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10774567.4
2014.12.16
CN104709015A
2015.06.17
授权
有权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C 23/10申请日:20141216|||公开
B60C23/10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R.兰加代; 林正雄; T.戈比纳思
美国俄亥俄州
14/106904 2013.12.16 US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代易宁; 傅永霄
本发明涉及用于空气维持轮胎的卡扣式入口和连接方法。一种空气维持轮胎包括固定到轮胎的内衬的空气入口壳体。细长的侧壁空气泵送通路合并在第一轮胎侧壁中。提供进气导管和细长的管状入口导管,其具有到由空气入口壳体形成的插孔的快速连接/分离的锁定连接。
权利要求书1. 一种空气维持轮胎组件,包括:具有由内衬限定的轮胎腔的轮胎,所述内衬由延伸到轮胎胎面区域的第一和第二侧壁界定;固定到内衬的空气入口壳体;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内具有细长的侧壁空气通路,所述细长的侧壁空气通路在操作上定位为响应于从滚动轮胎印迹引入到第一侧壁内的弯曲应变而逐段地从膨胀的直径压缩为显著减小的直径;因此促使空气逐段地沿侧壁空气通路推动;在侧壁空气通路和入口壳体之间延伸的细长的管状入口导管,入口导管柱具有内部空气通路,所述内部空气通路用以将入口空气从入口壳体内引导到侧壁空气通路;延伸通过第一侧壁到内衬的空气进气导管,所述空气进气导管联接到空气入口壳体且用以将空气从轮胎外部通过第一侧壁引导到空气入口壳体内;其中入口导管和空气进气导管每个都接合到由入口壳体形成的各自第一和第二细长的插孔中,因此建立到入口壳体内的各自空气流动连通;以及其中入口导管和进气导管与第一和第二插孔分别具有相互接合的锁定止动装置。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维持轮胎组件,其特征在于入口导管作为柱突出从具有内部连接器壳体空气室的连接器壳体延伸,入口导管空气通路将空气从入口壳体引导到连接器壳体空气室。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维持轮胎组件,其特征在于连接器壳体连接到侧壁空气通路的至少一端。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维持轮胎组件,其特征在于侧壁空气通路包括细长的空气管,所述空气管被接收在第一侧壁内的沟槽内且具有连接到连接器壳体的至少一个管端。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维持轮胎组件,其特征在于锁定止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卡扣配合的环形肋和环形止动件;锁定止动件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多个卡扣式间隔开的环形肋,所述环形肋形成为分别为从入口导管和进气导管突出;以及多个形成在入口壳体的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内的配合止动件。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维持轮胎组件,其特征在于锁定止动件装置的环形肋具有基本上截锥形的外部构造,且通过入口导管到第一插孔内的轴向移动和进气导管到第二插孔内的轴向移动在操作上动作。7. 