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盘.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673456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364397.9

申请日:

2011.11.17

公开号:

CN102407967A

公开日:

2012.04.1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5D 19/32申请日:20111117|||公开

IPC分类号:

B65D19/32; B65D19/38

主分类号:

B65D19/32

申请人:

张家港市同大机械有限公司

发明人:

邱建成; 王金刚; 杨松满

地址:

215611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塘桥经济开发区(204国道883公里处)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代理人:

朱伟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托盘,属于堆垛及包装物技术领域。包括吹制获得的并且由结构相同的第一、第二盘瓣彼此结合为一体而构成的形状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托盘本体,特点:在第一盘瓣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从第一盘瓣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并且突起于第一盘瓣的表面的第一承物凸台,相邻第一承物凸台之间构成为第一铲臂插槽;在第二盘瓣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从第二盘瓣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并且突起于第二盘瓣的表面的第二承物凸台,相邻第二承物凸以之间构成为第二铲臂插槽,第一、第二承物凸台彼此对应,第一、第二铲臂插槽相互对应。优点:能满足铲车的铲臂插入第一铲臂插槽或第二铲臂插槽的灵活选择要求,能减轻工人装卸的劳动强度和提高货物的转移效率。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托盘, 包括吹制获得的并且由结构相同的第一、 第二盘瓣 (11、 12) 彼此结合为 一体而构成的形状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托盘本体,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第一盘瓣 (11) 上以 间隔状态构成有从第一盘瓣 (11) 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并且突起于第一盘瓣 (11) 的表面 的第一承物凸台 (111), 相邻第一承物凸台 (111) 之间构成为第一铲臂插槽 (112) ; 在所述 第二盘瓣 (12) 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从第二盘瓣 (12) 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并且突起于第 二盘瓣 (12) 的表面的第二承物凸台 (121), 相邻第二承物凸以 (121) 之间构成为第二铲臂 插槽 (122), 其中, 所述的第一、 第二承物凸台 (111) 彼此对应, 而所述的第一、 第二铲臂插 槽 (112、 122) 相互对应。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托盘,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承物凸台 (111) 的长度方向的 两侧以间隔状态各构成有突起于第一承物凸台 (111) 的侧表面的第一增强突缘 (1111), 所 述的第二承物凸台 (121) 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同样以间隔状态构成有突起于第二承物凸台 (121) 的侧表面的第二增强突缘 (1211)。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托盘,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承物凸台 (111) 的顶表 面构成有第一防滑突缘 (1112), 在所述的第二承物凸台 (121) 的顶表面构成有第二防滑突 缘 (1212)。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托盘,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盘本体 1 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的 第一、 第二铲臂插槽 (112、 122) 之间部位构成有补强突缘 (13), 该补强突缘 (13) 与所述第 一铲臂插槽 (112) 的彼此对应的槽壁连接, 并且还与所述第二铲臂槽 (122) 的彼此对应的 槽壁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托盘,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邻第一承物凸台 (111) 上的所述 第一增强突缘 (1111) 的位置是彼此对应的, 而所述的相邻第二承物凸台 (121) 上的所述第 二增强突缘 (1211) 的位置是彼此对应的。
6: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托盘,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邻第一承物凸台 (111) 上的所述 第一增强突缘 (1111) 的位置是彼此错开的, 而所述的相邻第二承物凸台 (121) 上的所述第 二增强突缘 (1211) 的位置是彼此错开的。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4 所述的托盘,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 第二铲臂插槽 (112、 122) 的宽度和深度是彼此相同的。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托盘,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铲臂插槽 (112) 的两端的 槽口部位并且位于第一铲臂插槽 (112) 的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构成有一第一补强凹坑 (1121), 而在所述的第二铲臂插槽 (122) 的两端的槽口部位并且同样位于第二铲臂插槽 (122) 的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构成有一第二补强凹坑 (1221), 第一、 第二补强凹坑 (1121、 1221) 彼此对应。
9: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托盘,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强突缘 (13) 的横截面形状大体上 呈 H 形。
10: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托盘,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防滑突缘 (1112) 和第二防滑 突缘 (1212) 为条状、 浮点状或者条状与浮点状相结合的防滑突缘。 2 102407967 A CN 102407970 说 明 托盘 书 1/4 页 技术领域 [0001] 发明属于堆垛及包装物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托盘。 背景技术 关 于 托 盘 的 概 念 和 用 途 在 中 国 发 明 专 利 申 请 公 布 号 CN102009774A 的 说 明 书第 0002 段中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该专利申请方案提供的托盘弥补了中国专利号 ZL02219820.2 (改良结构的人造垫木) 、 ZL02219821.0 (结构改进的人造垫木) 、 ZL02219822.9 (结构改良的人造垫木) 、 ZL200420109212.5(包装栈板) 和授权公告号 CN2887765Y 的欠缺, 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申请 (CN102009774A) 的说明书第 0003 段至 0066 段。 [0003] 上述 CN102009774A 提供的技术方案客观地达到了说明书第 0009 段的发明目的并 且体现了说明书第 0017 段所载明的技术效果。但是依然存在有缺憾, 因为, 该专利申请方 案仅在托盘本体朝向地坪 (使用状态下朝向地坪) 的一侧的表面构成有突起该一侧的表面 的并且间隔分布的第一支承座, 而在补强托架朝向托盘本体的一侧的表面并且在对应于第 一支承座的位置构成有间隔分布的第二支承座, 当第一、 第二支承座彼此配合后, 使托盘本 体相对于地坪处于腾空状态, 更确切地讲, 使相邻支承座之间形成供铲车的铲臂插入的铲 臂插槽, 所以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不仅存在挑剔性, 而且存在工人的搬运作业强度大的不 足。因为, 当托盘上的具有铲车插槽的一侧朝向背对地坪的状态时, 铲车便无法施展作用 ; 又因为, 铲车的铲臂无法将置于托盘本体上的或称堆垛于托盘本体上的物品单独移离于托 盘本体, 而只能连同托盘将物品从一处转移至另一处, 而若要将物品卸除于托盘本体, 则只 能由装卸工人凭借手工实现, 不仅效率低, 而且投入人力多, 工人劳动强度大。 [0004] 本申请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检索, 然而在已公开的中外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中 均未见诸得以消除前述不足的技术启示, 并且既未闻也未目睹有业界获得成功的报道和实 际的托盘产品。 [0005]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 本申请人作了积极而有益的设计, 并且在严格的保密措施下 在本申请人企业内部进行了实验, 结果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下面所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 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0002]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首要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体现使用中的灵活性而藉以减轻工人的 装卸作业强度并且提高作业效率的托盘。 [0007] 本发明的另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保障理想的强度而藉以增进抗挠屈程度 并延长使用寿命的托盘。 [0008] 本发明的又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益于避免打滑而藉以确保安全性的托盘。 [0009] 为体现完成本发明的首要任务,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托盘, 包括吹制获 得的并且由结构相同的第一、 第二盘瓣彼此结合为一体而构成的形状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托盘本体, 特征在于 : 在所述第一盘瓣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从第一盘瓣的一侧延伸至另一

