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1671346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7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61048.4

申请日:

2011.09.02

公开号:

CN102416735A

公开日:

2012.04.1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32B 27/02申请日:20110902|||公开

IPC分类号:

B32B27/02; B32B27/12; B32B27/18; B32B33/00; D03D15/00; D03D13/00; D02G3/04; D02G3/12; D04H1/435(2012.01)I; D04H1/46(2012.01)I; D04H1/70(2012.01)I; D06M11/44; D06M13/268(2006.01)

主分类号:

B32B27/02

申请人:

福建省百凯经编实业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阿斌

地址:

362241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龙湖镇枫林工业区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透气透湿、吸湿透气差、抗紫外线差、舒适性较差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不仅使得该面料满足其特殊抗紫外线防辐射的需要,其特殊的分层涂覆型结构织物也同时能实现面料优良的透气透湿、吸湿透气、防静电防辐射抗紫外线、舒适性优良的性能。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 其特征在于 : 底层为机织物, 经纱为竹纤维、 聚 乳酸纤维、 牛奶蛋白纤维、 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 1.5 :
2: 5 : 1: 2、 重量比为 24 : 23 : s 49 : 48, 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 58~65N 的整经、 浆纱、 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 22 、 捻系数为 436 的纱线 ; 纬纱为竹纤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牛奶蛋白纤维、 抗起球中空甲壳素纤维分 别按照细度比为 2.5 : 1.5 : 2: 1、 重量比为 23 : 24 : 48 : 49, 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 67~85N 的 s 整经、 浆纱、 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 20 、 捻系数为 466 的纱线 ; 在该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 -3 每隔 6 ~ 8mm 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 1.32×10 欧· 厘米的 16 根合股超高支纱线 ; 经向 密度为 1050 根 /10cm, 纬向密度为 997 根 /10cm, 平方米重 65 克 ; 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 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 提花针奇数 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 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 ; 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列编 织、 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 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 原料纱线由体 -4 积电阻率为 1.26×10 欧·厘米、 细度为 12D 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 1.26×10-6 欧·厘 米、 细度为 8D 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
3: 5 : 5 混纺而成 ; 外层为无纺织物, 将聚酯、 聚丙烯、 苯并咪唑、 聚芳烯烃、 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 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 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 0.4mm, 孔径为 4um, 然后将中空 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 44 : 56 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 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 形成薄毡网, 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 0.11mm~0.12mm 的毡网, 通过针刺 机对毡网进行针刺, 使纤维丝进行 3 ~ 5 次充分互相联结, 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 分相, 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 然后用纯净水 6 ~ 8 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 再通过含 有中和溶液处理, 干燥, 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 1150 ~ 1200℃加热处理 15 ~ 18 分钟进行烧结 ; 其中底层、 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 在交织连接前将底层、 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 : 一、 将 6.0 克 4, 4’ - 二氨基二苯醚和 1
4: 48 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匀混合, 保持温度 在 65℃进行均匀搅拌 20 分钟, 加入 18.0 克氢氧化镁粉体, 采用转速为 150000r/min 的高速 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 45min, 加入 4.18 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 65℃温度下搅拌反应 35 分 钟, 冷却 5 分钟, 静置 4 小时, 过滤, 干燥, 得到阻燃粉末 ; 二、 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 均匀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 中间层和 外层的织物上。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 其特征在于 : 底层机织 -3 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 6.5mm 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 1.32×10 欧·厘米的 16 根合 股超高支纱线。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 其特征在于 : 底层机织 -3 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 7mm 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 1.32×10 欧·厘米的 16 根合股 超高支纱线。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4 所述的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 其特征在于 : 底层 -3 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 7.5mm 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 1.32×10 欧·厘米的 16 根合股超高支纱线。