一种空气维持轮胎组件,包括:具有由内衬限定的轮胎腔的轮胎,所述内衬由延伸到轮胎胎面区域的第一和第二侧壁界定;固定到内衬的空气入口壳体;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内具有细长的侧壁空气通路,所述细长的侧壁空气通路在操作上定位为响应于从滚动轮胎印迹引入到第一侧壁内的弯曲应变而逐段地从膨胀的直径压缩为显著减小的直径;因此促使空气逐段地沿侧壁空气通路推动;在侧壁空气通路和入口壳体之间延伸的细长的管状入口导管,入口导管具有内部空气通路,所述内部空气通路用以将入口空气从入口壳体内引导到侧壁空气通路;入口导管分别通过紧密的轴向插入到由入口壳体形成的细长的第一插孔内而附接到入口壳体,和通过从所述第一插孔轴向拉出而从入口壳体分离;延伸通过第一侧壁到内衬的空气进气导管,所述空气进气导管联接到空气入口壳体且用以将空气从轮胎外部通过第一侧壁引导到入口壳体内;所述空气进气导管分别通过紧密地插入到由入口壳体形成的细长的第二插孔内而附接到入口壳体,和通过从所述第二插孔轴向拉出而从入口壳体分离。8. 一种将空气维持入口组件组装到轮胎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将空气入口壳体固定到界定轮胎腔的轮胎的内衬,所述入口壳体装入压力调节装置;在轮胎的第一侧壁内布置细长的侧壁空气通路,所述侧壁空气通路用以响应于从滚动轮胎印迹引入到第一侧壁内的弯曲应变而逐段地从膨胀的直径压缩为显著减小的直径;因此促使空气逐段地沿侧壁空气通路推动;将进气导管附接到第一侧壁,入口导管延伸通过第一侧壁到入口壳体;通过将进气导管紧密插入到由入口壳体形成的细长的第一插孔内而将所述进气导管匹配到入口壳体;通过将入口导管紧密插入到由入口壳体形成的细长的第二插孔内而将所述入口导管附接到入口壳体;将出口空气从入口壳体引导通过入口导管到侧壁空气通路。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使在进气导管和入口壳体的第一插孔之间的可释放的第一锁定装置接合以将进气导管固定在第一插孔内。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使在入口导管和入口壳体的第二插孔之间的可释放的第二锁定装置接合以将入口导管固定在第二插孔内。
说明书用于空气维持轮胎的卡扣式入口和连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的涉及空气维持轮胎,且更特定地涉及具有位于侧壁的管状泵机构和附接到安装到轮胎的入口壳体的空气入口组件的这样的轮胎。 背景技术 正常的空气扩散随着时间的流逝降低轮胎压力。轮胎的自然状态是在充气的状态下。因此,驾驶员必须重复地工作以维持轮胎压力,否则他们会看到降低的燃料经济性、轮胎寿命以及降低的车辆制动和操作性能。已建议了轮胎压力监测系统,以当轮胎压力明显低时警告驾驶员。然而,这样的系统依然依赖于驾驶员当被警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将轮胎再充气到推荐的压力。因此,希望将空气维持泵送系统合并在轮胎内,所述泵送系统将维持轮胎空气压力以补偿随着时间的轮胎压力的任何降低,而不需要驾驶员干预。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空气维持轮胎包括固定到轮胎的内衬的空气入口壳体。细长的侧壁空气通路合并在第一轮胎侧壁内,操作地定位为响应于从滚动轮胎印迹引入到第一侧壁内的弯曲应变而逐段地从膨胀的直径压缩为显著减小的直径;因此促使空气逐段地沿侧壁空气通路推动。细长的管状入口导管被设置为将空气从入口壳体引导到侧壁空气通路。进气导管提供为将空气从轮胎外部通过第一轮胎侧壁引导到轮胎内衬且引导到入口壳体内。入口导管和进气导管附接到由入口壳体形成的各自的第一和第二细长的插孔且从各自的第一和第二细长的插孔分离。