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168041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101973.0

申请日:

2000.09.20

公开号:

CN1623883A

公开日:

2005.06.0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6B9/00; B66B7/00; B66B11/04

主分类号:

B66B9/00; B66B7/00; B66B11/04

申请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桥口直树; 加藤久仁夫; 吉川和弘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刘立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电梯装置,驱动滑轮5的旋转面为近水平面,轿厢2位于顶楼时轿厢2顶棚与升降井道1顶棚之间配置有曵引机4、轿厢侧转向滑轮10及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在安装有曵引机4的安装台5上设置有限速器16与控制盘17。安装台15上设有:固定在轿厢导轨或/及平衡重导轨上的第1与第2梁;安装有曵引机4、轿厢侧转向滑轮10及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的第3、第4梁153、154,第3、第4梁通过防震橡胶22固定在第1、第2梁151、152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装置设有: 在升降井道内升降的轿厢; 在上述升降井道内升降的平衡重; 悬挂上述轿厢及上述平衡重的主索; 设有牵引上述主索的驱动绳轮; 在驱动绳轮旋转下、通过主索升降轿厢及平衡重的曳引机,所述曳引机的 设置使其在上述轿厢位于顶楼时,位于所述轿厢的顶棚与所述升降井道的顶棚 之间,且,所述驱动滑轮的旋转面大致呈水平; 用于检测轿厢升降速度的限速器; 容纳对所述曳引机实行运转控制机器的控制盘; 当轿厢位于顶楼时,配置于上述轿厢顶棚与上述升降井道顶棚之间的安装 台, 上述曳引机、所述限速器及所述控制盘设置在所述安装台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装置设有: 设置于所述安装台上、卷绕有自上述轿厢至所述驱动绳轮的主索部分的第 1转向滑轮;和 配置于所述安装台上、卷绕有自驱动绳轮至平衡重的主索部分的第2转向 滑轮。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为厚度小于宽 度的薄型曳引机,所述曳引机的设置使其以厚度方向对应、配置于所述轿厢到 达顶楼时所述轿厢顶棚与升降井道顶棚之间的间隙。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升降井道轴线的 同一平面的平面图中,所述控制盘配置于自所述第1转向滑轮至所述驱动绳轮 的主索部分与自所述驱动绳轮至所述第2转向滑轮的主索部分之间。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升降井道轴线的 同一平面的平面图中,所述限速器的滑轮设置于所述轿厢与所述升降井道 壁之间,所述滑轮旋转面与所述升降井道壁接近平行。
6: 如权利要求1-5之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升 降井道轴线的同一平面的侧视图中,所述控制盘与所述限速器配置于自安装台 下端与曳引机上端之间。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台上装有覆盖所 述控制盘与所述限速器的二个或其中任一个的盖。
8: 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装置设有: 在多个导轨导向下在升降井道内升降的轿厢; 在多个平衡重导轨导向下在上述升降井道内升降的平衡重; 悬挂上述轿厢与上述平衡重的主索; 藉由驱动绳轮的旋转,通过主索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重升降的曳引机, 所述曳引机设有卷绕有主索的驱动绳轮,并配置于所述轿厢顶棚与所述升降井 道顶棚之间,使当轿厢位于顶楼时,驱动滑轮的旋转面大致接近水平状态; 卷绕有主索自所述轿厢至所述驱动绳轮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 卷绕有主索自所述驱动绳轮至所述平衡重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 固定在所述导轨或/及所述平衡重导轨上的第1及第2梁; 安装所述曳引机、所述第1转向滑轮及所述第2转向滑轮的构件,该构件 通过防震构件固定在第1及第2梁上。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梁及第2梁悬吊、 保持于轿厢导轨或/及平衡重导轨下。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构件上设有曳此机 用起重滑轮。
11: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构件上设有:安装 有第1转向滑轮的第3梁,安装有第2滑轮的第4梁,第3梁或第4梁中,至 少一个构成转向滑轮的滑轮盖。
12: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构件构成至少覆盖 自驱动滑轮至第1转向滑轮的曳引机主索或自驱动绳轮至第2转向滑轮的曳引 机主索中一个的绳索通道。

