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收容单元.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1680349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23254.X

申请日:

2015.01.16

公开号:

CN104786662A

公开日:

2015.07.2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41J 2/175申请日:20150116|||公开

IPC分类号:

B41J2/175

主分类号:

B41J2/175

申请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明人:

木村尚己; 工藤圣真; 铃木日出直

地址:

日本国东京都新宿区西新宿二丁目4番1号

优先权:

2014-005698 2014.01.16 JP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4202

代理人:

郝传鑫; 梁婷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收容单元。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对包含有收容液体的容器的收容单元进行固定使其不容易从液体喷射装置上脱离。为此,本发明的液体喷射系统1具有打印机2、墨水收容单元3和供给管4。打印机2在本体盖体部件5与本体基底部件6之间收容包含印刷头47的机构单元10。墨水收容单元3在上表面盖体部件7和底面盖体部件8之间收容有4个墨水罐9。本体盖体部件5上设有贯通孔20A、20B。本体基底部件6上设有贯通孔603A、603B。底面盖体部件8上设有突出部803A、803B。在本体基底部件6上螺合底面盖体部件8时,突出部803A插入贯通孔20A以及贯通孔603A,突出部803B插入贯通孔20B以及贯通孔603B。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液体喷射装置;
收容单元,所述收容单元能够收容液体;
以及液体供给管,所述液体供给管能够从所述收容单元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所述液体;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包含
第1盒体;
第2盒体,所述第2盒体与所述第1盒体相对;
以及液体喷射头,所述液体喷射头位于所述第1盒体与所述第2盒体之间,并且能够喷射所述液体;
所述收容单元包含
第3盒体,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状态下,所述第3盒体具有构成面向铅直向上方向的上壁部;
第4盒体,所述第4盒体与所述第3盒体相对;
以及液体收容容器,所述液体收容容器位于所述第3盒体与所述第4盒体之间,能够收容所述液体;
所述第1盒体具有第1贯通孔,
所述第2盒体具有与所述第1贯通孔重合的第2贯通孔,
所述第4盒体具有第1突出部,
在所述第1突出部插入所述第1贯通孔和所述第2贯通孔的状态下,所述收容单元固定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盒体具有第3贯通孔;
所述第2盒体具有与所述第3贯通孔重合的第4贯通孔;
所述第4盒体具有第2突出部;
在所述第2突出部插入所述第3贯通孔和所述第4贯通孔的状态下,所述收容单元固定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4盒体具有第3突出部;
在所述第3突出部和所述第1盒体夹持所述第2盒体的状态下,所述收容单元固定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

4.
  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液体喷射装置;
收容单元,所述收容单元能够收容液体;
以及液体供给管,所述液体供给管能够从所述收容单元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所述液体;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包含
第1盒体;
第2盒体,所述第2盒体与所述第1盒体相对;
以及液体喷射头,所述液体喷射头位于所述第1盒体与所述第2盒体之间,能够喷射所述液体;
所述收容单元包含
第3盒体,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状态下,所述第3盒体具有构成面向铅直向上方向的上壁部;
第4盒体,所述第4盒体与所述第3盒体相对;
以及液体收容容器,所述液体收容容器位于所述第3盒体与所述第4盒体之间,能够收容所述液体;
所述第1盒体具有第1贯通孔,
所述第2盒体具有第2贯通孔,
所述第4盒体具有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
在所述第1突出部插入所述第1贯通孔并且所述第2突出部插入所述第2贯通孔的状态下,所述收容单元固定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

5.
  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液体喷射装置;
收容单元,所述收容单元能够收容液体;
以及液体供给管,所述液体供给管能够从所述收容单元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所述液体;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包含
第1盒体;
第2盒体,所述第2盒体与所述第1盒体相对;
以及液体喷射头,所述液体喷射头位于所述第1盒体与所述第2盒体之间,能够喷射所述液体;
所述收容单元包含
第3盒体,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状态下,所述第3盒体具有构成面向铅直向上方向的上壁部;
第4盒体,所述第4盒体与所述第3盒体相对;
以及液体收容容器,所述液体收容容器位于所述第3盒体与所述第4盒体之间,能够收容所述液体;
所述第1盒体具有第1贯通孔,
所述第2盒体具有与所述第1贯通孔重合的第2贯通孔,
所述第3盒体具有第1突出部,
在所述第1突出部插入所述第1贯通孔和所述第2贯通孔的状态下,所述收容单元固定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盒体具有第3贯通孔;
所述第2盒体具有与所述第3贯通孔重合的第4贯通孔;
所述第3盒体具有第2突出部;
在所述第2突出部插入所述第3贯通孔和所述第4贯通孔的状态下,所述收容单元固定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

7.
  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液体喷射装置;
收容单元,所述收容单元能够收容液体;
以及液体供给管,所述液体供给管能够从所述收容单元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所述液体;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包含
第1盒体;
第2盒体,所述第2盒体与所述第1盒体相对;
以及液体喷射头,所述液体喷射头位于所述第1盒体与所述第2盒体之间,能够喷射所述液体;
所述收容单元包含
第3盒体,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状态下,所述第3盒体具有构成面向铅直向上方向的上壁部;
第4盒体,所述第4盒体与所述第3盒体相对;
以及液体收容容器,所述液体收容容器位于所述第3盒体与所述第4盒体之间,能够收容所述液体;
所述第1盒体具有第1贯通孔,
所述第2盒体具有第2贯通孔,
所述第3盒体具有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
在所述第1突出部插入所述第1贯通孔并且所述第2突出部插入所述第2贯通孔的状态下,所述收容单元固定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

8.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喷射系统进一步具有第1固定部件和第2固定部件中的任一种或两种;
所述第1固定部件固定所述第1盒体和所述第3盒体;
所述第2固定部件固定所述第2盒体和所述第4盒体。

9.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盒体包含扫描仪单元。

10.
  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液体喷射部;
收容部,所述收容部能够收容液体;
以及液体供给管,所述液体供给管能够从所述收容部向所述液体喷射部供给所述液体;
所述液体喷射部包含
第1盒体;
与所述第1盒体相对的第2盒体的第1区域,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状态下,所述第2盒体作为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底面侧的盒体部件;
以及液体喷射头,所述液体喷射头位于所述第1盒体和所述第2盒体的所述第1区域之间,能够喷射所述液体;
所述收容部包含
第3盒体,
与所述第3盒体相对的所述第2盒体的第2区域,
以及液体收容容器,所述液体收容容器位于所述第3盒体与所述第2盒体的所述第2区域之间,能够收容所述液体。

11.
  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液体喷射部;
收容部,所述收容部能够收容液体;
以及液体供给管,所述液体供给管能够从所述收容部向所述液体喷射部供给所述液体;
所述液体喷射部包含
第1盒体的第1区域,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状态下,所述第1盒体作为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上表面侧的盒体部件;
与所述第1盒体的所述第1区域相对的第2盒体,
以及液体喷射头,所述液体喷射头位于所述第1盒体的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盒体之间,并能够喷射所述液体;
所述收容部包含
所述第1盒体的第2区域,
与所述第1盒体的所述第2区域相对的第4盒体,
以及液体收容容器,所述液体收容容器位于所述第1盒体的所述第2区域和所述第4盒体之间,并能够收容所述液体。

12.
  一种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单元能够通过液体供给管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液体,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包含
第1盒体,所述第1盒体具有第1贯通孔;
第2盒体,所述第2盒体与所述第1盒体相对,并具有与所述第1贯通孔重合的第2贯通孔;
以及液体喷射头,所述液体喷射头位于所述第1盒体与所述第2盒体之间,能够喷射所述液体;
所述收容单元具有
第3盒体,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状态下,所述第3盒体具有构成面向铅直向上方向的上壁部,
第4盒体,所述第4盒体与所述第3盒体相对,并具有第1突出部,
液体收容容器,所述液体收容容器位于所述第3盒体和所述第4盒体之间,并能够收容所述液体;
在所述第1突出部插入所述第1贯通孔和所述第2贯通孔的状态下,所述收容单元固定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

