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记录装置以及图像记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记录装置以及图像记录方法。背景技术 作为图像记录装置, 有一种从头向纸等的介质喷出油墨从而印刷图像的打印机。 在打印机中, 有一种如下的打印机, 即, 用压印板来支承介质, 从而使介质相对于头成为固 定的姿态, 而且在压印板上设置抽吸孔并从抽吸孔对介质进行抽吸, 从而使压印板上的介 质被保持在固定的位置处。
此外, 还提出一种具有干燥部 ( 加热部 ) 的打印机, 其中, 所述干燥部 ( 加热部 ) 通过对印刷有图像的介质进行加热, 从而使图像定影在介质上 ( 例如, 专利文献 1)。
在对介质进行输送时, 可以降低压印板对介质的抽吸力。 尤其是, 通过在印刷过程 中降低压印板的抽吸力, 从而能够在印刷结束后立即对介质进行输送, 且能够缩短整体的 作业时间。但是, 在处于印刷过程中也从介质的输送路径的下游侧对介质施加张力的打印 机中, 如果于印刷过程中降低压印板的抽吸力, 则当介质通过干燥部而收缩时, 压印板上的 介质将会向干燥部侧被牵拉。于是, 在印刷过程中, 压印板上的介质的位置将发生偏移, 从 而印刷图像的画质将会劣化。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10-125830 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 其目的在于, 抑制记录图像的画质劣化。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首选的发明为, 一种图像记录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记录 部, 其在位于图像记录区域中的介质上记录图像 ; 介质支承部, 其利用设置有抽吸孔的开口 部的支承面, 来支承位于所述图像记录区域中的所述介质 ; 抽吸部, 其经由所述抽吸孔而对 被所述介质支承部支承的所述介质进行抽吸 ; 输送部, 其通过输送辊而将所述介质沿着输 送路径进行输送, 并且具有使位于所述图像记录区域的所述输送路径的下游侧的所述输送 辊旋转的电机 ; 加热部, 其使被记录在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定影, 并且其位于所述图像记录区 域的所述输送路径的下游侧, 且位于通过所述电机而进行旋转的所述输送辊的、 所述输送 路径的上游侧 ; 控制部, 其实施如下控制, 即, 使由所述输送部实施的对所述介质的输送动 作、 和由所述记录部实施的对图像的记录动作反复执行, 在所述记录动作中, 将所述抽吸部 对所述介质的抽吸力从第一抽吸力降低至低于所述第一抽吸力的第二抽吸力, 使在所述记 录动作中且在所述抽吸部的抽吸力为低于所述第一抽吸力的抽吸力的期间内由所述电机 产生的第一转矩, 低于在所述输送动作中由所述电机产生的第二转矩。
关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通过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而进一步明确。
附图说明
图 1 为打印机的整体结构框图。 图 2 为表示打印机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 3 为用于对比较例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 4 为用于对比较例的印刷处理中的卷筒纸的偏移进行说明的图。 图 5 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 6A 及图 6B 为用于对改变例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的图。 符号说明 1 打印机 ; 1’ 本体部 ; 2 计算机 ; 10 控制器 ; 11 接口部 ; 12CPU ; 13 存储器 ; 14 单元控制电路 ; 20 馈送单元 ; 21 卷轴 ; 22、 31a ~ 31f、 61 中继辊 ; 30 输送单元 ; 32 供给辊 ; 33 排出辊 ; 34 输送驱动辊 ; M1 第一电机 ; M2 第二电机 ; 40 记录单元 ; 41 滑架 ; 42 头 ; 43 压印板 ; 44 抽吸孔 ; 45 负压室 ; 46 第一风扇机构 ; 47 第二风扇机构 ; 48、 53 加热器 ; 50 干燥单元 ; 51 干燥炉 ; 52 风扇 ; 60 收卷单元 ; 62 收卷驱动轴。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的记载, 至少明确了以下的事项。
即, 一种图像记录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记录部, 其在位于图像记录区域中的介 质上记录图像 ; 介质支承部, 其利用设置有抽吸孔的开口部的支承面, 来支承位于所述图像 记录区域中的所述介质 ; 抽吸部, 其经由所述抽吸孔而对被所述介质支承部支承的所述介 质进行抽吸 ; 输送部, 其通过输送辊而将所述介质沿着输送路径进行输送, 并且具有使位于 所述图像记录区域的所述输送路径的下游侧的所述输送辊旋转的电机 ; 加热部, 其使被记 录在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定影, 并且其位于所述图像记录区域的所述输送路径的下游侧, 且 位于通过所述电机而进行旋转的所述输送辊的、 所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 ; 控制部, 其实施如 下控制, 即, 使由所述输送部实施的对所述介质的输送动作、 和由所述记录部实施的对图像 的记录动作反复执行, 在所述记录动作中, 将所述抽吸部对所述介质的抽吸力从第一抽吸 力降低至低于所述第一抽吸力的第二抽吸力, 使在所述记录动作中且在所述抽吸部的抽吸 力为低于所述第一抽吸力的抽吸力的期间内由所述电机产生的第一转矩, 低于在所述输送 动作中由所述电机产生的第二转矩。
