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及监测预警方法.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1681301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346983.9

申请日:

2015.06.19

公开号:

CN104881961A

公开日:

2015.09.0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G08B 21/10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陈毅然变更后:陈毅然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611330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晋原镇南街419号变更后:610074 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街55号西南财经大学教师楼27-2|||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8B 21/10申请日:20150619|||公开

IPC分类号:

G08B21/10; G01V1/22; G01V1/28

主分类号:

G08B21/10

申请人:

陈毅然

发明人:

陈毅然; 刘原杰; 刘海宁

地址:

611330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晋原镇南街41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17

代理人:

薛波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及监测预警方法。本发明的系统包括移动终端,移动终端与中间层双向连接,中间层与总控云端双向连接;所述中间层包括分布式云计算单元,分布式海量存储单元,自动结构化分配单元,数据过滤单元;所述总控云端包括综合分析单元,决策单元,管理子系统。本发明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方法,通过互联网收集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所采集的数据,通过总控云端分析数据,得出磁场异常值再反馈给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用户,用以直观显示磁场异常分布状态。通过总控云端分析,使用户得到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数据。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包括移动终端(1),移动终端(1)与中间层(2)双向连接,中间层(2)与总控云端(3)双向连接;
所述中间层(2)包括分布式云计算(204)单元,分布式海量存储(201)单元,自动结构化分配(203)单元,数据过滤(202)单元;
所述总控云端(3)包括综合分析(301)单元,决策(303)单元,管理子系统(302)。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移动终端(1)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所述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配置有方向传感器(101)、地磁传感器(103)和重力传感器(102)。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其特征是,方向传感器(101)为包含X轴和Y轴的两轴传感器或包含X轴、Y轴和Z轴的三轴传感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其特征是,移动终端(1)采用苹果IOS操作系统或安卓操作系统,或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

5.
  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到4任一所述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的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是以下步骤:
S1,设置移动终端(1)采样间隔周期参数,采样时长参数;
S2,检测移动终端(1)是否为静止状态,对方向传感或方向传感器(101)和重力传感器(102)所采集的数据通过跳点去除,滑动均值滤波处理,检测X轴,Y 轴和Z轴数据,任一轴数据变动超过0~5°时,移动终端(1)处于非静止状态;移动终端(1)处于静止状态时,开始采集数据;
S3,数据采集,移动终端(1)处于静止状态1~5秒后,采集地磁传感器(103)信号,在时间段T内或N个采集数据中,计算磁场强度平均值TA,所采集的数据中,大于或小于TA值1000~3000nT的数据为磁场异常值;在磁场异常值同时计算xyz轴任一值变动值的平均值ZA,所采集的数据中,xyz轴任一值变动值大于或小于ZA值的5~20%为坐标异常值;
移动终端(1)通过GPRS或WLAN或WIFI,每小时向中间层(2)传输一次正常值数据;
出现异常值数据时,移动终端(1)通过GPRS或WLAN或WIFI向中间层(2)即时传输;
S4,中间层(2)处理,分布式云计算(204)单元对数据进行,分布式海量存储(201)单元对数据进行存储,自动结构化分配(203)单元,数据过滤(202)单元对数据进行过滤;
S5,总控云端(3),根据地磁传感器(103)所收集的异常数据,结合位置信号,在地图上显示,具体地采用地理位置信息分析系统克里格内插值法,统计分组法,根据异常数据百分比,在地图上标示出最大集中区,异常数据递减趋势,分布形状。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是,异常数据百分比大于50%时,在地图上标示出最大集中区,异常数据递减趋势,分布形状。

