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1692252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04.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390198.5

申请日:

2011.11.30

公开号:

CN102419478A

公开日:

2012.04.1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2B 27/09申请日:20111130|||公开

IPC分类号:

G02B27/09; G02B27/28

主分类号:

G02B27/09

申请人:

华侨大学

发明人:

郑维涛; 吴逢铁; 张前安; 程治明

地址: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东华侨大学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代理人:

戴中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其包括在放置在光学导轨上的激光器,以及沿激光光路在此光学导轨上依次放置可调衰减器、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光阑、第一轴棱锥、会聚透镜和第二轴棱锥,会聚透镜与第一轴棱锥之间的距离大于会聚透镜的焦距并小于第一轴棱锥产生的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传播距离;本发明利用会聚透镜聚焦第一轴棱锥产生的近似无衍射光束来形成具有发散角的环状光束,然后用具有发散角的环状光束照射第二轴棱锥,从而产生新的近似无衍射光束,此新的近似无衍射光束传播距离大大增加,而中心光斑发散相对较小。

权利要求书

1: 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包括光学导轨、 激光器、 可调衰减 器、 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 光阑、 第一轴棱锥、 第二轴棱锥和会聚透镜, 其中, 第一轴棱锥的 底角小于第二轴棱锥的底角 ; 在光学导轨上放置激光器, 沿激光光路在此光学导轨上依次放置可调衰减器、 望远镜 准直扩束系统、 光阑、 第一轴棱锥、 会聚透镜、 第二轴棱锥 ; 会聚透镜与第一轴棱锥之间的距 离大于会聚透镜的焦距并小于第一轴棱锥产生的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传播距离。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 其特征在于 : 上述激光 器、 上述可调衰减器、 上述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 上述光阑、 上述第一轴棱锥、 上述会聚透镜 和上述第二轴棱锥根据需要在上述光学导轨上任意滑动。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 其特征在于 : 上述可调 衰减器由两个偏振片组成, 通过旋转此两个偏振片改变此两个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之间的夹 角来对透过的光强进行控制。

