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控电流源控制器.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1672121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7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840921.9

申请日:

2014.12.25

公开号:

CN104656731A

公开日:

2015.05.27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5F 1/56申请日:20141225|||公开

IPC分类号:

G05F1/56; H02J7/00

主分类号:

G05F1/56

申请人:

延锋伟世通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其钰

地址:

200233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路192号1号楼201-27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1128

代理人:

严新德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控电流源控制器,它包括一压控电流源电路;所述压控电流源电路包括电压控制部分、电流放大部分以及辅助电路部分;所述电压控制部分用于为控制器提供电压,并维持电压的稳定;所述电流放大部分用于放大电路的低电流。本发明的压控电流源控制器,它受温度影响小,具有很强的温度免疫能力,适用于温度变化的环境;该电路精度高,对噪音抑制能力强;具有较高充电性能,且成本低廉。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压控电流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压控电流源电路;所述压控电流源电路包括电压控制部分、电流放大部分以及辅助电路部分;
所述电压控制部分用于为控制器提供电压,并维持电压的稳定;
所述电流放大部分用于放大电路的低电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控电流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控制部分设置有一直流电源V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9;所述直流电源V1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及基极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有一交流电源V2以及一电阻R2;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Q4的发射极连接端连接有一电阻R1;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与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与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的连接端连接有一电阻R3以及一电容C1;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有一补偿电压V3;所述补偿电压V3、所述交流电源V2以及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并接地。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控电流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放大部分包括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三极管Q8、三极管Q10、三极管Q11、三极管Q12;所述三极管Q5、Q6、Q10的发射极连接于直流电源V1的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5、Q6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5、Q6的基极连接端与所述三极管Q5、Q7的集电极连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有一电阻R4;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直流电源V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是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4的连接端与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4的连接端连接有一电阻R7;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7、Q8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7、Q8的发射极的连接端连接有一电阻R6;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有一电容C2;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连接有一电阻R8;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有一电阻R9;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连接有一电阻R5;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12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有一电阻R10;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1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8、R9的连接端相接;所述三极管Q11的发射极接地。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控电流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路部分包括一电阻Rload、一电容C3;所述电阻Rload、电容C3一端分布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12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load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相连接并接地。

