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管混凝土柱泵送顶升装置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管混凝土柱泵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钢管混
凝土柱泵送顶升装置。
背景技术
钢管混凝土即将混凝土填入钢管中,两者结合成一个整体后形成的组合结构,可
以借助内填混凝土来增加钢管的稳定性,又可以通过钢管对混凝土进行环向约束。众所周
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但抗弯能力很弱,而钢材,特别是型钢的抗弯能力强,具有良好的
弹塑性,但在受压时容易失稳而丧失轴向抗压能力。而钢管混凝土在结构上能够将二者的
优点结合在一起,可使混凝土处于侧向受压状态,其抗压强度可成倍提高。同时由于混凝土
的存在,提高了钢管的刚度,两者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承载能力。钢管混凝土
作为一种新兴的组合结构,主要以轴心受压和作用力偏心较小的受压构件为主,被广泛使
用于框架结构中(如厂房和高层)。由于其良好的受力性能和施工性能,钢管混凝土结构的
迅速发展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和施工性能,钢管混凝土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
展。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通常采用顶升的方式,即混凝土泵将混凝土泵入插
接管,插接管与钢管柱的底部连通,将混凝土输入钢管,直至灌满整个钢管柱。但是,混凝土
在从混凝土泵泵向插接管时,有时会出现局部混凝土堵塞的现象,影响了整体的施工进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钢管混凝
土柱泵送顶升装置。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钢管混凝土柱泵送顶升装置,包括钢管柱,所述钢管柱下部设有插装口,所述
插接管通过插装口与钢管柱下部连通,混凝土泵送装置将混凝土通过插接管泵入钢管柱,
插接管的中部还带有止逆阀,所述混凝土泵送装置前端设有向插接管内延伸的螺旋状输送
绞龙,混凝土通过输送绞龙输送入插接管。
所述钢管柱的顶部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上方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与钢管柱连
通,所述溢流管的自由端端口向下且延伸至钢管柱的外侧,所述溢流管由各段钢管通过法
兰盘组装而成。
所述溢流管自由端的端口处设有溢流桶,所述溢流桶的上部外缘与所述溢流管的
自由端端口外缘之间卡接在一起,所述溢流桶的下部设有金属网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可防止在进入插接管的这一段距离造成混凝土的堵塞;
2.灌注溢流出的混凝土会洒落在钢管柱的外侧,不会将钢管柱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参见图1,图2。
一种钢管混凝土柱泵送顶升装置,包括钢管柱1,所述钢管柱1下部设有插装口,所
述插接管2通过插装口与钢管柱1下部连通,混凝土泵送装置(图中未示出)将混凝土通过插
接管2泵入钢管柱1,直至混凝土填充满钢管柱1的整个内腔,则泵送结束,插接管2的中部还
带有止逆阀3,以防止经插接管2泵送至钢管柱1内腔的混凝土回流,所述混凝土泵送装置前
端设有向插接管2内延伸的螺旋状输送绞龙4,混凝土通过输送绞龙4输送入插接管2。输送
绞龙4设在混凝土泵送装置的前端,并经由其带动转动,混凝土经螺旋状输送绞龙向前推
动,可防止在进入插接管2的这一段距离造成混凝土的堵塞,当发生堵塞时,只要将输送绞
龙4反向转动几周即可。输送绞龙4优选设计为螺旋状叶片结构,能够高效率的将混凝土推
入插接管2中。
所述钢管柱的顶部设有盖板5,所述盖板5上方设有溢流管6,所述溢流管6与钢管
柱1连通,所述溢流管6的自由端端口向下且延伸至钢管柱的外侧,所述溢流管6由各段钢管
通过法兰盘组装而成。设置溢流管6,在灌注过程中可起到卸压和溢流的作用。溢流管6的自
由端端口向下且延伸至钢管柱的外侧,则灌注溢流出的混凝土会洒落在钢管柱的外侧,不
会将钢管柱污染,且溢流管由多段钢管组装而成,方便施工时搬运和组装。
所述溢流管6自由端的端口处设有溢流桶7,所述溢流桶7的上部外缘与所述溢流
管6的自由端端口外缘之间卡接在一起,方便拆装,所述溢流桶7的下部设有金属网纱8。金
属网纱8的存在,使得能够很方便的观察灌注溢流,判断何时停止灌注,同时,灌注溢流的混
凝土被金属网纱8拦住,不会洒落,在拆装时将网纱内的混凝土倒出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
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