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686640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20486.X

申请日:

2015.01.15

公开号:

CN104852215A

公开日:

2015.08.1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R 13/639申请日:20150115|||公开

IPC分类号:

H01R13/639

主分类号:

H01R13/639

申请人: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片柳雅之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14-025027 2014.02.13 JP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代理人:

周晨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能够与包括匹配外壳的匹配连接器配合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具有维持构件。所述维持构件具有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具有第一臂和由所述第一臂支撑的第一维持部。所述第二部具有第二臂和由所述第二臂支撑的第二维持部。当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匹配连接器彼此配合时,所述匹配外壳的侧部被插入在所述第一部的前端和所述第二部的前端之间。当所述连接器处于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匹配连接器配合的配合状态时,所述维持构件通过所述第一维持部和所述第二维持部保持所述匹配外壳的侧部以维持所述配合状态。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能够与包括匹配外壳的匹配连接器配合,其中:所述连接器具有将与所述匹配连接器配合的配合端;所述配合端定位在前后方向上的所述连接器的前端;所述连接器包括两个以上触点、保持构件、外壳和维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将所述触点布置在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的间距方向上以保持所述触点;所述外壳在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间距方向的上下方向上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中的一个是不具有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向外突出的部分且不具有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可向外突出的部分的平面;所述维持构件具有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具有第一臂和由所述第一臂支撑的第一维持部;所述第二部具有第二臂和由所述第二臂支撑的第二维持部;所述第一部的前端和所述第二部的前端被定位成在所述间距方向上彼此分开;当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匹配连接器彼此配合时,所述匹配外壳的侧部被插入在所述第一部的前端和所述第二部的前端之间,其中,所述匹配外壳的侧部与所述间距方向相交;以及当所述连接器处于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匹配连接器配合的配合状态时,所述维持构件通过所述第一维持部和所述第二维持部保持所述匹配外壳的侧部以维持所述配合状态。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每一个是不具有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向外突出的部分且不具有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可向外突出的部分的平面。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维持部和所述第 二维持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位于彼此相同的位置。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维持构件具有将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彼此联接的联接部。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联接部将所述第一部的后端和所述第二部的后端彼此联接。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当沿所述上下方向观察时彼此相交。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部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维持部前方的第一引导件;以及所述第二部具有位于所述第二维持部前方的第二引导件。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匹配外壳的侧部不具有开口。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器包括两个维持构件;所述匹配外壳具有两个侧部;以及在所述配合状态下,所述维持构件分别保持所述侧部以维持所述配合状态。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维持构件与所述外壳可分开地形成;以及所述维持构件由所述保持构件保持。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保持构件具有沿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间距方向延伸的板状部;所述板状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在所述间距方向上向内凹陷;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中的一个是内部部分;所述内部部分的一部分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位于与所述凹部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并且在所述间距方向上位于所述凹部之外;以及在所述配合状态下,所述内部部分的所述一部分被移动到所述凹部的内侧。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内部部分的前端位于所述凹部内。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器能够与作为一种类型的匹配连接器的标准USB插头配合;以及所述第一维持部和所述第二维持部中的每一个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标准USB插头的匹配外壳的侧部能够到达的位置。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通过冲压和弯曲单个金属板形成所述维持构件。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通过弯曲单个线材形成所述维持构件。