说明书


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领域, 具体是一种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背景技术 无衍射光束具有在自由空间传播时保持光强分布不变、 中心光斑小、 光强高度集 中以及自重建等一系列独特的性质。因此, 自从它被提出以来, 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虽然 受到不存在无限大能量的限制而得不到严格意义上的无衍射光束, 但是, 在实验室得到的 近似无衍射光束几乎具备了无衍射光束应有的特性。早期的研究者指出无衍射光束可以 应用于高精度定向、 测距、 准直、 激光加工以及生物工程等多种领域。到目前, 已经有多种 方法可以产生近似无衍射光束, 如轴棱锥法、 计算机全息法、 环逢 - 透镜法、 透镜轴棱锥法、 谐振腔法等。但是以上各种方法均因受到有限孔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不能得到传输距 离很长的近似无衍射光束。如实验室最常用的轴棱锥法, 其产生的近似无衍射光的理想传 输距离为 Zmax = R/(n-1)γ( 其中 R 是入射光束半径, n 为轴棱锥材料折射率, γ 是轴棱锥 底角 )。从上述表达式中可以看出, 近似无衍射光的理想传输距离正比于入射光束半径, 反 比于轴棱锥底角, 这就意味着用半径为 5mm 的光束照射一个底角为 0.5 度、 折射率为 1.516 的轴棱锥, 得到的近似无衍射光束的理想无衍射距离仅仅为 1.11m 左右。这使得近似无衍 射光束在定向、 测距、 准直等方面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 如何能获得传播距离长 且光束质量好的近似无衍射光束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外也有一部分学者进行了一些相关 研究, 例如, 赵斌等利用望远镜系统对轴棱锥产生的无衍射光进行扩束, 从而得到较长距离 的近似无衍射光, 但是这种方法在扩大无衍射距离的同时也将近似无衍射光中心光斑放大 了; Vladimir Belyi 等人用经过会聚透镜聚焦后的球面波连续通过两个轴棱锥的方法将近 似无衍射光的无衍射距离扩大到了几十米, 然而这种方法产生的近似无衍射光的中心光斑 发散同样相当厉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 其能够使近似无 衍射光束传播距离大大增加, 而中心光斑发散相对较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
     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 包括 : 光学导轨、 激光器、 可调衰减器、 望远镜 准直扩束系统、 光阑、 第一轴棱锥、 第二轴棱锥和会聚透镜, 其中, 第一轴棱锥的底角小于第 二轴棱锥的底角 ;
     在光学导轨上放置激光器, 沿激光光路在此光学导轨上依次放置可调衰减器、 望 远镜准直扩束系统、 光阑、 第一轴棱锥、 会聚透镜、 第二轴棱锥 ; 会聚透镜与第一轴棱锥之间 的距离大于会聚透镜的焦距并小于第一轴棱锥产生的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传播距离。
     上述激光器、 上述可调衰减器、 上述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 上述光阑、 上述第一轴 棱锥、 上述会聚透镜和上述第二轴棱锥根据需要在上述光学导轨上任意滑动。
     上述可调衰减器由两个偏振片组成, 通过旋转此两个偏振片改变此两个偏振片的 偏振方向之间的夹角来对透过的光强进行控制。
     采用上述方案后, 本发明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 工作时, 打开激光 器, 经衰减和扩束准直后的激光光束经过光阑, 然后正入射第一轴棱锥, 在第一轴棱锥后一 定距离内形成近似无衍射区域。会聚透镜放置在此近似无衍射区域内, 在会聚透镜的后焦 面上形成一个聚焦环, 在聚焦环后形成具有发散角的环形光束, 此环形光束正入射到第二 轴棱锥, 在第二轴棱锥后将形成新的近似无衍射光束, 该新的近似无衍射光束具有传播距 离长, 且中心光斑发散角较小的特点。 而且, 根据需要, 可通过改变会聚透镜的焦距, 会聚透 镜与第二轴棱锥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一、 第二两个轴棱锥的底角差等参数来得到传播距离从 几十米到上百米的近似无衍射光束。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
     图 2 为本发明的光路示意图 ;
     图 3(a)、 图 3(b) 为本发明的装置于不同距离处拍摄的光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和原理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 如图 1 所示, 包括光学导轨 1、 半导体 激光器 2、 可调衰减器 3、 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 4、 光阑 5、 第一轴棱锥 6、 会聚透镜 7 和第二轴 棱锥 8, 其中, 第一轴棱锥 6 的底角小于第二轴棱锥 8 的底角 ; 可调衰减器 3 由两个偏振片 组成, 通过旋转此两个偏振片改变此两个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之间的夹角来对透过的光强进 行控制。
     半导体激光器 2 放置在光学导轨 1 上, 沿激光光路在光学导轨 1 上依次放置可调 衰减器 3、 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 4、 光阑 5、 第一轴棱锥 6、 会聚透镜 7 和第二轴棱锥 8。其中, 激光器 2、 可调衰减器 3、 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 4、 光阑 5, 第一轴棱锥 6、 会聚透镜 7 和第二轴 棱锥 8 均可在光学导轨 1 上沿激光光路的方向任意滑动。
     工作时, 打开半导体激光器 2, 半导体激光器 2 产生激光光束, 此激光光束经可调 衰减器 3 衰减和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 4 扩束准直后经过半径为 R 的光阑 5, 然后正入射第一 轴棱锥 6, 在第一轴棱锥 6 后约为 Zmax1 = R/(n-1)γ1 的距离内形成近似无衍射区域, 其中 R 是入射光束半径, n 为轴棱锥材料折射率, γ1 为第一轴棱锥 6 的底角。沿激光光路的方向 调节会聚透镜 7 的位置, 使 f < d1 < Zmax1, 此时, 在会聚透镜 7 的后焦面上将形成一个聚焦 环 9, 其中, f 为会聚透镜 7 的焦距, d1 为第一轴棱锥 6 与会聚透镜 7 于沿激光光路方向上的 距离, 聚焦环 9 后就会形成具有发散角 θ 的环形光束 10, 其中, 环形光束 10 正入射到第二 轴棱锥 8, 在第二轴棱锥 8 后就形成了新的近似无衍射光束 11。近似无衍射光束 11 传播距 离大大增加, 而中心光斑发散相对较小。当取参数 γ1 = 0.5°, γ2 = 1°, f = 150mm, d1 = 600mm, d2 = 800mm, 第一轴棱锥 6 和第二轴棱锥 8 的折射率 n = 1.516 时, 其中, γ2 为 第二轴棱锥 8 的底角, d2 为会聚透镜 7 与第二轴棱锥 8 于沿激光光路方向上的距离, 实验测 得当近似无衍射光束传播到 80 米处时, 其中心光斑半径约为 10mm。 实验拍得不同距离处光
     斑如图 3(a)、 图 3(b) 所示, 图 3(a) 中最小刻度为 20μm, 图 3(b) 中最小刻度为 1mm。而本 实验所使用的半导体激光器 2 发出的高斯光传播到 80 米处时中心光斑半径达到 35mm。由 于本实验要求光束传播距离较大, 因此需要的光源功率不能太小, 本实验所采用的光源功 率为 90mW。
     本发明的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 主要是利用带有发散角 θ 的环形 光束 10 入射到第二轴棱锥 8 来产生传播距离长的近似无衍射光束。因此可以利用改变环 形光束 10 的发散角 θ、 环宽度 S 以及直接改变第二轴棱锥 8 后光束的发散角来调节所产生 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传播距离。即利用改变会聚透镜 7 的焦距 f 来改变环形光束 10 的发散 角θ; 改变会聚透镜 7 与第二轴棱锥 8 之间的距离 d2 来改变入射到第二轴棱锥 8 的环宽度 S; 改变第一轴棱锥 6 和第二轴棱锥 8 的底角差 γ2-γ1 来直接改变第二轴棱锥 8 后光束的 发散角。