说明书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及监测预警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磁异常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及监测预警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一次强震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各国都在致力于地震的监测和预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地震预测意见应上报国家主管部门。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快速发展是地震地磁监测、预警模式变革的技术基础,也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
1、中国是全球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20世纪,全球有120万人死于地震,中国死亡60万人。据国家地震局统计数据,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大陆不同灾种造成人员死亡数量中,地震造成人员死亡人数占54%。20世纪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大陆人口占世界的1/4,但大陆7级以上地震次数占全球大陆地震的1/3,全球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7次,其中4次发生在我国。
地球再次进入地震多发期,加强监控刻不容缓。
21世纪,陆地范围已经发生5次“8级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认为,全球地震活动以2004年苏门答腊9.0级地震为标志,已经进入了8级地震活动的高发期,呈现出类似于20世纪前半叶全球8级地震多 发的态势。
现全球地震监测手段不能有效震前预警,短期预警成为世界难题。
地震前兆观察包括,地表的明显变化,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但始终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地震临震预警前成为世界性难题。预报只能做中长期若干年趋势判断,或利用地震纵波即P波和横波即S波传播速度报警,包括美国最新在研发的基于智能手机gps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感知物理位移,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利用地震波传输时间差的地震报警系统。在距离震中最近、最需要逃生的约20公里距离范围内,属于盲区,不能提前预报。一般只有约10秒逃生时间,对个人而言,基本属于无效警报方式。
4、地磁监测是地震界公认的监测地震的有效手段,是地震较为确定的伴生现象,应该加强有效监测。大地震震前伴随地磁异常有大量确切案例和理论依据。
事实案例:
1)、2018年汶川5.128.0级特大地震前,北川中学初二(一)班正上物理课,教学用的指南针震前乱转,当时同学们都笑了,谁知十几分钟后,大地震发生了,北川中学新区上千名同学被掩埋,,,这是同学老师用生命传递的地震与地磁关联的重大信息。2008年5月22南方周末报道中北川中学同学日记,记录人包括初二一班傅丽颖同学等人。
2)、2013.4.21芦山地震第二天后,本发明人中午在成都用智能手机电子罗盘测得度数突发性偏差2-3度,结果当天下午发生三次五级以上余震,最大5.9级。而在此前后数年,数百次打开手机电子罗盘,哪怕要测得一次电子罗盘异 常偏离都不可能——因为没有地震了。一般情况下,偏差不超过±1度,2-3度偏差通过测试移动终端需要约2000——3000nT的磁场量,从距离震中约100公里,断裂带长度40公里,根据磁场强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关系,推算震中磁场瞬时变化可能高达30000-46000nT。
3)、2008年5.12汶川地震成都地磁台在震前36小时开始测得异常值方差达26~95倍,曾小苹、郑吉盎、王翌赕、张素琴、林云芳《震前特大地磁异常及其短临预警意义》中有介绍。但非常遗憾由于只有单一数据,数据量不足,不能判断磁场异常来源、方向,强度变化趋势、分布范围面积等重要因素,没有作出及时预警。汶川地震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4)其他案例记录及理论支持:
(1)2003年6月《中国地震》——《岩石受压破裂的ULF和LF电磁前兆信号》钱书清郝锦绮周建国高金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最近10多年,文献报道了一些7级以上大地震前观测到ULF和LF电磁前兆信号的情况,如1989年美国洛马普列塔7.11级;1995年日本阪神7.12级地震;1999年台湾集集7.14级地震。
(2)中国地震局林云芳、曾小苹、续春荣《地磁方法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1855年江户大地震磁铁失去磁性
1970年云南通海7.8级大地震前广播嘈杂不清等。
在地震的孕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下应力作用,地下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就要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地下岩石磁性的改变。
(3)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曾小苹、郑吉盎、王翌赕、张素琴、林云芳《震前特大地磁异常及其短临预警意义》2011年11期《中国工程科学》:
