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右和左雨水排水沟的汽车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 该雨水排水沟 附连到支撑在车辆宽度方向支撑挡风玻璃两侧的右和左前柱上以沿着前柱延伸雨水排水 沟并使雨水沿着前柱往下流, 其中, 位于挡风玻璃和发动机盖之间的车颈处通风在车辆宽 度方向的两侧可被右和左雨水排水沟的下部支撑, 以及其中, 雨水排水沟的装饰表面可与 车颈处通风板的装饰表面是连续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 1 中描述了涉及汽车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 1 中所述的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中, 车颈处通风板通过多个夹子附 连到车颈上板上。
然而, 如图 1 中所示, 在设置有雨水排水沟 102 的汽车中, 雨水排水沟使挡风玻璃 G 上的雨水沿着前柱 101 往下流, 通常的做法是 : 车颈处通风板 104 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由 右和左雨水排水沟 102 的下部支撑。
即, 如图 6(A) 所示, 能够支撑车颈处通风板 104 的雨水排水沟 102 下部设置有沿 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向内突出的支撑板 103。 该支撑板 103 具有大致 V 形的、 形成在前端边缘 上的凹口 103c。
此外, 如图 6(B) 所示, 钩子部分 106 形成在车颈处通风板 104 的车辆宽度方向两 端上。钩子部分 106 从车颈处通风板 104 的后侧向下突出, 它们向后弯曲而具有大致 J 形 状 ( 侧视图中 )。此外, 当车颈处通风板 104 的后端边缘上部 104f 设置在挡风玻璃 G 的下 端周边上时, 车颈处通风板 104 的钩子部分 106 从前方和下方钩在支撑板 103 的凹口 103c 上, 以使车颈处通风板 104 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可连接到右和左雨水排水沟 102 的下部。 此 外, 在该情形中, 雨水排水沟 102 的装饰表面 102e 与车颈处通风板 104 的装饰表面 104e 彼 此是连续的。
现有技术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 日本公开专利申请 No.7-10037 发明内容 有待本发明解决的问题
在以上所述的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中, 车颈处通风板 104 的钩子部分 106 从下 方钩在雨水排水沟 102 的支撑板 103 的凹口 103c 上, 于是两个构件 104 和 102 可彼此连接 ( 图 6(B))。因此, 例如当向下的力施加到车颈处通风板 104 上时, 雨水排水沟 102 的支撑 板 103 就不能支撑车颈处通风板 104 的钩子部分 106, 于是, 车颈处通风板 104 能向下位移。 其结果是, 在雨水排水沟 102 的装饰表面 102e 与车颈处通风板 104 的装饰表面 104e 之间 的边界位置 K 内形成台阶, 这会影响其外观。
此外, 车颈处通风板 104 和雨水排水沟 102 可通过钩子部分 106 和支撑板 103 彼此
接合在一位置处。因此, 车颈处通风板 104 适合相对于雨水排水沟 102 水平地转动。其结 果是, 间隙可形成在雨水排水沟 102 的装饰表面 102e 与车颈处通风板 104 的装饰表面 104e 之间的边界位置 K 内, 各个间隙的宽度在纵向上是变化的, 这会影响其外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特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 本发明的目的是防止在车颈处通风板 的装饰表面和雨水排水沟的装饰表面之间的边界位置内形成台阶 ( 高度差 ) 和各具有不均 匀宽度的不稳定间隙, 以防止车颈处通风板和雨水排水沟的外观被破坏。
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上述问题可通过各个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本发明来解决。
权利要求 1 所限定的本发明提供了具有右和左雨水排水沟的汽车车颈处通风板 支撑结构, 该雨水排水沟附连到支撑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右和左前柱上以沿着 前柱延伸且使雨水沿着前柱往下流, 其中, 设置在挡风玻璃和发动机盖之间的车颈处通风 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可被右和左雨水排水沟的下部支撑, 以及其中, 雨水排水沟的装饰 表面可与车颈处通风板的装饰表面是连续的。接合部分设置在右和左雨水排水沟的下部。 构造成接合雨水排水沟的相应接合部分的接合部分设置到车颈处通风板的车辆宽度方向 两侧上。当车颈处通风板从一给定方向设定在右和左雨水排水沟之间时, 车颈处通风板的 接合部分与右、 左雨水排水沟的接合部分相接合, 这样可阻止车颈处通风板垂直地移动和 相对于右、 左雨水排水沟水平地转动。 根据本发明, 因为车颈处通风板的接合部分与雨水排水沟的接合部分相接合, 所 以可防止车颈处通风板相对于雨水排水沟垂直地移动。其结果是, 例如即使向上或向下的 力施加到车颈处通风板, 都可避免车颈处通风板相对于雨水排水沟向上或向下位移。 因此, 任何台阶 ( 高度差 ) 不能形成在雨水排水沟的装饰表面和车颈处通风板的装饰表面之间的 边界位置内。
