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架以及童车.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1678954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63 大小:2.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80160885.9

申请日:

2009.06.12

公开号:

CN102458959A

公开日:

2012.05.1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2B 9/08申请日:20090612|||公开

IPC分类号:

B62B9/08; B60B33/00

主分类号:

B62B9/08

申请人:

康贝株式会社

发明人:

小林公一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代理人:

崔幼平;杨楷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操作容易且简单、能够更正确地对限制后车轮的旋转的状态和后车轮能够旋转的状态进行切换的托架。托架(50)具备:主体(51);滑动部件(111),能够向一个方向滑动,保持在第1保持位置和第2保持位置中的某一个位置上;施力部件,向一个方向对滑动部件(111)施力。在滑动部件保持在第1保持位置以及第2保持位置中的某一位置上的情况下限制车轮的旋转,并且在滑动部件保持在另一位置上的情况下车轮能够相对于车轴旋转。滑动部件在被推压后在施力部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返回的位置在第1保持位置与第2保持位置之间交互地变化。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托架, 保持车轮单元, 该车轮单元具有车轮和保持车轮能够旋转的车轴, 其特征 在于, 具备, 主体, 保持上述车轮单元的上述车轴 ; 滑动部件, 能够相对于上述主体向一个方 向滑动, 构成为保持在第 1 保持位置、 和与上述第 1 保持位置相比沿着上述一个方向位于一 侧的第 2 保持位置中的某一个位置上 ; 施力部件, 支撑在上述主体上, 相对于上述主体沿着 上述一个方向从上述一侧朝向另一侧对上述滑动部件施力 ; 以及限制用卡合部件, 安装在 上述滑动部件上, 在上述滑动部件保持在上述第 1 保持位置以及上述第 2 保持位置中的某 一个位置上的情况下与上述车轮单元卡合, 限制上述车轮相对于上述车轴的旋转, 并且在 上述滑动部件保持在上述第 1 保持位置以及上述第 2 保持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上的情况下 与上述车轮单元的卡合被解除, 上述车轮能够相对于上述车轴旋转 ; 上述滑动部件构成为在每次沿着上述一个方向从上述另一侧朝向上述一侧被推压时, 在上述施力部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上述另一侧返回并保持的位置在上述第 1 保持位置 与上述第 2 保持位置之间交互地变化。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托架, 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以及上述滑动部件中的某一方包含与上述一个方向大致平行且形成有线状 延伸的槽的面, 在上述主体以及上述滑动部件中的另一方支撑有前端配置在上述槽内、 向上述一个方 向的位移被限制的插入部件, 上述槽具有由第 1 槽路径, 第 2 槽路径, 第 3 槽路径, 以及第 4 槽路径构成的路径, 该第 1 槽路径从第 1 折返位置在上述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上述第 1 折返位置相比位于另一侧的 第 2 折返位置, 该第 2 槽路径从上述第 2 折返位置在上述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上述第 2 折返 位置相比位于一侧的第 3 折返位置, 该第 3 槽路径从上述第 3 折返位置在上述一个方向上 连接到与上述第 3 折返位置相比位于另一侧的第 4 折返位置, 该第 4 槽路径从上述第 4 折 返位置在上述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上述第 4 折返位置相比位于一侧的上述第 1 折返位置, 上述槽以及上述插入部件构成为上述插入部件依次到达上述第 1 ~第 4 折返位置地环 绕上述槽。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托架, 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以及上述插入部件构成为在上述滑 动部件上未施加有外力的状态下, 上述插入部件在来自上述施力部件的施力的作用下配置 在上述第 1 折返位置或者第 3 折返位置。
4: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托架, 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有上述槽的面上与上述一个方向正 交的方向上, 上述第 1 折返位置以及第 3 折返位置位于上述第 2 折返位置与第 4 折返位置 之间。
5: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托架,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槽内上述第 1 槽路径与上述第 2 槽路径合流的区域, 上述第 2 槽路径的槽的深 度比上述第 1 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深, 形成沿着上述第 2 槽路径的级差, 通过该级差, 到达第 2 折返位置的插入部件其后沿着上述第 2 槽路径向第 3 折返位置诱导, 在上述槽内上述第 2 槽路径与上述第 3 槽路径合流的区域, 上述第 3 槽路径的槽的深 度比上述第 2 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深, 形成沿着上述第 2 槽路径的级差, 通过该级差, 到达第 3 折返位置的插入部件其后沿着上述第 3 槽路径向第 4 折返位置诱导, 2 在上述槽内上述第 3 槽路径与上述第 4 槽路径合流的区域, 上述第 4 槽路径的槽的深 度比上述第 3 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深, 形成沿着上述第 4 槽路径的级差, 通过该级差, 到达第 4 折返位置的插入部件其后沿着上述第 4 槽路径向第 1 折返位置诱导, 在上述槽内上述第 4 槽路径与上述第 1 槽路径合流的区域, 上述第 1 槽路径的槽的深 度比上述第 4 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深, 形成沿着上述第 1 槽路径的级差, 通过该级差, 到达第 1 折返位置的插入部件其后沿着上述第 1 槽路径向第 2 折返位置诱导。
6: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托架, 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上述槽的面与上述插入部件相互朝 向对方被推压, 上述插入部件的前端部抵接在上述槽的底面上。
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托架, 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动部件构成为在每次滑动到沿着一 个方向的能够滑动范围内最另一侧的位置时, 在上述施力部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上述另 一侧返回并保持的位置在上述第 1 保持位置与上述第 2 保持位置之间交互地变化。
8: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托架, 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动部件具有操作部, 用于施加从上述另一侧朝向上述一侧推压上述滑动部件的 外力, 上述操作部配置在上述主体的外部, 与上述限制用卡合部件联动地向上述一个方向移 动。
9: 一种童车,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具有前腿以及一对后腿的框架构造,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托架, 该托架安装在上述一对后腿中的至少一方上。
10: 一种童车,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框架构造, 具有前腿和一对后腿 ; 第 1 托架, 安装在一方的后腿上的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托架 ; 以及第 2 托架, 安装在另一方的后腿上, 保持车轮单元, 该车轮单元具有车轮 和保持车轮能够旋转的车轴 ; 上述第 2 托架具有 : 主体, 保持上述车轮单元的上述车轴 ; 滑动部件, 支撑在上述主体 上且能够在第 1 保持位置与第 2 保持位置之间滑动 ; 限制用卡合部件, 安装在上述滑动部件 上, 在上述滑动部件保持在上述第 1 保持位置以及上述第 2 保持位置中的某一个位置上的 情况下与上述车轮单元卡合, 限制上述车轮相对于上述车轴的旋转, 在上述滑动部件保持 在上述第 1 保持位置以及上述第 2 保持位置中的另一个保持位置上的情况下与上述车轮单 元的卡合被解除, 上述车轮能够相对于上述车轴旋转 ; 设有传递机构, 在上述第 1 托架的滑动部件与上述第 2 托架的滑动部件之间延伸, 使上 述第 2 托架的滑动部件与上述第 1 托架的上述滑动部件的移动联动地移动。

