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来自天然中药成分的药物组合物,由中药中的特定有
效部位复配而成,可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中包括香豆素类成分和葛根提取物成分,其均来自
中药原料,即,所述药物组合物含有香豆素类提取物和葛根的脂溶性提取物,
所述香豆素类提取物中至少含有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且每克提取物中含
有的总香豆素成分以欧前胡素计不少于300毫克;所述葛根的脂溶性提取物
每1克中含异黄酮以葛根素计不少于300毫克,且含葛根素和大豆苷元分别
不少于15毫克。
优选地,所述香豆素类提取物中每克含有欧前胡素不少于80毫克。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香豆素类提取物可以来自白芷原料药中的
香豆素类有效成分,所述葛根脂溶性提取物则为葛根原料药的乙醇提取物。
本发明尤其提供了一种可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药物组合物,其中的
香豆素类提取物与葛根的脂溶性有效成分的比例约为1∶3-2∶1,优选为大约
1∶1-2∶1,更优选为2∶1左右。
发明详述
本发明所称“香豆素类成分”(coumarin)是指本领域公知的以顺式邻羟
基桂皮酸内酯为母核的不同取代基化合物,而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中所采用的
香豆素类提取物可以是通过任何可行的方法从原料中提取得到满足要求的成
分。其中除含有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外,还可以包括任何属于香豆素类的
有效部位,例如其有效成分还包括选自氧化前胡素、比克白芷素、脱水比克
白芷素、别欧前胡素等中的一种或数种。该提取物可以是来自任何含有这些
成分的中药原料,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案,该提取物来自白芷原料药中香豆
素类有效成分,尤其是白芷d超临界提取物,具有如图1所示的指纹图谱。
本发明优选采用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对白芷原料(例如白芷饮片)
进行萃取得到的香豆素类提取物。在萃取过程中可以采用C2-C3低级醇作为携
带剂,萃取压力20-35Mpa,萃取温度30-50℃。其中,低级醇可以包括乙醇、
丙醇、异丙醇等,该低级醇的浓度约为1%~15%(以待提取药材的重量计)。
优选方案是采用乙醇或异丙醇为携带剂,浓度为10%左右。提取过程的完成
以提取产物的组成符合本发明要求为基准,一般可控制在大约3小时以上。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中的葛根提取物可以是通过以下方法得到的:将葛根
原料(可以先加工成适当的粉末)用60%浓度以上的乙醇提取,提取液制成
浸膏,通过水沉工艺分为上清液和沉淀两部分(沉淀可用醇,例如乙醇和异丙
醇溶解),分别经过色谱柱纯化,例如大孔吸附树脂,乙醇梯度洗脱,得到所
述的葛根脂溶性提取物,该提取物优选具有如图2所示的指纹图谱。
上述得到的提取物可以通过任何常规的检测分析方法得知其是否符合要
求,如薄层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及其他如《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
附录所收载的分析方法,这些都属于本领域常规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文件中所使用的术语“香豆素类提取物”、“香
豆素类有效部位”及“总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的含义是相同的;本发
明中所使用的表述“葛根脂溶性提取物”、“葛根异黄酮类有效部位”或“葛
根有效部位”的含义也是相同。
药效学实验证明,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由于所述两种植物提取物的活性
成分的协同作用,具有活血祛瘀和脑缺血保护作用。所以,本发明的药物组
合物可用于制备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而本发明的实施也为筛选和利用
中药活性成分提供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药提供可能。除以上所述活性成
分外,其中还可包括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药物辅剂,通过常规制药工艺制成不
同剂型。有关白芷香豆素类有效部位和葛根异黄酮有效部位的性质的测定及
提取方法可参照具体实施方案的描述,但不限于所记载的方案。
具体实施方案
一、白芷提取物
1、白芷香豆素类有效部位的提取
白芷药材饮片粉碎,过20目筛,称取药粉450g,置1L萃取釜中,待制
冷装置与萃取釜和分离釜及加温装置正常工作后,打开压缩泵加压到30MP,
温度30℃,加大约10%的乙醇携带剂,以45kg/h的CO2流速循环萃取,分
离釜的压力和温度分别为5MP,40℃,提取3h后,分取提取物,挥干携带剂,