说明书


侧的并且突起于第一盘瓣的表面的第一承物凸台, 相邻第一承物凸台之间构成为第一铲臂 插槽 ; 在所述第二盘瓣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从第二盘瓣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并且突起于 第二盘瓣的表面的第二承物凸台, 相邻第二承物凸以之间构成为第二铲臂插槽, 其中, 所述 的第一、 第二承物凸台彼此对应, 而所述的第一、 第二铲臂插槽相互对应。

     为体现完成本发明的另一任务,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 所述的第一承物凸台 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以间隔状态各构成有突起于第一承物凸台的侧表面的第一增强突缘, 所 述的第二承物凸台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同样以间隔状态构成有突起于第二承物凸台的侧表 面的第二增强突缘 1211。
     为体现完成本发明的还有一个任务,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 在所述的第一承 物凸台的顶表面构成有第一防滑突缘, 在所述的第二承物凸台的顶表面构成有第二防滑突 缘。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 所述的托盘本体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的第一、 第二铲臂插槽之间部位构成有补强突缘, 该补强突缘与所述第一铲臂插槽的彼此对应的槽 壁连接, 并且还与所述第二铲臂槽的彼此对应的槽壁连接。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 所述的相邻第一承物凸台上的所述第一增强 突缘的位置是彼此对应的, 而所述的相邻第二承物凸台上的所述第二增强突缘的位置是彼 此对应的。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 所述的相邻第一承物凸台上的所述第一增强 突缘的位置是彼此错开的, 而所述的相邻第二承物凸台上的所述第二增强突缘的位置是彼 此错开的。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 所述的第一、 第二铲臂插槽的宽度和深度是 彼此相同的。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 在所述的第一铲臂插槽的两端的槽口部位 并且位于第一铲臂插槽的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构成有一第一补强凹坑, 而在所述的第二铲 臂插槽的两端的槽口部位并且同样位于第二铲臂插槽的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构成有一第 二补强凹坑, 第一、 第二补强凹坑彼此对应。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 所述的补强突缘的横截面形状大体上呈 H 形。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 所述的第一防滑突缘和第二防滑突缘为条 状、 浮点状或者条状与浮点状相结合的防滑突缘。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在构成托盘本体的第一盘瓣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突 起于第一盘瓣的表面的第一承物凸台, 且相邻承物凸台之间构成为第一铲臂插槽 ; 在构成 托盘本体的第二盘瓣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同样突起于第二盘瓣的表面的第二承物凸台, 且 相邻承物凸台之间构成为第二铲臂插槽, 因此, 能满足铲车的铲臂插入第一铲臂插槽或第 二铲臂插槽的灵活选择要求, 既可以由铲车使托盘本体连同堆垛在托盘本体上的货物从一 处转移至另一处, 又可以依需将托盘本体上的货物在与托盘本体分离的状态下从一处转移 至另一处, 能减轻工人装卸的劳动强度和提高货物的转移效率。
     附图说明图 1 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 2 为图 1 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 益效果, 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 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 明方案的限制, 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 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敬请参见图 1 和图 2, 给出的托盘本体 1 是由塑料吹制获得的结构相同的并且彼 此结合为一体的形状均为正方体 (但也可以是长方体) 的第一、 第二盘瓣 11、 12 构成的, 在 第一盘瓣 11 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从第一盘瓣 11 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并且突起于第一 盘瓣 11 的表面的第一承物凸台 111, 相邻第一承物凸台 111 之间构成有空腔 (也可称槽) , 藉由该空腔构成为第一铲臂插槽 112, 在第一承物凸台 111 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壁体上 (侧 壁上) 以间隔状态构成有第一增强突缘 1111, 藉由第一增强突缘 1111 使第一承物凸台 111 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壁体构成为凹凸相间的起伏形状。