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热打印品质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增加热打印品质的方法,特别是一种在一打印机中在打印媒介上形成灰阶值为x的像素时增加热打印品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相片打印机和一般打印机的主要差异在于相片打印机能够打印较高画质的影像,例如高画质的相片。请参考图1以及图2。图1为传统相片打印机10的示意图。图2为传统相片打印机10的打印进给方式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传统相片打印机10包含有一色带14,其上设有多个染料区块,用来存放不同颜色的彩色染料,一热打印头12固定在相片打印机10上,用来对一染料加热以使该彩色染料得以打印至一相片纸16上,一色带移动装置18,用来移动色带14,以使热打印头12得以将色带14上多个染料区块所存放的染料打印至相片纸16上,一滚轮组20,用来固定以及沿一预定方向移动相片纸16,以使热打印头12得以将一彩色图形打印至相片纸16上。
如图2所示,热打印头12上包含有多个呈线形且等距排列的加热器22用来对色带14加热,以使色带14上的彩色染料借由热升华的方式附着到相片纸16上,其中,当热打印头12用来对相片纸16加热时,热打印头12的每一加热器22会对色带14加热并在相片纸16上产生多个相对应的打印点X1而形成一条线形的影像Y1,之后,相片纸16会借由滚轮组20以一预定速度沿该预定方向移动,以使热打印头12得以在相片纸16上打印出另一条线形的影像Y2。如此,相片纸16上会持续地打印出多条线形的影像,直到相片纸16上被线形影像填满为止,即完成相片纸16的打印程序。
由上述可知,热打印头12上加热器22地个数决定了每条线形影像上的打印点X1的数目。此外,每一加热器22对色带14加热时间的长短以及加热次数会决定每一加热器22所相对应的打印点X1在相片纸16上的颜色浓度,该色彩浓度即所谓的灰阶。
请参考图3以及图4。图3为传统相片打印机10的热打印头12的色彩浓度灰阶数与加热器22上时间脉冲序列讯号的示意图。图4为图3中加热器22的时间脉冲序列讯号与相对应的序列讯号的示意图。如图3及图4所示,传统相片打印机10的热打印头12在打印相片纸16前,会同时开启热打印头12上的多个加热器22(开启加热器22的数字讯号值为’1’,关闭加热器22的数字讯号值为’0’)一预定时间Tp以使热打印头12的所有加热器22达到一预定的温度,此过程即称为预热阶段,接着,相片打印机10会依据相片纸16上该多条线形影像的多个相对应的打印点X1所需相对应的灰阶数(即多个打印点X1所需相对应的颜色浓度),来连续地开启热打印头12上的多个加热器22。其中,加热器22的加热时间的长短可用一时间脉冲序列30与相对应的序列数字来表示,而每一时间脉冲32的时间间隔(Tu的宽度随打印材料特性与对应灰阶值不同而有所不同)即是开启加热器22的时间。
传统相片打印机10的热打印头12是将打印点X1的灰阶数分为256阶,色彩最淡者为灰阶0,色彩最深者为灰阶255。也就是说,当打印点X1的灰阶数为灰阶N时,其中,N为一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255的整数,则与打印点X1相对应的加热器22就必须在该预热阶段的后连续开启N个单位加热时间,即连续输入N个时间脉冲或在序列数字上输入N个数字讯号’1’。由于相片纸16上每一条线形影像上的打印点X1的色彩浓度可能有的深有的浅,因此,每打印一条线形影像,多个加热器22皆必须完成255个时间脉冲的时间长度,并且加热器22加热的时间皆集中在255个时间脉冲的前段,然而在实际打印时,除了固定所需的能量用来转换打印媒介之外,多余的能量会累积在系统中造成系统温度上升,对下一次加热造成影响;因此连续打印次数越多,热量累积也越多,打印出的色彩浓度灰阶值也就偏离原先预定的打印灰阶值,而影响打印品质。举例来说原本若欲打印灰阶值为64的像素在相片纸16的打印点X1,则与打印点X1相对应的加热器22就必须在该预热阶段之后连续开启64个单位加热时间,即连续输入64个时间脉冲或在序列数字上输入64个数字讯号’1’,即可达到打印灰阶值为64的像素的效果,但实际上在连续加热64个单位时间当中,所产生的热累积效应会造成最后所打印出的像素灰阶值大于64,而造成影像打印的失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在一打印机中在打印媒介上形成灰阶值为x的像素的方法,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发明公开一种在一打印机中在打印媒介上形成灰阶值为x的像素的方法,该打印机包含一热打印头以及一色带,该热打印头包含一加热器,其可加热该色带以在该打印媒介形成灰阶值1至灰阶值m-1的像素;该方法包含:若x是不大于一默认值n,则将该色带加热x次,且将开始加热该色带x次的时间平均分配在时间点0及时间点(m*(x-1)/n)之间,以在该打印媒介上形成灰阶值为x的像素;以及若x是大于n,则将该色带加热x次,且将开始加热该色带n次的时间平均分配在时间点0及时间点(m*(n-1)/n)之间,以及将开始加热该色带x-n次的时间分配在开始加热该色带n次的各个时间点之后。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相片打印机的示意图。