根据这种图像记录装置, 能够防止在记录动作过程中被介质支承部支承的介质的 位置发生偏移, 且能够抑制记录图像的画质劣化。
在所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输送动作结束后且所述记录动作 开始前, 将由所述电机产生的转矩变更为所述第一转矩。
根据这种图像记录装置, 能够防止在记录动作过程中被介质支承部支承的介质的 位置发生偏移, 且能够抑制记录图像的画质劣化。
在所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中, 所述控制部实施如下控制, 即, 在所述输送动作结束 后, 将所述抽吸部的抽吸力从所述第二抽吸力提高至所述第一抽吸力, 在所述抽吸部的抽吸力达到所述第一抽吸力后, 将由所述电机产生的转矩变更为所述第一转矩。
根据这种图像记录装置, 能够以介质展开的状态使介质抽吸吸附在介质支承部 上。
此外,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记录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使用图像记录装置而在所述介 质上记录图像, 其中, 所述图像记录装置具备 : 记录部, 其在位于图像记录区域中的介质上 记录图像 ; 介质支承部, 其利用设置有抽吸孔的开口部的支承面, 来支承位于所述图像记录 区域中的所述介质 ; 抽吸部, 其经由所述抽吸孔而对被所述介质支承部支承的所述介质进 行抽吸 ; 输送部, 其通过输送辊而将所述介质沿着输送路径进行输送, 并且具有使位于所述 图像记录区域的所述输送路径的下游侧的所述输送辊旋转的电机 ; 加热部, 其使被记录在 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定影, 并且其位于所述图像记录区域的所述输送路径的下游侧, 且位于 通过所述电机而进行旋转的所述输送辊的所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 ; 控制部, 其实施如下控 制, 即, 使由所述输送部实施的对所述介质的输送动作、 和由所述记录部实施的对图像的记 录动作反复执行, 在所述记录动作中, 将所述抽吸部对所述介质的抽吸力从第一抽吸力降 低至低于所述第一抽吸力的第二抽吸力, 使在所述记录动作中且在所述抽吸部的抽吸力为 低于所述第一抽吸力的抽吸力的期间内由所述电机产生的第一转矩, 低于在所述输送动作 中由所述电机产生的第二转矩。
根据这种图像记录方法, 能够防止在记录动作过程中被介质支承部支承的介质的 位置发生偏移, 且能够抑制记录图像的画质劣化。
关于打印机
以下, 作为 “图像记录装置” 以喷墨打印机 ( 以下, 称为打印机 ) 为例, 对实施方式 进行说明。
图 1 为打印机 1 的整体结构框图。图 2 为表示打印机 1 的概要的剖视图。本实施 方式的打印机 1 在作为介质的卷筒纸 S( 连续纸 ) 上印刷图像。此外, 打印机 1 以可通信的 方式而与计算机 2 相连接, 并且计算机 2 生成用于使打印机 1 印刷图像的印刷数据。而且, 计算机 2 的功能也可以被内置在打印机 1 内。
控制器 10( 相当于控制部 ) 为, 用于实施对打印机 1 的控制的控制单元。接口部 11 为, 用于在计算机 2 和打印机 1 之间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的构件。CPU12 为, 用于实施 对打印机 1 整体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 13 为, 用于确保对 CPU12 的程序进行存储 的区域和作业区域等的构件。CPU12 通过单元控制电路 14 而对各个单元进行控制。而且, 检测器组 70 对打印机 1 内的状况进行监视, 控制器 10 根据该检测结果而对各个单元进行 控制。
馈送单元 20 为, 将卷筒纸 S 向输送单元 30 馈送的构件。馈送单元 20 具有 : 卷轴 21, 其上卷绕有卷筒纸 S, 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 ; 中继辊 22, 其用于卷绕从卷轴 21 被放 卷的卷筒纸 S 且将其向输送单元 30 引导。而且, 馈送单元 20 位于打印机 1 的本体部 1’ 的 外部。
输送单元 30( 相当于输送部 ) 为, 通过多个输送辊而将从馈送单元 20 输送的卷筒 纸 S 沿着预先设定的输送路径, 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输送的构件。输送单元 30 具有 : 多个中 继辊 31a ~ 31f ; 供给辊 32 ; 排出辊 33 ; 输送驱动辊 34。通过卷筒纸 S 依次经由这些辊而 进行移动, 从而形成了用于输送卷筒纸 S 的输送路径。供给辊 32 被设置在印刷区域的上游侧近前的位置处, 并且由成对的辊 32a、 32b 构 成。卷筒纸 S 被这两个辊 32a、 32b 所夹持。并且, 一个辊为通过第一电机 M1 而进行旋转的 供给驱动辊 32a, 而另一个辊为与供给驱动辊 32a 连动从而进行旋转的供给从动辊 32b。
此外, 输送驱动辊 34 被设置在, 印刷区域的输送路径的下游侧、 且干燥炉 51( 后 述 ) 的输送路径的下流侧的位置处。而且, 输送驱动辊 34 为, 通过第二电机 M2( 相当于输 送部所具有的电机 ) 而进行旋转的驱动辊。
控制器 10 在使图像印刷在位于印刷区域中的卷筒纸 S 上之后, 使卷筒纸 S 的、 印 刷有图像的部位从印刷区域排出, 且使卷筒纸 S 的、 尚未被印刷图像的部位供给至印刷区 域。即, 控制器 10 使印刷动作和对卷筒纸 S 的输送动作交替地反复执行。
