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接件、 内含耦接件的注塑成型物及其注塑成型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塑成型模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射出胶料以包覆固态物件的注塑 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儿童用的教育计算机具有一可供握持的手把。 手把的两相对端内分别部分埋 设有一耦接件, 以便耦接件露出的扣环与教育计算机相对位置的弹簧相互勾合。
目前教育计算机的手把的生产方法是先提供两耦接件。 再将此两耦接件放到一注 塑成型模具的模腔里。 如此, 注塑成型的胶料便可包覆此两耦接件, 待胶料固化后便可成形 最终的手把。
然而, 由于胶料于注塑成型的过程中, 为了完整地包覆耦接件, 仅露出上述的扣 环, 耦接件需腾空于模腔中, 使其不接触模腔的表面, 进而在胶料固化后不致使耦接件裸露 于手把表面。
故, 传统的作法是通过注塑成型模具的上、 下模块分别伸出笔状的固定柱来抵顶 耦接件的两相对面, 以便定位模腔内的耦接件。
如此, 当胶料固化并成形手把后, 手把的两相对面将出现因固定柱所留下的凹陷 孔, 进而造成外观不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耦接件及用以制造注塑成型物的注塑成型模具, 用以 提供一种可将耦接件腾空地支撑于此注塑成型模具内的方式, 进而降低造成外观不佳的问 题。
为达上述目的, 此种注塑成型模具用以射出一胶料以部分包覆一耦接件。耦接件 具有一连接孔及两反向伸出的定位肋。注塑成型模具包含一第一模块及一第二模块。第一 模块包含一第一模腔、 一定位柱及两定位块。 第一模腔凹设于第一模块的一表面, 用以容置 耦接件。定位柱凸设于第一模腔内, 用以穿过连接孔。定位块分别凸设于第一模块的表面, 且位于第一模腔的两相对侧。第二模块包含一第二模腔。第二模腔凹设于第二模块的一表 面, 对应第一模腔设置。如此, 其中当第二模块与第一模块相互闭合后, 第一模腔与第二模 腔形成一封闭空间, 注塑成型模具注入胶料至封闭空间, 且此两定位块通过夹靠耦接件的 两定位肋以支撑耦接件腾空地位于封闭空间中。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注塑成型模具还用以注塑该胶料以部分包覆一板体。第一 模腔还包含两第一成形槽及一第二成形槽。第一成形槽用以容置耦接件。第二成形槽连接 于此些第一成形槽之间, 包含一环状凸缘, 环状凸缘围绕出一容置空间。 当板体平放于第二 成形槽中, 环状凸缘顶靠板体的一面, 且板体此面的一突出平面恰好容纳于容置空间内。
此外, 第二模块包含多个顶针。此些顶针位于第二模腔内。当第二模块与第一模 块相互闭合后, 此些顶针顶靠板体背对突出平面的一面。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 此两定位块分别对称地或非对称地设置第一成形槽的两相对侧。 此另一实施例的一变化中, 第二模块还包含两第一容置槽及两第二容置槽。第一 容置槽分别凹设于第二模块面对第一模块的表面, 用以容纳定位块。第二容置槽分别凹设 于第二模块面对第一模块的表面, 用以容纳定位肋。 当第二模块与第一模块相互闭合后, 第 一容置槽与第二容置槽皆与封闭空间相互隔绝。
本发明所揭露的耦接件是用以放置于一注塑成型模具, 以便被包覆于一胶体中。 耦接件包含一本体、 一凸耳及两定位肋。本体呈长条状。凸耳位于本体的一末端, 凸耳具有 一连接孔, 连接孔用以被固定于注塑成型模具中。 定位肋分别位于本体一面的两相对长边, 并朝相反方向延伸, 用以支撑本体腾空地位于注塑成型模具中。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耦接件的材料为高密度聚乙烯、 聚丙烯、 丙烯腈 - 苯乙 烯 - 丁二烯共聚物或尼龙。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 耦接件的材料是金属。此金属为铝、 铜、 锡或铁。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 耦接件还包括一固胶部。固胶部位于本体远离凸耳的一 末端。