说明书

说明书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与包括匹配外壳的匹配连接器配合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很多情况下,该类型的连接器具有配合状态维持结构,该结构用于维持该连接器与匹配连接器的配合状态。例如,JP-A 2008-527651(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有由摩擦锁构成的配合状态维持结构的连接器;该专利文献1的内容通过引用方式纳入此文。
参考图13,专利文献1公开了作为现有连接器的通用串行总线(USB)插座(连接器)910。USB插座910与包括金属壳体(匹配外壳)960的USB插头(匹配连接器)950是可配合的。金属壳体960具有上表面962。至少上表面962形成有两个开口964。USB插座910包括插座外壳920。插座外壳920具有上表面,其中至少上表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可弹性变形的两个叶状弹簧922。当USB插头950与USB插座910配合时,金属壳体960被插入到插座外壳920中。同时,叶状弹簧922的端部被向上移动以在金属壳体960的上表面上滑动。在USB插头950与USB插座910配合的配合状态下,叶状弹簧922的端部分别与金属壳体960的开口964接合以维持配合状态。
当USB插头950与USB插座910配合时,叶状弹簧922的端部被向上移动以突出到插座外壳920的上表面之外。因此,在USB插座910被安装在将使用的主机装置900中时,主机装置900需要设有使得叶状弹簧922的端部移动的空间。换言之,主机装置900通过如上所述空间的尺寸在上下方向上需要变大。从上述的说明中可以看出,现有的配合状态维持结构不适于在上下方向上降低主机装置900的尺寸。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将被安装在装置中且具有使该装置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被减小的尺寸的配合状态维持结构。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能够与包括匹配外壳的匹配连接器配合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将与匹配连接器配合的配合端。所述配合端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在所述连接器的前端。所述连接器包括两个以上触点、保持构件、外壳和维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将所述触点布置在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的间距方向上以保持所述触点。所述外壳在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间距方向的上下方向上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中的一个是不具有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向外突出的部分且不具有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可向外突出的部分的平面。所述维持构件具有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具有第一臂和由所述第一臂支撑的第一维持部。所述第二部具有第二臂和由所述第二臂支撑的第二维持部。所述第一部的前端和所述第二部的前端被定位成在所述间距方向上彼此分开。当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匹配连接器彼此配合时,所述匹配外壳的侧部被插入在所述第一部的前端和所述第二部的前端之间,其中,所述匹配外壳的侧部与所述间距方向相交。当所述连接器处于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匹配连接器配合的配合状态时,所述维持构件通过所述第一维持部和所述第二维持部保持所述匹配外壳的侧部以维持所述配合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维持构件通过第一维持部和第二维持部保持匹配外壳的侧部以维持配合状态。因此,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每一个不需要具有维持配合状态的部分。例如,即使当所述外壳的上表面设有将被连接到所述匹配外壳的接地弹簧时,所述外壳的下表面可平坦地形成。换言之,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是不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向外突出的部分并且不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可向外突出的部分的平面。因此,当连接器被安装在装置中时,所述装置不需要具有用于配合到连接器之上或之下的空间。因此,根据本发明,所述装置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可被减小。
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并通过参考附图,将实现对本发明的 目的的理解和对本发明的结构的更加完全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和匹配连接器的下部立体图,其中,连接器附接到电路板但是还没有与匹配连接器配合。
图2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和匹配连接器的下部立体图,其中,连接器附接到电路板并且与匹配连接器配合。