相邻第一承物凸台 111 的长度方向 的侧壁上的第一增强突缘 1111 的位置既可以彼此相对应, 也可以相互错开, 本实施例选择 前者。也就是说, 对于相邻第一承物凸台 111 的彼此面对面的侧壁上的第一增强突缘 1111 既可彼此对应, 也可彼此错开。所述的彼此相对应是指一个第一承物凸台 111 的侧壁上的 第一增强突缘 1111 的凸出部位与相邻的第一承物凸台 111 的第一增强突缘 1111 的凸出部 位相对应, 而凹入部位与凹入部位相对应, 所谓的错开是指一个第一承物凸台 111 的侧壁 上的第一增强突缘 1111 的凸出部位与相邻的第一承物凸台 111 的侧壁上的第一增强突缘 1111 之间的凹入部位相对应, 彼此形成犬牙交错关系。 由图 1 所示, 在前述的第一铲臂插槽 112 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端口部位并且位于第一铲臂插槽 112 的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各构成 有朝向第二盘瓣 12 的方向凹陷的第一补强凹坑 1121。
     在前述的第二盘瓣 12 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从第二盘瓣 12 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 并且突起于第二盘瓣 12 的表面的第二承物凸台 121, 相邻第二承物凸台 121 之间构成有空 腔 (也可称槽) , 藉由该空腔构成为第二铲臂插槽 122, 在第二承物凸台 121 的长度方向的两 侧的侧壁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第二增强突缘 1211, 藉由第二增强突缘 1211 使第二承物凸 台 121 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壁体构成为凹凸相间的起伏形状。相邻第二承物凸台 121 的长 度方向的侧壁上的第二增强突缘 1211 的位置既可以彼此相对应, 也可以相互错开, 本实施 例选择前者。这里所讲的彼此相对应和相互错开如同对第一增强突缘 1111 的描述。由图 2 所示, 在前述的第二铲臂插槽 122 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端口部位并且位于第二铲臂插槽 122 的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各构成有朝向第一盘瓣 11 的方向凹陷的第二补强凹坑 1221, 该 第二补强凹坑 1221 与第一补强凹坑 1121 相对应。藉由第一、 第二补强凹坑 1121、 1221 的 配合而可显著地增强第一、 第二铲臂插槽 112、 122 的槽口部位的强度, 并且可避免在使用 中出现龟裂情形。前述的第一、 第二增强突缘 1111、 1211 的不言而喻的功用可以极致地分 别提高第一、 第二承物凸台 111、 121 的强度。又, 第一、 第二铲臂插槽 112、 122 的宽度和深 度是彼此相同的。
     请继续见图 1 和图 2, 在对应于前述的第一、 第二铲臂插槽 112、 122 之间的部位, 也即在相邻的第一承物凸台 111 的底部和相邻的第二承物凸台 121 的底部之间, 更确切地讲 在前述的第一、 第二盘瓣 11、 12 彼此贴合 (接合) 的部位构成有横截面形状大体上呈 H 形的 补强突缘 13, 该补强突缘 13 与第一铲臂插槽 112 的彼此面对面的槽壁的底部连接 (衔接) , 并且还与第二铲臂插槽 122 的彼此面对面的槽壁的底部连接 (衔接) , 具体可参见图 2。又, 各补强突缘 13 的中部构成有一中空的柱状体, 补强突缘 13 能使托盘本体 1 体现出极致的 强度, 使托盘本体 1 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并且承重量可以增加。
     优选地, 在前述的第一承物凸台 111 的顶表面构成有第一防滑突缘 1112, 而在第 二承物凸台 121 的顶表面 (即图 1 和图 2 所示位置状态的底表面, 如果将托盘本体 1 翻转 180°, 则为顶表面) 构成有第二防滑突缘 1212, 第一、 第二防滑突缘 1112、 1212 均可以是条 状的防滑突缘, 也可以是浮点状的防滑突缘, 还可以是图案、 文字、 数字、 字母、 卡通或者其 结合的表现形式构成为防滑突缘。
     前述的托盘本体 1 的材料为高强度塑料, 高强度塑料如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 前述的第一、 第二铲臂插槽 112、 122 的深度也即第一、 第二承物凸台 111、 121 的高度均为 1.5-6 ㎝, 而第一、 第二铲臂插槽 112、 122 的宽度也即相邻第一承物凸台 111 之间的间距以 及相邻第二承物凸台 121 之间的间距离应当满足到普通的铲车的铲车臂的宽度要求。 使用本发明时, 在目前图 1 和图 2 所示的位置状态下, 将货物堆垛于第一盘瓣 11 的第一承物凸台 111 上, 铲车的铲车臂从第二铲臂插槽 122 插入 (从位于中部的一对第二铲 臂插槽 122 插入) , 从而可将托盘本体 1 连同货物移运至所需场所, 或就地堆垛。当要仅将 托盘本体 1 上的货物移动时, 则将铲车的铲车臂从图示状态的第一铲臂插槽 112 插入即可, 因而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 完全可以体现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所述的技术效果。
    

