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醪发酵生产食用酒精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710682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7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547662.6

申请日:

2013.11.04

公开号:

CN104611167A

公开日:

2015.05.13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C12G 3/02申请公布日:20150513|||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12G 3/02申请日:20131104|||公开

IPC分类号:

C12G3/02

主分类号:

C12G3/02

申请人:

甘肃雪润生化有限公司

发明人:

郑利; 孙连成

地址:

734200甘肃省临泽县沙河镇曹家湖甘肃雪润生化有限公司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酒精生产方法,特别是一种生醪发酵生产食用酒精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步骤(1)除杂粉碎;步骤(2)抑菌剂拌料;步骤(3)糊化:以64-66℃的温度对原料进行糊化6-8小时;步骤(4)糖化:步骤(5)酒母培养:;步骤(6)发酵:将糖化醪液加入0.1-0.16%的硫酸铵,再加入0.5-1‰的酵母,进行发酵,总发酵时间80-85小时,最后经蒸馏后获得符合国标的食用酒精产品。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生醪发酵生产食用酒精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步骤(1)除杂粉碎:将原料除 去杂质后粉碎成1.8-2.0mm的颗粒;步骤(2)拌料:将粉碎后的原料用59-61℃的温水拌料, 然后按每立方米醪液加入10g抑菌剂,再加入10-12u/g原料量淀粉酶;步骤(3)糊化:以 64-66℃的温度对原料进行糊化6-8小时;步骤(4)糖化:将糊化后的原料加硫酸调pH值 为4.0-4.2,并按原料加入120-150u/g的糖化酶,再按原料量加入0.1-0.16%的硫酸铵,得到 糖化醪液;步骤(5)酒母培养:将糖化醪液按原料量加入0.1-0.16%的硫酸铵,再按原料量 加入0.5-1‰的酵母,连续培养12-14小时;步骤(6)发酵:将糖化醪液加入0.1-0.16%的硫 酸铵,再加入0.5-1‰的酵母,进行发酵,总发酵时间80-85小时,最后经蒸馏后获得符合国 标的食用酒精产品。

