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数据保护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1750755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209406.5

申请日:

2015.04.28

公开号:

CN104834868A

公开日:

2015.08.12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6F 21/62申请日:20150428|||公开

IPC分类号:

G06F21/62(2013.01)I

主分类号:

G06F21/62

申请人:

一铂有限公司

发明人:

巴勒色·蒂莫西·埃林; 于三龙; 甘图斯·尤瑞

地址:

中国香港九龙尖沙咀亚士厘道33号九龙中心9楼903-906A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24

代理人:

黄晓庆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电子数据保护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该方法包括步骤:在接收到加密指令时,执行加密过程;在加密过程中,分别向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发送信息获取指令,所述信息获取指令包括设备标识获取指令、指纹信息获取指令,并分别接收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根据所述信息获取指令返回的信息,所述信息分别包括设备标识、用户指纹信息;根据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返回的信息完成对待加密对象的加密,得到加密后对象。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是采用了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对文件进行加密,在对文件进行加密时基于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密,相对于纯软件加密的方式来说,而无需局限在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有效扩展了电子数据的存储空间。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子数据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在接收到加密指令时,执行加密过程;
在加密过程中,分别向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发送信息获取指令,所述信息获取指令包括设备标识获取指令、指纹信息获取指令,并分别接收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根据所述信息获取指令返回的信息,所述信息分别包括设备标识、用户指纹信息;
根据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返回的信息完成对待加密对象的加密,得到加密后对象。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数据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获取指令还包括密码信息获取指令,所述信息还包括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根据所述密码信息获取指令返回的密码信息;
在对所述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时,根据所述用户指纹信息、所述设备标识、所述密码信息对所述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数据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时,还结合待分享目标对象的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公有密钥对所述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数据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得到加密后对象后,还包括步骤:在系统将所述待加密对象进行逻辑删除后,将逻辑删除后的标记位置写入随机数。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数据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指纹信息为二进制数字化的指纹信息。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数据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到加密文件打开指令时,从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获取用户指纹信息、密码信息以及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设备标识;
根据获取的用户指纹信息、密码信息、设备标识对所述加密后对象进行解密;
调用应用系统内存沙箱,将所述解密后的文件在所述应用系统内存沙箱中运行。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数据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监测到所述加密后对象被外部应用打开时,调用应用系统内存沙箱,将所述加密后对象被外部应用打开后生成的内存文件在所述应用系统内存沙箱中运行。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数据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监测到所述加密后对象关闭时,在对应于所述加密后对象的临时文件的存储位置写入随机数覆盖所述临时文件后,删除覆盖后的临时文件。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数据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设备标识为制造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时烧录量子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

10.  一种电子数据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密指令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加密指令;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在加密过程中,分别向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发送信息获取指令,所述信息获取指令包括设备标识获取指令、指纹信息获取指令,并分别接收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根据所述信息获取指令返回的信息,所述信息分别包括设备标识、用户指纹信息;
加密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加密指令执行加密过程,根据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返回的信息完成对待加密对象的加密,得到加密后对象。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数据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获取指令还包括密码信息获取指令,所述信息还包括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根据所述密码信息获取指令返回的密码信息;
所述加密处理模块根据所述用户指纹信息、所述设备标识、所述密码信息对所述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子数据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密处理模块还结合待分享目标对象的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公有密钥对所述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

13.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数据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物理删除模块,用于在所述加密处理模块得到加密后对象后,在系统将所述待加密对象进行逻辑删除后,将逻辑删除后的标记位置写入随机数。

14.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数据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指纹信息为二进制数字化的指纹信息。

15.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数据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文件运行保护模块,用于在接收到加密文件打开指令时,从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获取用户指纹信息、密码信息以及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设备标识,根据获取的用户指纹信息、密码信息、设备标识对所述加密后对象进行解密,并调用应用系统内存沙箱,将所述解密后的文件在所述应用系统内存沙箱中运行。

16.  根据权利要求10述的电子数据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文件运行保护模块,用于在监测到所述加密后对象被外部应用打开时,调用应用系统内存沙箱,将所述加密后对象被外部应用打开后生成的内存文件在所述应用系统内存沙箱中运行。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数据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文件运行保护模块,还用于在监测到所述加密后对象关闭时,在对应于所述加密后对象的临时文件的存储位置写入随机数覆盖所述临时文件后,删除覆盖后的临时文件。

