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10281460.6
2014.06.20
CN104696421A
2015.06.10
授权
有权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F 9/34申请日:20140620|||公开
F16F9/34; F16F9/32
F16F9/34
株式会社万都
金泰株
韩国京畿道
10-2013-0152412 2013.12.09 KR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2
谢顺星; 张晶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高频模式(小振幅模式)下打开引导构件以减小阻尼力的减震器。在低频模式(大振幅模式)下,减震器通过由形成在活塞杆的外周中的凹槽(通道)增大形成在第二活塞(下活塞)和导向阀之间形成的第二压力室的压力来防止所述引导构件被打开。通过第二压力室和盘形阀产生主阻尼力。因此,能够提供具有减震感的完全乘坐舒适感并且通过线性车辆控制确保转向稳定性。
权利要求书1. 一种减震器,其包括: 活塞杆,其在缸体内往复运动并且具有形成在其外周的凹槽; 第一活塞,其连接至所述活塞杆的端部并且形成向下凹陷的内部 空间,所述第一活塞包括第一压力室,在回弹冲程期间工作流体流经 所述第一压力室流动;以及第三压力室,其连接至穿过垂直方向的压 缩通道; 导向阀,其连接至所述活塞杆的所述端部并且设置在所述内部空 间中以选择地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压力室的下端; 第二活塞,其连接至所述活塞杆的所述端部并且所述第二活塞的 上部容纳在所述内部空间中使得所述第二活塞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塞 的下方,所述第二活塞包括连接至所述第一压力室的第二压力室和用 于将所述第二压力室和所述凹槽连通的狭缝; 引导构件,其沿着所述导向阀的边缘连接以覆盖所述第二活塞的 上部外周并且当与所述导向阀互锁时向上和向下移动; 回弹保持器,其连接至所述活塞杆的所述端部并且设置在所述第 二活塞的下方,所述回弹保持器包括连接至所述第二压力室的第四压 力室;以及 盘形阀组件,其连接至所述活塞杆的所述端部并且设置在所述回 弹保持器的下方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四压力室的通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中 在高频模式,即小振幅模式下,所述引导构件被打开使得所述工 作流体在经过所述第一压力室和所述第三压力室时减小阻尼力,并且 在低频模式,即大振幅模式下,通过由在所述活塞杆的所述外周 中形成的所述凹槽增大在所述第二活塞,即下活塞,和所述导向阀之 间形成的所述第二压力室的压力来防止所述引导构件被打开,并且所 述工作流体在随后经过所述第一压力室、所述第二压力室和所述第四 压力室时产生主阻尼力。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中 所述盘形阀组件包括: S盘,其具有沿其边缘与延伸回弹通道连通的狭缝并且牢固地设 置在所述回弹保持器的下方;和 主盘,其包括堆叠在所述S盘下方的多个单元盘。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中 所述引导构件包括: 环形固定件,其沿着所述导向阀的所述边缘连接;和 覆盖件,其从所述固定件的边缘延伸并且面向所述第二活塞的所 述上部外周,并且 所述固定件的上表面打开或关闭回弹通道的下边缘。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进一步包括: 环联接凹槽,其沿着所述第二活塞的外周凹陷;和 环形密封构件,其安装在所述环联接凹槽上以面向所述引导构件 的内周。 6. 一种减震器,其包括: 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在其外周具有凹槽; 第一活塞,其连接至所述活塞杆的端部并且形成向下凹陷的内部 空间,所述第一活塞包括第一压力室,在回弹冲程期间工作流体流经 所述第一压力室;和第三压力室,其连接至用于穿过垂直方向的压缩 通道;以及 第二活塞,其具有用于与所述凹槽连通的狭缝。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器,其中 导向阀连接至所述活塞杆并且被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中以选择 地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压力室的下端; 所述第二活塞连接至所述活塞杆的所述端部,所述第二活塞的上 部容纳在所述内部空间中使得所述第二活塞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塞的 下方,并且所述第二活塞包括连接至所述第一压力室的第二压力室; 以及 引导构件沿着所述导向阀的边缘被连接并且被设置为覆盖所述 第二活塞的上部外周并且在与所述导向阀互锁时向上和向下移动。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器,所述减震器进一步包括: 回弹保持器,其连接至所述活塞杆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二活塞的下 方,所述回弹保持器包括连接至所述第二压力室的第四压力室;和 盘形阀组件,其连接至所述活塞杆并且设置在所述回弹保持器的 下方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四压力室的通道。 9. 一种减震器,其中 在高频模式,即小振幅模式下,引导构件被打开以减小阻尼力, 并且 在低频模式,即大振幅模式下,通过由形成在活塞杆的外周中的 凹槽增大形成在第二活塞,即下活塞,和导向阀之间的第二压力室的 压力来防止所述引导构件被打开,并且工作流体在经过所述第二压力 室和盘形阀组件时产生主阻尼力。
