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X1和LMO2及SNF5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神经元细胞的增殖影响.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71246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3136976.6

申请日:

2003.05.21

公开号:

CN1548530A

公开日:

2004.11.2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C12N5/08; C12N15/63; A61K38/17; A61P35/00; A61P43/00

主分类号:

C12N5/08; C12N15/63; A61K38/17; A61P35/00; A61P43/00

申请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发明人:

韩春雨; 刘瑾; 彭小忠; 袁建刚; 强伯勤

地址:

100005北京市东单三条5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三个蛋白-BEX1,LMO2,及BEX1,SNF5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发现,以及发现BEX1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海马)的分布。本研究还发现BEX1是使培养细胞增殖的重要因素。SNF5是活化染色质的复合体核心成员,其与BEX1的相互作用理论上可促进LMO2的功能。LMO2基因是重要的原癌基因其作用为维持细胞的幼稚性,在神经系统中亦特异表达于海马。海马是短期记忆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细胞有终生维持增殖的特性。本发明的重要之处,(特征)既在于发现了在神经系统中这三个蛋白的协同作用,这就为与次相关的疾病(例如BEX1错误的表达于其他的细胞引起肿瘤,或在海马中低表达导致记忆缺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能的治疗方案。

权利要求书

1: 本发明涉及三个蛋白-BEX1,LMO2,及BEX1,SNF5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发现以及BEX1 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海马)的分布,以及BEX1是使培养细胞增殖的重要因素。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三个蛋白:BEX1、LMO2、SNF5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特征在 于,这种相互作用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海马神经元细胞所特有的正常的相互作用,其中, BEX1是联系LMO2和SNF5之间的中介分子。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BEX1,其特征在于,其表达部位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特异 的神经元中,而以海马最为特异。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BEX1,其特征在于,其在胚胎各时期表达教高,而在出生后 表达量降低。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LMO2,其特征在于,其在胚胎各时期表达教高,而在出生后 表达量降低。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BEX1,其特征在于,其单一因素可使培养细胞的S-期增多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LMO2,其特征在于,LMO2基因是重要的原癌基因,在神经 系统中亦特异表达于海马,在造血系统中,表达于低分化的白细胞。其在分化的白细胞中 错误的表达可引起白血病,并且,其表达为实质瘤血管内皮形成所需,因此是潜在的基因 治疗的靶蛋白。
8: 根据权利要求1、2、6、7所述之BEX1,其错误的表达亦可能导致细胞的非正常增殖, 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因此是潜在的基因治疗的靶蛋白。
9: 根据权利要求1、2、6、7、所述之BEX1与SNF5及BEX1与LMO2之间的相互作 用,因其异常或因突变导致相互作不能发生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这就为与此相关 的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能的治疗方案。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BEX1,其可参与LMO2及其他蛋白与一定的DNA序列所形 成的复合体并在凝胶阻滞实验中与其相映的抗体形成超迁移带。

说明书


BEX1和LMO2及SNF5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神经元细胞的增殖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利用酵母双杂交及共纯化、免疫共沉淀等技术发现并证实了这三个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Northern、原位杂交、转染、激光共聚焦共定位技术、流式细胞技术、EMSA、等技术确定了SNF5通过BEX1影响LMO2在细胞中的功能,对于揭示神经系统中海马细胞增殖的分子生物学有重大意义,对短期记忆和学习的生理生化基础是一个重大发现。同时,也为其可能的异常情况奠定了相对的基因治疗理论基础。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高技术中新方法、新基因、新蛋白的开发与应用领域。

    发明背景:

    神经系统是动物(人)最为复杂地结构,而学习和记忆又是高等动物所特有的功能,这一功能的行使需要更为复杂的结构来支持。海马是短期记忆的结构基础,其神经元与脑内其他部位的神经元不同,具有不断增殖和迁移的特征,而这一特征被认为与学习和记忆相关。

    BEX1是近年来发现的脑和睾丸特异表达,定位于Xq22染色体上的,124个氨基酸的小蛋白。其同家族成员有BEX3和BEX2。BEX3被认为参与P75NTR及14-3-3的凋亡信号途径,但BEX1与BEX3仅有18.65%的一致性。

    LMO2是重要的原癌蛋白,其在白细胞中错误的表达可引起急性白血病。文献表明,转LMO2基因小鼠因此单一因素即导致白血病。LMO2还是实质瘤发生的必须因素之一,因为LMO2对于血管内皮的发生是必须的,因此,可作为肿瘤治疗的靶蛋白,具有潜在的基因治疗开发意义。LMO2在神经系统特异的表达于海马,但其在神经系统的功能知之甚少。