13.
  一种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单元能够通过液体供给管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液体,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包含
第1盒体,所述第1盒体具有第1贯通孔;
第2盒体,所述第2盒体与所述第1盒体相对,并具有与所述第1贯通孔重合的第2贯通孔;
以及液体喷射头,所述液体喷射头位于所述第1盒体与所述第2盒体之间,能够喷射所述液体;
所述收容单元具有
第3盒体,所述第3盒体具有第2突出部,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状态下,所述第3盒体具有构成面向铅直向上方向的上壁部;
第4盒体,所述第4盒体与所述第3盒体相对;
以及液体收容容器,所述液体收容容器位于所述第3盒体和所述第4盒体之间,能够收容所述液体;
在所述第2突出部插入所述第1贯通孔和所述第2贯通孔的状态下,所述收容单元固定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

说明书

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收容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包含有收容液体的容器的收容单元固定于液体喷射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历来所使用的液体喷射系统具有:具备喷射墨水等的液体喷射部的液体喷射装置、和包含有将液体供给到液体喷射部的容器的收容单元。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种液体喷射系统的一个例子。专利文献1中,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的侧面安装有包含有墨水收容容器的收容单元。专利文献1的打印机为具有作为喷射墨水的液体喷射部的一例的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0513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中,作为将收容单元安装于打印机的安装结构,采用了将收容单元的挂钩挂在打印机侧面的卡挂部的简单构造。但是,采用该结构,在搬运由打印机以及收容单元构成的液体喷射系统时等而将系统整体抬起时,挂钩会容易从卡挂部脱离,收容单元可能会从打印机上脱离。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固定包含有收容液体的容器的收容单元使其不容易从液体喷射装置上脱离的技术。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体喷射系统具有:液体喷射装置;收容单元,上述收容单元能够收容液体;以及液体供给管,上述液体供给管能够从上述收容单元向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供给上述液体;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包含:第1盒体;第2盒体,上述第2盒体与上述第1盒体相对;以及液体喷射头,上述液体喷射头 位于上述第1盒体与上述第2盒体之间,并且能够喷射上述液体;上述收容单元包含:第3盒体,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状态下,上述第3盒体具有构成面向铅直向上方向的上壁部;第4盒体,上述第4盒体与上述第3盒体相对;以及液体收容容器,上述液体收容容器位于上述第3盒体与上述第4盒体之间,能够收容上述液体;上述第1盒体具有第1贯通孔,上述第2盒体具有与上述第1贯通孔重合的第2贯通孔,上述第4盒体具有第1突出部,在上述第1突出部插入上述第1贯通孔和上述第2贯通孔的状态下,上述收容单元固定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4盒体的第1突出部在贯穿第1盒体和第2盒体二者的状态下被固定。由此,能够提高与贯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固定强度。因此,收容单元容易从液体喷射装置上脱离的可能性会减小,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固定强度。因此,在搬运时二者不会脱离,能够稳定地进行搬运。
本发明中,理想的是,上述第1盒体具有第3贯通孔;上述第2盒体具有与上述第3贯通孔重合的第4贯通孔;上述第4盒体具有第2突出部;上述收容单元在上述第2突出部插入上述第3贯通孔和上述第4贯通孔的状态下固定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这样,第4盒体的第2突出部贯穿第1盒体与第2盒体两者,因此2个突出部能够在均贯穿第1盒体与第2盒体两者的状态下被固定。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收容单元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的固定强度,进一步提高稳定性。
本发明中,理想的是,上述第4盒体具有第3突出部;在上述第3突出部和上述第1盒体夹持上述第2盒体的状态下,上述收容单元固定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这样,进一步提高了收容单元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的固定强度,能进一步提高稳定性。
进一步,本发明的液体喷射系统具有:液体喷射装置;收容单元,上述收容单元能够收容液体;以及液体供给管,上述液体供给管能够从上述收容单元向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供给上述液体;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包含:第1盒体;第2盒体,上述第2盒体与上述第1盒体相对;以及液体喷射头,上述液体喷射头位于上述第1盒体与上述第2盒体之间,并且能够喷射上述液体;上述收容单元包含:第3盒体,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状态下,上述第3盒体具有构成面向铅直向上方向的上壁部;第4盒体,上述第4盒体与上述第3盒体相对;以及液体收容容器, 上述液体收容容器位于上述第3盒体与上述第4盒体之间,能够收容上述液体;上述第1盒体具有第1贯通孔,上述第2盒体具有第2贯通孔,上述第4盒体具有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在上述第1突出部插入上述第1贯通孔并且上述第2突出部插入上述第2贯通孔的状态下,上述收容单元固定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4盒体的第1突出部与第2突出部在分别贯穿第1盒体和第2盒体的状态下被固定。由此,能够提高与贯穿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的固定强度。因此,收容单元容易从液体喷射装置脱离的可能性减小,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固定强度。由此,在搬运时二者不会脱离,能够进行稳定地搬运。
进一步,本发明的液体喷射系统具有:液体喷射装置;收容单元,上述收容单元能够收容液体;以及液体供给管,上述液体供给管能够从上述收容单元向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供给上述液体;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包含:第1盒体;第2盒体,上述第2盒体与上述第1盒体相对;以及液体喷射头,上述液体喷射头位于上述第1盒体与上述第2盒体之间,并且能够喷射上述液体;上述收容单元包含:第3盒体,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状态下,上述第3盒体具有构成面向铅直向上方向的上壁部;第4盒体,上述第4盒体与上述第3盒体相对;以及液体收容容器,上述液体收容容器位于上述第3盒体与上述第4盒体之间,能够收容上述液体;上述第1盒体具有第1贯通孔,上述第2盒体具有与上述第1贯通孔重合的第2贯通孔,上述第3盒体具有第1突出部,在上述第1突出部插入上述第1贯通孔并且上述第2贯通孔的状态下,上述收容单元固定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3盒体的第1突出部在贯穿第1盒体与第2盒体二者的状态下被固定。由此,能够提高与贯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固定强度。因此,收容单元容易从液体喷射装置上脱离的可能性降低,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固定强度。由此,搬运时二者不会脱离,能够稳定地进行搬运。