得白芷的超临界总有效部位提取物,置于冰箱中备用。
2、白芷提取物的薄层色谱法定性分析
取上述白芷提取物40mg,置10ml量瓶中,加醋酸乙酯适量,振摇使溶
解,定容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对照
品,分别加醋酸乙酯制成1mg/m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按照薄层色谱法
(《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溶液各5μl,分别
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
90℃)-乙醚(3∶2)为展开剂,在25℃以下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
(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示相
同颜色的荧光斑点。结果显示,本提取物中含有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
3、总香豆素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
条件:紫外分光光度仪(岛津UV-260);
稀释溶剂:甲醇-乙醚(4∶1);
对照品:欧前胡素;
吸收波长:302nm。
具体操作按照紫外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A)
测定,以吸收度(A)对溶液浓度(C,μg/ml)绘制标准曲线。
结果显示本提取物每1g含香豆素类化合物以欧前胡素(C16H14O4)计,不
少于300mg。
4、HPLC色谱分析
条件:色谱柱为LiChrosorb ODS C18(150×4.6mm,5μm);
流动相:甲醇-水(60∶40);
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02nm;
以甲醇作为溶解剂。
具体操作按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B)
用外标法进行测定。
HPLC法指纹图谱分析:如图1所示,在色谱分析条件下,白芷总有效
部位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中可得到6个共有峰,与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
标准品HPLC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B)测定结果对照(图
1中波峰4为欧前胡素,波峰6为异欧前胡素。),作为白芷总有效部位定
性鉴别的指标峰。同时,用面积归一化法以欧前胡素为标准进行测定,其中
有效部位含量大于80%。
实验结果显示,上述白芷香豆素类有效成份提取物中包括欧前胡素、异
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比克白芷素、脱水比克白芷素、别欧前胡素等中的
任何一种或数种的组合。
二、葛根提取物
取葛根饮片,粉碎,过20目筛,称取药粉用6倍量85%的乙醇提取两
次,每次3小时,过滤,合并提取液,挥干溶剂。浸膏通过水沉工艺分为上
清液和沉淀两部分,分别经过色谱柱纯化(沉淀可先用醇,例如乙醇或异丙
醇溶解),例如,大孔吸附树脂,乙醇梯度洗脱,得葛根提取物I、II,合
并为葛根提取物。
1、性状测定:
(1)用薄层色谱法鉴别,按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
部附录VIB),取葛根素为对照品,甲醇溶解,在用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
的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水(7∶2.5∶0.25)为展开剂,置紫外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相应的位置上显示相同颜色的荧光斑
点;另取大豆苷元,甲醇溶解作为对照品溶液,在用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
剂的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8.3∶1.7)为展开剂,置紫外灯365nm下检
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示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2)取葛根提取物25mg,加入甲醇定容,葛根素和大豆苷元为对照品
溶液,在色谱条件下, (色谱柱:ODS C18(150mm×4.6mm,5μm)甲醇∶
水(42∶58)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0nm)下测定,计
算供试品图谱各主要色谱峰对于葛根素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以相对保留
时间0.128、0.161、0.22、0.349和1.00的5个色谱峰为共有峰,作为葛根