托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托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托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托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托盘.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07967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4.11CN102407967A*CN102407967A*(21)申请号 201110364397.9(22)申请日 2011.11.17B65D 19/32(2006.01)B65D 19/38(2006.01)(71)申请人张家港市同大机械有限公司地址 215611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塘桥经济开发区(204国道883公里处)(72)发明人邱建成 王金刚 杨松满(74)专利代理机构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代理人朱伟军(54) 发明名称托盘(57) 摘要一种托盘,属于堆垛及包装物技术领域。包括吹制获。

2、得的并且由结构相同的第一、第二盘瓣彼此结合为一体而构成的形状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托盘本体,特点:在第一盘瓣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从第一盘瓣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并且突起于第一盘瓣的表面的第一承物凸台,相邻第一承物凸台之间构成为第一铲臂插槽;在第二盘瓣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从第二盘瓣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并且突起于第二盘瓣的表面的第二承物凸台,相邻第二承物凸以之间构成为第二铲臂插槽,第一、第二承物凸台彼此对应,第一、第二铲臂插槽相互对应。优点:能满足铲车的铲臂插入第一铲臂插槽或第二铲臂插槽的灵活选择要求,能减轻工人装卸的劳动强度和提高货物的转移效率。(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3、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1 页CN 102407970 A 1/1页21.一种托盘,包括吹制获得的并且由结构相同的第一、第二盘瓣(11、12)彼此结合为一体而构成的形状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托盘本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盘瓣(11)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从第一盘瓣(11)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并且突起于第一盘瓣(11)的表面的第一承物凸台(111),相邻第一承物凸台(111)之间构成为第一铲臂插槽(112);在所述第二盘瓣(12)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从第二盘瓣(12)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并且突起于第二盘瓣(12)的表面的第二承物凸台(121),相邻第二承物凸以(121。