说明书


托架以及童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持车轮单元的托架。而且, 本发明涉及使婴幼儿乘坐的童车。背景技术 以往, 作为使婴幼儿乘坐的童车供广泛利用。几乎所有的童车均具有前腿和一对 后腿, 作为三轮车或者四轮车构成。 通常, 在前腿上安装有保持车轮能够旋转且能够转弯的 托架。在后腿上安装有保持车轮能够旋转的托架。并且这种童车的制动器构成为限制一对 后腿所保持的两个后轮的旋转 (例如日本 JP2008-296902A) 。
     但如日本 JP2008-296902A 为代表的那样, 大多数童车的制动机构构成为对由后 轮托架保持而能够摆动的杆进行操作以限制车轮的旋转。但是, 在对由托架保持的摆动式 的制动机构进行操作的情况下, 用脚操作可靠性低, 要用手进行操作。
     另一方面, 要用手对该制动机构进行操作, 则操作者 (保护者) 必须要蹲下。在这种 情况下, 制动机构的操作中操作着的视线将离开乘坐在童车中的婴幼儿。从安全的角度考 虑, 视线离开婴幼儿并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了这一点而提出的,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持车轮单元的托架, 其 操作容易且简单, 能够更正确地对限制后车轮的旋转的状态和后车轮能够旋转的状态进行 切换。
     另外, 为了限制一对后腿所保持的两个后轮的旋转, 在对比文件 1 中使用了在一 对后腿之间水平方向延伸的制动机构。根据对比文件 1 的制动机构, 能够以一次的操作控 制两个后轮的状态。 但是, 在一对后腿之间延伸的制动机构容易与推动童车的操作者 (保护 者) 的脚接触, 将会损害操纵性。而且, 虽然考虑相对于一对后轮分别设置不同的制动机构, 但在这种情况下, 将产生需要操作两个制动机构的麻烦。本发明如果能够应对这种问题则 是非常好的。
     本发明的托架是保持车轮单元的托架, 该车轮单元具有车轮和保持车轮能够旋转 的车轴, 其特征在于, 具备, 主体, 保持上述车轮单元的上述车轴 ; 滑动部件, 能够相对于上 述主体向一个方向滑动, 构成为保持在第 1 保持位置、 和与上述第 1 保持位置相比沿着上述 一个方向位于一侧的第 2 保持位置中的某一个位置上 ; 施力部件, 支撑在上述主体上, 相对 于上述主体沿着上述一个方向从上述一侧朝向另一侧对上述滑动部件施力 ; 以及限制用卡 合部件, 安装在上述滑动部件上, 在上述滑动部件保持在上述第 1 保持位置以及上述第 2 保 持位置中的某一个位置上的情况下与上述车轮单元卡合, 限制上述车轮相对于上述车轴的 旋转, 并且在上述滑动部件保持在上述第 1 保持位置以及上述第 2 保持位置中的另一个位 置上的情况下与上述车轮单元的卡合被解除, 上述车轮能够相对于上述车轴旋转 ; 上述滑 动部件构成为在每次沿着上述一个方向从上述另一侧朝向上述一侧被推压时, 在上述施力 部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上述另一侧返回并保持的位置在上述第 1 保持位置与上述第 2 保持位置之间交互地变化。
     在本发明的托架中, 上述主体以及上述滑动部件中的某一方包含与上述一个方向 大致平行且形成有线状延伸的槽的面, 在上述主体以及上述滑动部件中的另一方支撑有前 端配置在上述槽内、 向上述一个方向的位移被限制的插入部件, 上述槽具有由第 1 槽路径, 第 2 槽路径, 第 3 槽路径, 以及第 4 槽路径构成的路径, 该第 1 槽路径从第 1 折返位置在上 述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上述第 1 折返位置相比位于另一侧的第 2 折返位置, 该第 2 槽路径 从上述第 2 折返位置在上述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上述第 2 折返位置相比位于一侧的第 3 折 返位置, 该第 3 槽路径从上述第 3 折返位置在上述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上述第 3 折返位置 相比位于另一侧的第 4 折返位置, 该第 4 槽路径从上述第 4 折返位置在上述一个方向上连 接到与上述第 4 折返位置相比位于一侧的上述第 1 折返位置, 上述槽以及上述插入部件构 成为上述插入部件依次到达上述第 1 ~第 4 折返位置地环绕上述槽。
     而且, 在本发明的托架中, 上述槽以及上述插入部件构成为在上述滑动部件上未 施加有外力的状态下, 上述插入部件在来自上述施力部件的施力的作用下配置在上述第 1 折返位置或者第 3 折返位置。
     而且, 在本发明的托架中, 在形成有上述槽的面上与上述一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 上述第 1 折返位置以及第 3 折返位置位于上述第 2 折返位置与第 4 折返位置之间。 进而, 在本发明的托架中, 在上述槽内上述第 1 槽路径与上述第 2 槽路径合流的区 域, 上述第 2 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比上述第 1 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深, 形成沿着上述第 2 槽路径 的级差, 通过该级差, 到达第 2 折返位置的插入部件其后沿着上述第 2 槽路径向第 3 折返位 置诱导, 在上述槽内上述第 2 槽路径与上述第 3 槽路径合流的区域, 上述第 3 槽路径的槽的 深度比上述第 2 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深, 形成沿着上述第 3 槽路径的级差, 通过该级差, 到达 第 3 折返位置的插入部件其后沿着上述第 3 槽路径向第 4 折返位置诱导, 在上述槽内上述 第 3 槽路径与上述第 4 槽路径合流的区域, 上述第 4 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比上述第 3 槽路径 的槽的深度深, 形成沿着上述第 4 槽路径的级差, 通过该级差, 到达第 4 折返位置的插入部 件其后沿着上述第 4 槽路径向第 1 折返位置诱导, 在上述槽内上述第 4 槽路径与上述第 1 槽路径合流的区域, 上述第 1 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比上述第 4 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深, 形成沿着 上述第 1 槽路径的级差, 通过该级差, 到达第 1 折返位置的插入部件其后沿着上述第 1 槽路 径向第 2 折返位置诱导。
     进而, 在本发明的托架中, 形成有上述槽的面与上述插入部件相互朝向对方被推 压, 上述插入部件的前端部抵接在上述槽的底面上。
     进而, 在本发明的托架中, 上述滑动部件构成为在每次滑动到沿着一个方向的能 够滑动范围内最另一侧的位置时, 在上述施力部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上述另一侧返回并 保持的位置在上述第 1 保持位置与上述第 2 保持位置之间交互地变化。
     进而, 在本发明的托架中, 上述滑动部件具有操作部, 用于施加从上述另一侧朝向 上述一侧推压上述滑动部件的外力, 上述操作部配置在上述主体的外部, 与上述限制用卡 合部件联动地向上述一个方向移动。
     本发明的第 1 童车的特征在于, 具备 : 具有前腿以及一对后腿的框架构造, 和上述 任一种本发明的托架, 该托架安装在上述一对后腿中的至少一方上。
     本发明的第 2 童车的特征在于, 具备 : 具有前腿和一对后腿的框架构造 ; 第1托
     架, 安装在一方的后腿上的上述任一种本发明的托架 ; 以及第 2 托架, 安装在另一方的后腿 上, 保持车轮单元, 该车轮单元具有车轮和保持车轮能够旋转的车轴 ; 上述第 2 托架具有 : 主体, 保持上述车轮单元的上述车轴 ; 滑动部件, 支撑在上述主体上且能够在第 1 保持位置 与第 2 保持位置之间滑动 ; 限制用卡合部件, 安装在上述滑动部件上, 在上述滑动部件保持 在上述第 1 保持位置以及上述第 2 保持位置中的某一个位置上的情况下与上述车轮单元卡 合, 限制上述车轮相对于上述车轴的旋转, 在上述滑动部件保持在上述第 1 保持位置以及 上述第 2 保持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上的情况下与上述车轮单元的卡合被解除, 上述车轮能 够相对于上述车轴旋转 ; 设有传递机构, 在上述第 1 托架的滑动部件与上述第 2 托架的滑动 部件之间延伸, 使上述第 2 托架的滑动部件与上述第 1 托架的上述滑动部件的移动联动地 移动。 附图说明
     图 1 是以展开后的状态 (使用状态) 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童车的车体的立体图 ; 图 2 是以组装了座椅的状态表示图 1 的车体的立体图 ; 图 3 是以展开后的状态表示图 1 的童车的车体的侧视图 ; 图 4 是以展开后的状态从后方表示图 1 的童车的车体的附图 ; 图 5 是以折叠后的状态表示图 1 的童车的车体的侧视图 ; 图 6 是以折叠后的状态从前方表示图 1 的童车的车体的附图 ; 图 7 是以折叠后的状态从后方表示图 1 的童车的车体的附图 ; 图 8 是示意表示图 1 的童车的车体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 图 9 是示意表示图 1 的童车的车体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 图 10 是从前方表示展开状态下的童车的车体的附图 ; 图 11 是与图 10 相对应的附图, 表示开始了折叠动作的状态下的童车的车体 ; 图 12 是从后方表示图 10 所示的状态下的童车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 图 13 是与图 12 相对应的附图, 从后方表示图 11 所示的状态下的童车的一部分的立体 图; 图 14 是用于说明图 1 的童车的第 2 状态维持机构的附图, 从侧方表示图 8 所示的状态 下的童车的一部分 ; 图 15 是用于说明图 1 的童车的第 1 状态维持机构的附图, 以取下手柄部件后的状态表 示手柄部件的端部 ; 图 16 是用于说明图 1 的童车的第 1 状态维持机构的附图, 以取下手柄部件的状态表示 安装手柄部件的部分 ; 图 17 是与折叠前的状态一起从正面表示折叠状态下的手柄部件的附图 ; 图 18 是以安装了后轮单元的状态从宽度方向内侧表示后腿以及后腿上安装在下端的 后轮托架的立体图 ; 图 19 是以取下后轮单元的状态从宽度方向外侧表示后腿以及后腿上安装在下端的后 轮托架的立体图 ; 图 20 是表示具有相互不同的后车轮的两种后轮单元的立体图, 其中图 20(a) 是表示第 1 后轮单元的附图, 图 20(b) 是表示第 2 后轮单元的附图 ; 图 21 是用于说明后轮单元的保持机构的附图, 是表示后轮托架的示意图 ; 图 22 是用于说明后轮单元的保持机构的附图, 是表示保持着第 1 后轮单元的状态下的 后轮托架的示意图 ; 图 23 是用于说明后轮单元的保持机构的附图, 是表示保持着第 2 后轮单元的状态下的 后轮托架的示意图 ; 图 24 是以取下后轮单元后的状态从一方的后轮托架一侧表示一对后腿的下方区域的 附图 ; 图 25 是与图 24 相对应的附图, 是以取下后轮单元的状态从另一方的后轮托架一侧表 示一对后腿的下方区域的附图 ; 图 26 是表示图 24 所示的一方的后轮托架的纵剖面的附图 ; 图 27 是用于说明后轮托架的作用的附图, 是用于说明后轮托架的主体与滑动部件的 卡合状态的附图 ; 图 28 是沿着图 27 中的ⅩⅧ-ⅩⅧ线的剖视图 ; 图 29 是表示图 25 所示的另一方的后轮托架的纵剖面的附图 ; 图 30 是用于说明后轮托架的第 1 变形例的附图, 是表示后轮托架的主体与插入部件的 示意图 ; 图 31 是用于说明后轮托架的第 2 变形例的附图, 是表示后轮托架的主体与插入部件的 示意图 ; 图 32 是用于说明后轮托架的第 3 变形例的附图, 是表示后轮托架的主体与插入部件的 示意图 ; 图 33 是表示安装有第 2 前腿单元的童车的立体图 ; 图 34 是用于说明座椅的第 1 变形例的立体图 ; 图 35 是用于说明座椅的第 2 变形例的立体图 ; 图 36 是用于说明座椅的第 3 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 1 ~图 36 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童车的一实施方式的附图。其中, 在图 1 ~图 7 中示出了童车的整体结构。如图 1 ~图 7 所示, 本实施方式的童车 10 具有车体 20, 和能够 装卸地安装在车体 20 上的座椅 130。车体 20 具有配置在大致中心的中心部件 25, 支撑在 中心部件 25 上的前腿 30 和后腿 40, 以及经由臂部件 65 支撑在中心部件 25 上的手柄部件 60。在前腿 30 的下端保持有包含前车轮 35 的托架 34。而且, 在后腿 40 的下端经由托架 50 保持有包含后车轮 47 的后轮单元 45。
     而且, 在本实施方式中, 车体 20 构成为能够折叠。具体地说, 车体 20 构成为手柄 部件 60、 前腿 30 以及后腿 40 能够在从中心部件 25 上放射状伸出的使用状态 (展开状态) , 和使手柄部件 60、 前腿 30 以及后腿 40 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转动 (摆动) 的折叠状态之间变 形。而且, 车体 20 具有使后腿 40 的摆动与手柄部件 60 的转动联动的后腿联杆 88, 和使前 腿 30 的摆动与手柄部件 60 的转动 (支撑手柄部件 60 的臂部件 65 的转动) 联动的前腿联杆机构 70。
     在这种本实施方式的童车 10 中, 能够在使婴幼儿乘坐在座椅 130 上的状态下, 操 作者 (例如婴幼儿的保护者) 把持手柄部件 60 操纵童车 10, 使童车 10 的前腿 30 一侧为行 进方向的前方而使童车 10 行走。
     另外, 在本说明书中, 相对于童车 10 和车体 20 的 “前” 、 “后” 、 “上” 、 “下” 、 “前后方 向” 、 以及 “上下方向” 的术语在没有特别指示的情况下意味着以操纵处于展开状态的童车 10 的操作者为基准的 “前” 、 “后” 、 “上” 、 “下” 、 “前后方向” 、 以及 “上下方向” 。更详细地说, 童车 10 的 “前后方向” 为连结图 1 中纸面的左下和右上的方向, 相当于图 2 中纸面的左右 方向。并且只要是没有特别的指示, “前” 为操纵童车 10 的操作者所朝向的一侧, 图 1 中纸 面的左下侧以及图 2 中纸面的左侧为童车 10 的前侧。另一方面, 童车 10 的 “上下方向” 为 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同时与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因此, 在接地面为水平面的情况下, “上下 方向” 指垂直方向。而且, “宽度方向” 或者 “车宽方向” 为横向、 即与 “前后方向” 以及 “上 下方向” 均正交的方向。
     首先, 对童车 10 的车体 20 进行说明。主要如图 1 ~图 9 所示, 本实施方式中的童 车 10 的车体 20、 更具体地说是中心部件 25, 前腿 30, 后腿 40, 臂部件 65, 以及手柄部件 60 成为以沿着穿过车宽方向上的中心的前后方向的面为中心大致对称的结构。 如图 1 ~图 4 所示, 在展开状态的童车 10 的车体 20 中, 中心部件 25 配置在大致中 心。主要如图 6、 图 9、 图 10、 以及图 11 所示, 中心部件 25 具有作为主体部分的基座部 26, 和经由固定件 25a 能够装卸地固定在基座部 26 上的前腿轴支撑部 27。中心部件 25 的基座 部 26 例如由铝合金锻造品构成, 具有高的刚性。前腿轴支撑部 27 是支撑前腿 30 能够旋转 的部件, 如后所述, 与支撑的前腿 30 一起构成前腿单元 29。
     接着, 对与中心部件 25 相连的前腿 30 以及后腿 40 进行说明。
     在图 1 ~图 9 所示的车体 20 上设有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排列的一对前腿 30。如 图 3 所示, 在展开状态下, 各前腿 30 是与中心部件 25 相连一侧的端部和与该端部相反一侧 的前车轮单元 35 相连一侧的端部相比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后方, 从中心部件 25 向下延伸。 而 且, 如图 1 以及图 2 所示, 一对前腿 30 在使用状态下倾斜成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随着远 离中心部件 25 一侧而增大。
     如上所述, 在各前腿 30 的下端安装有托架 34。托架 34 支撑一对前车轮 35 能够 旋转。而且, 托架 34 支撑一对前车轮 35 的车轴能够转弯。另外, 在图 1 ~图 7 所示的童车 10 的车体 20 上, 支撑在各前腿 30 的下端的一对前车轮 35 的分离间隔与一对前腿 30 的下 端的分离间隔比较非常小。因此, 图 1 ~图 7 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童车 10 如果在功能上分 类则可以说是作为四轮车构成的。
     各前腿 30 能够转动 (能够摆动) 地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连接。如图 8 所示, 各前腿 30 的转动轴线 (摆动轴线) raf 延伸成车宽方向外侧 (车宽方向上远离童车 10 的车体 20 的 中心一侧) 与车宽方向内侧 (车宽方向上接近童车 10 的车体 20 的中心一侧) 相比位于前后 方向的后方。因此, 各前腿 30 能够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自从中心部件 25 向前后方向上的前 方且车宽方向上的外侧伸出的状态 (图 1 ~图 4 所示的状态) 、 向从中心部件 25 向大致下方 向下延伸的状态 (图 5 以及图 6 所示的状态) 摆动。而且, 如图 6 所示, 各前腿 30 的转动轴 线 (摆动轴线) raf 延伸成车宽方向外侧与车宽方向内侧相比位于上下方向的下方。 其结果,
     即使各前腿 30 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转动, 支撑在前腿 30 的下方的前车轮 35 也能够维持与 转动前大致平行的姿势。即, 如图 6 所示, 即使在使前腿 30 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转动而折叠 的状态下, 经由托架 34 支撑在各前腿 30 上的一对前车轮 35 的旋转轴线也与接地面平行地 延伸。
     接着, 对后腿 40 进行说明。在图 1 ~图 7 所图示的车体 20 上, 与前腿 30 同样地 设有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排列的一对后腿 40。如图 3 所示, 在展开状态下, 各后腿 40 中与 中心部件 25 相连一侧的端部和与该端部相反一侧的后轮单元 45 相连一侧的端部相比位于 前后方向的前方, 并从中心部件 25 向下延伸。而且, 如图 4 所示, 一对后腿 40 在使用状态 下倾斜成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随着远离中心部件 25 一侧而增大。
     各后腿 40 能够转动 (能够摆动) 地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连接。如图 8 所示, 各后腿 40 的转动轴线 (摆动轴线) rar1、 rar2 延伸成车宽方向外侧与车宽方向内侧相比位于前后 方向的前方。因此, 各后腿 40 能够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自从中心部件 25 向前后方向的后方 且车宽方向的外方伸出的状态 (图 1 ~图 4 所示的状态) 、 向从中心部件 25 向大致下方向下 延伸的状态 (图 5 以及图 6 所示的状态) 摆动。