说明书减震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3年12月9日提交的第10-2013-0152412号韩国 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文通过引证的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震器,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通过采用 导向阀获得压敏特征并且能够控制变频特性的减震器,该变频特性通 过由引导构件的打开而形成的侧通道从道路表面输入。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减震器被设计成支撑车身的重量并且抑制和阻止振动 从道路表面传递至车身,有助于改善乘坐舒适感并且保护车辆的装载 货物和各种部件。 这样的减震器包括填充有工作流体(油)的缸体、连接至车身的 往复运动的活塞杆和连接至活塞杆的下端的活塞阀以在缸体内滑动 且控制工作流体。 在高功能阻尼器(HFD)的情况下,传统减震器在高速下降特性 和超低速调节方面是有效的,但是不能可变地控制在高频模式和低频 模式下产生的阻尼力。因此,传统减震器在改善乘坐舒适感方面存在 限制。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07-0049256号 (专利文献2)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07-0067515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公报第2010-38348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通过 采用导向阀实现压敏特征并且能够控制变频特性的减震器,该变频特 性通过引导构件的打开而形成的侧通道从道路表面输入,由此提供具 有减震感的完全乘坐舒适感并且通过线性车辆控制确保转向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一种减震器,其包括:活塞杆,其在缸体内往复运 动并且具有形成在其外周上形成的凹槽;第一活塞,其连接至所述活 塞杆的端部并且形成向下凹陷的内部空间,所述第一活塞包括第一压 力室,在回弹冲程期间工作流体流经压力室;和第三压力室,其连接 至穿过垂直方向的压缩通道;导向阀,其连接至所述活塞杆的所述端 部并且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中以选择地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压力室 的下端;第二活塞,其连接至所述活塞杆的所述端部并且所述第二活 塞的上部容纳在所述内部空间中使得所述第二活塞设置在所述第一 活塞的下方,所述第二活塞包括连接至所述第一压力室的第二压力室 和用于将所述第二压力室和所述凹槽连通的狭缝;引导构件,其沿着 所述导向阀的边缘连接以覆盖所述第二活塞的上部外周并且当与所 述导向阀互锁时向上和向下移动;回弹保持器,其连接至所述活塞杆 的所述端部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二活塞的下方,所述回弹保持器包括连 接至所述第二压力室的第四压力室;和盘形阀组件,其连接至所述活 塞杆的所述端部并且设置在所述回弹保持器的下方以打开或关闭所 述第四压力室的通道。 在高频模式(小振幅模式)下,所述引导构件可以被打开使得所 述在工作流体经过所述第一压力室和所述第三压力室的同时减小阻 尼力。在低频模式(大振幅模式)下,通过在所述活塞杆的所述外周 中形成的所述凹槽增加在所述第二活塞(下活塞)和所述导向阀之间 的所述第二压力室的压力来防止所述引导构件被打开,并且所述工作 流体在随后经过所述第一压力室、所述第二压力室和所述第四压力室 时产生主阻尼力。 所述盘形阀组件可以包括:S盘,其具有沿其边缘与延伸回弹通 道连通的狭缝并且牢固地设置在所述回弹保持器的下方;以及主盘, 其包括堆叠在所述S盘下方的多个单元盘。 所述引导构件包括:环形固定件,其沿着所述导向阀的所述边缘 连接;以及覆盖件,其从所述固定件的边缘延伸并且面向所述第二活 塞的所述上部外周,并且所述固定件的上表面可以打开或关闭回弹通 道的下边缘。 该减震器可以还包括:环联接凹槽,其沿着所述第二活塞的外周 凹陷;以及环形密封构件,其安装在所述环联接凹槽上以面向所述引 导构件的内周。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减震器的总体结构的截面 概念示意图。 图2是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减震器中在回弹冲程期 间在高频模式(小振幅模式)下工作流体的流动的截面概念示意图。 图3是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减震器中在回弹冲程期 间在低频模式(大振幅模式)下工作流体的流动的截面概念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的减震器。 图1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减震器的总体结构的截面 概念示意图,图2是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减震器中在回弹 冲程期间在高频模式(小振幅模式)下工作流体的流动的截面概念示 意图,并且图3是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减震器中在回弹冲 程期间在低频模式(大振幅模式)下工作流体的流动的截面概念示意 图。 