此外, 因为车颈处通风板的接合部分与雨水排水沟的接合部分相接合, 所以可阻 止车颈处通风板相对于雨水排水沟水平地转动。其结果是, 例如即使水平的转动力施加到 车颈处通风板, 都可阻止车颈处通风板相对于雨水排水沟水平地转动。 因此, 其宽度在纵向 上变化的任何不稳定间隙都不会形成在雨水排水沟的装饰表面和车颈处通风板的装饰表 面之间的边界位置内。
因此, 围绕车颈处通风板和雨水排水沟的部分外观可以更美观。
在如权利要求 2 所限定的本发明中, 右和左雨水排水沟的各接合部分具有第一接 纳部分和第二接纳部分, 车颈处通风板的各个接合部分的第一爪部分钩住在该第一接纳部 分上, 而车颈处通风板的各个接合部分的第二爪部分钩住在该第二接纳部分上。第一和第 二接纳部分沿着前、 后方向定位成彼此隔开。
即, 分别彼此隔开形成的多个爪部分以及多个接纳部分彼此接合, 同时, 车颈处通 风板的接合部分和雨水排水沟的接合部分彼此接合。因此, 可有效地防止车颈处通风板水 平转动地移位。
在如权利要求 3 所限定的本发明中, 右和左雨水排水沟的各个接合部分形成为具 有沿前、 后方向延伸的沟槽形状。 车颈处通风板的各接合部分形成为具有沿前、 后方向延伸 的突脊形状。各个接合部分构造成从前方接合雨水排水沟的各个沟槽形状接合部分。右和 左雨水排水沟的各个沟槽形状接合部分成形为使其宽度可向前增大和向后减小。
这样, 雨水排水沟的各个沟槽形状接合部分成形为其宽度可向前增大。 因此, 车颈 处通风板的接合部分可容易地从前方与接合部分接合。此外, 雨水排水沟的各个接合部分 成形为使其宽度可向后减小。因此, 在车颈处通风板的接合部分从前方与接合部分接合的 过程中, 车颈处通风板可相对于雨水排水沟定位在所需位置上。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 任何的台阶 ( 高度差 ) 和不稳定间隙都不会形成在车颈处通风板的 装饰表面和雨水排水沟的装饰表面之间的边界位置内。其结果是, 可防止车颈处通风板和 雨水排水沟的外观被破坏。
附图简述
图 1(A) 是具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1 的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的汽车示意前视图, 而图 1(B) 是沿图 1(A) 中的线 B-B 截取的剖视图。
图 2 是沿图 1 中的线 II-II 截取的剖视图。
图 3(A) 是用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的车颈处通风板立体 图, 而图 3(B) 是图 3(A) 中箭头 B 所指部分的放大图。
图 4(A) 是用于根据本发明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的雨水排水沟的下部的立体 图, 图 4(B) 是雨水排水沟的接合部分的平面图, 而图 4(C) 是沿图 4(B) 的线 C-C 截取的剖 视图。
图 5(A) 是一平面图, 该图示出车颈处通风板的接合部分和雨水排水沟的接合部 分是如何彼此接合的, 而图 5(B) 是沿图 5(A) 的线 B-B 截取的剖视图。
图 6(A) 是传统的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的示意平面图, 而沿图 6(B) 是沿图 6(A) 的线 B-B 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
以下将参照图 1 至 5 来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1 的汽车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
此外, 附图中的前和后、 右和左以及上和下分别对应于汽车的前和后、 右和左以及 上和下。
< 关于汽车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的概述 >
如图 1(A) 所示, 雨水排水沟 20 附连到支撑汽车挡风玻璃 G 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 的右和左前柱 11 上以沿着前柱 11 延伸。如图 1(B) 所示, 雨水排水沟 20 定位成盖住前柱 11 和挡风玻璃 G 之间的缝隙 S, 这样, 雨水可沿着前柱 11 往下流。