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19478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4.18CN102419478A*CN102419478A*(21)申请号 201110390198.5(22)申请日 2011.11.30G02B 27/09(2006.01)G02B 27/28(2006.01)(71)申请人华侨大学地址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东华侨大学(72)发明人郑维涛 吴逢铁 张前安 程治明(74)专利代理机构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代理人戴中生(54) 发明名称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57)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其包括在。

2、放置在光学导轨上的激光器,以及沿激光光路在此光学导轨上依次放置可调衰减器、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光阑、第一轴棱锥、会聚透镜和第二轴棱锥,会聚透镜与第一轴棱锥之间的距离大于会聚透镜的焦距并小于第一轴棱锥产生的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传播距离;本发明利用会聚透镜聚焦第一轴棱锥产生的近似无衍射光束来形成具有发散角的环状光束,然后用具有发散角的环状光束照射第二轴棱锥,从而产生新的近似无衍射光束,此新的近似无衍射光束传播距离大大增加,而中心光斑发散相对较小。(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3 页CN 102419490 A 1。

3、/1页21.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导轨、激光器、可调衰减器、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光阑、第一轴棱锥、第二轴棱锥和会聚透镜,其中,第一轴棱锥的底角小于第二轴棱锥的底角;在光学导轨上放置激光器,沿激光光路在此光学导轨上依次放置可调衰减器、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光阑、第一轴棱锥、会聚透镜、第二轴棱锥;会聚透镜与第一轴棱锥之间的距离大于会聚透镜的焦距并小于第一轴棱锥产生的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传播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激光器、上述可调衰减器、上述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上述光阑、上述第一轴棱锥、上述会聚透镜和上述第二轴棱锥根据需要。

4、在上述光学导轨上任意滑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可调衰减器由两个偏振片组成,通过旋转此两个偏振片改变此两个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之间的夹角来对透过的光强进行控制。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19478 ACN 102419490 A 1/3页3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光学领域,具体是一种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背景技术0002 无衍射光束具有在自由空间传播时保持光强分布不变、中心光斑小、光强高度集中以及自重建等一系列独特的性质。因此,自从它被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虽然受到不存在无限大能量的限制而得不。

5、到严格意义上的无衍射光束,但是,在实验室得到的近似无衍射光束几乎具备了无衍射光束应有的特性。早期的研究者指出无衍射光束可以应用于高精度定向、测距、准直、激光加工以及生物工程等多种领域。到目前,已经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近似无衍射光束,如轴棱锥法、计算机全息法、环逢-透镜法、透镜轴棱锥法、谐振腔法等。但是以上各种方法均因受到有限孔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不能得到传输距离很长的近似无衍射光束。如实验室最常用的轴棱锥法,其产生的近似无衍射光的理想传输距离为ZmaxR/(n-1)(其中R是入射光束半径,n为轴棱锥材料折射率,是轴棱锥底角)。从上述表达式中可以看出,近似无衍射光的理想传输距离正比于入射光束半径,。

6、反比于轴棱锥底角,这就意味着用半径为5mm的光束照射一个底角为0.5度、折射率为1.516的轴棱锥,得到的近似无衍射光束的理想无衍射距离仅仅为1.11m左右。这使得近似无衍射光束在定向、测距、准直等方面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如何能获得传播距离长且光束质量好的近似无衍射光束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也有一部分学者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例如,赵斌等利用望远镜系统对轴棱锥产生的无衍射光进行扩束,从而得到较长距离的近似无衍射光,但是这种方法在扩大无衍射距离的同时也将近似无衍射光中心光斑放大了;Vladimir Belyi等人用经过会聚透镜聚焦后的球面波连续通过两个轴棱锥的方法将近似无衍射光的无衍射距。

7、离扩大到了几十米,然而这种方法产生的近似无衍射光的中心光斑发散同样相当厉害。发明内容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其能够使近似无衍射光束传播距离大大增加,而中心光斑发散相对较小。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0005 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包括:光学导轨、激光器、可调衰减器、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光阑、第一轴棱锥、第二轴棱锥和会聚透镜,其中,第一轴棱锥的底角小于第二轴棱锥的底角;0006 在光学导轨上放置激光器,沿激光光路在此光学导轨上依次放置可调衰减器、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光阑、第一轴棱锥、会聚透镜、第二轴棱锥;会聚透镜与第一。