本发明所揭露的注塑成型物, 包含一胶体、 一板体及两耦接件。 胶体包含一第一胶 部及两第二胶部。第一胶部呈长条状, 其一面具有一外露部。第二胶部呈长条状, 分别位于 第一胶部的两相对末端, 并彼此朝相反方向延伸, 且第二胶部的两相对长边表面具一破口。 板体嵌设于第一胶部之内, 包含一突出平面及一环形凹槽。 突出平面位于板体的一面, 并通 过外露部而外露。 环形凹槽围绕突出平面, 形成于突出平面与第一胶部之间, 且通过外露部 而外露。耦接件分别嵌设于第二胶部之内。各耦接件包含一凸耳及两外露部。凸耳位于耦 接件的一末端, 并于第二胶部的一自由端而外露。外露部分别显露于破口。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板体还包含多个附胶缘。此些附胶缘分别间隔地排列于板 体具突出平面的一面边缘, 且附着于第一胶部上。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 板体还包含多个定位凹部。此些定位凹部位于板体背对 突出平面的一面。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 胶体的熔点小于该板体及该些耦接件的熔点。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 胶体的硬度小于该板体及该些耦接件的硬度。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 胶体的材料是低密度聚乙烯、 热可塑性橡胶、 聚氯乙烯或 热可塑性聚胺酯。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 板体及耦接件的材料是高密度聚乙烯、 聚丙烯、 丙烯 腈 - 苯乙烯 - 丁二烯共聚物或尼龙。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 耦接件的材料是金属。此金属为铝、 铜、 锡或铁。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 此注塑成型物为一手把。
综上所述, 本发明通过对耦接件的两定位肋加以固定, 使得各耦接件的本体可同 时与第一模腔及第二模腔保持一距离, 进而排除传统使用上、 下两排笔状固定柱来抵靠耦 接件的方法, 避免于两相对面皆留下外观不佳的凹陷孔, 进而降低造成外观不佳的问题。
附图说明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 特征、 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 所附附图的详 细说明如下 :
图 1 为本发明耦接件于依据一实施例下的外观示意图 ;
图 2A 为本发明注塑成型模具、 板体及耦接件依据一实施例于一开合状态下的分 解图 ;
图 2B 为图 2A 的第一成形槽的局部放大图 ;
图 2C 为图 2A 的第二成形槽的局部放大图 ;
图 2D 为图 2A 的第三成形槽的局部放大图 ;
图 3A 为本发明板体依据一实施例的第一面示意图 ;
图 3B 为本发明板体依据此实施例的第二面示意图 ;
图 4 为本发明使用注塑成型模具制作注塑成型物的流程图 ;
图 5 为本发明注塑成型模具依据此实施例于一闭合状态下的示意图 ;
图 6 为图 5 的注塑成型模具在闭合状态下且注胶前的剖视示意图 ;
图 7 为本发明注塑成型物的半成品于脱离图 2A 的注塑成型模具后的局部示意 图;
图 8 为本发明注塑成型物的半成品在移除定位肋后的最终外观示意图 ;
图 9 为图 8 的 9-9 剖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 : 耦接件 423 : 第五容置区
110 : 本体 424 : 第六容置区
120 : 凸耳 430 : 第一容置槽
121 : 连接孔 440 : 第二容置槽
130 : 定位肋 450 : 第四成形槽
140 : 固胶部 451 ; 注胶嘴
150 : 连接部 452 : 顶针
200 : 注塑成型模具 460 : 封闭空间
300 : 第一模块 500 : 板体
310 : 第一模腔 501 : 第一面
320 : 第一成形槽 502 : 第二面
321 : 第一容置区 510 : 突出平面
322 : 定位柱 520 : 定位凹部