此外, 控制器 10 对第一电机 M1 进行位置控制, 对第二电机 M2 进行转矩控制。而 且, 在输送动作时, 控制器 10 实施控制, 以使第一电机 M1 旋转预定的旋转量, 且由第二电机 M2 产生预定的转矩。 由此, 在输送动作时, 输送驱动辊 34 通过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 而进行旋转, 并且欲将卷筒纸 S 向输送路径的下游侧输送的张力被施加在卷筒纸 S 上。并 且, 与此同时, 通过第一电机 M1 而使供给辊 32 也进行旋转。其结果为, 在输送动作时卷筒 纸 S 向输送路径的下游侧被输送。 另外, 输送动作时第一电机 M1 旋转的旋转量, 对应于在一次的输送动作中所输送 的卷筒纸 S 的长度。此外, 在输送动作时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被设定为, 使输送动 作时卷筒纸 S 不会发生晃动的程度上的张力被施加在卷筒纸 S 上。
此外, 有时会有在输送动作时来不及执行来自馈送单元 20( 卷轴 21) 的卷筒纸 S 的放卷的情况。因此, 预先将一次输送动作中所输送的量的卷筒纸 S 松弛卷绕在, 位于馈送 单元 20 与印刷区域之间的中继辊 31a、 31b 上。而且, 使位于打印机 1 的下方的中继辊 31b 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通过该方式, 从而在输送动作时来自馈送单元 20 的卷筒纸 S 的放 卷延迟了的情况下, 中继辊 31b 将升起, 从而预先松弛着的卷筒纸 S 将向印刷区域被供给。 其结果为, 能够在预定的输送时间内, 将预定长度的卷筒纸 S 供给至印刷区域。
记录单元 40( 相当于记录部 ) 为, 在位于印刷区域的卷筒纸 S 上印刷 ( 记录 ) 图 像的构件。记录单元 40 具有滑架 41 和头 42。滑架 41 在被引导轴 ( 未图示 ) 引导的同时, 使头 42 在 X 方向 ( 卷筒纸 S 被输送的方向 ) 以及 Y 方向 ( 卷筒纸 S 的宽度方向 ) 上进行 移动。头 42 为用于向卷筒纸 S 喷出油墨的部件, 在头 42 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多个作为油墨 喷出部的喷嘴。通过头 42 与滑架 41 一起在 X 方向及 Y 方向上移动并喷出油墨, 从而在卷 筒纸 S 上印刷二维图像。
而且, 从喷嘴的油墨喷出方式可以为压电方式, 也可以为热敏方式, 其中, 所述压 电方式为, 向驱动元件 ( 压电元件 ) 施加电压以使压力室膨胀、 收缩, 从而使油墨喷出的方 式; 所述热敏方式为, 使用发热元件而在喷嘴内使产生气泡, 并通过该气泡而使油墨喷出的 方式。
此外, 位于印刷区域的卷筒纸 S 从与印刷面相反一侧的背面侧被压印板 43 的上表 面所支承。在压印板 43 的底面上连接有负压室 45, 并且在负压室 45 的底面上并排安装有 第一风扇机构 46 和第二风扇机构 47。此外, 第二风扇机构 47 由两个风扇 47a、 47b 构成, 且 在一个风扇 47a 的下侧安装有另一个风扇 47b。而且, 在压印板 43 上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 贯穿的抽吸孔 44, 并且负压室 45 经由抽吸孔 44 而与外部 ( 压印板 43 的上部 ) 连通。即,
压印板 43 利用设置有抽吸孔 44 的开口部的支承面 ( 上表面 ), 来支承位于印刷区域的卷筒 纸 S。
第一风扇机构 46 以及第二风扇机构 47 将负压室 45 内的空气向外部吹出, 从而将 负压室 45 内置于负压状态。此时, 压印板 43 的支承面上的外部气体经由抽吸孔 44 而被抽 吸至负压室 45 内, 从而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被抽吸吸附在压印板 43 的支承面上。即, 通过负压室 45、 第一风扇机构 46、 以及第二风扇机构 47, 从而使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经 由抽吸孔 44 而被抽吸, 进而使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被保持在预定的位置上。以下, 将负 压室 45、 第一风扇机构 46、 以及第二风扇机构 47 总称为 “抽吸部” 。
此外, 在压印板 43 的内部配置有多个加热器 48( 例如镍铬合金线 )。通过对加热 器 48 通电以使压印板 43 的温度上升, 从而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的温度也上升。而且, 为使热量均匀地传递于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从而以遍及压印板 43 的整个区域的方式而 配置加热器 48。其结果为, 能够促进喷落在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上的油墨的干燥, 并能 够抑制印刷图像上的油墨的洇散。
干燥单元 50( 相当于加热部 ) 具有, 用于使被印刷在卷筒纸 S 上的图像定影的干 燥炉 51。干燥炉 51 位于印刷区域的输送路径的下游侧, 且位于通过第二电机 M2 而进行旋 转的输送驱动辊 34 的、 输送路径的上游侧。并且, 干燥炉 51 具有多个风扇 52 和多个加热 器 53。在干燥炉 51 中, 被加热器 53 加热后的空气通过风扇 52 而被吹送至被供给到干燥炉 51 内的卷筒纸 S 的印刷面上。其结果为, 能够使构成被印刷在卷筒纸 S 上的图像的油墨干 燥, 从而能够使被印刷在卷筒纸 S 上的图像定影在卷筒纸 S 上。因此, 即使将印刷完成的卷 筒纸 S 卷成卷筒状, 也能够防止卷筒纸 S 的背面被油墨弄脏的现象, 从而能够提供高品质的 印刷物。另外, 干燥炉 51 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 也可以采用吹送到卷筒纸 S 上的高温的空 气在干燥炉 51 内产生对流的结构, 还可以仅采用通过加热器 53 来对干燥炉 51 内的空气进 行加热的结构。