本发明中,理想的是,上述第1盒体具有第3贯通孔;上述第2盒体具有与上述第3贯通孔重合的第4贯通孔;上述第3盒体具有第2突出部;上述收容单元在上述第2突出部插入上述第3贯通孔和上述第4贯通孔的状态下固定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这样,第3盒体的第2突出部贯穿第1盒体和第2盒体两者,因此2个突 出部在均贯穿第1盒体和第2盒体两者的状态下被固定。由此能进一步提高相对于收容单元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固定强度,进一步提高稳定性。
进一步,本发明的液体喷射系统具有:液体喷射装置;收容单元,上述收容单元能够收容液体;以及液体供给管,上述液体供给管能够从上述收容单元向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供给上述液体;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包含:第1盒体;第2盒体,上述第2盒体与上述第1盒体相对;以及液体喷射头,上述液体喷射头位于上述第1盒体与上述第2盒体之间,并且能够喷射上述液体;上述收容单元包含:第3盒体,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状态下,上述第3盒体具有构成面向铅直向上方向的上壁部;第4盒体,上述第4盒体与上述第3盒体相对;以及液体收容容器,上述液体收容容器位于上述第3盒体与上述第4盒体之间,能够收容上述液体;上述第1盒体具有第1贯通孔,上述第2盒体具有第2贯通孔,上述第3盒体具有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在上述第1突出部插入上述第1贯通孔并且上述第2突出部插入上述第2贯通孔的状态下,上述收容单元固定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3盒体的第1突出部与第2突出部在分别贯穿第1盒体和第2盒体的状态下被固定。由此,能够提高与贯穿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的固定强度。因此,收容单元容易从液体喷射装置脱离的风险会降低,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固定强度。因此,搬运时二者不会脱离,能稳定进行搬运。
本发明中,理想的是,上述液体喷射系统进一步具有第1固定部件和第2固定部件中的任一种或两种;上述第1固定部件固定上述第1盒体和上述第3盒体;上述第2固定部件固定上述第2盒体和上述第4盒体。这样,进一步增加了固定位置,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固定强度,提高了稳定性。采用螺丝部件作为第1、第2固定部件时,能够提高旋入方向上的固定强度。
本发明中,上述第1盒体能够以包含扫描仪单元的方式构成。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具有:液体喷射部;收容部,上述收容部能够收容液体;以及液体供给管,上述液体供给管能够从上述收容部向上述液体喷射部供给上述液体;上述液体喷射部包含:第1盒体;与上述第1盒体相对的第2盒体的第1区域,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状态下,上述第2盒体作为上述液体喷射装置的底面侧的盒体部件;以及液体喷射头,上述液体 喷射头位于上述第1盒体和上述第2盒体的上述第1区域之间,并能够喷射上述液体;上述收容部包含:第3盒体,与上述第3盒体相对的上述第2盒体的第2区域,以及液体收容容器,上述液体收容容器位于上述第3盒体与上述第2盒体的上述第2区域之间,能够收容上述液体。
根据本发明,第2盒体与液体喷射部和收容部共通,因此抓住第2盒体进行搬运时,两者不会脱离。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搬运。进一步,在卸下收容部时,仅卸下第3盒体即可,因此拆卸操作非常容易。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具有:液体喷射部;收容部,上述收容部能够收容液体;以及液体供给管,上述液体供给管能够从上述收容部向上述液体喷射部供给上述液体;上述液体喷射部包含:第1盒体的第1区域,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状态下,上述第1盒体作为上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上表面侧的盒体部件;与上述第1盒体的上述第1区域相对的第2盒体,以及液体喷射头,上述液体喷射头位于上述第1盒体的上述第1区域和上述第2盒体之间,并能够喷射上述液体;上述收容部包含:上述第1盒体的第2区域,与上述第1盒体的上述第2区域相对的第4盒体,以及液体收容容器,上述液体收容容器位于上述第1盒体的上述第2区域和上述第4盒体之间,并能够收容上述液体。
根据本发明,第1盒体与液体喷射部和收容部共通,因此抓住第1盒体进行搬运时二者不会脱离。因此,能稳定进行搬运。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一种收容单元,其能够通过液体供给管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上述液体,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包含:第1盒体,上述第1盒体具有第1贯通孔;第2盒体,上述第2盒体与上述第1盒体相对,并具有与上述第1贯通孔重合的第2贯通孔;以及液体喷射头,上述液体喷射头位于上述第1盒体与上述第2盒体之间,并能够喷射上述液体;上述收容单元具有:第3盒体,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状态下,上述第3盒体具有构成面向铅直向上方向的上壁部,第4盒体,上述第4盒体与上述第3盒体相对,并具有第1突出部,以及液体收容容器,上述液体收容容器位于上述第3盒体和上述第4盒体之间,并能够收容上述液体;在上述第1突出部插入上述第1贯通孔并且上述第2贯通孔的状态下,上述收容单元固定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4盒体的第1突出部在贯穿第1盒体和第2盒体二者的状态下被固定。因此,收容单元容易从液体喷射装置上脱离的风险会降低,与现有技术相比,能提高固定强度。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一种收容单元,其能够通过液体供给管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上述液体,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包含:第1盒体,上述第1盒体具有第1贯通孔;第2盒体,上述第2盒体与上述第1盒体相对,并具有与上述第1贯通孔重合的第2贯通孔;以及液体喷射头,上述液体喷射头位于上述第1盒体与上述第2盒体之间,并能够喷射上述液体;上述收容单元具有:第3盒体,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状态下,上述第3盒体具有构成面向铅直向上方向的上壁部,上述第3盒体具有第2突出部;第4盒体,上述第4盒体与上述第3盒体相对;以及液体收容容器,上述液体收容容器位于上述第3盒体和上述第4盒体之间,并能够收容上述液体;在上述第2突出部插入上述第1贯通孔并且上述第2贯通孔的状态下,上述收容单元固定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上。
根据本发明,第3盒体的第2突出部在贯穿第1盒体和第2盒体两者的状态下被固定。因此,收容单元容易从液体喷射装置脱离的风险会降低,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固定强度。
根据本发明,收容单元容易从液体喷射装置脱离的风险会降低,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固定强度。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搬运。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液体喷射系统的立体图。
