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pdf

上传人:柴****2 文档编号:1669868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6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335093.X

申请日:

2011.10.28

公开号:

CN102418588A

公开日:

2012.04.18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F02B 27/06申请日:20111028授权公告日:20130619终止日期:20151028|||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02B 27/06申请日:20111028|||公开

IPC分类号:

F02B27/06; F02B37/00; F01N13/08(2010.01)I

主分类号:

F02B27/06

申请人:

上海交通大学

发明人:

陆振华; 邓康耀; 石磊; 王绍明

地址: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代理人:

郭国中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内燃机技术领域的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包括:气缸、排气管、涡轮、连接管、挡板环、移动板和弹性部件,连接管的开口端与排气管的尾部相连接,挡板环、移动板和弹性部件均安装在连接管内,弹性部件安装在移动板和连接管后壁之间。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移动板向着靠近挡板环的方向移动,排气管容积相对较小,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发动机进气压力较高,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移动板向着远离挡板环的方向移动,排气管容积相对较大,泵气损失较小,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涡轮进口有一个且涡轮侧置的涡轮增压系统。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 包括 : 第一气缸 (1)、 第二气缸 (2)、 第三气 缸 (3)、 第四气缸 (4)、 第一排气支管 (5)、 第二排气支管 (6)、 第三排气支管 (7)、 第四排气支 管 (8)、 排气管 (9) 和涡轮 (10), 第一气缸 (1)、 第二气缸 (2)、 第三气缸 (3)、 第四气缸 (4) 分别通过第一排气支管 (5)、 第二排气支管 (6)、 第三排气支管 (7)、 第四排气支管 (8) 与排 气管 (9) 相连接, 排气管 (9) 的出口与涡轮 (10) 的入口相连接,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 连接管 (11)、 挡板环 (12)、 移动板 (13)、 弹性部件 (14)、 连接管侧壁 (15) 和连接管后壁 (16), 连接 管侧壁 (15) 与连接管后壁 (16) 固定连接, 连接管 (11) 的开口端与排气管 (9) 的尾部相连 接, 挡板环 (12) 安装在连接管 (11) 内前端并与连接管侧壁 (15) 固定连接, 移动板 (13) 安 装在连接管 (11) 内并处于挡板环 (12) 和连接管后壁 (16) 之间, 移动板 (13) 通过弹性部 件 (14) 与连接管后壁 (16) 相连接, 连接管 (11) 为等截面管, 移动板 (13) 与连接管 (11) 的内壁密封接触。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 其特征是, 所述连接管 (11) 为圆管, 所述挡板环 (12) 为圆环, 所述移动板 (13) 为圆板。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 其特征是, 所述弹性部 件 (14) 为弹簧, 所述弹性部件 (14) 的轴线与所述连接管 (11) 的轴线重合。