入口导管和进气导管具有卡扣式间隔开的环形肋,所述肋与第一和第二插孔内的各自环形止动件配合,以便于入口导管和进气导管到各自入口壳体插孔的连接/从各自入口壳体插孔的分离。 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空气维持轮胎组件,包括: 具有由内衬限定的轮胎腔的轮胎,所述内衬由延伸到轮胎胎面区域的第一和第二侧壁界定; 固定到内衬的空气入口壳体; 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内具有细长的侧壁空气通路,所述细长的侧壁空气通路在操作上定位为响应于从滚动轮胎印迹引入到第一侧壁内的弯曲应变而逐段地从膨胀的直径压缩为显著减小的直径;因此促使空气逐段地沿侧壁空气通路推动; 在侧壁空气通路和入口壳体之间延伸的细长的管状入口导管,入口导管柱具有内部空气通路,所述内部空气通路用以将入口空气从入口壳体内引导到侧壁空气通路; 延伸通过第一侧壁到内衬的空气进气导管,所述空气进气导管联接到空气入口壳体且用以将空气从轮胎外部通过第一侧壁引导到空气入口壳体内; 其中入口导管和空气进气导管每个都接合到由入口壳体形成的各自第一和第二细长的插孔中,因此建立到入口壳体内的各自空气流动连通;以及 其中入口导管和进气导管与第一和第二插孔分别具有相互接合的锁定止动装置。 2.根据方案1所述的空气维持轮胎组件,其中入口导管作为柱突出从具有内部连接器壳体空气室的连接器壳体延伸,入口导管空气通路将空气从入口壳体引导到连接器壳体空气室。 3.根据方案2所述的空气维持轮胎组件,其中连接器壳体连接到侧壁空气通路的至少一端。 4.根据方案3所述的空气维持轮胎组件,其中侧壁空气通路包括细长的空气管,所述空气管被接收在第一侧壁内的沟槽内且具有连接到连接器壳体的至少一个管端。 5.根据方案1所述的空气维持轮胎组件,其中锁定止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卡扣配合的环形肋和环形止动件。 6.根据方案5所述的空气维持轮胎组件,其中锁定止动件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多个卡扣式间隔开的环形肋,所述环形肋形成为分别为从入口导管和进气导管突出;以及多个形成在入口壳体的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内的配合止动件。 7.根据方案5所述的空气维持轮胎组件,其中锁定止动件装置的环形肋具有基本上截锥形的外部构造,且通过入口导管到第一插孔内的轴向移动和进气导管到第二插孔内的轴向移动在操作上动作。 8.一种空气维持轮胎组件,包括: 具有由内衬限定的轮胎腔的轮胎,所述内衬由延伸到轮胎胎面区域的第一和第二侧壁界定; 固定到内衬的空气入口壳体; 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内具有细长的侧壁空气通路,所述细长的侧壁空气通路在操作上定位为响应于从滚动轮胎印迹引入到第一侧壁内的弯曲应变而逐段地从膨胀的直径压缩为显著减小的直径;因此促使空气逐段地沿侧壁空气通路推动; 在侧壁空气通路和入口壳体之间延伸的细长的管状入口导管,入口导管具有内部空气通路,所述内部空气通路用以将入口空气从入口壳体内引导到侧壁空气通路;入口导管分别通过紧密的轴向插入到由入口壳体形成的细长的第一插孔内而附接到入口壳体,和通过从所述第一插孔轴向拉出而从入口壳体分离; 延伸通过第一侧壁到内衬的空气进气导管,所述空气进气导管联接到空气入口壳体且用以将空气从轮胎外部通过第一侧壁引导到入口壳体内;所述空气进气导管分别通过紧密地插入到由入口壳体形成的细长的第二插孔内而附接到入口壳体,和通过从所述第二插孔轴向拉出而从入口壳体分离。 9.根据方案8所述的空气维持轮胎组件,其中进气导管和入口插孔具有通过紧密插入到由入口壳体形成的相应插孔中工作的接合的锁定止动件装置。 10.