     在各后腿 40 的下端安装有后轮托架 50。后轮托架 50 支撑具有后车轮 47 的后轮 单元 35。关于后轮托架 50 以及后轮单元 35 在其后详述。 在图示的童车 10 的车体 20 中, 各后腿 40 含有平行地配置的第 1 后腿要素 41 和 第 2 后腿要素 42。如图 9 所示, 第 1 后腿要素 41 以及第 2 后腿要素 42 在其上端以平行的 转动轴线 (摆动轴线) rar1、 rar2 为中心与中心部件 25 相连。而且, 第 1 后腿要素 41 以及 第 2 后腿要素 42 在其下端以平行的转动轴线 (摆动轴线) rar3、 rar4 为中心与支撑后轮托 架 50 的托架支撑部件 43 相连且能够转动 (能够摆动) (参照图 18) 。而且, 后腿要素 41、 42 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的转动轴线 rar1、 rar2, 和后腿要素 41、 42 相对于托架支撑部件 43 的 转动轴线 rar3、 rar4 平行, 且如图 9 示意地所示, 这些转动轴线 rar1、 rar2、 rar3、 rar4 配 置在形成平行四边形的位置上。其结果, 即使各后腿 40 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转动, 支撑在后 腿 40 的下方的后车轮 47 也能够维持与转动前大致平行的姿势。即, 如图 7 所示, 即使在使 后腿 40 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转动而折叠的状态下, 经由后轮托架 50 支撑在各后腿 40 上的 后车轮 47 的旋转轴线也与接地面平行地延伸。
     另外, 如图 5 ~图 7 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的童车 10 中, 从中心部件 25 伸出的左侧 的前腿 30, 右侧的前腿 30, 左侧的后腿 40, 以及右侧后腿 40 在从使用状态向折叠状态变形 之际相互接近地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摆动。换句话说, 左侧的前腿 30, 右侧的前腿 30, 左侧 的后腿 40, 以及右侧的后腿 40 以相互之间所成的角度减小的方式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摆动。 再换句话说, 一对前腿 30 以及一对后腿 40 以配置在其远离中心部件 25 一侧的端部相互接 近的位置上的方式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摆动。
     其结果, 如图 5 所示, 在折叠状态下, 前腿 30 以及后腿 40 相互接近并从中心部件 25 向下方伸出。这样一来, 能够使童车 10 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在折叠状态下小型化。而且, 如图 6 所示, 在折叠状态下, 一对前腿 30 相互接近并从中心部件 25 向下方伸出。同样, 如 图 7 所示, 在折叠状态下, 一对后腿 40 相互接近并从中心部件 25 向下方伸出。这样一来, 能够使童车 10 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在折叠状态下小型化。
     接着, 对手柄部件 60 以及臂部件 65 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 如图 1 ~图 7 所示, 手柄部件 60 经由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配置的一对 臂部件 65 与中心部件 25 相连且能够摆动。手柄部件 60 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配置的 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和将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之间连结在一起的能够折曲的折曲部 62。在 本实施方式中, 手柄伸出部 61 的一端与臂部件 65 相连并能够转动 (能够摆动) , 手柄伸出部 61 的另一端与折曲部 62 相连。
     而且, 例如图 3 以及图 4 所示, 手柄伸出部 61 的臂部件 65 一侧的区域与后腿联杆 88 的一端相连且能够转动。后腿联杆 88 的另一端在托架支撑部件 43 一侧的区域与后腿 40 的第 2 后腿要素 42 相连。该后腿联杆 88 使后腿 40 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的转动与一对手 柄伸出部 61 的转动联动。并且如图 5 所示, 在折叠状态下, 手柄部件 60 从支撑在中心部件 25 上的臂部件 65 朝向下方延伸。
     即, 手柄部件 60 以及后腿 40 在从使用状态向折叠状态变形之际相互接近地相对 于中心部件 25 摆动。换句话说, 手柄部件 60 以及后腿 40 以俯视时相互之间所成的角度减 小的方式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摆动。再换句话说, 手柄部件 60 以及后腿 40 摆动成配置在手 柄部件 60 远离臂部件 65 一侧的端部与后腿 40 远离中心部件 25 的端部相互接近的位置上。
     但是, 如上所述, 一对后腿 40 的托架支撑部件 43 一侧的端部向车宽方向的分离间 隔在从使用状态向折叠状态变形之际接近 (参照图 4 以及图 7) 。 若一对后腿 40 向车宽方向 的分离间隔变窄, 则分别与后腿 40 相连的一对后腿联杆 88 向车宽方向的分离间隔也变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 手柄部件 60 以及支撑手柄部件 60 的臂部件 65 如以下那样构成, 从 而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能够随着一对后腿 40 向车宽方向的接近以及一对后腿联杆 88 向车 宽方向的接近而相互接近。
     首先, 各臂部件 65 具有与中心部件 25 相连且能够转动 (能够摆动) 的转动基座 66, 和支撑在转动基座 66 上并与手柄部件 60 相连的手柄支撑部件 67。手柄支撑部件 67 与手 柄部件 60 的手柄伸出部 61 的一端相连且能够转动。
     各转动基座 66 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的转动轴线 ram 与车宽方向相交叉, 大致朝向 前后方向 (例如参照图 3 以及图 13) 。因此, 一对臂部件 65 能够以一对臂部件 65 的与中心 部件 25 相反一侧的端部之间、 即手柄支撑部件 67 之间的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变化的方 式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转动。
     而且, 手柄支撑部件 67 能够以与转动基座 66 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的转动轴线 ram 平行的轴线 ras 为中心相对于转动基座 66 转动 (例如参照图 13) 。因此, 臂部件 65 能够一 边使一对手柄支撑部件 67 与相对应的手柄伸出部 61 的转动轴线 rah(参照图 4) 保持在与 水平方向平行的一直线上、 一边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转动而使一对手柄支撑部件 67 在车宽 方向上接近或者离开。根据这种臂部件 65 的结构, 随着后腿 40 向车宽方向上接近, 能够在 折叠状态下使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接近臂部件 65 一侧的端部之间的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 变窄。
     而且, 如上所述, 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的远离臂部件 65 一侧的端部通过能够折曲的 折曲部 62 连结。通过该折曲部 62 在折叠状态下折曲, 能够使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的远离臂 部件 65 一侧的端部之间的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变窄。
     根据以上的臂部件 65 和手柄部件 60 的结构, 与使用状态相比, 在折叠的状态下, 手柄部件 60 以及后腿 40 配置在手柄部件 60 的远离臂部件 65 一侧的端部与后腿 40 的远离中心部件 25 的端部不仅在前后方向上、 而且在车宽方向上也相互接近的位置上。
     另外, 如图 17 所示, 折曲部 62 具有与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的远离臂部件 65 一侧的 端部相连的第 1 折曲部 63a 以及第 3 折曲部 63c, 和配置在第 1 折曲部 63a 以及第 3 折曲部 63c 之间的第 2 折曲部 63b。第 1 ~第 3 折曲部 63a、 63b、 63c 分别能够转动地将端部之间 连接在一起。
     并且如图 1 ~图 4 所示, 折曲部 62 在使用状态下从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朝向远离 臂部件 62 一侧伸出。另一方面, 如图 7 所示, 折曲部 62 在折叠状态下折曲成向接近臂部件 65 一侧突出。这样一来, 如图 17 所示, 在折叠状态下, 不仅在车宽方向上、 在上下方向以及 前后方向上也能够将手柄部件的尺寸小型化。即, 能够将手柄部件 60 使用状态下的尺寸维 持在考虑了操纵性等后的适当长度, 同时, 不仅在车宽方向上、 在前后方向上也能够将折叠 时的手柄部件 60 的尺寸小型化。
     而且, 如图 5 所示, 折曲部 62 的折曲轴线 ba 实质上与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所包含 的假想的平面 vp 正交。因此, 如图 5 所示, 折叠状态下折曲部 62 自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所 包含的假想的平面 vp 的突出量 pl 实质上不会比使用状态下更大。根据这一点也能够在前 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将童车 10 为折叠状态下的尺寸有效地小型化。 进而, 如图 10 以及图 11 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的童车 10 的车体 20 上一对臂部件 65 与前腿 30 之间设有前腿联杆机构 70。前腿联杆机构 70 将一对臂部件 65 与前腿 30 之间连 结, 构成为使前腿 30 的摆动与一对臂部件 65 的转动联动。
     如图 10 以及图 11 所示, 前腿联杆机构 70 具有将一对臂部件 65 之间连结的臂部 件连结联杆 72, 将一对前腿 30 之间连结的前腿连结联杆 78, 以及在臂部件连结联杆 72 和 前腿连结联杆 78 之间延伸的连络联杆 81。
     如图 10 所示, 臂部件连结联杆 72 在使用状态下在一对臂部件 65 的转动基座 66 之间沿着水平方向以一直线状延伸。该臂部件连结联杆 72 构成为与转动基座 66 相连且能 够转动的同时, 在其中央部分能够折曲。因此, 在一对转动基座 66 从使用状态朝向折叠状 态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转动的情况下, 臂部件连结联杆 72 随着一对转动基座 66 的接近而折 曲。
     尤其是如图 13 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 臂部件连结联杆 72 的折曲轴线 bal1 以及 臂部件连结联杆 72 相对于转动基座 66 的转动轴线 ral1 与转动基座 66 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的转动轴线 ram 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 臂部件连结联杆 72 能够随着转动基座 66 相对于 中心部件 25 的转动而顺畅地折曲。
     但是, 臂部件连结联杆 72 与连络联杆 81 经由第 1 连接器 73 连结在一起。并且第 1 连接器 73 配置在臂部件连结联杆 72 上, 限制臂部件连结联杆 72 向前腿 30 一侧突出 (向 下侧突出) 地折曲。因此, 臂部件连结联杆 72 如图 11 所示, 中央部分朝向上方突出地折曲, 不会向相反一侧折曲。
     同样, 如图 10 所示, 前腿连结联杆 78 在使用状态下在一对前腿 30 之间沿着水平 方向以一直线状延伸。该前腿连结联杆 78 构成为与前腿 30 相连且能够转动的同时其中央 部分能够折曲。因此, 在一对前腿 30 从使用状态朝向折叠状态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转动的 情况下, 前腿连结联杆 78 随着一对前腿 30 的接近而折曲。
     连络联杆 81 如上所述, 经由第 1 连接器 73 与臂部件连结联杆 72 的能够折曲的部
     位或者能够折曲的部位附近相连。连络联杆 81 是其一端与第 1 连接器 73 相连而能够转动 (能够摆动) 。根据图 11 以及图 13 可以理解, 连络联杆 81 相对于第 1 连接器 73 的转动轴 线 rac1 相对于臂部件连结联杆 72 的折曲轴线 bal1 正交。而且, 如图 10 以及图 11 所示, 连络联杆 81 经由第 2 连接器 79 与前腿连结联杆 78 的能够折曲的部位或者能够折曲的部 位附近相连。连络联杆 81 是与连接在第 1 连接器 73 上的一端相反的另一端与第 2 连接器 79 连接而能够转动 (能够摆动) 。如图 11 所示, 连络联杆 81 相对于第 2 连接器 79 的转动轴 线 rac2 相对于前腿连结联杆 78 的折曲轴线 bal2 正交。
     但是, 在本实施方式的童车 10 的车体 20 上设有用于维持使用状态、 即展开状态的 机构。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 状态维持机构构成为限制构成童车 10 的车体 20 的要素的位 移或者变形。如上所述, 经由前腿联杆机构 40 以及后腿联杆机构 88, 构成童车 10 的车体 20 的要素的位移或者变形联动。因此, 如果通过状态维持机构限制一结构因素的位移或者 变形, 则能够限制童车 10 的折叠动作, 将童车 10 维持在使用状态。
     首先, 作为第 1 状态维持机构 91, 设有限制手柄部件 60 相对于臂部件 65 的转动的 机构。如图 15 以及图 16 所示, 第 1 状态维持机构 91 包含配置在手柄伸出部 61 的臂部件 65 一侧的端部 61a 内的限制滑块 92, 和形成在面对手柄伸出部 61 的端部 61a 的臂部件 56 的手柄支撑部件 67 上的槽 68。 限制滑块 92 包含从手柄伸出部 61 的端部 61a 朝向面对该端部 61a 的臂部件 65 的手柄支撑部件 67 突出的一对限制突起 92a。限制滑块 92 能够在手柄伸出部 61 内相对于 手柄伸出部 61 滑动。限制滑块 92 被设在手柄伸出部 61 内的压缩弹簧 93b 朝向手柄伸出 部 61 内远离折曲部 62 一侧施力。限制滑块 92 通过设在各手柄伸出部 61 的折曲部 62 一 侧的端部区域上的第 1 切换开关 64 而克服压缩弹簧 93b 的弹性力移动。第 1 切换开关 64 能够相对于手柄伸出部 61 滑动地设在手柄伸出部 61 的外表面上。在手柄伸出部 61 内延 伸有连结第 1 切换开关 64 与限制滑块 92 的连结部件 93b。
     另一方面, 形成在手柄支撑部件 67 上的槽 68 具有收容通过来自压缩弹簧 93b 的 施力而移动的限制滑块 92 的限制突起 92a 的限制槽 68b, 和引导克服来自压缩弹簧 93b 的 施力而移动的限制滑块 92 的限制突起 92a 的引导槽 68a。限制槽 68b 以与来自手柄伸出部 61 的转动轴线 rah 的放射方向平行的方式从引导槽 68a 伸出。
     因此, 在限制滑块 92 被压缩弹簧 93b 推压, 限制突起 92a 配置在引导槽 68a 内的情 况下, 手柄伸出部 61 相对于臂部件 65 的转动被限制。另一方面, 当第 1 切换开关 64 被操 作时, 限制滑块 92 克服压缩弹簧 93b 的弹性力而被上拉到引导槽 68a 内。在这种情况下, 能够使手柄部件 60 相对于臂部件 65 转动。而且, 当手柄部件 60 相对于臂部件 65 从折叠 状态转动到使用状态的位置时, 限制突起 92a 通过压缩弹簧 93b 的推压而嵌入限制槽 68b 内, 童车 10 的车体 20 维持在使用状态。
     接着, 对作为第 2 状态维持机构 95 而设置的限制臂部件 65 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转 动的机构进行说明。如图 12 ~图 14 所示, 第 2 状态维持机构 95 具有设在前腿联杆机构 70 上的凸部 74, 和形成有能够收容凸部 74 的收容部 84 的状态维持片 83。
     如图 12 ~图 14 所示, 凸部 74 从第 1 连接器 73 后侧的面上突出。状态维持片 83 设在中心部件 25 上, 从中心部件 25 上立起。 在童车处于使用状态的情况下, 状态维持片 83 配置在中心部件 25 上面对前腿联杆机构 70 的第 1 连接器 73 的位置上。更具体地说, 如图
     12 ~图 14 所示, 状态维持片 83 大致沿着从使用状态开始向折叠状态变形之际的凸部 74 的 移动路径 rp(参照图 14) 延伸, 且逐渐远离该凸部 74 的移动路径 rp 地向后方翘曲。并且 如图 11 所示, 在状态维持片 83 中童车 10 处于使用状态的情况下面对凸部 74 的位置上形 成有收容部 84。
     即, 如图 14 所示, 在前腿联杆机构 70 的凸部 74 嵌入状态维持片 83 的收容部 84 中的状态下, 臂部件连结联杆 72 的折曲被限制。这样一来, 作为前腿联杆机构 70 整体的变 形 (位移) 也被限制。但是, 该状态维持片 83 构成为能够在翘曲的方向、 即远离前腿联杆机 构 70(第 1 连接器 73) 的前后方向上朝后挠曲。因此, 如图 14 中双点划线所示, 通过向后 方一侧 (即远离前腿联杆机构 70 的第 1 连接器 73 一侧) 推压状态维持片, 状态维持片进一 步向后方一侧翘曲。这样一来, 前腿联杆机构 70 的凸部 74 从状态维持片 83 的收容部中拔 出, 臂部件连结联杆 72 能够变形。
     另外, 如图 14 所示, 状态维持片 83 的一部分由翘曲的板材构成。并且收容部 84 形成在状态维持片 83 的不翘曲的区域中、 且与从使用状态开始朝向折叠状态的变形之际 凸部 74 的移动路径 rp 平行地延伸的部分。因此, 有效地防止了收容在收容部 84 中的凸部 74 因无意识的外力等从收容部 84 中脱落。 而且, 如图 10 ~图 14 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前腿联杆机构 70 上设有能够摆动 的摆动部件 75。如图 14 所示, 摆动部件 75 具有操作者能够把持的把持部 75a, 和从把持部 75a 伸出且能够与把持部 75a 同步摆动的解除杆部 75b。摆动部件 75 安装在前腿联杆机构 70 的第 1 连接器 73 上。如图 14 所示, 摆动部件 75 相对于前腿联杆机构 70(第 1 连接器 73) 的摆动轴线 sas 与板状构成的状态维持片 83 的表面平行地延伸。
     如图 14 所示, 摆动部件 75 配置成在使用状态下摆动之际解除杆部 75b 与状态维 持片 83 抵接。并且在操作者把持着把持部 75a 使摆动部件 75 摆动之际, 解除杆部 75b 将 状态维持片 83 从前方一侧向后方一侧推压。 即, 通过操作摆动部件 75, 状态维持片 83 被强 制离开前腿联杆机构 70 的第 1 连接器 73。其结果, 如图 14 中双点划线所示, 设在前腿联 杆机构 70 上的凸部 74 能够从状态维持片 83 的收容部 84 中拔出。这样, 前腿联杆机构 70 与状态维持片 83 的卡合被解除, 前腿联杆机构 70 能够变形。因此, 摆动部件 75 (解除杆部 75b) 能够作为操作第 2 状态维持机构 95 的切换开关 (第 2 切换开关) 发挥功能。
     进而, 作为第 3 状态维持机构 97 设有限制手柄部件 60 的折曲部 62 的折曲的机构。 手柄部件 60 的折曲部 62 包含安装在手柄伸出部 61 上且能够转动、 同时相互能够转动地连 接的第 1 ~第 3 折曲部 63a、 63b、 63c。并且在折曲部 62 内组装有限制折曲部 62 相对于手 柄伸出部 61 的转动以及第 1 ~第 3 折曲部 63a、 63b、 63c 之间的转动的机构。