图3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上部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3的连接器的下部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3的连接器的侧视图,其中,连接器被附接到外轮廓由点划线示出的电路板以示出连接器和电路板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连接器的维持构件的前端附近(由点划线包围的部分)被放大示出。
图6是示出图3的连接器的主视图,其中,连接器附接到外轮廓由点划线示出的电路板以示出连接器和电路板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7是示出图3的连接器的维持构件的上部立体图,其中示出的虚线是假想线,该假想线示出了维持构件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每一个的后端的位置。
图8是示出图3的连接器的维持构件和匹配连接器的一部分的下部立体图。
图9是示出图3的连接器的俯视图,其中,连接器的外壳的外轮廓以虚线示出,并且匹配连接器的匹配外壳的外轮廓在配合操作下以点划线示出。
图10是示出图3的连接器的俯视图,其中,连接器的外壳的外轮廓以虚线示出,并且匹配连接器的匹配外壳的外轮廓在配合状态下以点划线示出。
图11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和图1的电路板的一部分的仰视图。
图12是示出图8的维持构件的修改例和匹配连接器的一部分的下部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现有USB插座和现有USB插头的立体图。
虽然本发明可接受多种修改和可选的形式,但是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在附图中以示例的形式示出并且将在本文中详细说明。然而,应当理解,附图和对其的详细说明旨在将本发明限定至所公开的特定形式,而是相反地,旨在覆盖落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中的所有修改例、等同例和替换例。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10是使用时附接到一装置(未示出)中的电路板700的板连接器。
如图1和11所示,电路板700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具有上表面702和下表面704。电路板700形成有多个固定部710和一个容纳部720。根据本实施例的各个固定部710是在Z方向上贯穿电路板700的孔。容纳部720是在前后方向(X方向)上从电路板700的前端706向后(在负X方向上)延伸的切除部。
连接器10从电路板700上方或者从电路板700的正Z侧被插入到容纳部720中以被固定到固定部710。从该结构中可以看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是所谓的插入式连接器,并且也是通孔连接器。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可适用于被安装到电路板700的上表面702的连接器以及表面安装技术(SMT)连接器。
如图1和2所示,连接器10能够沿X方向与匹配连接器80配合。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10是符合通信串行总线(USB)标准的USB插座,并且匹配连接器80是符合USB标准的标准USB插头。换言之,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能够与作为一种类型的匹配连接器80的标准USB插头配合。然而,本发明也适用于除了USB插座之外的连接器。此外,匹配连接器80不需要是诸如标准USB插头的USB插头。
参考图1和8,在本发明中,匹配连接器80包括由金属制成的匹配外壳810、每个由导体制成的四个第一匹配触点820、每个由导体制成的五个第二匹配触点830以及一个由绝缘体制成的匹配保持构件850。第一匹配触点820是用于USB2.0连接的触点,并且第二匹配触点830是用于USB3.0连接的触点。第一匹配触点820被设置在间距方向(Y方 向)上并且由匹配保持构件850保持。类似地,第二匹配触点830被设置在Y方向上并且由匹配保持构件850保持。
匹配外壳810覆盖匹配保持构件850。具体地,匹配外壳810具有两个宽部812和两个侧部818。各个宽部812形成有两个开口,而侧部818中的任一个不具有开口。在本实施例中,各个宽部812垂直于Z方向,并且各个侧部818垂直于Y方向。然而,宽部812与Z方向相交并且侧部818与Y方向相交就足够了。
如图1和3所示,连接器10具有将与匹配连接器80配合的配合端12。配合端12在X方向上位于连接器10的前端(正X侧端)。此外,连接器10具有位于后端(负X侧端)的最远端14,该最远端14在配合方向(前后方向,X方向)上离配合端12最远。当匹配连接器80与连接器10配合时,匹配连接器80从前端(配合端)12向后端(最远端)14被插入到连接器10中。
如图3和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包括每个由导体制成的四个(即,两个以上)第一触点(多个触点)200,每个由导体制成的五个(即,两个以上)第二触点(多个触点)300,一个由绝缘体制成的保持构件400、一个由金属制成的外壳500和每个由诸如金属的弹性可变形材料制成的两个维持构件600。第一触点200是用于USB2.0连接的触点,第二触点300是用于USB3.0连接的触点。
如图4和6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保持构件400具有基底部410、两个侧部420和板状部430。基底部410具有垂直于X方向的平坦板状形状。然而,基底部410可一定程度上与X方向斜交。换言之,基底部410与X方向相交就足够了。侧部420分别从基部410的Y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向后突出。板状部430从基底部410向前延伸(在正X方向上)。具体地,板状部430沿X方向和Y方向延伸以在Z方向上具有上表面432和下表面434以及在Y方向上具有两个侧表面436。换言之,板状部430具有与Z方向相交的平坦板状形状。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的板状部430垂直于Z方向。