一种将空气维持入口组件组装到轮胎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空气入口壳体固定到界定轮胎腔的轮胎的内衬,所述入口壳体装入压力调节装置; 在轮胎的第一侧壁内布置细长的侧壁空气通路,所述侧壁空气通路用以响应于从滚动轮胎印迹引入到第一侧壁内的弯曲应变而逐段地从膨胀的直径压缩为显著减小的直径;因此促使空气逐段地沿侧壁空气通路推动; 将进气导管附接到第一侧壁,入口导管延伸通过第一侧壁到入口壳体; 通过将进气导管紧密插入到由入口壳体形成的细长的第一插孔内而将所述进气导管匹配到入口壳体; 通过将入口导管紧密插入到由入口壳体形成的细长的第二插孔内而将所述入口导管附接到入口壳体; 将出口空气从入口壳体引导通过入口导管到侧壁空气通路。 11.根据方案10所述的方法,其中进一步包括使在进气导管和入口壳体的第一插孔之间的可释放的第一锁定装置接合以将进气导管固定在第一插孔内。 12.根据方案11所述的方法,其中进一步包括使在入口导管和入口壳体的第二插孔之间的可释放的第二锁定装置接合以将入口导管固定在第二插孔内。 13.根据方案12所述的方法,其中进一步将第一和第二锁定装置构造为与第一和第二插孔内的各自环形止动件配合的卡扣式间隔开的环形肋。 定义 轮胎的“宽高比”意味着轮胎的截面高度(SH)与其截面宽度(SW)的比值乘以百分之100以表达为百分比。 “非对称胎面”意味着胎面花纹关于轮胎的中心平面或赤道面EP不对称的胎面。 “轴向”和“轴向地”意味着平行于轮胎的旋转轴线的线或方向。 “胎圈包布”是围绕轮胎胎圈的外侧放置的窄带材料,以保护帘布层不磨损和靠着轮辋的切割,且将挠曲分布在轮辋上方。 “周向”意味着垂直于轴向方向沿环形胎面的表面的周长延伸的线或方向。 “赤道中心面(CP)”意味着垂直于轮胎的旋转轴线且通过胎面的中心的平面。 “印迹”意味着在零速度时且在正常的载荷和压力下轮胎胎面与平的表面接触的接触区域或面积。 “沟槽”意味着在胎面中可周向地或侧向地围绕胎面以直线、弯曲或曲折方式延伸的细长的空隙区。周向和侧向延伸的沟槽有时具有共同的部分。“沟槽宽度”等于被其宽度被讨论的沟槽或沟槽部分所占据的胎面表面面积除以此沟槽的长度或沟槽部分的长度;因此,沟槽宽度是其整个长度上的平均宽度。沟槽可在轮胎内具有变化的深度。沟槽的深度可围绕胎面的圆周改变,或一个沟槽的深度可以是恒定的、但与轮胎内的其他沟槽的深度不同。如果此窄的或宽的沟槽与相互连接的宽的周向沟槽相比具有基本上降低的深度,这些沟槽被视作形成“加强桥”,所述加强桥倾向于维持所涉及的胎面区域内的肋状特征。 “内侧”意味着当轮胎安装在车轮上且车轮安装在车辆上时轮胎的最靠近车辆的那侧。 “侧向的”意味着轴向方向。 “侧向边缘”表示在正常载荷和轮胎充气情况下测量的、与轴向最外侧的胎面接地面积或印迹相切的线,这些线平行于赤道中心面。 “净接触面积”表示在围绕胎面整个圆周的侧向边缘之间的接地胎面元件的总面积除以在侧向边缘之间的整个胎面的总面积。 “非定向胎面”表示如下胎面:不具有优选的向前行驶方向,且不要求定位在车辆上的一个或多个特定的车轮位置中以便确保胎面花纹与优选的行驶方向对准。相反,定向胎面花纹具有要求特定车轮定位的优选行驶方向。 “外侧”意味着当轮胎安装在车轮上且车轮安装在车辆上时轮胎的最远离车辆的那侧。 “蠕动”意味着通过沿着管状通道推进内含物(例如空气)的波状收缩的方式进行操作。 “径向”和“径向地”意味着径向地朝着或离开轮胎的旋转轴线的方向。 “肋”意味着胎面上圆周延伸的橡胶条,其由至少一个周向沟槽以及第二个这样的沟槽和侧向边缘中任一个限定,该条在侧向方向上未被全深度沟槽分开。 “花纹细缝”意味着模制到轮胎胎面元件中的、细分胎面表面并改进牵引的小狭槽,细缝通常在宽度方向上窄并且在轮胎印迹内闭合,这与轮胎印迹中保持敞开的花纹沟相反。 “胎面元件”或“牵引元件”意味着通过具有形状邻近的沟槽而限定的肋或块元件。 “胎面弧宽”意味着在胎面的侧向边缘之间测量的胎面的弧长。 