     而且, 例如图 4 所示, 在童车 10 中折曲部 62 的第 2 折曲部 63b 上设有用于解除转 动的限制、 换句话说用于成为能够转动状态的推压按钮 98a。 除此之外, 如图 4 以及图 17 所 示, 在折曲部 62 的第 2 折曲部 63b 上还设有限制推压按钮 98a 的位移的操作限制开关 98b。 即, 要操作第 3 状态维持机构 97, 需要在解除了操作限制开关 98b 的状态下对推压按钮 98a 进行推压。这样, 在童车 10 的使用状态下, 折曲部 62 的折曲被第 3 状态维持机构 97 所限 制。
     通过上述的第 1 ~第 3 状态维持机构 91、 95、 97, 童车 10 的车体 20 维持在展开的 使用状态。
     在此, 对使童车 10 的车体 20 在使用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变形之际的童车 10 的车 体 20 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 对将处于展开的使用状态的童车 10 的车体 20 折叠之际的动 作进行说明。
     要使童车 10 的车体 20 从使用状态变形到折叠状态, 需要操作第 1 ~第 3 状态维 持机构 91、 95、 97。例如, 首先针对第 3 状态维持机构 97, 在解除了操作限制开关 98b 的状 态下对推压按钮 98a 进行推压, 使手柄部件 60 的折曲部 62 为能够折曲状态。并且例如使 折曲部 62 变形成稍稍折曲的状态, 这样一来, 不需持续按住推压按钮 98a 而将折曲部 62 维 持在能够转动的状态。
     接着, 操作第 2 状态维持机构 95。具体地说, 如图 12 以及图 13 所示, 以把持着作 为第 2 切换开关的摆动部件 75 的把持部 75a 的形态使摆动部件 75 相对于前腿联杆机构 70 摆动。如图 14 所示, 随着摆动部件 75 的摆动, 解除杆部 75b 推压状态支撑片 83。其结果, 前腿联杆机构 70 的凸部 74 从状态支撑片 83 的收容部 (贯通孔) 84 中拔出, 前腿联杆机构 70 成为能够变形状态。
     进而操作第 3 状态维持机构 91。具体地说, 使第 1 切换开关 64(例如参照图 17) 相对于手柄伸出部 61 滑动, 上拉配置在手柄伸出部 61 内的限制滑块 92(参照图 15) 。随 着该限制滑块 92 的移动, 限制滑块 92 的限制突起 92a 在形成在臂部件 65 的手柄支撑部件 67 内的槽 68 内从限制槽 68b 向引导槽 68a 移动 (参照图 16) 。这样一来, 手柄部件 60(手 柄伸出部 61) 能够相对于臂部件 65(手柄支撑部件 67) 摆动。
     在如以上那样操作第 1 ~第 3 状态维持机构 91、 95、 97, 解除了将童车 10 的车体 20 维持在使用状态的约束后, 使手柄部件 60 以接近后腿 40 的朝向 (在图 3 所示的侧视图中为 顺时针的朝向) 相对于臂部件摆动。通过后腿联杆 88, 手柄部件 60 相对于臂部件 65 的摆 动向后腿 40 传递。其结果, 随着手柄部件 60 的摆动, 后腿 40 以远离中心部件 25 一侧的端 部向前方移动 (在图 3 所示的侧视图中为顺时针的朝向) 的方式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摆动。
     如上所述, 一对后腿 40 的分离间隔通过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的转动而相互接近。 随 着这种一对后腿 40 的接近, 经由后腿联杆 88 与一对后腿 40 相连的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也 相互接近。具体地说, 与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的一侧的端部相连的手柄支撑部件 67 通过转 动基座 66 摆动而相互接近, 能够随着一对后腿联杆 88 的接近动作而相互接近。而且, 与一 对手柄伸出部 61 的一侧的端部相连的折曲部 62 能够折曲。这样一来, 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也相互接近, 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的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变窄。
     另外, 手柄部件 60 的折曲部 62 如图 17 中双点划线所示, 在使用状态下从手柄伸 出部 61 的另一侧的端部朝向远离臂部件 65(中心部件 25) 一侧突出。另一方面, 手柄部件 60 的折曲部 62 如图 17 中实线所示, 在折叠状态下从手柄伸出部 61 的另一侧的端部朝向接 近臂部件 65(中心部件 25) 一侧突出地折曲。
     进而, 一对转动基座 66 的接近动作经由前腿联杆机构 70 向一对前腿 30 传递。首 先, 如图 11 以及图 13 所示, 前腿联杆机构 70 的臂部件连结联杆 72 随着一对转动基座 66 的转动动作而向上方突出地折曲。臂部件连结联杆 72 向上方的折曲动作经由连络联杆 81 向前腿连结联杆 78 传递, 前腿连结联杆 78 也向上方突出地折曲。随着这种前腿连结联杆 78 的折曲动作, 一对前腿 30 能够在车宽方向上相互接近地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摆动。 即, 后 腿 40 以远离中心部件 25 一侧的端部向后方移动 (在图 3 所示的侧视图中为逆时针的朝向)的方式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摆动。
     这样, 手柄部件 60 的摆动动作、 前腿 30 的摆动动作、 以及后腿 40 的摆动动作联动 地进行, 童车 10 的车体 20 从使用状态向折叠状态的动作结束。
     如图 5 所示, 在折叠状态下, 手柄部件 60 以及后腿 40 自中心部件 25 向前后方向 的后方的突出量与使用状态相比大幅度减小。同样, 前腿 30 自中心部件 25 向前后方向的 前方的突出量与使用状态相比也大幅度减小。而且, 在折叠状态下, 手柄部件 60、 后腿 40、 以及前腿 30 自中心部件 25 向车宽方向的突出量与使用状态相比也大幅度减小。进而, 由 于在折叠状态下手柄部件 60 朝向下方伸出, 所以还能够大幅度降低童车 10 上下方向的高 度。这样, 通过自使用状态折叠, 能够使童车 10 的车体 20 的尺寸在前后方向、 车宽方向、 以 及上下方向上大幅度地小型化。
     另外, 如上所述, 手柄部件 60 的折曲部 62 在使用状态下自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向 后上方突出, 在折叠状态下折曲而进入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内。因此, 能够兼顾在考虑了童 车 10 的操纵性后将使用状态下的手柄部件 60 的突出量设定成适当长度, 和充分缩短折叠 状态下手柄部件 60 的长度而使童车 10 的尺寸、 尤其是上下方向的尺寸大幅度小型化。
     而且, 如图 5 所示, 手柄伸出部 61 相对于折曲部 62 的摆动轴线、 以及构成折曲部 62 的第 1 ~第 3 折曲部 63a、 63b、 63c 之间的摆动轴线 ba 在相对于由平行地配置的一对手 柄伸出部 61 所界定的假想平面 vp 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因此, 如图 5 所示, 通过折曲部 62 折曲, 折曲部 62 自由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所界定的假想平面 vp 的突出量 pl 不会增大。 这样一来, 能够使折叠状态下的尺寸充分小型化。
     进而, 如上所述, 前腿 30 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的转动轴线 raf(例如参照图 8 以及 图 9) 倾斜成车宽方向外侧与车宽方向内侧相比位于前后方向的后方, 并且位于上下方向的 下方。而且, 后腿 40 的第 1 后腿要素 41 以及第 2 后腿要素 42 与托架支撑部件 43 以及中 心部件 25 一起构成平行四边形的联杆。这样一来, 如图 5 ~图 7 所示, 即使在折叠状态下, 支撑在前腿 30 上的前车轮 35 以及支撑在后腿 40 上的后车轮 47 也保持与使用状态同样的 姿势, 前车轮 35 的旋转轴线以及后车轮 47 的旋转轴线与使用状态平行。因此, 处于折叠状 态的童车 10 的车体 20 能够经由前车轮 35 以及后车轮 47 相对于接地面立起。其结果。能 够非常容易地处理处于折叠状态的童车 10 的车体 20。进而, 能够把持摆动部件 75 的把持 部 75a 而操作童车 10 的车体 20, 这样一来, 能够格外提高处于折叠状态的童车 10 的车体 20 的操纵性。
     但是, 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童车 10 的车体 20 上组装有对车体 20 从使用状态朝向 折叠状态的变化 (变形、 位移) 施力的变形施力部件。具体地说, 如图 9 所示, 在各后腿 40 与 中心部件 25 之间设有作为第 1 变形施力部件 16 的拉伸弹簧。通过作为第 1 变形施力部件 16 的弹簧, 各后腿 40 被施力, 其远离中心部件 25 一侧的端部向前后方向的前方移动、 即在 图 3 的侧视图中以顺时针的朝向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转动。
     而且, 如图 9 所示, 在各前腿 30 与中心部件 25 之间设有作为第 2 变形施力部件 17 的拉伸弹簧。通过作为第 2 变形施力部件 17 的弹簧, 各前腿 30 被施力, 其远离中心部件 25 一侧的端部向前后方向的后方移动、 即在图 3 的侧视图中以逆时针的朝向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转动。
     进而, 在前腿联杆机构 70 的臂部件连结联杆 72 的折曲轴线的周围设有作为第 3变形施力机构 18(参照图 11) 的扭簧。通过作为第 3 变形施力部件 18 的弹簧, 臂部件连结 联杆 72 从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状态朝着向上方突出地折曲被施力。
     根据这种第 1 ~第 3 变形施力部件 16、 17、 18, 通过解除第 1 ~第 3 状态保持机构 91、 95、 97, 处于使用状态的童车 10 的车体 20 自动地向折叠状态变形, 并且能够将童车 10 的车体 20 稳定地持续维持在折叠状态。原本该童车 10 的折叠操作是仅使手柄部件 60 向 一个方向摆动, 同时由于该摆动中的手柄部件 60 的轴线方向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上不 大范围移动而容易。 并且根据这种变形施力部件 16、 17、 18 以及状态保持机构 91、 95、 97, 能 够使童车 10 的折叠操作更容易。
     接着, 对展开处于折叠状态的童车 10 的车体 20 之际童车 10 的车体 20 的动作进 行说明。
     展开处于折叠状态的童车 10 的车体 20 之际童车 10 的车体 20 的折叠动作与上述 的动作相反。具体地说, 使手柄部件 60 以远离后腿 40 的朝向 (在图 3 的侧视图中为逆时针 的朝向) 相对于臂部件 65 摆动。随着该手柄部件 60 的摆动动作, 前腿 30、 后腿 40、 以及臂 部件 65 相对于中心部件 25 摆动, 车体 20 被展开。
     此时, 手柄部件 60 的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相互分离, 同时成为折曲部 62 展开的状 态。当折曲部 62 一旦成为展开的使用状态, 通过第 3 状态维持机构 97 限制折曲。并且通 过限制了折曲动作的折曲部 62 保持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相互分离的状态。 而且, 当童车 10 的车体 20 展开成使用状态时, 前腿联杆机构 70 的凸部 74 被沿着 其移动路径 rp 延伸的状态支撑片 83 引导, 进入形成在状态支撑片 83 上的收容部 (贯通孔) 84 内。这样, 通过构成第 2 状态维持机构 95 的前腿联杆机构 70 的凸部 74 和状态支撑片 83 的收容部 (贯通孔) 84 的卡合, 前腿联杆机构 70 的变形被限制。
     进而, 如图 15 所示, 构成第 1 状态维持机构 91 的限制滑块 92 在手柄伸出部 61 内 被压缩弹簧 93b 施力。并且当童车 10 的车体 20 展开成使用状态时, 限制滑块 92 的限制突 起 92a 从形成在臂部件 65 的手柄支撑部件 67 上的槽 68 的引导槽 68a 进入限制槽 68b。当 限制突起 92a 向限制槽 68b 进入时, 手柄伸出部 61 相对于手柄支撑部件 67 的转动 (摆动) 被限制。这样, 通过构成第 1 状态维持机构 91 的限制滑块 92 和槽 68 的卡合, 手柄部件 60 相对于臂部件 65 的摆动被限制。
     这样, 通过克服上述第 1 ~第 3 施力部件 16、 17、 18 的弹性力使手柄部件 60、 前腿 30、 以及后腿 40 摆动, 能够使童车 10 的车体 20 向展开的使用状态变形, 并且能够通过第 1 ~第 3 状态维持机构 91、 95、 97 自动地固定在使用状态。因此, 与童车 10 的折叠动作同 样, 童车 10 的展开动作也非常容易进行。
     接着, 对经由托架支撑部件 43 保持在各后腿 40 的下端的后轮托架 50, 和保持在后 轮托架 50 上的后轮单元 45 进一步详细叙述。
     例如图 1 ~图 7 所示, 在各后腿 40 的远离中心部件 25 一侧的端部分别经由托架 支撑部件 43 支撑有后轮托架 50。另一方面, 各后轮单元 45 具有能够装卸地支撑在对应的 后轮托架 50 上的车轴 46, 由车轴 46 支撑而能够旋转的后车轮 47, 以及能够与后车轮 47 同 步地相对于车轴 46 旋转的制动器接合盘 48。并且后轮单元 45 保持能够相对于后轮托架 50 装卸。
     制动器接合盘 48 在支撑在后轮托架 50 上的状态下面对后轮托架 50 一侧的面上
     形成有多个限制用槽 48c。 限制用槽 48c 在以车轴 46 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圆周方向上并排地 配置。各槽 48c 向以车轴 46 为中心的放射方向延伸, 且在半径方向内侧开口。该制动器接 合盘 48 通过能够自后轮托架 50 移动地突出的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进入限制用槽 48c 内而 限制以车轴 46 为中心的旋转。当制动器接合盘 48 的旋转被限制时, 后车轮 47 相对于车轴 46 的旋转也被限制。关于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将与后轮托架 50 的其它结构要素一起在之 后详述。
     如图 19 所示, 后轮托架 50 以相对于托架支撑部件 43 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以在水 平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线 rag 为中心转动的方式与托架支撑部件 43 相连。而且, 在后轮托 架 50 与托架支撑部件 43 之间设有悬架 44。通过后轮托架 50 相对于被悬架 44 施力的状态 下的托架支撑部件 43 转动, 能够抑制在童车 10 的行走中起因于地面 (行走面) 的凹凸的车 体 20 的摇摆及应变等。
     而且, 如图 20、 图 21、 以及图 22 所示, 本实施方式的童车 10 具有选择使用的一对 第 1 后轮单元 45a 以及一对第 2 后轮单元 45b。一对第 1 后轮单元 45a 以及一对第 2 后轮 单元 45b 中的某一对后轮单元被选择, 该一对后轮单元分别保持在一对后轮托架 50 上。如 图 20 所示, 第 1 后轮单元 45a 的第 1 后车轮 47a 的直径比第 2 后轮单元 45b 的第 2 后车轮 47b 的直径大。而且, 第 1 后轮单元 45a 的后车轮 47a 具有注入有空气的橡胶制的中空轮 胎, 第 2 后轮单元 45b 的后车轮 47b 具有未注入有空气的橡胶制的实心轮胎。进而, 第1后 轮单元 45a 的制动器接合盘 48a 的直径大于第 2 后轮单元 45b 的后车轮 47b 的直径。 这样, 在一个童车 10 具有能够置换的两种车轮单元 45a、 45b 的情况下, 能够根据 童车 10 要行走的路面 (接地面、 行走面) 的状况选择包含适当的后车轮 47 的车轮单元 45。 作为一例, 在童车 10 要在凹凸较大的路面上行走的情况下, 最好选择第 1 后轮单元 45a。 在 使用了第 1 后轮单元 45a 的情况下, 能够通过包含大直径的橡胶制中空轮胎地构成的后车 轮 47a 吸收起因于路面的凹凸的童车 10 的摇摆及应变。 这样一来, 能够提高童车 10 的稳定 性, 使婴幼儿乘坐的童车 10 更安全且更稳定地行走。作为其它例子, 在童车 10 要在混杂的 场所行走的情况下, 最好选择第 2 后轮单元 45b。在使用了第 2 后轮单元 45b 的情况下, 通 过包含小直径的橡胶制实心轮胎地构成的后车轮 47b 能够进行小半径转弯, 提高操纵性。
     而且, 如图 22 以及图 23 所示, 在使用状态下, 本实施方式的后轮托架 50 将第 1 后 轮单元 45a 的车轴 46a 与第 2 后轮单元 45b 的车轴 46b 支撑在不同的竖直方向位置 (上下 方向位置) vp1、 vp2(参照图 19) 。如图 22 以及图 23 所示, 支撑包含大直径的轮胎的后车 轮 47a 的第 1 后轮单元 45a 的车轴 46a 与支撑包含小直径的轮胎的后车轮 47b 的第 2 后轮 单元 45b 的车轴 46b 相比支撑在竖直方向上方的位置 vp1。 这样一来, 即使更换分别具有直 径不同的后车轮 47a、 47b 的第 1 后轮单元 45a 以及第 2 后轮单元 45b, 童车 10 的车体 20 的 高度及婴幼儿的乘坐位置的高度也不会变化。因此, 能够防止因置换后轮单元 45a、 45b 而 引起童车 10 重心位置的变化及乘坐在童车 10 上的婴幼儿的视野变化等。这样一来, 能够 防止起因于重心位置的变化的操纵性的降低、 行走性的降低、 乘坐心情的降低等。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 第 1 后轮单元 45a 的后车轮 47a 的半径, 与第 2 后轮单元 45b 的后车轮 47b 的半径的差大致相等, 第 1 后轮单元 45a 的车轴 46a 相应地在与第 2 后轮 单元 45b 的车轴 46b 相比为竖直方向上方的位置由后轮托架 50 保持。因此, 即使保持后轮 单元 45a、 45b 的后轮托架 50 保持任一个后轮单元 45a、 45b, 也配置在距接地面为一定的竖
     直方向位置上。因此, 不会因置换后轮单元 45a、 45b 而引起童车 10 的重心位置的变化及乘 坐在童车 10 上的婴幼儿的视野的变化等。
     而且, 在本实施方式中, 第 1 后轮单元 45a 的后车轮 47a 的半径, 与第 2 后轮单元 45b 的后车轮 47b 的半径的差大致相等, 第 1 后轮单元 45a 的制动器接合盘 48a 的半径也相 应地比第 2 后轮单元 45b 的制动器接合盘 48b 的半径大。在这种情况下, 如图 22 以及图 23 所示, 能够使单一的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与双方的后轮单元 45a、 45b 的制动器接合盘 48a、 48b 卡合。也就是说, 能够使后轮托架 50 的结构简单, 并能够谋求轻量化以及小型化等。
     在此, 对用于将后轮单元 45、 45a、 45b 保持在后轮托架 50 上的结构进行说明。
     另外, 如图 21 所示, 一对后轮托架 50 分别具有作为壳体的主体 51, 配置在主体 51 内的保持部件 (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保持板) 56, 以及将保持板 56 从竖直方向的下侧向上侧上 拉的施力弹簧 57。保持板 56 的一部分从主体 51 露出到外部, 构成操作按钮 56a(例如参 照图 18) 。通过从主体 51 的外部推压操作按钮 56a, 能够克服施力弹簧 57 的弹性力, 在主 体 51 内将保持板 56 向竖直方向下方下推。
     而且, 如图 19 以及图 21 所示, 在主体 51 上, 在竖直方向上分离地形成有接收第 1 后轮单元 45a 的车轴 46a 的第 1 孔 51a1, 和接收第 2 后轮单元 45b 的车轴 46b 的第 2 孔 51a2。 保持板 56 具有配置在被施力弹簧 57 上拉的状态下面对第 1 孔 51a1 的位置上且从下 方局部封堵第 1 孔 51a1 的第 1 接触部 56b1, 和配置在被施力弹簧 57 上拉的状态下面对第 2 孔 51a2 的位置上且从下方局部封堵第 2 孔 51a2 的第 2 接触部 56b2。另一方面, 如图 20、 图 22、 以及图 23 所示, 各后轮单元 45、 45a、 45b 的车轴 46、 46a、 46b 的前端形成为尖细。而 且, 如图 20、 图 22、 以及图 23 所示, 在车轴 46a、 46b 的前端附近形成有环状的槽 46a1、 46b1。