说明书


电梯装置

    本申请是02年5月13日申请、申请号为“00815630.1”、发明名称为“电梯装置”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装置,所述电梯装置设置于升降井道内的顶部,以使带驱动绳轮的曵引机的驱动绳轮旋转面接近水平。

    技术背景

    图14为特开平10-139321号公报所示的现有电梯装置的示意图。图15为图14的升降井道顶部的平面图。

    在图中,1为升降井道;2为在升降井道1规定路径升降的轿厢;3为配置于升降井道1内水平面一侧的平衡重;4为曵引机,设有驱动绳轮5,所述驱动绳轮5藉由设置于升降井道1上部的支承用构件20配置于顶棚下面,并通过垂直轴线轴支。

    7为设于轿厢2下部一侧的轿厢第一滑轮;8为设于轿厢2下部另一侧的轿厢第二滑轮;9为设于平衡重3上部的平衡重滑轮;10为通过水平轴线轴支于升降井道1上部、配置于轿厢第二滑轮8对应位置的轿厢侧转向滑轮;11为通过水平轴线轴支于升降井道1上部、配置于平衡重滑轮9对应位置的平衡重侧转向滑轮。又,如图15所示,在平面图中,轿厢侧转向滑轮10及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的部分与轿厢2重叠。

    12为主索,其一端藉由与轿厢第1滑轮7对应、配置于升降井道1的顶棚的第一绳索固定装置121而连接在升降井道1的上部并下降,在轿厢第1滑轮7与轿厢第二滑轮8的牵引下上升,在轿厢侧滑轮10的牵引下作水平拉伸,在驱动绳轮5及平衡重侧滑轮11的牵引下下降,在平衡重滑轮9的牵引下上升。其另一端通过与平衡重滑轮9对应、配置于升降井道1的顶棚的第二绳索固定装置122而连接在升降井道1的上部。

    现有的电梯装置一般采用上述结构,曵引机4被启动后,驱动绳轮5回转,轿厢2及平衡重3以相反的方向升降。又由于曵引机4配置于升降井道1内地上部,节省了机械室,从而节省了建筑物内的电梯装置所用的空间。

    然而,在特开平10-139321号公报中,虽然对曵引机4、轿厢侧转向滑轮10及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的配置进行了阐述,但却未考虑到控制盘及限速器的配置。

    在现有的电梯装置中,由于升降井道不需要另行设置机械室,所以控制盘及限速器配置在升降井道内。但由于升降井道内可安装此类机器的空间仅限于除了轿厢2的移动空间、平衡重3的移动空间及导轨以外的空间部分,因此,所述机器必须安装在不影响其他机器的位置。

    在电梯装置中,根据轿厢内乘载人员及速度等因素,升降井道大小、轿厢尺寸、平衡重导轨及轿厢导轨的尺寸会有所不同,从而,升降井道内所剩空间也会不同,所以必须根据电梯装置的能力大幅改变限速器、控制盘的设置位置。

    又,在特开平10-139321号公报中,未对曵引机4、轿厢侧转向滑轮10、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的防震结构加以考虑。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设计的,其目的在于:在不影响升降井道内各机器的情况下,将曵引机、限速器、控制盘集中在一起。

    又,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在藉由导轨支承曵引机、轿厢侧转向滑轮、平衡重侧转向滑轮的荷重的同时,减小此类机器所产生的振动传导至导轨上。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设有:在升降井道内升降的轿厢;在上述升降井道内升降的平衡重;悬挂上述轿厢及上述平衡重的主索;设有牵引上述主索的驱动绳轮;在驱动绳轮旋转下、通过主索升降轿厢及平衡重的曵引机,所述曵引机在上述轿厢位于顶楼时,位于所述轿厢的顶棚与所述升降井道的顶棚之间;用于检测轿厢升降速度的限速器;容纳对所述曵引机实行运转控制机器的控制盘;当轿厢位于顶楼时,配置于上述轿厢顶棚与上述升降井道顶棚之间的安装台,上述曵引机、所述限速器及所述控制盘设置在所述安装台上。

    又,本发明的电梯装置设有:设置于所述安装台上、卷绕有自上述轿厢至所述驱动绳轮的主索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配置于所述安装台上、卷绕有自驱动绳轮至平衡重的主索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上述曵引机的驱动绳轮的设置使其旋转面近水平配置。

