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原稿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背景技术 常规上, 已经知道了这样一种送纸装置, 该送纸装置将放置在供纸托盘上的纸张 从顶端一张一张地馈送 ( 例如, 参看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 (JP-A)No.11-79434)。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能够提高在原稿容纳部中容纳的原稿的馈送能力的原稿传送装置 和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原稿传送装置包括 : 原稿容纳部, 该原稿容纳部中容纳有原稿 ; 传送机构, 该传送机构沿传送路径传送在所述原稿容纳部中容纳的所述原稿 ; 馈送部件, 该 馈送部件与在所述原稿容纳部中容纳的所述原稿接触, 并且通过旋转向所述传送机构馈送 所述原稿 ; 旋转轴, 该旋转轴被旋转驱动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馈送部件 ; 被接合 部, 该被接合部形成在所述馈送部件的端部 ; 传动部件, 该传动部件通过沿着所述旋转轴的 轴向移动, 可以位于传动位置和解除位置, 在该传动位置通过所述传动部件的接合部与所 述被接合部接合, 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被传递到所述馈送部件, 而在该解除位置, 所述被接合 部和所述接合部之间的接合被解除 ; 移动部件, 该移动部件设置在所述旋转轴上, 一旦所述 旋转轴和所述传动部件相对旋转, 该移动部件将所述传动部件移动到所述传动位置并且将 所述旋转轴的旋转传递到所述传动部件 ; 以及抵抗体, 该抵抗体与所述传动部件的外周面 接触并且向所述传动部件提供沿旋转方向的阻力。
第二方面的原稿传送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第一方面的原稿传送装置中, 所述抵抗 体的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长度与所述传动部件的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长度大致 相等。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原稿传送装置的特征在于, 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原稿传送装 置中包括壳体, 该壳体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旋转轴并且以暴露所述馈送部件的外周面 的状态容纳所述馈送部件, 并且所述抵抗体的沿着所述旋转轴的周向的一端部在沿着所述 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附接到所述壳体, 所述抵抗体的沿着所述旋转轴的周向的另一 端部被构成为自由端。
在第三方面的原稿传送装置中, 可以将所述抵抗体的所述一端部在沿着所述旋转 轴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附接到所述壳体的开口边缘部, 所述抵抗体的被构成为所述自由端 的所述另一端部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所述旋转方向的下游侧。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原稿传送装置, 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意一个方面的原稿 传送装置中, 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和所述传动部件的内周面二者中的至少一个上, 沿着 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形成多个沟部。
在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原稿传送装置中, 可以在所述移动部