图2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液体喷射系统的分解立体图(卸下上表面盖体部件的状态)。
图3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液体喷射系统的分解立体图(进一步卸下墨水罐以及底面盖体部件的状态)。
图4在实施方式一的液体喷射系统中卸下本体盖体部件以及上表面盖体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墨水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6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墨水罐的立体图。
图7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墨水收容单元中的上表面盖体部件以及底面盖体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8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墨水收容单元中的上表面盖体部件以及底面盖体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9用XZ面横截实施方式一的墨水收容单元的截面图。
图10表示实施方式一中的打印机与墨水收容单元的嵌合部的模式说明图,其中,图10(a)、(b)为用图3的包含A-A线的XY面横截时的嵌合部的截面结构,图10(a)表示卸下底面盖体部件8的状态,图10(b)为表示将底面盖体部件8固定于本体基底部件6的状态,图10(c)为以包含图3的B-B线的XZ面截断时的截面结构,表示将底面盖体部件8固定于本体基底部件6的状态。
图11表示打印机与墨水收容单元的嵌合部的变形例1的模式说明图,其中,图11(a)为表示变形例1的本体盖体部件5A以及本体基底部件6A的侧面模式图(向-X轴方向观察的图),图11(b)为表示变形例1的底面盖体部件8A的侧面模式图(向+X轴方向观察的图),图11(c)(d)分别为在图11(a)的C1-C1线、C2-C2线的位置上以XZ面截断时的嵌合部的截面结构。
图12表示打印机与墨水收容单元的嵌合部的变形例2的模式说明图,其中,图12(a)(b)表示变形例2的上表面盖体部件7B的模式图,图12(a)为朝+X轴方向观察时的侧面图、图12(b)为朝-Z轴方向观察时的上表面图,图12(c)为用图12(a)的包含D-D线的XZ面横截时的嵌合部的截面结构。
图13表示打印机与墨水收容单元的嵌合部的变形例3的的模式说明图,其中,图13(a)为表示变形例3的上表面盖体部件7C的模式化侧面图(朝+X轴方向观察时的图),图13(b)为表示变形例2、3的底面盖体部件8B的模式化侧面图(朝+X轴方向观察时的图),图13(c)(d)分别为用图13(a)的包含E1-E1线、E2-E2线的XY面横截时的嵌合部的截面结构。
图14表示实施方式二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立体图。
图15表示实施方式二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6表示在实施方式二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卸下上表面盖体部件以及墨水罐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表示上表面盖体部件、本体盖体部件以及基底部件的嵌合部的模式说明图,其中,图17(a)为于+X轴方向观察上表面盖体部件7B时的侧面图,图17(b)(c)表示用图17(a)的包含F-F线的XY面横截时的嵌合部的截面结构,图17(b)表示将上表面盖体部件7B卸下的状态,图17(c)表示将上表面盖体部件7B固定于本体盖体部件105的状态。
图18表示实施方式三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立体图。
图19表示底面盖体部件与本体基底部件的嵌合部的模式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适用于本发明的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一)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液体喷射系统的立体图。实施方式一的液体喷射系统1具有喷墨打印机2(以下称为打印机2)和墨水收容单元3以及供给管4(液体供给管)。液体喷射系统1通过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对印刷用纸等的印刷媒介P进行印刷。从墨水收容单元3经由供给管4向打印机2供给墨水。应予说明,图1上附有相互正交的坐标轴XYZ轴。在此后的附图也根据需要附上XYZ轴。每个XYZ轴中,箭头方向表示+方向(正方向),箭头方向的反方向表示-方向(负方向)。在液体喷射系统1的使用状态下,液体喷射系统1配置在由X轴与Y轴所限定的水平平面(XY面)上。在液体喷射系统1的使用状态下,Z轴为与水平平面正交的轴,-Z轴方向为铅直向下方向。
打印机2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包含本体盖体部件5(第1盒体)、本体基底部件6(第2盒体)和机构单元10(参照图4)。本体盖体部件5与本体基底部件6相对,机构单元10收容于本体盖体部件5与本体基底部件6之间。机构单元10为进行印刷动作的机构部分。打印机2中,面向+Y轴方向的面为正面12,面向+Z轴方向 (铅直向上方向)的面为上表面13。正面12上设置有排纸部11。从排纸部11将印刷媒介P排出。
墨水收容单元3为收容液体的收容单元的一例。墨水收容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2配置于+X轴方向侧,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安装部15上,该安装部15设置在打印机2的+X轴方向的侧面14上。墨水收容单元3包含上表面盖体部件7(第3盒体)、底面盖体部件8(第4盒体)、墨水罐9(液体收容容器)。上表面盖体部件7与底面盖体部件8相对,墨水罐9位于上表面盖体部件7与底面盖体部件8之间。墨水罐9设置有4个,收容用于印刷的墨水。实施方式一的墨水收容单元3中,各设有1个收容黑色墨水的墨水罐9、收容黄色墨水的墨水罐9、收容品红色墨水的墨水罐9和收容青色墨水的墨水罐9。应予说明,墨水罐9的数量可以不为4个,并且其收容的墨水的种类也可以不同于上述的4色墨水。
上表面盖体部件7具有:构成面向+Y轴方向的正面的侧壁部22A、构成面向-Y轴方向的背面侧的侧壁部22B(参照图7、图8)、构成面向+Z轴方向的上表面的上壁部23、以及构成面向+X轴方向的侧面的侧壁部24。上表面盖体部件7的侧壁部24上设有4个窗口部21。窗口部21为贯穿侧壁部24的开口。如图1所示,墨水收容单元3在与窗口部21重合的位置上收容上述4个墨水罐9。墨水罐9中,能够从与窗口部21相对的部位辨认墨水量。与墨水罐9的窗口部21相对的部位设置有表示墨水量的上限的上限标记28(参照图2、图3)和表示墨水量的下限的下限标记29(参照图2、图3)。
图2、图3为液体喷射系统1的分解立体图,图2表示将墨水收容单元3的上表面盖体部件7卸下的状态,图3为进一步表示将搭载有墨水罐9的底面盖体部件8从打印机2卸下的状态。如图1所示,上表面盖体部件7通过安装螺钉31(第1固定部件)固定于打印机2的本体盖体部件5上。上表面盖体部件7上,在与本体盖体部件5抵接的边缘(-X轴方向的边缘)处设置有2个固定部701。固定部701上有两处配置有角部,一为从上壁部23与正面侧的侧壁部22A连接的角部,二为从上壁部23与背面侧的侧壁部22B连接的角部。固定部701上形成能够让安装螺钉31插通的贯通孔。如图2所示,通过卸下安装螺钉31使上面盖体部件7从本体盖体部件5分离。
如图2所示,底面盖体部件8通过安装螺钉33(第2固定部件)固定于本体基底部件6。底面盖体部件8上设置有2个固定部801。固定部801设置于底面盖体部件8的+Y轴方向的端部与-Y轴方向的端部(参照图7、图8)。固定部801上形成有能够让安装螺钉33插通的贯通孔。本体基底部件6上,在X轴方向与固定部801重合的位置上形成圆柱孔(boss)604(参照图3)。如果将上表面盖体部件7从本体盖体部件5上分离后,进一步卸下安装螺钉33,则如图3所示,底面盖体部件8从本体基底部件6上分离。应予说明,底面盖体部件8于本体基底部件6上的固定以及上表面盖体部件7于本体盖体部件5上的固定也可以采用安装螺钉31、33以外的固定部件进行。