作者在汶川大地震后不久到灾区,调查证实了重灾区北川县在距地震发生5个多小时前,就已有指南针指向错误等磁场紊乱的现象。并且北川中学在地震发生前13min,有全班学生集体观察到物理课上指南针教具不规则转圈直至地震发生的奇怪现象。
《纽约时报》在1858年曾报道当年11月11月,葡萄牙Setubal地震发生前,当地也有指南针异常,甚至航海罗盘指针转圈的事实。
对临震前磁异常的时空分布规律也难深入探讨。其中缘由,一是专业的地磁仪器布点密度相对很低,大地震作为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很难有专业的地磁仪器恰好在震中附近,难以录到很小范围内的磁场变化,,
推算M:6~9.5级的破坏性强震,在震中附近1km处,临震前的地磁ULF异常信号值可以高达10~105nT量级,可以与地球磁场量级相比拟。
由图1可看到,当震级M:6、7、8、9时,距震中1km处的异常磁场值分别约450nT、2900nT、18000nT和90000nT。
上述研究可以解释不同环境下,包括2008年汶川8级大地震前,地磁异常在极震区的变化可引起指南针不规则扰动、偏转甚至转圈的异常现象。
这表明:强震即将发生前,震中局部地区存在磁场紊乱和磁喷异象。不幸的是,此前人们忽视了大自然在大地震前通过地磁扰动发出的强烈警告信号。
5、目前全球地磁监测受到建设及维护成本高的制约,数量分布非常有限。
全球地磁监测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在各地设置地震监测站或流动监测点来监测与地震相关的地球物理参数如地磁,有些同时监测应力等的变化来监测预警地震,但因监测点的新建及维护成本较高,分布数量非常有限,很难有机会靠近震中,采集的有效数据非常少,不足以对根据地磁异常数据作出震前预警,这也 是当今世界各国在地震监测、预警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例如全球地震观测台系统(SRO)始建于1974年,该系统最大特点是所使用的地震计都安装在井下约100米,以排除工作频带内的地表噪声,全球仅有11个台;90年代开始地磁科学家们建立了国际地磁台网(INTERMAGNET),截止该台网2013年4月公布的数据,全球仅有20多个国家地区的约144个地磁台站入网。中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先后建成地磁台,如1953年长春,1954北京,1956拉萨等,俗称“老八台”,根据国家地震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到1984年共有地磁台点169个,正常工作比例30%,根据2004年1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建成全国范围内的三级地磁观测网络,其中中国地震局系统的37个基准地磁台和中国科学院系统的3个地磁台一级网络。其他70~250公里的野外观测点607个。共计647个。比如北京静海地磁台是首都圈地区唯一的地磁综合观测专业台,采用碳纤维无磁技术建设,施工要求高,成本较高。
6、要想较为准确地监测地磁异常变化,必须密集布点,但实际很难做到。根据地磁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关系,理论上大约需要一平方公里设一个监测点才能对震中进行有效观察,除开无人区,这样的布点数量对设备采购、建设维护管理成本的增加几乎是不可能作到的。同时,要想有效进行数据分析,必须是多台点数据组合分析,才能剔除异常数据,必须根据地磁数据在不同台点的的变化强度判断磁场异常源地理位置,波及范围等数据,这只有大数据才能完成,不是现有的地磁台点模式能胜任的。
7、地磁监测需要全球布局。
地震发生的不确定性,即使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增加地磁台点,由于地震发生的不确定性,仍然在短时间甚至几十年监测不到有效数据。综上所述,对 地震反应最明显直接的地磁异常监测布点与有效数据严重不足,地震与地磁对应逻辑关系数据不足,使之成为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地震的监测,却未能作出一次震前预报的根本原因之一。
8、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快速发展是地震地磁监测、预警模式变革的技术基础,也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中智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16亿,平板电脑用户2015将超过10亿,据eMarketer2014年底数据,全球智能手机用户超16亿,2015年平板电脑用户将超10亿;透过云计算平台,用户无需先期巨资投入硬件,再花大量时间来维护和管理这些硬件,并可提供低廉的高速计算及更安全的海量储存、备份等服务,并可快速实现全球多区域布局。亚马逊有11个区域云和28个数据中心,服务器150万-200万台,谷歌有8个数据中心,服务器百万,微软17个区域云,服务器也接近百万。用户量级上,阿里云有140多万,亚马逊接近百万。云计算可以几天完成过去几个月的计算量,储备量从TB达到PB,且价格更便宜;在大数据应用方面,洛杉矶警察局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利用大数据预测犯罪的发生,谷歌流感趋势(Google Flu Trends)利用搜索关键词预测禽流感的散布,统计学家内特.西尔弗(Nate Silver)利用大数据预测2012美国选举结果等案例。