说明书


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内燃机领域的涡轮增压系统, 特别是一种排气管容积自适应 式涡轮增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 发动机增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中大功 率的发动机大都采用涡轮增压技术, 以提高功率和降低燃油消耗率。涡轮增压系统的两种 基本型式为定压增压系统和脉冲增压系统。定压增压系统, 各缸共用一根容积较大的排气 管, 排气管系结构比较简单, 排气管内压力基本上保持恒定, 压力大小仅与发动机的负荷和 转速有关, 不同缸数柴油机的增压系统可以进行统一设计。定压增压系统在高速工况时, 泵气损失较小, 涡轮效率较高, 性能较优 ; 但是在低速工况时, 不能充分利用排气脉冲能量。 脉冲增压系统, 依据各缸发火顺序, 将排气不发生干扰的两个气缸或三个气缸和同一根排 气管相连接, 排气管系管径较小, 排气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 低速工况和瞬态工况性能较 好; 但是在高速工况时, 泵气损失较大。由此可见, 如果一台发动机的排气管容积可以随着 工况的变换而变化, 高速工况时使排气管容积变大, 低速工况时使排气管容积变小, 这是较 为理想的。
     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 中国专利号 ZL200410050996., 专利名称 : 一种 涡轮增压柴油机可变模件式脉冲转换增压装置, 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气管容积连续可 变的装置, 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 ; 但是其排气管容积的变化是通过移动杆 的上下移动来实现的, 这就需要增加一套专门的控制机构来控制移动杆的移动, 从而使增 压系统结构变的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了一种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 统, 使其排气管容积可以自我调节, 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 而且结构简单, 不 需要专门的控制机构。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 : 第一气缸、 第二气缸、 第三气 缸、 第四气缸、 第一排气支管、 第二排气支管、 第三排气支管、 第四排气支管、 排气管、 涡轮、 连接管、 挡板环、 移动板、 弹性部件、 连接管侧壁和连接管后壁, 第一气缸、 第二气缸、 第三气 缸、 第四气缸分别通过第一排气支管、 第二排气支管、 第三排气支管、 第四排气支管与排气 管相连接, 排气管的出口与涡轮的入口相连接, 连接管侧壁与连接管后壁固定连接, 连接管 的开口端与排气管的尾部相连接, 挡板环安装在连接管内前端并与连接管侧壁固定连接, 移动板安装在连接管内并处于挡板环和连接管后壁之间, 移动板通过弹性部件与连接管后 壁相连接, 连接管为等截面管, 移动板与连接管的内壁密封接触。
     所述连接管为圆管, 所述挡板环为圆环, 所述移动板为圆板。
     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 所述弹性部件的轴线与所述连接管的轴线重合。
     在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中, 移动板可以在连接管内前后移动 ; 为了防止移动板进入 排气管从而影响第四气缸的排气, 在连接管中安装了挡板环。 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 排 气管内排气压力较低, 移动板向着靠近挡板环的方向移动, 排气管的容积相对较小, 脉冲能 量可以充分利用, 发动机进气压力较高, 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 ; 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 排气管内排气压力较高, 移动板向着远离挡板环的方向移动, 排气管的容积相对较大, 泵气 损失较小, 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 : 本发明设计合理, 结构简单, 适用 于涡轮进口有一个且涡轮侧置的涡轮增压系统, 既能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 又能使 增压系统不需要专门的排气管容积控制机构。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
     图 2 为图 1 的局部放大图 ;
     图 3 为图 1 中 A-A 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
     图 4 为图 1 中 B-B 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
     其中 : 1、 第一气缸, 2、 第二气缸, 3、 第三气缸, 4、 第四气缸, 5、 第一排气支管, 6、 第 二排气支管, 7、 第三排气支管, 8、 第四排气支管, 9、 排气管, 10、 涡轮, 11、 连接管, 12、 挡板 环, 13、 移动板, 14、 弹性部件, 15、 连接管侧壁, 16、 连接管后壁。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 提, 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本发明包括 : 第一气缸 1、 第二气缸 2、 第三气缸 3、 第四气缸 4、 第一排气支管 5、 第二排气支管 6、 第三排气支管 7、 第四排气支管 8、 排气管 9、 涡轮 10、 连接 管 11、 挡板环 12、 移动板 13、 弹性部件 14、 连接管侧壁 15 与连接管后壁 16, 第一气缸 1、 第 二气缸 2、 第三气缸 3、 第四气缸 4 分别通过第一排气支管 5、 第二排气支管 6、 第三排气支管 7、 第四排气支管 8 与排气管 9 相连接, 排气管 9 的出口与涡轮 10 的入口相连接, 连接管侧 壁 15 和连接管后壁 16 固定连接, 连接管 11 的开口端与排气管 9 的尾部相连接, 挡板环 12 安装在连接管 11 内前端并与连接管侧壁 15 固定连接, 移动板 13 安装在连接管 11 内并处 于挡板环 12 和连接管后壁 16 之间, 移动板 13 通过弹性部件 14 与连接管后壁 16 相连接, 连接管 11 为等截面管, 移动板 13 与连接管 11 的内壁密封接触。
     所述连接管 11 为圆管, 所述挡板环 12 为圆环, 所述移动板 13 为圆板。
     所述弹性部件 14 为弹簧, 所述弹性部件 14 的轴线与所述连接管 11 的轴线重合。
     如图 3 和图 4 所示, 连接管 11 为圆管, 挡板环 12 为圆环, 移动板 13 为圆板。
     在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中, 移动板 13 可以在连接管 11 内前后移动 ; 为了防止移动板 13 进入排气管 9 从而影响第四气缸 4 的排气, 在连接管 11 中安装了挡板环 12。当发动机 处于低速工况时, 排气管 9 内排气压力较低, 移动板 13 向着靠近挡板环 12 的方向移动, 排 气管 9 的容积相对较小, 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 发动机进气压力较高, 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 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 排气管 9 内排气压力较高, 移动板 13 向着远离挡板环 12 的 方向移动, 排气管 9 的容积相对较大, 泵气损失较小, 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因此, 本发明可 以较好的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