如图3所示,本体盖体部件5的安装部15上设置有矩形的安装面16。安装面16的4个角落中,在+Z轴方向侧的2个位置上分别设置有圆柱孔17。固定上表面盖体部件7时,使固定部701与各圆柱孔17重合,用安装螺钉31来固定。此外,安装面16的4个角落中,在-Z轴方向侧的2个位置形成切口部18A、18B。切口部18A、18B设置于与本体基底部件6的圆柱孔604重合的部位。通过切口部18A、18B,本体基底部件6的圆柱孔604向墨水收容单元3侧露出。固定底面盖体部件8时,使固定部801重合于各圆柱孔604,通过安装螺钉33来固定。
切口部18A位于安装面16的+Y轴方向侧的侧端,为安装面16的扩展到Z轴方向的中央付近为止的开口。供给管4从切口部18A的+Z轴方向侧的区域引出至墨水收容单元3侧。安装面16上进一步设置有2个贯通孔20A、20B。贯通孔20A以及贯通孔20B在Z轴方向的位置几乎相等,二者在Y轴方向分离配置。实施方式一中,贯通孔20A(第1贯通孔)设置于安装面16的+Y轴方向侧的部位。此外,贯通孔20B(第3贯通孔)设置于安装面16的-Y轴方向侧的部位。
图4表示在液体喷射系统1中卸下本体盖体部件5以及上表面盖体部件7的状态的立体图。打印机2的机构单元10被本体基底部件6支承。本体基底部件6具有构成打印机2的装置底面的底框601和从底框601的+X轴方向的侧端向+Z轴方向突出的边框602。边框602为沿着YZ面扩展的部位。边框602的+X轴方向的表面上,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肋状部以及沿Y轴方向延伸的肋状部配置成格子状。在组装本体基底部件6和本体盖体部件5时,边框602与本体盖体部件5的安装面 16部分或整体重合。边框602上设置有上述圆柱孔604。此外,边框602上,与本体盖体部件5的贯通孔20A重合的位置上形成有贯通孔603A(第2贯通孔),与本体盖体部件5的贯通孔20B重合的位置上形成贯通孔603B(第4贯通孔)。贯通孔603A、603B与本体盖体部件5的贯通孔20A、20B一同构成提高墨水收容单元3与打印机2的固定强度的嵌合部。关于该嵌合部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如图4所示,机构单元10具有印刷部41、媒介输送机构42和印刷头移动机构43。印刷部41具有托架45、印刷头47(液体喷射头)和4个中继单元49。印刷头47以及中继单元49搭载于托架45。供给管4连接于各中继单元49。供给管4具有可挠性,连接墨水罐9和中继单元49。印刷头47通过中继单元49以及供给管4将由墨水罐9供给的墨水以墨水滴的形式喷出。
媒介输送机构42采用来自图中未示出的电动机的动力驱动输送辊51,沿Y轴方向搬送印刷媒介P。印刷头移动机构43将来自电动机53的动力通过同步齿形带55传送给托架45,从而沿X轴方向搬送托架45。印刷头移动机构43通过托架45在X轴方向上输送印刷头47。通过媒介输送机构42以及印刷头移动机构43使印刷头47相对于印刷媒介P的相对位置变化的同时,通过从印刷头47喷出墨水来对印刷媒介P进行印刷。
图5为墨水罐9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墨水罐9的立体图。墨水罐9中,将能够从上表面盖体部件7的窗口部21看到的面,即朝向+X轴方向的面作为墨水罐9的正面91。此外,将朝向-X轴方向的面作为墨水罐的背面92。如图5所示,墨水罐9具有盒体61和薄片部件63。薄片部件63由合成树脂(例如,尼龙或聚丙烯等)形成薄膜状,具有可挠性。薄片部件63通过熔敷等接合方法接合于盒体61上。
如图5所示,墨水罐9的内部设置有收容部65、大气室68和连通路69。通过连通路69连通收容部65和大气室68。收容部65内收容有墨水。墨水罐9中,在面向+Z轴方向的上表面93上,设置有墨水注入部95。此外,上表面93的一部分向+Z轴方向伸出,该部分设计有大气连通口96。此外,墨水罐9中,供给部97从面向-Z轴方向的底面94伸出。筒状的连接部98从供给部97突出。连接部98上连接有供给管4。收容于墨水罐9的墨水从设计于连接部98的顶端的供给口被送出至 供给管4。如图6所示,墨水罐9的底面94上设置有被支承部183、2个凸部185和第1被卡合部187。此外,墨水罐9的背面92设置有第2被卡合部191。
图7、图8为表示墨水收容单元3的上表面盖体部件7以及底面盖体部件8的分解立体图。如图7所示,底面盖体部件8具有沿XY面扩展的板状的基底部201和从基底部201向+Z轴方向突出的隔壁203以及隔壁204。隔壁203设计成沿着基底部201的外缘包围基底部201的方式。此外,隔壁204向X轴方向延伸,于X轴方向的两端连接隔壁203。隔壁204设置有多个。相邻的2个隔壁204之间的区域为配置1个墨水罐9的墨水罐配置区域205。
墨水罐配置区域205设置有4个。各墨水罐配置区域205上设置有2个载置部221、2个凹部223、第1卡合部225、第2卡合部227。各墨水罐配置区域205上设置有从基底部201向Z轴方向突出的载置壁229。载置壁229具有向X轴方向延伸的载置壁229A和向Y轴方向侧延伸的载置壁229B。2个载置部221从载置壁229A向+Z轴方向突出。此外,第1卡合部225从载置壁229B向+X轴方向突出。接着,第2卡合部227从基底部201向+Z轴方向突出,其顶端为钩状。
图9为用XZ面横截墨水收容单元3的截面图。墨水收容单元3中,4个墨水罐9分别配置于墨水罐配置区域205。通过墨水罐9的第1被卡合部187和基底部201的第1卡合部225卡合,墨水罐9的第2被卡合部191与基底部201的第2卡合部227卡合,由此将各墨水罐9固定于底面盖体部件8。此外,此时,墨水罐9的2个凸部185插入底面盖体部件8的2个凹部223内,墨水罐9的被支承部183抵接于底面盖体部件8的2个载置部221。
如图7所示,上表面盖体部件7上设置有4个开口251。4个开口251分别形成于上表面盖体部件7的上壁部23上所形成的凹部253内。各墨水罐9的墨水注入部95通过各开口251向上表面盖体部件7的外侧露出。如图1所示,墨水注入部95在印刷时被盖部件99塞住。能够在墨水罐9收容于上表面盖体部件7内的状态下,卸下盖部件99,从墨水注入部95注入墨水。
如图8所示,上表面盖体部件7上,与底面盖体部件8卡合的卡合部702设置在2个位置上。一个卡合部702从+Y轴方向的侧壁部22A的-Z轴方向的边缘突出。另一个卡合部702从-Y轴方向的侧壁部22B的-Z轴方向的边缘突出。卡合 部702的顶端面向-Z轴方向,为钩状。而在底面盖体部件8的基底部201上,在Z轴方向上与卡合部702重合的位置上形成被卡合部802。被卡合部802贯穿基底部201。组装上表面盖体部件7和底面盖体部件8时,使卡合部702的顶端卡合于被卡合部802。
底面盖体部件8中,从基底部201的位于-X轴方向侧的边缘突出的隔壁203的部位为沿着YZ面扩展的平板状。下面,将该部位作为隔壁203B,将隔壁203的其他部位(包围+Y轴方向侧、+X轴方向侧、-Y轴方向侧的3个方向的部位)作为隔壁203A。隔壁203B的向+Z轴方向突出的突出尺寸比隔壁203A的大。隔壁203B中,Y轴方向的两端部位构成上述用于固定螺丝的固定部801。此外,隔壁203B中,2个固定部801之间的部位设置有2个突出部803A、803B。
突出部803A、803B均为圆形截面,从隔壁203A向-X轴方向(即打印机2侧)突出。此外,突出部803A、803B均设置于靠隔壁203A的+Z轴方向的顶端的位置,在Y轴方向分离配置。突出部803A(第1突出部)设置于与上述本体盖体部件5的贯通孔20A以及本体基底部件6的贯通孔603A重合的位置。此外,突出部803B(第2突出部)设置于与本体盖体部件5的贯通孔20B以及本体基底部件6的贯通孔603B重合的位置。突出部803A的外径比贯通孔20A、贯通孔603A的内径小。同样,突出部803B的外径比贯通孔20B、贯通孔603B的内径小。如图9所示,实施方式一中,位于+Y轴方向侧的突出部803A比位于-Y轴方向侧的突出部803B的突出长度短。应予说明,可以将突出部803A、803B设为相同突出长度,也可以将突出部803B的突出长度设为比突出部803A短。
如图8所示,底面盖体部件8的基底部201的位于-X轴方向侧的边缘的一部分比隔壁203A更向-X轴方向突出。下面将该部位作为突出部804(第3突出部)。突出部804位于比基底部201的Y轴方向的中央更靠近+Y轴方向的位置。如图3所示,在打印机2的本体基底部件6上,当安装底面盖体部件8时,形成插入突出部804的凹部605。本体基底部件6中,形成凹部605的部位成为薄片部607(参照图10(c))。
将墨水收容单元3安装于打印机2的安装工序按以下顺序进行。首先,进行第1工序:从安装有打印机2的本体盖体部件5、本体基底部件6、机构单元10的 状态,将底面盖体部件8相对于打印机2的本体基底部件6进行定位。其后,如图2所示,进行第2工序:通过2个安装螺钉33来使圆柱孔604与固定部801结合。之后,进行第3工序:将上表面盖体部件7相对于本体盖体部件5进行定位。第3工序中,通过使上表面盖体部件7与底面盖体部件8卡合安装来进行定位。其后,进行第4工序:通过2个安装螺钉31来使圆柱孔17与固定部701结合。由此,完成如图1所示的安装完成状态。