与本发明方法较为接近的解决方案:国际地磁台网(INTERMAGNET)的思路也是全球数据共享,但其是专业台点建设模式,数据严重不足,全球只有约144个联网台,各国的专业地磁台点,均存在建设维护成本高,布点不足,有效数据不足的问题,同时缺乏与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进行的实时自动预警应分析;有人提出手机传感器监测地磁,但是单机模式,也有如国家专利申请号:201510049262.1《基于手机地震监测网络的地震数据记录分析系统》“用手机记 录与地震获得地震前、中、后各阶段监测到的各位置的震动、地磁随时间的连续变化数,,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比传统地震台站监测数据更全面的系统,可以解决专业地震台站地震数据不足、震后数据不足、余震数据不足等问题”,本方案是一种好的思路。但缺乏移动设备使用晃动异常数据解决手段,移动时数据误差可达15%以上,缺乏非专业传感器能监测的与磁场范围界定,缺乏对地震地磁的研究,例如专业设备精度可以达到0.1nT的量级,而手机磁场传感器的精度一般在40~200nT,受环境干扰的基本变动值一般在±500~1500nT左右,所以其提出的“提供比专业地磁台更全面数据”是不准确和无法实现的。
地震前会产生地磁异常,但目前还不能利用这种地磁异常,给人们提出警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包括移动终端,移动终端与中间层双向连接,中间层与总控云端双向连接;
所述中间层包括分布式云计算单元,分布式海量存储单元,自动结构化分配单元,数据过滤单元;
所述总控云端包括综合分析单元,决策单元,管理子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终端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所述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配置有方向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和重力传感器。
进一步地,方向传感器为包含X轴和Y轴的两轴传感器或包含X轴、Y轴和 Z轴的三轴传感器。
进一步地,移动终端采用苹果IOS操作系统或安卓操作系统,或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的监测预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设置移动终端采样间隔周期参数,采样时长参数;
S2,检测移动终端是否为静止状态,对方向传感或方向传感器和重力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通过跳点去除,滑动均值滤波处理,检测X轴,Y轴和Z轴数据,任一轴数据变动超过0~5°时,移动终端处于非静止状态;移动终端处于静止状态时,开始采集数据;
S3,数据采集,移动终端处于静止状态1~5秒后,采集地磁传感器信号,在时间段T内或N个采集数据中,计算磁场强度平均值TA,所采集的数据中,大于或小于TA值1000~3000nT的数据为磁场异常值;在磁场异常值同时计算xyz轴任一值变动值的平均值ZA,所采集的数据中,xyz轴任一值变动值大于或小于ZA值的5~20%为坐标异常值;
移动终端通过GPRS或WLAN或WIFI,每小时向中间层传输一次正常值数据;
出现异常值数据时,移动终端通过GPRS或WLAN或WIFI向中间层即时传输;
S4,中间层处理,分布式云计算单元对数据进行,分布式海量存储单元对数据进行存储,自动结构化分配单元,数据过滤单元对数据进行过滤;
S5,总控云端,根据地磁传感器所收集的异常数据,结合位置信号,在地图上显示,具体地采用地理位置信息分析系统克里格内插值法,统计分组法,根据异常数据百分比,在地图上标示出最大集中区,异常数据递减趋势,分布 形状;
进一步地,异常数据百分比大于50%时,在地图上标示出最大集中区,异常数据递减趋势,分布形状。
一:本发明的特点及与现有地震地磁监测预警方式的不同:
本发明利用亚马逊AWS、阿里云、谷歌、微软等云计算平台,共分三层:1、采集端;2、中间层;3、分析端;协同高效工作。不同于过去单机、局域网、服务器模式,更能适应全球化、大数据的需要。
全球化布局、避免有效数据不足。传统专业地磁台点的优势是精度高,抗干扰较好,不足之处如前分析,主要是建设维护成本,布点严重不足;其他提出以手机监测记录地震的方案缺乏全球化布局思路,采集端仅限于手机,缺乏对手机传感器监测范围的界定。本发明以云计算平台为实现载体,用移动终端作为采集点,在采集布局上,考虑地震不确定性,采用全球布局方式采集数据;改变了过去地磁监测单机或局域网、单一国家、地区性模式有效数据量不足问题。同时将各国对外实时公布的地磁台点数据也纳入采集范围。
移动终端全覆盖,配置有保障。现有地磁监测一般是专业设备,有提出用小型传感器设备、单机电子罗盘、手机采集数据的,但缺乏从移动终端全覆盖的角度考虑。据eMarketer2014年底数据,全球智能手机用户16.4亿,平板电脑用户2015达到10亿,采用智能手机加平板电脑,用户数超过16亿,现有智能手机已经基本全部配置了地磁传感器和有重力传感器和方向传感器、GPS,中高档智能手机还配置了陀螺仪传感器,智能手机的传感器配置完全可以满足本系统采集需要;中高档平板电脑地磁传感器和方向传感器、重力传感器也基本是标配。
首次提出用传感器组合关系有效剔除人为晃动等干扰因素监测地磁,移动终端的特点就是移动性,我们测试其在移动时传感器会产生高达约15%以上的数据变化,本发明通过传感器组合关系有效剔除人为晃动引起的数据异常。移动终端作为采集点,必须要考虑不影响用户的正常,同时也不影响地磁数据的有效采集;
提出高频次采集,尽量与地磁波同步。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国内外多数地磁台采样频率较低,多为每秒一次,如四川六个地磁台采集频率均是如此,只有新建的石棉台是每秒50次。震前地磁不是持续喷发,通过本发明人的实际观察和国内外研究,是呈现磁间歇喷发。地磁波甚至可能是几百分之一秒的异常呈现。现在全球采集分析地磁波也认为基于长波即低频和甚低频波段是有效的方法,但这样的变动频率也可能达到几十到数百、数千赫兹,所以只有更高的采样频率才有可能监测到来至地球内部的蛛丝马迹的地磁异常信号;
重点数据采集,更容易为用户接受。本系统是监测0.1~60秒内突变地磁异常突变值作为采集的预警依据,这是本发明重点采集的变动数据,不是作24小时连续记录。连续采集会产生大量无效数据,本系统重点采集异常数据,这样采集端数据传输量、耗电量、内存占用更小,后台运行,更容易为移动终端用户接受;
在数据传输方式上:
本发明除了GPRS或WLAN或WIFI,也增加了智能手机短信互传信息、蓝牙和短距离定向搜救用的方式,使信息传输方式更加多样、实时,全覆盖;
基于采集端用户地理位置,定向传输,实时传输,更加精准有效。