参照图1-3,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的减震器包括活塞杆700、 第一活塞100、导向阀300、第二活塞(下活塞)200、引导构件600、 回弹保持器400和盘形阀组件500。 活塞杆700被安装为在缸体800内可往复运动,并且凹槽(通道) 702形成在活塞杆700的外周中。 第一活塞100连接至活塞杆700的端部。第一活塞100包括第一 压力室C1,在回弹冲程期间工作流体流经该压力室;和第三压力室 C3,其连接至压缩通道102,该压缩通道102穿过垂直方向。凹陷的 内部空间形成在第一活塞100的下部。 第二活塞200连接至活塞杆700的端部,并且第二活塞200的上 部容纳在内部空间中使得第二活塞200设置在第一活塞100的下方。 第二活塞200包括连接至第一压力室的第二压力室C2,和用于将第 二压力室C2和凹槽702连通的狭缝210。 导向阀300连接至活塞杆700且设置在内部空间中。导向阀300 用来选择地打开或关闭第一压力室C1的下端。 导向阀300包括S导向盘310和设置在S导向盘310下方的导向 盘320。 引导构件600安装在沿着导向阀300的边缘连接的位置上并且覆 盖第二活塞200的上部外周。引导构件600被设置为当与导向阀300 互锁时向上或向下移动。 回弹保持器400连接至活塞杆700的端部并且设置在第二活塞 200的下方。回弹保持器400包括连接至第二压力室C2的第四压力 室C4。 盘形阀组件500连接至活塞杆700的端部并且设置在回弹保持器 400的下方以打开或关闭第四压力室C4的通道。 盘形阀组件500包括S盘510和主盘520。S盘510包括沿着其 边缘与延伸回弹通道401连通的狭缝511并且牢固地设置在回弹保持 器400的下方。主盘520包括堆叠在S盘510下方的多个单元盘521。 引导构件600包括沿着导向阀300的边缘连接的环形固定件610, 和从固定件610的边缘延伸并且面向第二活塞200的上部外周的覆盖 件620。 固定件610是沿着导向阀300的边缘连接的环形构件。覆盖件 620从固定件610的边缘延伸并且面向活塞200的上部外周。固定件 610的上表面打开或关闭回弹通道101的下边缘。 在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的减震器中,在高频模式(小振幅模 式)下,引导构件600被打开使得工作流体在经过第一压力室C1和 第三压力室C3时减小阻尼力。在低频模式(大振幅模式)下,通过 形成在活塞杆700的外周中的凹槽702和第二活塞200的狭缝210增 大在第二活塞(下活塞)200和导向阀300之间形成的第二压力室C2 的压力。因此,防止引导构件600被打开,并且工作流体在随后经过 第一压力室C1、第二压力室C2和第四压力室C4时产生主阻尼力。 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的减震器包括沿着第二活塞200的外 周凹陷的环联接凹槽240,和安装在环联接凹槽240上以面向引导构 件600的内周的环形密封构件250。 下文将描述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的如上设置的减震器的操 作。 如图2所示,在回弹冲程期间在高频模式(小振幅模式)下,工 作流体在经过工作通道A和盘形阀组件500时产生主阻尼力。此外, 当工作流体经过工作通道B时,引导构件被打开并且工作流体在经过 第一压力室C1和第三压力室C3时减小阻尼力。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回弹冲程期间在低频模式(大振幅模 式)下,工作流体经过工作通道C。此时,通过在活塞杆700的外周 中形成的凹槽702和第二活塞200的狭缝210,工作流体增大在第二 活塞(下活塞)200和导向阀300之间形成的第二压力室C2的压力。 第二压力室C2的压力增大会防止引导构件600被打开。因此,工作 流体在经过工作通道A和盘形阀组件500时产生阻尼力。在中速模 式下,引导构件600通过活塞上部的压力被再次打开。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高频模式(小振幅模式)下,引导构 件被打开以减小阻尼力,在低频模式(大振幅模式)下,通过由在活 塞杆的外周中形成的凹槽增大在第二活塞(下活塞)和导向阀之间的 第二压力室的压力来防止引导构件被打开。通过第二压力室和盘形阀 构件产生主阻尼力。因此,能够提供具有减震感的完全乘坐舒适感并 且通过线性车辆控制确保转向稳定性。 尽管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但是对本领 域技术人员清楚地是在不被离由随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 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 附图标记列表 100:第一活塞 101:回弹通道 102:压缩通道 200:第二活塞 210:狭缝 240:环联接凹槽 250:密封构件 300:导向阀 310:S导向盘 320:导向盘 400:回弹保持器 401:延伸回弹通道 500:盘形阀组件 510:S盘 511:狭缝 520:主盘 521:单元盘 600:引导构件 610:固定件 620:覆盖件 700:活塞杆 702:凹槽 800:缸体 C1:第一压力室 C2:第二压力室 C3:第三压力室 C4:第四压力室
《减震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减震器.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高频模式(小振幅模式)下打开引导构件以减小阻尼力的减震器。在低频模式(大振幅模式)下,减震器通过由形成在活塞杆的外周中的凹槽(通道)增大形成在第二活塞(下活塞)和导向阀之间形成的第二压力室的压力来防止所述引导构件被打开。通过第二压力室和盘形阀产生主阻尼力。因此,能够提供具有减震感的完全乘坐舒适感并且通过线性车辆控制确保转向稳定性。。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