    再有,上述曵引机为其厚度尺寸小于宽度尺寸的薄型曵引机,所述曵引机的设置,使当轿厢位于顶楼时,其曵引机的厚度方向对应于轿厢顶顶棚与升降井道顶棚之间的间隙。

    再有,在平面图中,上述控制盘配置于上述主索的自所述第1转向滑轮至所述驱动绳轮的部分,和所述主索自驱动绳轮至所述第2转向滑轮的部分之间。

    在平面图中,上述限速器的滑轮配置于所述轿厢与所述升降井道壁之间,所述滑轮的旋转面配置与所述升降井道壁接近水平。

    再有,在侧视图中,上述控制盘及所述限速器配置于由安装台下端至曵引机上端之间。

    另外,在上述安装台上安装有所述曵引机、所述控制盘及覆盖所述限速器的盖。

    本发明电梯装置设有:在多个导轨导向下在升降井道内升降的轿厢;在多个平衡重导轨导向下在上述升降井道内升降的平衡重;

    悬挂上述轿厢与上述平衡重的主索;藉由驱动绳轮的旋转,通过主索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重升降的曵引机,所述曵引机设有卷绕有主索的驱动绳轮,并配置于所述轿厢顶棚与所述升降井道顶棚之间,使当轿厢位于顶楼时,驱动滑轮的旋转面大致接近水平状态;卷绕有主索自所述轿厢至所述驱动绳轮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卷绕有主索自所述驱动绳轮至所述平衡重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固定在所述导轨或/及所述平衡重导轨上的第1及第2梁;安装所述曵引机、所述第1转向滑轮及所述第2转向滑轮的构件,该构件通过防震构件固定在第1及第2梁上。

    又,所述第1及第2梁悬吊、并保持于所述轿厢导轨或/平衡重导轨下。

    再有,上述构件上设有曵引机用起重滑轮。

    再有,上述构件设有安装所述第1转向滑轮的第3梁,和安装所述第2转向滑轮的第4梁,所述第3染或第4梁中,至少一个构成所述转向滑轮的滑轮盖。

    上述构件构成至少覆盖自所述曵引机的驱动滑轮至所述第1转向滑轮的主索,或自所述曵引机的驱动滑轮至所述第2转向滑轮的主索中的一个的绳索通道。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电梯装置实施形态1的正视图。

    图2为电梯装置实施形态1的侧视图。

    图3为电梯装置实施形态1的平面图。

    图4为安装台15上各机器设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电梯装置实施形态2的斜视图。

    图6为图5的升降井道顶部平面图。

    图7为图6的A-A截面的正视图。

    图8为图6的B-B截面的正视图。

    图9为图6的C-C截面的右侧视图。

    图10为图6的D-D截面的左侧视图。

    图11为图6的E-E截面的剖视图。

    图12为图6的F-F截面的剖视图。

    图13为实施形态3中的安装台15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现有电梯装置构造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升降井道顶部平面图。

    发明的最佳实施形态

    下面说明一下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形态1

    图1至图4为本发明实施形态一例的示意图。图1为正视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图3为图1的升降井道顶部平面图,图4为机器设置位置示意图,图4(a)为安装台15上的机器配置平面图,图4(b)为从图4(a)的B方向所见侧视图,图4(c)为从图4(a)的C方向所见侧视图。

    在图中,1为升降井道,2为沿升降井道1的规定路径升降的轿厢,3为配置于升降井道1内水平面一侧、在升降井道1内升降的平衡重。

    4为曵引机,设有配置在升降井道1的顶棚下面位置、卷绕有主索12的驱动绳轮5。驱动绳轮5旋转面为水平(或接近水平),驱动滑轮5的旋转面平行(或接近平行)于升降路1的顶棚。驱动滑轮5与升降井道1的顶棚对向配置。与曵引机4的外形相比,驱动绳轮5直径比较小。曵引机4为薄型,其宽度尺寸大于其厚度尺寸。当轿厢2位于顶楼时,曵引机4以厚度部分对应配置于轿厢2的顶棚与升降井道1的顶棚之间的间隙。