件形成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倾斜的倾斜部, 并且通过由于所述旋转轴的旋转造成的所 述移动部件的旋转, 所述倾斜部推动所述传动部件, 所述移动部件将所述传动部件移动到 所述传动位置。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 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 所述的原稿传送装置 ; 原稿读取部, 该原稿读取部读取由所述原稿传送装置的传送机构传 送的原稿的图像信息 ; 以及图像形成部, 该图像形成部基于由所述原稿读取部读取的所述 图像信息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 与未设置向传动部件给予旋转方向阻力的抵抗体的结构 相比, 可以进一步提高在原稿容纳部中容纳的原稿的馈送能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 与抵抗体的轴向长度不与传动部件的轴向长度大致相同 的结构相比, 可以向传动部件适当地给予旋转方向阻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 与抵抗体的一端部未附接到壳体并且其另一端部不是自 由端的结构相比, 可以向传动部件适当地给予旋转方向阻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 与沿着轴向在旋转轴的外周面和 / 或传动部件的内周面 上未形成多个沟部的结构相比, 可以进一步减小传动部件相对于旋转轴的轴向阻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 与不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任意一个 方面的原稿传送装置的结构相比, 可以进一步提高在原稿容纳部中容纳的原稿的馈送能 力。
附图说明
将参照下面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其中 : 图 1 是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侧面图 ; 图 2 是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前视图 ; 图 3 是示出了原稿传送部的示意性立体图 ; 图 4 是示出了原稿传送部中传送机构的拾取辊侧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 ; 图 5 是示出了原稿传送部中传送机构的拾取辊和馈送辊的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 ; 图 6 是示出了拾取辊和馈送辊的驱动传动系统的示意性立体图 ; 图 7 是示出了在拾取辊和馈送辊中设置的聚酯薄膜的示意性立体图 ; 图 8 是以放大方式示出了在拾取辊和馈送辊中设置的聚酯薄膜的示意性立体图 ; 图 9 是示出了在拾取辊和馈送辊中设置的聚酯薄膜的示意性截面图 ; 以及 图 10A 和图 10B 是示出了当设置了聚酯薄膜时传动部件的移动的示例性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图 1 中, 箭头 UP 表示 图像形成装置 10 的向上方向, 箭头 FR 表示图像形成装置 10 的向前方向。在图 2 中, 箭头 RI 表示图像形成装置 10 的右方向, 该右方向是原稿 G( 参见图 2) 的排出方向。在示例性实 施方式中, 记录纸张 P( 参见图 1) 用作在上面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的一个示例。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图像形成装置 10 包括 : 原稿传送部 40, 该原稿传送部 40 作为 传送原稿 G 的原稿传送装置的一个示例 ; 原稿读取部 12, 该原稿读取部 12 读取原稿 G 的图像信息 ; 以及主体 14, 该主体 14 设置在原稿读取部 12 下方。下面将详细描述原稿传送部 40。
主体 14 被构成为基于由原稿读取部 12 读取的图像信息, 在记录纸张 P 上形成图 像, 并且主体 14 包括设置在主体 14 下部的供纸托盘 16、 和设置在供纸托盘 16 上部、 形成图 像的图像形成部 18。图像形成部 18 包括曝光装置 20 和图像形成单元 22。