有效部位用指纹图谱定性分析的指标峰。具体见图2,其中峰2为葛根素,
峰5为大豆苷元。
2、含量测定:
(1)按照紫外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A)测定。
甲醇溶解,葛根素作为对照品,在250nm下测定其吸收度,以吸收度(A)
对溶液浓度(C,μg/ml)绘制标准曲线,本品每1g含异黄酮类以葛根素计
不得少于350mg。
(2)按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D)测定,甲醇∶水(42∶58)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甲醇溶解定容,葛根素、大豆苷元分别作为
对照品,测定本品每1g含葛根素不得少于15mg,含大豆苷元不得少于15mg。
三、配伍比例的筛选研究
将上述白芷香豆素类有效部位和葛根异黄酮有效部位按比例配伍后考察
对KCL诱发兔脑基底动脉收缩的抑制作用。采用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提供的健康家兔,雌雄不限,体重2.0±0.25kg。
供试液制备:白芷香豆素类有效部位供试液:称取白芷有效部位0.1g,
用蒸馏水作溶剂,超声振荡得淡黄色乳浊液,定容到10mL,得浓度为10.0
mg/ml白芷样品,置于冰箱中,备用。
葛根异黄酮类有效部位供试液:称取葛根有效部位0.3g,加水至容量瓶
的4/5刻度,置超声振荡仪中溶解成乳浊液,定容到10mL,得浓度为30.0
mg/ml的葛根样品溶液,置于冰箱中,备用。
标本制备及测定方法:
2kg以上的兔,雌雄不拘,股动脉放血致死。迅速打开头颅取出基底动
脉,置于4℃的Krebs-Henseleit(K-H组成(mmol/L):NaCl 120,KCl 4.8,
CaCl2 2.5,KH2PO4 1.2,MgSO4.7H2O 1.4,NaHCO3 25.0,葡萄糖11,Na2-EDTA
13.4(μmol/L),pH 7.4)液培养皿内,清除血污,仔细分离血管周围组织,
剪成长3或4mm动脉环段(外径约0.3mm),将两根具有足够韧性的银丝或不
锈钢基(直径0.1mm)或钨丝(直径0.025mm),小心穿入,做成三角环状。随
后置于20ml K-H液浴槽内,下端连于浴槽底部固定的玻璃钩上,上端连于敏
感的力-位移换能器,持续通入95%O2+5%CO2气泡,标本于37℃平衡60min
或120min,静息张力调至400或500mg。张力记录于自动台式平衡记录仪或多
道生理记录仪。平衡期间每20-30mm用预先加温37℃的K-H液更换一次槽内
溶液。为了肯定每标本适宜的收缩活动,亦有先用40mmol/L KCl进行测定,
选用活动良好者用。
空白对照试验:定体积10mL,记录一段正常收缩值后,向浴管中按累积
浓度法加入3mol.L-1的KCl溶液,至张力不再增加为止,得收缩力空白曲线。
药物对KCl诱发的脑基底动脉收缩抑制试验:冲洗标本数次,前3次每
3分钟冲洗一次,并通入大量气泡,后每10分钟冲洗一次,直至标本收缩值
回到基线附近。记录一段正常收缩值后,向浴管内加入药物(白芷香豆素类
有效部位与葛根异黄酮类有效部位提取物比例为1∶1),稳定30min后,向
浴管中按累积浓度法加入3mo1.L-1的KCl溶液,至张力不再增加为止,得收
缩抑制曲线。
重复操作,分别求得白芷香豆素类有效部位与葛根异黄酮类有效部位比
例为2∶1(2.0mg.mL-1∶1.0mg.mL-1),3∶1(2.25mg.mL-1∶0.75mg.mL-1),
1∶2(1.0mg.mL-1∶2.0mg.mL-1),1∶3(0.75mg.mL-1∶2.25mg.mL-1)药物的收缩
抑制。试验结果见附表。
附表 不同比例药物所得抑制率(n=4)
白芷∶葛根 1∶1 2∶1 3∶1 1∶2 1∶3
抑制率(%) 40.5±4.9 42.5±2.8 30.8±5.4 36.7±5.2 38.9±5.6
试验结果表明,白芷香豆素类有效部位与葛根异黄酮有效部位的不同比
例配伍后对KCl诱发的脑基底动脉收缩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量效关系明
显,其中配伍比例为在1∶3-2∶1时对KCl引起主动脉收缩抑制效果显著,在
1∶1-2∶1时对KCl引起主动脉收缩抑制效果更显著,尤其是在2∶1时对KCl
引起主动脉收缩抑制效果最大。
药效学实验
采用按照实施方案得到的复方制剂(白芷香豆素类有效部位与葛根异黄
酮有效部位的配伍比例为2∶1,以BG表示)完成了以下的大、小鼠实验,
证明本发明的制剂对鼠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1、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脑缺血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
ICR小鼠分层随机分为7组:①假手术组;②模型组;③尼莫地平(30mg/kg)
组;④-⑦BG 8、4、2、1g生药/kg组。③-⑦连续灌胃5天。末次给药1小
时后,实施麻醉,假手术组仅进行手术、分离而不进行颈总动脉结扎,其余
各组小鼠均结扎两侧颈总动脉及迷走神经,立即记录从结扎到死亡的时间即
为小鼠存活时间。
结果:模型组的存活时间(12.63±11.46min)明显低于假手术组(60.0
±0.0min)(p<0.01);与模型组相比,尼莫地平组(21.60±4.80min)与BG