图10为表示打印机2与墨水收容单元3的嵌合部的结构的模式说明图。液体喷射系统1上除了有由安装螺钉31、33构成的螺丝固定部以外,还可以设置使打印机2和墨水收容单元3嵌合的嵌合部。实施方式一中,以贯通孔20A、贯通孔603A、突出部803A同轴配置的方式,贯通孔20B、贯通孔603B、突出部803B同轴配置的方式来安装底面盖体部件8、本体盖体部件5以及本体基底部件6。图10(a)、(b)为用图3的包含A-A线的XY面横截时的嵌合部的截面结构,图10(a)表示卸下底面盖体部件8的状态,图10(b)为表示将底面盖体部件8固定于本体基底部件6的状态。进行上述第1工序时,如图10(b)所示,突出部803A插入贯通孔20A以及贯通孔603A,突出部803B插入贯通孔20B以及贯通孔603B。
突出部803A、803B的顶端面上,沿着其外周边缘设置有楔形部805。此外,贯通孔20A、20B的内径比贯通孔603A、603B的内径大一轮,从贯通孔20A、20B朝-X轴方向看时,包围贯通孔603A、603B的部位露出成环状。该露出部位上沿着贯通孔603A、603B的边缘设置有楔形部606。这样,通过设置楔形部805以及楔形部606,能够容易地进行突出部803A、803B的插入工序。应予说明,贯通孔20A、20B与贯通孔603A、603B设为相同内径,也可以省略楔形部606。此外,也可以沿着贯通孔20A、20B的缘设置楔形部。
图10(c)为以包含图3的B-B线的XZ面截断时的截面结构,表示将底面盖体部件8固定于本体基底部件6的状态。如该图所示,进行上述第1工序时,底面盖体部件8的突出部804插入本体基底部件6的凹部605内。如果突出部804插入凹部605,则本体基底部件6的薄片部607夹入突出部804和本体盖体部件5之间。因此,本体盖体部件5和底面盖体部件8以夹持本体基底部件6的状态被固定。
根据以上,实施方式一的液体喷射系统1具有打印机2、能够收容墨水的墨水收容单元3和供给管4,打印机2包含本体盖体部件5、与本体盖体部件5相对的本体基底部件6、位于本体盖体部件5和本体基底部件6之间的印刷头47,墨水收容单元3包含上表面盖体部件7、与上表面盖体部件7相对的底面盖体部件8以及位于上表面盖体部件7和底面盖体部件8之间的墨水罐9,本体盖体部件5具有贯通孔20A、20B,本体基底部件6具有与贯通孔20A、20B重合的贯通孔603A、603B,底面盖体部件8具有突出部803A、803B,在突出部803A、803B插入贯通孔20A、20B和贯通孔603A、603B的状态下,墨水收容单元3固定于打印机2。
这样,实施方式一中,底面盖体部件8的突出部803A、803B以贯穿本体盖体部件5和本体基底部件6这两者的方式被嵌合。通过设置这样的嵌合部,能够提高突出部803A、803B在与插入方向相交叉的方向(YZ方向)上的的固定强度。此外,这些嵌合部设置于相对于螺丝固定位置在+Z轴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因此,整体抬起液体喷射系统1时,底面盖体部件8在墨水罐9等的重力的影响下倾斜,墨水收容单元3从打印机2上脱离的风险会降低。因此,能够提高在液体喷射系统1中打印机2与墨水收容单元3的固定强度,能够稳定地进行搬运。
此外,实施方式一中,底面盖体部件8的突出部804插入本体基底部件6的凹部605内。因此,墨水收容单元3在本体盖体部件5与底面盖体部件8夹持本体基底部件6的状态下固定于打印机2。由此,能进一步提高打印机2与墨水收容单元3的固定强度。因此,能更稳定地搬运液体喷射系统1。
应予说明,实施方式一中,底面盖体部件8与打印机2侧的部件的嵌合部可以设置在2个位置,也可以仅设置在1个位置。此外,也可以为3个位置以上。此外,可以将突出部804配置在本体基底部件6的底面的下侧。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在本体基底部件6上设置凹部605。
(变形例1)
图11为表示打印机2与墨水收容单元3的嵌合部的变形例1的模式说明图。下面针对变形例,仅对与图1~图10中所示的方式所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结构采用同一符号来表示。图11(a)为表示变形例1的本体盖体部件5A以及本体基底部件6A的侧面模式图(向-X轴方向观察的图),图11(b) 为表示变形例1的底面盖体部件8A的侧面模式图(向+X轴方向观察的图)。此外,图11(c)(d)分别为在图11(a)的C1-C1线、C2-C2线的位置上以XZ面截断时的嵌合部的截面结构。
如图11(a)所示,变形例1中,本体盖体部件5A(第1盒体)的安装面16A上设置有在-Z轴方向侧的部位形成较大缺口的矩形的切口部19A。本体基底部件6A(第2盒体)的边框602A从切口部19A向墨水收容单元3侧露出。安装面16A上,在靠近+Y轴方向的位置上设计有贯通孔20A(第1贯通孔)。边框602A中,在切口部19A内露出的部位设置有贯通孔603B(第2贯通孔)。贯通孔20A与贯通孔603B在Y轴方向上分离配置。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变形例1的底面盖体部件8A(第4盒体)上,在X轴方向上与贯通孔20A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突出部803A(第1突出部)。此外,在X轴方向与贯通孔603B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突出部803B(第2突出部)。
将底面盖体部件8A固定于本体基底部件6A时,如图11(c)所示,突出部803A插入贯通孔20A。此外,如图11(d)所示,突出部803B插入贯通孔603B。因此,在突出部803A插入贯通孔20A、突出部803B插入贯通孔603B的状态下,墨水收容单元3固定于打印机2上。应予说明,如图11(c)中虚线所示,当边框602A与贯通孔20A重合时,与贯通孔20A重合的位置上设有贯通孔603A。
这样,变形例1中,底面盖体部件8A的突出部803A、803B分别以贯穿本体盖体部件5A和本体基底部件6A的方式被嵌合。由此,能够提高突出部803A、803B在与插入方向相交叉的方向(YZ方向)上的固定强度。因此,能够提高打印机2与墨水收容单元3的固定强度,能够稳定地进行搬运。
(变形例2)
图12为表示打印机2与墨水收容单元3的嵌合部的变形例2的模式化说明图。图12(a)(b)表示变形例2的上表面盖体部件7B的模式图,图12(a)为朝+X轴方向观察时的侧面图、图12(b)为朝-Z轴方向观察时的上表面图。此外,图12(c)为用图12(a)的包含D-D线的XZ面横截时的嵌合部的截面结构。变形例2中,将上表面盖体部件7B(第3盒体)以及底面盖体部件8B(第4盒体)固定于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的打印机2上。即,打印机2侧,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位置上设置有贯通孔20A、20B(第1贯通孔、第3贯通孔)以及贯通孔603A、603B(第2贯通孔、第4贯通孔)。
如图12(a)所示,变形例2的上表面盖体部件7B上,侧壁部25B从上壁部23的-X轴方向的边缘向-Z轴方向延伸。侧壁部25B的Y轴方向的两端连接侧壁部22A、22B。侧壁部25B延伸至与设置在打印机2侧的贯通孔20A、20B重合的位置。如图12(b)所示,上表面盖体部件7B上,设置有从侧壁部25B朝-X轴方向突出的突出部803A、803B(第1突出部、第2突出部)。突出部803A、803B设置于在X轴方向与贯通孔20A、20B重合的位置。另一方面,底面盖体部件8B(参照图13(a))不具有隔壁203B而是具有隔壁203C。隔壁203C设置为如下形状:从实施方式一的隔壁203B除去突出部803A、803B,进一步不使隔壁203B干涉上表面盖体部件7B的侧壁部25B。变形例2中,突出部803A、803B不设置在底面盖体部件8B上,而是设置在上表面盖体部件7B上。
将上表面盖体部件7B固定于本体盖体部件5(第1盒体)时,如图12(c)所示,突出部803A插入贯通孔20A以及贯通孔603A。突出部803B也同样,插入贯通孔20B以及贯通孔603B。因此,在突出部803A、B03B插入贯通孔20A、20B和贯通孔603A、603B的状态下,墨水收容单元3固定于打印机2上。
这样,变形例2中,上表面盖体部件7B的突出部803A、B03B以贯穿本体盖体部件5和本体基底部件6(第2盒体)两者的方式嵌合。由此,能够提高突出部803A、B03B在与插入方向相交叉的方向(YZ方向)上的固定强度。因此,能够提高打印机2与墨水收容单元3的固定强度,能够稳定地搬运系统。应予说明,变形例2中,上表面盖体部件7B和打印机2侧的部件的嵌合部可以设置在两个位置,也可以设置在1个位置。此外,也可以设置在3个以上的位置。
(变形例3)
图13为表示打印机2与墨水收容单元3的嵌合部的变形例3的模式化说明图。变形例3中,作为打印机侧的结构,采用变形例1中的本体盖体部件5A(第1盒体)以及本体基底部件6A(第2盒体)的结构(参照图11(a))。此外,作为墨水收容单元侧的结构,与变形例2一样,采用不设置突出部803A、B03B的底面盖体部件8B的结构。图13(a)为表示变形例3的上表面盖体部件7C的模式化侧面图(朝+X轴方 向观察时的图)。此外,图13(b)为表示变形例2、3的底面盖体部件8B的模式化侧面图(朝+X轴方向观察时的图)。接下来,图13(c)(d)分别为用图13(a)的包含E1-E1线、E2-E2线的XY面横截时的嵌合部的截面结构。