    SNF5又称为INI1,BAF47,是SWI/SNF复合体的共有组分。SWI/SNF复合体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可依赖水解ATP打开核小体八聚体。与其他的remodeling complex不同的是,这一复合体具有不确定性,即,它是根据“需要”的,由此,可使其他的蛋白发挥活性,如DNA的修复,或是转录等。SNF5被认为是转录因子的结合者,许多文献表明,SNF5与一些转录相关因子结合后,可促进其功能。SNF5的缺失可导致儿童多发性肿瘤(MRT)因此许多文献认为其是抑癌基因。SNF5及SWI/SNF复合体的功能如今正被研究的日益深入,已经在高等动物中发现了这一复合体的多个“版本”,而本发明即是发现了此复合体在人和小鼠的海马神经元中的一个新“版本”。

    发明目的:

    通过原位杂交发现了BEX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特异表达-以海马最高;通过酵母双杂找到了另一在海马特异表达的基因LMO2。此外还发现了其上游作用分子SNF5,这对于阐明海马--这一学习和短期记忆的重要物质基础--的分子机理有重大理论意义。

    由于发现了BEX1的增殖作用,则其错误的表达很可能导致癌的发生。其三者(BEX1、LMO2、SNF5)的相互作用是海马中特有和正常的,如其异常,亦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虽然目前尚无这类病例的发现,但一旦出现,可为其相映的基因治疗提供靶向治疗。

    长远来看,这一发明对于阐明学习和记忆的分子基础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能具有潜在的巨大的研究和开发前景。

    内容与要求:

    在高等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学习和短期记忆的物质基础—海马中发现了一个新的SWI/SNF复合体,这一复合体中含有BEX1和LMO2。而且,BEX1对于培养细胞有促进增殖的功能。这一功能因它和LMO2这一重要的原癌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SNF5的促进转录功能得以解释。

    这一发明涉及以下几个实验结果:

    1.原位杂交对BEX1的表达部位的描述,

    2.Northern印记杂交对小鼠胚胎不同时期及成熟后的表达量的比较,

    3.BEX1对SNF5的pull-down,

    4.BEX1对LMO2的pull-down,

    5.BEX1和LMO2及SNF5的激光共聚焦亚细胞共定位。

    6.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S-phase increment,

    7.BEX1参与LMO2在EMSA中的超迁移分析,

    8.LMO2和SNF5在海马细胞的免疫共沉淀。

    以上所述及的实验内容和结果也即本发明的技术指标。

    附图说明:

    图1.

    BEX1与BEX3的序列比较,两蛋白的一致性为18.6%

    图2.

    BEX1的全胚胎原位杂交左图为正义探针杂交结果,为对照,右图为反义探针杂交结果,可见BEX1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异表达,特别是前脑和侧脑。在菱脑也有表达。

    在脊髓有低量表达。

    图3.

    BEX1的中枢神经系统切片原位杂交

    a.b.海马40倍,c.海马100倍,d.顶叶皮层40倍,e.颞叶皮层40倍,f.桥脑面神经核40倍,g.桥脑其他核团40倍,h.小脑蒲肯野细胞40倍,i.颈髓前脚运动神经元,j.胸髓后脚神经元

    图4.

    Northern印迹杂交

    泳道1、2:10天胚胎,3、4:12天胚胎,5、6:14天胚胎,7、8:16天胚胎,9:成年鼠脑

    a.BEX1基因,b.LMO2基因,c.ACT-B基因

    图5.

    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共定位

    a.BEX1的亚细胞定位b.LMO2的亚细胞定位c.重叠

    d.BEX1的亚细胞定位e.SNF5的亚细胞定位f.重叠

    图6.

    Pull-down分析SNF5与BEX1的相互作用

    CK0是M17细胞转染空载体,CK1是细胞转染SNF5-Myc,为分析非特异结合,空sephrose和GST-sephrose亦对转染SNF5-Myc的细胞裂解液进行Pull-down(CK2和CK3)。CK4为流过液,

    箭头所指为SNF5-Myc。

    图7.

    Pull-down分析BEX1与LMO2的相互作用

    CK1为sephrose4B-GST-hBEX1。因BEX1与LMO2的分子量大小相似,为分析是否交叉反应造成假阳性而设此对照。CK2为空sephrose4B的Pull-down,CK3为sephrose4B-GST(CK3)的Pull-down,箭头所指处为LMO2。

    图8.