8)在数据处理及分析利用上:
第一次以云计算平台的大数据支撑全球共同参与地震地磁监测。通过亚马逊、阿里、谷歌、微软等云计算平台,按需付费成本更低,可快速实现全球化布局,更加安全:实现分低成本分布式采集、分布式高速计算、分布式储存、备份、虚拟化结构、自动化管理等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利用;
模拟检测了地磁异常与移动终端设备传感器的逻辑关系。用非专业地磁传感器作为监测工具,过去的方案没有对移动终端传感器监测磁场的有效性和数据范围进行分析,因为移动终端传感器毕竟不是专业设备,其监测有效范围和精度有限,通过对比检测,非专业传感器由于所处环境干扰和精度问题,设定对大变化值磁场异常值进行有效监测,如图1所示,其对应的值为约6.5-7级以上大地震,考虑震中磁场变化更大,而图-A是距离震中1公里的磁场异常推算数据。同时按本发明人实际观察案例,地磁与地震的密切关系程度可能更高。用移动终端监测记录地震相关数据,是现有专业地磁台点的补充,是针对破坏性大地震地磁监测的低成本手段;
多种非地震地磁异常数据过滤方法。包括移动终端用户周围有强磁场环境如磁铁、大功率电器、电源等都会引起非移动状态地磁值异常。此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异常用户比例进行降噪,改变了传统基于个别台点数据,很难分别是台点设备异常还是其他干扰引起的地磁异常;对于太阳风暴等全球性大面积干扰因素,通过全球性大数据对比,也能有效甄别。
震前预警意义重大。现有专业地磁台点数据不足较难支持震前提供预警数据,本发明针对现有重大地磁异常关系,根据数次大震记录,异常从地震发生到震前到36小时,震前两小时左右出现较大值等经验数据,基于每个地理位置点采集的数据,分组汇总统计后,按照地震与地磁变化初步对应关系,可结合 图1,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在电子地图上标示出最大值集中区,异常数据递减趋势,分布形状,从而推导出图4中可能的震中断裂段,震级,推导震时范围,形成重大地磁异常数据出现后的预警机制。当然,震前预警目前还是是世界性难题,因为有效数据缺乏不能有效比对分析地震与地磁复杂关系,但正如天气预报将天有不测风云变为基本可以预报,本发明通过全球一次次的监测大数据分析,有助于早日进一步明确地震地磁逻辑关系,从而更加准确地为地震预警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从类似汶川地震等数次大地震地磁严重的异常现象看,起码今后在类似地震包括其地质结构、震中深度、震中面积等形成的地磁严重异常发生时;本发明可以起到积极的震前预警效果,本发明也将促进地震与地磁关系知识的普及,尽量避免类似北川中学的悲剧。现在缺乏有大数据支撑依据的震前预警机制,所谓的预警是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输速度不同的报警。
有基于用户地理位置的个体差异化转移方向信息模块。结合图5,基于地磁重大异常分布图,在提供政府机构及时决策的信息中,可以根据推导的震中、断裂带方向,震级分布,所在地人口分布、用户数区域密度,周边地形、安全避难所位置等大数据,同时给出转移方向,转移方向对断裂带上的转移安置包括与后续救援,有重大意义,如汶川地震断裂带长达240公里,转移方向错误有可能包括震后转移方向错误,都有可能带来更多损失。对其他灾害的转移,政府机构也可以通过或授权本平台,基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以网络、短信方式等方式发布信息,提供个体化、差异化的转让方向建议,安置点信息等,尽量避免恐慌引起的拥堵、踩踏等、转移方向错误等。
二:本发明的缘起:发明人作为汶川5.12亲历者,地震后获知北川中学千名学生、老师用生命传递的地磁严重异常与大震相关的信息后,七年来持续相 关研究,2010年与电子罗盘厂家研发出电子罗盘磁场异常单机样机的知识积累,2014.5.12在博客中提出智能手机全球监测预警的思路,希望全社会推动,包括各地大震之后跑到百度贴吧宣传地震与地磁异常关系的知识,但收效甚微。看到大地震一次次发生,无数生命的消逝,非常痛心。本次解决方案获得众多专家大力支持,在人类地震惨痛经历、5.12北川中学学生用生命再次传递出大震地磁严重异常关系后,加上在当今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大量使用,无数次大地震地磁异常监测案例,以及全球无数地磁观察、研究工作人员上百年的过往辛勤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在多位各专业国家级专家支持下,提出本监测预警系统综合解决方案。
本发明所包括内容
(一)鉴于地磁监测大数据对大地震震前预警的可观察性、重大关联性、重大现实意义,需要采集更多数据进行其关系深入分析,尽快找到更多大地震与地磁逻辑关系,同时在类似汶川等大地震严重地磁异常数据出现后有效预警。本发明主要针对如下问题进行系统解决:
针对地震发生不确定性,全球化分布采集,解决地震地磁关系有效数据不足问题;
针对全球布局和大数据处理分析,基于移动互联网及其移动终端,以云计算为平台;用云计算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储存、提取、分析、信息交互、管理的地磁采集传输分析的系统解决办法;
针对在采集上的数量不足和数据可靠性有效性问题,基于全球移动终端用户地理位置,移动终端配置的传感器组合,形成有效地磁数据采集端;
针对传统地磁台主要低频次采集手段,采用较高频次采集。
针对在传输上实时性,通过GRPS(2G\3G\4G)、WLAN、WiFI、短信网络专线等全覆盖方式解决;
针对非专业设备数据有效问题,地磁干扰因素等,通过磁场异常与移动终端传感器的关系有效设置对应参数,大数据过滤分析解决;
针对为地震与地磁逻辑关系不足的问题,通过全球地震中采集到的地磁异常数据,进一步分析比,为地震与地磁关系的进一步梳理提供有效大数据支持。
针对在数据利用上,重震后报警,震前预警几乎为零的现状,根据地震与地磁异常关系、传感器与地磁关系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地震发生地磁异常大数据推导可能的震中、震级、震时范围,为相关部门震前部门决策提供有力的实时数据支持;