图2为传统相片打印机的打印进给方式的示意图。
图3为传统相片打印机的热打印头的色彩浓度灰阶数与加热器上时间脉冲序列讯号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加热器的时间脉冲序列讯号与相对应的序列讯号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在相片打印机中在打印媒介上形成灰阶值为x的像素的流程图。
图6为m=256,n=4各灰阶值与加热时间脉冲序列讯号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各灰阶值的时间脉冲序列讯号与相对应的序列讯号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 相片打印机 12 热打印头
14 色带 16 相片纸
18 色带移动装置 20 滚轮组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5,图5为本发明在相片打印机10中在打印媒介上形成灰阶值为x的像素的流程图,打印机10包含热打印头12以及色带14,热打印头12包含有加热器22,其可加热色带14,以使色带14上的彩色染料借由热升华的方式附着到相片纸16上,而在相片纸16上形成灰阶值1至灰阶值m-1的像素。而本发明的打印机可为其它种类的热打印打印机(thermal printer),且本发明的相片打印机10及热打印头12的结构以及打印进纸方式与图1与图2所述的传统技术相同,在此便不再详述。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步骤100:若x是不大于一默认值n,则将色带14加热x次,且将开始加热色带14x次的时间平均分配在时间点0及时间点(m*(x-1)/n)之间,以在相片纸16上形成灰阶值为x的像素;以及
步骤102:若x是大于n,则将色带14加热x次,且将开始加热色带14n次的时间平均分配在时间点0及时间点(m*(n-1)/n)之间,以及将开始加热色带14x-n次的时间分配在开始加热色带14n次的各个时间点之后。
举例来说,当m等于256,也就是说欲在相片纸16上形成灰阶值1至灰阶值255的像素,默认值n等于4,也就是说约把255个单位加热时间分成四等分,而在加热色带14的启始时间分配在这四个时间区段中,请参阅图6以及图7,图6为m=256,n=4各灰阶值与加热时间脉冲序列讯号的示意图,图7为图6中各灰阶值的时间脉冲序列讯号与相对应的序列讯号的示意图。如图6及图7所示,打印机10的热打印头12在打印相片纸16前,会同时开启热打印头12上的加热器22(开启加热器22的数字讯号值为’1’,关闭加热器22的数字讯号值为’0’)一预定时间Tp以使热打印头12的所有加热器22达到一预定的温度,此过程即称为预热阶段,接着,相片打印机10会依据相片纸16上该多条线形影像的多个相对应的打印点所需相对应的灰阶数,来连续地开启热打印头12上的加热器22。其中,加热器22的加热时间的长短可用一时间脉冲序列30与相对应的序列数字来表示,而每一时间脉冲32的时间间隔(Tu的宽度随打印材料特性与对应灰阶值不同而有所不同)即是开启加热器22的时间。其中当色带14被加热的数目愈多时,加热器22打印在打印媒介上的像素的灰阶愈深。
而由于m=256也就是说打印灰阶值分为256阶,色彩最淡者为灰阶0,色彩最深者为灰阶255。如图6所示,当欲形成灰阶值x为0时,则在预热阶段后加热器便不再加热色带14,即不将任何色带14上的染料转印至相片纸16上;而欲形成灰阶值x为1时,则将色带14加热一次,且开始加热色带14的时间为预热时间Tp后的时间点0,而加热Tu的时间;而欲形成灰阶值x为2时,则将色带14加热两次,且开始加热色带14的时间为预热时间Tp后的时间点0以及时间点256*(2-1)/4=64,而两次加热时间皆为Tu;而欲形成灰阶值x为3时,则将色带14加热三次,且开始加热色带14的时间为预热时间Tp后的时间点0、时间点256*(2-1)/4=64以及时间点256*(3-1)/4=128,而三次加热时间皆为Tu;同理欲形成灰阶值x为4时,则将色带14加热四次,且开始加热色带14的时间为预热时间Tp后的时间点0、时间点256*(2-1)/4=64、时间点256*(3-1)/4=128以及时间点256*(4-1)/4=192,而四次加热时间皆为Tu。即当x值不大于默认值n=4时,则将开始加热色带14x次的时间平均分配在时间点0及时间点(256*(x-1)/4)之间,也就是将开始加热时间离散在时间点0至时间点(256*(x-1)/4)之间,而不同于传统技术加热时间皆集中在时间序列的前段。