323 : 第二容置区 530 : 附胶缘
324 : 第三容置区 540 : 环形凹槽
330 : 第二成形槽 600 : 半成品
331 : 环状凸缘 700 : 注塑成型物
332 : 容置空间 710 : 胶体
340 : 定位块 711 : 第一胶部
400 : 第二模块 712 : 第二胶部
410 : 第二模腔 713 : 外露部420 : 第三成形槽 421 : 第四容置区 422 : 接触面714 : 破口 X、 Y、 Z: 轴向 401-406 : 步骤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示及详细说明清楚说明本发明的精神, 如熟悉此技术的人员在了解本 发明的实施例后, 当可由本发明所教示的技术, 加以改变及修饰, 其并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 与范围。
有鉴于传统的注塑成型模具中是配合上、 下两排笔状的固定柱来抵靠及固定其模 腔中的耦接件, 使得成型后的手把的两相对面会因上述的固定柱而留下对应形状的凹陷 孔, 进而造成外观不佳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提供一耦接件、 一内含耦接件的注塑成型物及一 用以制造此注塑成型物的注塑成型模具, 通过对耦接件两侧所伸出的定位肋加以定位, 便 可避免采用上述的笔状固定柱的定位方式, 并于注塑成型物的两相对面留下痕迹, 进而降 低造成外观不佳的问题。
请参阅图 1 所示, 图 1 绘示本发明耦接件依据一实施例下的外观示意图。耦接件 用以放置于一注塑成型模具中, 以便被容纳于一胶体中。 此实施例中, 此耦接件 100 包含一本体 110、 一凸耳 120 及两定位肋 130。本体 110 呈长条状, 具有相对应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凸耳 120 位于本体 110 的第一端, 且凸耳 120 上 有一贯穿的连接孔 121。此两定位肋 130 位于此本体 110 的两相对长边, 并为反向设置。
更具体地, 此两定位肋 130 在此实施例中是呈笔直的片状, 分别对称地位于本体 110 一面的两相对长边, 并自此本体 110 水平地朝相反方向延伸。
此实施例中, 此耦接件 100 还包括一固胶部 140。固胶部 140 位于本体 110 的第二 端, 呈弯曲状, 有助被胶体包覆后加大其抓胶力, 使得本体 110 不易抽出胶体。此外, 此耦接 件 100 还包括一连接部 150。连接部 150 位于凸耳 120 与本体 110 之间, 其截面积大于凸耳 120 与本体 110 的截面积。
耦接件 100 在本发明中并不限其制成方式, 例如此实施例中是由注塑成型的方 式所制成, 其材料为高密度聚乙烯 (PE)、 聚丙烯 (PP)、 丙烯腈 - 苯乙烯 - 丁二烯共聚物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ABS)、 尼龙 (NYLON) 或其组合 ; 或者耦接件 100 也可 由金属所压铸而成, 其金属例如为铝、 铜、 锡、 铁或其合金等等。
需了解的是, 此两定位肋 130 也可以其它外型 ( 如圆柱状等 ) 表现于本体 110 上 ; 此两定位肋 130 也可非对称地 ( 例如交错地 ) 位于本体 110 的两相对长边, 只要可帮助置 入注塑成型模具中后, 可用以支撑本体 110 腾空地位于注塑成型模具中即可。
请参阅图 2A 所示, 图 2A 绘示本发明注塑成型模具 200、 板体 500 及耦接件 100 依 据一实施例在一开合状态下的分解图。
此注塑成型模具 200 至少包含可相互开启或闭合的一第一模块 300 及一第二模块 400。第一模块 300, 例如公模, 包含一第一模腔 310 及多个定位块 340。第二模块 400, 例如 母模, 包含一对应第一模腔 310 的第二模腔 410。
请参阅图 2A 及图 2B 所示, 图 2B 绘示图 2A 的第一成形槽 320 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而言, 此第一模腔 310 呈长条状, 凹设于第一模块 300 的表面。此第一模腔