如图4、6和9所示,保持构件400将第一触点200布置在Y方向上以保持第一触点200。第一触点200沿X方向延伸。各个第一触点200 具有接触部210、被保持部220和被固定部230。接触部210在Y方向上被布置在板状部430的上表面432上(参见图9)。被保持部220从上方被压入配合到基部410中以被基部410保持(参见图6)。被固定部230分别从被保持部220向下(在负Z方向上)延伸(参见图4)。
如图3、4和9所示,保持构件400将第二触点300布置在Y方向上以保持第二触点300。第二触点300沿X方向延伸。各个第二触点300具有接触部310、被保持部320和被固定部330。接触部310在Y方向上被布置在板状部430的上表面432上(参见图3)。被保持部320从后方被插入到基部410和板状部430中以被基部410和板状部430保持(参见图4)。被固定部330分别从被保持部320向下(在负Z方向上)延伸(参见图4)。
参考图11,在连接器10被附接到电路板700的附接状态下,被固定部230和被固定部330分别被插入到电路板700的固定部710中以通过钎焊等被固定。此外,在该附接状态下,被固定部230和被固定部330被分别连接到电路板700的导电图案(未示出)。
从图8和图9中可以看出,在连接器10与匹配连接器80(参见图2)完全配合的配合状态下,接触部210分别与第一匹配触点820保持接触,同时接触部310分别与第二匹配触点830保持接触。
参考图4和图9,保持构件400的各个侧部420形成有保持沟槽422和保持孔424。保持沟槽422是在XY平面上的具有U型形状的沟槽。保持孔424是在Z方向上贯穿侧部420的孔。根据本发明的保持孔424从保持沟槽422向下延伸。
从图9中可以看出,保持构件400的板状部430形成有两个凹部440。凹部440在Y方向上分别位于板状部430的相对两侧。凹部440分别位于保持沟槽422的前方。凹部440分别从板状部430的上表面432向下凹陷,同时在Y方向上从板状部430的两个侧面436向内凹陷。各个凹部440在Y方向上的尺寸增大,因为从保持沟槽422开始的距离增大。各个凹部440具有底面442(参见图5)。底面442位于板状部430的上表面432之下。
从图3和图4中可以看出,根据本实施例的外壳500由单个金属板 形成。外壳500覆盖保持构件400的大部分。外壳500在Z方向上具有上表面510和下表面520并且在Y方向上具有两个侧部530。外壳500的上表面510是不具有突出部和开口的均匀平面。类似地,外壳500的下表面520是除了金属板的接头之外的均匀平面。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上表面510和下表面520中的每一个是不具有在Z方向上向外突出的部分并且不具有在Z方向上可向外突出的部分的平面。
如图3和4所示,外壳500的各个侧部530不同地弯曲并且局部向下延伸。参考图11,在附接状态下,这些向下延伸的部分的端部被分别插入到电路板700的固定部710以通过钎焊等被固定。换言之,外壳500被接地到电路板700。
如图3至5所示,外壳500的各个侧部530形成有开口532和接触片534。开口532被设置在与板状部430的凹部440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开口532在Y方向上贯穿侧部530。接触片534突出到连接器10中以在Y方向上可弹性变形。接触片534在配合状态下与匹配外壳810的侧部818接触(参见图2)。
参考图7和8,根据本实施例的各个维持构件600通过冲压和弯曲单个金属板而形成。具体地,通过冲压单个金属板以形成坯件、然后弯曲坯件而形成各个维持构件600。各个维持构件600具有第一部(内部部分)620、第二部(外部部分)640、联接部660、被保持部670和被固定部680。联接部660具有在XY平面中的U型形状。第一部620和第二部640分别从U型形状的相对两端向前延伸。换言之,连接部660使得第一部620和第二部640彼此联接。被保持部670从联接部660向下延伸。被固定部680从被保持部670进一步向下延伸。
如图4和9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各个维持构件600被附接到保持构件400和被保持构件400保持。具体地,维持构件600的联接部660从上方被插入到保持构件400的侧部420的保持沟槽422中并且被保持沟槽422保持。此外,被保持部670被插入到保持孔424中并且被保持孔424保持。被固定部680从侧部420向下突出。在维持构件600被附接到保持构件400之后,外壳500从前方被附接到保持构件400以从上方覆盖维持构件600。
如图8和9所示,由正Y侧侧部420保持的维持构件600和由负Y侧侧部420保持的维持构件600具有相对于XZ平面彼此镜像对称的形状。除了此点外,两个维持构件600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和功能。
如图7所示,第一部620在X方向上从其后端624延伸到其前端622。第一部620具有第一斜体630、第一臂632、第一维持部634和第一引导体636。第一斜体630从后端624向前延伸同时向下倾斜。第一臂632从第一斜体630的前端向前延伸。第一臂632比第一斜体630窄从而可容易地弹性变形。第一维持部634位于第一臂632的前端附近并且被第一臂632支撑。第一引导体636位于第一维持部634的前方。
除了第二部640整体位于第一部620之下之外,第二部640具有与第一部620相同的结构。具体地,第二部640在X方向上从其后端644延伸到其前端642。第二部640具有第二斜体650、第二臂652、第二维持部654和第二引导体656。第二斜体650从后端644向前延伸同时向下倾斜。第二臂652从第二斜体650的前端向前延伸。第二臂652比第二斜体650窄从而可容易地弹性变形。第二维持部654位于第二臂632的前端附近并且被第二臂652支撑。第二引导体656位于第二维持部654的前方。