18.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数据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设备标识为制造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时烧录量子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

19.  一种终端设备,包括终端设备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本体的存储介质存储有如上权利要求10至1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数据保护装置。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有两个以上。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整合在所述终端设备本体中。

说明书

说明书电子数据保护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数据保护方法、一种电子数据保护装置以及一种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节约资源的需求,通过电子数据对信息进行保存应用的日益广泛,而电子数据保存应用的广泛性也对电子数据保存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避免被他人窃取以及在他人窃取后无法知晓电子数据的具体内容。在目前的电子数据保护方案中,普遍采用的是用软件对电子数据文件用密码进行加密,只有在输入正确的密码时才能打开电子数据文件查看文件中的内容。这种电子数据保护方式加密强度低,且需要用户记住高强度密码,若用户忘记了密码,将导致该电子数据文件无法打开。目前出现了采用硬件对电子文件进行加密的方式,硬件加密一般是通过硬件随机生成一个随机数来对文件进行加密,对电子数据文件的加密和解密过程与特定的硬件设备相绑定,由于目前硬件一般都是通过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与个人计算机等终端设备连接,具有即插即用的性质,因此文件几乎始终处于加密状态,相对于纯软件的加密方式来说,加强了安全性。然而,这种硬件机密方式是将加密后的文件存放在用以加密的硬件上,而一般硬件的存储空间有限,从而导致了电子数据保护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数据保护方法,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数据保护装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实施时,均可以增强电子数据保护的安全性,且可以扩展电子数据的存储空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数据保护方法,包括步骤:
在接收到加密指令时,执行加密过程;
在加密过程中,分别向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发送信息获取指令,所述信息获取指令包括设备标识获取指令、指纹信息获取指令,并分别接收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根据所述信息获取指令返回的信息,所述信息分别包括设备标识、用户指纹信息;
根据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返回的信息完成对待加密对象的加密,得到加密后对象。
一种电子数据保护装置,包括:
加密指令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加密指令;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在加密过程中,分别向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发送信息获取指令,所述信息获取指令包括设备标识获取指令、指纹信息获取指令,并分别接收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根据所述信息获取指令返回的信息,所述信息分别包括设备标识、用户指纹信息;
加密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加密指令执行加密过程,根据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返回的信息完成对待加密对象的加密,得到加密后对象。
一种终端设备,包括终端设备本体,所述终端设备本体的存储介质存储有如上所述的电子数据保护装置。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其本质上是实现了是采用了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对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且在对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的过程中不断地与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进行通信,获得用户指纹信息以及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设备标识,加密过程依赖于所获得的用户指纹信息以及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设备标识,基于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密,相对于纯软件加密的方式来说,极大地提高了加密后对象的安全性,只要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被用户持有,任何黑客或者其他想要盗取信息的人都无法对加密后对象进行破解。另一方面,由于加密过程并不是在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上进行,本质上是软件执行,因此,所得到的加密后对象的存储位置可以灵活设置,而无需局限在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有效扩展了电子数据的存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例中的本发明方案的工作环境示意图;
图2是一个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个实施例中的电子数据保护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一个实施例中的电子数据保护方法的加密过程的原理示意图;
图5是一个实施例中打开加密后对象进行运行中保护的原理示意图;
图6是一个实施例中关闭打开的加密后对象后的保护原理示意图;