收卷单元 60 为, 用于收卷由输送单元 30 所输送的卷筒纸 S( 印刷完成的卷筒纸 S) 的构件。收卷单元 60 具有 : 中继辊 61, 其对由输送驱动辊 34 输送来的卷筒纸 S 进行卷绕 并进行输送 ; 收卷驱动轴 62, 其对卷筒纸 S 进行收卷。另外, 收卷单元 60 位于打印机 1 的 本体部 1’ 的外部。
高抽吸模式、 低抽吸模式
如上文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 1 中, 通过抽吸部 ( 负压室 45、 第一风扇机构 46、 以及第二风扇机构 47), 从而经由抽吸孔 44 而使被压印板 43 支承的卷筒纸 S 抽吸吸附 在压印板 43 的支承面上。
在印刷动作中, 为了将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保持在预定的位置处, 且为了在因 油墨的水分而使卷筒纸 S 发生了膨润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卷筒纸 S 保持为平坦的状态, 从而 希望尽量增强对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的抽吸吸附力。通过印刷动作中的卷筒纸 S 以平 坦的状态被保持, 从而压印板 43 内的加热器 48 的热量易于传递至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进而能够抑制油墨的洇散。而且, 能够使油墨滴喷落在卷筒纸 S 上的正确的位置上, 且能够 防止卷筒纸 S 与头 42 的接触。
另一方面, 在输送动作中, 为了避免成为相对于输送的较大的阻力, 需要将对压印 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的抽吸吸附力尽量减弱至卷筒纸 S 不发生晃动的程度。即, 在输送动作中, 与印刷动作中相比, 希望抽吸部对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的抽 吸力较弱。 因此,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 1 中, 设定了 “高抽吸模式” 和 “低抽吸模式” , 其中, 所述 “高抽吸模式” 为, 将抽吸部对卷筒纸 S 的抽吸力设为较高的抽吸力 ( 相当于第一抽吸 力 ) 的模式, 而所述 “低抽吸模式” 为, 将抽吸部对卷筒纸 S 的抽吸力设为与高抽吸模式时 的抽吸力相比较低的抽吸力 ( 相当于第二抽吸力 ) 的模式。并且, 控制器 10 能够对高抽吸 模式和低抽吸模式进行切换。
控制器 10 在印刷动作中设定为高抽吸模式, 并在输送动作中设定为低抽吸模式。 通过采用这种方式, 从而能够在印刷动作中将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以平坦的状态保持在 预定的位置处, 并且能够在输送动作中顺利地对卷筒纸 S 进行输送。反过来说, 通过在输送 动作中设定为低抽吸模式, 从而即使输送单元 30 对卷筒纸 S 的输送力减弱 ( 具体而言, 即 使第二电机 M2 的转矩值降低 ), 也能够对卷筒纸 S 进行输送。 因此, 能够实现成本降低和省 电力化。
为了改变对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的抽吸力, 只需改变负压室 45 内的负压即可。 通过提高负压室 45 内的负压 ( 通过降低压力 ), 从而能够提高对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的 抽吸力, 而通过降低负压室 45 内的负压 ( 通过提高压力 ), 从而能够降低对压印板 43 上的 卷筒纸 S 的抽吸力。 而且, 负压室 45 内的压力 ( 负压 ) 只需根据输送单元 30 对卷筒纸 S 的输送力和 卷筒纸 S 的种类等来进行设定即可, 例如, 在高抽吸模式下将负压室 45 内的压力设定为比 大气压低 805Pa 的压力, 而在低抽吸模式中将负压室 45 内的压力设定为比大气压低 140Pa 的压力即可。此外, 也可以在负压室 45 上设置对负压室 45 内的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传感 器 ( 未图示 ), 并对负压室 45 内的压力是否为所需的压力 ( 负压 ) 进行确认。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 1 中, 为了根据模式来改变负压室 45 内的负压, 从而在高 抽吸模式时, 将第一风扇机构 46 和第二风扇机构 47 的双方均置于开启状态, 而在低抽吸模 式时, 将第一风扇机构 46 置于开启状态, 并将第二风扇机构 47 置于关闭状态。
其原因在于, 如第二风扇机构 47 这样直列配置两个风扇 47a、 47b 的方式 ( 以两个 风扇的轴位于同轴上的形式而进行配置的方式 ), 与具有相同特性的一个风扇的方式 ( 第 一风扇机构 46) 相比, 能够提高静压。即, 与由一个风扇而构成的第一风扇机构 46 对负压 室 45 内的空气进行吹出的方式相比, 直列配置有两个风扇的第二风扇机构 47 对负压室 45 内的空气进行吹出的方式能够提高负压室 45 内的负压。
此外, 在低抽吸模式时, 由于第二风扇机构 47 为关闭状态, 因此在通过第一风扇 机构 46 而将负压室 45 内的空气吹出至外部的同时, 通过第二风扇机构 47 而使负压室 45 内被大气开放。 其结果为, 负压室 45 内的负压将立即降低 ( 压力升高 ), 从而能够迅速地进 行从高抽吸模式向低抽吸模式的切换。