如图13(a)所示,变形例3的上表面盖体部件7C(第3盒体)在与本体盖体部件5A的贯通孔20A、以及本体基底部件6A的贯通孔20B重合的区域上设有侧壁部25C。侧壁部25C上,在X轴方向与贯通孔20A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突出部803A(第1突出部)。此外,侧壁部25C上,于X轴方向上与贯通孔603B重合的位置上,设有突出部803B(第2突出部)。另一方面,如图13(b)所示,底面盖体部件8B不具有实施方式一的隔壁203B,而是具有隔壁203C,该隔壁203C具有不干涉侧壁部25C的形状。隔壁203C上不设置突出部803A、B03B。
如图13(c)(d)所示,将上表面盖体部件7C固定于本体盖体部件5A时,突出部803A插入贯通孔20A(第1贯通孔),突出部803B插入贯通孔603B(第2贯通孔)。因此,墨水收容单元3在突出部803A插入贯通孔20A,突出部803B插入贯通孔603B的状态下固定于打印机2。应予说明,如图13(c)中虚线所示,在边框602A与贯通孔20A重合时,能够在与贯通孔20A重合的位置上设置贯通孔603A。
这样,变形例3中,上表面盖体部件7C的突出部803A、B03B以分别贯穿本体盖体部件5A和本体基底部件6A的方式嵌合。由此,能够提高突出部803A、803B在与插入方向相交叉的方向(YZ方向)上的固定强度。因此,能够提高打印机2与墨水收容单元3的固定强度,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搬运。
(其他变形例)
本发明中,可以采用组合实施方式一和其变形例1~3的结构。即,能够对将设置于上表面盖体部件7的突出部插入设于本体盖体部件5和本体基底部件6的一方或两方的贯通孔的嵌合部、将设于底面盖体部件8的突出部插入设于本体盖体部件5和本体基底部件6的一方或两方的贯通孔的嵌合部进行适当组合设置。此外,嵌合部的数量及其位置可以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一以及变形例1~3的方式,可以进行适当变更。进一步,在这些结构中,可以省略由安装螺钉31构成的螺丝固定以及由安装螺钉33构成的螺丝固定中的一方或两方。
此外,实施方式一以及其变形例1~3中,也能够采用凹部来替代贯通孔。即,实施方式一以及变形例2中,贯通孔603A、603B为突出部803A、803B的顶端被插入的部位。因此,在突出部803A、803B的尺寸短的情况,没有必要贯穿边框602,其可以为凹部。此外,变形例1、3的贯通孔603B也一样,也可以为凹部。进一步,变形例1、3中,当缩短突出部803A的突出尺寸时,可以将贯通孔20A设为凹部。
(实施方式二)
图14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立体图。下面,对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部分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如该图所示,实施方式二的液体喷射装置101具有液体喷射部102、墨水收容部103(收容部)和供给管4(液体供给管)。实施方式二中,作为液体喷射装置101的一例,表示出了采用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对印刷用纸等印刷媒介P进行印刷的喷墨打印机。用于印刷的墨水从墨水收容部103经由供给管4供给至液体喷射部102。
液体喷射部102包含:本体盖体部件105(第1盒体)、与本体盖体部件105相对的基底部件106(第2盒体)的第1区域106A、和机构单元10(参照图4)。第1区域106A为基底部件106的-X轴方向侧的部位。机构单元10位于本体盖体部件105和基底部件106的第1区域106A之间。机构单元10为进行印刷动作的机构部分。液体喷射部102上,面向+Y轴方向的正面设置有排纸部11。
墨水收容部103包含:上表面盖体部件7B(第3盒体)、与上表面盖体部件7B相对的基底部件106的第2区域106B、和多个(2个以上)墨水罐9。第2区域106B为基底部件106的+X轴方向侧的部位。多个墨水罐9位于上表面盖体部件7B与基底部件106的第2区域106B之间。实施方式二中,与实施方式一一样,设置有4个墨水罐9。上表面盖体部件7B如后述所示,为与变形例2相同的结构。
液体喷射装置101具有构成装置底面的基底部件106。基底部件106具有支持机构单元10的第1区域106A、支持4个墨水罐9的第2区域106B和设于第1区域106A与第2区域106B的边界的边框106C。第1区域106A和第2区域106B整体构成液体喷射装置101的底框。边框106C以隔开机构单元10的配置区域和墨水罐9的 配置区域的方式沿YX面扩展。机构单元10与实施方式一具有相同的结构,其具有印刷部41、媒介输送机构42和印刷头移动机构43。印刷部41具有托架45、印刷头47(液体喷射头)和4个中继单元49。媒介输送机构42具有输送辊51以及驱动输送辊的电动机。此外,印刷头移动机构43具有电动机53以及同步齿形带55等(参照图4)。
图15为液体喷射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表示卸下上表面盖体部件7B的状态。此外,图16为表示在液体喷射装置101中卸下上表面盖体部件7B以及墨水罐9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15所示,上表面盖体部件7B中,朝向+X轴方向的侧面设置有4个窗口部21,能够从窗口部21辨认墨水罐9。此外,朝向+Z轴方向的上表面设置有4个开口251,能够从此处向墨水罐9注入墨水。上表面盖体部件7B上设置了2个固定部701以及2个卡合部702,2个固定部701形成有用于固定螺丝的贯通孔,2个卡合部702与基底部件106卡合。
如图16所示,基底部件106的第2区域106B为与实施方式一的变形例2、3的底面盖体部件8B相同的结构,具有基底部201和从基底部201向+Z轴方向突出的隔壁203以及隔壁204。基底部201上,于Z轴方向与上述2个卡合部702分别重合的位置上形成有被卡合部802。此外,基底部201上,设置有被隔壁204划分的4个墨水罐配置区域205。另一方面,隔壁203具有沿基底部201的+Y轴方向侧、+X轴方向侧、-Y轴方向侧的3个方向的外缘而设计的隔壁203A、和沿-X轴方向的外缘而设计的隔壁203C。
如图15、图16所示,本体盖体部件105上,朝向+X轴方向的侧面上设置有矩形的安装面116。安装面116的4个角落中,于+Z轴方向侧的两个位置分别设置有圆柱孔17。在将上表面盖体部件7B固定于本体盖体部件105时,使固定部701重合于各圆柱孔17并采用安装螺钉31来固定。此外,安装面116上设置有切口部18A。供给管4从切口部18A引出至墨水罐9侧。安装面116上,如图16所示,设置有2个贯通孔20A、20B。安装面116的背面侧(-X轴方向侧)上,基底部件106的边框106C被重合配置。边框106C上,与贯通孔20A、20B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贯通孔603A、603B(参照图17)。
实施方式二的液体喷射装置101上,与实施方式一的变形例2相同,设置有上表面盖体部件7B与液体喷射部102侧的部件(本体盖体部件105以及基底部件106)的嵌合部。图17为表示上表面盖体部件7B与本体盖体部件105以及基底部件106的嵌合部的模式化说明图。图17(a)为于+X轴方向观察上表面盖体部件7B时的侧面图。此外,图17(b)(c)表示用图17(a)的包含F-F线的XY面横截时的嵌合部的截面结构,图17(b)表示将上表面盖体部件7B卸下的状态,图17(c)表示将上表面盖体部件7B固定于本体盖体部件105的状态。
如图17(a)所示,上表面盖体部件7B具有构成-X轴方向侧的侧面的侧壁部25B。侧壁部25B上设置有向-X轴方向突出的突出部803A、803B。突出部803A、803B设置于在X轴方向上与本体盖体部件105的贯通孔20A、20B重合的位置。将上表面盖体部件7B固定于本体盖体部件105时,使圆柱孔17与固定部701抵接,此时,如图17(c)所示,突出部803A插入贯通孔20A以及贯通孔603A,突出部803B插入贯通孔20B以及贯通孔603B。突出部803A、803B与贯通孔20A、20B以及贯通孔603A、603B的结构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如上述所示,实施方式二的液体喷射装置101中,上表面盖体部件7B的突出部803A、803B以贯穿本体盖体部件105和本体基底部件106二者的方式被嵌合。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固定强度。应予说明,嵌合部的数量可以为1个位置或3个位置以上。此外,实施方式二中,作为液体喷射装置101的底面侧的盒体部件,采用一体成型的基底部件106,该基底部件106具备支持机构单元10的第1区域106A和支持4个墨水罐9的第2区域106B。因此,能够提高液体喷射装置101的筐体的一体性,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搬运。进一步,当想要卸下墨水收容部103时,仅需要卸下上表面盖体部件7B即可,因此拆卸操作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三)