针对缺乏地震或其他灾害应急事件,基于用户地理位置的转移方向个体化差异化转移信息,通过授权发布个体化差异化信息予以解决。
(二)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利用亚马逊、阿里云、谷歌、微软等成熟的云计算平台为基础实现本系统,共分三层:
1、采集端,通过移动终端实现全球分布式海量数据采集,传输方式通过互联网、短信等全覆盖传输数据;
2、中间层,实现云计算平台分布式大数据高速计算、分布式海量储存、备份、数据有效性过滤;
3、总控云端,分析、决策、管理功能,逐步设立以州和大区为单位的分析中心,对接国家地区机构、采集端用户推广,监测分析当地情况,基于地磁异常位置和数值,推导可能的震中断裂带走向、震级、震时,和基于地理位置的 转移方向及路线个体差异化转移信息,通过云端实时汇总分析后,提供给政府机构作为决策预警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可采用并网自动对接,并可根据授权推送基于地理位置的个体化差异化的灾害及应急信息及转让建议。
系统架构: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以云计算平台作为支撑,大数据分析为手段。通过阿里、亚马逊、谷歌、微软等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可以按需付费低成本、快复制、更安全、便捷模式实现本系统设想:分布式采集、分布式储存、分布式数据库,虚拟化结构与云计算技术等来实现大数据分析。共分为三个层级;全球分布式a移动终端、b中间层即分布式云计算、分布式云储存,自动结构化分配、数据过滤,c总控云端用于综合分析、决策、管理子系统。
采集端:通过移动终端用户下载移动终端程序实现,包括安卓系统,苹果IOS系统,微软WINDOWS PHONE系统,并且配多国语言版本。
在数据采集上:
(1)通过与手机厂家合作本应用作为内置程序,移动应用平台、移动互联网络推广,全球移动终端用户下载使用,实现以移动终端即使智能手机加平板电脑作为采集点;同时将各国对外实时公布的地磁台点数据也纳入总控云端分析范围。
(2)启动,初始化,参数设置。
参数设置包括:
磁场敏感度参数、本机敏感度参数、采样间隔周期参数、采样时长参数。
磁场敏感度参数、本机敏感度参数:移动终端周边磁场环境因素和本机灵敏度设置,如移动终端频繁出现因磁场干扰因素、本机灵敏度造成的非正常原因引起的磁场异常警示,则可增大判断磁场异常的数值,按增大5~50%进行设 置,避免本机误报和数据上传错误;同时,如一台终端误报次数超过其他终端平均误报次数30%以上,也会通过控制云端的大数据比对后提醒该用户调整异常值的阈值。
采样间隔周期参数、采样时长参数:移动终端用户可根据本终端软件正常流量,耗电量数据,通过采样间隔周期、单次采样时长参数设置调整优化。
传感器检查:
移动终端即智能手机加平板电脑,需要有如下几组配置之一:
地磁传感器和三轴方向传感器。
地磁传感器和重力传感器以及X轴、Y轴方向传感器。
网络状态检查
如联网,进入下一步,未联网,提示联网,非在线三次提醒联网后暂时储存,联网后上传,如用户在注册时同意出现异常强制启动联网上传,则按此规则执行。
移动终端静止姿态判断。
采集端用传感器组合关系剔除设备晃动等干扰因素形成的无效数据。
地磁传感器开始数据采集时,按方向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加方向传感器,先后排名优先选择其中之一,分别通过跳点去除,滑动均值滤波,实现数值的平滑处理,判断手机是否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开始采集数据地磁传感器数据;
通过判断方向传感器,可以检测智能终端处于正竖、倒竖、左横、右横,仰、俯状态,分别测量X、Y、Z三个轴方面的矢量,只要一个以上轴数据变动超过0~5°,即可判断为移动终端非静止;
对于少量低端终端,如仅有两轴方向传感器,需同时检测有无重力传感器, 通过方向传感器X、Y轴矢量值,只要一个以上轴数据变动超过0~5°,或重力传感器Z轴数据变动超过0~5%,即可判断为移动终端非静止;
本发明采用磁场传感器加三轴方向传感器或磁场传感器加两轴方向传感器加重力传感器Z轴数据组合判断终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开始数据采集。
磁场传感器开始采集数据
采集规则:
以每5~30分钟采集一次为单位启动数据采集,可根据用户是否处在断裂带进行采集频率划分采集时间长短。
移动终端处于静止状态1~5秒后,开始采集数据,采集中终端移动,移动后的数据无效,如异常值出现时,采集过程中终端移动,则需同时上传静止状态下采集的数据。
采集频率:相较现有普通地磁观察台的较高采样频次,以超低频即ULF波段和特低频段即SLF波段为主要采样对象,范围30~1500次/秒。在时间段T内或N个采集数据中,计算磁场强度平均值TA,所采集的数据中,大于或小于TA值1000~3000nT的数据为磁场异常值;在磁场异常值同时计算xyz轴任一值变动值的平均值ZA,所采集的数据中,xyz轴任一值变动值大于或小于ZA值的5~20%为坐标异常值;
采集地磁传感器X轴,Y轴、Z轴矢量,每1~30分钟采集一次,正常数据每1小时上传一次,异常值数据实时上传。
采集时段内:正常值取平均值,按1小时一次的频率上传。当无联网状态不上传,联网时补传;异常值,按采集时段内所有数值大小,取单点最大数值、单点最小数值及其差值、最大100~95%值平均数、最小0~5%值平均数总平 均数,上传。
用户断网状态上,数据采集规则同上。
异常值出现,取得用户同意后,强制开启联网,上传数据如不能联网,自动通过短信上传地理位置和异常数据值。
第一次采集到异常值后,按每间隔0~60秒一次的高频率采集;
连续2~5次出现异常值,即进行单机警示;如单次大小值差量超过当次采集分别除去20%的最大值与20%最小值后的平均数15~50%,则只采集到一次也实时上传,同时单机警示。
警示内容:请注意周边有无磁场干扰因素,同时换个地方,让手机处于静止联网状态观察。
移动终端数据储存,移动终端可以进行本机历史数据储存及读取。
在数据传输上:
本发明除了GPRS或WLAN或WIFI,也增加了智能手机短信互传信息的方式,使信息传输方式更加多样、实时,全覆盖;基于移动终端用户地理位置,定向传输,实时传输,更加精准有效。