     在这种结构中, 仅通过将后轮单元 45、 45a、 45b 的车轴 46、 46a、 46b 的前端插入后 轮托架 50 的第 1 孔 51a1 或者第 2 孔 51a2 中, 后轮单元 45、 45a、 45b 便保持在后轮托架 50 上。具体地说, 保持板 56 的接触部 56b1、 56b2 被形成为锥状的车轴 46、 46a、 46b 的前端竖 直方向朝下地推压。这样一来, 车轴 46、 46a、 46b 越过保持板 56 向主体 51 的内部进入。此 时, 保持板 56 的接触部 56b1、 56b2 在来自施力弹簧 57 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从下方抵接在车 轴 46、 46a、 46b 上。最终如图 22 以及图 23 所示, 保持板 56 的接触部 56b1、 56b2 进入车轴 46、 46a、 46b 的环状槽 46a1、 46b1, 车轴 46、 46a、 46b 沿着轴线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另外, 通 过推压操作按钮 56a, 将保持板 56 在主体 51 内下推, 这样保持在后轮托架 50 上的后轮单元 45、 45a、 45b 能够从后轮托架 50 上取下。
     接着, 对限制后轮单元 45 的后车轮 47 的旋转的结构以及作用进行说明。根据省 略后车轮 47 而表示一对后腿 40 的下端部的图 24 以及图 25 可以理解, 一对后轮托架 50 分 别具有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且支撑在各后轮托架 50 上的后轮单元 45 具有与限制用卡合部 件 55 卡合的制动器接合盘 48。因此, 一对后车轮 47 各自的旋转被分别限制。
     但是, 如图 24 以及图 25 所示, 在一方的后轮托架 (第 1 后轮托架) 50a 与另一方的 后轮托架 (第 2 后轮托架) 50b 之间设有传递机构 100。并且通过传递机构 100, 一方的后轮 托架 50a 的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的移动向另一方的后轮托架 50b 传递, 后轮托架 50b 的限制 用卡合部件 55 与一方的后轮托架 50a 的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联动地移动。因此, 在本实施 方式中, 仅操作一方的后轮托架 50a, 不必操作另一方的后轮托架 50b, 即能够限制保持在 双方的后轮托架 50a、 50b 上的后轮单元 45 的后车轮 47 的旋转。首先, 对一方的后轮托架 50a 的结构以及作用进行说明。如图 26 所示, 后轮托架 50a 具有保持车轮单元 45 的车轴 46 的上述的主体 (壳体) 51, 能够相对于主体 51 向一个方 向滑动的滑动部件 111, 以及配置在主体 51 内、 沿着一个方向从一侧朝向与上述一侧相反 一侧的另一侧相对于主体 51 对滑动部件 51 施力的施力部件 117。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一个方向为大致上下方向 (竖直方向) 。而且, 一个方向上 的一侧为上下方向的下侧, 一个方向上的另一侧为上下方向的上侧。
     能够进入车轮单元 45 的制动器接合盘 48 的限制用槽 48c 的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安装在滑动部件 111 上。滑动部件 111 构成为在未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保持在第 1 保持位置 rp1、 和与第 1 保持位置 rp1 相比沿着上述一个方向位于一侧的第 2 保持位置 rp2 的某一位 置上。在滑动部件 111 保持在第 2 保持位置 rp2 的情况 (图 22 以及图 23 中双点划线所示 的状态) 下, 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进入车轮单元 45 的制动器接合盘 48 的限制用槽 48c, 限制 后车轮 47 相对于车轴 46 的旋转。另一方面, 在滑动部件 111 保持在第 1 保持位置 rp1 的 情况 (图 22 以及图 23 中实线所示的状态) 下, 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与车轮单元 45 的卡合被 解除, 即, 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从车轮单元 45 的制动器接合盘 48 的限制用槽 48c 中拔出, 后 车轮 47 能够相对于车轴 46 旋转。
     而且, 如图 26 上述, 在滑动部件 111 上形成有两个长孔 112a、 112b。各长孔 112a、 112b 形成在面对上述车轴 46、 46a、 46b 所插入的孔 51a1、 51a2 的位置上。
     进而, 滑动部件 111 具有外加用于从另一侧 (上下方向上侧) 朝向一侧 (上下方向下 侧) 推压滑动部件 111 的外力的操作部 113。该操作部 113 由滑动部件 111 的一部分构成, 与滑动部件 111 一体地构成。因此, 操作部 113 与限制用卡合部件联动地向一个方向移动。 操作部 50 设在主体 51 的外部, 配置在后腿 47 的下端区域中后车轮 47 的附近。使用者能 够直接与操作部 113 接触而外加外力。
     并且滑动部件 111 构成为一旦沿着一个方向从另一侧朝向一侧被推压, 进而严格 地说是在每次从另一侧朝向一侧越过第 2 保持位置被推压, 之后在施力部件 117 的弹性力 的作用下从一侧向另一方返回时所保持的位置在第 1 保持位置 rp1 与第 2 保持位置 rp2 之 间交互地变化。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 滑动部件 111 构成为在每次滑动到沿着一个方向 的能够滑动范围内最一侧的位置时, 在施力部件 117 的弹性力的作用下, 从一侧向另一侧 返回而保持的位置在第 1 保持位置 rp1 和第 2 保持位置 rp2 之间交互地变化。具体地说, 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构成。
     主体 51 以及滑动部件 111 中的某一方包含与一个方向大致平行、 且形成有线状延 伸的卡合槽 116 的面 115。另一方面, 在主体 51 以及滑动部件 111 的另一方上支撑有限制 向上述一个方向的位移的插入部件 119, 该插入部件 119 的前端配置在卡合槽 116 内。在 图 26 所示的例子中, 插入部件 119 的另一侧端部固定在主体 51 上, 插入部件 119 从主体 51 朝向一个方向上的一侧下垂。插入部件 119 由金属线 (金属棒) 构成。另一方面, 如图 26 所 示, 滑动部件 111 包含形成有线状延伸的卡合槽 116 的面 115。
     插入部件 119 沿着一个方向从另一侧向一侧延伸。但是, 如图 27 所示, 插入部件 119 的一端侧的前端部弯曲 90°, 沿着滑动部件 119 的面 115 的法线方向、 即卡合槽 116 的 深度方向延伸。插入部件 119 的前端延伸到卡合槽 116 内。进而, 插入部件 119 的前端与 卡合槽 116 的底面 116a 相互朝向对方被推压, 插入部件 119 的前端抵接在卡合槽 116 的底面 116a 上。限制插入部件 11 向一个方向的移动。但是, 通过细长状的插入部件 119 挠曲, 插入部件 119 的前端能够向与一个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在这种结构中, 通过插入部件 119 与卡合槽 116 的卡合, 形成有卡合槽 116 的滑动部件 111 相对于支撑插入部件 119 的主体 51 的自由移动被限制。
     如图 27 所示, 卡合槽 116 具有由从第 1 折返位置 p1 在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第 1 折返位置 p1 相比位于另一侧的第 2 折返位置 p2 的第 1 槽路径 c1, 从第 2 折返位置 p2 在一 个方向上连接到与第 2 折返位置 p2 相比位于一侧的第 3 折返位置 p3 的第 2 槽路径 c2, 从 第 3 折返位置 p3 在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第 3 折返位置 p3 相比位于另一侧的第 4 折返位置 p4 的第 3 槽路径 c3, 以及从第 4 折返位置 p4 在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第 4 折返位置 p4 相比 位于一侧的第 1 折返位置 p1 的第 4 槽路径 c4 构成的路径。并且卡合槽 116 以及插入部件 119 构成为插入部件 119 依次到达第 1 ~第 4 折返位置 p1 ~ p4, 环绕卡合槽 116。
     而且, 如图 27 所示, 在形成有卡合槽 116 的面 115 上与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 向上, 第 1 折返位置 p1 以及第 3 折返位置 p3 配置在第 2 折返位置 p2 以及第 4 折返位置 p4 之间。这样一来, 除了第 1 ~第 4 折返位置 p1 ~ p4 以外不会形成一个方向的折返点, 且不 会产生路径的交叉, 卡合槽 116 环状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卡合槽 116 内第 1 槽路径 c1 与第 2 槽路径 c2 合流 (连接) 的 区域, 第 2 槽路径 c2 的卡合槽 116 的深度比第 1 槽路径 c1 的卡合槽 116 的深度深。其结 果, 如图 27 以及图 28 所示, 形成有沿着第 2 槽路径 c2 的级差 s2。并且通过该级差 s2, 到 达第 2 折返位置 p2 的插入部件 119 在其后相对于卡合槽 116 朝向一个方向一侧地相对移 动之际, 通过级差 s2 阻碍向第 1 槽路径 c1 进入, 而沿着第 2 槽路径 c2 向第 3 折返位置 p3 诱导。
     而且, 在卡合槽 116 内第 2 槽路径 c2 与第 3 槽路径 c3 合流 (连接) 的区域, 第3槽 路径 c3 的卡合槽 116 的深度比第 2 槽路径 c2 的卡合槽 116 的深度深。其结果, 如图 27 以 及图 28 所示, 形成有沿着第 3 槽路径 c3 的级差 s3。通过该级差 s3, 到达第 3 折返位置 p3 的插入部件 119 其后沿着第 3 槽路径 c3 向第 4 折返位置 p4 诱导。
     进而, 在卡合槽 116 内第 3 槽路径 c3 与第 4 槽路径 c4 合流 (连接) 的区域, 第4槽 路径 c4 的卡合槽 116 的深度比第 3 槽路径 c3 的卡合槽 116 的深度深。其结果, 如图 27 所 示, 形成有沿着第 4 槽路径 c4 的级差 s4。通过该级差 s4, 到达第 4 折返位置 p4 的插入部 件 119 其后沿着第 4 槽路径 c4 向第 1 折返位置 p1 诱导。
     除此之外, 在卡合槽 116 内第 4 槽路径 c4 与第 1 槽路径 c1 合流 (连接) 的区域, 第 1 槽路径 c1 的卡合槽 116 的深度比第 4 槽路径 c4 的卡合槽 116 的深度深。其结果, 如图 27 所示, 形成有沿着第 1 槽路径 c1 的级差 s1。如图 27 中双点划线所示, 通过该级差 s1, 到 达第 1 折返位置 p1 的插入部件 119 其后沿着第 1 槽路径 c1 向第 2 折返位置 p2 诱导。
     这样, 通过重复卡合槽 116 以及插入部件 119 向一个方向一侧的相对移动, 和卡合 槽 116 以及插入部件 119 向一个方向另一侧的相对移动, 插入部件 119 依次到达第 1 ~第 4 折返位置 p1 ~ p4, 环绕卡合槽 116。
     如上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 卡合槽 116 形成在滑动部件 111 的一个面 115 上, 插 入部件 119 以其一个方向另一侧的端部支撑在主体 51 上。而且, 滑动部件 111 被施力部件 117 从一个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施力。 其结果, 卡合槽 116 被施力部件 117 施力而相对于插入部件从一个方向一侧 (竖直方向下侧) 朝向另一侧 (竖直方向上侧) 相对移动。在图 27 中, 卡合槽 116 从纸面的下侧朝向上侧相对于插入部件 119 相对移动。
     因此, 在滑动部件 111 上未附加有外力的情况下, 插入部件 119 配置在形成朝向一 个方向一侧突出的折返的第 1 折返位置 p1 或者第 3 折返位置 p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 插入部件 119 位于卡合槽 116 的第 1 折返位置 p1 的情况下, 滑动部件 111 配置在位于竖直 方向上方的第 1 保持位置 rp1 (图 19 所示的位置) 。另一方面, 在插入部件 119 位于卡合槽 116 的第 3 折返位置 p3 的情况下, 滑动部件 111 配置在位于竖直方向上方的第 2 保持位置 rp2(图 24 所示的位置) 。
     另外, 如图 22 以及图 23 中实线所示, 在滑动部件 111 位于第 1 保持位置的情况下, 安装在滑动部件 111 上的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从后轮单元 45 的制动器接合盘 48 的限制用 槽 48c 中拔出, 与制动器接合盘 48 同步的后车轮 47 的旋转未被限制。另一方面, 如图 22 以及图 23 中双点划线所示, 在滑动部件 111 位于第 2 保持位置的情况下, 安装在滑动部件 111 上的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进入后轮单元 45 的制动器接合盘 48 的限制用槽 48c 中, 与制 动器接合盘 48 同步的后车轮 47 的旋转被限制。
     并且在插入部件 119 位于卡合槽 116 的第 1 折返位置 p1 的情况下, 当从一个方向 另一侧朝向一侧推压滑动部件 111 时, 形成有卡合槽 116 的滑动部件 111 相对于保持插入 部件 119 的主体 51 向一个方向一侧移动, 相反而言, 插入部件 119 相对于卡合槽 116 向一 个方向另一侧相对移动。此时, 插入部件 119 因级差 s4 而不进入第 4 槽路径 c4, 进入第 1 槽路径 c1。其结果, 滑动部件 111 在来自外部的推压力的作用下向一个方向一侧移动到插 入部件 119 到达卡合槽 116 的第 2 折返位置 p2。
     在插入部件 119 到达卡合槽 116 的第 2 折返位置 p2 时, 如果解除来自外部的朝向 滑动部件 111 的推压, 则在施力部件 117 的弹性力的作用下, 形成有卡合槽 116 的滑动部件 111 相对于保持插入部件 119 的主体 51 向一个方向另一侧移动。 如上所述, 此时, 插入部件 111 因级差 s1 而不进入第 1 槽路径 c1, 进入第 2 槽路径 c2。其结果, 滑动部件 111 在来自 施力部件 117 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一个方向另一侧移动到插入部件 119 到达卡合槽 116 的 第 3 折返位置 p3。
     另外, 在因某种不良情况, 例如插入部件 119 在卡合槽 116 内挂住等, 不能够推压 插入部件 119 从第 1 折返位置 p1 移动到第 2 折返位置 p2 的情况下, 在来自施力部件 117 的弹性力的作用下, 插入部件 119 再次返回第 1 折返位置 p1, 滑动部件 111 再次保持在第 1 保持位置。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操作者在操作中不会获得插入部件 119 在第 2 级差 s2 上落 下的感触, 进而根据从主体 51 伸出的操作部 113 的位置, 能够把握操作未按预定进行。
     同样, 在插入部件 119 位于卡合槽 116 的第 3 折返位置 p3 的情况下, 当从一个方 向另一侧向一侧推压滑动部件 111 时, 形成有卡合槽 116 的滑动部件 111 相对于保持插入 部件 119 的主体 51 向一个方向一侧移动, 相反而言, 插入部件 119 相对于卡合槽 116 向一 个方向另一侧相对移动。此时, 插入部件 119 因级差 s2 而不进入第 2 槽路径 c2, 进入第 3 槽路径 c3。其结果, 滑动部件 111 在来自外部的推压力的作用下能够向一个方向一侧移动 到插入部件 119 到达卡合槽 116 的第 4 折返位置 p4。
     在插入部件 119 到达卡合槽 116 的第 4 折返位置 p4 时, 如果解除来自外部的朝向 滑动部件 111 的推压, 则在施力部件 117 的弹性力的作用下, 形成有卡合槽 116 的滑动部件111 相对于保持插入部件 119 的主体 51 向一个方向另一侧移动。 如上所述, 此时, 插入部件 119 因级差 s3 而不进入第 3 槽路径 c3, 进入第 4 槽路径 c4。其结果, 滑动部件 111 在来自 施力部件 117 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一个方向另一侧移动到插入部件 119 到达卡合槽 116 的 第 1 折返位置 p1。
     另外, 在因某种不良情况, 不能推压插入部件 119 从第 3 折返位置 p3 移动到第 4 折返位置 p4 的情况下, 在来自施力部件 117 的弹性力的作用下, 插入部件 119 再次返回第 3 折返位置 p3, 滑动部件 111 再次保持在第 2 保持位置。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操作者在操作 中不会获得插入部件 119 在第 4 级差 s4 上落下的感触, 进而根据从主体 51 伸出的操作部 113 的位置, 能够把握操作未按预定进行。
     这样, 在滑动部件 111 每次沿着一个方向从另一侧朝向一侧被推压、 进而严格地 说是每次从另一侧朝向一侧越过第 2 保持位置被推压时, 在施力部件 117 的弹性力的作用 下从一侧返回另一侧并保持的位置在第 1 保持位置 rp1 和第 2 保持位置 rp2 之间交互地变 化。因此, 能够仅通过向沿着一个方向的单向相对于滑动部件 111 附加外力即能够实现限 制后车轮的旋转的状态与使后车轮能够旋转的状态的切换。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图 18 所示, 能够经由配置在后车轮 47 附近的操作部 113 对滑动部件 111 施加外力。 根据这种结构, 操作者仅通过用脚踩踏操作部 113 即能够在 后车轮 47 能够旋转的状态与后车轮 47 不能够旋转的状态之间切换。因此, 能够防止手搭 在手柄部件 60 上而童车 10 的车体 20 向无意识的方向移动, 同时能够将后车轮 47 切换到 不能够旋转的状态以及将后车轮 47 切换到能够旋转的状态。这种操作能够在不勉强的体 态下进行, 进而能够目光不离开乘坐在童车 10 中的婴幼儿地进行。
     另外, 以上所说明的限制后车轮 47 的旋转以及解除限制的结构不过是例示, 能够 进行各种变更。例如, 可以将与上述卡合槽 116 以及插入部件 119 有关的结构如图 30 ~图 32 所示地变形。通过这些变形, 也能够通过外加沿着一个方向的单向的外力而进行限制后 车轮 47 的旋转的状态与使后车轮 47 能够旋转的状态的切换。另外, 关于以下的变形例的 说明仅针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而且, 图 30 ~图 32 是用于说明一方的后轮托 架 (第 1 后轮托架) 50a 的变形例的附图, 是以分解后的状态示意表示后轮托架的主体和滑 动部件的附图。在图 30 ~图 32 中, 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 图标记。