4、)之间构成为第二铲臂插槽(122),其中,所述的第一、第二承物凸台(111)彼此对应,而所述的第一、第二铲臂插槽(112、122)相互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承物凸台(11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以间隔状态各构成有突起于第一承物凸台(111)的侧表面的第一增强突缘(1111),所述的第二承物凸台(12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同样以间隔状态构成有突起于第二承物凸台(121)的侧表面的第二增强突缘(121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承物凸台(111)的顶表面构成有第一防滑突缘(1112),在所述的第二承物凸台(121)的顶表面构成有第二防滑。

5、突缘(121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盘本体1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的第一、第二铲臂插槽(112、122)之间部位构成有补强突缘(13),该补强突缘(13)与所述第一铲臂插槽(112)的彼此对应的槽壁连接,并且还与所述第二铲臂槽(122)的彼此对应的槽壁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邻第一承物凸台(111)上的所述第一增强突缘(1111)的位置是彼此对应的,而所述的相邻第二承物凸台(121)上的所述第二增强突缘(1211)的位置是彼此对应的。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邻第一承物凸台(111)上的所述第一增强突缘(1111)的。

6、位置是彼此错开的,而所述的相邻第二承物凸台(121)上的所述第二增强突缘(1211)的位置是彼此错开的。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第二铲臂插槽(112、122)的宽度和深度是彼此相同的。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铲臂插槽(112)的两端的槽口部位并且位于第一铲臂插槽(112)的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构成有一第一补强凹坑(1121),而在所述的第二铲臂插槽(122)的两端的槽口部位并且同样位于第二铲臂插槽(122)的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构成有一第二补强凹坑(1221),第一、第二补强凹坑(1121、1221)彼此对应。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托盘。

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强突缘(13)的横截面形状大体上呈H形。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防滑突缘(1112)和第二防滑突缘(1212)为条状、浮点状或者条状与浮点状相结合的防滑突缘。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07967 ACN 102407970 A 1/4页3托盘技术领域0001 发明属于堆垛及包装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托盘。背景技术0002 关于托盘的概念和用途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2009774A的说明书第0002段中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该专利申请方案提供的托盘弥补了中国专利号ZL02219820.2(改良结构的人造垫木)、ZL02219821.。

8、0(结构改进的人造垫木)、ZL02219822.9(结构改良的人造垫木)、ZL200420109212.5(包装栈板)和授权公告号CN2887765Y的欠缺,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申请(CN102009774A)的说明书第0003段至0066段。0003 上述CN102009774A提供的技术方案客观地达到了说明书第0009段的发明目的并且体现了说明书第0017段所载明的技术效果。但是依然存在有缺憾,因为,该专利申请方案仅在托盘本体朝向地坪(使用状态下朝向地坪)的一侧的表面构成有突起该一侧的表面的并且间隔分布的第一支承座,而在补强托架朝向托盘本体的一侧的表面并且在对应于第一支承座的位置构成有间隔分布。

9、的第二支承座,当第一、第二支承座彼此配合后,使托盘本体相对于地坪处于腾空状态,更确切地讲,使相邻支承座之间形成供铲车的铲臂插入的铲臂插槽,所以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不仅存在挑剔性,而且存在工人的搬运作业强度大的不足。因为,当托盘上的具有铲车插槽的一侧朝向背对地坪的状态时,铲车便无法施展作用;又因为,铲车的铲臂无法将置于托盘本体上的或称堆垛于托盘本体上的物品单独移离于托盘本体,而只能连同托盘将物品从一处转移至另一处,而若要将物品卸除于托盘本体,则只能由装卸工人凭借手工实现,不仅效率低,而且投入人力多,工人劳动强度大。0004 本申请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检索,然而在已公开的中外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中均未。