曝光装置 20 发射光束, 使得基于由原稿读取部 12 读取的图像信息, 从光源 ( 附图 中未示出 ) 发射的光束被旋转多棱镜扫描 ( 偏转 ), 并且在诸如反射镜的多个光学组件上被 反射。光束被引导到相应的感光鼓。
图像形成单元 22 包括感光鼓 ( 附图中未示出 )、 充电辊、 清洁器、 转印辊、 显影装置 等, 并且在图像形成单元 22 下方设置供纸托盘 16。在供纸托盘 16 的后侧和上侧设置有调 节记录纸张 P 的前端部的位置的一对配准辊 24。
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 22, 沿着记录纸张 P 的传送方向在下游侧设置定影装置 26。 定影装置 26 包括加热辊 26A 和加压辊 26B, 并且定影装置 26 通过对记录纸张 P 进行加热和 加压, 将转印在记录纸张 P 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张 P 上。
用可开闭盖部件 28 来覆盖图像形成部 18 的上部, 该图像形成部 18 相对于定影装 置 26 沿着记录纸张 P 的传送方向在下游侧。从相对于定影装置 26 沿着记录纸张 P 的传送 方向设置在下游侧的排出口 32 向盖部件 28 的上表面 28A 排出记录纸张 P。主体 14 设置有 控制各部的操作的控制部 30。
在主体 14 的上部设置原稿读取部 12。在原稿读取部 12 的前面设置操作板单元 34。如图 3 详细所示, 操作板单元 34 设置有显示部 36 和操作部 38, 其中, 该操作部 38 包 括数字键、 开始按钮等 ; 通过操作部 38 操作者输入 / 执行读取原稿 G 的图像信息、 复印指示 等。
在原稿读取部 12 的上部设置原稿传送部 40。 原稿传送部 40 还充当用于原稿读取 部 12 的开闭盖。如图 2 和图 3 所示, 原稿传送部 40 包括原稿容纳台 42、 拾取辊 50、 传送机 构 44 和原稿排出台 46。 原稿容纳台 42 充当原稿容纳部的一个示例, 其中, 容纳要读取图像 信息的原稿 G( 在多张原稿 G 的情况下, 以堆叠方式容纳它们 )。拾取辊 50 充当馈送部件的 一个示例并且一张一张地拾取在原稿容纳台 42 上容纳的原稿 G。拾取辊 50 的外周部由橡 胶制成。传送机构 44 沿着折回形的传送路径 45 传送从拾取辊 50 递送的原稿 G。原稿排出 台 46 充当原稿排出部的一个示例, 该原稿排出台 46 设置在原稿容纳台 42 下方并且通过传 送路径 45 传送的原稿 G 被排出到该原稿排出台 46 上。
换句话说, 将原稿容纳台 42 和原稿排出台 46 共同设置在原稿传送部 40 的一侧 ( 图 2 中的右侧 )。具体地, 原稿容纳台 42 和原稿排出台 46 被设置为在原稿传送部 40 的 一侧 ( 图 2 中的右侧 ) 沿着上下 ( 垂直 ) 方向交叠, 并且原稿容纳台 42 和原稿排出台 46 之间的、 沿上下方向的间隔形成为较窄 ( 使得可以排出大约 20 张普通原稿 G 的程度 )。
原稿容纳台 42 的在馈送方向下游侧的上表面 42C 的一部分形成为作为朝向原稿 G 的馈送方向下降的下坡的倾斜面。原稿排出台 46 的在排出方向下游侧的上表面 46A 的部 分形成为作为朝向原稿 G 的排出方向上升的上坡的倾斜面 ( 参见图 2)。
如图 2 所示, 传送机构 44 包括 : 馈送辊 52, 该馈送辊 52 的外周部由橡胶制成, 并 且该馈送辊 52 馈送由拾取辊 50 拾取的原稿 G ; 反转辊 54, 该反转辊 54 将由馈送辊 52 馈送的原稿 G 返回 (U 形返回 ) 并且反转原稿 G 的正面和背面 ; 以及一对排出辊 56, 该对排出辊 56 将通过反转辊 54 正面 / 背面已反转的原稿 G 排出到原稿排出台 46 上。
因此, 在原稿容纳台 42 上放置原稿 G( 记录有要读取的图像信息的读取面面朝 上 ), 通过拾取辊 50 和馈送辊 52 沿着馈送方向传送原稿 G, 并且通过传送路径 45 和反转辊 54 来反转正面 / 背面, 所以原稿 G 的读取面面向原稿读取部 12。
下面, 当通过原稿读取部 12 读取了在读取面上记录的图像信息时, 通过一对排出 辊 56 从排出口 58 排出原稿 G, 并且将原稿 G 读取面面朝下地排出 ( 放置 ) 到原稿排出台 46 上。
下面将详细描述拾取辊 50 和馈送辊 52。