     在图 30 所示的例子中, 仅卡合槽 116 的路径 (轮廓) 不同, 其它与上述的实施方式 相同地构成。在图 30 所示的例子中, 在插入部件 119 配置在卡合槽 116 的第 1 折返位置 p1 的情况下, 滑动部件 111(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保持在第 1 保持位置, 在插入部件 119 配置 在卡合槽 116 的第 3 折返位置 p3 的情况下, 滑动部件 111(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保持在第 2 保持位置。而且, 第 2 折返位置 p2 以及第 4 折返位置 p4 配置在一个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 置上, 第 1 折返位置 p1 以及第 3 折返位置 p3 配置在一个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上。第 2 折返位置 p2 以及第 4 折返位置 p4 配置在上述另一个方向上第 1 折返位置 p1 与第 3 折返 位置 p3 之间。
     在图 31 所示的例子中, 卡合槽 116 形成在主体 51 的一个面 115 上。插入部件 119 以其上述另一侧的端部保持在滑动部件 111 上。在图 31 所示的例子中, 在插入部件 119 配 置在卡合槽 116 的第 2 折返位置 p2 的情况下, 滑动部件 111(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保持在第 1 保持位置, 在插入部件 119 配置在卡合槽 116 的第 4 折返位置 p4 的情况下, 滑动部件 111(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保持在第 2 保持位置。而且, 第 2 折返位置 p2 以及第 4 折返位 置 p4 配置在一个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上, 第 1 折返位置 p1 以及第 3 折返位置 p3 配置在 一个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上。第 1 折返位置 p1 以及第 3 折返位置 p3 配置在上述另一个 方向上第 2 折返位置 p2 与第 4 折返位置 p4 之间。
     在图 32 所示的例子中, 卡合槽 116 形成在主体 51 的一个面 115 上。插入部件 119 以其上述另一侧的端部保持在滑动部件 111 上。在图 32 所示的例子中, 在插入部件 119 配 置在卡合槽 116 的第 4 折返位置 p4 的情况下, 滑动部件 111(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保持在 第 1 保持位置, 在插入部件 119 配置在卡合槽 116 的第 2 折返位置 p2 的情况下, 滑动部件 111(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保持在第 2 保持位置。而且, 第 2 折返位置 p2 以及第 4 折返位 置 p4 配置在一个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上。第 2 折返位置 p2 以及第 4 折返位置 p4 配置 在上述另一个方向上第 1 折返位置 p1 与第 3 折返位置 p3 之间。
     但是, 如上所述,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一方的后轮托架 50a 与另一方的后轮托架 50b 之间, 设有用于将一方的后轮托架 (第 1 后轮托架) 50a 的滑动部件的移动动作向另一方的 后轮托架 (第 2 后轮托架) 50b 传递的传递机构 100。通过这种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童车 10 中, 仅通过相对于一方的后轮托架 50a 的操作部 113 进行上述极为容易、 简单的操作, 不 仅能够相对于支撑在一方的后轮托架 50a 上的后车轮 47、 相对于支撑在另一方的后轮托架 50b 上的后车轮 47 也能够进行旋转限制操作以及旋转限制解除操作。以下, 对另一方的后 轮托架 50b 以及传递机构 100 进行说明。 如图 29 所示, 后轮托架 50b 具有保持车轮单元 45 的车轴 47 的上述主体 (壳体) 51, 能够相对于主体 51 向一个方向滑动的滑动部件 121, 以及配置在主体 51 内且相对于主 体 51 沿着一个方向从一侧向与上述一侧相反一侧的另一侧对滑动部件 121 施力的施力部 件 127。在滑动部件 121 上安装有限制用卡合槽 55。
     滑动部件 121 在主体 51 内能够在第 1 保持位置, 和与第 1 保持位置相比沿着一个 方向位于另一侧的第 2 保持位置 (图 27 中实线所示的位置) 之间移动。在滑动部件 121 保 持在第 2 保持位置的情况 (图 25 所示的状态) 下, 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进入车轮单元 45 的制 动器接合盘 48 的限制用槽 48c, 限制后车轮 47 相对于车轴 46 的旋转。另一方面, 在滑动 部件 121 保持在第 1 保持位置的情况下, 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与车轮单元 45 的卡合被解除, 即, 限制用卡合部件 55 从车轮单元 45 的制动器接合盘 48 的限制用槽 48c 中拔出, 后车轮 47 能够相对于车轴 46 旋转。
     而且, 如图 29 所示, 在滑动部件 121 上形成有长孔 122a。该长孔 122a 形成在面对 与上述车轴 46、 46b 所插入的孔 51a2 的位置上。
     如图 26 以及图 29 所示, 传递机构 100 具有软管等筒状部件 101, 和能够滑动地穿 入筒状部件 101 内的缆线 102。如图 26 以及图 29 所示, 筒状部件 101 的两端分别固定在 一方的后轮托架 50a 的主体 51 以及另一方的后轮托架 50b 的主体 51 上。而且, 如图 26 所 示, 缆线 102 的一方的端部越过筒状部件 101 的一方的端部延伸, 并固定在一方的后轮托架 50a 的滑动部件 111 上。当一方的后轮托架 50a 的滑动部件 111 沿着一个方向而向一侧移 动时, 缆线 102 从筒状部件 101 向一方的后轮托架 50a 一侧拉出。 如图 27 所示, 缆线 102 的 另一方的端部越过筒状部件 101 的另一方的端部延伸, 并固定在另一方的后轮托架 50b 的
     滑动部件 121 上。当另一方的后轮托架 50b 的滑动部件 121 沿着一个方向而向另一侧移动 时, 缆线 102 从筒状部件 101 向一方的后轮托架 50a 一侧推出。
     另外, 如图 1、 图 18、 以及图 19 所示, 传递机构 100 通过一对后腿 40 的第 2 后腿要 素 42 在一方的后轮托架 50a 与另一方的后轮托架 50b 之间延伸。根据这种结构, 能够使一 方的后轮托架 50a 的滑动部件 121 沿着一个方向相对于主体 51 的相对移动, 与另一方的后 轮托架 50b 的滑动部件 121 沿着一个方向相对于主体 51 的相对移动联动。即, 当一方的后 轮托架 50a 的滑动部件 121 沿着一个方向而向一侧移动时, 另一方的后轮托架 50b 的滑动 部件 121 沿着一个方向而向一侧移动。而且, 当一方的后轮托架 50a 的滑动部件 121 沿着 一个方向而向另一侧移动时, 另一方的后轮托架 50b 的滑动部件 121 沿着一个方向而向另 一侧移动。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 在一方的后轮托架 50a 的滑动部件 121 位于第 1 保持位置 的情况下, 另一方的后轮托架 50b 的滑动部件 121 也位于第 1 保持位置, 在一方的后轮托架 50a 的滑动部件 121 位于第 2 保持位置的情况下, 另一方的后轮托架 50b 的滑动部件 121 也 位于第 2 保持位置。 即, 当保持在一方的后轮托架 50a 上的一方的车轮单元 (第 1 车轮单元) 45 的后车轮 47 的旋转被限制时, 保持在另一方的后轮托架 50b 上的另一方的车轮单元 (第 2 车轮单元) 45 的后车轮 47 的旋转也被限制。同样, 当保持在一方的后轮托架 50a 上的一 方的车轮单元 45 的后车轮 47 的旋转限制解除时, 保持在另一方的后轮托架 50b 上的另一 方的车轮单元 45 的后车轮 47 的旋转限制也解除。
     接着, 对前腿 30 以及中心部件 25 的前腿轴支撑部 27 进一步进行说明。在上述的 例子中, 对支撑前腿轴支撑部 27 相互逐渐分离地向下延伸的一对前腿 30 的例子进行了说 明, 并且由该一对前腿 30 和能够从中心部件 25 的基座部 26 上取下的前腿轴支撑部 27 构 成前腿单元 29。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 除了由上述一对前腿 30 和支撑该一对前腿 30 的前腿轴支 撑部 27 构成的第 1 前腿单元 29a 之外, 还具有有选择地与第 1 前腿单元 29a 使用的第 2 前 腿单元 29b。图 31 中示出了组装有第 2 前腿单元 29b 的童车 10。
     第 2 前腿单元 29b 具有能够装卸地固定在中心部件 25 的基座部 26 上的第 2 前腿 轴支撑部 27b, 和支撑在第 2 前腿轴支撑部 27a 上的第 2 前腿 30b。第 2 前腿轴支撑部 27a 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并排配置的一对前腿要素 31。一对前腿要素 31 在车宽方向上逐渐接近 地从中心部件 25 向下延伸。一对前腿要素 31 在用远离中心部件 25 一侧的端部相互连接。 在一对前腿要素 31 相互连接的下端安装有具有一对前车轮 35 的托架 34。如图 33 所示, 一 对前轮的分离间隔与一对后车轮 47 的分离间隔相比显著要短。因此, 可以说安装了第 2 前 腿单元 29b 的图 33 中所示的童车 10 如果在功能上分类则构成三轮车。另一方面, 可以说 安装了上述第 1 前腿单元 29a 的童车 10 如果在功能上分类则构成四轮车。
     这样, 在一个童车 10 具有能够置换的两种前腿单元 29a、 29b 的情况下, 能够根据 童车 10 要行走的路面 (接地面、 行走面) 的状况选择适当的前腿单元 29a、 29b。作为一例, 在童车 10 要在凹凸较大的路面上行走的情况下, 最好选择第 1 前腿单元 29a。具有第 1 前 腿单元 29a 的童车 10 作为四轮车发挥功能, 能够提高行走中的稳定性。这样一来, 能够使 乘坐着婴幼儿的童车 10 更安全且更稳定地行走。作为其它例子, 在童车 10 要在混杂的场 所行走的情况下, 最好选择第 2 前腿单元 29b。具有第 2 前腿单元 29b 的童车 10 作为三轮车发挥功能, 这样一来, 童车 10 能够小半径转弯, 提高童车 10 的操纵性。
     另外, 在图 33 所示的前腿单元 29b 中, 第 2 前腿 30b 能够相对于第 2 前腿轴支撑 部 27b 转动 (能够摆动) 地支撑。即, 在折叠状态下, 能够使第 2 前腿 30b 以支撑第 2 前腿 30b 的托架 34 一侧的端部沿着前后方向而向后方移动的方式相对于第 2 前腿轴支撑部 27b 摆动。在本实施方式中, 随着前腿单元 29 的更换, 前腿联杆机构 70 的一部分也能够置换。 具体地说, 能够与前腿单元 29 一起置换前腿联杆机构 70 的连络联杆 81 以及前腿连结联杆 78。通过根据前腿 30 的结构, 前腿联杆机构 70 也局部更换, 能够使前腿单元 29 的摆动与 手柄部件 60 的摆动 (臂部件 65 的转动) 联动。
     但是, 与上述前腿单元 29a 同样, 针对第 2 前腿单元 29b 也优选地组装对前腿 30 从使用状态朝向折叠状态的相对于前腿轴支撑部 27 的转动施力的变形施力部件 17(参照 图 9) 。根据这种变形施力部件 17, 前腿 30 以一定的朝向相对于前腿轴支撑部 27 被施力, 前腿 30 不再相对于前腿轴支撑部 27 自由地摆动。 因此, 通过设置该变形施力部件 17, 不仅 容易进行上述那样车体 20 的折叠操作, 而且能够使前腿单元 29 的置换作业容易化。
     接着, 对安装在童车 10 的车体 20 上的座椅 130 进行说明。
     如图 2 所示, 作为婴幼儿的座部或者卧铺发挥功能的座椅 130 能够装卸地安装在 车体 20 上。例如图 1、 图 2、 以及图 16 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座椅 130 上设有固定用的 一对杆 131, 在臂部件 65 的手柄支撑部件 67 上形成有接收座椅 130 的杆 131 的保持孔 12。 而且, 在保持孔 12 内设有卡止从杆 131 突出的固定销 (未图示) 的卡止机构 (未图示) 。并且 通过将一对杆 131 插入保持孔 12 中而将座椅 130 配置在车体 20 上, 座椅 130 自动地固定 在车体 20 上。要将座椅 130 从车体 20 上取下, 通过操作设在手柄支撑部件 67 上的解除开 关 13, 座椅 130 的杆与车体 20 的保持孔 12 的卡合被解除, 能够将座椅 130 从车体 20 上取 下。
     在图 1 所示的例子中, 座椅 130 具有座部 130a, 和与座部 130a 相连的背部 130b。 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图 1 所示, 能够将座椅 130 在车体 20 上安装成坐在座椅 130 上的婴幼 儿朝向前方 (背面配置) , 并能够与图 1 所示的形态相反, 将座椅 130 以相反朝向在车体 20 上安装成婴幼儿面对操作童车 10 的操作者 (保护者) (对面配置) 。
     但是, 图 1 所示的座椅 130 不过是一例, 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 能够使用各种形态 的座椅。 而且, 也可以预先准备多个能够取下的座椅, 考虑天气条件或气候条件而选择使用 合适的座椅。
     在图 34 所示的例子中, 相对于图 1 所示的座椅 130 安装有能够开闭的车篷 133 以 及含有透明的车盖的防风罩 132。 在该例子中, 通过采用面扣件等固定组件 134, 在座椅 130 的整周固定车篷 133 以及防风罩 132, 能够防止雨和风进入婴幼儿的搭乘空间。而且, 通过 预先在车篷 133 和防风罩 132 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 能够有望换气及搭乘空间的温度调节。 进而, 也可以预先在座椅 130 上形成透气孔。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透气孔与车篷 133 以及防 风罩 132 之间的间隙能够保证婴幼儿搭乘空间的舒适性。另外, 优选在透气孔处设置过滤 器。
     在图 35 所示的例子中, 座椅 135 构成为能够作为卧铺以及婴儿托架发挥功能。在 座椅 135 上设有在作为婴儿托架使用座椅 135 的情况下有用的手柄 136。 在图示的座椅 135 上, 经由固定组件 134 固定有上述车篷 133。而且, 上述防风罩 132 也能够安装在座椅 135上。在该座椅 135 上设有透气孔 137, 即使在安装了防风罩 132 的情况下, 也能够进行婴幼 儿的搭乘空间与外部的换气。另外, 优选在透气孔 137 处组装有用于净化空气的过滤器。
     在图 36 所示的例子中, 与图 35 同样, 座椅 140 构成为作为卧铺以及婴儿托架发 挥功能。但是, 为了确保优良的透气性, 座椅 140 由藤构成。而且, 在座椅 140 上设有车篷 133。
     另外, 优选地是图 35 所示的座椅 135 以及图 36 所示的座椅 140 两者均构成为能 够进行上述的对面配置以及背面配置。
     在图 33 所示的例子中, 通过将布制部件安装在车体 20 的手柄部件 60 以及臂部件 65 上而形成座椅 142。根据这种形态, 不必将座椅 142 从车体 20 上取下即能够折叠童车 10。
     进而, 从车体 20 上取下的座椅作为能够固定在车子的座席上的儿童座椅发挥功 能。
     进而, 在座椅上安装绳状部件, 能够在使婴幼儿坐下后的状态下, 使用绳状部件将 从车体 20 上取下的座椅固定在保护者的身上。 作为一例, 可以是背负座椅。 根据这种方式, 在用童车带婴幼儿外出时, 在急需将婴幼儿从童车上放下的情况下能够随机应变。 而且, 能 够大幅度减轻该状况下保护者的负担。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 在使用状态下, 前腿 30 以及后腿 40 从位于车体 20 的大 致中央的中心部件 25 在车宽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朝向下方延伸扩张。根据具有这种车体 20 的童车 10, 能够有效地提高刚性, 确保行走中的稳定性。而且, 在折叠状态下, 通过前腿 30 以及后腿 40 相对于中心部件的摆动, 前腿 30 以及后腿 40 的与中心部件 25 相反一侧的 端部在折叠状态下配置在比使用状态更相互接近的位置上。这样一来, 能够使折叠状态的 尺寸在前后方向以及车宽方向上小型化。即, 根据本实施方式, 能够在提高童车 10 的刚性 的同时使折叠时的尺寸紧凑。
     而且, 根据本实施方式, 设有手柄部件 60, 该手柄部件 60 具有分别与具有前腿 30 以及后腿 40 的框架构造相连且能够转动的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和连结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的能够折曲的折曲部 62。并且通过一对手柄伸出部 61 相对于框架构造的摆动, 手柄部件 60 以及后腿 40 在折叠的状态下配置在与使用状态相比位于各手柄伸出部 61 与后腿 40 所 成的角度减小的位置上。而且, 折曲部 62 在折叠状态下向接近框架构造一侧突出地折曲。 根据这种童车 10, 在折叠状态下能够缩短手柄部件 60 自框架构造的伸出长度, 同时能够减 小手柄部件 60 车宽方向上的尺寸。
     进而, 根据本实施方式, 设有能够安装在基座部 27 上的第 1 前腿单元 29a, 和能够 安装在基座部 27 上且有选择地与第 1 前腿单元 29a 使用的第 2 前腿单元 29b。并且在使 用第 1 前腿单元 29a 以及第 2 前腿单元 29b 中的一方的情况下, 童车 10 作为三轮车发挥功 能, 在使用第 1 前腿单元 29a 以及第 2 前腿单元 29b 中的另一方的情况下, 童车 10 作为四 轮车发挥功能。 根据这种童车 10, 通过根据童车 10 要行走的路面的状况选择第 1 前腿单元 29a 以及第 2 前腿单元 29b 中的某一个, 能够提高操纵性或者行走稳定性。
     进而, 根据本实施方式, 童车 10 具有 : 具有前腿 30 和后腿 40 的框架构造, 安装在 后腿 40 上的后轮托架 50, 能够装卸地支撑在后轮托架 50 上、 包含第 1 后车轮 47a 的第 1 后 轮单元 45a, 以及能够装卸地支撑在后轮托架 50 上、 包含第 2 后车轮 47b 且有选择地与第 1后轮单元 45a 使用的第 2 后轮单元 45b。并且第 1 后车轮 47a 的直径与第 2 后车轮 47b 的 直径不同。根据这种童车 10, 通过根据童车 10 要行走的路面的状况选择第 1 后轮单元 45a 以及第 2 前腿单元 29b 中的某一个, 能够提高操纵性或者行走稳定性。
     进而, 根据本实施方式, 在每次沿着一个方向从另一侧朝向一侧施加外力时, 能够 在限制后车轮 47 的旋转的状态和后车轮 47 能够旋转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根据这种童车 10, 由于操作容易且简单, 所以能够更正确地在限制后车轮 47 的旋转的状态与后车轮 47 能 够旋转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托架以及童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托架以及童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托架以及童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托架以及童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托架以及童车.pdf(6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58959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5.16CN102458959A*CN102458959A*(21)申请号 200980160885.9(22)申请日 2009.06.12B62B 9/08(2006.01)B60B 33/00(2006.01)(71)申请人康贝株式会社地址日本东京都(72)发明人小林公一(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代理人崔幼平 杨楷(54) 发明名称托架以及童车(57) 摘要提供操作容易且简单、能够更正确地对限制后车轮的旋转的状态和后车轮能够旋转的状态进行切换的托架。托架(50)具备:主体(51。