此外, 车颈处通风板 30 设置在挡风玻璃 G 和发动机盖 40 之间。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由右和左雨水排水沟 20 的下部来支撑, 它们将在下文中进行描 述。此外, 在此情况下, 雨水排水沟 20 的装饰表面 20e 可以与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装饰表面 34e 是连续的。
< 关于车颈处通风板 30>
如图 2 和 3(A) 所示, 车颈处通风板 30 具有第一突脊部分 31、 沟槽部分 32、 第二突 脊部分 33 以及装饰部分 34, 它们从前向后侧顺序地定位。第一突脊部分 31、 沟槽部分 32、 第二突脊部分 33 以及装饰部分 34 分别成形而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此外, 车颈处通风板30 的沟槽部分 32 的底部 32b 由车颈上板 16( 图 2) 从下方支撑。此外, 如图 2 所示, 定位在 车颈处通风板 30 前端的第一突脊部分 31 和第二突脊部分 33 的顶部 33t 之间形成的部分 可被发动机盖 40 的后端周边 43 盖住。此外, 密封条 31w 定位和附连在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 第一突脊部分 31 上, 同时沿着第一突脊部分 31 的顶部延伸, 由此密封发动机盖 40 和车颈 处通风板 30 之间的空间。
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装饰部分 34 是从外面可见的部分, 并具有附连到装饰部分 34 的后端周边的密封构件 34s。如图 2 所示, 挡风玻璃 G 的下端周边 Gd 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 整个宽度被密封构件 34s 盖住。装饰部分 34 的表面 34e 对应于本发明的装饰表面。因此, 装饰部分 34 的表面 34e 在下文中可被成为装饰表面 34e。
如图 3(A) 和 3(B) 所示, 车颈处通风板 30 具有接合部分 37, 它们形成在装饰部分 34 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 ( 右端和左端 ) 内。该接合部分 37 构造成与雨水排水沟 20 的接合 部分 25( 将在下文中描述 ) 接合, 这样, 当部分 37 和 25 彼此接合时, 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装 饰部分 34 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就可连接到右和左雨水排水沟 20 的下部。
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左和右接合部分 37 对称地形成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因此, 将参照图 3(B) 来描述右边接合部分 37 的结构, 作为接合部分 37 的代表结构。 接合部分 37 具有板部分 374。该板部分 374 从装饰部分 34 的后表面向下突出并 沿前、 后方向延伸。板部分 374 具有第一爪部分 371、 第二爪部分 372 以及连接板部分 375, 它们形成在板部分的右侧表面上。
接合部分 37 的第一爪部分 371 具有垂直的板部分 371w 和甲板部分 371y, 该甲板 部分 371y 从垂直的板部分 371w 的下端向后突出, 于是具有倒置的 L 形。由此成形的第一 爪部分 371 形成在板部分 374 的后端上部内。接合部分 37 的第二爪部分 372 由臂章形的 肋部 372r 和从肋部 372r 下端向后突出的甲板部分 372y 构成。由此成形的第二爪部分 372 形成在板部分 374 的前侧下部内。此外, 连接板部分 375 形成为基本上平行于装饰部分 34 的后表面, 同时, 连接第一爪部分 371 的垂直板部分 371w 的前表面下部和第二爪部分 372 的肋部 372r 的后表面上部。
第一爪部分 371、 第二爪部分 372 和连接板部分 375 相对于板部分 374 的水平 ( 向 右 ) 突出的尺寸设定为彼此相等, 以使接合部分 37 可形成具有突脊形状。
< 关于雨水排水沟 20 的接合部分 25>
例如, 如图 1(A) 所示, 雨水排水沟 20 的下部形成为向下突出超过挡风玻璃 G 的下 端周边 Gd。此外, 例如, 如图 4(A) 所示, 接合部分 25 形成在右雨水排水沟 20 的下侧左表面 上。此外, 接合部分 25 形成在左雨水排水沟 20 的下侧右表面内 ( 图 1(A))。此外, 右、 左雨 水排水沟 20 的接合部分 25 沿车辆宽度方向对称地形成。因此, 将参照图 4(A) 至 4(C) 来 描述右边接合部分 25 的结构, 作为接合部分 25 的代表结构。
接合部分 25 具有内垂直壁部分 251 和外垂直壁部分 253, 内垂直壁部分 251 构成 雨水排水沟 20 的下侧左表面, 而外垂直壁部分 253 基本上与表面内垂直壁部分 251 相对地 定位。两个垂直壁部分 251 和 253 形成为其前部较高而后部较低。此外, 接合部分 25 的内 垂直壁部分 251 和外垂直壁部分 253 的后端部分通过后梁部分 254 彼此连接。还有, 垂直 壁部分 251 和 253 的前下端通过底板部分 255 彼此连接。即, 接合部分 25 的前部是由内垂 直壁部分 251、 外垂直壁部分 253 和底板部分 255 形成并形成为具有大致的 U 形沟槽形状。