说明书


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高级纺织面料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复合面料织物, 尤其是涉及一 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
     背景技术 目前, 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 致使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到达地面的辐射量增多, 而紫 外线的过多照射严重的影响着人体的健康。随着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的不断提高, 紫外线 的防护问题逐渐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人们对织物和各种防护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 织物具有各种功能性 ; 要求各种防护用品除具有其应具有的防护功能外, 还应个性化, 能适 合人们对美观的要求。因此有人将具有反射紫外线功能的纤维织成布, 这种织物就具有了 抗紫外线的性能, 但是这种处理方式, 对纺织过程和设备都有影响, 并且成本高, 因此到目 前为止, 国内尚未见到工业化产品。 也有人在聚合物表面镀一层金属膜, 来改变其抗紫外线 性能, 但这种方式制得的材料手感欠佳, 外观单一, 并且由于金属涂层具有不耐腐蚀、 易失 去反光特性、 易导热的缺点, 所以在使用范围上受到限制, 难以大量推广。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是一种不可视电磁波, 按波长分为 UVA、 UVB、 UVC 三种。随着大 气臭氧层的破坏, 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 UVA、 UVB 到达地面的能量加大, 如人们受这一波段 紫外线辐射后皮肤会迅速老化、 皮肤肿胀或起水疱, 甚至患红斑狼疮和皮癌, 被称为隐形杀 手。专家实验证明, 日光性角化病 20%可发展成皮癌, 如何改变生态环境, 防止紫外线 UVB、 UVA 的辐射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的热点。另外, 由于夏日高温也会给人带来各种疾病, 高温主 要来自可见光、 近红外线, 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了一个世界难题。
     在 现 有 技 术 中, 许 多 专 利 文 献 均 对 此 作 了 报 导 和 研 究, 如 JP4333661, JP-4-289268, JP-5-9871, JP-5-179568 等等, 这些专利可分为二大系列, 一是将反射剂和吸 收剂混入纤维中制成防紫外纤维, 二是将吸收剂等用涂层法涂在织物上, 这二种方法均存 在纤维制品永远透过率较大, 效果较差以及牢度不好, 手感较差等弊病, 因而不能成为品质 优良的服装面料。
     目前, 在皮革、 丝绸、 软织物表面上印花的传统方法很多, 产品款式也多。传统产 品的制作相当复杂, 从描黑稿、 制版、 印花、 干燥、 汽蒸、 固化、 平洗、 干燥定型等缺一不可, 在 这些程序中只要有一个程序上出了差错, 产品即变成了次品, 甚至是成了废品, 且成品经与 大自然环境接触及水洗等, 造成褪色快而破坏了原有的图案, 且产品的颜色固定, 给人以呆 滞、 迟钝的感觉。再加上制造的全过程造成的三废相当严重, 破坏了大自然生态环境。
     众所周知, 传统的棉针织面料由于其存在易起皱变形、 易褪色、 易缩水及不耐磨等 缺陷 ; 而一般尼龙针织面料触感较硬、 吸湿透气性能差。
     Supple 是杜邦公司特别开发的集棉制品的柔软、 顺滑触感和尼龙的高强度和耐 久性于一体的纤维, 它具有以下特性 : ①曲折刚性低于羊毛、 涤纶和棉等大多数纤维, 具有 棉一般的手感和柔顺 ; ②吸湿性好, 在化纤中仅次于粘胶 ; ③质量轻, 强度和耐磨性超过涤 纶; ④弹性恢复仅次于羊毛和腈纶, 优于其它化纤 ; ⑤制成的服装不易起皱、 不缩水、 不变
     形、 易干燥、 易保养 ; ⑥染色性能较好, 不易褪色等。
     已 报 道 聚 苯 并 双 噁 唑 (PBO) 纤 维 和 聚 双 咪 唑 用 于 耐 切 割、 防 钉 勾 挂 (spike resistant) 或 防 弹 纤 维。 总 的 参 见 美 国 专 利 申 请 2005/0003727、 PCT 专 利 申 请 WO2005002376、 WO2004018754 和 WO2005/001373。
     美国专利申请 2003/0228812 公开了聚苯并咪唑 (PBI) 和 PBO 纤维在防护服装中 的用途。PCT 专利申请 WO2004023909 公开了聚苯并咪唑和聚 ( 对亚苯基苯并双噁唑 ) 纤 维和长丝在织物中的用途。多个专利和专利申请报道了芳族聚酰胺纤维与 PBO 纤维的混 合物。参见美国专利申请 2005/0065146、 2003/0228821 和 2003/0203690 以及美国专利 5,233,821、 6,624,096 和 6,914,022。此外, 在市售织物中聚苯并咪唑纤维普遍与芳族聚酰 胺共混。但是, 上述聚苯并咪唑为聚联苯并咪唑 (polybibenzimidazole) 聚合物且不是刚 性棒状聚合物。因此, 与刚性棒状聚合物相比, 该纤维强度低。
     耐热阻燃防护服装已被消防队员、 应急人员、 军人和竞赛人员用来挽救生命并降 低由于火和其他热事件引起的伤害。虽然聚苯双噁唑纤维具有高强度和优良的阻燃性, 但 由该纤维制备的织物和服装非常易受紫外 (UV) 线的影响, 导致纤维强度严重降低, 因此危 害织物和服装的耐用性。 还希望将聚吡啶并双咪唑纤维结合到织物和服装中以利用该纤维 优异的阻燃和高强度。因此, 需要一种包含耐紫外线的聚苯并双噁唑和聚吡啶并双咪唑纤 维的织物, 由此作为服装的外层面料更耐用, 同时提供优异的阻燃性。 迄今为止, 已经有大量的方法用来制造可清洁的和耐液体的织物, 以便使其在可 能发生液体沾污的环境中更加有用。 乙烯基涂层织物由于相对易清洁和相当低的成本而被 最广泛地应用于这些用途中。 这些织物一般通过在稀松型织物 (open scrim-type fabric) 上应用乙烯基涂层而制造, 且该乙烯基表面形成外表面或与使用者接触的表面。 然而, 此乙 烯基涂层织物一般触摸起来有点硬, 因此缺少某些使用环境所期望的外观和触感, 这些环 境是例如汽车、 餐馆、 疗养院、 和类似的需要令使用者的触觉和视觉满意的环境。 此外, 乙烯 基能够令使用者的皮肤不舒服, 并且由于它形成一个连续的、 不透气的表面, 它能引起使用 者与座椅之间汗水的积聚。 此外, 乙烯基表面可以变得非常热, 并且不舒适或者甚至在一些 情况下坐在上面会感到痛苦。
     表面层压织物已被用于增强织物的美观性, 但是由于一般在层压膜与织物本身之 间的分离性粘合, 这些产品在长期使用后趋于剥离、 开裂、 和脱层。这样的层压产品也缺乏 标准的室内装饰物一般期望的触感。 此外, 当应用氟化物防污处理剂时, 防液体渗透膜或涂 层对织物基层的粘合更困难, 因为此组合物本质上趋于排斥所应用的涂层。
     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材料的许多缺点的同时, 已发现用目前方法生产的织物的柔 韧性和可挠性未达到一些最终应用的最佳化要求, 尤其是例如复杂形状的运输工具座椅构 造或类似物的应用。( 尽管以上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汽车和卡车, 本文所用的术语 “运输 工具座椅” 是要包括所有类型交通工具的座椅或者其它表面区域, 这些交通工具包括但不 限于船、 飞机、 直升机、 自行车和摩托车、 火车、 例如拖拉机、 推土机的机械、 和类似物 )。
     为获得具有一些上述所需特性的织物, 已经开发的一种方法在由 DeMott 等人于 2001 年 5 月 23 日提交的共同转让、 共同未决的美国专利申请第 09/864,461 号中说明, 该申 请是于 2000 年 7 月 25 日提交的共同未决的美国专利申请第 09/625,474 号的部分继续, 美 国专利申请第 09/625,474 号是于 1999 年 4 月 6 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第 09/286,797 号,
     并于 2000 年 10 月 24 日授权给 Kimbrell, Jr. 等人的美国专利第 6,136,730 号的继续, 美 国专利第 6,136,730 号是于 1997 年 2 月 12 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第 08/799,790 号, 并于 1999 年 5 月 4 日授权给 Kimbrell, Jr. 等人的美国专利第 5,899,783 号的部分继续。这些 文献全部在本文引入作为参考。
     为使织物获得长期紫外线 ( 即, UV) 稳定性是多种室内和室外应用欲解决的问题, 例如, 横幅, 标志, 壁布, 土工织物, 和汽车及船泊内部织物。
     使织物获得长期 UV 稳定性的一种方法是在纤维合成中将 UV 稳定剂加到单个的纤 维中。然而, 直接加到纤维中的 UV 稳定剂的量受到例如纤维组成, 纤维厚度, 纤维材料中的 溶解度, 和与纤维材料的相容性中的一种或多种因素的限制。此外, 将大量的 UV 稳定剂加 到纤维中会物理弱化纤维, 并且在某些情况下, UV 稳定剂不能经受制造纤维的加工条件。 例 如, UV 线稳定剂不能经受在制造熔喷无纺织物中通常所用的高温。
     使织物获得稳定性的另一种方法是在纤维或织物上将 UV 线稳定剂涂覆成基本上 均匀的纤维涂层 ( 例如, 通过饱和涂覆或喷涂 )。 然而, 为获得长期 UV 稳定性而在纤维表面 上应用的相对大量 UV 稳定剂会使性能发生变化, 例如, 后来涂层 ( 例如, 油墨 ) 的表面能和 粘合性发生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 克服现有 技术中的不透气透湿、 吸湿透气差、 抗紫外线差、 舒适性较差的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 设计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 不仅使得该面料满足其特殊抗紫外线防辐射的需 要, 其特殊的分层涂覆型结构织物也同时能实现面料优良的透气透湿、 吸湿透气、 防静电防 辐射抗紫外线、 舒适性优良的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
     本发明的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 其特征在于 : 底层为机织物, 经纱为 竹纤维、 聚乳酸纤维、 牛奶蛋白纤维、 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 1.5 ∶ 2.5 ∶ 1 ∶ 2、 重 量比为 24 ∶ 23 ∶ 49 ∶ 48, 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 58 ~ 65N 的整经、 浆纱、 穿筘混纺成英支 数为 22s、 捻系数为 436 的纱线 ; 纬纱为竹纤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牛奶蛋白纤维、 抗 起球中空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 2.5 ∶ 1.5 ∶ 2 ∶ 1、 重量比为 23 ∶ 24 ∶ 48 ∶ 49, 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 67 ~ 85N 的整经、 浆纱、 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 20s、 捻系数为 466 的纱 线; 在该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 6 ~ 8mm 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 1.32×10-3 欧· 厘 米的 16 根合股超高支纱线 ; 经向密度为 1050 根 /10cm, 纬向密度为 997 根 /10cm, 平方米重 65 克 ;