说明书

说明书生醪发酵生产食用酒精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酒精发酵生产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生醪发酵生产食用酒精方法。 
背景技术
酒精行业是能源消耗比较大的行业,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全年生产食用酒精672万吨(95%V/V),因此酒精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目前国内酒精生产企业在糖液化部分采用的生产工艺为:除杂、粉碎、拌料、105-110℃高温蒸煮、汽液分离、冷却去糖化,最后发酵。以上工艺在蒸煮中需要将醪液从59-61℃加热到105-110℃,蒸煮时间为90分钟以上,其缺点为:(1)耗用蒸汽量大。(2)糖化前要降温,需要消耗大量的一次水。(3)通过高温处理,使在蒸煮前自糖化产生的糖类被分解,生成不可发酵性糖,降低了淀粉的转化率。(4)带压操作,安全隐患大。(5)排放大量的废汽,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酒精生产中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谷物、薯类为原料的生醪发酵生产酒精方法,该方法不经过105-110℃高温蒸煮,采用延长糊化时间为6-8小时的方法,解决了现有生产方法耗气量、耗水量大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生醪发酵生产食用酒精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步骤(1)除杂粉碎:将原料除去杂质后粉碎成1.8-2.0mm的颗粒;步骤(2)拌料:将粉碎后的原料用59-61℃的温水拌料,然后按每立方米醪液加入10g抑菌剂,再加入10-12u/g原料量淀粉酶;步骤(3)糊化:以64-66℃的温度对原料进行糊化6-8小时;步骤(4)糖化:将糊化后的原料加硫酸调pH值为4.0-4.2,并按原料量加入120-150u/g的糖化酶,再按原料量加入0.10-0.16%的硫酸铵,得到糖化醪液;步骤(5)酒母培养:将糖化醪液按原料量加入0.10-0.16%的硫酸铵,再按原料量加入0.5-1.0‰的酵母,连续培养12-14小时;步骤(6)发酵:将糖化醪液加入0.10-0.16%的硫酸铵,再加入0.5-1.0‰的酵母,进行发酵,总发酵时间80-85小时,最后经蒸馏后获得符合国标的食用酒精产品。 
生醪发酵可行与否的关键在于:无蒸煮酒精生产工艺在正常的生产周期内,淀粉是否能被彻底转化成可发酵性糖;转化的时间梯度是否能满足酵母发酵的营养要求;染菌问题如何解决。 
淀粉转化成可发酵性糖有以下步骤:(1)淀粉的膨化:淀粉是一种亲水性胶体,遇水后大量水分子利用渗透作用,进入淀粉颗粒的晶体结构内部,由于大量水分子的进入,使 淀粉的巨大分子链发生扩张,使淀粉颗粒的体积和质量明显增加。(2)淀粉的糊化:淀粉颗粒发生膨化时,支链淀粉起着半透膜的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淀粉颗粒渗透压逐渐增大,膨化程度逐渐增强,当温度升高到某一特定温度时,淀粉颗粒的体积膨胀到原体积的50-100倍,此时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开始逐步被削弱,淀粉颗粒的晶体结构也逐步解体。淀粉出现液化现象后,如果继续升温,当达到120-130度时,大量的支链淀粉也会完全溶化,淀粉颗粒的网状结构彻底被破坏,醪液的胶体性质随之被改变,淀粉溶液也随之变成黏度较低的,均一的流动性醪液,这种现象叫做液化,这也是蒸煮的目地。 
通过总结淀粉以上的物理性质,总结出淀粉水解的三个条件:(1)水:水分子是诱发淀粉颗粒发生膨化和糊化最主要的诱因,因为只有大量水分子进入到淀粉分子的结晶体内部,才能使淀粉颗粒内部发生变化,即体积和质量增大。(2)温度:水分子进入淀粉颗粒的晶体内部,需要一定的分子动能,而水分子分子动能的高低与温度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温度高则水分子动能高,水分子运动速度快,膨化和糊化的作用就快。(3)时间:有了一定量的水和能量,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时间也达不到液化的效果。 