    6为设于轿厢2上的门,7为设于轿厢2下部一侧的轿厢第一滑轮,8为设于轿厢2下部另一侧的第二滑轮。9为设于平衡重3上部的平衡重滑轮,10为轿厢侧转向滑轮,通过水平轴线轴支于升降井道1的上部,配置于轿厢第二滑轮7的上方。

    11为平衡重侧转向滑轮,藉由水平轴线轴支于升降井道1的上部,并配置于平衡重滑轮9的上方。轿厢侧转向滑轮10及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配置于当轿厢2位于顶楼时、轿厢2顶棚与升降井道1顶棚之间的间隙。

    12为主索,其一端藉由第一绳索固定装置121连接在安装台上15上,并下降,在轿厢第一滑轮7及轿厢第二滑轮8的牵引下上升,在轿厢侧转向滑轮10的牵引下作水平方向拉伸,在驱动绳轮6、平衡重侧滑轮11牵引下下降,在平衡重滑轮9的牵引下上升。其另一端通过第二绳索固定装置122连接在安装台15上。

    13为引导平衡重3升降的平衡重导轨,设于平衡重3的两侧。14为引导轿厢2升降的轿厢导轨,设于轿厢2的两侧。15为设置曵引机4的安装台,为多个纵向构件及横向构件连接而成的结构体。安装台15连接在平衡重导轨13及轿厢导轨14上。另外,安装台15也可安装在墙壁上。

    16为检测轿厢升降速度的限速器,17为容纳运转控制部及电动机控制部的控制盘,18为可旋转地设置于升降井道下部、由调速用绳索牵引的限制器滑轮。限速器16的滑轮与限速器张紧轮18上卷绕有环状的限速用绳索。根据轿厢2的升降,限速器16的滑轮旋转,通过检测旋转速度进行限速。

    其次,具体说明一下曵引机4、限速器16及控制盘17等的设置方法。

    曵引机4、限速器16及控制盘17设置在安装台15上,另外,轿厢侧转向滑轮10、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也配置在安装台15上。在平面图中,限速器16位于轿厢2与升降井道1的墙壁之间,其设置使限速器滑轮的旋转面与升降井道1的墙壁及轿厢平行。此配置方法适用于轿厢2与升降井道1墙壁间隙尺寸较小的建筑。

    从图4(a)便可清楚知道,控制盘17配置于自轿厢侧转向滑轮10至驱动绳轮5的主索12与自驱动绳轮5至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的主索12之间。通过这样一种配置,可将控制盘17靠近曵引机4配置,同时有利于保障控制盘17的设置空间。

    再有,从图4(c)可明白,限速器16与控制盘17配置于安装台15的下端与曵引机4的上端之间。因此,不需要原用于设置限速器16与控制盘17所需的高度空间。此时,使控制盘17以其长、宽、高尺寸中的最小尺寸的部分对应配置于轿厢顶棚与升降井道顶棚之间。

    安装台15的上侧设有覆盖曵引机4、限速器16及控制盘17的盖19。这样,便不需要控制盘17的壳体。

    又,由于曵引机4、限速器16、控制盘17配置在安装台15上,所以在设置电梯时,不必将这些机器一个个地安装在升降井道内,从而可以节省安装时间。

    在上述构成的电梯装置中,曵引机4启动,驱动绳轮5旋转,轿厢2与平衡重3以相反方向升降。由于曵引机4配置于升降井道1内的上部,而省略了独立设置的机械室。这样,便节省了建筑物内电梯装置所用空间。因此,可节省建设电梯设置空间所需费用。同时,由于可降低建筑高度,从而解决了遮挡附近建筑日照的问题。

    由于作为设置在升降井道内的主要机器的限速器16、控制盘17系利用设置曵引机4的高度空间(轿厢位于顶楼时轿厢顶棚与升降井道顶棚之间的间隙)而设置,从而有效地利用了升降井道内的空间。另外,可在与其他机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将曵引机4、限速器16、控制盘17集中在一起。即:设置于升降井道顶部的空间内(轿厢2位于顶楼时轿厢顶棚与升降井道顶棚间的空间),将曵引机4、限速器16、控制盘17等升降井道内主要机器集中在一起,从而缩小了升降井道1墙壁与轿厢2间的间隙。