图7是一个实施例中的电子数据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工作环境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涉及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100以及终端设备101,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100可以通过蓝牙等方式与终端设备101进行通信,在终端设备101对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的过程中,终端设备101与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100进行通信,从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100获取用户指纹信息、该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100的设备标识等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完成对待加密对象的加密。加密后得到的加密后对象可由终端设备101存储到任何可能的位置。其中,上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100可以包括有多个,例如图1中所示的2个。从而在其中一个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丢失的情况下,其他的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可以作为备份设备与终端设备101相配合完成对待加密对象的加密或者对已加密的加密后对象的解密。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是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100与终端设备101相配合对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以及对加密后对象的保护方案。
终端设备101在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终端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供电模块、存储介质、通信接口和内存。其中,终端设 备101的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一种电子数据保护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一种电子数据保护方法。终端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通信,该终端设备101可以采用任何可能的方式来实现,例如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智能平板、智能手机等等。
本发明各实施例中进行加密时所针对的待加密对象,可以是终端设备或者其他设备上所存储的文件,也可以是字符串等其他类型的信息,本发明实施例中统称为待加密对象。相应地,加密后得到的信息称之为加密后对象。
图3中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电子数据保护方法。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方法包括步骤:
步骤S301:在接收到加密指令时,执行加密过程;
步骤S302:在加密过程中,分别向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发送信息获取指令,所述信息获取指令包括设备标识获取指令、指纹信息获取指令,并分别接收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根据所述信息获取指令返回的信息,所述信息分别包括设备标识、用户指纹信息;
步骤S303:根据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返回的信息完成对待加密对象的加密,得到加密后对象。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其本质上是实现了是采用了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对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且在对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过程中不断地与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进行通信,获得用户指纹信息以及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设备标识,加密过程依赖于所获得的用户指纹信息以及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设备标识,基于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密,相对于纯软件加密的方式来说,极大地提高了加密后对象的安全性,只要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被用户持有,任何黑客或者其他想要盗取信息的人都无法对加密后对象进行破解。另一方面,由于加密过程并不是在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上进行,本质上是软件执行,因此,所得到的加密后对象的存储位置可以灵活设置,而无需局限在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有效扩展了电子数据的存储空间。
其中,在上述对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时,还可以结合用户设定的密码进行。因此,上述步骤S302中向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发送的信息获取指令,还可以 包括密码信息获取指令。
此时,接收的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根据所述信息获取指令返回的信息还可以包括有密码信息。
相应地,在步骤S303中对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时,根据所述用户指纹信息、所述设备标识、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根据所述密码信息获取指令返回的密码信息对所述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
其中,上述用户指纹信息可以是通过普通的指纹识别设备获得的指纹信息。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性,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用户指纹信息为通过划擦式指纹获取装置获得的指纹信息。由于普通的指纹识别设备是对静态的指纹信息进行识别,指纹图片也会识别为是正确的指纹,极易被人冒用而产生欺骗效果,影响文件安全。而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划擦式的方式获得指纹信息,是一种动态获取指纹信息的方式,静态的指纹信息将无法识别,避免了指纹信息被欺骗的可能,加强了安全性。