此外, 接合部分 25 具有形成在其内垂直壁部分 251 和外垂直壁部分 253 之间的开 口 256 以从底板部分 255 延伸到后梁部分 254。此外, 内垂直壁部分 251 具有第一接纳部分 261 和第二接纳部分 262, 它们侧向地突出到开口 256 内。
第一接纳部分 261 形成这样一个部分, 即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接合部分 37 的第一 爪部分 371 从前方和下方钩在该部分上。第一接纳部分 261 的后端周边连接到后梁部分 254。即, 第一接纳部分 261 定位在开口 256 的后端位置上。
第二接纳部分 262 形成这样一个部分, 即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接合部分 37 的第二 爪部分 372 从前方和下方钩在该部分上, 且该部分从下方支撑连接板部分 375。如图 4(C) 所示, 第二接纳部分 262 定位在开口 256 的前端位置上, 使其具有与第一接纳部分 261 基本 上同样的高度。
如图 4(B) 所示, 接合部分 25 的内垂直壁部分 251 和外垂直壁部分 253 之间的距 离设定为在底板部分 255 的一个位置处朝向接合部分 25 的前端增加。即, 该距离设定为在 邻近于开口 256 的位置处为最小。此外, 接合部分 25 的内垂直壁部分 251 和外垂直壁部分 253 之间的距离在邻近于开口 256 的该位置处设定为基本上等于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接合部 分 37 的宽度。此外, 第一接纳部分 261 和第二接纳部分 262 的远端 ( 左端 ) 和外垂直壁部 分 253 之间的距离设定为使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接合部分 37 的板部分 374 可插入其间 ( 图 5(A))。
< 关于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附连操作 > 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附连操作是在右和左雨水排水沟 20 的附连操作完成之后才进行的。 即, 在右和左雨水排水沟 20 附连的情况下, 形成在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车辆宽度方 向两侧 ( 右侧和左侧 ) 内的接合部分 37 从前方与右、 左雨水排水沟 20 的接合部分 25 接合。 如前所述, 各个雨水排水沟 20 的接合部分 25 的内垂直壁部分 251 和外垂直壁部分 253 之 间的距离设定为在底板部分 255 的该位置处朝向接合部分 25 的前端增加, 例如这显示在图 4(B) 中。因此, 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右和左接合部分 37, 各可被各雨水排水沟 20 的接合部 分 25 的内垂直壁部分 251 和外垂直壁部分 253 导向。因此, 接合部分 37 可容易地与接合 部分 25 配装接合。
此外, 如图 5(A) 和 5(B) 所示, 在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右和左接合部分 37 从前方压 入雨水排水沟 20 接合部分 25 内的过程中, 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接合部分 37 的第一爪部分 371 可插入雨水排水沟 20 的接合部分 25 的开口 256 内, 于是, 从前方和下方钩住第一接纳 部分 261。类似地, 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接合部分 37 的第二爪部分 372 可插入雨水排水沟 20 的接合部分 25 的开口 256 内, 于是, 从前方和下方钩住第二接纳部分 262。此外, 车颈处 通风板 30 的接合部分 37 的连接板部分 375 可由雨水排水沟 20 的接合部分 25 的第二接纳 部分 262 从下方来支撑。此外, 如图 5(B) 所示, 接合部分 37 的第二爪部分 372 的下端表面 372e 可由雨水排水沟 20 的接合部分 25 的底板部分 255 从下面来支撑。
此外, 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接合部分 37 从前方压入雨水排水沟 20 的接合部分 25 内, 以使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接合部分 37 可在侧向受到雨水排水沟 20 的内垂直壁部分 251 和外垂直壁部分 253 约束。
即, 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接合部分 37 与雨水排水沟 20 的接合部分 25 接合, 这样,
可阻止车颈处通风板 30 垂直地移动和相对于雨水排水沟 20 水平地转动。