     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 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 提花针 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 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 ; 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 列编织、 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 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 原料纱 -4 线由体积电阻率为 1.26×10 欧·厘米、 细度为 12D 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 1.26×10-6 欧·厘米、 细度为 8D 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 3.5 ∶ 5 混纺而成 ;
     外层为无纺织物, 将聚酯、 聚丙烯、 苯并咪唑、 聚芳烯烃、 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 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 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 0.4mm, 孔径为 4um, 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 44 ∶ 56 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 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 行梳理形成薄毡网, 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 0.11mm ~ 0.12mm 的毡网, 通 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 使纤维丝进行 3 ~ 5 次充分互相联结, 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 加热热分相, 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 然后用纯净水 6 ~ 8 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 再 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 干燥, 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 1150 ~ 1200℃加 热处理 15 ~ 18 分钟进行烧结 ;
     其中底层、 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 在交织连接前将 底层、 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 :
     一、 将 6.0 克 4, 4’ - 二氨基二苯醚和 14.48 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匀混合, 保持温 度在 65℃进行均匀搅拌 20 分钟, 加入 18.0 克氢氧化镁粉体, 采用转速为 150000r/min 的高 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 45min, 加入 4.18 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 65℃温度下搅拌反应 35 分钟, 冷却 5 分钟, 静置 4 小时, 过滤, 干燥, 得到阻燃粉末 ;
     二、 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 均匀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 中间 层和外层的织物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
     底层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 6.5mm 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 1.32×10-3 欧·厘米的 16 根合股超高支纱线。
     底层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 7mm 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 1.32×10-3 欧·厘米的 16 根合股超高支纱线。
     底层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 7.5mm 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 1.32×10-3 欧·厘米的 16 根合股超高支纱线。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 1 :
     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 其特征在于 : 底层为机织物, 经纱为竹纤维、 聚乳酸纤维、 牛奶蛋白纤维、 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 1.5 ∶ 2.5 ∶ 1 ∶ 2、 重量比为 24 ∶ 23 ∶ 49 ∶ 48, 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 58 ~ 65N 的整经、 浆纱、 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 22s、 捻系数为 436 的纱线 ; 纬纱为竹纤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牛奶蛋白纤维、 抗起球中空 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 2.5 ∶ 1.5 ∶ 2 ∶ 1、 重量比为 23 ∶ 24 ∶ 48 ∶ 49, 经过络 s 筒拉伸张力为 67 ~ 85N 的整经、 浆纱、 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 20 、 捻系数为 466 的纱线 ; 在该 -3 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 6mm 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 1.32×10 欧·厘米的 16 根 合股超高支纱线 ; 经向密度为 1050 根 /10cm, 纬向密度为 997 根 /10cm, 平方米重 65 克 ;
     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 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 提花针 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 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 ; 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 列编织、 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 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 原料纱 -4 线由体积电阻率为 1.26×10 欧·厘米、 细度为 12D 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 1.26×10-6 欧·厘米、 细度为 8D 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 3.5 ∶ 5 混纺而成 ;
     外层为无纺织物, 将聚酯、 聚丙烯、 苯并咪唑、 聚芳烯烃、 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 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 0.4mm, 孔径为 4um, 然后将 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 44 ∶ 56 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 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 行梳理形成薄毡网, 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 0.11mm ~ 0.12mm 的毡网, 通 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 使纤维丝进行 3 ~ 5 次充分互相联结, 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 加热热分相, 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 然后用纯净水 6 ~ 8 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 再 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 干燥, 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 1150 ~ 1200℃加 热处理 15 ~ 18 分钟进行烧结 ;
     其中底层、 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 在交织连接前将 底层、 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 :
     一、 将 6.0 克 4, 4’ - 二氨基二苯醚和 14.48 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匀混合, 保持温 度在 65℃进行均匀搅拌 20 分钟, 加入 18.0 克氢氧化镁粉体, 采用转速为 150000r/min 的高 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 45min, 加入 4.18 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 65℃温度下搅拌反应 35 分钟, 冷却 5 分钟, 静置 4 小时, 过滤, 干燥, 得到阻燃粉末 ;
     二、 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 均匀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 中间 层和外层的织物上。 实施例 2 :