关于移动终端地理位置确定,包括:基站小区识别码即Cell ID定位、wifi AP定位、GPS A-GPS定位。
中间层:
通过亚马逊、阿里、谷歌、微软等云计算平台,中间层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分布式采集、分布式高速计算、分布式储存、备份、数据有效性过滤。无服务器等硬件投入,管理简单、便捷,同时各项成本较原来大为降低,包括使用云计算平台提供的负载均衡、并行计算等方法实现大数据计算分析。
总控云端:
重大地磁异常分布电子示意图实现方式:基于每个地理位置点采集的地磁数据,有经纬度坐标值,有数值大小,上传到分析后,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可以看到某个地区地磁异常的量级及地理位置分布,根据图1中地震与地磁变化初步对应关系,根据异常信号百分比,在电子地图上标示出最大值集中区,异常数据递减趋势,分布形状,从而推导可能的震中即断裂段、震级。重大地磁异常分布示意图重点采用地理位置信息分析系统克里格内插值法,辅以人工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统计分组法中,异常数值大小排序分组,按10~20%为一组汇总,同时将同组数据坐标点联线,较小组值自动从较大组联线地理范围中剔除连线,加和分量平滑连线。
震前预警的实现:按多次地震地磁异常变化关系看,大地震引起的地磁严重异常发生在在震前两小时开始居多,总体分布在从震前至二十四小时为主。在排除太阳高能粒子磁暴等可能大面积引起磁场异常变化因素后,当400~500nT,属于本系统过滤项,从而推导可能的震时区间,可以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提供给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决策参考,统一向相关区域发出预警防范通告。并可根据授权发布个体化差异化的灾害及应急信息及转让建议。
信息发布规则:地震预警信息和其他灾害预警信息需根据相关单位授权或是已经向公众公开的信息发布。预警分为网络传输和短信两种,其中网络优先,无网络对开通了短信预警功能的用户。系统发出的预警可触发本机报警。
转移方向建议实现:即基于用户地理位置的个体差异化转移路线方向信息模块。根据地磁重大异常分布图,转移示意图,在提供政府机构及时决策的信息中,可以根据推导的震中、断裂带方向,强度变化,所在地人口及分布、用 户数区域密度,周边地形、安全避难所位置等大数据,给出转移路线方向建议,政府机构可以通过或授权本平台,基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以网络、短信方式等方式发布信息,提供个体化、差异化的转让方向建议,避免恐慌引起的拥堵、踩踏,和转移方向性错误,比如沿断裂带方向转移等。本基于地理位置和灾害信息的个体差异化转移信息推算方法,同意适用于作为其他灾害及应急事件的处理。其中预警界别:非常严重,较严重,严重,一般,安全。
多种非地震地磁异常数据过滤方法。
移动终端移动方法剔除。
精度确定:模拟检测了地磁异常与移动终端设备传感器的逻辑关系,对变化值约大于±1000~3000nT的磁场异常值才有效监测,结合图1,其对应的值约为距离震中1公里的6.5级以上大地震;通过大数据分析异常用户比例,只有在线有效用户异常比例大于50%才能判定为异常,改变了传统基于个别台点数据,很难分别是台点设备异常还是其他干扰引起的地磁异常;
太阳磁暴,根据国家地震局太阳磁暴相关数据,其引起的磁场量值约为400~500nT,仅相当于六级地震距离震中1公里的磁场异常量,可部分从天文预报获知,同时其发生是太阳辐射面的大面积异常,与地震区域和断裂带的分布有显著不同,大数据上可以清晰显示。
关于气温变化、地磁日变等,是按渐进式的变化,与本方法监测地磁数据突变无关。
关于个别用户受周围磁场和电流磁场引起的变化,属于小比例事件,可以通过大数据中的同片区在线用户一定比例剔除,当比例小于5~20%时作为无效数据剔除。
上述判定依据是根据现有地震地磁观察记录、专项测试、统计正态分布规律等提出的,并将在今后的若干次大震地磁大数据分析中不断精准,但并能减弱本发明的系统方法在地震地磁监测预警观察的领先性和有效性,同时也不构成今后其他类似发明与本发明的实质性不同;现有移动终端磁场传感器不用新增硬件成本但精度不足,非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同时我们正是针对此现象首次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和针对大震的监测预警,本发明也有望促进移动终端硬件厂家采用精度更高的磁场传感器作为配置。
(6)单独监测与报警硬件:本发明原理及实现方法同样适用于有磁场传感器和WIFI和WLAN实现采集及通讯的固定不移动的专门硬件,作为采集、预警装置,同样作为本发明保护内容。
本发明的有益好处
促进:本发明首次采用云计算平台成熟及低成本,通过全球庞大的移动终端用户零硬件成本投入,实现全球分布式采集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同时针对在移动终端、大数据剔除移动终端地磁采集干扰因素提出有效解决办法,这些都是地震预测、地震地磁监测预警领域前所未有的创新。本发明通过云计算平台,保障了全球采集、高速计算、海量储存、简便维护等的实现,是对地震地磁观察采集预警方法上的极大促进;本系统的实现预计有望在较短时间通过大数据积累从全球大地震和地磁对应数据中,分析找到大地震与地磁严重异常相关更多对应参数规律,最终有望达到通过监测分析地震地磁大数据,从而更准确预报预警破坏性地震,破解破坏性地震预警世界难题。
生命:人的生命是科学技术发展首先应保护的范围。本发明包括提供震前地磁重大异常预警、个性化的灾害应急预警和转移等大数据支撑的信息给世界 各国政府机构相关作为决策参考,大地震及其他灾害在人口密集区带来的伤亡,有可能因为本系统的实施和持续深入,全球科学家的努力,而大大减少。
经济:相关核设施、水库大坝、化工厂、交通等伴生灾害也将因震前的预警,得以合理部署,有序解决,相关次生灾害、人员及经济损失都将大大减轻。本发明在采集端利用零硬件成本的全球移动终端,分析储存利用云计算平台也几乎是零硬件投入模式,相较过往的模式实现了质的变化,随着监测的效果产生,全球在地震观察、地磁监测等方面的的大量新增建设投资、维护维护成本有望因本方案的有效实施而大大减少。