附图说明 将通过示例且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是示出了两个180度(可掉换的)蠕动空气泵系统的入口、过滤器、出口和管的轮胎的四分之一部分切除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了入口、出口和管位置的轮胎的侧视图。 图3是带有入口和出口连接器的管的透视图。 图4A是图3中的连接器壳体的透视图。 图4B是图4A中的连接器壳体的截面图。 图4C是图4B的入口导管区域的放大图。 图5A是过滤器和进气导管的透视图。 图5B是图5A的过滤器和进气导管的截面图。 图5C是图5B的进气导管区域的放大图。 图6A是入口壳体的顶透视图。 图6B是入口壳体的底透视图。 图6C是图6A的连接区域的部分截面图。 图7A是示出了过滤器、入口导管和空气管的位置的入口区域的放大剖面图。 图7B是示出了就位的过滤器、入口导管和空气管的入口区域的放大剖面图。入口壳体和橡胶安装支架分解地示出。 图7C是示出了相对于轮胎的入口壳体和橡胶安装支架的入口区域的放大剖面图。 图7D是示出了安装了橡胶安装支架的入口区域的放大剖面图。 图8是入口区域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3,轮胎组件10包括轮胎12、基于轮胎的蠕动泵组件14。轮胎12以常规的方式安装到轮辋(未示出)上以供车辆使用。轮胎具有常规的构造,具有从相对的胎圈区20、22向胎冠或轮胎胎面区域24延伸的一对侧壁16、18。轮胎和轮辋封闭了轮胎腔28,所述轮胎腔28由轮胎内衬26限定。 如从图1至图3可见,蠕动泵组件14包括封闭了环形空气通路32的环形空气管34。管34由弹性的柔性材料形成,例如塑料或橡胶复合物,该材料能够经受住重复的变形循环,其中管受到外力而变形为压扁的状态,且当此力移除时返回到截面为大体上圆形的原来状态。管的直径足以在操作时使足够的空气体积通过以用于在此所描述的目的,且允许管在轮胎组件内的可操作位置中的定位。 在轮胎内的用于维持轮胎空气压力的蠕动泵送管的操作原理在美国专利No.8,113,254 B2中被描述,通过引用完整合并在本文中。如所公开的,蠕动泵送管合并在轮胎侧壁内。如通过以上的通过引用在此合并的专利所公开的,T形入口装置与环形泵送管共线地附连,且将空气从轮胎外部导入到泵送管内以用于加压。与入口装置相对定位的T形出口装置也与泵送管共线地固定。出口装置将压力空气从泵送管导入到轮胎腔内以将腔压力维持在希望的水平。功能上,泵送管位于侧壁的高挠曲区域内。通过如此定位,响应于从滚动轮胎印迹中引入侧壁中的弯曲应变,泵送管逐段地从膨胀的直径压缩到显著减小的直径。因此,加压空气被逐段地沿空气管促进,且按需要地定向到轮胎腔内以用于压力维持。 虽然工作良好,但由美国专利No.8,113,254教导的入口装置和出口装置是相对大的,且将它们合并到轮胎侧壁内且占据在轮胎侧壁内导致了侧壁中的结构中断。此外,入口装置和出口装置在需要的情况中难于接近和维修。最终,该专利的入口装置和出口装置不容易固定到泵空气管且在轮胎侧壁中更换这样的装置可能被证明是有问题的。 本发明的蠕动泵组件14提供了用于将部件连接在一起的卡扣式入口附接系统。来自轮胎外部的空气通过进气组件被引导到轮胎腔内,然后从轮胎腔被引导到基于侧壁的蠕动泵送管34内。泵送管34处在形成在轮胎侧壁16内的沟槽30内。本发明如在图1至图3中所见地包括T形入口门36。空气管34安装在形成在侧壁16内的靠近侧壁的胎圈区域20的成型侧壁沟槽30内。沟槽30和组装在其内的管34界定了下侧壁区域。T形入口门36包括入口连接器38。进一步提供了过滤器进气部件40,所述进气部件40将空气从轮胎外部通过轮胎侧壁16引入到轮胎内衬26以用于下文中解释的目的。 参考图4A、图4B和图4C,在T形入口门32处,连接器38与空气泵送管34共线地定位。连接器38具有细长的共线连接器体44,向外突出的翼部突出46从所述共线连接器体44延伸。共线体44和翼部突出46组合以形成具有大体上T形横截面的连接器。连接器38的共线体44从翼部突出46向内渐缩为面向外的平的表面区域48。