如图 2 所示, 在排出口 58 设置聚酯薄膜 62, 该聚酯薄膜 62 作为从上方压低 ( 压 紧 ) 被排出到原稿排出台 46 上的原稿 G 的保持 ( 压紧 ) 部件的一个示例 ( 聚酯薄膜 62 还 从上方压低正从排出口 58 排出的原稿 G, 以抑制原稿 G 的摆动 )。聚酯薄膜 62 被形成为梳 形并且当不存在原稿 G 时, 聚酯薄膜 62 的下端 ( 自由端 ) 与原稿排出台 46 的上表面 46A 接触。
在原稿排出台 46 的上表面 46A, 沿着排出辊 56 的轴向 ( 沿着排出口 58 的纵向 ), 以预定间隔以突出方式设置 ( 形成 ) 多个肋 60。肋 60 被构成为使得肋 60 从下方支撑被排 出到原稿排出台 46 的上表面 46A 上的原稿 G 的大致中间部分。通过肋 60 和聚酯薄膜 62 可以提高被排出到原稿排出台 46 上的原稿 G 的容纳能力。 在聚酯薄膜 62 的梳齿之间设置多个电中和 ( 擦除 ) 刷 64, 这些电中和刷 64 与从 排出口 58 排出的原稿 G 接触并且对原稿 G 进行电中和 ( 擦除 )。原稿容纳台 42 设置有感 测部 ( 附图中未示出 ), 该感测部感测是否容纳有原稿 G。作为感测部, 使用例如光反射型 光学传感器等, 但是可以使用具有其他结构的传感器。
如图 2 所示, 从排出辊 56 的轴向 ( 排出口 58 的纵向 ) 观察, 相对于原稿排出台 42 的倾斜面在原稿 G 馈送方向上游侧 ( 原稿 G 排出方向下游侧 )、 面向原稿排出台 46 的下表 面 42A 朝向原稿排出台 46 稍微弯曲。如图 3 所示, 在原稿容纳台 42 的下表面 42A 的馈送 方向上游侧, 沿着排出辊 56 的轴向, 以预定间隔设置多个肋 42B。
在下表面 42A 的馈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 沿着排出辊 56 的轴向设置长度比肋 42B 的长度短的肋 43, 各肋 43 设置在相应的肋 42B 之间。即使从排出口 58 排出到原稿排出台 46 的原稿 G 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上卷曲, 通过各肋 42B 和 43, 将原稿 G 的排出方向下游侧 端部导向原稿排出台 46 的上表面 46A。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拾取辊 50 和馈送辊 52。如图 2、 图 4 和图 5 所示, 拾取辊 50 和馈送辊 52 容纳在壳体 48 中, 同时在暴露拾取辊 50 和馈送辊 52 的橡胶外周面的状态以 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撑。
馈送辊 52 被构成为圆筒形, 并且旋转轴 53 穿过馈送辊 52 的轴孔, 使得在旋转轴 53 上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馈送辊 52。在旋转轴 53 的从壳体 48 突出的一端部固定通过驱 动源 ( 附图中未示出 ) 旋转驱动的驱动齿轮 66( 参见图 4 和图 5)。
如图 6 至图 8 中详细所示, 在旋转轴 53 的另一端部侧, 沿着旋转轴 53 的轴向, 以 可移动的方式支撑由诸如 POM( 聚缩醛 ) 等的树脂制成的传动部件 70, 该传动部件 70 用于 向馈送辊 52 传递旋转轴 53 的旋转驱动力。换句话说, 传动部件 70 被构成为与馈送辊 52
类似的圆筒形, 并且旋转轴 53 穿过传动部件 70 的轴孔, 使得在旋转轴 53 上以可移动的方 式支撑传动部件 70。
在传动部件 70 的面向馈送辊 52 的端面 ( 端部 ) 的一端面上形成接合爪 72, 该接 合爪 72 作为与在馈送辊 52 的端面上形成的被接合爪 52A 啮合 ( 接合 ) 的接合部的一个示 例, 被接合爪 52A 作为被接合部的一个示例。接合爪 72 和被接合爪 52A 形成为三角爪, 这 些三角爪凸出, 以沿着旋转轴 53 的轴向彼此相对, 并且沿着各周向多个地形成接合爪 72 和 被接合爪 52A, 使得它们与旋转轴 53 同轴。
在传动部件 70 的另一端面上形成凸轮部 74, 该凸轮部 74 包括沿着旋转轴 53 的轴 向的直线部 74A 和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的倾斜部 74B。 凸轮部 74 形成为与作为移动部的一 个示例的凸部 76 接合, 该凸部 76 在旋转轴 53 上固定的传动齿轮 68( 下面将描述 ) 的馈送 辊 52 侧一体形成。