附图说明
图1为距震中1千米处磁场最大异常值与震级的关系曲线。
图2为本发明系统图。
图3为移动终端系统图。
图4为监测预警方法流程图。
图5为磁场异常值分布示意图。
图6为转移方向示意图。
附图中:1-移动终端,2-中间层,3-总控云端,101-方向传感器,102-重力传感器,103-地磁传感器,201-分布式海量存储,202-数据过滤,203-自动结构化分配,204-分布式云计算,301-综合分析,302-管理子系统,303-决策,4-错误撤离方向,5-2000nT等磁线,6-1000nT等磁线,7-正确撤离方向,8-20000nT区域,9-5000nT等磁线,10-地磁异常点。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2和图3,
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包括移动终端1,移动终端1与中间层2双向连接,中间层2与总控云端3双向连接;
所述中间层2包括分布式云计算204单元,分布式海量存储201单元,自动结构化分配203单元,数据过滤202单元;
所述总控云端3包括综合分析301单元,决策303单元,管理子系统302。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终端1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所述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配置有方向传感器101、地磁传感器103和重力传感器102。
进一步地,方向传感器101为包含X轴和Y轴的两轴传感器或包含X轴、Y轴和Z轴的三轴传感器。
进一步地,移动终端1采用苹果IOS操作系统或安卓操作系统,或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
结合图2到图6,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的监测预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设置移动终端1采样间隔周期参数,采样时长参数;
S2,检测移动终端1是否为静止状态,对方向传感或方向传感器101和重力传感器102所采集的数据通过跳点去除,滑动均值滤波处理,检测X轴,Y轴和Z轴数据,任一轴数据变动超过0~5°时,移动终端1处于非静止状态;移动终端1处于静止状态时,开始采集数据;
S3,数据采集,移动终端1处于静止状态1~5秒后,采集地磁传感器103信号,在时间段T内或N个采集数据中,计算磁场强度平均值TA,所采集的数据中,大于或小于TA值1000~3000nT的数据为磁场异常值;在磁场异常值同 时计算xyz轴任一值变动值的平均值ZA,所采集的数据中,xyz轴任一值变动值大于或小于ZA值的5~20%为坐标异常值;
移动终端1通过GPRS或WLAN或WIFI,每小时向中间层2传输一次正常值数据;
出现异常值数据时,移动终端1通过GPRS或WLAN或WIFI向中间层2即时传输;
S4,中间层2处理,分布式云计算204单元对数据进行,分布式海量存储201单元对数据进行存储,自动结构化分配203单元,数据过滤202单元对数据进行过滤;
S5,总控云端3,根据地磁传感器103所收集的异常数据,结合位置信号,在地图上显示,具体地采用地理位置信息分析系统克里格内插值法,统计分组法,根据异常数据百分比,在地图上标示出最大集中区,异常数据递减趋势,分布形状。
结合图5,图5显示了在地图上,出现是磁异常点的区域,同时类似地图等高线的作法,作出1000nT等磁线6,2000nT等磁线5,5000nT等磁线9,以及20000nT区域8,图上标出地磁异常点10。也就是磁场异常值的点相同的点连接形成。图中最中部,是磁场异常值最大的20000nT区域8。
结合图6,图6中指示出了错误撤离方向4和正确撤离方向7。
进一步地,异常数据百分比大于50%时,在地图上标示出最大集中区,异常数据递减趋势,分布形状。
本发明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及监测预警方法,通过互联网收集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所采集的数据,通过总控云端3 分析数据,得出磁场异常值再反馈给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用户,用以直观显示磁场异常分布状态。通过总控云端3分析,使用户得到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数据。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及监测预警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及监测预警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及监测预警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及监测预警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及监测预警方法.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及监测预警方法。本发明的系统包括移动终端,移动终端与中间层双向连接,中间层与总控云端双向连接;所述中间层包括分布式云计算单元,分布式海量存储单元,自动结构化分配单元,数据过滤单元;所述总控云端包括综合分析单元,决策单元,管理子系统。本发明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地震地磁异常大数据监测预警方法,通过互联网收集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所采集的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信号装置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