如图6与图7所示,而当x值大于默认值n=4时,如欲形成灰阶值x为5时,则需将色带14加热五次,且开始加热色带14的时间为与灰阶值x为4的开始加热时间相同的时间点0、时间点256*(2-1)/4=64、时间点256*(3-1)/4=128,以及时间点256*(4-1)/4=192,再加上第一个时间点0之后的时间点1,也就是说开始加热时间顺序为时间点0、1、64、128、192,而五次加热时间皆为Tu;如欲形成灰阶值x为6时,则需将色带14加热六次,且开始加热色带14的时间为与灰阶值x为5的开始加热时间相同的时间点0、时间点256*(2-1)/4=64、时间点256*(3-1)/4=128、时间点256*(4-1)/4=192,、时间点0之后的时间点1,再加上时间点64之后的时间点65,也就是说开始加热时间顺序为时间点0、1、64、65、128、192,而六次加热时间皆为Tu;同理如欲形成灰阶值x为7时,则需将色带14加热七次,且开始加热色带14的时间为与灰阶值x为6的开始加热时间相同的时间点0、时间点256*(2-1)/4=64、时间点256*(3-1)/4=128、时间点256*(4-1)/4=192,、时间点0之后的时间点1,时间点64之后的时间点65,再加上时间点128之后的时间点129,也就是说开始加热时间顺序为时间点0、1、64、65、128、129、192,而七次加热时间皆为Tu。即当x值大于默认值n=4时,则先将开始加热色带14当中4次的时间平均分配在时间点0及时间点(256*3/4)之间,之后再将剩下的加热次数x-4次的开始加热时间分配在开始加热色带14n=4次的各个时间点之后,再举例来说当欲形成灰阶值x为24时,则需将色带14加热二十四次,且开始加热色带14的时间为与灰阶值x为4的开始加热时间相同的时间点0、时间点256*(2-1)/4=64、时间点256*(3-1)/4=128,以及时间点256*(4-1)/4=192,再将剩下需加热二十次的开始时间平均分配至前述四个时间点后,也就是说开始加热时间顺序可为时间点0~5、64~69、128~133、192~197,而二十四次加热时间皆为Tu;而当欲形成灰阶值x为255时,也就是最深的色彩浓度时,则需将色带14加热两百五十五次,而开始加热色带14的时间则为时间点0~255,填满整个时间序列,而两百五十五次加热时间皆为Tu。在步骤102中,关于将开始加热该色带x-n次的时间分配在开始加热该色带n次的各个时间点之后,可如同上述实施例采用依序分配至各个时间点后的方法,亦可取用其它分散时间点的方法,其应用皆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上述执行状况乃说明了本发明其中一种实施方法,而m、n的值可不仅限于此实施例。不同的m值代表不同加热次数且可呈现的像素灰阶值数,不同的n值则代表m个单位时间所分配的不同等份数,可视设计需要而采用不同的设定值。而分配开始加热时间的方式不仅局限于平均且依时间序列分配,亦可为了不同的影像打印效果而启始加热时间采用在时间序列上跳跃的方式,例如欲形成灰阶值x为1时,则将色带14加热一次,但开始加热色带14的时间为时间点64,而非时间点0。本发明主要的表现精神乃为分散启始加热时间而取代传统的集中加热时间,至于各种分散启始加热时间的方法皆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而本发明中色彩的灰阶值与分辨率与加热脉冲开启时间的转换关系是可透过诸如图7的数字序列表来表示,而由该数字序列表则可建立出数学公式或对照表来找出灰阶值与其相对应的启始加热时间与加热次数。而该数学公式或对照表可依不同的系统、热打印头、打印媒介、想表现的色彩分辨率或想表现的打印速度而有所不同。
而在本发明中的每一时间脉冲32的时间间隔Tu大小可完全相同,或不同开始加热时间所属的Tu可为不同,如此一来便会因为单一时间脉冲32的加热时间不同,而产生不同于先前所述的灰阶值,基本上来说加热时间越长打印在打印媒介上的像素的灰阶愈深,而灰阶值的决定便不仅止在加热次数的多寡且与单次加热时间脉冲的长短有关。
相较于传统的热打印方法,本发明的特点在于可将加热时间分散于整个加热时间序列当中,而并非如传统技术加热的时间皆集中于加热时间序列的前段,造成多余的能量因为连续打印而累积于系统中造成系统温度上升,对下一次加热造成影响,导致打印出的色彩浓度灰阶值偏离原先预定的打印灰阶值。因此本发明的热打印方法可有效提升打印的品质,而避免因热累积效应所造成影像打印的失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