说明书

说明书压控电流源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镍氢电池充电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压控电流源控制器。
背景技术
镍氢电池充电回路在车载的应用,需要控制参数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镍氢电池的充电电流大小。目前常用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有以下几种。
1、专用电池充电回路。目前市面上专用电池充电回路以专用的电池充电IC为主,但是这类电池充电IC大都针对是常温充电回路。随着温度的不断变化,电池充电IC受到温度的影响较大,在温度影响下,电池充电IC的充电性能将受到很大的限制,以至于这类电池充电IC很难适应车载的复杂环境。
2、专用集成芯片充电回路。目前市面上专用集成芯片充电回路以恒流电路方案为主。与传统的专用电池充电回路的应用相比,它是通过先开关电源恒压,然后再恒流。这类的恒流电路配合电池充电算法,可以达到很高的性能,但这类专用集成芯片充电回路的缺点是芯片的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控电流源控制器,它适用于温度变化的环境,具有较高充电性能,且成本低。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压控电流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压控电流源电路;所述压控电流源电路包括电压控制部分、电流放大部分以及辅助电路部分;
所述电压控制部分用于为控制器提供电压,并维持电压的稳定;
所述电流放大部分用于放大电路的低电流。
下面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解释。
所述电压控制部分设置有一直流电源V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9;所述直流电源V1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及基极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有一交流电源V2以及一电阻R2;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Q4的发射极连接端连接有一电阻R1;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与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与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的连接端连接有一电阻R3以及一电容C1;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有一补偿电压V3;所述补偿电压V3、所述交流电源V2以及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并接地。
所述电流放大部分包括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三极管Q8、三极管Q10、三极管Q11、三极管Q12;所述三极管Q5、Q6、Q10的发射极连接于直流电源V1的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5、Q6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5、Q6的基极连接端与所述三极管Q5、Q7的集电极连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有一电阻R4;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直流电源V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是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4的连接端与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4的连接端连接有一电阻R7;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7、Q8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7、Q8的发射极的连接端连接有一电阻R6;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有一电容C2;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连接有一电阻R8;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有一电阻R9;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连接有一电阻R5;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12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有一电阻R10;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1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8、R9的连接端相接;所述三极管Q11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辅助电路部分包括一电阻Rload、一电容C3;所述电阻Rload、电容C3一端分布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12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load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相连接并接地。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的压控电流源控制器,它受温度影响小,具有很强的温度免疫能力,适用于温度变化的环境;该电路精度高,对噪音抑制能力强;具有较高充电性能,且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 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压控电流源电路的电路图。
其中:1 电压控制部分;2 电流放大部分、3辅助电路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压控电流源控制器,它包括一压控电流源电路;所述压控电流源电路包括电压控制部分1、电流放大部分2、辅助电路部分3。
电压控制部分1用于为控制器提供电压,并维持电压的稳定。
电压控制部分1设置有一直流电源V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9。其中所述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9作为电压控制部分1的放大电路。具体的:直流电源V1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及基极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有一交流电源V2以及一电阻R2;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Q4的发射极连接端连接有一电阻R1;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与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与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的连接端连接有一电阻R3以及一电容C1;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有一补偿电压V3;所述补偿电压V3、所述交流电源V2以及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并接地。
对于电压控制部分1,交流电源V2是用来控制电流大小的电压,所述三极管Q1、Q2对管连接和三极管Q3、Q4对管连接时,要保证三极管Q1、Q2基级电流相等。所述电阻R3用来控制负载电流大小。所述补偿电压V3用来提高电压较小情况下,电流精度,通过软件补偿随温度变化而带来的三极管Q1、Q2基级和发射级产生变化的电压。电容C1、电阻R2用来构成负反馈回路。
电流放大部分2用于放大电路的低电流。
电流放大部分2包括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三极管Q8、三极管Q10、三极管Q11、三极管Q12。所述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三极管Q8、构成放大电路。所述三极管Q5、Q6、Q10的发射极连接于直流电源V1的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5、Q6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5、Q6的基极连接端与所述三极管Q5、Q7的集电极连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有一电阻R4;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直流电源V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是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4的连接端与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4的连接端连接有一电阻R7;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7、Q8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7、Q8的发射极的连接端连接有一电阻R6;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有一电容C2;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连接有一电阻R8;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有一电阻R9;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连接有一电阻R5;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12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有一电阻R10;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1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8、R9的连接端相接;所述三极管Q11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三极管Q5、Q6对管连接和三极管Q7、Q8对管连接时,要保证所述三极管Q5、Q6基级电压相等,调整电阻R4、电阻R5比例关系,就可以调整线性调节负载电流的大小。所述电容C2、电阻R7构成负反馈回路。
辅助电路部分3包括一电阻Rload、一电容C3;所述电阻Rload、电容C3一端分布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12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load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相连接并接地。
应当指出,对于经充分说明的本发明来说,还可具有多种变换及改型的实施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仅仅作为本发明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总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包括那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以及改型。

压控电流源控制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压控电流源控制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压控电流源控制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压控电流源控制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控电流源控制器.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控电流源控制器,它包括一压控电流源电路;所述压控电流源电路包括电压控制部分、电流放大部分以及辅助电路部分;所述电压控制部分用于为控制器提供电压,并维持电压的稳定;所述电流放大部分用于放大电路的低电流。本发明的压控电流源控制器,它受温度影响小,具有很强的温度免疫能力,适用于温度变化的环境;该电路精度高,对噪音抑制能力强;具有较高充电性能,且成本低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控制;调节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