    EMSA分析BEX1是否参与了LMO2复合体的作用元件。

    探针E1(tcg gcg cca ggt gct gcg tcc cga tag ggg ccg)由一个E-box和一个GATA-box组成

    所用于超迁移的抗体anti-LMO2 antiserum and anti-hBEX1 antiserum,此二者的抗体均为GST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所得。

    A为超迁移,B为核抽提物与探针形成的结合迁移,C为自由探针

    泳道3-7和11-15为冷探针竞争证明结合特异性

    泳道1,9(CK1)仅加入探针,泳道2,1O(CK2)加入探针和核抽提物作为对照。

    图9.

    EMSA分析BEX1是否参与了LMO2复合体的作用元件。

    探针E2(agc cga cca tct gtt cag gta aac aga tgg tcg aca)由两个E-box组成。

    其他同上。

    图10.

    用原核表达的BEX1作为竞争物以表明anti-bex1抗体形成的超迁移的特异性。

    探针为E2。

    CK0为仅加探针,

    CK1为仅加探针和核抽提物,

    CK2为免疫前血清

    CK3为anti-LMO2

    其他泳道的抗体均为anti-bex1

    图11.

    LMO2与SNF5的免疫共沉淀泳道1为anti-LMO2抗血清,泳道2为鼠海马蛋白提取物,泳道3为流过液,泳道4为免疫共沉淀。沉淀用血清为自制新西兰大白兔的anti-LMO2,所用检测抗体为SANTA CRUTZ的商品化抗体(人与鼠)。

    图12。

    培养细胞经转染SNF5、BEX后的各细胞周期的细胞数量。

    所使用的细胞株为Hela和G-401。

    Hela的BEX1表达量很低,而G-401是SNF5的缺失型细胞株

    各对照在图旁有注。

    实施例:

    1.酵母双杂交筛选与BEX1的相互作用蛋白

    将Hbex1构建于Pas2-1中,转化酵母Y190,测定自激活,而后将从CLONTECH公司购买的胎脑文库(构建于pACT2上)转化含有BEX1的Y190酵母。

    所得克隆经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检测后,其阳性克隆提取质粒,转化DH5α,经测序确定读码框后再与诱饵蛋白共转化SFY526以排除假阳性。在此中,即发现两个克窿,其一编码SNF5,另一个编码LMO2。

    2重组蛋白质表达

    小量培养鉴定

    1)将经鉴定的原核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宿主菌BL21(DE3),涂布于含有相应抗生素的LB琼脂培养板上,37℃培养10-16小时。

    2)挑选4-6个单菌落分别接种到含抗生素的5ml LB管中,于37℃剧烈摇动培养8~12小时。

    3)取上述培养物按1/20的比例接种到两个含抗生素的5ml新鲜LB管中,37℃剧烈摇动培养1~1.5小时,使菌液的OD 600nm达到0.6-0.8。

    4)向上述其中一个转接管中加入终浓度为0.1~1mmol/L的IPTG,37℃剧烈摇动,继续培养3~4小时。另一管为不诱导对照。

    5)分别用1.5ml离心管收集培养液各约1ml,12000rpm,离心30秒,收集菌体。

    6)菌体沉淀以100μl 1×sample buffer重悬混匀,于100℃水浴煮沸10分钟,SDS-PAGE上样前12000rpm离心2分钟。取10~20μl上清上样,进行12%SDS-PAGE。

    7)按照分子克隆所述的方法(19)制备12%SDS-PAGE分离胶,混匀后,将其灌入预先制备好的制胶板内(Bio-Rad公司的Mini-Cell制胶系统),室温凝固45分钟。制备5%SDS-PAGE浓缩胶。电泳首先以8V/cm进行,待上样缓冲液进入分离胶后调整为15V/cm,电泳约2小时。

    8)待溴酚蓝即将出胶时,停止电泳。0.25%考马斯亮蓝R250染液染胶2h,脱色液(30%甲醇,10%乙酸)脱色至蛋白带型清晰可见时,分析蛋白质表达结果,以表达量最高的阳性质粒作为质粒种子保存。

    重组蛋白质的大量表达

    1)自经过鉴定的阳性质粒保存板中挑单菌落加入100ml新鲜的含相应抗生素的LB锥形瓶中。37℃剧烈摇动培养过夜。

    2)将过夜菌液按1/20比例接种到500ml含相应抗生素的LB锥形瓶中,37℃剧烈摇动培养,至菌液的OD600nm值达0.6-0.8。

    3)加入适当浓度的IPTG诱导表达3-4小时。

    4)收集培养液,50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PBS(138mmol/L NaCl,2.7mmol/L KCl,10mmol/L Na2HPO4,1.8mmol/L KH2PO4)洗菌体沉淀。