10、见诸得以消除前述不足的技术启示,并且既未闻也未目睹有业界获得成功的报道和实际的托盘产品。0005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积极而有益的设计,并且在严格的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请人企业内部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下面所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发明内容0006 本发明的首要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体现使用中的灵活性而藉以减轻工人的装卸作业强度并且提高作业效率的托盘。0007 本发明的另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保障理想的强度而藉以增进抗挠屈程度并延长使用寿命的托盘。0008 本发明的又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益于避免打滑而藉以确保安全性的托盘。0009 为体现完成本发明的首要任务。

11、,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托盘,包括吹制获得的并且由结构相同的第一、第二盘瓣彼此结合为一体而构成的形状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托盘本体,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盘瓣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从第一盘瓣的一侧延伸至另一说 明 书CN 102407967 ACN 102407970 A 2/4页4侧的并且突起于第一盘瓣的表面的第一承物凸台,相邻第一承物凸台之间构成为第一铲臂插槽;在所述第二盘瓣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从第二盘瓣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并且突起于第二盘瓣的表面的第二承物凸台,相邻第二承物凸以之间构成为第二铲臂插槽,其中,所述的第一、第二承物凸台彼此对应,而所述的第一、第二铲臂插槽相互对应。0010 为体现完。

12、成本发明的另一任务,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第一承物凸台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以间隔状态各构成有突起于第一承物凸台的侧表面的第一增强突缘,所述的第二承物凸台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同样以间隔状态构成有突起于第二承物凸台的侧表面的第二增强突缘1211。0011 为体现完成本发明的还有一个任务,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的第一承物凸台的顶表面构成有第一防滑突缘,在所述的第二承物凸台的顶表面构成有第二防滑突缘。0012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托盘本体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的第一、第二铲臂插槽之间部位构成有补强突缘,该补强突缘与所述第一铲臂插槽的彼此对应的槽壁连接,并且还与所述第二铲臂槽的彼此对。

13、应的槽壁连接。0013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相邻第一承物凸台上的所述第一增强突缘的位置是彼此对应的,而所述的相邻第二承物凸台上的所述第二增强突缘的位置是彼此对应的。0014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相邻第一承物凸台上的所述第一增强突缘的位置是彼此错开的,而所述的相邻第二承物凸台上的所述第二增强突缘的位置是彼此错开的。0015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铲臂插槽的宽度和深度是彼此相同的。0016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铲臂插槽的两端的槽口部位并且位于第一铲臂插槽的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构成有一第一补强凹坑,而在所述的第二铲。

14、臂插槽的两端的槽口部位并且同样位于第二铲臂插槽的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构成有一第二补强凹坑,第一、第二补强凹坑彼此对应。0017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补强突缘的横截面形状大体上呈H形。0018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防滑突缘和第二防滑突缘为条状、浮点状或者条状与浮点状相结合的防滑突缘。0019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在构成托盘本体的第一盘瓣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突起于第一盘瓣的表面的第一承物凸台,且相邻承物凸台之间构成为第一铲臂插槽;在构成托盘本体的第二盘瓣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同样突起于第二盘瓣的表面的第二承物凸台,且相邻承物凸台之间构成为第二铲臂插槽,因此,。

15、能满足铲车的铲臂插入第一铲臂插槽或第二铲臂插槽的灵活选择要求,既可以由铲车使托盘本体连同堆垛在托盘本体上的货物从一处转移至另一处,又可以依需将托盘本体上的货物在与托盘本体分离的状态下从一处转移至另一处,能减轻工人装卸的劳动强度和提高货物的转移效率。附图说明说 明 书CN 102407967 ACN 102407970 A 3/4页50020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图。0021 图2为图1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22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

16、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0023 敬请参见图1和图2,给出的托盘本体1是由塑料吹制获得的结构相同的并且彼此结合为一体的形状均为正方体(但也可以是长方体)的第一、第二盘瓣11、12构成的,在第一盘瓣11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从第一盘瓣11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并且突起于第一盘瓣11的表面的第一承物凸台111,相邻第一承物凸台111之间构成有空腔(也可称槽),藉由该空腔构成为第一铲臂插槽112,在第一承物凸台11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壁体上(侧壁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第一增强突缘1111,藉由第一增强突缘1111使第一承物凸台11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壁体构成。

