;
所述带体的一段位于所述内衬盒的底壁与所述内盒的底壁之间,且所述带体的长度、所述带体与所述外盒连接点的位置以及所述带体与所述内盒连接点的位置,能够在所述内盒从所述开口处被逐渐拉出时,所述带体能够被逐渐的拉伸至伸展状态、且所述内衬盒能够沿所述内盒顶部的开口方向被所述带体逐渐的向上托起。
所述带体与所述外盒连接点的位置位于所述外盒上与所述开口相对的内壁上。
所述带体与所述外盒连接点的位置位于所述外盒上与所述开口相对的内壁上的底部的中间位置。
所述带体与所述内盒连接点的位置位于所述内盒上与所述开口相对、且相邻的内壁上。
所述带体与所述内盒连接点的位置位于所述内盒上与所述开口相对、且相邻的内壁上的顶部的中间位置。
所述内盒上与所述开口相对、且相邻的壁上设置有拉手。
所述开口处设置有用于打开和封闭所述开口的盖板。
所述盖板上具有供所述拉手穿至所述外盒的外部的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由于本发明包括外盒、内盒和内衬盒,且在外盒内设置有一条带体,该带体的长度、带体与外盒连接点的位置以及带体与内盒连接点的位置,能够在内盒从外盒的开口处被逐渐拉出时,带体能够被逐渐的拉伸至伸展状态、且内衬盒能够沿内盒顶部的开口方向被带体逐渐的向上托起,从而便于展示内衬盒中的商品,从而使本发明具有良好的展示效果,且上述内衬盒向上被托起,是在内盒被拉出的过程中自然的完成,因此,本发明还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在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在半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未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本发明未打开状态下带体的形态图;
图6为本发明在半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本发明在半打开状态下带体的形态图;
图8为本发明在完全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本发明在完全打开状态下带体的形态图;
图中:外盒2,开口4,内盒6,内衬盒8,带体10,一号内壁20,二号内壁60,三号内壁62,拉手12,盖板14,孔1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参见图1所述,一种包装盒,包括一个外盒2,该外盒2的侧面具有一个能够被打开的开口4,在外盒2内设置有内盒6,该内盒6能够从开口4被拉出至外盒2的外部,在内盒6内设置有用于承载商品的内衬盒8;该内衬盒8在内盒6从开口4处被拉出的过程中能够自然的向上逐渐翘起,此效果具体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在外盒2内部设置了一条带体10,该带体10的一端连接在外盒2的内壁上,具体的是连接在外盒2的一号内壁20上,该一号内壁20与开口4相对,且连接点位于一号内壁20底部的中间位置;带体10的另一端穿过内盒6的二号内壁60后,连接在内盒6的三号内壁62上,二号内壁60和三号内壁62均与开口4相对,且二号内壁60位于开口4的远端,而三号内壁62与开口4相邻,带体10的另一端是从二号内壁60的底部中间位置穿过后,连接在三号内壁62顶部的中间位置,同时,带体10的长度需满足,在内盒6被拉出后,带体10上的一段能够与内盒6的底壁形成夹角,且该段位于内盒6的底壁与内衬盒8的底壁之间,这样才能使带体10将内衬盒8托起,即使内衬盒8由平躺的状态,逐渐的处于斜向上翘起的状态,从而便于展示内衬盒8中的商品。
参见图2所示,在内盒6的三号内壁62上设置有拉手12,参见图3所示,外盒2上的开口4处设置有用于打开和封闭开口4的盖板14。盖板14上具有供拉手12穿至外盒2的外部的孔16。
参见图4所示,本发明在未打开的状态下,内盒6收缩在外盒2内,内衬盒8收缩在内盒6内,带体10也位于盒内,且其形态如图5所示。逐渐拉动内盒6,带体10在内盒6被拉动的过程中也被牵动,当本发明在半打开的状态下时为图6所示,且带体10的形态为如图7所示的L形。继续拉动内盒6,带体10也继续被牵动,逐渐产生与水平形成夹角的一段,这时带体10的形态如图9所示,这时本发明在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内衬盒8被带体10托起,形成如图8所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