一对轴向室50、52处在共线连接器体44内且通过布置在中间的轴向通路54连接。相对地定向的接合共线空气管的联接柱56、58从共线体44的相对两端延伸。联接柱56、58分别具有轴向通路60、62,所述轴向通路60、62与连接器体44内的各自空气室50、52连通。联接柱56、58的端部区域定尺寸为紧密地分别接收在空气管34的相对的端部中,且具有一系列形成为接合空气管34的环形保持肋64,且辅助维持联接柱56、58和各自空气管端部之间的连接。 具有轴向内部空气通路68的管状入口导管66连接到连接器体44。通过入口导管66流动的空气被引导通过空气室50、52和接合管的联接柱56、58,且进入空气管28。入口导管66的外端区域70构造为具有一系列轴向的间隔开的环形卡扣式肋72。每个环形肋72具有截锥形轮廓,朝着入口导管66的远端端部渐缩,如在图4C中最好地可见。 参考图5A、图5B和图5C,细长的圆柱形空气进气导管76与较大直径的过滤器安放室74整体地联接。室74由圆柱形过滤器壳体78限定。壳体78在其内接纳多孔的圆柱形过滤器元件80。细长的管状进气导管76具有中心的轴向空气通路86。环形保持凸缘82、84沿壳体78的圆周延伸。进气导管76的远端联接端部88设置有一系列截锥形环形联接肋90,所述联接肋90朝导管76的远端端部向内渐缩。通路86与外部过滤器室74连通,在所述过滤器室内安放了多孔的过滤器元件80。进气导管76的向外的过滤器端部定位为与轮胎外部的空气连通且起作用以将空气引入到泵送系统内。进气导管76将外部空气引导到轮胎的内衬区域,如将在下文中解释。因此,进气导管76的轴向长度足够长以从过滤器元件80跨越过轮胎侧壁16到轮胎内衬26。盖部件79将过滤器壳体78封装以将过滤器元件80保持在内部。 参考图6A、图6B和图6C中示出了入口壳体92。壳体92为大体上矩形的块构造,其具有细长的侧壁94、96和顶壁98与底壁100。如果希望可使用其他几何形状以构造壳体92。通过壳体92整体地形成的一对间隔开的快速连接入口插孔102、104延伸到底壁100中。插孔102、104是细长的且具有大体上向内的圆柱形构造。插孔102、104形成了通入内部入口壳体空气室(未示出)中的空气通路。一系列具有截锥形构造的环形止动件沿插孔102、104的内部长度定位。外部可接近的压力调整螺母和螺栓108延伸到壳体92内。沿底表面100具有一系列向外突出的脊部110;脊部110可用以辅助用于将壳体92附接到轮胎内衬26的粘性涂层(未示出)的附着。 如在此所使用,“入口壳体”作为通用术语在其最广义的意义上用作接收入口空气的壳体。壳体92从进气导管76获取空气且将所述空气输送到空气泵送管34内。泵送管34又随着每次完全的或部分的轮胎转动将空气加压。虽然通常称为“入口壳体”,但入口壳体92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特别地用作除了接收入口空气外,还包含控制轮胎腔28内的空气压力的阀调节系统的壳体。当轮胎腔28内的空气压力处于阈值压力时,壳体92内的调节器关闭,以防止另外的加压空气进入轮胎腔。当轮胎腔28内的空气低于阈值水平时,壳体92内的调节器打开且允许加压空气进入轮胎腔内。 合适的调节器阀系统典型地包括可用以测量轮胎腔空气压力的压力测量机构。所测量的腔空气压力然后用于打开或关闭空气从空气管34到轮胎腔28内的流动。在本主题空气维持轮胎系统中使用的代表性的合适的双端口阀系统在2013年9月30日提交的共同待决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No.14/041490中得到,在此通过引用完整地合并。在所公开的双端口系统中,进气空气通过插孔102被引导通过进气导管76到入口壳体92内。在壳体92内的入口空气通过插孔104和入口导管66到入口连接器38的空气流动路径,被引导到泵送管34中。空气然后通过空气管34被蠕动地加压。如果要求空气使轮胎腔压力达到阈值,则加压空气被引导到轮胎腔内。