换句话说, 凸部 76 设置为在旋转轴 53 的外周面上沿着轴向 ( 朝向传动部件 70 侧 ) 突出, 并且凸部 76 与凸轮部 74 相似地包括沿着旋转轴 53 轴向的直线部 76A 和相对于轴向 倾斜的倾斜部 76B。
因此, 当凸部 76 由于旋转轴 53 的旋转而旋转时, 凸部 76 的倾斜部 76B 由于传动 部件 70 和旋转轴 53 之间的相对旋转, 推动凸轮部 74 的直线部 74A 中的边缘部 74C。然后, 边缘部 74C 沿着凸部 76 的倾斜部 76B 相对移动, 使得传动部件 70 沿着旋转轴 53 的轴向朝 向馈送辊 52 移动。然后, 传动部件 70 的接合爪 72 与馈送辊 52 的被接合爪 52A 啮合。 此时, 凸部 76 的直线部 76A 和凸轮部 74 的直线部 74A 保持处于互相接触状态 ( 参 见图 6 和图 8)。因此, 通过传动部件 70 向馈送辊 52 传递旋转轴 53 的旋转驱动力。换句话 说, 馈送辊 52 与旋转轴 53 的旋转一体旋转, 而在旋转轴 53 和馈送辊 52 之间不存在相对旋 转。期望沿着旋转轴 53 的各周向以相同的间隔形成两个凸轮部 74 和两个凸部 76( 参见图 9)。
如图 6 所示, 固定在旋转轴 53 上的、 树脂制成的传动齿轮 68 与在壳体 48 中以可 旋转的方式支撑的中间齿轮 78 啮合, 并且中间齿轮 78 与在拾取辊 50 的旋转轴 51 上固定 的、 树脂制成的传动齿轮 88 啮合。因此, 通过中间齿轮 78 向旋转轴 51 传递旋转轴 53 的旋 转驱动力。拾取辊 50 侧的结构与馈送辊 52 侧的结构类似。
即, 拾取辊 50 还被构成为圆筒形, 并且旋转轴 51 穿过拾取辊 50 的轴孔, 使得在 旋转轴 50 上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拾取辊 50。在旋转轴 51 的传动齿轮 88 侧, 沿着旋转轴 51 的轴向, 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用于向拾取辊 50 传递旋转轴 51 的旋转驱动力的、 由诸如 POM( 聚缩醛 ) 等的树脂制成的传动部件 80。
传动部件 80 被构成为与传动部件 70 类似的圆筒形, 并且旋转轴 51 穿过传动部件 80 的轴孔, 使得在旋转轴 51 上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传动部件 80。在传动部件 80 的面向拾 取辊 50 的端面 ( 端部 ) 的一端面上形成接合爪 82, 该接合爪 82 作为与在拾取辊 50 的端面 上形成的被接合爪 50A 啮合的接合部的一个示例, 被接合爪 50A 作为被接合部的一个示例。
接合爪 82 和被接合爪 50A 形成为三角爪, 这些三角爪凸出, 以沿着旋转轴 51 的轴 向彼此相对, 并且沿着各周向多个地形成接合爪 82 和被接合爪 50A, 以与旋转轴 51 同轴。 在传动部件 80 的另一端面上形成凸轮部 84, 该凸轮部 84 包括沿着旋转轴 51 的轴向的直 线部 84A 和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的倾斜部 84B( 其结构与传动部件 70 的结构相同, 由此图
8 中, 附图标记在括号中 )。
凸轮部 84 与凸部 86 接合, 该凸部 86 作为在旋转轴 51 上固定的传动齿轮 88 的拾 取辊 50 侧一体形成的移动部的一个示例。即, 凸部 86 设置为在旋转轴 51 的外周面上沿着 轴向 ( 朝向传动部件 80 侧 ) 突出, 并且类似于凸轮部 84, 凸部 86 包括沿着旋转轴 51 轴向 的直线部 86A 和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的倾斜部 86B。
因此, 当凸部 86 由于旋转轴 51 的旋转而旋转时, 凸部 86 的倾斜部 86B 由于传动 部件 80 和旋转轴 51 之间的相对旋转, 推动凸轮部 84 的直线部 84A 中的边缘部 84C。然后, 边缘部 84C 沿着凸部 86 的倾斜部 86B 相对移动, 使得传动部件 80 沿着旋转轴 51 的轴向朝 向拾取辊 50 侧移动。然后, 传动部件 80 的接合爪 82 与拾取辊 50 的被接合爪 50A 啮合。