    在电梯装置中,根据轿厢内乘载人员及速度等,升降井道大小、轿厢尺寸、平衡重导轨及轿厢导轨的尺寸会有所不同,由此,升降井道内所剩空间也会不同。在现有的无机械室电梯中,根据电梯装置的能力,必须大幅改变控制17的设计。但是,在本实施形态所述电梯装置的场合,利用轿厢2位于顶楼时轿厢顶棚与升降井道顶棚间的空间,将限速器16、控制盘17集中在此。该空间不会受到平衡重大小、轿厢大小、平衡重导轨及轿厢导轨的大小变化的影响,所以不必象现有电梯那样根据电梯装置的能力而大幅改变设计。

    由于将曵引机4、限速器16、控制盘17安装在安装台15上,所以可在工厂将这些机器预先安装在安装台15上,直接运输至安装现场。因此,节省了在安装现场逐个安装这些机器的时间。

    再有,在运输中,由于安装台15(及盖19)可兼作包装体,所以还可节省包装的功夫。

    又,在本实施形态中,轿厢2通过主索12悬挂于轿厢第1滑轮7、轿厢第二滑轮8,平衡重3通过卷绕主索9悬挂在平衡重侧滑轮9下,也可将主索12连接在轿厢2及平衡重3上。

    实施形态2

    本实施形态构造与实施形态1基本相同,所以这里着重说明一下不同点。其他与实施形态1相同。

    图5为本发明的电梯装置的斜视图。图6为图5的升降井道顶部平面图。图7为图6的A-A截面的正视图。图8为图6的B-B截面的正视图。图9为图6的C-C截面的右侧视图。图10为图6的D-D截面的左侧视图,图11为图6的E-E截面的剖视图。图12为图6的F-F截面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形态中,轿厢侧转向滑轮10与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的旋转面相互平行配置。而且,主索12的自轿厢侧转向滑轮10至驱动绳轮5的部分与主索12的自驱动绳轮5至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的部分相互平行。这种配置有利于增加主索12相对驱动绳轮5的卷绕角度。

    又,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平面图所示,平衡重侧滑轮11配置于轿厢2与升降井道壁之间,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的旋转面也相对平行于升降井道壁。

    以下,参照图6至图8说明一下安装台15的固定方法。

    安装台15为由第1梁151、第2梁152及连接二梁151与152的第3梁153、第4梁154、及第5梁155所构成。

    第1梁、第2梁151、152通过悬挂构件20固定在轿厢导轨14上。即:如图8所示,将悬挂构件20的上侧弯曲部挂在导轨14的上端,固定导轨14与悬挂构件20,将第1梁151或第2梁152挂在悬挂构件20的下侧弯曲部,并加以固定。这样,梁151、152便悬挂、固定在轿厢导轨14的上端。

    如图7所示,第3梁的一端通过防震橡胶22固定在第1梁151上,其另一端通过防震橡胶22固定在第2梁152上。

    如图8所示,第4梁154的一端通过防震橡胶22固定在连接第1梁151与第2梁152的第5梁155上,另一端通过防震橡胶22固定在第2梁152上。这样,第4梁154通过防震橡胶22与第2梁152成为一体。

    第1梁152上固定有限速器16,第3梁153上固定有轿厢侧转向滑轮10,第4梁154上固定有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

    曵引机4固定在第3梁153及第4梁154上。第一绳索固定装置121固定在第2梁152上,第二绳索固定装置122固定在第5梁155上。

    采用上述结构时,对安装在第3梁153、第4梁154上的曵引机4、轿厢侧转向滑轮10及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进行一体防震支承。第3梁153、第4梁154相当于安装曵引机4、轿厢侧转向滑轮10及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的构件。该构件通过防震构件固定在第1梁151、第2梁152固定上。因此,可利用导轨支承曵引机4、轿厢侧转向滑轮10、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的重量,同时,减少这些机器产生的振动传至导轨。可隔绝振动及噪音传至邻近电梯的房间,从而得到高品质的电梯装置。由于可减少曵引机4、轿厢侧转向滑轮10、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所产生的振动传至导轨14,所以,电梯乘坐舒适。