如果测量到的腔压力处于阈值,则加压的空气从泵送管34被排出。 如从图6C和图8中最好地可见,插孔102、104的每个由壳体92整体地形成,且具有细长的圆柱形内部构造。通过插孔102、104的空气通路与壳体92内的空气室连通。插孔102、104进一步通过壳体92形成以每个具有各自的一系列间隔开的截锥形止动件106,各自的止动件106形成在限定各自插孔的圆柱形侧壁中。止动件106在插孔104、102内的布置、构造和尺寸意图于便于分别与进气导管环形截锥形肋90和入口导管截锥形环形肋72的配合的卡扣接合。导管70、88因此方便地且快速地扣接在调节器壳体92的各自插孔内。如果壳体或进气或入口组件的替换或维修变得需要,则这种替换或维修因此是便捷的。卡扣组件进一步允许抵靠轮胎内侧固定到内衬26的调节器组件的放置。导管70、88具有足够的轴长度以跨越轮胎侧壁16,通过安装支架126的开孔130、128伸出,且完全地扣接插入到入口壳体92的各自插孔104、102中。 参考图7A至图7C,图中示出了空气管34到轮胎侧壁16的沟槽30中的组装以及入口壳体92到轮胎内衬26的附接。空气管34和入口连接器38每个均是细长的且横截面为大体上蘑菇形。管34的翼部突出114和从连接器体42的翼部突出46保持且坐落在由侧壁沟槽30形成的各自部分内。蘑菇形构造在2012年5月14日提交的共同待决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No. 13/470,525中被详细示出,其内容全部并入本文中。在该主题“蘑菇形”构造中,蠕动泵34包括截头楔形的外侧管体112,所述外侧管体112由从小宽度尺寸(D3)的平的端表面118到内侧拱形翼部突出114延伸的向外发散边限定,所述拱形翼部突出114每个具有半径R1的上弓形表面和下侧平表面。翼部突出114距端壁距离L4,且管定尺寸为横向截面L1。楔形体112的两侧边以角度α向外发散且与翼部突出下侧表面相交。管34的盖区域在内部端上是平的。空气通路32是椭圆形的且位于管体112内,具有沿管的横截面中心线定向的主纵向轴线。椭圆形通路的长度为L2且其横向宽度为D2。Dl标明管的尖端到尖端的跨度且D3标明管的较窄端部的直径。L3是管内从端表面到椭圆形通路196的中心的距离。 空气管184因此具有在如下指定的范围内的优选的尺寸: D1: 6.39 +/- 0.1 mm; D2: 0.7 +/- 0.01 mm; D3: 1.44 +/- 0.05 mm; L1: 4.25 mm; L2: 2.2 +/- 0.1 mm; L3: 1.78 +/- 0.01 mm; L4: 1.83 +/- 0.05 mm; α: 24度; R1: 1.85 mm。 入口连接器42构造为与空气管34互补且共用互补构造的沟槽30。如此,入口连接器38大体上是细长的且横截面为大体上蘑菇形。连接器38的翼部突出46从共线连接器体42延伸。体42和连接器38的翼部突出46位于沟槽30内且将连接器38保持且坐落在沟槽30内。蘑菇形构造在共同待决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No. 13/470,525中详细地示出。在“蘑菇形”构造中,如同管34的情况一样,入口连接器38包括截头楔形的外侧共线体部分44,所述共线体部分44由从小宽度尺寸(D3)的平端表面48到内侧拱形的翼部突出46延伸的向外发散边限定。每个翼部突出46具有半径为R1的上弓形表面和下侧平表面。翼部突出46距端壁的距离为L4且管定尺寸为横向截面L1。楔形连接器体部分44的两侧边以角度α向外发散,且与翼部突出46的下侧平表面相交。由翼部突出46限定的盖区域在内端上是平的。蘑菇形连接器38的外部尺寸如上所述对于空气管34设定且与侧壁16内的沟槽30的尺寸和构造互补。 参考图7A至图7D,空气管34和入口连接器38通过通向沟槽30的窄的进入狭缝116安装。空气管34和入口连接器38被弹性地压缩以便得以通过狭缝116进入。