此时, 凸部 86 的直线部 86A 和凸轮部 84 的直线部 84A 保持处于互相接触状态 ( 参 见图 6 和图 10)。因此, 通过传动部件 80 向拾取辊 50 传递旋转轴 51 的旋转驱动力。换句 话说, 拾取辊 50 与旋转轴 51 的旋转一体旋转, 而在旋转轴 51 和拾取辊 50 之间不存在相对 旋转。与上述类似, 期望沿着旋转轴 51 的各周向以相同的间隔形成两个凸轮部 84 和两个 凸部 86( 参见图 9)。
如图 6 至图 9 所示, 在拾取辊 50 侧, 在传动部件 80 的外周面和壳体 48 的内表面 之间设置作为抵抗体的一个示例的聚酯薄膜 90, 该聚酯薄膜 90 向传动部件 80 给予旋转方 向 ( 周向 ) 滑动阻力。聚酯薄膜 90 形成为具有由诸如 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 等的 树脂材料制成的膜形状, 并且其厚度大约是 0.1mm。 通过粘合 ( 粘贴 ), 聚酯薄膜 90 的一端部 90A( 沿着旋转轴 51 的周向的一端部, 即, 沿着与旋转轴 51 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一端部 ) 附接到壳体 48 的在旋转轴 51 的旋转方 向上游侧的开口边缘 ( 缘 ) 部, 而另一端部 90B( 沿着旋转轴 51 的周向的另一端部, 即, 沿 着与旋转轴 51 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另一端部 ) 被设置为未附接到在旋转轴 51 的旋转方向 下游侧的壳体 48 的自由端。 因此, 聚酯薄膜 90 由于适当压力下的弹力而接触传动部件 80, 由此向传动部件 80 适当地给予旋转方向滑动阻力。
聚酯薄膜 90 的宽度 ( 沿着旋转轴 51 轴向的长度 ) 被设置为与传动部件 80 的外 周面的最大宽度 ( 沿着旋转轴 51 的轴向的长度 ) 大致相同。因此, 聚酯薄膜 90 由于适当 压力下的弹力而与传动部件 80 的外周面面接触, 并且适当地向传动部件 80 给予旋转方向 滑动阻力。
在附图中, 在馈送辊 52 侧, 在传动部件 70 的外周面和壳体 48 的内表面之间还设 置了另一聚酯薄膜 90( 其结构优选地与在拾取辊 50 侧的聚酯薄膜 90 的结构相同 ), 但是可 以至少在拾取辊 50 侧、 在传动部件 80 的外周面和壳体 48 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沿着传动部件 70 和 80 的旋转方向给予滑动阻力的聚酯薄膜 90。
如图 7 和图 8 所示, 在旋转轴 51 和 53 的外周面上沿着轴向形成许多沟部 51A 和 53A。由此, 缩小了各旋转轴 51 和 53 的外周面和各传动部件 70 和 80 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 面积, 所以减小了沿着轴向的各滑动阻力, 由此抑制了静电的产生。
不是在旋转轴 51 和 53 的外周面上, 而是在传动部件 70 和 80 的内周面上, 可以沿 着轴向形成许多沟部 ( 附图中未示出 )。如果沟部的宽度 ( 周向宽度 ) 被设置为在外周面 和内周面彼此不同 ( 不互相啮合 ), 则可以在旋转轴 51 和 53 的外周面上以及传动部件 70 和 80 的内周面上形成许多沟部。
拾取辊 50 被构成为相对于馈送辊 52 可公转 ( 旋转移动 ), 以得到与原稿容纳台 42 上的原稿 G 接触的接触位置 ( 下方位置 ) 和从接触位置退回 ( 远离 ) 的退避位置 ( 上方 位置 )。
换句话说, 以馈送辊 52 的旋转轴 53 作为支撑点、 沿着箭头 A 方向 ( 参见图 2) 以 可旋转移动的方式支撑壳体 48, 该壳体 48 在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拾取辊 50 的同时容纳拾 取辊 50。由于诸如拉伸螺旋 ( 卷 ) 弹簧等的弹性部件 92( 参见图 4 和图 5) 的弹力, 在馈送 方向上游侧的边缘 ( 端 ) 部 48A 侧 ( 拾取辊 50)( 在此处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拾取辊 50 的 旋转轴 51) 总是被朝向退避位置 ( 向上 ) 施力。
由于通过驱动源 ( 附图中未示出 ) 旋转驱动的馈送辊 52 的旋转轴 53 的向上方向 ( 原稿 G 的馈送方向 ) 的旋转力, 壳体 48 的边缘部 48A 抵抗弹性部件 92 的弹力 ( 作用力 ) 向下旋转移动, 由此使在边缘部 48A 侧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的拾取辊 50 朝向接触位置旋转 移动。