    5)按照5ml/g(约为菌液体积的1/25,即20ml)的量用PBS(或结合缓冲液,见3.1)重悬菌体沉淀,冰浴下以工作10秒/冷却20秒/300W/25次的参数,超声破碎细胞。12000rpm离心20分钟,分别取少量上清(含可溶形式表达蛋白)和沉淀(含包涵体蛋白),进行SDS-PAGE检测,分析蛋白质在胞内表达形式。其余于-70℃冻存备用。

    *诱导条件,包括诱导时菌液浓度、IPTG浓度、诱导时间、诱导温度,需根据所表达的蛋白质不同进行优化。

    可溶形式GST融合蛋白的亲和纯化

    1)蛋白质样品的前期处理见2.2。超声破菌离心后以0.45μm滤膜过滤上清。

    2)轻混Glutathione Sepharose 4B树脂,使其与保存液混匀呈完全悬浮状态。吸取一定量树脂(1ml沉积的树脂可纯化5mg目的蛋白质)悬液加到聚丙烯柱内,使树脂在重力作用下沉积。

    3)以5倍柱体积的PBS洗柱。

    4)上样,使样品靠重力缓慢流过柱子。

    5)以30倍柱体积PBS淋洗。

    6)加入1倍柱体积的GST洗脱缓冲液(50mmol/L Tris-HCl pH8.0,10mmol/LGlutathione),室温孵育10min后,收集流出液,其中含有被纯化蛋白质。

    7)重复步骤6)一次。

    8)以5倍柱体积的PBS洗柱,再生柱子。

    3.脂质体介导的真核细胞转染法(LIPOFECTAMINETM 2000 Reagent)

    1).转染前一天,用胰蛋白酶进行消化以收获对数期生长的细胞,计数,以0.5-1.0×106重新接种于6孔板中培养过夜至细胞达到90-95%汇合时,进行转染。

    2).转染前将培养基换成不含抗生素的培养基。

    3).在两个无菌的1.5ml离心管中各加入250μl不含血清和抗生素的DMEM培养液。在其中一个加入1μg质粒DNA,另一个加入3μl LIPOFECTAMINETM2000,单独混匀后室温放置约3分钟后,将两管溶液混合,室温放置20分钟。

    4).将混合液加入培养板中的一个孔。37℃、5%CO2孵箱中培养24-48hr。

    *对不同的细胞系进行转染时,质粒DNA和转染试剂的用量需进行优化。

    4.GST Pull-Down实验

    1)在两个平行装有50μl Glutathione Sepharose 4B的柱中,分别加入GST-HSD-0.7(1.1nmol)和GST(1.3nmol),并以10倍柱体积的PBS冲洗。

    2)在两个柱中各加入500μl睾丸提取液,孵育1h后,以50倍柱体积PBS-T(138mmol/L NaCl,2.7mmol/L KCl,10mmol/L Na2HPO4,1.8mmol/L KH2PO4,0.05%Tween 20)冲洗。

    3)以100μl GST Elution Buffer(50mmol/L Tris-HCl pH 8.0,10mmol/L Glutathione)洗脱。

    4)洗脱液进行SDS-PAGE,并以相应抗体进行Western印迹分析。

    5.细胞免疫荧光(24)

    A.试剂

    浓酸:浓硝酸∶浓盐酸=2∶1(V/V)

    4%多聚甲醛固定液:60ml水中加入4g多聚甲醛,60~80℃水浴中滴加1mol/L的NaOH至溶解透明。待溶液冷却至15℃时用HCl将pH调至7.0。最后用PBS补充至100ml。

    透化液:0.5%Triton/PBS

    封闭液:3%BSA/PBS

    封片剂:以预先配制的2%DABCO/PBS(Triethy lenediamine)制备90%的甘油

    II.实验步骤

    1).盖玻片的处理:将盖玻片分次置入浓酸中浸泡2小时,用去离子水洗净后室温干燥。将经酸处理过的盖玻片投入十倍稀释的多聚赖氨酸溶液中,室温放置5min后取出于60℃干燥1hr或室温过夜。用前将盖玻片浸泡于75%乙醇中至少30min。