如图9所示,第一部620从侧部420的保持沟槽422向前延伸。第一部620局部地延伸通过板状部430的凹部440的内侧。第一部620的一部分,更具体地,第一臂632的一部分和第一引导体636的一部分,在Z方向上位于与凹部440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参见图5),并且在Y方向上位于凹部440的外侧。第一臂632可朝向凹部440弹性变形。因此,第一维持部634和第一引导体636在Y方向上可向内移动。
参考图5和图9,第二部640在Y方向上位于板状部430之外。第二部640的第二臂652、第二维持部654和第二引导体656在XZ平面中位于与外壳500的开口532的位置相同的位置。此外,在附接状态下,容纳部720或者空间被设置在外壳500的侧部530和电路板700之间(参见图11)。因此,即使在附接状态下,第二臂652也可弹性变形以经过开口532。换言之,第二维持部654和第二引导体656在附接状态下在Y方向上可向外移动。
下文将对主要由维持构件600形成的配合状态维持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6所示,连接器10形成有两个插入路径16。各个插入路径16是位于外壳500的侧部530和板状部430的侧面436之间的空间。当匹配连接器80与连接器10配合时(参见图2),匹配外壳810的侧部810分别沿负X方向被插入到插入路径16中。
从图6和图9中可以看出,在匹配连接器80没有插入到连接器10中或处于配合操作过程中的未配合状态(如图6或9所示的状态)下,第一部620的前端622和第二部640的前端642在Y方向上彼此分开。另外,根据本实施例,在未配合状态下,第一部620的前端622位于板状部430的凹部440中。此外,在未配合状态下,第二部640的前端642被容纳在外壳500的开口532中以局部地突出到外壳500的外侧。
因此,随着匹配外壳810的侧部818沿负X方向被插入,侧部818在不与前端622或前端642抵接的情况下与第一引导体636和第二引导体656抵接。换言之,当连接器10和匹配连接器80彼此配合时,侧部818被插入到前端622和前端642之间。
从图9和10中可以看出,随着侧部818沿负X方向被进一步地插入,第一引导体636在Y方向上向内移动,同时第二引导体656在Y方向上向外移动。当侧部818沿负X方向被进一步地插入时,匹配连接器80与连接器10完全地配合,从而连接器10处于配合状态(图10所示的状态)中。在配合状态下,第一部620的一部分,更具体地,第一臂632的一部分和第一引导体636的一部分,在Y方向上从凹部440的外侧被向内移动以被定位在凹部440中。此外,在配合状态下,第二部640的前端642完全穿过外壳500的开口532以被定位在电路板700的容纳部720中(参见图11)。
第一维持部634和第二维持部654中的每一个在X方向上被设置在匹配连接器80的侧部818可到达的位置。因此,当连接器10处于与匹配连接器80配合的配合状态时,维持构件600通过第一维持部634和第二维持部654保持匹配外壳810的侧部818从而维持配合状态。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第一维持部634和第二维持部654中的每一个被设置在在配合状态下标准USB插头的侧部818可到达的位置。根据本实施例的 维持构件600因此可以维持连接器与标准USB插头的配合状态。
更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维持部634和第二维持部654在配合状态下在Y方向上夹持侧部818。因此,通过侧部818与第一维持部634和第二维持部654中的每一个之间的摩擦力来维持配合状态。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第一维持部634和第二维持部654在X方向上位于彼此相同的位置。因此,第一维持部634和第二维持部654朝向彼此分别挤压侧部818以更加牢固地维持配合状态。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在配合状态下,两个维持构件600分别保持两个侧部818以维持配合状态。换言之,相对于XZ平面彼此镜像对称的维持构件600在连接器10的相对两侧维持配合状态。因此配合状态被稳定地维持住,例如即使当匹配连接器80被迫在Y方向上移动时。此外,通过两个维持构件600与匹配连接器80的匹配外壳810之间的短路可探测到匹配连接器80的插入。换言之,两个维持构件600可被用于形成探测机构。
如图7所示,维持构件600的联接部660使得向前延伸的第一部620的后端624和向前延伸的第二部640的后端644彼此联接。因此,第一部620的第一臂632和第二部640的第二臂652可被延伸得较长。此外,如图9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维持构件600的联接部660被布置在连接器10的后端14的附近。因此,第一臂632和第二臂652可被延伸得足够长。此外,凹部440(参见图10)和容纳部720(参见图11)提供前端622和后端642可较大地移动的空间。
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看出,根据本实施例,第一维持部634和第二维持部654中的每一个在Y方向上的移位可以被实现得足够大。然而,维持构件600可以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形成,只要第一维持部634和第二维持部654都可以充分地移动。
如图9所示,在未配合状态下,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部620和第二部640当从Z方向观察时彼此相交。具体地,第二维持部654相对于第一维持部634在Y方向上定位成朝内,其中,第二维持部654在Y方向上将朝外移动,并且第一维持部634在Y方向上将朝内移动。因此,第一维持部634和第二维持部654之间的相对移动量可较大。此外,第一 维持部634和第二维持部654保持侧部818的保持力(摩擦力)可以较大。然而,第一部620和第二部640不需要彼此相交,只要可以取得足够的保持力。