另一方面,该用户指纹信息可以不是指纹图片,而是二进制数字化的指纹信息,避免用户指纹信息被复制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上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设备标识,可以采用制造该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时烧录量子计算机所产生的随机数来表示。在具有多个数字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情况下,这多个数字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可以采用同一个随机数作为设备标识,该随机数可以在制造时由烧录量子计算机产生并写入,从而它们可以互为备份,在其中一个丢失的情况下,还可以由另外一个来解密加密过的文件,保证电子数据的安全。
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上存储的用户指纹信息、设备标识以及密码信息,可以是经过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加密后得到的信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具体的加密方式可以采用任何可能的方式进行,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可以采用与对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时不同的方式进行。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中,以密码信息为例,用户输入的原始密码经过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加密后,得到的密码信息可以为一个随机数,且加密 后得到的密码信息的存储位置也可以通过生成的随机数来确定。基于此,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在接收到密码信息获取指令时,可以先确定相应的地址随机数,基于地址随机数找到密码信息随机数的存储地址后,从密码信息随机数的存储地址获得密码信息随机数,并对该密码信息随机数进行解密得到密码信息。然后将解密得到的密码信息通过蓝牙传输给密码信息获取指令的发送方,即终端设备,其中,蓝牙传输的过程可以通过加密的方式进行。用户指纹信息、设备标识的存储和获取方式可以与上述密码信息类似。
如图3所示,在上述步骤S303中得到加密后对象后,可在步骤S304中存储到预定路径对应的位置,其可以是任何可以存储电子文件及电子信息的位置,例如终端设备上、便携式存储设备、云端等等。
考虑到在得到加密后对象后,将未加密前的待加密对象继续存储存在被他人获知进而影响文件信息安全性的风险,因此,如图3所示,在上述步骤S303得到加密后对象后,还可以进入步骤S305:将所述待加密对象进行物理删除。
其中,对待加密对象的物理删除,可以在需要时才进行,也可以是每一次加密完成后都直接对待加密对象进行物理删除。
在有需要时才对待加密对象进行物理删除的情况下,可以基于终端设备的提示进行。例如,在步骤S303中得到待加密对象后,可以给出是否需要物理删除源文件的提示信息,该提示信息会在终端设备的显示界面上进行显示,以供用户进行选择。若用户选择删除,基于其选定的选择项,会发出一个物理删除源文件指令,终端设备会基于该物理删除源文件指令物理删除上述待加密对象。
在每一次加密完成后都要将待加密对象进行物理删除的情况下,则在加密完成后,直接将上述待加密对象进行物理删除即可。
由于操作系统对文件删除时,考虑到速度以及磁盘寿命等因素,一般并不会真正删除用户删掉的文件,而是进行逻辑删除,逻辑删除是在需要删除的文件存储位置做一个删除标记,并在客户端告知客户文件已删除,并修改容量记录。即在写入新文件来覆盖这些区域之前,这些用户认为已经删除的文件是可以被恢复的,存在被他人恢复而影响安全性的风险。本发明实施例方案通过对待加密对象进行物理删除,避免了待加密对象未被应用系统真正删除所存在的 被恢复的风险。
在对待加密对象进行物理删除时,可以采用各种可能的方式进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是在系统将待加密对象进行逻辑删除后,将逻辑删除后的标记位置写入随机数。由于是通过随机数来将待加密对象的位置进行覆盖,覆盖后无法恢复出覆盖之前的信息,避免了待加密对象被他人恢复的风险,进一步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
基于上述图3中所示的示例性说明,可以得知,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到将硬件与软件结合来实现电子数据的保护。据此,图4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电子数据保护方法的加密过程的原理示意图。图5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电子数据保护方法中,终端设备与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之间的交互过程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4所示,终端设备可以是PC、平板、手机的终端,终端设备在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的过程中,从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分别获得用户指纹信息、设备标识、密码信息等信息,完成加密过程。
结合图4、图5所示,一个具体的对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的示例可以是如下所述。
首先,终端设备在接收到加密指令时,开始执行加密过程。在加密过程中,需要应用到指纹信息时,向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发送指纹信息获取指令。
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接收到该指纹信息获取指令后,先查找到存储指纹信息的指纹地址随机数,然后基于指纹地址随机数获得加密的指纹随机数,再对指纹随机数进行解密,获得用户指纹信息。获得的用户指纹信息经过蓝牙加密后传输给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接收到经过蓝牙加密的用户指纹信息后,对蓝牙加密的用户指纹信息进行蓝牙解密,得到用户指纹信息,并继续完成基于用户指纹信息的加密过程。
随后,终端设备继续执行加密过程,并在需要应用到设备标识时,向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发送设备标识获取指令。
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接收到该设备标识获取指令后,先查找到存储设备 标识的设备标识地址随机数,然后基于设备标识地址随机数获得加密的设备标识随机数,在对设备标识随机数进行解密,获得设备标识。获得的设备标识经过蓝牙加密后传输给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接收到经过蓝牙加密的设备标识后,对蓝牙加密的设备标识进行蓝牙解密,得到设备标识,并继续完成基于设备标识的加密过程。