另外, 为了改变负压室 45 内的负压, 并不一定采用将由一个风扇构成的第一风扇 机构 46、 和直列安装有两个风扇 47a、 47b 的第二风扇机构 47 并排配置的结构。例如, 通过 改变风扇的转数, 也能够改变负压室 45 内的负压。
印刷处理
比较例的印刷处理
图 3 为用于对比较例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 4 为用于对比较例的印刷处理
中的卷筒纸 S 的偏移进行说明的图。图 3 的上图为, 表示抽吸部对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的抽吸力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 3 的中央图为, 表示卷筒纸 S 的输送速度与时间之间 的关系的图表, 图 3 的下图为, 表示由使输送驱动辊 34 旋转的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与 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在 “时间 0 ~ t2” 内, 实施印刷动作 ; 在 “时间 t2 ~ t5” 内, 实施 输送动作。
如上文所述, 在印刷动作时优选为, 增强抽吸部对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的抽吸 力, 并且在输送动作时优选为, 减弱抽吸部对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的抽吸力。但是, 如果 在整个印刷动作期间一直维持高抽吸模式的状态, 并在印刷动作结束后从高抽吸模式向低 抽吸模式切换, 则无法在印刷动作结束后立刻转移至输送动作。 即, 在印刷动作与输送动作 之间, 需要有从高抽吸模式向低抽吸模式的切换动作, 从而整体的作业时间将变长。
因此, 在比较例中, 于印刷动作中从高抽吸模式向低抽吸模式切换。在此, 控制器 10 在作为印刷动作中的 “时间 t1” 处, 从高抽吸模式向低抽吸模式切换。通过此种方式, 由 于从高抽吸模式向低抽吸模式的切换动作与印刷动作并行实施, 因此能够缩短整体的作业 时间。另外, 在输送动作结束后, 实施从低抽吸模式向高抽吸模式的切换动作, 之后再次开 始印刷动作。
而且, 如图 3 的中央图所示, 输送动作的期间 (t2 ~ t5) 被分为如下三个期间, 即, 卷筒纸 S 的开始移动的加速时 (t2 ~ t3)、 卷筒纸 S 以固定的速度 V 被输送的定速时 (t3 ~ t4)、 卷筒纸 S 停止前的减速时 (t4 ~ t5)。另外, 输送动作以外的时间, 卷筒纸 S 的输送速 度为零。
控制器 10 对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进行控制, 并且经由通过第二电机 M2 而 进行旋转的输送驱动辊 34, 而向卷筒纸 S 施加用于输送卷筒纸 S 的张力。由此, 控制器 10 对第二电机 M2 的转矩进行控制, 以使卷筒纸 S 以图 3 的中央图所示的输送速度而被输送。
具体而言, 如图 3 的下图所示, 控制器 10 对第二电机 M2 的转矩进行控制, 以使得 在加速时 (t2 ~ t3) 由第二电机 M2 产生最高转矩 T1, 在定速时 (t3 ~ t4) 由第二电机 M2 产生低于加速时的转矩 T1 的转矩 T2, 在减速时 (t4 ~ t5) 由第二电机 M2 产生最低转矩 T4。 另外, 控制器 10 通过对流通于第二电机 M2 中的电流值进行控制, 从而对由第二电机 M2 所 产生的转矩进行控制。
而且, 在比较例中, 在输送动作时以外的时间 (0 ~ t2、 t5 以后 ), 也向卷筒纸 S 施 加较高的张力。因此, 控制器 10 以如下方式而进行控制, 即, 使在输送动作时以外的时间, 通过第二电机 M2 而产生高于减速时的转矩 T4 的转矩 T3。
另一方面, 使印刷区域的上游侧的供给辊 32 旋转的第一电机 M1 被实施位置控制, 并且在输送动作结束后, 被供给辊 32 夹持的卷筒纸 S 的部位被控制为, 保持在该位置处。
由此, 在输送动作时以外的时间, 处于供给辊 32 与输送驱动辊 34 之间的卷筒纸 S 不会松弛而是处于张紧的状态。所以, 能够防止干燥炉 51 内的风扇 52 与卷筒纸 S 之间的 接触, 且能够顺利地实施接下来的输送动作。
但是, 如图 4 所示, 在打印机 1 中干燥炉 51 被设置在, 印刷区域的输送路径的下游 侧、 且通过第二电机 M2 而进行旋转的输送驱动辊 34 的输送路径的上游侧的位置处。为了 使被印刷在卷筒纸 S 上的图像定影, 干燥炉 51 内为高温 ( 例如 75 度 )。因此, 卷筒纸 S 的、 位于干燥炉 51 内的部位, 随着卷筒纸 S 内的水分和油墨的蒸发, 将朝向干燥炉 51 的中央部收缩。 在该比较例中, 在输送动作时以外的时间卷筒纸 S 上也被施加有较高的张力。但 是, 在高抽吸模式时, 抽吸部的抽吸力 F1、 即将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保持在该位置上的力 较强。因此, 在高抽吸模式时, 与通过第二电机 M2 而被施加在卷筒纸 S 上的张力 ( 将卷筒 纸 S 向输送路径的下游侧牵拉的力 ) 相比, 将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保持在该位置上的力 更强。所以, 如果在高抽吸模式时干燥炉 51 内的卷筒纸 S 进行收缩, 则输送驱动辊 34 侧的 卷筒纸 S( 干燥炉 51 的输送路径的下游侧的卷筒纸 S) 将向干燥炉 51 侧被牵拉。