    2).质粒转染:按方法18.3进行。

    3).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1)细胞固定:转染后48hrs用PBS清洗细胞两次,取出盖玻片,用滤纸将残留液体吸干,以4%多聚甲醛固定液室温固定10~15min。

    (2)PBS漂洗,3×5min。

    (3)细胞透化:室温下,0.5%Triton/PBS透化处理10min。

    (4)PBS漂洗,3×5min。

    (5)细胞封闭:以3%BSA/PBS封闭,37℃,30min或4℃过夜。

    (6)一抗孵育:在Parafilm膜上加入50μl以PBS按一定的稀释度稀释的一抗(如果进行双免疫荧光分析则同时加入两种一抗),将盖玻片有细胞的一面朝下伏于一抗上,密封于湿盒中,37℃,30min。

    (7)PBS漂洗,3×5min。

    (8)二抗孵育:在Parafilm膜上加入50μl以PBS按1∶50稀释的荧光素标记的二抗(如果进行双免疫荧光分析则同时加入两种二抗),37℃,30min。

    (9)PBS漂洗,3×5min。

    (10)去离子水漂洗去盐,2×5min。

    (11)封片:取10μl封片剂滴在载玻片上,将盖玻片有细胞的一面朝下封片,四周用指甲油封住。立刻用荧光显微镜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照相。

    6.免疫共沉淀

    I.试剂

    细胞裂解液:

    20mmol/L HEPES(pH7.5)     150mmol/L NaCl

    1%NP40                   1mmol/L EDTA

    100mmo/L NaF              10mmol/L焦磷酸钠

    20mmol/L β-甘油磷酸钠    1mmol/L钒酸钠*

    1mmol/L DTT*             2mmol/L PMSF*

    10μg/ml Aprotinin*

    *:使用时新鲜加入

    I.实验步骤

    1).细胞的裂解  鼠拉颈处死开颅取海马,加入5倍体积的冰预的裂解液,放置冰上匀浆裂解至细胞核破裂。其间追加一次PMSF,细胞裂解物于4℃14000rpm离心20min后收集上清冻存于-70℃。

    3).免疫共沉淀1ml细胞裂解液中加入40μl 50%protein A agarose,4℃振摇3hrs以除去非特异吸附的蛋白质。12000rpm离心20sec收集上清。将40μl anti-0.7的免疫兔血清加入上清中,4℃振摇1hr后再追加50μl50%protein A agarose,继续振摇1hr。样品经上样缓冲液处理,用抗SNF5的商品化抗体作为一抗,用碱性磷酸酶标记的兔抗山羊抗体作为二抗进行Western Blot检测显色。

    7.RNA的制备和Northern印迹分析

    将受孕后不同天数的(10、12、14、16)孕鼠麻醉后剖腹取胚胎,以及将成年鼠引颈处死后取脑。将这些组织用Trizoil法提取总RNA,电泳后转膜,紫外交联。

    以随机引物法标记的BEX1及LMO2 cDNA全长序列为探针,进行Northern Blot杂交分析。同时,以哺乳动物组织恒定表达的β-actin基因为对照,监测所用RNA质量及Northern Blot结果。

    8.原位杂交

    原位杂交所用探针为小鼠BEX1基因序列中最为特异的一段,其序列为:

    1   cactctctcc agcccgccat ccctaacgga ggcacctgtt cctggtggcg cagctcctgg

    61  tggcgcagag cacgcgggcc cgggcggcgc ggaaagcagc aggaggagga agagcggagc

    121 aggtctgaga agcagaagct tcgcggcgca cctggtggtg agcatctcta gaaagaggag

    181 aaggcaa

    具体方法见罗氏公司所引原位杂交试剂盒说明书。

BEX1和LMO2及SNF5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神经元细胞的增殖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BEX1和LMO2及SNF5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神经元细胞的增殖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BEX1和LMO2及SNF5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神经元细胞的增殖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BEX1和LMO2及SNF5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神经元细胞的增殖影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EX1和LMO2及SNF5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神经元细胞的增殖影响.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三个蛋白BEX1,LMO2,及BEX1,SNF5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发现,以及发现BEX1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海马)的分布。本研究还发现BEX1是使培养细胞增殖的重要因素。SNF5是活化染色质的复合体核心成员,其与BEX1的相互作用理论上可促进LMO2的功能。LMO2基因是重要的原癌基因其作用为维持细胞的幼稚性,在神经系统中亦特异表达于海马。海马是短期记忆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细胞有终生维持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生物化学;啤酒;烈性酒;果汁酒;醋;微生物学;酶学;突变或遗传工程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