按照以上淀粉糊化的基本理论,发明人研究出以下生醪发酵的发酵理论:(1)淀粉的低温转化理论:在国内,大多采用拌料两小时,温度控制在60±1℃,温度升至80-85℃2小时后105-110℃液化1.5小时。醪液经过以上处理被液化后,淀粉颗粒的网状结构被破坏,胶体性质也遭到破坏。糖化酶是外切酶,会很快的把葡萄糖一个一个的切下来,因此经过糖化后葡萄糖产生的会更多。总结以上熟醪发酵的淀粉水解过程为淀粉的膨化、糊化、液化和糖化。而生醪发酵不经过液化,淀粉在糊化时,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被削弱,淀粉颗粒的晶体被解体。α-淀粉酶是内切酶,α-淀粉酶随着水分子渗透到淀粉分子的内部,在淀粉分子的内部将葡萄糖分子切断,结果生成了少部分葡萄糖和部分糊精和麦芽糖,同时还存在没有被转化的淀粉,因为没有经过液化,淀粉颗粒的网状结构没有遭到破坏,因此在糖化过程中,得不到更多的葡萄糖,但采用延长糊化时间到6-8小时的方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淀粉的糊化率,经过糖化,使一部分糊精和麦芽糖转化成葡萄糖,另一方面为淀粉在以后过程中加速转化奠定一个基础,因为原料没有经过高温蒸煮,没有能量破坏淀粉的网状结构和胶体性质,因此,如果不延长糊化时间,原料从本质上仍是坚硬的,水分进入不了原料内部,淀粉酶就无法作用于淀粉分子,也就无法糊化。但没有经过高温处理的醪液,醪液中的淀粉酶始终保持着很好的活力,在发酵过程中仍能发挥着很好的作用,这样,在酵母发酵过程中,淀粉边糊化、边糖化,边发酵,直到淀粉最终转化成乙醇。延长糊化时间的目的是加快淀粉的糊化速度,使酵母的发酵时间缩短。总结生醪发酵淀粉的转化过程为:膨化、糊化、糖化。(2)生醪发酵过程中,边糖化边发酵理论:按照酵母 的生长曲线,酵母的生长代谢分为四个阶段,即:迟滞期、对数生长期、平衡期和死亡期。在传统的酒精发酵理论中,曾经把糖化醪液中还原糖的含量提高到80%甚至90%,即“全糖发酵法”,通过生产实际证明,其结果不但没有使发酵醪的残糖降低,反而升高,其原因是违反了酵母发酵的理论,因为酵母在迟滞期,酵母只是个体增大,因此不需要很多的还原糖,提供大量的还原糖,反而会抑制酵母的繁殖,到对数生长期酵母个体成长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加速繁殖。酵母在生长繁殖过程中符合微生物繁殖的“饥饿”发酵理论,即: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使其处于“饥饿”状态,在纯种发酵生产中,如:土霉素和青霉素发酵等,为了使微生物处在“饥饿”状态,采用中间补料工艺,这样可以使微生物更加健壮,在平衡期和发酵后期仍能保持很强的活力,而生醪发酵洽洽符合了这个理论,没有经过蒸煮的醪液在糖化过程中,没有将淀粉转化成更多的还原糖,在对数生长期酵母耗糖量大,淀粉酶和糖化酶不断的将淀粉转化成可发酵性糖,产生了一定积累的同时马上被酵母消耗,因此,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使酵母始终处于“饥饿”状态。在整个发酵过程中淀粉不断的被糊化、糖化,而酵母也在不断的吸收、繁殖,直至淀粉彻底转化成乙醇。因此,采用生醪发酵生产食用酒精技术淀粉转化率更高。同时淀粉有“自糖化”作用,在糊化过程中一部分淀粉被自身的酶系糖化成葡萄糖,一般谷物含有4%左右,马铃薯为0.3%左右,由于没有经过蒸煮过程,这部分糖没有被破坏,同时在原料中的维生素也没有遭到破坏,使淀粉转化率更高。(3)采用生醪发酵,抑菌剂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在酒精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杂菌的繁殖,一般要加入抑菌剂,而抑菌剂多数都是活菌,经过100℃以上90分钟的蒸煮,一般的抑菌剂都会失去作用,如青霉菌:80℃30分钟就被杀死,因此,在酒精实际生产过程中抑菌剂都加在发酵期,而生醪发酵不经过高温蒸煮,因此可以从拌料就开始添加,全程抑制杂菌的繁殖,能够更好发挥抑菌剂的抑菌作用。 
从以上理论分析得出结论:生醪发酵生产酒精工艺是可行的,采用生醪发酵生产工艺,淀粉转化率要好于熟醪发酵,其原因为以下几点:①采用边糖化,边发酵,使酵母始终处于饥饿状态,因此发酵水平要比熟醪发酵的水平高,符合正常的发酵理论。②没有经过高温蒸煮,在预液化过程中,原料自糖化产生出来的各种单糖没有被分解、转化,因此,提高了淀粉转化率,同时一部分有益于发酵的氨基酸和维生素也没有遭到破坏,也是生醪发酵发酵水平比较高的一个原因。③由于没有经过高温蒸煮,不会产生对酵母发酵不利的氨基糖类,因此采用生醪发酵更有利于酵母的生长繁殖。从生、熟醪的对比实验结果分析,残总糖和残还原糖都在正常的范围内,说明α-高温淀粉酶是可以应用于低温液化和生醪发酵酒精生产的,液化恒温时65±1℃时的糊化效果好于其它温度的糊化效果,糖化还原糖 高于其它温度的结果,从发酵结果看,也好于其它温度时的发酵水平。 