的8、4g生药/kg组(27.72±19.98min,25.01±21.30min)能明显延长结扎
两侧颈总动脉小鼠的存活时间(p<0.01,p<0.05);而BG 2、1g生药/kg组
(14.43±15.29min,17.16±11.67min)与模型组相比在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
上没有统计学意义。此实验表明BG能显著延长结扎颈总动脉小鼠的存活时间。
2、对KCN致脑缺氧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
ICR小鼠分层随机分5组:①对照组;②尼莫地平(30mg/kg)组;③-
⑤BG 8、4、2g生药/kg组。各组连续灌胃5天,末次给药1小时后各组腹腔
注射KCN 0.07mg/kg,立即记录小鼠存活时间。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1.31±8.65min),尼莫地平组(35.39±25.95min)
与BG 8、4g生药/kg组(35.40±25.96min,27.86±23.67min)能明显延长
小鼠的存活时间(p<0.01,p<0.05);而BG 2g生药/kg组(19.15±14.99min)
与对照组相比在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上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BG能明显改善
KCN所造成的脑缺氧。
3、对腹腔注射NaNO2致脑缺氧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
ICR小鼠分层随机分5组:①对照组;②尼莫地平(30mg/kg)组;③-
⑤BG 8、4、2g生药/kg组。各组连续灌胃给药5天,末次给药1小时后各组
腹腔注射NaNO2400mg/kg,立即记录小鼠存活时间。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79±0.67min),尼莫地平组(13.97±2.21min)
和BG 8、4、2g生药/kg组(12.5±1.55min,12.89±1.80min,11.99±1.82min)
均能明显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p<0.01,p<0.05)。表明BG能明显改善NaNO2
所造成的脑缺氧。
4、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SD大鼠60只,分层随机分6组:①正常组;②模型组;③-⑤BG 4、2、
1g生药/kg剂量组;⑥复方丹参片5g/kg组。连续灌胃给药8天。7天时,
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0μg/kg,2小时后置大鼠于0-4℃水中游泳5min,再2
小时后,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次,制造急性血瘀模型。第8天给药后1小时,
乌拉坦麻醉,剪尾取血,测定凝血时间。然后,颈总动脉插管取血4.8ml,
其中1.5ml迅速装入肝素抗凝管中,置35℃恒温水浴备用;1.2ml注入枸
橼酸钠抗凝管备用;然后测定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沉、红细胞(RBC)压
积、纤维蛋白原、还原粘度、血浆粘度;另外,1.8ml用于体外血栓测定,
0.1ml用于血小板粘附率的测定。
结果:(1)模型组大鼠的全血高切粘度(5.52±0.92mPa·s)、低切粘度
(12.8±2.4mPa·s)、还原粘度(10.05±3.58mPa·s)和血浆粘度(4.01
±0.62mPa·s)均明显高于正常组(3.61±0.68mPa·s,8.7±0.8mPa·s,
6.42±1.86mPa·s,2.74±0.45mPa·s)(p<0.01);BG大剂量组(3.55±
0.48mPa·s,8.7±1.2mPa·s,5.82±1.24mPa·s,2.94±0.42mPa·s)及
复方丹参组(3.85±0.56mPa·s,8.6±0.9mPa·s,6.76±1.52mPa·s,2.88
±0.37mPa·s)的这4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
BG中剂量的全血高切粘度(3.91±0.63mPa·s)、还原粘度(7.37±1.09mPa·s)
和血浆粘度(3.12±0.31mPa·s)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
小剂量组的低切粘度(10.4±1.7mPa·s)低于模型组(p<0.05),并且具
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表明BG能明显降低大鼠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
(2)模型组的血栓长度(20.74±2.24mm)、血栓湿重(77.4±8.6mg)及
血栓指数(18.1±1.60)显著高于正常组(15.2±1.7mm,56.3±8.2mg,15.1
±1.2)(p<0.01)。BG大剂量组(15.7±2.1mm,59.7±10.1mg,15.6±1.6)、