310 包含两第一成形槽 320 及一第二成形槽 330。第一模腔 310 的两相对末端分别具有第 一成形槽 320, 用以容纳各耦接件 100 下半部的本体 110、 连接部 150 及凸耳 120。具体而 言, 第一成形槽 320 朝第二成形槽 330 的方向依序分为第一容置区 321、 第二容置区 323 及 第三容置区 324。第一容置区 321 位于第一成形槽 320 远离第二成形槽 330 的一端, 其底面 凸设有一定位柱 322。此些定位柱 322 分别对应耦接件 100 的连接孔 121 而设置。此外, 第 一模块 300 具有多个定位块 340 分别凸设第一模腔 310 的表面。更具体地, 任两定位块 340 分别对称地位于第一成形槽 320 的两相对侧, 或称第一成形槽 320 介于此两对称的定位块 340 之间 ( 图 2B)。
请参阅图 2A 至图 2C 所示, 图 2C 绘示图 2A 的第二成形槽 330 的局部放大图。第 二成形槽 330 位于此些第一成形槽 320 之间 ( 第一模腔 310 的两相对末端之间 ), 且与第一 成形槽 320 相接通 ( 图 2B)。第二成形槽 330 包含一环状凸缘 331, 环状凸缘 331 可例如呈 圆形、 椭圆形、 矩形或环状矩形 ( 图 2C) 等封闭形状, 以便与第二成形槽 330 底部围绕出一 容置空间 332。
另外的实施例中, 为配合非对称排列的定位肋, 任两定位块也分别非对称地 ( 例 如交错地 ) 位于第一成形槽的两相对侧, 以便达到夹靠定位肋的目的。 再参阅图 2A 及图 2D 所示, 图 2D 绘示图 2A 的第三成形槽 420 的局部放大图。 第二 模腔 410 呈长条状, 凹设于第二模块 400 面对第一模块 300 的表面, 且对应第一模腔 310( 图 2A)。每一第二模腔 410 也包含两第三成形槽 420 及一第四成形槽 450。此些第三成形槽 420 分别位于第二模腔 410 的两相对末端, 分别对应第一模腔 310 的第一成形槽 320, 用以 容纳各耦接件 100 上半部的本体 110、 连接部 150 及凸耳 120。
具体而言, 第三成形槽 420 朝第四成形槽 450 的方向依序分为一第四容置区 421、 第五容置区 423 及第六容置区 424。第四容置区 421 位于第三成形槽 420 远离第四成形槽 450 的一端, 其底面定义为一接触面 422, 此些接触面 422 分别对应定位柱 322 而设置, 用以 接触并被此定位柱 322 所抵顶。
此外, 第二模块 400 还包含多个第一容置槽 430 及多个第二容置槽 440。 此些第一 容置槽 430 凹设于第二模块 400 面对第一模块 300 的表面, 且任两第一容置槽 430 对称地 位于各第三成形槽 420 的第六容置区 424 的两相对侧, 分别对应此些定位块 340, 并恰可容 纳此些定位块 340。此些第二容置槽 440 分别凹设于第二模块 400 面对第一模块 300 的表 面, 且第二容置槽 440 分别对称地位于各第三成形槽 420 的第六容置区 424 的两相对侧, 并 位于此两第一容置槽 430 之间, 恰容纳此些定位肋 130。
再参阅图 2A 及图 2D 所示, 第四成形槽 450 位于此些第三成形槽 420 之间, 接通此 些第三成形槽 420。第四成形槽 450 内具有一注胶嘴 451 及多个顶针 452。注胶嘴 451 接 通第四成形槽 450, 可对第四成形槽 450 注入一液状胶料。顶针 452 呈笔状, 自第四成形槽 450 底部朝外伸出。
请参阅图 2A、 图 3A 及图 3B 所示。图 3A 与图 3B 分别绘示本发明板体 500 依据一 实施例的两相对面的示意图。
上述的板体 500 包含一第一面 501、 一第二面 502、 一突出平面 510 及多个定位凹 部 520。第一面 501 及第二面 502 是相对地设置于板体 500 上。突出平面 510 凸设于板体 500 的第一面 501, 而且突出平面 510 的形状及尺寸恰与上述的容置空间 332 相匹配 ( 图
2C)。定位凹部 520 排列于板体 500 的第二面 502, 其位置及数量分别对应此些顶针 452 的 位置及数量而设置。
虽然本发明对于定位凹部 520 的数量并不加以限制, 但是若定位凹部 520 至少为 三个以上时, 可依非线性方向排列于板体 500 的第二面 502, 以确保板体 500 可正确地被放 置于第一模腔 310 中。