     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 其特征在于 : 底层为机织物, 经纱为竹纤维、 聚乳酸纤维、 牛奶蛋白纤维、 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 1.5 ∶ 2.5 ∶ 1 ∶ 2、 重量比为 24 ∶ 23 ∶ 49 ∶ 48, 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 58 ~ 65N 的整经、 浆纱、 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 22s、 捻系数为 436 的纱线 ; 纬纱为竹纤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牛奶蛋白纤维、 抗起球中空 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 2.5 ∶ 1.5 ∶ 2 ∶ 1、 重量比为 23 ∶ 24 ∶ 48 ∶ 49, 经过络 s 筒拉伸张力为 67 ~ 85N 的整经、 浆纱、 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 20 、 捻系数为 466 的纱线 ; 在该 -3 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 6.5mm 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 1.32×10 欧·厘米的 16 根合股超高支纱线 ; 经向密度为 1050 根 /10cm, 纬向密度为 997 根 /10cm, 平方米重 65 克 ;
     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 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 提花针 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 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 ; 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 列编织、 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 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 原料纱 -4 线由体积电阻率为 1.26×10 欧·厘米、 细度为 12D 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 1.26×10-6 欧·厘米、 细度为 8D 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 3.5 ∶ 5 混纺而成 ;
     外层为无纺织物, 将聚酯、 聚丙烯、 苯并咪唑、 聚芳烯烃、 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 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 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 0.4mm, 孔径为 4um, 然后将 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 44 ∶ 56 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 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 行梳理形成薄毡网, 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 0.11mm ~ 0.12mm 的毡网, 通 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 使纤维丝进行 3 ~ 5 次充分互相联结, 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 加热热分相, 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 然后用纯净水 6 ~ 8 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 再 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 干燥, 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 1150 ~ 1200℃加 热处理 15 ~ 18 分钟进行烧结 ;
     其中底层、 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 在交织连接前将 底层、 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 :
     一、 将 6.0 克 4, 4’ - 二氨基二苯醚和 14.48 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匀混合, 保持温 度在 65℃进行均匀搅拌 20 分钟, 加入 18.0 克氢氧化镁粉体, 采用转速为 150000r/min 的高 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 45min, 加入 4.18 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 65℃温度下搅拌反应 35 分钟, 冷却 5 分钟, 静置 4 小时, 过滤, 干燥, 得到阻燃粉末 ;
     二、 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 均匀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 中间 层和外层的织物上。
     实施例 3 :
     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 其特征在于 : 底层为机织物, 经纱为竹纤维、 聚乳酸纤维、 牛奶蛋白纤维、 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 1.5 ∶ 2.5 ∶ 1 ∶ 2、 重量比为 24 ∶ 23 ∶ 49 ∶ 48, 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 58 ~ 65N 的整经、 浆纱、 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 22s、 捻系数为 436 的纱线 ; 纬纱为竹纤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牛奶蛋白纤维、 抗起球中空 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 2.5 ∶ 1.5 ∶ 2 ∶ 1、 重量比为 23 ∶ 24 ∶ 48 ∶ 49, 经过络 s 筒拉伸张力为 67 ~ 85N 的整经、 浆纱、 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 20 、 捻系数为 466 的纱线 ; 在该 -3 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 7mm 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 1.32×10 欧·厘米的 16 根 合股超高支纱线 ; 经向密度为 1050 根 /10cm, 纬向密度为 997 根 /10cm, 平方米重 65 克 ; 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 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 提花针 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 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 ; 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 列编织、 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 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 原料纱 -4 线由体积电阻率为 1.26×10 欧·厘米、 细度为 12D 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 1.26×10-6 欧·厘米、 细度为 8D 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 3.5 ∶ 5 混纺而成 ;
     外层为无纺织物, 将聚酯、 聚丙烯、 苯并咪唑、 聚芳烯烃、 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 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 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 0.4mm, 孔径为 4um, 然后将 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 44 ∶ 56 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 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 行梳理形成薄毡网, 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 0.11mm ~ 0.12mm 的毡网, 通 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 使纤维丝进行 3 ~ 5 次充分互相联结, 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 加热热分相, 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 然后用纯净水 6 ~ 8 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 再 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 干燥, 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 1150 ~ 1200℃加 热处理 15 ~ 18 分钟进行烧结 ;
     其中底层、 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 在交织连接前将 底层、 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 :
     一、 将 6.0 克 4, 4’ - 二氨基二苯醚和 14.48 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匀混合, 保持温 度在 65℃进行均匀搅拌 20 分钟, 加入 18.0 克氢氧化镁粉体, 采用转速为 150000r/min 的高 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 45min, 加入 4.18 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 65℃温度下搅拌反应 35 分钟, 冷却 5 分钟, 静置 4 小时, 过滤, 干燥, 得到阻燃粉末 ;
     二、 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 均匀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 中间 层和外层的织物上。
     实施例 4 :
     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 其特征在于 : 底层为机织物, 经纱为竹纤维、 聚乳酸纤维、 牛奶蛋白纤维、 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 1.5 ∶ 2.5 ∶ 1 ∶ 2、 重量比为