17、为凹凸相间的起伏形状。相邻第一承物凸台111的长度方向的侧壁上的第一增强突缘1111的位置既可以彼此相对应,也可以相互错开,本实施例选择前者。也就是说,对于相邻第一承物凸台111的彼此面对面的侧壁上的第一增强突缘1111既可彼此对应,也可彼此错开。所述的彼此相对应是指一个第一承物凸台111的侧壁上的第一增强突缘1111的凸出部位与相邻的第一承物凸台111的第一增强突缘1111的凸出部位相对应,而凹入部位与凹入部位相对应,所谓的错开是指一个第一承物凸台111的侧壁上的第一增强突缘1111的凸出部位与相邻的第一承物凸台111的侧壁上的第一增强突缘1111之间的凹入部位相对应,彼此形成犬牙交错关系。。

18、由图1所示,在前述的第一铲臂插槽1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端口部位并且位于第一铲臂插槽112的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各构成有朝向第二盘瓣12的方向凹陷的第一补强凹坑1121。0024 在前述的第二盘瓣12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从第二盘瓣12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并且突起于第二盘瓣12的表面的第二承物凸台121,相邻第二承物凸台121之间构成有空腔(也可称槽),藉由该空腔构成为第二铲臂插槽122,在第二承物凸台12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侧壁上以间隔状态构成有第二增强突缘1211,藉由第二增强突缘1211使第二承物凸台12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壁体构成为凹凸相间的起伏形状。相邻第二承物凸台121的长度方向的侧壁上的。

19、第二增强突缘1211的位置既可以彼此相对应,也可以相互错开,本实施例选择前者。这里所讲的彼此相对应和相互错开如同对第一增强突缘1111的描述。由图2所示,在前述的第二铲臂插槽12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端口部位并且位于第二铲臂插槽122的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各构成有朝向第一盘瓣11的方向凹陷的第二补强凹坑1221,该第二补强凹坑1221与第一补强凹坑1121相对应。藉由第一、第二补强凹坑1121、1221的配合而可显著地增强第一、第二铲臂插槽112、122的槽口部位的强度,并且可避免在使用中出现龟裂情形。前述的第一、第二增强突缘1111、1211的不言而喻的功用可以极致地分别提高第一、第二承物凸台1。

20、11、121的强度。又,第一、第二铲臂插槽112、122的宽度和深度是彼此相同的。0025 请继续见图1和图2,在对应于前述的第一、第二铲臂插槽112、122之间的部位,也说 明 书CN 102407967 ACN 102407970 A 4/4页6即在相邻的第一承物凸台111的底部和相邻的第二承物凸台121的底部之间,更确切地讲在前述的第一、第二盘瓣11、12彼此贴合(接合)的部位构成有横截面形状大体上呈H形的补强突缘13,该补强突缘13与第一铲臂插槽112的彼此面对面的槽壁的底部连接(衔接),并且还与第二铲臂插槽122的彼此面对面的槽壁的底部连接(衔接),具体可参见图2。又,各补强突缘13。

21、的中部构成有一中空的柱状体,补强突缘13能使托盘本体1体现出极致的强度,使托盘本体1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并且承重量可以增加。0026 优选地,在前述的第一承物凸台111的顶表面构成有第一防滑突缘1112,而在第二承物凸台121的顶表面(即图1和图2所示位置状态的底表面,如果将托盘本体1翻转180,则为顶表面)构成有第二防滑突缘1212,第一、第二防滑突缘1112、1212均可以是条状的防滑突缘,也可以是浮点状的防滑突缘,还可以是图案、文字、数字、字母、卡通或者其结合的表现形式构成为防滑突缘。0027 前述的托盘本体1的材料为高强度塑料,高强度塑料如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前述的第一、第二铲臂插槽1。

22、12、122的深度也即第一、第二承物凸台111、121的高度均为1.5-6,而第一、第二铲臂插槽112、122的宽度也即相邻第一承物凸台111之间的间距以及相邻第二承物凸台121之间的间距离应当满足到普通的铲车的铲车臂的宽度要求。0028 使用本发明时,在目前图1和图2所示的位置状态下,将货物堆垛于第一盘瓣11的第一承物凸台111上,铲车的铲车臂从第二铲臂插槽122插入(从位于中部的一对第二铲臂插槽122插入),从而可将托盘本体1连同货物移运至所需场所,或就地堆垛。当要仅将托盘本体1上的货物移动时,则将铲车的铲车臂从图示状态的第一铲臂插槽112插入即可,因而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完全可以体现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所述的技术效果。说 明 书CN 102407967 ACN 102407970 A 1/1页7图1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07967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输送;包装;贮存;搬运薄的或细丝状材料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