当馈送辊 52 的旋转轴 53 反向旋转时, 拾取辊 50 由于弹性部件 92 的弹力 ( 作用 力 ) 向退避位置旋转移动。进一步地, 拾取辊 50 可以利用独立于馈送辊 52 的力向接触位 置或退避位置移动。
下面将描述包括具有上述结构的原稿传送部 40 的图像形成装置 10 的操作。首 先, 操作图像形成装置 10 的操作者使原稿容纳台 42 容纳原稿 G, 记录有图像信息的读取面 朝上。当在原稿容纳台 42 中容纳了原稿 G 时, 感测部感测到 “存在” 原稿 G。然后, 当操作 者操作操作部 38 时, 开始进行读取原稿 G 的图像信息的操作。
即, 通过驱动源来旋转驱动馈送辊 52 的旋转轴 53, 并且由于旋转驱动力, 壳体 48 的边缘部 48A 侧绕馈送辊 52 的旋转轴 52A、 抵抗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而向下旋转移动, 并且拾 取辊 50 从退避位置旋转移动到接触位置, 在该接触位置, 拾取辊 50 接触在原稿容纳台 42 中容纳的原稿 G。
另一方面, 传动齿轮 68 的凸部 76 中的倾斜部 76B 由于旋转轴 53 和传动部件 70 之间的相对旋转, 相对推动传动部件 70 的凸轮部 74 中的直线部 74A 的边缘部 74C。然后, 边缘部 74C 沿着倾斜部 76B 移动, 而传动部件 70 沿着旋转轴 53 的轴向移动。在移动之后, 凸部 76 中的直线部 76A 和凸轮部 74 中的直线部 74A 保持在互相接触的状态。
以该方式, 边缘部 74C 被倾斜部 76B 相对推动, 所以沿着旋转轴 53 的轴向移动 ( 即, 朝向馈送辊 52 的端面 ( 被接合爪 52A) 移动 ) 的传动部件 70 使接合爪 72 与馈送辊 52 的被接合爪 52A 啮合 ( 接合 )( 即, 传动部件 70 从解除位置移动到传动位置, 在该解除位 置处接合爪 72 和被接合爪 52A 的啮合 ( 接合 ) 被解除, 在传动位置处旋转轴 53 的旋转被 传递到馈送辊 52)。因此, 旋转轴 53 的旋转驱动力通过传动部件 70 传递到馈送辊 52, 馈送 辊 52 和旋转轴 53 一起旋转驱动。
旋转驱动力通过传动齿轮 68、 中间齿轮 78 和传动齿轮 88, 从馈送辊 52 的旋转轴 53 传递到拾取辊 50 的旋转轴 51。因此, 传动齿轮 88 的凸部 86 中的倾斜部 86B 由于旋转 轴 51 和传动部件 80 之间的相对旋转, 相对推动传动部件 80 的凸轮部 84 中的直线部 84A 中的边缘部 84C( 参见图 10A)。
然后, 边缘部 84C 沿着倾斜部 86B 移动, 而传动部件 80 沿着旋转轴 51 的轴向移动。 在移动之后, 凸部 86 中的直线部 86A 和凸轮部 84 中的直线部 84A 保持在互相接触的状态。以该方式, 边缘部 84C 被倾斜部 86B 相对推动, 所以沿着旋转轴 51 的轴向移动 ( 即, 朝向拾取辊 50 的端面 ( 被接合爪 50A) 移动 ) 的传动部件 80 使接合爪 82 与拾取辊 50 的被接合爪 50A 啮合 ( 接合 )( 参照图 10B)( 即, 传动部件 80 从解除位置移动到传动位 置, 在解除位置处接合爪 82 和被接合爪 50A 的啮合 ( 接合 ) 解除, 在传动位置处旋转轴 51 的旋转被传递到拾取辊 50)。 因此, 旋转轴 51 的旋转驱动力通过传动部件 80 传递到拾取辊 50, 拾取辊 50 和旋转轴 51 一起旋转驱动。
至少在拾取辊 50 侧在传动部件 80 的外周面和壳体 48 的内周面之间设置聚酯薄 膜 90, 该聚酯薄膜 90 向传动部件 80 给予旋转方向 ( 周向 ) 滑动阻力。因此, 传动部件 80 沿着旋转轴 51 的轴向移动, 而不与旋转轴 51 一起 ( 以互锁方式 ) 旋转。
换句话说, 由于传动部件 80 和传动齿轮 88 由树脂材料制成, 因此由于原稿 G 在传 动部件 80 附近通过而产生的静电, 通过传动齿轮 88 可以吸住传动部件 80( 减小了传动部 件 80 的旋转方向滑动阻力 ), 所以可以存在传动齿轮 88( 旋转轴 51) 和传动部件 80 可以一 起旋转的可能性。