     24 ∶ 23 ∶ 49 ∶ 48, 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 58 ~ 65N 的整经、 浆纱、 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 22s、 捻系数为 436 的纱线 ; 纬纱为竹纤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牛奶蛋白纤维、 抗起球中空 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 2.5 ∶ 1.5 ∶ 2 ∶ 1、 重量比为 23 ∶ 24 ∶ 48 ∶ 49, 经过络 s 筒拉伸张力为 67 ~ 85N 的整经、 浆纱、 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 20 、 捻系数为 466 的纱线 ; 在该 -3 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 7.5mm 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 1.32×10 欧·厘米的 16 根合股超高支纱线 ; 经向密度为 1050 根 /10cm, 纬向密度为 997 根 /10cm, 平方米重 65 克 ;
     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 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 提花针 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 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 ; 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 列编织、 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 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 原料纱 -4 线由体积电阻率为 1.26×10 欧·厘米、 细度为 12D 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 1.26×10-6 欧·厘米、 细度为 8D 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 3.5 ∶ 5 混纺而成 ;
     外层为无纺织物, 将聚酯、 聚丙烯、 苯并咪唑、 聚芳烯烃、 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 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 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 0.4mm, 孔径为 4um, 然后将 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 44 ∶ 56 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 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 行梳理形成薄毡网, 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 0.11mm ~ 0.12mm 的毡网, 通 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 使纤维丝进行 3 ~ 5 次充分互相联结, 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 加热热分相, 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 然后用纯净水 6 ~ 8 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 再 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 干燥, 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 1150 ~ 1200℃加 热处理 15 ~ 18 分钟进行烧结 ;
     其中底层、 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 在交织连接前将 底层、 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 :
     一、 将 6.0 克 4, 4’ - 二氨基二苯醚和 14.48 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匀混合, 保持温 度在 65℃进行均匀搅拌 20 分钟, 加入 18.0 克氢氧化镁粉体, 采用转速为 150000r/min 的高 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 45min, 加入 4.18 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 65℃温度下搅拌反应 35 分钟, 冷却 5 分钟, 静置 4 小时, 过滤, 干燥, 得到阻燃粉末 ;
     二、 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 均匀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 中间 层和外层的织物上。
     实施例 5 :
     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 其特征在于 : 底层为机织物, 经纱为竹纤维、 聚乳酸纤维、 牛奶蛋白纤维、 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 1.5 ∶ 2.5 ∶ 1 ∶ 2、 重量比为 24 ∶ 23 ∶ 49 ∶ 48, 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 58 ~ 65N 的整经、 浆纱、 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 22s、 捻系数为 436 的纱线 ; 纬纱为竹纤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牛奶蛋白纤维、 抗起球中空 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 2.5 ∶ 1.5 ∶ 2 ∶ 1、 重量比为 23 ∶ 24 ∶ 48 ∶ 49, 经过络 筒拉伸张力为 67 ~ 85N 的整经、 浆纱、 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 20s、 捻系数为 466 的纱线 ; 在该 -3 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 8mm 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 1.32×10 欧·厘米的 16 根 合股超高支纱线 ; 经向密度为 1050 根 /10cm, 纬向密度为 997 根 /10cm, 平方米重 65 克 ;
     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 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 提花针 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 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 ; 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 列编织、 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 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 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 1.26×10-4 欧·厘米、 细度为 12D 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 1.26×10-6 欧·厘米、 细度为 8D 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 3.5 ∶ 5 混纺而成 ;
     外层为无纺织物, 将聚酯、 聚丙烯、 苯并咪唑、 聚芳烯烃、 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 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 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 0.4mm, 孔径为 4um, 然后将 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 44 ∶ 56 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 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 行梳理形成薄毡网, 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 0.11mm ~ 0.12mm 的毡网, 通 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 使纤维丝进行 3 ~ 5 次充分互相联结, 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 加热热分相, 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 然后用纯净水 6 ~ 8 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 再 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 干燥, 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 1150 ~ 1200℃加 热处理 15 ~ 18 分钟进行烧结 ;
     其中底层、 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 在交织连接前将 底层、 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 :
     一、 将 6.0 克 4, 4’ - 二氨基二苯醚和 14.48 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匀混合, 保持温 度在 65℃进行均匀搅拌 20 分钟, 加入 18.0 克氢氧化镁粉体, 采用转速为 150000r/min 的高 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 45min, 加入 4.18 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 65℃温度下搅拌反应 35 分钟, 冷却 5 分钟, 静置 4 小时, 过滤, 干燥, 得到阻燃粉末 ;
     二、 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 均匀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 中间 层和外层的织物上。10