另一方面, 当抽吸部的抽吸力为低于高抽吸模式时的抽吸力 F1 的抽吸力时 ( 即, 切换动作时和低抽吸模式时 ), 与通过第二电机 M2 而被施加在卷筒纸 S 上的张力相比, 将压 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保持在该位置上的力将减弱。所以, 如果在切换动作时和低抽吸模式 时干燥炉 51 内的卷筒纸 S 进行收缩, 则如图 4 所示, 压印板 43 侧的卷筒纸 S( 干燥炉 51 的 输送路径的上游侧的卷筒纸 S) 将向干燥炉 51 侧被牵拉。
在该比较例中, 为了缩短整体的作业时间, 从而在印刷动作中从高抽吸模式向低 抽吸模式切换。因此, 如果在从高抽吸模式向低抽吸模式的切换后 ( 在图 3 中为切换动作 时: 时间 t1 ~ t2), 干燥炉 51 内的卷筒纸 S 进行收缩, 则尽管处于印刷动作中, 压印板 43 上 的卷筒纸 S 也会向干燥炉 51 侧 ( 输送路径的下游侧 ) 被牵拉, 从而导致图像的印刷位置发 生偏移。 详细而言, 相对于在高抽吸模式时被印刷的图像的位置而言, 在从高抽吸模式向低 抽吸模式的切换后被印刷的图像的位置将向输送路径的上游侧偏移。其结果为, 印刷图像 的画质将会劣化。
因此, 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 抑制印刷图像的画质劣化。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处理
图 5 为, 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的图。图 5 的上图为, 表示抽吸部 对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的抽吸力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 5 的中央图为, 表示卷筒 纸 S 的输送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 5 的下图为, 表示由使输送驱动辊 34 旋转的 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表。而且, 在 “时间 0 ~ t2” 内实施印刷 动作, 在 “时间 t2 ~ t5” 内实施输送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比较例一样, 为了缩短整体的作业时间, 从而在印刷动作中 ( 时间 t1) 从高抽吸模式向低抽吸模式切换。即, 控制器 10 在印刷动作中, 将抽吸部对卷 筒纸 S 的抽吸力从高抽吸力 F1( 相当于第一抽吸力 ) 降低至低抽吸力 F2( 相当于第二抽吸 力 )。
但是, 在比较例的印刷动作中 ( 图 3 的下图 ), 将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 T3 设定为高于减速时 ( 输送动作时 ) 的转矩 T4 的转矩, 相对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动作 中 ( 图 5 的下图 ), 将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 T5 设定为, 低于减速时的转矩 T4 的转 矩。以下, 也可以将低于减速时的转矩 T4 的转矩 T5 称为 “微小转矩 T5” 。
更加详细而言,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 1 中, 干燥炉 51 被设置在, 印刷区域的输送 路径的下游侧、 且通过第二电机 M2 而进行旋转的输送驱动辊 34 的输送路径的上游侧的位 置处, 而控制器 10 在印刷动作中从高抽吸模式切换至低抽吸模式, 并且, 使在印刷动作中 且在抽吸部的抽吸力为低于高抽吸模式时的抽吸力 F1 的抽吸力的期间内由第二电机 M2 所 产生的转矩 T5( 相当于第一转矩 ), 低于在输送动作中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 T1、 T2、
T4( 相当于第二转矩 )。
因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 与通过微小转矩 T5 而被施加在卷筒纸 S 上的张力相比, 使 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保持在该位置上的力越强, 就越能够使微小转矩 T5 降低, 其中, 所 述微小转矩 T5 为, 在印刷动作中且在抽吸部的抽吸力为低于高抽吸模式时的抽吸力 F1 的 抽吸力的期间内, 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微小转矩。
因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 即使在于印刷动作中从高抽吸模式向低抽吸模式切换以 使抽吸部的抽吸力弱于高抽吸模式时的抽吸力 F1 后, 干燥炉 51 内的卷筒纸 S 发生了收缩, 也会与高抽吸模式时同样地, 使输送驱动辊 34 侧的卷筒纸 S( 干燥炉 51 的输送路径的下游 侧的卷筒纸 S) 向干燥炉 51 侧被牵拉。即, 在本实施方式中, 即使在印刷动作中从高抽吸模 式向低抽吸模式进行了切换, 也能够防止在印刷动作中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的位置发生 偏移, 从而能够防止图像的印刷位置偏移。即, 在本实施方式中, 能够在缩短整体的作业时 间的同时, 抑制印刷图像的画质劣化。