    采用上述固定方法时,如果轿厢导轨14立设于升降井道1内,则由于除曵引机4外,可利用悬挂构件依次组装其他重量在30kg以下的各部件,即,可以依次组装第1、第2梁151、152,第3-第5梁153~155,曵引机4、轿厢侧转向滑轮10、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这样,便不必事前在屋顶架设绞车或在升降井道顶棚开洞等繁琐的工程。

    第3梁153、第4梁154不仅可设置上述机器,还有下述功能。

    如图7~9所示,第3梁153、第4梁154覆盖轿厢侧转向滑轮10或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的两侧面及上面,构成转向滑轮盖。第3梁153、第4梁154构成覆盖驱动滑轮5至轿厢侧转向滑轮10或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的主索12的绳索通道。

    因此,可保护主索12、轿厢侧转向滑轮10及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防止噪音。

    如图10所示,在包括第3梁153、第4梁154的构件上安装有主索防脱离装置23。该主索防脱离装置23可防止驱动绳轮5上卷绕的主索12从设于驱动绳轮5上的索槽上脱离。通过采用此种构成,便于在升降井道内侧手够不到的地方进行安装和调整,提高维修性能。

    在包括第3梁153及第4梁154的构件上装有隔音盖24。该隔音盖24安装从第3、第4梁向下方突出,通过该隔音盖24包住曵引机4的侧面,通过第3、第4梁153、154构件,覆盖曵引机4的上面。因此,可实现盖的简洁化,提高安装、维修性能。

    安装台15上装有多个起重滑轮25。在安装曵引机4时,通过起重滑轮25将曵引机4吊至升降井道1的顶部。因此,不必在安装曵引机4时,事前在屋顶上安装绞车,以及穿过在升降井道顶部上的孔。

    安装台15上设有临时放置曵引机4的梁26。在安装曵引机4时,一般首先用安装用卷扬机从曵引机4从升降井道下部吊至临时放置用梁26,在将曵引机4放置在临时放置用梁26上后,使用起重滑轮25吊至适当的安装位置。

    轿厢侧转向滑轮10在第3梁153上的安装构造如下。

    轿厢侧转向滑轮10上装有中空轴28,将实心轴29穿过中空轴28,对第3梁153与轿厢侧转向滑轮10进行固定。通过此类结构,即使第3梁153的轿厢侧转向滑轮10的安装部为深拉形状,成为隔音盖的一部分,也可轻松进行安装。由此,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及现场安装效率。第4梁154上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的安装结构也与此相同。

    又,在本实施形态中,对安装台15固定在轿厢导轨14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安装台也可固定在平衡重导轨13上,或可作成仅固定在平衡重导轨13上的结构。

    另外,第3梁153、第4梁154皆构成转向滑轮盖和绳索通道,但上述二梁中也可仅其中的一个具有所述结构。

    实施形态3

    在实施形态3中,部分安装台15的结构与实施形态2不同。下面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其他各点与实施形态1及实施形态2相同,在此不作说明。

    图12为实施形态3的安装台15的构造示意图,该图与实施形态2的图8相对应。

    在实施形态3中,第3梁153及第4梁154一端通过防震橡胶22固定在第1梁151上,另一端固定在曵引机4的壳体上。曵引机4的壳体通过防震橡胶22固定在第2梁152上。此时,曵引机4的壳体成为安装台15的一部分。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设有:在升降井道内升降的轿厢;在上述升降井道内升降的平衡重;悬挂上述轿厢及上述平衡重的主索;设有牵引上述主索的驱动绳轮;在驱动绳轮旋转下、通过主索升降轿厢及平衡重的曵引机,所述曵引机在上述轿厢位于顶楼时,位于所述轿厢的顶棚与所述升降井道的顶棚之间;用于检测轿厢升降速度的限速器;容纳对所述曵引机实行运转控制机器的控制盘;当轿厢位于顶楼时,配置于上述轿厢顶棚与上述升降井道顶棚之间的安装台,上述曵引机、所述限速器及所述控制盘设置在所述安装台上。由此,可以将曵引机、限速器及所述控制盘与升降井道内的各个机器设备无干扰地集中安装。

    又,本发明的电梯装置设有:设置于所述安装台上、卷绕有自上述轿厢至所述驱动绳轮的主索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配置于所述安装台上、卷绕有自驱动绳轮至平衡重的主索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由于上述曵引机的驱动绳轮的设置使其旋转面近水平配置,所以,可以有效利用升降井道顶部的空间。