图18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立体图。下面对与实施方式一、2相同的部分附上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如该图所示,实施方式三的液体喷射装置301具有液体喷射部302、墨水收容部303(收容部)、供给管4(液体供给管)。实施方式三中,作为液体喷射装置301的一 例,表示出了利用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对印刷用纸等印刷媒介P进行印刷的喷墨打印机。墨水由墨水收容部303经由供给管4被供给至液体喷射部302。
液体喷射部302含有盖体部件305(第1盒体)、与盖体部件305的-X轴方向侧的部位即第1区域305A相对的本体基底部件6(第2盒体)、机构单元10(参照图4)。第1区域305A为盖体部件305的-X轴方向侧的部位。机构单元10位于盖体部件305的第1区域305A与本体基底部件6之间。机构单元10为进行印刷动作的机构部分。液体喷射部302中,在面向+Y轴方向的正面设置有排纸部11。本体基底部件6如后述所示,具有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结构。
墨水收容部303包含盖体部件305的+X轴方向侧的部位即第2区域305B、与第2区域305B相对的底面盖体部件8(第3盒体)以及多个(2个以上)墨水罐9。第2区域305B为盖体部件305的+X轴方向侧的部位。多个墨水罐9位于盖体部件305的第2区域305B和底面盖体部件8之间。实施方式三中,与实施方式一、2一样设置有4个墨水罐9。底面盖体部件8如后述所示,具有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结构。
机构单元10被本体基底部件6支持。机构单元10具有与实施方式一、2相同的结构,具有印刷部41、媒介输送机构42和印刷头移动机构43。印刷部41具有托架45、印刷头47(液体喷射头)和4个中继单元49。媒介输送机构42具有输送辊51以及驱动输送辊的电动机。此外,印刷头移动机构43具有电动机53以及同步齿形带55等(参照图4)。
按实施方式一的说明所述,本体基底部件6具有底框601以及边框602。边框602上设置有用于螺丝固定底面盖体部件8的圆柱孔604。此外,边框602上设置有贯通孔603A、603B(参照图19)。按实施方式一的说明所述,底面盖体部件8在与圆柱孔604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固定部801(参照图3等)。通过采用安装螺钉33来螺合该部位,能够将底面盖体部件8固定于本体基底部件6上。底面盖体部件8具有基底部201、隔壁203以及隔壁204(参照图7等)。基底部201上的2个位置形成有被卡合部802(参照图8等)。盖体部件305上,在Z轴方向上与被卡合部802重合的位置上形成卡合部(省略图示)。底面盖体部件8的隔壁203具有在X轴方向上与边框602重合的隔壁203B。隔壁203B上,在X轴方向上与贯通孔603A、603B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突出部803A、803B(参照图8、图19)。
实施方式三的液体喷射装置301上设置有底面盖体部件8与本体基底部件6的嵌合部。图19表示本体基底部件6与底面盖体部件8的嵌合部的模式化说明图,表示以包含突出部803A、803B的中心线的XY面横截本体基底部件6以及底面盖体部件8时的截面结构。定位本体基底部件6与底面盖体部件8时,如图19所示,将突出部803A插入贯通孔603A,突出部803B插入贯通孔603B。贯通孔603A、603B以及突出部803A、803B的结构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三的液体喷射装置301中,底面盖体部件8的突出部803A、803B以贯穿本体基底部件6的方式被嵌合。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固定强度。应予说明,嵌合部的数量也可以为1处或3处以上。此外,实施方式三中,作为液体喷射装置301的上表面侧的盒体部件,采用覆盖机构单元10以及4个墨水罐9的一体成型的盖体部件305。因此,能够提高液体喷射装置301的筐体的一体性,能够抓住盖体部件305稳定地进行搬运。
(其他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至三中,在+Z方向上相对于机构单元10重合的盖体部件的部位上,可以搭载扫描仪单元。
符号说明
1 液体喷射系统,2 打印机(液体喷射装置),3 墨水收容单元(收容单元),4供给管(液体供给管),5、5A 本体盖体部件(第1盒体),6、6A 本体基底部件(第2盒体),7、7B、7C 上表面盖体部件(第3盒体),8、8A、8B 底面盖体部件(第4盒体),9 墨水罐,10 机构单元,11 排纸部,12 正面,13 上表面,14 侧面,15 安装部,16、16A 安装面,17 圆柱孔,18A、18B 切口部,19A 切口部,20A 贯通孔(第1贯通孔),20B 贯通孔(第3贯通孔),21 窗口部,22A、22B侧壁部,23 上壁部,24 侧壁部,25B、25C 侧壁部,28 上限标记,29 下限标记,31安装螺钉(第1固定部件),33 安装螺钉(第2固定部件),41 印刷部,42 媒介输送机构,43 印刷头移动机构,45 托架,47 印刷头(液体喷射头),49 中继单元,51 输送辊,53 电动机,55 同步齿形带,61 盒体,63 薄片部件,65 收容部,68 大气室,69 连通路,91 正面,92 背面,93 上表面,94 底面,95 墨水注入部,96 大气连 通口,97 供给部,98 连接部,99 盖体部件,101 液体喷射装置,102 液体喷射部,103 墨水收容部(收容部),105 本体盖体部件(第1盒体),106 基底部件(第2盒体),106A 第1区域,106B 第2区域,106C 边框,116 安装面,183 被支承部,185凸部,187 第1被卡合部,191 第2被卡合部,201 基底部,203、203A、203B、203C隔壁,204 隔壁、205 墨水罐配置区域,221 载置部,223 凹部,225 第1卡合部,227 第2卡合部,229、229A、229B 载置壁,251 开口,253 凹部,301 液体喷射装置,302 液体喷射部,303 墨水收容部(收容部),305 盖体部件(第1盒体),305A 第1区域,305B 第2区域,601 底框,602、602A 边框,603A 贯通孔(第2贯通孔),603B 贯通孔(第4贯通孔),604 圆柱孔,605 凹部,606 楔形部,607 薄片部,701 固定部,702 卡合部,801 固定部,802 被卡合部,803A 突出部(第1突出部),803B 突出部(第2突出部),804 突出部(第3突出部),805 楔形部,P 印刷媒介。

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收容单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收容单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收容单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收容单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收容单元.pdf(4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收容单元。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对包含有收容液体的容器的收容单元进行固定使其不容易从液体喷射装置上脱离。为此,本发明的液体喷射系统1具有打印机2、墨水收容单元3和供给管4。打印机2在本体盖体部件5与本体基底部件6之间收容包含印刷头47的机构单元10。墨水收容单元3在上表面盖体部件7和底面盖体部件8之间收容有4个墨水罐9。本体盖体部件5上设有贯通孔20A、20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印刷;排版机;打字机;模印机〔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