另外, 印刷动作中且抽吸部的抽吸力为低于高抽吸模式时的抽吸力 F1 的抽吸力 的期间, 相当于图 5 中的切换动作的期间 ( 时间 t1 ~ t2)。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虽然在印刷动作中且抽吸部的抽吸力为低于高抽吸模式 时的抽吸力 F1 的抽吸力的期间 ( 时间 t1 ~ t2) 内转矩较为微小, 但是也使第二电机 M2 产 生了转矩 T5。假设, 如果在该期间 (t1 ~ t2) 内使第二电机 M2 完全不产生转矩 ( 即, 将第 二电机 M2 的转矩设定为零 ), 则输送驱动辊 34 与印刷区域之间的卷筒纸 S 将发生松弛。于 是, 干燥炉 51 内的风扇 52 将与卷筒纸 S 接触, 从而无法顺利地进行接下来的输送动作。 另一方面, 如比较例 ( 图 3) 那样, 当在该期间 (t1 ~ t2) 内使第二电机 M2 产生所 需以上的转矩 ( 即, 大于减速时的转矩 T4 的转矩 T3) 时, 将会由于干燥炉 51 中的卷筒纸 S 的伸缩而导致压印板 43 侧的卷筒纸 S 的位置发生偏移。 于是, 图像的印刷位置将发生偏移, 从而印刷图像的画质将劣化。
因此, 如本实施方式所示, 在印刷动作中且抽吸部的抽吸力为低于高抽吸模式时 的抽吸力 F1 的抽吸力的期间 (t1 ~ t2) 内, 使第二电机 M2 产生微小转矩 T5 即可。通过此 种方式, 能够在防止输送驱动辊 34 与印刷区域之间的卷筒纸 S 的松弛的同时, 防止图像的 印刷位置偏移。
即, 在本实施方式中, 当在印刷动作中且抽吸部的抽吸力为低于高抽吸模式时的 抽吸力 F1 的抽吸力的期间 (t1 ~ t2) 内, 卷筒纸 S 在干燥炉 51 内发生了伸缩时, 使第二电 机 M2 产生令第二电机 M2 向与输送动作时相反的方向旋转的程度上的微小转矩 T5。换言 之, 将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 T5 设定为微小, 以使得与将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保 持在该位置上的力相比, 通过微小转矩 T5 而被施加在卷筒纸 S 上的张力压倒性地减弱。
例如, 在该期间 (t1 ~ t2) 内, 相对于在比较例中使第二电机 M2 产生 33N 的转矩 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 使第二电机 M2 产生 1N 以下的转矩 ( 但是, 不包括 0N) 即可。另 外, 控制器 10 通过对流通于第二电机 M2 的电流值进行控制, 从而对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 的转矩进行控制。因此, 在该期间 (t1 ~ t2) 内, 相对于例如在比较例中使 1A 的电流流通 于第二电机 M2 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 使 0.27A 的电流流通于第二电机 M2 即可。
此外, 即使处于印刷动作中但只要为高抽吸模式时 ( 时间 0 ~ t1), 则即使将由第 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设定为大于微小转矩 T5 的转矩, 也不会存在由于干燥炉 51 内的卷
筒纸 S 的伸缩而导致压印板 43 侧的卷筒纸 S 发生偏移的可能性。但是, 第一电机 M1 被实 施了位置控制。因此, 在输送动作结束后, 欲使第一电机 M1 保持在该位置上的力 ( 即, 欲使 被供给辊 32 夹持的卷筒纸 S 保持在该位置上的力 )、 与通过第二电机 M2 而被施加在卷筒纸 S 上的张力, 在平衡的状态下保持稳定。
如果在该平衡的状态下, 使第二电机 M2 的转矩值发生变动, 则有时会出现如下情 况, 即, 在使转矩值发生了变动的瞬间, 欲使被供给辊 32 夹持的卷筒纸 S 保持在该位置上的 力、 与通过第二电机 M2 而被施加在卷筒纸 S 上的张力之间的平衡被破坏。在平衡被破坏的 瞬间, 存在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向输送路径的上游侧 ( 第一电机 M1 侧 ) 偏移的可能性。 因此, 如果在印刷动作中, 使第二电机 M2 的转矩例如从减速时的转矩 T4 降低至微小转矩 T5, 则存在图像的印刷位置发生偏移的可能性。
因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输送动作结束后且印刷动作开始前 ( 图 5 的 t5 ~ t6 之 间 ), 将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变更为微小转矩 T5。即, 在输送动作结束后且印刷动 作开始前, 控制器 10 使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从减速时的转矩 T4( 输送动作时的转 矩 ) 降低至微小转矩 T5。在此, 如图 5 的下图所示, 在印刷动作即将开始之前 ( 时间 t6), 将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从减速时的转矩 T4 降低至微小转矩 T5。 通过此种方式, 由于在印刷动作中第二电机 M2 的转矩不发生变动, 因此能够防止 欲使被供给辊 32 夹持的卷筒纸 S 保持在该位置上的力、 与通过第二电机 M2 而被施加在卷 筒纸 S 上的张力之间的平衡被破坏的现象。由此, 在印刷动作中, 能够防止压印板 43 上的 卷筒纸 S 的位置发生偏移, 从而导致图像的印刷位置发生偏移的情况。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输送动作结束后进行从低抽吸模式向高抽吸模式的切 换动作 ( 将抽吸部的抽吸力从第二抽吸力提高至第一抽吸力 ), 并在抽吸部的抽吸力达到 高抽吸模式时的抽吸力 F1 之后, 将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变更为微小转矩 T5。即, 在抽吸部的抽吸力达到高抽吸模式时的抽吸力 F1 后, 控制器 10 将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 转矩从减速时的转矩 T4( 输送动作时的转矩 ) 降低至微小转矩 T5。在此, 如图 5 的下图所 示, 在切换动作刚刚结束之后 ( 时间 t6), 将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从减速时的转矩 T4 降低至微小转矩 T5。