2、);滑动部件(111),能够向一个方向滑动,保持在第1保持位置和第2保持位置中的某一个位置上;施力部件,向一个方向对滑动部件(111)施力。在滑动部件保持在第1保持位置以及第2保持位置中的某一位置上的情况下限制车轮的旋转,并且在滑动部件保持在另一位置上的情况下车轮能够相对于车轴旋转。滑动部件在被推压后在施力部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返回的位置在第1保持位置与第2保持位置之间交互地变化。(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2.02.10(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09/060780 2009.06.12(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0/143300 JA 2010.12.16。

3、(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24页 附图36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24 页 附图 36 页1/2页21.一种托架,保持车轮单元,该车轮单元具有车轮和保持车轮能够旋转的车轴,其特征在于,具备,主体,保持上述车轮单元的上述车轴;滑动部件,能够相对于上述主体向一个方向滑动,构成为保持在第1保持位置、和与上述第1保持位置相比沿着上述一个方向位于一侧的第2保持位置中的某一个位置上;施力部件,支撑在上述主体上,相对于上述主体沿着上述一个方向从上述一侧朝向另一侧对上述滑动部件施力;以及限制用卡合部件,安装在上述滑动部件上,在上述。

4、滑动部件保持在上述第1保持位置以及上述第2保持位置中的某一个位置上的情况下与上述车轮单元卡合,限制上述车轮相对于上述车轴的旋转,并且在上述滑动部件保持在上述第1保持位置以及上述第2保持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上的情况下与上述车轮单元的卡合被解除,上述车轮能够相对于上述车轴旋转;上述滑动部件构成为在每次沿着上述一个方向从上述另一侧朝向上述一侧被推压时,在上述施力部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上述另一侧返回并保持的位置在上述第1保持位置与上述第2保持位置之间交互地变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以及上述滑动部件中的某一方包含与上述一个方向大致平行且形成有线状延伸的槽的面,在上述主体以及上述。

5、滑动部件中的另一方支撑有前端配置在上述槽内、向上述一个方向的位移被限制的插入部件,上述槽具有由第1槽路径,第2槽路径,第3槽路径,以及第4槽路径构成的路径,该第1槽路径从第1折返位置在上述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上述第1折返位置相比位于另一侧的第2折返位置,该第2槽路径从上述第2折返位置在上述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上述第2折返位置相比位于一侧的第3折返位置,该第3槽路径从上述第3折返位置在上述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上述第3折返位置相比位于另一侧的第4折返位置,该第4槽路径从上述第4折返位置在上述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上述第4折返位置相比位于一侧的上述第1折返位置,上述槽以及上述插入部件构成为上述插入部件依次到达。

6、上述第1第4折返位置地环绕上述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上述槽以及上述插入部件构成为在上述滑动部件上未施加有外力的状态下,上述插入部件在来自上述施力部件的施力的作用下配置在上述第1折返位置或者第3折返位置。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有上述槽的面上与上述一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上述第1折返位置以及第3折返位置位于上述第2折返位置与第4折返位置之间。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槽内上述第1槽路径与上述第2槽路径合流的区域,上述第2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比上述第1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深,形成沿着上述第2槽路径的级差,通过该级差,到达第2折返位置的插入部件其。

7、后沿着上述第2槽路径向第3折返位置诱导,在上述槽内上述第2槽路径与上述第3槽路径合流的区域,上述第3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比上述第2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深,形成沿着上述第2槽路径的级差,通过该级差,到达第3折返位置的插入部件其后沿着上述第3槽路径向第4折返位置诱导,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58959 A2/2页3在上述槽内上述第3槽路径与上述第4槽路径合流的区域,上述第4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比上述第3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深,形成沿着上述第4槽路径的级差,通过该级差,到达第4折返位置的插入部件其后沿着上述第4槽路径向第1折返位置诱导,在上述槽内上述第4槽路径与上述第1槽路径合流的区域,上述第1槽路径的槽的。

8、深度比上述第4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深,形成沿着上述第1槽路径的级差,通过该级差,到达第1折返位置的插入部件其后沿着上述第1槽路径向第2折返位置诱导。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形成有上述槽的面与上述插入部件相互朝向对方被推压,上述插入部件的前端部抵接在上述槽的底面上。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上述滑动部件构成为在每次滑动到沿着一个方向的能够滑动范围内最另一侧的位置时,在上述施力部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上述另一侧返回并保持的位置在上述第1保持位置与上述第2保持位置之间交互地变化。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上述滑动部件具有操作部,用于施加从上述另一侧朝向上述一侧推。

9、压上述滑动部件的外力,上述操作部配置在上述主体的外部,与上述限制用卡合部件联动地向上述一个方向移动。9.一种童车,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前腿以及一对后腿的框架构造,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该托架安装在上述一对后腿中的至少一方上。10.一种童车,其特征在于,具备:框架构造,具有前腿和一对后腿;第1托架,安装在一方的后腿上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以及第2托架,安装在另一方的后腿上,保持车轮单元,该车轮单元具有车轮和保持车轮能够旋转的车轴;上述第2托架具有:主体,保持上述车轮单元的上述车轴;滑动部件,支撑在上述主体上且能够在第1保持位置与第2保持位置之间滑动;限制用卡合部件,安装在上述滑动部件上,在上。

10、述滑动部件保持在上述第1保持位置以及上述第2保持位置中的某一个位置上的情况下与上述车轮单元卡合,限制上述车轮相对于上述车轴的旋转,在上述滑动部件保持在上述第1保持位置以及上述第2保持位置中的另一个保持位置上的情况下与上述车轮单元的卡合被解除,上述车轮能够相对于上述车轴旋转;设有传递机构,在上述第1托架的滑动部件与上述第2托架的滑动部件之间延伸,使上述第2托架的滑动部件与上述第1托架的上述滑动部件的移动联动地移动。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58959 A1/24页4托架以及童车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保持车轮单元的托架。而且,本发明涉及使婴幼儿乘坐的童车。背景技术0002 以往,作为使。

11、婴幼儿乘坐的童车供广泛利用。几乎所有的童车均具有前腿和一对后腿,作为三轮车或者四轮车构成。通常,在前腿上安装有保持车轮能够旋转且能够转弯的托架。在后腿上安装有保持车轮能够旋转的托架。并且这种童车的制动器构成为限制一对后腿所保持的两个后轮的旋转(例如日本JP2008-296902A)。0003 但如日本JP2008-296902A为代表的那样,大多数童车的制动机构构成为对由后轮托架保持而能够摆动的杆进行操作以限制车轮的旋转。但是,在对由托架保持的摆动式的制动机构进行操作的情况下,用脚操作可靠性低,要用手进行操作。0004 另一方面,要用手对该制动机构进行操作,则操作者(保护者)必须要蹲下。在这种。

12、情况下,制动机构的操作中操作着的视线将离开乘坐在童车中的婴幼儿。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视线离开婴幼儿并不好。发明内容0005 本发明是考虑了这一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持车轮单元的托架,其操作容易且简单,能够更正确地对限制后车轮的旋转的状态和后车轮能够旋转的状态进行切换。0006 另外,为了限制一对后腿所保持的两个后轮的旋转,在对比文件1中使用了在一对后腿之间水平方向延伸的制动机构。根据对比文件1的制动机构,能够以一次的操作控制两个后轮的状态。但是,在一对后腿之间延伸的制动机构容易与推动童车的操作者(保护者)的脚接触,将会损害操纵性。而且,虽然考虑相对于一对后轮分别设置不同的制动机构,但在。

13、这种情况下,将产生需要操作两个制动机构的麻烦。本发明如果能够应对这种问题则是非常好的。0007 本发明的托架是保持车轮单元的托架,该车轮单元具有车轮和保持车轮能够旋转的车轴,其特征在于,具备,主体,保持上述车轮单元的上述车轴;滑动部件,能够相对于上述主体向一个方向滑动,构成为保持在第1保持位置、和与上述第1保持位置相比沿着上述一个方向位于一侧的第2保持位置中的某一个位置上;施力部件,支撑在上述主体上,相对于上述主体沿着上述一个方向从上述一侧朝向另一侧对上述滑动部件施力;以及限制用卡合部件,安装在上述滑动部件上,在上述滑动部件保持在上述第1保持位置以及上述第2保持位置中的某一个位置上的情况下与上。

14、述车轮单元卡合,限制上述车轮相对于上述车轴的旋转,并且在上述滑动部件保持在上述第1保持位置以及上述第2保持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上的情况下与上述车轮单元的卡合被解除,上述车轮能够相对于上述车轴旋转;上述滑动部件构成为在每次沿着上述一个方向从上述另一侧朝向上述一侧被推压时,在上述施力部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上述另一侧返回并保持的位置在上述第1保持位置与上述第2保说 明 书CN 102458959 A2/24页5持位置之间交互地变化。0008 在本发明的托架中,上述主体以及上述滑动部件中的某一方包含与上述一个方向大致平行且形成有线状延伸的槽的面,在上述主体以及上述滑动部件中的另一方支撑有前端配置在上述槽。

15、内、向上述一个方向的位移被限制的插入部件,上述槽具有由第1槽路径,第2槽路径,第3槽路径,以及第4槽路径构成的路径,该第1槽路径从第1折返位置在上述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上述第1折返位置相比位于另一侧的第2折返位置,该第2槽路径从上述第2折返位置在上述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上述第2折返位置相比位于一侧的第3折返位置,该第3槽路径从上述第3折返位置在上述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上述第3折返位置相比位于另一侧的第4折返位置,该第4槽路径从上述第4折返位置在上述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上述第4折返位置相比位于一侧的上述第1折返位置,上述槽以及上述插入部件构成为上述插入部件依次到达上述第1第4折返位置地环绕上述槽。000。

16、9 而且,在本发明的托架中,上述槽以及上述插入部件构成为在上述滑动部件上未施加有外力的状态下,上述插入部件在来自上述施力部件的施力的作用下配置在上述第1折返位置或者第3折返位置。0010 而且,在本发明的托架中,在形成有上述槽的面上与上述一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上述第1折返位置以及第3折返位置位于上述第2折返位置与第4折返位置之间。0011 进而,在本发明的托架中,在上述槽内上述第1槽路径与上述第2槽路径合流的区域,上述第2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比上述第1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深,形成沿着上述第2槽路径的级差,通过该级差,到达第2折返位置的插入部件其后沿着上述第2槽路径向第3折返位置诱导,在上述槽内上述第2。

17、槽路径与上述第3槽路径合流的区域,上述第3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比上述第2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深,形成沿着上述第3槽路径的级差,通过该级差,到达第3折返位置的插入部件其后沿着上述第3槽路径向第4折返位置诱导,在上述槽内上述第3槽路径与上述第4槽路径合流的区域,上述第4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比上述第3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深,形成沿着上述第4槽路径的级差,通过该级差,到达第4折返位置的插入部件其后沿着上述第4槽路径向第1折返位置诱导,在上述槽内上述第4槽路径与上述第1槽路径合流的区域,上述第1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比上述第4槽路径的槽的深度深,形成沿着上述第1槽路径的级差,通过该级差,到达第1折返位置的插入部件其后沿着上述。