当进入沟槽30时,空气管34和入口连接器38弯曲为它们各自共同的蘑菇形构造,以填充蘑菇形沟槽30的轮廓和几何形状。当完全插入时,在入口连接器体部分44的渐缩端部处的平表面48和空气管体112的渐缩外侧处的平端表面118大体上与轮胎侧壁16的外侧共面,且填充由狭缝116造成的开口。通孔120形成为通过侧壁16且包括外部较大直径的过滤器槽或室124。通孔120构造且定尺寸为紧密接收过滤器进气部件40。进气导管76延伸通过通孔120到轮胎内衬26侧。过滤器槽124接收过滤器室74和过滤器80。 第二通孔122通过常规的固化后制造过程被形成为通过轮胎侧壁16。通孔122定尺寸为接纳入口连接器42的圆柱形入口导管66。入口连接器导管66通过通孔122突出到轮胎侧壁16的内衬26侧。 如在图7B、图7C和图8中所见的,进气导管88和入口导管70从轮胎内衬26突出足够的距离进入轮胎腔28内,以延伸通过各自的支架开孔130、128。支架126由例如橡胶复合物的弹性体材料形成。进气导管88和入口导管70然后插入到入口壳体92的插孔104、102内,以将入口壳体92抵靠着支架126和轮胎内衬26组装。可施加合适的粘合剂以将支架126和壳体92固定地连接到轮胎内衬26。当沿着这些轴的端部的环形肋接合插孔115、114中的环形止动件时,这些轴从进气导管88和入口连接器60到各自插孔115、114中的紧密插入建立了卡扣接合。因此建立了通过进气导管88且到入口壳体92中心空气室内;和从入口壳体92的中心空气室通过入口连接器38到空气管通路32中的空气路径。入口壳体92内的调节器阀系统因此被连接,以控制空气进入空气管34内的流动且控制加压空气从空气管到轮胎腔内的流动。空气压力因此在轮胎腔内维持在希望的水平。 从上文显见,蘑菇形空气管和蘑菇形入口连接器的定向与轮胎侧壁16内的蘑菇形沟槽对齐。空气管和入口连接器的蘑菇形轮廓在一侧,使得蘑菇形构造的“盖”或翼部突出侧向内朝着轮胎腔。空气管和入口连接器的蘑菇形轮廓的“柄”定向为从轮胎腔向轮胎侧壁16的外侧表面离开。通过如此定向,翼部突出将空气管和入口连接器锁定在侧壁沟槽内且防止其从轮胎的不希望的分离。进气导管和入口导管通过轮胎侧壁16伸出到安装到内衬的入口壳体92。通过使入口壳体92位于轮胎腔内且抵靠着轮胎内衬,要求了轮胎侧壁构造的最小的结构中断。轮胎侧壁的结构完整性因此不被危及,因为由入口壳体92所占据的体积通过轮胎腔体积容纳而非通过轮胎侧壁的内部容纳。通过进气导管和入口导管到入口壳体插孔内的附接而实现的快速连接和断开能够实现有效的组装规程,同时能够在需要维修或替换部件的情况中进行拆卸。 根据本文提供的描述本发明的变体是可能的。虽然为了说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示出一定的代表性实施例和细节,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的是在此可进行多种改变和修改而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因此,可理解的是可在所述的特定的实施例中进行改变,所述改变将落在通过附带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全部想要的范围内。
《用于空气维持轮胎的卡扣式入口和连接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空气维持轮胎的卡扣式入口和连接方法.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用于空气维持轮胎的卡扣式入口和连接方法。一种空气维持轮胎包括固定到轮胎的内衬的空气入口壳体。细长的侧壁空气泵送通路合并在第一轮胎侧壁中。提供进气导管和细长的管状入口导管,其具有到由空气入口壳体形成的插孔的快速连接/分离的锁定连接。。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