    再有,上述曵引机为其厚度尺寸小于宽度尺寸的薄型曵引机,所述曵引机的设置,使当轿厢位于顶楼时,其曵引机的厚度方向对应于轿厢顶顶棚与升降井道顶棚之间的间隙进行设置,所以,可以更加有效利用升降井道顶部的空间。

    再有,在平面图中,上述控制盘配置于上述主索的自所述第1转向滑轮至所述驱动绳轮的部分,和所述主索自驱动绳轮至所述第2转向滑轮的部分之间。由此,可以将控制盘靠近曵引机设置的同时,可以确保控制盘的设置空间。

    在平面图中,上述限速器的滑轮配置于所述轿厢与所述升降井道壁之间,所述滑轮的旋转面配置与所述升降井道壁接近水平。由此,可以减小限速器所须的轿厢与所述升降井道壁之间的间隙尺寸。

    再有,在侧视图中,上述控制盘及所述限速器配置于由安装台下端至曵引机上端之间。由此,无须用于设置限速器与曵引机的过多的高度空间。

    另外,在上述安装台上安装有覆盖所述曵引机、所述控制盘及所述限速器的盖,由此,无须控制盘壳体。

    本发明电梯装置设有:在多个导轨导向下在升降井道内升降的轿厢;在多个平衡重导轨导向下在上述升降井道内升降的平衡重;

    悬挂上述轿厢与上述平衡重的主索;藉由驱动绳轮的旋转,通过主索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重升降的曵引机,所述曵引机设有卷绕有主索的驱动绳轮,并配置于所述轿厢顶棚与所述升降井道顶棚之间,使当轿厢位于顶楼时,驱动滑轮的旋转面大致接近水平状态;卷绕有主索自所述轿厢至所述驱动绳轮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卷绕有主索自所述驱动绳轮至所述平衡重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固定在所述导轨或/及所述平衡重导轨上的第1及第2梁;安装所述曵引机、所述第1转向滑轮及所述第2转向滑轮的构件,该构件通过防震构件固定在第1及第2梁上。由导轨,在保持所述曵引机、所述第1转向滑轮及所述第2转向滑轮所生成的力的同时,可以将发生于这些机器的振动对导轨的传递减小。

    又,所述第1及第2梁悬吊、并保持于所述轿厢导轨或/平衡重导轨下。由此,不必在导轨之上再保留用于设置所述第1及第2梁的空间。

    再有,上述构件上设有曵引机用起重滑轮,由此,使曵引机安装容易。

    再有,上述构件设有安装所述第1转向滑轮的第3梁,和安装所述第2转向滑轮的第4梁,所述第3染或第4梁中,至少一个构成所述转向滑轮的滑轮盖,由此,可以保护转向滑轮。

    又,上述构件构成至少覆盖自所述曵引机的驱动滑轮至所述第1转向滑轮的主索,或覆盖自所述曵引机的驱动滑轮至所述第2转向滑轮的主索中的一个的绳索通道,由此,可以保护主索。

    如上所述,本发明电梯装置适用于这样一种电梯装置,即,所述电梯装置设有:在升降井道内升降的轿厢;在升降井道内升降的平衡重;悬吊轿厢及平衡重的主索;设有主索缠绕的驱动绳轮、配置于轿厢位于顶楼时轿厢顶与天井顶棚之间、驱动滑轮旋转面成近水平状态、在驱动绳轮旋转下,通过主索升降轿厢及平衡重的曵引机;检测轿厢升降速度的限速器;及配置有曵引机运转控制机器的控制盘。

电梯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电梯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电梯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梯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梯装置.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电梯装置,驱动滑轮5的旋转面为近水平面,轿厢2位于顶楼时轿厢2顶棚与升降井道1顶棚之间配置有曵引机4、轿厢侧转向滑轮10及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在安装有曵引机4的安装台5上设置有限速器16与控制盘17。安装台15上设有:固定在轿厢导轨或/及平衡重导轨上的第1与第2梁;安装有曵引机4、轿厢侧转向滑轮10及平衡重侧转向滑轮11的第3、第4梁153、154,第3、第4梁通过防震橡胶22固定在第1、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卷扬;提升;牵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