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16735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4.18CN102416735A*CN102416735A*(21)申请号 201110261048.4(22)申请日 2011.09.02B32B 27/02(2006.01)B32B 27/12(2006.01)B32B 27/18(2006.01)B32B 33/00(2006.01)D03D 15/00(2006.01)D03D 13/00(2006.01)D02G 3/04(2006.01)D02G 3/12(2006.01)D04H 1/435(2012.01)D04H 1/46(2012.01)D04。

2、H 1/70(2012.01)D06M 11/44(2006.01)D06M 13/268(2006.01)D06M 13/335(2006.01)D06M 13/192(2006.01)(71)申请人福建省百凯经编实业有限公司地址 362241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龙湖镇枫林工业区(72)发明人陈阿斌(54) 发明名称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57)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透气透湿、吸湿透气差、抗紫外线差、舒适性较差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不仅使得该面料满足其特殊抗紫外线防辐射的需要,其特殊的分层涂覆型结构织物也。

3、同时能实现面料优良的透气透湿、吸湿透气、防静电防辐射抗紫外线、舒适性优良的性能。(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8 页CN 102416745 A 1/1页21.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为机织物,经纱为竹纤维、聚乳酸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1.5:2.5:1:2、重量比为24:23:49:48,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586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2s、捻系数为436的纱线;纬纱为竹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牛奶蛋白纤维、抗起球中空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2.5:。

4、1.5:2:1、重量比为23:24:48: 49,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678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0s、捻系数为466的纱线;在该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68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3210-3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经向密度为1050根/10cm,纬向密度为997根/10cm,平方米重65克;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1.2610-4欧厘米、细度为12。

5、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1.2610-6欧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3.5:5混纺而成;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0.4mm,孔径为4um,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1mm0.12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然后用纯净水68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

6、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1200加热处理1518分钟进行烧结;其中底层、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在交织连接前将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一、将6.0克4,4-二氨基二苯醚和14.48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匀混合,保持温度在65进行均匀搅拌20分钟,加入18.0克氢氧化镁粉体,采用转速为150000r/min的高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45min,加入4.18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65温度下搅拌反应35分钟,冷却5分钟,静置4小时,过滤,干燥,得到阻燃粉末;二、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均匀喷涂三层阻燃粉。

7、末于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6.5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3210-3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7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3210-3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4.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7.5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3210-3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167。

8、35 ACN 102416745 A 1/8页3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属于一种高级纺织面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复合面料织物,尤其是涉及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背景技术0002 目前,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致使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到达地面的辐射量增多,而紫外线的过多照射严重的影响着人体的健康。随着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紫外线的防护问题逐渐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人们对织物和各种防护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织物具有各种功能性;要求各种防护用品除具有其应具有的防护功能外,还应个性化,能适合人们对美观的要求。因此有人将具有反射紫外线功能的纤维织成布,这种织物就具有了抗紫。

9、外线的性能,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对纺织过程和设备都有影响,并且成本高,因此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见到工业化产品。也有人在聚合物表面镀一层金属膜,来改变其抗紫外线性能,但这种方式制得的材料手感欠佳,外观单一,并且由于金属涂层具有不耐腐蚀、易失去反光特性、易导热的缺点,所以在使用范围上受到限制,难以大量推广。0003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是一种不可视电磁波,按波长分为UVA、UVB、UVC三种。随着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UVA、UVB到达地面的能量加大,如人们受这一波段紫外线辐射后皮肤会迅速老化、皮肤肿胀或起水疱,甚至患红斑狼疮和皮癌,被称为隐形杀手。专家实验证明,日光性角化病20可发展成皮。

10、癌,如何改变生态环境,防止紫外线UVB、UVA的辐射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的热点。另外,由于夏日高温也会给人带来各种疾病,高温主要来自可见光、近红外线,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了一个世界难题。0004 在现有技术中,许多专利文献均对此作了报导和研究,如JP4333661,JP-4-289268,JP-5-9871,JP-5-179568等等,这些专利可分为二大系列,一是将反射剂和吸收剂混入纤维中制成防紫外纤维,二是将吸收剂等用涂层法涂在织物上,这二种方法均存在纤维制品永远透过率较大,效果较差以及牢度不好,手感较差等弊病,因而不能成为品质优良的服装面料。0005 目前,在皮革、丝绸、软织物表面上印花的传。

11、统方法很多,产品款式也多。传统产品的制作相当复杂,从描黑稿、制版、印花、干燥、汽蒸、固化、平洗、干燥定型等缺一不可,在这些程序中只要有一个程序上出了差错,产品即变成了次品,甚至是成了废品,且成品经与大自然环境接触及水洗等,造成褪色快而破坏了原有的图案,且产品的颜色固定,给人以呆滞、迟钝的感觉。再加上制造的全过程造成的三废相当严重,破坏了大自然生态环境。0006 众所周知,传统的棉针织面料由于其存在易起皱变形、易褪色、易缩水及不耐磨等缺陷;而一般尼龙针织面料触感较硬、吸湿透气性能差。0007 Supple是杜邦公司特别开发的集棉制品的柔软、顺滑触感和尼龙的高强度和耐久性于一体的纤维,它具有以下特。

12、性:曲折刚性低于羊毛、涤纶和棉等大多数纤维,具有棉一般的手感和柔顺;吸湿性好,在化纤中仅次于粘胶;质量轻,强度和耐磨性超过涤纶;弹性恢复仅次于羊毛和腈纶,优于其它化纤;制成的服装不易起皱、不缩水、不变说 明 书CN 102416735 ACN 102416745 A 2/8页4形、易干燥、易保养;染色性能较好,不易褪色等。0008 已报道聚苯并双噁唑(PBO)纤维和聚双咪唑用于耐切割、防钉勾挂(spike resistant)或防弹纤维。总的参见美国专利申请2005/0003727、PCT专利申请WO2005002376、WO2004018754和WO2005/001373。0009 美国专利。

13、申请2003/0228812公开了聚苯并咪唑(PBI)和PBO纤维在防护服装中的用途。PCT专利申请WO2004023909公开了聚苯并咪唑和聚(对亚苯基苯并双噁唑)纤维和长丝在织物中的用途。多个专利和专利申请报道了芳族聚酰胺纤维与PBO纤维的混合物。参见美国专利申请2005/0065146、2003/0228821和2003/0203690以及美国专利5,233,821、6,624,096和6,914,022。此外,在市售织物中聚苯并咪唑纤维普遍与芳族聚酰胺共混。但是,上述聚苯并咪唑为聚联苯并咪唑(polybibenzimidazole)聚合物且不是刚性棒状聚合物。因此,与刚性棒状聚合物相比。