通过此种方式, 能够在通过第二电机 M2 而产生着大于微小转矩 T5 的转矩 ( 在此 为减速时的转矩 T4) 的状态下, 从低抽吸模式切换至高抽吸模式。即, 在卷筒纸 S 上被施加 有较大张力的状态下, 从低抽吸模式切换至高抽吸模式。因此, 能够在卷筒纸 S 不松弛而张 紧的状态下, 使卷筒纸 S 抽吸吸附在压印板 43 的支承面上。其结果为, 能够以平坦的状态 使卷筒纸 S 的预定的部位抽吸吸附在压印板 43 的支承面上。
另外,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 为了缩短整体的作业时间而在印刷动作中从高抽吸 模式向低抽吸模式切换, 但是优选为, 在印刷动作的后半程实施从高抽吸模式向低抽吸模 式的切换动作。进一步而言, 优选为, 在从印刷动作的结束时间点 ( 时间 t2) 起逆运算切换 动作所需要的时间而获得的时间点 ( 时间 t1), 开始从高抽吸模式向低抽吸模式的切换动 作。通过此种方式, 能够在印刷动作中尽量延长作为高抽吸模式的时间。其结果为, 能够在 印刷动作中的更长的时间内, 将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以平坦的状态保持在预定的位置 上。
改变例
图 6A 以及图 6B 为, 用于对改变例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的图。虽然在上述的实施 方式 ( 图 5) 中, 在切换动作刚刚结束之后且印刷动作即将开始之前的 “时间 t6” , 将由第二 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从减速时的转矩 T4 降低至微小转矩 T5, 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 如图 6A 所示, 也可以在输送动作刚结束之后的 “时间 t5” , 将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从减速时的转矩 T4 降低至微小转矩 T5。 此时, 即使在印刷动作中且抽吸部的 抽吸力为低于高抽吸模式时的抽吸力 F1 的抽吸力的期间 ( 图 6A 的切换动作时, t1 ~ t2) 内卷筒纸 S 在干燥炉 51 内发生了伸缩, 也能够防止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的位置发生偏 移的情况, 从而能够抑制印刷图像的画质劣化。
此外, 例如, 如图 6B 所示, 也可以在从输送动作结束后到印刷动作中的切换动作 开始前的期间内, 将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设定为, 高于微小转矩 T5 的转矩 ( 例如, 减速时的转矩 T4 和高于减速时的转矩 T4 的转矩 T3)。 并且, 也可以在印刷动作中的切换动 作开始之前, 将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变更为微小转矩 T5。
此时, 即使在印刷动作中且抽吸部的抽吸力为低于高抽吸模式时的抽吸力 F1 的 抽吸力的期间 ( 图 6B 的切换动作时, t1 ~ t2) 内在干燥炉 51 内卷筒纸 S 发生了伸缩, 也能 够防止压印板 43 上的卷筒纸 S 的位置发生偏移的情况, 且能够抑制印刷图像的画质劣化。
但是, 如果在印刷动作中改变了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 则有可能会出现如 下现象, 即, 欲使被供给辊 32 夹持的卷筒纸 S 保持在该位置上的力, 与通过第二电机 M2 而 被施加在卷筒纸 S 上的张力之间的平衡被破坏, 从而图像的印刷位置发生偏移。因此, 优选 为, 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 在印刷动作的开始前将由第二电机 M2 所产生的转矩变更为微 小转矩 T5。
其它的实施方式
虽然本实施方式主要对图像记录装置进行了叙述, 但是也包括图像记录方法等的 公开。 而且, 本实施方式为用于使本发明易于理解的实施方式, 而不是用于对本发明进行限 定解释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条件下进行改变和改善, 并且显然在本 发明中也包括其等效物。尤其是, 在下文中所叙述的实施方式也被包括在本发明内。
关于打印机
虽然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 列举出一种针对位于印刷区域中的卷筒纸 S 而使头 42 于 X 方向以及 Y 方向上移动的同时印刷图像的打印机 1, 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 也可以采 用在卷筒纸 S 从被固定的头的下方通过时印刷图像的打印机。
此外, 用于记录图像的介质并不限定于卷筒纸, 也可以采用单页纸, 也可以采用通 过从喷嘴喷出油墨以外的其它流体而在介质上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装置。
此外, 图像记录装置并不限定于打印机, 例如, 也可以在滤色器制造装置、 染色装 置、 微加工装置、 半导体制造装置、 表面加工装置、 三维造型机、 气体气化装置、 有机 EL 制造 装置 ( 特别是高分子 EL 制造装置 )、 显示器制造装置、 成膜装置、 DNA 芯片制造装置等应用 了油墨喷射技术的各种装置上, 应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