此外, 板体 500 更包含多个附胶缘 530( 图 3A), 此附胶缘 530 分别间隔地排列于 板体 500 第一面 501 的边缘, 用以加强与胶料结合的附着力量。然而, 附胶缘 530 并非板体 500 的必要组件。
请参阅图 4 所示。 图 4 于本发明使用注塑成型模具 200 制作一注塑成型物 700( 请 参考图 8) 的流程图。当进行注塑成型制作工艺时, 其步骤如下 :
步骤 (401) 放置一板体 500 于注塑成型模具 200 的第一模腔 310 中 ( 图 2A) :
此步骤中, 当注塑成型模具 200 的第一模块 300 与第二模块 400 开启后, 将上述的 板体 500 平放于第一模腔 310 的第二成形槽 330 中, 其中板体 500 的第一面 501 朝向第一 模腔 310 的第二成形槽 330, 使得板体 500 的突出平面 510 恰嵌入上述环状凸缘 331 的容置 空间 332 中, 并使得容置空间 332 与第一模腔 310 的第二成形槽 330 相互隔离。 步骤 (402) 放置耦接件 100 于注塑成型模具 200 的第一模腔 310 中 ( 图 2A) :
此步骤中, 将各耦接件 100 平放于第一模腔 310 的各第一成形槽 320 中, 具体而 言, 各耦接件 100 的凸耳 120、 连接部 150 及本体 110 依序放置于第一容置区 321、 第二容置 区 323 及第三容置区 324 中, 并且凸耳 120 的连接孔 121 被定位柱 322 所穿过, 以及各耦接 件 100 的固胶部 140 伸入第二成形槽 330 中。此时, 各耦接件 100 的两定位肋 130 平放于 第一模块 300 的表面, 且恰好被对应的定位块 340 所夹持。
本发明中, 上述的步骤 (401) 与步骤 (402) 可互换, 不局限其优先级。
步骤 (403) 闭合第一模块 300 与第二模块 400( 图 5) :
参见图 5 及图 6 所示。图 5 绘示本发明注塑成型模具 200 依据此实施例于一闭合 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 6 绘示图 5 的注塑成型模具 200 在闭合状态下且注胶前的剖视示意图。
此步骤中, 当第一模块 300 与第二模块 400 相闭合时, 第一模腔 310 与第二模腔 410 便共同形成一封闭空间 460, 其中第一模腔 310 的各第一成形槽 320 与第二模腔 410 对 应的第三成形槽 420 相接通, 第一模腔 310 的第二成形槽 330 与第二模腔 410 对应的第四 成形槽 450 相接通。
具体而言, 各第三成形槽 420 的第四容置区 421、 第五容置区 423 及第六容置区 424 分别与对应第一成形槽 320 的第一容置区 321、 第二容置区 323 及第三容置区 324 相接 合, 以容纳耦接件 100 的凸耳 120、 连接部 150 及本体 110 于其中。此时第二模腔 410 的各 接触面 422 分别接触并抵顶对应的定位柱 322。
再参阅图 2A 及图 6 所示, 第二模腔 410 的第一容置槽 430 与第一模块 300 的表面 共同容置此些定位块 340, 而且第一容置槽 430 与封闭空间 460 相互隔绝。第二模腔 410 的 第二容置槽 440 与第一模块 300 的表面共同容置此些定位肋 130, 而且第二容置槽 440 并与 封闭空间 460 相互隔绝。
需强调的是, 当第一模块 300 与第二模块 400 相闭合时, 由于各耦接件 100 的两定 位肋 130 被对应的两定位块 340 所夹持, 因此, 各耦接件 100 的本体 110 腾空于封闭空间
460 中, 意指各耦接件 100 的本体 110 不接触第一模腔 310 及第二模腔 410 模腔的表面。
此外, 当第一模块 300 与第二模块 400 相闭合的同时, 第四成形槽 450 的顶针 452 伸向板体 500 的第二面 502, 并插入对应的定位凹部 520 中。如此, 由于上述环状凸缘 331 抵靠于板体 500 的第一面 501, 加上顶针 452 抵靠于板体 500 的第二面 502, 使得板体 500 的两相对面同时被夹靠于顶针 452 与环状凸缘 331 之间, 进而被稳固地定位于封闭空间 460 中。
步骤 (404) 射入一胶料至注塑成型模具 200 的封闭空间 460 中, 以部分包覆板体 500 及耦接件 100( 图 6) :