随后,终端设备继续执行加密过程,并在需要应用到需要从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获得的信息时,例如密码信息,采用与上述同样的方式获得后继续进行加密,直至完成加密过程得到加密后对象,并对待加密对象进行物理删除。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具体示例的说明中,是以依次获得用户指纹信息、设备标识为例进行说明,基于实际需要以及加密算法设计的不同,也可以是采用其他的顺序来获得用户指纹信息、设备标识以及密码信息等信息,也可以是同时获得这些信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还可以用以实现加密后文件的分享,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基于选择项来选择是进行常规的加密还是需要进行文件分享的加密,例如菜单栏,或者为常规加密、需要进行文件分享的加密设置不同的加密触发控件来接收加密指令等等,可以基于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这种选择。
在需要加密生成可以进行分享的加密后文件时,在对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时,同时需结合待分享目标用户持有的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公有密钥进行。例如,假设用户A需要对文件进行加密后分享给目标用户B,用户A持有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A,目标用户B持有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B,则用户A采用终端设备对待分享的待加密文件进行加密时,不仅需要结合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A中存储的用户指纹信息、设备标识等信息,还需同时结合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B的公有密钥进行。得到的加密后文件分享给目标用户B之后,基于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B的私有密钥即可实现对加密后文件的解密,实现文件的加密分享。从而,在进行加密分享时,是基于待分享目标用户持有的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公有密钥进行,从而仅能结合待分享目标用户持有的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私有密钥才能实现加密后文件的解密,实现了文件的安全分享。
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思想,在加密后对象需要打开时,也可以对其进行保护,以防被他人窃取。图5中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打开加密后对象时进行运行中保护的原理示意图。在图5所示中,是以加密后对象为文件、且加密后文件是结合用户指纹信息、密码信息、设备标识进行加密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加密后文件可以采用本发明方法对应的软件打开,也可以采用外部软件来打开。
在采用与本发明方法对应的软件打开时,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可以是如下所述:
在接收到加密文件打开指令时,执行对加密后文件的解密过程,并在解密过程中,从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获取用户指纹信息、密码信息以及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设备标识,具体的获取过程可以与如上所述的示例中的相同;
随后,根据获取的用户指纹信息、密码信息、设备标识,采用与上述解密时的方式对应的解密方式对加密后文件进行解密;
调用应用系统内存沙箱,将解密后文件在所述应用系统内存沙箱中运行。
此外,解密后得到的解密后文件,还可以通过调用外部软件来打开,但本发明实施例方案会追踪每一个加密后文件的打开与关闭情况。此时,在监测到加密后文件被外部应用打开时,调用应用系统内存沙箱,将加密后文件被外部应用打开后生成的内存文件在应用系统内存沙箱中运行。
另一方面,目前的软件应用在打开文件时,都在终端应用系统生成临时文件,而在文件关闭后该临时文件并不会予以删除,因而会影响到文件的安全性。据此,本发明实施例方案还追踪加密后对象的关闭情况,图6中示出了一个示例中关闭打开的加密后对象后的保护原理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监测到加密后对象关闭时,可以删除终端应用系统生成的临时文件。为了进一步增强安全性,在监测到所述加密后对象关闭时,删除终端应用系统生成的临时文件的过程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进行:在临时文件的存储位置写入随机数覆盖所述临时文件,然后再删除覆盖后的临时文件。从而即使临时文件被他人获知,由于该临时文件已经被随机数破坏,因而也无法还原出原始文件。
由此可见,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加密后对象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打开,在内存中的文件都是在沙箱保护下运行,在被外部软件打开时,在文件关闭后对临时文件及时进行了删除,避免了文件打开过程中的内存文件和文件关闭后的临时文件被盗取的安全隐患。
基于与上述电子数据保护方法相同的思想,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数据保护装置。图7中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电子数据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子数据保护装置包括有:
加密指令接收模块701,用于接收加密指令;
信息获取模块702,用于在加密过程中,分别向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发送信息获取指令,所述信息获取指令包括设备标识获取指令、指纹信息获取指令,并分别接收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根据所述信息获取指令返回的信息,所述信息分别包括设备标识、用户指纹信息;
加密处理模块703,用于根据所述加密指令执行加密过程,并根据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返回的信息完成对待加密对象的加密,得到加密后对象。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装置,其本质上是实现了是采用了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对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且在对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过程中不断地与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进行通信,获得用户指纹信息以及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设备标识,加密过程依赖于所获得的用户指纹信息以及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设备标识,基于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密,相对于纯软件加密的方式来说,极大地提高了加密后对象的安全性,只要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被用户持有,任何黑客或者其他想要盗取信息的人都无法对加密后对象进行破解。另一方面,由于加密过程并不是在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上进行,本质上是软件执行,因此,所得到的加密后对象的存储位置可以灵活设置,而无需局限在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有效扩展了电子数据的存储空间。