18、第1槽路径向第2折返位置诱导。0012 进而,在本发明的托架中,形成有上述槽的面与上述插入部件相互朝向对方被推压,上述插入部件的前端部抵接在上述槽的底面上。0013 进而,在本发明的托架中,上述滑动部件构成为在每次滑动到沿着一个方向的能够滑动范围内最另一侧的位置时,在上述施力部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上述另一侧返回并保持的位置在上述第1保持位置与上述第2保持位置之间交互地变化。0014 进而,在本发明的托架中,上述滑动部件具有操作部,用于施加从上述另一侧朝向上述一侧推压上述滑动部件的外力,上述操作部配置在上述主体的外部,与上述限制用卡合部件联动地向上述一个方向移动。0015 本发明的第1童车的特征。

19、在于,具备:具有前腿以及一对后腿的框架构造,和上述任一种本发明的托架,该托架安装在上述一对后腿中的至少一方上。0016 本发明的第2童车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前腿和一对后腿的框架构造;第1托说 明 书CN 102458959 A3/24页6架,安装在一方的后腿上的上述任一种本发明的托架;以及第2托架,安装在另一方的后腿上,保持车轮单元,该车轮单元具有车轮和保持车轮能够旋转的车轴;上述第2托架具有:主体,保持上述车轮单元的上述车轴;滑动部件,支撑在上述主体上且能够在第1保持位置与第2保持位置之间滑动;限制用卡合部件,安装在上述滑动部件上,在上述滑动部件保持在上述第1保持位置以及上述第2保持位置中。

20、的某一个位置上的情况下与上述车轮单元卡合,限制上述车轮相对于上述车轴的旋转,在上述滑动部件保持在上述第1保持位置以及上述第2保持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上的情况下与上述车轮单元的卡合被解除,上述车轮能够相对于上述车轴旋转;设有传递机构,在上述第1托架的滑动部件与上述第2托架的滑动部件之间延伸,使上述第2托架的滑动部件与上述第1托架的上述滑动部件的移动联动地移动。附图说明0017 图1是以展开后的状态(使用状态)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童车的车体的立体图;图2是以组装了座椅的状态表示图1的车体的立体图;图3是以展开后的状态表示图1的童车的车体的侧视图;图4是以展开后的状态从后方表示图1的童车的车体的。

21、附图;图5是以折叠后的状态表示图1的童车的车体的侧视图;图6是以折叠后的状态从前方表示图1的童车的车体的附图;图7是以折叠后的状态从后方表示图1的童车的车体的附图;图8是示意表示图1的童车的车体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9是示意表示图1的童车的车体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10是从前方表示展开状态下的童车的车体的附图;图11是与图10相对应的附图,表示开始了折叠动作的状态下的童车的车体;图12是从后方表示图10所示的状态下的童车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3是与图12相对应的附图,从后方表示图11所示的状态下的童车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4是用于说明图1的童车的第2状态维持机构的附图,从侧方表示图8所示的状态下的。

22、童车的一部分;图15是用于说明图1的童车的第1状态维持机构的附图,以取下手柄部件后的状态表示手柄部件的端部;图16是用于说明图1的童车的第1状态维持机构的附图,以取下手柄部件的状态表示安装手柄部件的部分;图17是与折叠前的状态一起从正面表示折叠状态下的手柄部件的附图;图18是以安装了后轮单元的状态从宽度方向内侧表示后腿以及后腿上安装在下端的后轮托架的立体图;图19是以取下后轮单元的状态从宽度方向外侧表示后腿以及后腿上安装在下端的后轮托架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具有相互不同的后车轮的两种后轮单元的立体图,其中图20(a)是表示说 明 书CN 102458959 A4/24页7第1后轮单元的附图,图。

23、20(b)是表示第2后轮单元的附图;图21是用于说明后轮单元的保持机构的附图,是表示后轮托架的示意图;图22是用于说明后轮单元的保持机构的附图,是表示保持着第1后轮单元的状态下的后轮托架的示意图;图23是用于说明后轮单元的保持机构的附图,是表示保持着第2后轮单元的状态下的后轮托架的示意图;图24是以取下后轮单元后的状态从一方的后轮托架一侧表示一对后腿的下方区域的附图;图25是与图24相对应的附图,是以取下后轮单元的状态从另一方的后轮托架一侧表示一对后腿的下方区域的附图;图26是表示图24所示的一方的后轮托架的纵剖面的附图;图27是用于说明后轮托架的作用的附图,是用于说明后轮托架的主体与滑动部件。

24、的卡合状态的附图;图28是沿着图27中的线的剖视图;图29是表示图25所示的另一方的后轮托架的纵剖面的附图;图30是用于说明后轮托架的第1变形例的附图,是表示后轮托架的主体与插入部件的示意图;图31是用于说明后轮托架的第2变形例的附图,是表示后轮托架的主体与插入部件的示意图;图32是用于说明后轮托架的第3变形例的附图,是表示后轮托架的主体与插入部件的示意图;图33是表示安装有第2前腿单元的童车的立体图;图34是用于说明座椅的第1变形例的立体图;图35是用于说明座椅的第2变形例的立体图;图36是用于说明座椅的第3变形例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0018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0。

25、019 图1图3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童车的一实施方式的附图。其中,在图1图7中示出了童车的整体结构。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童车10具有车体20,和能够装卸地安装在车体20上的座椅130。车体20具有配置在大致中心的中心部件25,支撑在中心部件25上的前腿30和后腿40,以及经由臂部件65支撑在中心部件25上的手柄部件60。在前腿30的下端保持有包含前车轮35的托架34。而且,在后腿40的下端经由托架50保持有包含后车轮47的后轮单元45。0020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车体20构成为能够折叠。具体地说,车体20构成为手柄部件60、前腿30以及后腿40能够在从中心部件25上放射状伸出的使用。

26、状态(展开状态),和使手柄部件60、前腿30以及后腿40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摆动)的折叠状态之间变形。而且,车体20具有使后腿40的摆动与手柄部件60的转动联动的后腿联杆88,和使前腿30的摆动与手柄部件60的转动(支撑手柄部件60的臂部件65的转动)联动的前腿联杆说 明 书CN 102458959 A5/24页8机构70。0021 在这种本实施方式的童车10中,能够在使婴幼儿乘坐在座椅130上的状态下,操作者(例如婴幼儿的保护者)把持手柄部件60操纵童车10,使童车10的前腿30一侧为行进方向的前方而使童车10行走。0022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相对于童车10和车体20的“前”、“后”、。

27、“上”、“下”、“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术语在没有特别指示的情况下意味着以操纵处于展开状态的童车10的操作者为基准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更详细地说,童车10的“前后方向”为连结图1中纸面的左下和右上的方向,相当于图2中纸面的左右方向。并且只要是没有特别的指示,“前”为操纵童车10的操作者所朝向的一侧,图1中纸面的左下侧以及图2中纸面的左侧为童车10的前侧。另一方面,童车10的“上下方向”为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同时与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因此,在接地面为水平面的情况下,“上下方向”指垂直方向。而且,“宽度方向”或者“车宽方向”为横向、即与“前后方向”。

28、以及“上下方向”均正交的方向。0023 首先,对童车10的车体20进行说明。主要如图1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童车10的车体20、更具体地说是中心部件25,前腿30,后腿40,臂部件65,以及手柄部件60成为以沿着穿过车宽方向上的中心的前后方向的面为中心大致对称的结构。0024 如图1图4所示,在展开状态的童车10的车体20中,中心部件25配置在大致中心。主要如图6、图9、图10、以及图11所示,中心部件25具有作为主体部分的基座部26,和经由固定件25a能够装卸地固定在基座部26上的前腿轴支撑部27。中心部件25的基座部26例如由铝合金锻造品构成,具有高的刚性。前腿轴支撑部27是支撑前腿30。

29、能够旋转的部件,如后所述,与支撑的前腿30一起构成前腿单元29。0025 接着,对与中心部件25相连的前腿30以及后腿40进行说明。0026 在图1图9所示的车体20上设有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排列的一对前腿30。如图3所示,在展开状态下,各前腿30是与中心部件25相连一侧的端部和与该端部相反一侧的前车轮单元35相连一侧的端部相比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从中心部件25向下延伸。而且,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一对前腿30在使用状态下倾斜成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随着远离中心部件25一侧而增大。0027 如上所述,在各前腿30的下端安装有托架34。托架34支撑一对前车轮35能够旋转。而且,托架34支撑一对前车轮。

30、35的车轴能够转弯。另外,在图1图7所示的童车10的车体20上,支撑在各前腿30的下端的一对前车轮35的分离间隔与一对前腿30的下端的分离间隔比较非常小。因此,图1图7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童车10如果在功能上分类则可以说是作为四轮车构成的。0028 各前腿30能够转动(能够摆动)地相对于中心部件25连接。如图8所示,各前腿30的转动轴线(摆动轴线)raf延伸成车宽方向外侧(车宽方向上远离童车10的车体20的中心一侧)与车宽方向内侧(车宽方向上接近童车10的车体20的中心一侧)相比位于前后方向的后方。因此,各前腿30能够相对于中心部件25自从中心部件25向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且车宽方向上的外侧伸出的状。

31、态(图1图4所示的状态)、向从中心部件25向大致下方向下延伸的状态(图5以及图6所示的状态)摆动。而且,如图6所示,各前腿30的转动轴线(摆动轴线)raf延伸成车宽方向外侧与车宽方向内侧相比位于上下方向的下方。其结果,说 明 书CN 102458959 A6/24页9即使各前腿30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支撑在前腿30的下方的前车轮35也能够维持与转动前大致平行的姿势。即,如图6所示,即使在使前腿30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而折叠的状态下,经由托架34支撑在各前腿30上的一对前车轮35的旋转轴线也与接地面平行地延伸。0029 接着,对后腿40进行说明。在图1图7所图示的车体20上,与前腿30同样。

32、地设有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排列的一对后腿40。如图3所示,在展开状态下,各后腿40中与中心部件25相连一侧的端部和与该端部相反一侧的后轮单元45相连一侧的端部相比位于前后方向的前方,并从中心部件25向下延伸。而且,如图4所示,一对后腿40在使用状态下倾斜成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随着远离中心部件25一侧而增大。0030 各后腿40能够转动(能够摆动)地相对于中心部件25连接。如图8所示,各后腿40的转动轴线(摆动轴线)rar1、rar2延伸成车宽方向外侧与车宽方向内侧相比位于前后方向的前方。因此,各后腿40能够相对于中心部件25自从中心部件25向前后方向的后方且车宽方向的外方伸出的状态(图1图4所示。

33、的状态)、向从中心部件25向大致下方向下延伸的状态(图5以及图6所示的状态)摆动。0031 在各后腿40的下端安装有后轮托架50。后轮托架50支撑具有后车轮47的后轮单元35。关于后轮托架50以及后轮单元35在其后详述。0032 在图示的童车10的车体20中,各后腿40含有平行地配置的第1后腿要素41和第2后腿要素42。如图9所示,第1后腿要素41以及第2后腿要素42在其上端以平行的转动轴线(摆动轴线)rar1、rar2为中心与中心部件25相连。而且,第1后腿要素41以及第2后腿要素42在其下端以平行的转动轴线(摆动轴线)rar3、rar4为中心与支撑后轮托架50的托架支撑部件43相连且能够转。

34、动(能够摆动)(参照图18)。而且,后腿要素41、42相对于中心部件25的转动轴线rar1、rar2,和后腿要素41、42相对于托架支撑部件43的转动轴线rar3、rar4平行,且如图9示意地所示,这些转动轴线rar1、rar2、rar3、rar4配置在形成平行四边形的位置上。其结果,即使各后腿40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支撑在后腿40的下方的后车轮47也能够维持与转动前大致平行的姿势。即,如图7所示,即使在使后腿40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而折叠的状态下,经由后轮托架50支撑在各后腿40上的后车轮47的旋转轴线也与接地面平行地延伸。0033 另外,如图5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童车10中,从中。

35、心部件25伸出的左侧的前腿30,右侧的前腿30,左侧的后腿40,以及右侧后腿40在从使用状态向折叠状态变形之际相互接近地相对于中心部件25摆动。换句话说,左侧的前腿30,右侧的前腿30,左侧的后腿40,以及右侧的后腿40以相互之间所成的角度减小的方式相对于中心部件25摆动。再换句话说,一对前腿30以及一对后腿40以配置在其远离中心部件25一侧的端部相互接近的位置上的方式相对于中心部件25摆动。0034 其结果,如图5所示,在折叠状态下,前腿30以及后腿40相互接近并从中心部件25向下方伸出。这样一来,能够使童车10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在折叠状态下小型化。而且,如图6所示,在折叠状态下,一对前腿30。

36、相互接近并从中心部件25向下方伸出。同样,如图7所示,在折叠状态下,一对后腿40相互接近并从中心部件25向下方伸出。这样一来,能够使童车10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在折叠状态下小型化。0035 接着,对手柄部件60以及臂部件65进行说明。说 明 书CN 102458959 A7/24页100036 如上所述,如图1图7所示,手柄部件60经由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配置的一对臂部件65与中心部件25相连且能够摆动。手柄部件60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配置的一对手柄伸出部61,和将一对手柄伸出部61之间连结在一起的能够折曲的折曲部62。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柄伸出部61的一端与臂部件65相连并能够转动(能够摆动),。

37、手柄伸出部61的另一端与折曲部62相连。0037 而且,例如图3以及图4所示,手柄伸出部61的臂部件65一侧的区域与后腿联杆88的一端相连且能够转动。后腿联杆88的另一端在托架支撑部件43一侧的区域与后腿40的第2后腿要素42相连。该后腿联杆88使后腿40相对于中心部件25的转动与一对手柄伸出部61的转动联动。并且如图5所示,在折叠状态下,手柄部件60从支撑在中心部件25上的臂部件65朝向下方延伸。0038 即,手柄部件60以及后腿40在从使用状态向折叠状态变形之际相互接近地相对于中心部件25摆动。换句话说,手柄部件60以及后腿40以俯视时相互之间所成的角度减小的方式相对于中心部件25摆动。再。

38、换句话说,手柄部件60以及后腿40摆动成配置在手柄部件60远离臂部件65一侧的端部与后腿40远离中心部件25的端部相互接近的位置上。0039 但是,如上所述,一对后腿40的托架支撑部件43一侧的端部向车宽方向的分离间隔在从使用状态向折叠状态变形之际接近(参照图4以及图7)。若一对后腿40向车宽方向的分离间隔变窄,则分别与后腿40相连的一对后腿联杆88向车宽方向的分离间隔也变窄。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柄部件60以及支撑手柄部件60的臂部件65如以下那样构成,从而一对手柄伸出部61能够随着一对后腿40向车宽方向的接近以及一对后腿联杆88向车宽方向的接近而相互接近。0040 首先,各臂部件65具有与。

39、中心部件25相连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的转动基座66,和支撑在转动基座66上并与手柄部件60相连的手柄支撑部件67。手柄支撑部件67与手柄部件60的手柄伸出部61的一端相连且能够转动。0041 各转动基座66相对于中心部件25的转动轴线ram与车宽方向相交叉,大致朝向前后方向(例如参照图3以及图13)。因此,一对臂部件65能够以一对臂部件65的与中心部件25相反一侧的端部之间、即手柄支撑部件67之间的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变化的方式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0042 而且,手柄支撑部件67能够以与转动基座66相对于中心部件25的转动轴线ram平行的轴线ras为中心相对于转动基座66转动(例如参照图。

40、13)。因此,臂部件65能够一边使一对手柄支撑部件67与相对应的手柄伸出部61的转动轴线rah(参照图4)保持在与水平方向平行的一直线上、一边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而使一对手柄支撑部件67在车宽方向上接近或者离开。根据这种臂部件65的结构,随着后腿40向车宽方向上接近,能够在折叠状态下使一对手柄伸出部61接近臂部件65一侧的端部之间的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变窄。0043 而且,如上所述,一对手柄伸出部61的远离臂部件65一侧的端部通过能够折曲的折曲部62连结。通过该折曲部62在折叠状态下折曲,能够使一对手柄伸出部61的远离臂部件65一侧的端部之间的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变窄。0044 根据以上的臂部件65和手柄部件60的结构,与使用状态相比,在折叠的状态下,手柄部件60以及后腿40配置在手柄部件60的远离臂部件65一侧的端部与后腿40的远说 明 书CN 102458959 A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