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18588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4.18CN102418588A*CN102418588A*(21)申请号 201110335093.X(22)申请日 2011.10.28F02B 27/06(2006.01)F02B 37/00(2006.01)F01N 13/08(2010.01)(71)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地址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72)发明人陆振华 邓康耀 石磊 王绍明(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代理人郭国中(54) 发明名称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57) 摘要一种内燃机技术领域。

2、的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包括:气缸、排气管、涡轮、连接管、挡板环、移动板和弹性部件,连接管的开口端与排气管的尾部相连接,挡板环、移动板和弹性部件均安装在连接管内,弹性部件安装在移动板和连接管后壁之间。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移动板向着靠近挡板环的方向移动,排气管容积相对较小,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发动机进气压力较高,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移动板向着远离挡板环的方向移动,排气管容积相对较大,泵气损失较小,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涡轮进口有一个且涡轮侧置的涡轮增压系统。(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

3、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2 页CN 102418598 A 1/1页21.一种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包括:第一气缸(1)、第二气缸(2)、第三气缸(3)、第四气缸(4)、第一排气支管(5)、第二排气支管(6)、第三排气支管(7)、第四排气支管(8)、排气管(9)和涡轮(10),第一气缸(1)、第二气缸(2)、第三气缸(3)、第四气缸(4)分别通过第一排气支管(5)、第二排气支管(6)、第三排气支管(7)、第四排气支管(8)与排气管(9)相连接,排气管(9)的出口与涡轮(10)的入口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管(11)、挡板环(12)、移动板(13)、弹性。

4、部件(14)、连接管侧壁(15)和连接管后壁(16),连接管侧壁(15)与连接管后壁(16)固定连接,连接管(11)的开口端与排气管(9)的尾部相连接,挡板环(12)安装在连接管(11)内前端并与连接管侧壁(15)固定连接,移动板(13)安装在连接管(11)内并处于挡板环(12)和连接管后壁(16)之间,移动板(13)通过弹性部件(14)与连接管后壁(16)相连接,连接管(11)为等截面管,移动板(13)与连接管(11)的内壁密封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连接管(11)为圆管,所述挡板环(12)为圆环,所述移动板(13)为圆板。3.根据权利要求。

5、2所述的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弹性部件(14)为弹簧,所述弹性部件(14)的轴线与所述连接管(11)的轴线重合。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18588 ACN 102418598 A 1/3页3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内燃机领域的涡轮增压系统,特别是一种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背景技术0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发动机增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大功率的发动机大都采用涡轮增压技术,以提高功率和降低燃油消耗率。涡轮增压系统的两种基本型式为定压增压系统和脉冲增压系统。定压增压系统,各缸共用一根容积较大的排气。

6、管,排气管系结构比较简单,排气管内压力基本上保持恒定,压力大小仅与发动机的负荷和转速有关,不同缸数柴油机的增压系统可以进行统一设计。定压增压系统在高速工况时,泵气损失较小,涡轮效率较高,性能较优;但是在低速工况时,不能充分利用排气脉冲能量。脉冲增压系统,依据各缸发火顺序,将排气不发生干扰的两个气缸或三个气缸和同一根排气管相连接,排气管系管径较小,排气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低速工况和瞬态工况性能较好;但是在高速工况时,泵气损失较大。由此可见,如果一台发动机的排气管容积可以随着工况的变换而变化,高速工况时使排气管容积变大,低速工况时使排气管容积变小,这是较为理想的。0003 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