如图9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维持构件600形成为能够与外壳500分开的或者与外壳500是分开的。换言之,维持构件600和外壳500是彼此不同的构件。因此,维持构件600可由与外壳500的材料不同的诸如不锈钢的材料形成,并且可具有与外壳500的另一厚度不同的厚度。更具体地,维持构件600可由如下的材料形成:该材料使得配合状态可被适当地保持(例如,造成大的保持力)以具有适当的厚度。然而,维持构件600可与外壳500一体地形成,这样,即使当维持构件600由与外壳50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制成时也可获得必要的效果。
如图7和9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维持构件600的部分或部件与联接部660联接以一体地形成。因此,可减少维持构件600的部件的数量。然而,不需要提供联接部660。例如,第一部620和第二部640可彼此分开地形成。在此情况下,第一部620和第二部640中的每一个可由保持构件400直接地保持。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配合状态维持结构主要由在Y方向上可移动的第一维持部634和第二维持部654形成。因此,外壳500的上表面510和下表面520不需要设有在Z方向上移动的配合状态维持结构(参见图3和图4)。换言之,上表面510和下表面520中的每一个可形成为均匀平面。因此,连接器10所安装于的装置(未示出)在Z方向上可具有减小的尺寸。
此外,参考图10,外壳500的侧部530在其前端被向后折回。即使在配合状态下,第二部640的前端642也很难在Y方向上向外突出到被折回的部分之外。根据本实施例的配合状态维持结构因此不会较大地影响连接器10所安装于的装置(未示出)在Y方向上的尺寸。
此外,参考图11,在附接状态下,维持构件600的被固定部680被分别插入到电路板700的固定部710中以通过钎焊等被固定。在此状态下,如果被固定部680被接地到电路板700,那么匹配外壳810(参见图2)除了外壳500之外还经由维持构件600被接地。结果,屏蔽效果可被 进一步加强。
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除了已经说明的修改之外可被多样地修改。
参考图3,外壳500的上表面510和下表面520中的至少一个是平面就足够了,该平面不具有在Z方向上朝外突出的部分并且不具有在Z方向上可朝外突出的部分。例如,外壳500的上表面510可设有将被连接到匹配外壳810的宽部812的接地弹簧(参见图1)。该结构可强化连接器10的屏蔽效果。然而,从降低连接器10所安装于的装置(未示出)的竖直尺寸或者Z方向上的尺寸的角度出发,连接器10优选地将与本实施例类似地形成。
参考图2和8,匹配外壳810的侧部818可设有开口。通过该结构可以更加牢固地维持此配合状态。具体地,开口可被设置在侧部818的与第一维持部634和第二维持部654相对应的部分。通过该结构,在配合状态下,第一维持部634和第二维持部654穿过侧部818的开口以彼此接触并且彼此挤压。换言之,侧部818的开口被第一维持部634和第二维持部654锁定。因此,配合状态可被进一步牢固地维持。然而,当需要在匹配外壳810和电路板700之间经由维持构件600形成导电通路时,匹配外壳810优选地与本实施例类似地形成。
参考图8,维持构件600的第一斜体630和第二斜体650被定位成用于在Z方向上调整第一维持部634和第二维持部654的位置以适应匹配外壳810的位置。因此,当此种定位不必要时,例如,当连接器10不是插入式连接器时,不需要设置第一斜体630和第二斜体650。
参考图12,例如,当维持构件600不需要被连接到电路板700时(参见图11),连接器10可设有根据修改例的维持构件600A以替代维持构件600。各个维持构件600A通过弯曲单个线材而形成。具体地,各个维持构件600A具有与维持构件600的部件类似地起作用的第一部(内部部分)620A、第二部(外部部分)640A和联接部660A。然而,各个维持构件600A不具有被保持部和被固定部。配合状态也可由这些维持构件600A维持。
本申请基于2014年2月13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 JP2014-025027,其内容通过引用全部纳入此文。
虽然已经说明了被认为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对本发明进行其他的和进一步的修改,并且试图要求保护落在本发明的实际范围内的所有实施例。

连接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连接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连接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接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接器.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能够与包括匹配外壳的匹配连接器配合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具有维持构件。所述维持构件具有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具有第一臂和由所述第一臂支撑的第一维持部。所述第二部具有第二臂和由所述第二臂支撑的第二维持部。当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匹配连接器彼此配合时,所述匹配外壳的侧部被插入在所述第一部的前端和所述第二部的前端之间。当所述连接器处于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匹配连接器配合的配合状态时,所述维持构件通过所述第一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