14、,该纤维强度低。0010 耐热阻燃防护服装已被消防队员、应急人员、军人和竞赛人员用来挽救生命并降低由于火和其他热事件引起的伤害。虽然聚苯双噁唑纤维具有高强度和优良的阻燃性,但由该纤维制备的织物和服装非常易受紫外(UV)线的影响,导致纤维强度严重降低,因此危害织物和服装的耐用性。还希望将聚吡啶并双咪唑纤维结合到织物和服装中以利用该纤维优异的阻燃和高强度。因此,需要一种包含耐紫外线的聚苯并双噁唑和聚吡啶并双咪唑纤维的织物,由此作为服装的外层面料更耐用,同时提供优异的阻燃性。0011 迄今为止,已经有大量的方法用来制造可清洁的和耐液体的织物,以便使其在可能发生液体沾污的环境中更加有用。乙烯基涂层织物。

15、由于相对易清洁和相当低的成本而被最广泛地应用于这些用途中。这些织物一般通过在稀松型织物(open scrim-type fabric)上应用乙烯基涂层而制造,且该乙烯基表面形成外表面或与使用者接触的表面。然而,此乙烯基涂层织物一般触摸起来有点硬,因此缺少某些使用环境所期望的外观和触感,这些环境是例如汽车、餐馆、疗养院、和类似的需要令使用者的触觉和视觉满意的环境。此外,乙烯基能够令使用者的皮肤不舒服,并且由于它形成一个连续的、不透气的表面,它能引起使用者与座椅之间汗水的积聚。此外,乙烯基表面可以变得非常热,并且不舒适或者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坐在上面会感到痛苦。0012 表面层压织物已被用于增强织物的。

16、美观性,但是由于一般在层压膜与织物本身之间的分离性粘合,这些产品在长期使用后趋于剥离、开裂、和脱层。这样的层压产品也缺乏标准的室内装饰物一般期望的触感。此外,当应用氟化物防污处理剂时,防液体渗透膜或涂层对织物基层的粘合更困难,因为此组合物本质上趋于排斥所应用的涂层。0013 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材料的许多缺点的同时,已发现用目前方法生产的织物的柔韧性和可挠性未达到一些最终应用的最佳化要求,尤其是例如复杂形状的运输工具座椅构造或类似物的应用。(尽管以上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汽车和卡车,本文所用的术语“运输工具座椅”是要包括所有类型交通工具的座椅或者其它表面区域,这些交通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船、飞机、直升。

17、机、自行车和摩托车、火车、例如拖拉机、推土机的机械、和类似物)。0014 为获得具有一些上述所需特性的织物,已经开发的一种方法在由DeMott等人于2001年5月23日提交的共同转让、共同未决的美国专利申请第09/864,461号中说明,该申请是于2000年7月25日提交的共同未决的美国专利申请第09/625,474号的部分继续,美国专利申请第09/625,474号是于1999年4月6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第09/286,797号,说 明 书CN 102416735 ACN 102416745 A 3/8页5并于2000年10月24日授权给Kimbrell,Jr.等人的美国专利第6,136,73。

18、0号的继续,美国专利第6,136,730号是于1997年2月12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第08/799,790号,并于1999年5月4日授权给Kimbrell,Jr.等人的美国专利第5,899,783号的部分继续。这些文献全部在本文引入作为参考。0015 为使织物获得长期紫外线(即,UV)稳定性是多种室内和室外应用欲解决的问题,例如,横幅,标志,壁布,土工织物,和汽车及船泊内部织物。0016 使织物获得长期UV稳定性的一种方法是在纤维合成中将UV稳定剂加到单个的纤维中。然而,直接加到纤维中的UV稳定剂的量受到例如纤维组成,纤维厚度,纤维材料中的溶解度,和与纤维材料的相容性中的一种或多种因素的限制。。

19、此外,将大量的UV稳定剂加到纤维中会物理弱化纤维,并且在某些情况下,UV稳定剂不能经受制造纤维的加工条件。例如,UV线稳定剂不能经受在制造熔喷无纺织物中通常所用的高温。0017 使织物获得稳定性的另一种方法是在纤维或织物上将UV线稳定剂涂覆成基本上均匀的纤维涂层(例如,通过饱和涂覆或喷涂)。然而,为获得长期UV稳定性而在纤维表面上应用的相对大量UV稳定剂会使性能发生变化,例如,后来涂层(例如,油墨)的表面能和粘合性发生变化。发明内容0018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透气透湿、吸湿透气差、抗紫外线差、舒适性较差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设计。

20、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不仅使得该面料满足其特殊抗紫外线防辐射的需要,其特殊的分层涂覆型结构织物也同时能实现面料优良的透气透湿、吸湿透气、防静电防辐射抗紫外线、舒适性优良的性能。0019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0020 本发明的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为机织物,经纱为竹纤维、聚乳酸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1.52.512、重量比为24234948,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586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2s、捻系数为436的纱线;纬纱为竹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牛奶蛋白纤维、抗起球中空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

21、度比为2.51.521、重量比为23244849,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678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0s、捻系数为466的纱线;在该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68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3210-3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经向密度为1050根/10cm,纬向密度为997根/10cm,平方米重65克;0021 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1.2610-4欧厘米、。

22、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1.2610-6欧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3.55混纺而成;0022 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0.4mm,孔径为4um,然后将说 明 书CN 102416735 ACN 102416745 A 4/8页6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1mm0.12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

23、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然后用纯净水68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1200加热处理1518分钟进行烧结;0023 其中底层、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在交织连接前将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0024 一、将6.0克4,4-二氨基二苯醚和14.48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匀混合,保持温度在65进行均匀搅拌20分钟,加入18.0克氢氧化镁粉体,采用转速为150000r/min的高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45min,加入4.18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65温度下搅拌反应35。