此外, 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接合部分 37 与雨水排水沟 20 的接合部分 25 接合, 这样, 雨水排水沟 20 的装饰表面 20e 和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装饰表面 34e 可以彼此是连续的。
< 根据本实施例的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的优点 >
根据本实施例的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 因为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接合部分 37 与 雨水排水沟 20 的接合部分 25 接合, 所以, 可防止车颈处通风板 30 相对于雨水排水沟 20 垂 直地移动。其结果是, 例如即使向上或向下的力施加到车颈处通风板 30, 则车颈处通风板 30 可避免相对于雨水排水沟 20 向上或向下地位移。因此, 任何的台阶 ( 高度差 ) 都不会形 成在雨水排水沟 20 的装饰表面 20e 和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装饰表面 34e 之间的边界位置 K 内 ( 图 5(A))。
此外, 因为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接合部分 37 与雨水排水沟 20 的接合部分 25 接合, 所以, 可阻止车颈处通风板 30 相对于雨水排水沟 20 水平地转动。其结果是, 例如即使水平 力施加到车颈处通风板 30, 车颈处通风板 30 可被阻止相对于雨水排水沟 20 水平转动地移 位。因此, 其宽度纵向变化的任何不稳定间隙不能形成在雨水排水沟 20 的装饰表面 20e 和 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装饰表面 34e 之间的边界位置 K 内。 因此, 围绕车颈处通风板 30 和雨水排水沟 20 的一个部分更美观。
此外, 右和左雨水排水沟 20 的各个接合部分 25 具有第一接纳部分 261 和第二接 纳部分 262, 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各个接合部分 37 的第一爪部分 371 钩在第一接纳部分 261 上, 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各个接合部分 37 的第二爪部分 372 钩在第二接纳部分 262 上。第 一和第二接纳部分 261 和 262 定位成沿后、 前方向上彼此隔开。即, 分别彼此隔开形成的多 个爪部分 371 和 372 以及多个接纳部分 261 和 262 彼此接合, 同时, 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接 合部分 37 和雨水排水沟 20 的接合部分 25 彼此接合。因此, 可有效地防止车颈处通风板 30 水平转动地移位。
此外, 右和左雨水排水沟 20 的各个沟槽形状接合部分 25 成形为使其宽度可向前 增加。因此, 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接合部分 37 可容易地从前方与接合部分 25 接合。此外, 雨水排水沟 20 的各个接合部分 25 成形为使其宽度可向后减小。因此, 在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接合部分 37 从前方与接合部分 25 接合的过程中, 车颈处通风板 30 可相对于雨水排水沟 20 定位在所需位置上。
< 改变形式 >
此外, 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可容易地改变或修改, 而不会脱 离本发明的要旨。例如, 在本实施例中, 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各个接合部分 37 形成为具有突 脊形状, 雨水排水沟 20 的各个接合部分 25 形成为具有沟槽形状。然而, 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各个接合部分 37 形成为具有沟槽形状, 而雨水排水沟 20 的各个接合部分 25 可形成为具 有突脊形状。
此外, 在上述实例中, 车颈处通风板 30 的各个接合部分 37 具有两个前和后爪部分 371 和 372。此外, 雨水排水沟 20 的各个接合部分 25 具有被爪部分 371 和 372 钩住的两个 前、 后接纳部分 261 和 262。然而, 爪部分和接纳部分的数量可按照需要适当地改变。
附图标记
11 前柱
8102421656 A CN 102421668
说雨水排水沟 装饰表面 接合部分 第一接纳部分 第二接纳部分 车颈处通风板 装饰表面 接合部分 第一爪部分 第二爪部分 连接板部分 发动机盖 挡风玻璃 边界位置明书7/7 页20 20e 25 261 262 30 34e 37 371 372 375 40 G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