采用生醪发酵在实际生产中注意以下问题:(1)原料在使用前要把杂质处理干净,要使用新鲜干燥或者使用保管良好的原料,杜绝使用发霉变质的原料进行生产,以防杂菌的浸入。(2)在实际生产中,原料的粉碎力度尽量要小一些,谷类原料的粉碎力度应控制在1.5-1.8mm为宜。(3)由于取消了105-110℃高温蒸煮,为了控制染菌,抑菌剂在拌料罐内加入,同时将糖化罐的pH控制在下线,以达到控制杂菌的作用。(4)发酵过程中,酒母的接入量要尽量加大,一般控制在15-20%的接种量,达到酵母菌以量取胜的目的,减少杂菌的侵入。(5)由于取消了高温液化,在液化、糖化和发酵前期淀粉容易产生沉淀,因此酒母罐和发酵前期罐内要增加搅拌设备。 
附图是该生醪发酵生产酒精的工艺流程图。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针对国内现有酒精生产技术存在的问题,取消了105-110℃高温蒸煮,采用延长糊化时间为6-8小时的生醪发酵生产食用酒精方法,(1)节约了大量的蒸汽和一次水的用量,降低了生产了成本。(2)降低了污水排放和废气排放,使酒精生产更加清洁。(3)使生产工艺更加简单,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4)由原来的带压操作改变成无压操作,降低了安全隐患。 
具体实施方式
现以玉米生醪发酵生产酒精为例进一步说明其生产过程:(1)玉米除杂、粉碎:玉米经初选后进入钢板仓储存,从钢板仓去粉碎机过程中再经过精选除杂后去粉碎机。粉碎粒度控制在1.8mm。(2)拌料:经粉碎后的玉米进入拌料罐,料水比控制在:1∶2.5,温度控制在60℃,拌料时间为2小时。在玉米进入拌料罐的同时,加入α-高温淀粉酶和抑菌剂,淀粉酶加入量:12u/g原料,抑菌剂加入量:10克/立方米醪液。(3)糊化:醪液经拌料后自流入糊化罐,糊化温度控制在65℃,糊化时间:7小时。(4)糖化:经糊化后的醪液自流入糖化罐,温度控制在60℃,加硫酸调pH值4.1,然后加入糖化酶和硫酸铵,糖化酶加量:150u/g原料量,硫酸铵加量:0.14%原料量。(5)酒母培养:糖化30分钟后,将糖 化醪液由泵打入酒母罐,液位超过搅拌叶片后打开侧搅拌,加入硫酸铵,加量:原料重量的0.14%,打开无菌空气阀门供入微风,再加入酵母,加量:原料重量的0.8‰,当超过酒母罐锥底时停止供料,1小时后打开供醪阀门重新供入糖化醪液,8小时内将料连续供满,培养时间:13小时;化验室取样化验,合格后向发酵罐供酒母醪液。(6)发酵:在给酒母罐打糖化液的同时给发酵罐供醪液,发酵罐按照酒母罐同样的方法接种,将糖化醪液由泵打入发酵罐,糖化醪液超过搅拌叶后加入0.14%硫酸铵,供入无菌空气,最后将酵母加入,加量:原料重量的0.8‰,与酒母罐同时培养。当酒母培养成熟后将酒母醪液连续打入发酵罐,接种量:按照17%接种量接入发酵罐,发酵罐接种后,将步骤(4)中制备的糖化醪液分别打入酒母罐和发酵罐进行发酵,全程发酵时间80小时,然后经蒸馏得到合格的食用酒精。 

生醪发酵生产食用酒精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醪发酵生产食用酒精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醪发酵生产食用酒精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醪发酵生产食用酒精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醪发酵生产食用酒精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酒精生产方法,特别是一种生醪发酵生产食用酒精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步骤(1)除杂粉碎;步骤(2)抑菌剂拌料;步骤(3)糊化:以64-66的温度对原料进行糊化6-8小时;步骤(4)糖化:步骤(5)酒母培养:;步骤(6)发酵:将糖化醪液加入0.1-0.16的硫酸铵,再加入0.5-1的酵母,进行发酵,总发酵时间80-85小时,最后经蒸馏后获得符合国标的食用酒精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生物化学;啤酒;烈性酒;果汁酒;醋;微生物学;酶学;突变或遗传工程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