7、索发现,中国专利号ZL200410050996.,专利名称:一种涡轮增压柴油机可变模件式脉冲转换增压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气管容积连续可变的装置,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但是其排气管容积的变化是通过移动杆的上下移动来实现的,这就需要增加一套专门的控制机构来控制移动杆的移动,从而使增压系统结构变的比较复杂。发明内容0004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使其排气管容积可以自我调节,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而且结构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控制机构。0005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三气缸、第四气。

8、缸、第一排气支管、第二排气支管、第三排气支管、第四排气支管、排气管、涡轮、连接管、挡板环、移动板、弹性部件、连接管侧壁和连接管后壁,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三气缸、第四气缸分别通过第一排气支管、第二排气支管、第三排气支管、第四排气支管与排气管相连接,排气管的出口与涡轮的入口相连接,连接管侧壁与连接管后壁固定连接,连接管的开口端与排气管的尾部相连接,挡板环安装在连接管内前端并与连接管侧壁固定连接,移动板安装在连接管内并处于挡板环和连接管后壁之间,移动板通过弹性部件与连接管后壁相连接,连接管为等截面管,移动板与连接管的内壁密封接触。0006 所述连接管为圆管,所述挡板环为圆环,所述移动板为圆板。00。

9、07 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所述弹性部件的轴线与所述连接管的轴线重合。说 明 书CN 102418588 ACN 102418598 A 2/3页40008 在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中,移动板可以在连接管内前后移动;为了防止移动板进入排气管从而影响第四气缸的排气,在连接管中安装了挡板环。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排气管内排气压力较低,移动板向着靠近挡板环的方向移动,排气管的容积相对较小,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发动机进气压力较高,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排气管内排气压力较高,移动板向着远离挡板环的方向移动,排气管的容积相对较大,泵气损失较小,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

10、,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涡轮进口有一个且涡轮侧置的涡轮增压系统,既能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又能使增压系统不需要专门的排气管容积控制机构。附图说明0010 图1为本发明排气管容积自适应式涡轮增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0011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0012 图3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0013 图4为图1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0014 其中:1、第一气缸,2、第二气缸,3、第三气缸,4、第四气缸,5、第一排气支管,6、第二排气支管,7、第三排气支管,8、第四排气支管,9、排气管,10、涡轮,11、连接管,12、挡板环,13、移动板,14、弹性部件。

11、,15、连接管侧壁,16、连接管后壁。具体实施方式001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0016 实施例0017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包括:第一气缸1、第二气缸2、第三气缸3、第四气缸4、第一排气支管5、第二排气支管6、第三排气支管7、第四排气支管8、排气管9、涡轮10、连接管11、挡板环12、移动板13、弹性部件14、连接管侧壁15与连接管后壁16,第一气缸1、第二气缸2、第三气缸3、第四气缸4分别通过第一排气支管5、第二排气支管6、第三排气支管7、第四排气支管8与排气。

12、管9相连接,排气管9的出口与涡轮10的入口相连接,连接管侧壁15和连接管后壁16固定连接,连接管11的开口端与排气管9的尾部相连接,挡板环12安装在连接管11内前端并与连接管侧壁15固定连接,移动板13安装在连接管11内并处于挡板环12和连接管后壁16之间,移动板13通过弹性部件14与连接管后壁16相连接,连接管11为等截面管,移动板13与连接管11的内壁密封接触。0018 所述连接管11为圆管,所述挡板环12为圆环,所述移动板13为圆板。0019 所述弹性部件14为弹簧,所述弹性部件14的轴线与所述连接管11的轴线重合。0020 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管11为圆管,挡板环12为圆环,移动板1。

13、3为圆板。0021 在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中,移动板13可以在连接管11内前后移动;为了防止移动板13进入排气管9从而影响第四气缸4的排气,在连接管11中安装了挡板环12。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排气管9内排气压力较低,移动板13向着靠近挡板环12的方向移动,排气管9的容积相对较小,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发动机进气压力较高,发动机整机性能较说 明 书CN 102418588 ACN 102418598 A 3/3页5优;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排气管9内排气压力较高,移动板13向着远离挡板环12的方向移动,排气管9的容积相对较大,泵气损失较小,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因此,本发明可以较好的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说 明 书CN 102418588 ACN 102418598 A 1/2页6图1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18588 ACN 102418598 A 2/2页7图3图4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18588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燃烧发动机;热气或燃烧生成物的发动机装置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