中剂量组(16.3±2.1mm,63.2±7.7mg,16.1±1.5)、小剂量(17.8±2.0mm,
68.4±6.4mg,17.2±1.3)及复方丹参组(15.2±1.7mm,60.5±8.5mg,15.3
±1.3)的这3项指标均明显小于模型组(p<0.01或p<0.05),且有剂量
依赖关系。表明BG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血栓形成。
(3)模型组及BG组对RBC压积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p>0.05);BG大
剂量血沉值(1.2±0.8mm/h)与模型组(2.8±2.0mm/h)比较,对血沉有一
定的降低作用(p<0.05);模型组大鼠的纤维蛋白原含量(3.74±0.53g/L)
明显高于正常组(2.44±0.39g/L)(p<0.01),BG大、中、小剂量及复方丹
参组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为2.75±0.42g/L,2.68±0.62g/L,3.04±
0.45g/L,2.49±0.49g/L)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BG各剂量组及复
方丹参组能降低血小板粘附率。表明BG能降低大鼠血沉、血液纤维蛋白原含
量及血小板粘附率。
5、对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
SD大鼠60只,分层随机分6组:①对照组;②模型组;③复方丹参组
(0.45g/kg);④-⑥BG 4、2、1g生药/kg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5天。末
次给药1小时后麻醉,按Chambers法制备微循环标本,用Aver Ezcapture
图象分析系统,观察微循环变化,测定细动脉口径、血流速度、毛细血管网
交点数,观察血液流态,然后于当前视野下的肠系膜上滴加1∶25万肾上腺
素0.05ml,1min后记录②-⑥组上述5项指标(①组只需测两次上述指标,
间隔1分钟)。
结果:(1)细动脉管径减少值:模型组(7.6±3.0μm)明显高于正常组(-
0.5±2.0μm)(p<0.01);BG大剂量组(3.7±3.6μm)、中剂量组(4.4±
2.2μm)可显著抑制肾上腺素引起的细动脉管径缩小(p<0.05)。表明BG
可抑制并改善肾上腺素引起的微循环细动脉管径缩小。
(2)细动脉流速减少值:模型组(7.2±2.6mm/s)明显高于正常组(-0.3
±2.5mm/s)(p<0.01)。BG大剂量组(3.9±2.7mm/s)可显著抑制肾上
腺素引起的细动脉流速减慢(p<0.05)。表明BG对肾上腺素引起的细动脉流
速减慢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改善作用。
(3)微循环网点数减少值:模型组的(3.2±1.5个)明显高于正常组(0.4
±0.7个)(p<0.01)。BG大剂量组(1.7±1.3个)可显著抑制肾上腺素引
起的网点数减少(p<0.05)。表明BG有一定的抑制肾上腺素引起大鼠肠系膜
微循环网点数减少的作用。
(4)模型组0级流态减少例数(7)及I、II、III级增加例数(3,0,4)
显著高于正常组(1,1,0,0)(p<0.01);与模型组比较,BG大剂量(2,
2,0,0)及复方丹参组(0,0,0,0)可显著减少0级流态减少例数及I、
II、III级流态增加例数(p<0.05或p<0.01)。表明BG可抑制肾上腺素引起
的微循环流态改变。
6、对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KPTT)的影响
家兔乌拉坦麻醉,颈总动脉放血,制备贫血小板血浆(PPP)。实验分5
组:①盐水组;②肝素钠组;③-⑤BG 0.4、0.2、0.1g生药/ml组。按试
剂盒要求,测定PT和KPTT。
结果可见,与正常组的PT(11.3±1.9s)比较,BG高、中浓度组的PT
(77.6±16.6s,13.0±12.3s)显著延长(p<0.05或p<0.01),且高、中浓
度的PT相互比较亦差异显著(p<0.01),表明BG可浓度依赖性地延长PT;
与正常组的KPTT(38.4±12.3s)比较,高、中、低浓度(208.1±84.8s,
83.4±25.6s,50.6±12.02s)均可显著延长KPTT(p<0.05或p<0.01),且
高、中、低浓度的KPTT,从大到小,也差异显著(p<0.01),显示BG对KPTT
的抑制作用有显著的浓度依赖关系。
表明BG有抑制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
总结以上实验结果表明:BG能显著延长结扎颈总动脉小鼠的存活时间;
能明显改善KCN和NaNO2所造成的脑缺氧;能明显降低大鼠的全血粘度、血
浆粘度、血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沉及血小板粘附率,减轻血瘀大鼠血液的粘、
凝状态,抑制血栓形成;也可抑制和改善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
细动脉管径缩小、流速减慢、毛细血管开放量减少、流态改变;可显著延长
家兔PT及KPTT。
结论:BG有明显的活血祛瘀和脑缺血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