其中,在上述对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时,还可以结合用户设定的密码进行。因此,上述信息获取模块702向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发送的信息获取指令,还可以包括密码信息获取指令。
此时,信息获取模块702接收的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根据所述信息获取指令返回的信息还可以包括有密码信息。
相应地,加密处理模块703在对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时,根据所述用户指纹信息、所述设备标识、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根据所述密码信息获取指令返回的密码信息对所述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
其中,上述用户指纹信息可以是通过普通的指纹识别设备获得的指纹信息。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性,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用户指纹信息为通过划擦式指纹获取装置获得的指纹信息。由于普通的指纹识别设备是对静态的指纹信息进行识别,指纹图片也会识别为是正确的指纹,极易被人冒用而产生欺骗效果,影响文件安全。而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划擦式的方式获得指纹信息,是一种动态获取指纹信息的方式,静态的指纹信息将无法识别,避免了指纹信息被欺骗的可能,加强了安全性。
另一方面,该用户指纹信息可以不是指纹图片,而是二进制数字化的指纹信息,避免用户指纹信息被复制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上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设备标识,可以采用制造该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时烧录量子计算机所产生的随机数来表示。在具有多个数字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情况下,这多个数字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可以采用同一个随机数作为设备标识,该随机数可以在制造时由烧录量子计算机产生并写入,从而它们可以互为备份,在其中一个丢失的情况下,还可以由另外一个来解密加密过的文件,保证电子数据的安全。
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上存储的用户指纹信息、设备标识以及密码信息,可以是经过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加密后得到的信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具体的加密方式可以采用任何可能的方式进行,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可以采用与对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时不同的方式进行。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中,以密码信息为例,用户输入的原始密码经过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加密后,得到的密码信息可以为一个随机数,且加密后得到的密码信息的存储位置也可以通过生成的随机数来确定。基于此,数据 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在接收到密码信息获取指令时,可以先确定相应的地址随机数,基于地址随机数找到密码信息随机数的存储地址后,从密码信息随机数的存储地址获得密码信息随机数,并对该密码信息随机数进行解密得到密码信息。然后将解密得到的密码信息通过蓝牙传输给密码信息获取指令的发送方,即终端设备,其中,蓝牙传输的过程可以通过加密的方式进行。用户指纹信息、设备标识的存储和获取方式可以与上述密码信息类似。
在经过加密处理模块703的加密处理得到加密后对象后,可将得到的加密后对象存放到预定路径对应的位置,其可以是任何可以存储电子文件及电子信息的位置,例如终端设备上、便携式存储设备、云端等等。
考虑到在得到加密后对象后,将未加密前的待加密对象继续存储存在被他人获知进而影响文件信息安全性的风险,因此,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装置还可以包括有物理删除模块704,用于在加密处理模块703得到加密后对象后,将所述待加密对象进行物理删除。
其中,对待加密对象的物理删除,可以在需要时才进行,也可以是每一次加密完成后都对待加密对象进行物理删除。
在有需要时才对待加密对象进行物理删除的情况下,可以基于终端设备的提示进行,例如,在加密处理模块703得到待加密对象后,物理删除模块704可以给出是否需要物理删除源文件的提示信息,该提示信息会在终端设备的显示界面上进行显示,以供用户进行选择。若用户选择删除,基于其选定的选择项,会发出一个物理删除源文件指令,从而物理删除模块704会基于该物理删除源文件指令物理删除上述待加密对象。
在每一次加密完成后都要将待加密对象进行物理删除的情况下,则在加密处理模块703完成加密过程得到加密后对象后,物理删除模块704直接将上述待加密对象进行物理删除即可。
由于操作系统对文件删除时,考虑到速度以及磁盘寿命等因素,一般并不会真正删除用户删掉的文件,而是进行逻辑删除,逻辑删除是是在需要删除的文件存储位置做一个删除标记,并在客户端告知客户文件已删除,并修改容量记录。即在写入新文件来覆盖这些区域之前,这些用户认为已经删除的文件是 可以被恢复的,存在被他人恢复而影响安全性的风险。本发明实施例方案通过对待加密对象进行物理删除,避免了待加密对象未被应用系统真正删除所存在的被恢复的风险。
物理删除模块704在对待加密对象进行物理删除时,可以采用各种可能的方式进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是在系统将待加密对象进行逻辑删除后,物理删除模块704将逻辑删除后的标记位置写入随机数。由于是通过随机数来将待加密对象的位置进行覆盖,覆盖后无法恢复出覆盖之前的信息,避免了待加密对象被他人恢复的风险,进一步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
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还可以用以实现加密后文件的分享,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基于选择项来选择是进行常规的加密还是需要进行文件分享的加密,例如菜单栏,或者为常规加密、需要进行文件分享的加密设置不同的加密触发控件来接收加密指令等等,可以基于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这种选择。