但是, 由于通过聚酯薄膜 90 沿着旋转方向给予传动部件 80 合适的滑动阻力, 因此 与不设置聚酯薄膜 90 的情况相比, 更确保了传动齿轮 88( 旋转轴 51) 和传动部件 80 相对 旋转。换句话说, 由于凸轮部 84 与凸部 86 接合, 因此传动部件 80 沿着旋转轴 51 的轴向移 动, 以使接合爪 82 与被接合爪 50A 啮合。 因此, 旋转轴 51 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到拾取辊 50, 由此在拾取辊 50 中将不发生旋 转故障。因此, 通过旋转移动到接触位置的拾取辊 50, 没有故障地向馈送辊 52 发送在原稿 容纳台 42 上容纳的原稿 G。换句话说, 提高了馈送在原稿容纳台 42 中容纳的原稿 G 的能 力。
附加地, 由于聚酯薄膜 90 的仅一个纵向 ( 旋转轴的旋转方向 ) 端部 90A 附接到壳 体 48 而聚酯薄膜 90 的另一端部 90B 被设置为自由端, 因此由于聚酯薄膜 90 的弹力, 向传 动部件 80 适当地给予旋转方向滑动阻力。进一步地, 聚酯薄膜 90 的宽度被设置为与传动 部件 80 的外周面的最大宽度大致相同, 由此更适当地向传动部件 80 给予旋转方向滑动阻 力。
而且, 由于在旋转轴 51 的外周面上形成许多沟部 51A, 因此减小了传动部件 80 相 对于旋转轴 51 的轴向滑动阻力, 使得抑制了产生由于滑动而造成的静电。因此, 传动部件 80 确实沿着旋转轴 51 的轴向移动, 而不与传动齿轮 80( 旋转轴 51) 一起 ( 以互锁方式 ) 旋 转。
由于聚酯薄膜 90 形成为具有由 PET 制成的膜形状, 因此表面阻力较小, 并且可以 精细地调节为了防止传动齿轮 88( 旋转轴 51) 和传动部件 80 一起 ( 以互锁方式 ) 旋转而 给予的滑动阻力。换句话说, 可以向传动部件 80 给予不妨碍传动部件 80 在旋转轴 51 的轴 向移动的程度的旋转方向滑动阻力。
因此, 与不通过聚酯薄膜 90 向传动部件 80 给予滑动阻力的情况相比, 更容易地进 行性能确认。由于聚酯薄膜 90 形成为具有由 PET 制成的膜形状并且成本低, 因此可以在壳 体 48 的内表面和传动部件 80 的外周面之间设置聚酯薄膜 90, 而不改变壳体 48 的形状设 计。因此, 可以限制制造成本的增加。
通过传送机构 44 在传送路径 45 中传送由拾取辊 50 从原稿容纳台 42 拾取的、 并
且由馈送辊 52 馈送的原稿 G, 并且该原稿 G 通过反转辊 54 反转正面 / 背面, 并且通过原稿 读取部 12 读取在读取面上记录的图像信息。
然后, 通过原稿读取部 12 读取了在读取面上记录的图像信息的原稿 G, 通过排出 辊 56 从排出口 58 排出, 并且被排出 ( 放置 ) 到原稿排出台 46 的上表面 46A 上。
当通过原稿读取部 12 读取了在原稿 G 的读取面上记录的图像信息时, 通过控制部 30 来操作主体 14, 使得在记录纸张 P 上形成图像。换句话说, 通过充电辊对感光鼓的表面 进行均匀充电, 并且与输出图像相对应的光束从曝光装置 20 照射在感光鼓的充电后的表 面上, 使得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向静电潜像给予色调剂, 使得在感光鼓上形成色调剂图像并且通过转印 辊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 P 上。之后, 向定影装置 26 发送记录纸张 P 并且对色调剂 图像进行定影。下面, 上面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 P 从排出口 32 排出到盖部件 28 上。
参照附图中所示的示例描述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原稿传送装置 ( 原稿传 送部 40) 和图像形成装置 10, 但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原稿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10 不限于例示出的示例。例如, 抵抗体不限于聚酯薄膜 90, 而可以使用可以适当地向传动 部件 80 给予旋转方向滑动阻力的任何部件。例如, 可以使用泡沫体 ( 海绵 )。进一步地, 根 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原稿传送装置可以应用于所谓的扫描仪或传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