24、分钟,冷却5分钟,静置4小时,过滤,干燥,得到阻燃粉末;0025 二、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均匀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上。0026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0027 底层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6.5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3210-3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0028 底层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7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3210-3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0029 底层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7.5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3210-3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具体实施方式0030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0。

25、031 实施例1:0032 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为机织物,经纱为竹纤维、聚乳酸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1.52.512、重量比为24234948,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586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2s、捻系数为436的纱线;纬纱为竹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牛奶蛋白纤维、抗起球中空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2.51.521、重量比为23244849,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678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0s、捻系数为466的纱线;在该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6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3210-3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

26、高支纱线;经向密度为1050根/10cm,纬向密度为997根/10cm,平方米重65克;0033 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1.2610-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1.2610-6欧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3.55混纺而成;0034 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说 明 书CN 102416735 A。

27、CN 102416745 A 5/8页7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0.4mm,孔径为4um,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1mm0.12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然后用纯净水68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1200加热处理1518分钟进行烧结;0035 其中底层、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

28、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在交织连接前将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0036 一、将6.0克4,4-二氨基二苯醚和14.48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匀混合,保持温度在65进行均匀搅拌20分钟,加入18.0克氢氧化镁粉体,采用转速为150000r/min的高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45min,加入4.18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65温度下搅拌反应35分钟,冷却5分钟,静置4小时,过滤,干燥,得到阻燃粉末;0037 二、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均匀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上。0038 实施例2:0039 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为。

29、机织物,经纱为竹纤维、聚乳酸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1.52.512、重量比为24234948,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586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2s、捻系数为436的纱线;纬纱为竹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牛奶蛋白纤维、抗起球中空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2.51.521、重量比为23244849,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678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0s、捻系数为466的纱线;在该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6.5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3210-3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经向密度为1050根/10cm,纬向密度为997根/10cm,平。

30、方米重65克;0040 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1.2610-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1.2610-6欧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3.55混纺而成;0041 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0.4mm,孔径为4um,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

31、44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1mm0.12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然后用纯净水68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1200加热处理1518分钟进行烧结;0042 其中底层、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在交织连接前将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说 明 书CN 102416735 ACN 10241674。

32、5 A 6/8页80043 一、将6.0克4,4-二氨基二苯醚和14.48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匀混合,保持温度在65进行均匀搅拌20分钟,加入18.0克氢氧化镁粉体,采用转速为150000r/min的高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45min,加入4.18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65温度下搅拌反应35分钟,冷却5分钟,静置4小时,过滤,干燥,得到阻燃粉末;0044 二、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均匀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上。0045 实施例3:0046 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为机织物,经纱为竹纤维、聚乳酸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

33、1.52.512、重量比为24234948,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586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2s、捻系数为436的纱线;纬纱为竹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牛奶蛋白纤维、抗起球中空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2.51.521、重量比为23244849,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678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0s、捻系数为466的纱线;在该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7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3210-3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经向密度为1050根/10cm,纬向密度为997根/10cm,平方米重65克;0047 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

34、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1.2610-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1.2610-6欧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3.55混纺而成;0048 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0.4mm,孔径为4um,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

35、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1mm0.12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然后用纯净水68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1200加热处理1518分钟进行烧结;0049 其中底层、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在交织连接前将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0050 一、将6.0克4,4-二氨基二苯醚和14.48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匀混合,保持温度在65进行均匀搅拌20分钟,加入18.0克氢氧。

36、化镁粉体,采用转速为150000r/min的高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45min,加入4.18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65温度下搅拌反应35分钟,冷却5分钟,静置4小时,过滤,干燥,得到阻燃粉末;0051 二、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均匀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上。0052 实施例4:0053 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为机织物,经纱为竹纤维、聚乳酸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1.52.512、重量比为说 明 书CN 102416735 ACN 102416745 A 7/8页924234948,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5865N的整经。

37、、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2s、捻系数为436的纱线;纬纱为竹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牛奶蛋白纤维、抗起球中空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2.51.521、重量比为23244849,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678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0s、捻系数为466的纱线;在该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7.5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3210-3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经向密度为1050根/10cm,纬向密度为997根/10cm,平方米重65克;0054 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

38、;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1.2610-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1.2610-6欧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3.55混纺而成;0055 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0.4mm,孔径为4um,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1mm0.12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

39、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然后用纯净水68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1200加热处理1518分钟进行烧结;0056 其中底层、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在交织连接前将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0057 一、将6.0克4,4-二氨基二苯醚和14.48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匀混合,保持温度在65进行均匀搅拌20分钟,加入18.0克氢氧化镁粉体,采用转速为150000r/min的高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45mi。

40、n,加入4.18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65温度下搅拌反应35分钟,冷却5分钟,静置4小时,过滤,干燥,得到阻燃粉末;0058 二、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均匀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上。0059 实施例5:0060 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为机织物,经纱为竹纤维、聚乳酸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1.52.512、重量比为24234948,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586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2s、捻系数为436的纱线;纬纱为竹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牛奶蛋白纤维、抗起球中空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2.51.。

41、521、重量比为23244849,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678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0s、捻系数为466的纱线;在该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8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3210-3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经向密度为1050根/10cm,纬向密度为997根/10cm,平方米重65克;0061 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说 明 书CN 102416735 ACN 1024167。

42、45 A 8/8页10线由体积电阻率为1.2610-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1.2610-6欧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3.55混纺而成;0062 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0.4mm,孔径为4um,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1mm0.12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

43、,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然后用纯净水68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1200加热处理1518分钟进行烧结;0063 其中底层、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在交织连接前将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0064 一、将6.0克4,4-二氨基二苯醚和14.48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匀混合,保持温度在65进行均匀搅拌20分钟,加入18.0克氢氧化镁粉体,采用转速为150000r/min的高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45min,加入4.18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65温度下搅拌反应35分钟,冷却5分钟,静置4小时,过滤,干燥,得到阻燃粉末;0065 二、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均匀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上。说 明 书CN 102416735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层状产品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