在需要加密生成可以进行分享的加密后文件时,加密处理模块703在对待加密对象进行加密时,同时需结合待分享目标用户持有的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公有密钥进行。
例如,假设用户A需要对文件进行加密后分享给目标用户B,用户A持有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A,目标用户B持有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B,则用户A采用终端设备对待分享的待加密文件进行加密时,不仅需要结合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A中存储的用户指纹信息、设备标识等信息,还需同时结合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B的公有密钥进行。得到的加密后文件分享给目标用户B之后,基于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B的私有密钥即可实现对加密后文件的解密,实现文件的加密分享。从而,在进行加密分享时,是基于待分享目标用户持有的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公有密钥进行,从而仅能结合待分享目标用户持有的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私有密钥才能实现加密后文件的解密,实现了文件的安全分享。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装置中,还可以包括文件运行保护模块705,用以实现对加密后文件运行时的保护。
在其中一个方式中,该文件运行保护模块705,用于在加密后文件被解密后 运行时,调用应用系统内存沙箱,将解密后的文件在所述应用系统内存沙箱中运行。
在另一种方式中,以加密后文件是结合用户指纹信息、密码信息、设备标识进行加密为例,该文件运行保护模块705可以在接收到加密文件打开指令时,从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获取用户指纹信息、密码信息以及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设备标识,根据获取的用户指纹信息、密码信息、设备标识对所述加密后对象进行解密,并调用应用系统内存沙箱,将所述解密后的文件在所述应用系统内存沙箱中运行。
另一方面,目前的软件应用在打开文件时,都在终端应用系统生成临时文件,而在文件关闭后该临时文件并不会予以删除,因而会影响到文件的安全性。
据此,文件运行保护模块705还追踪加密后对象的关闭情况,在监测到加密后对象关闭时,可以删除终端应用系统生成的临时文件。为了进一步增强安全性,文件运行保护模块705在监测到所述加密后对象关闭时,删除终端应用系统生成的临时文件的过程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进行:在临时文件的存储位置写入随机数覆盖所述临时文件,然后再删除覆盖后的临时文件。从而即使临时文件被他人获知,由于该临时文件已经被随机数破坏,也无法还原出原始文件。
从而,基于文件运行保护模块705的保护机制,加密后对象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打开,在内存中的文件都是在沙箱保护下运行,在被外部软件打开时,在文件关闭后对临时文件及时进行了删除,避免了文件打开过程中的内存文件和文件关闭后的临时文件被盗取的安全隐患。
基于上述电子数据保护装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有终端设备本体,在该终端设备本体的存储介质中,存储有如上所述的电子数据保护装置。该电子数据保护装置运行时,会执行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数据保护方法。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有上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且该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可以有两个以上,它们的设备标识可以用制造该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时烧录量子计算机所产生的随机数来表示,即它们 采用相同的随机数来作为设备标识。从而它们互为备份,在其中一个丢失的情况下,还可以由另外一个来解密加密过的文件,保证电子数据的安全。
其中,在上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上可设置有重置按键,例如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的背部或者其他的位置,通过该重置按键可以接收重置指令,并在接收到重置指令时,清除或者重置所述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上保存的设备标识(即随机数)。在对设备标识进行清除或者重置后,之前采用此硬件加密过的文件将无法打开,可以便于用户在紧急情况下,无论加密后对象存放于何处,都可以迅速销毁所有数据。此外,在对设备标识进行重置的情况下,该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还可以作为一个新的设备来使用,提升了设备使用的可持续性。
在这多个数据保护密钥硬件中,其中一个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可以整合在所述终端设备本体中,从而可以在不增加终端设备本体的体积的情况下,保证了终端设备的美观性,且便于用户使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电子数据保护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电子数据保护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电子数据保护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子数据保护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数据保护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电子数据保护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该方法包括步骤:在接收到加密指令时,执行加密过程;在加密过程中,分别向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发送信息获取指令,所述信息获取指令包括设备标识获取指令、指纹信息获取指令,并分别接收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根据所述信息获取指令返回的信息,所述信息分别包括设备标识、用户指纹信息;根据数据保护密钥硬件设备返回的信息完成对待加密对象的加密,得到加密后对象。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是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