8、轴棱锥之间的距离大于会聚透镜的焦距并小于第一轴棱锥产生的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传播距离。0007 上述激光器、上述可调衰减器、上述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上述光阑、上述第一轴棱锥、上述会聚透镜和上述第二轴棱锥根据需要在上述光学导轨上任意滑动。说 明 书CN 102419478 ACN 102419490 A 2/3页40008 上述可调衰减器由两个偏振片组成,通过旋转此两个偏振片改变此两个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之间的夹角来对透过的光强进行控制。0009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工作时,打开激光器,经衰减和扩束准直后的激光光束经过光阑,然后正入射第一轴棱锥,在第一轴棱锥后一定距离内。

9、形成近似无衍射区域。会聚透镜放置在此近似无衍射区域内,在会聚透镜的后焦面上形成一个聚焦环,在聚焦环后形成具有发散角的环形光束,此环形光束正入射到第二轴棱锥,在第二轴棱锥后将形成新的近似无衍射光束,该新的近似无衍射光束具有传播距离长,且中心光斑发散角较小的特点。而且,根据需要,可通过改变会聚透镜的焦距,会聚透镜与第二轴棱锥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一、第二两个轴棱锥的底角差等参数来得到传播距离从几十米到上百米的近似无衍射光束。附图说明0010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0011 图2为本发明的光路示意图;0012 图3(a)、图3(b)为本发明的装置于不同距离处拍摄的光斑图。具体实施方式0013 下面结合。

10、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和原理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0014 本发明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光学导轨1、半导体激光器2、可调衰减器3、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4、光阑5、第一轴棱锥6、会聚透镜7和第二轴棱锥8,其中,第一轴棱锥6的底角小于第二轴棱锥8的底角;可调衰减器3由两个偏振片组成,通过旋转此两个偏振片改变此两个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之间的夹角来对透过的光强进行控制。0015 半导体激光器2放置在光学导轨1上,沿激光光路在光学导轨1上依次放置可调衰减器3、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4、光阑5、第一轴棱锥6、会聚透镜7和第二轴棱锥8。其中,激光器2、可调衰减器3、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4、光阑5,第。

11、一轴棱锥6、会聚透镜7和第二轴棱锥8均可在光学导轨1上沿激光光路的方向任意滑动。0016 工作时,打开半导体激光器2,半导体激光器2产生激光光束,此激光光束经可调衰减器3衰减和望远镜准直扩束系统4扩束准直后经过半径为R的光阑5,然后正入射第一轴棱锥6,在第一轴棱锥6后约为Zmax1R/(n-1)1的距离内形成近似无衍射区域,其中R是入射光束半径,n为轴棱锥材料折射率,1为第一轴棱锥6的底角。沿激光光路的方向调节会聚透镜7的位置,使fd1Zmax1,此时,在会聚透镜7的后焦面上将形成一个聚焦环9,其中,f为会聚透镜7的焦距,d1为第一轴棱锥6与会聚透镜7于沿激光光路方向上的距离,聚焦环9后就会形。

12、成具有发散角的环形光束10,其中,环形光束10正入射到第二轴棱锥8,在第二轴棱锥8后就形成了新的近似无衍射光束11。近似无衍射光束11传播距离大大增加,而中心光斑发散相对较小。当取参数10.5,21,f150mm,d1600mm,d2800mm,第一轴棱锥6和第二轴棱锥8的折射率n1.516时,其中,2为第二轴棱锥8的底角,d2为会聚透镜7与第二轴棱锥8于沿激光光路方向上的距离,实验测得当近似无衍射光束传播到80米处时,其中心光斑半径约为10mm。实验拍得不同距离处光说 明 书CN 102419478 ACN 102419490 A 3/3页5斑如图3(a)、图3(b)所示,图3(a)中最小刻。

13、度为20m,图3(b)中最小刻度为1mm。而本实验所使用的半导体激光器2发出的高斯光传播到80米处时中心光斑半径达到35mm。由于本实验要求光束传播距离较大,因此需要的光源功率不能太小,本实验所采用的光源功率为90mW。0017 本发明的长距离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产生装置,主要是利用带有发散角的环形光束10入射到第二轴棱锥8来产生传播距离长的近似无衍射光束。因此可以利用改变环形光束10的发散角、环宽度S以及直接改变第二轴棱锥8后光束的发散角来调节所产生近似无衍射光束的传播距离。即利用改变会聚透镜7的焦距f来改变环形光束10的发散角;改变会聚透镜7与第二轴棱锥8之间的距离d2来改变入射到第二轴棱锥8的环宽度S;改变第一轴棱锥6和第二轴棱锥8的底角差2-1来直接改变第二轴棱锥8后光束的发散角。说 明 书CN 102419478 ACN 102419490 A 1/3页6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19478 ACN 102419490 A 2/3页7图2图3a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19478 ACN 102419490 A 3/3页8图3b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19478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光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