此步骤中, 启动一注胶装置 ( 图中未示 ), 使得注胶装置经由注胶嘴 451 对封闭空 间 460 注入一高温且呈液态的胶料, 胶体的熔点小于该板体及该些耦接件的熔点 ( 图 6, 此 胶料便于封闭空间 460 中流动, 直到注满封闭空间 460 为止。 胶料被注入封闭空间 460 后可 依据封闭空间 460 的形状, 固化后将形成对应形状的胶体 710( 图 7), 而且上述的板体 500 及耦接件 100 皆合宜地被部分地包覆于胶体 710 中, 其原因如下 ( 图 2A 及图 6) :
由于各耦接件 100 的连接孔 121 被定位柱 322 所穿过, 因此, 各耦接件 100 的本体 110 不致被流动的胶料冲击而朝其 X 轴方向移动 ; 由于各耦接件 100 的两定位肋 130 被对 应的两定位块 340 所夹持, 因此, 各耦接件 100 的本体 110 不致被流动的胶料冲击而朝其 Y 轴方向移动 ; 由于第一模块 300 与第二模块 400 相闭合时, 使得各耦接件 100 的此些定位 肋 130 分别被定位对应的第二容置槽 440 中, 因此, 各耦接件 100 的本体 110 不致被流动的 胶料冲击而朝其 Z 轴方向移动。如此, 各耦接件 100 的本体 110 可完整地被包覆于胶料中。 此外, 由于板体 500 的两相对面同时被夹靠于顶针 452 与环状凸缘 331 之间, 因此, 板体 500 不致被流动的胶料冲击而朝非预期的方向移动。
步骤 (405) 开启第一模块 300 与第二模块 400, 并取出一半成品 600 :
参见图 7 所示。图 7 于本发明半成品 600 于脱离第 2 图的注塑成型模具 200 后的 局部示意图。
当胶料固化并成形为一胶体 710 后, 胶体 710 如上述已包覆部分的板体 500 及耦 接件 100( 详细的描述如后文 )。由于第二容置槽 440 与封闭空间 460 相互隔绝, 故, 耦接件 100 的两定位肋 130 并未被胶体 710 所包覆, 反而伸出胶体 710 的两相对侧边, 而称 「半成 品 600」 。
步骤 (406) 切除半成品 600 露出胶体 710 外的定位肋 130 :
参见图 8 所示。图 8 绘示本发明半成品 600 于移除定位肋 130 后的最终外观示意 图。此步骤中, 耦接件 100 的定位肋 130 可被移除, 以完成最终的注塑成型物 700。
由于本发明耦接件 100 的定位肋 130 专设计为用以支撑耦接件 100 的本体 110, 使 其腾空于封闭空间 460 中, 且耦接件 100 的定位肋 130 有意义地设置于本体 110 的两相对 侧, 耦接件 100 的两定位肋 130 伸出自胶体 710 的两相对侧边, 而非较大面积的两相对面, 降低造成外观不佳的问题。
再参阅图 8 及图 9 所示, 图 9 绘示图 8 的 9-9 剖视图。
利用注塑成型模具 200 所制出的最终注塑成型物 700 大致包含一胶体 710、 一上述 的板体 500 及两上述的耦接件 100。胶体 710 包含一第一胶部 711 及两第二胶部 712。第 一胶部 711 位于此两第二胶部 712 之间, 并与此两第二胶部 712 一体成型。第一胶部 711呈长条状, 其一面具有一外露部 713。此些第二胶部 712 呈长条状, 其截面积小于第一胶部 711 的截面积, 分别自第一胶部 711 的两相对末端, 并彼此朝相反方向延伸。由于上述步骤 (406) 的切除定位肋 130, 第二胶部 712 的两相对长边侧面具一破口 714。破口 714 露出耦 接件 100 的表面。
板体 500 嵌设于第一胶部 711 之内。板体 500 的突出平面 510 可通过外露部 713 而外露。板体 500 还具有一环形凹槽 540( 俗称美工缝 )。环形凹槽 540 围绕突出平面 510, 并形成于突出平面 510 与第一胶部 711 之间, 且通过外露部 713 而外露。 耦接件 100 分别嵌 设于各第二胶部 712 之内。各耦接件 100 的凸耳 120 自第二胶部 712 的一自由端而外露。 由于上述步骤 (406) 切除定位肋 130, 各耦接件 100 的定位肋 130 被切除的痕迹 ( 称外露 部 ) 对称地显露于第二胶部 712 的两相对长边侧面的破口 714。
在此需强调的是, 由于本发明注塑成型模具 200 采用环状凸缘 331 与顶针 452 来 定位板体 500, 相较于传统注塑成型模具 200 利用上、 下两排笔状的固定柱来固定板体 500 后, 于其两相对面所留下的凹陷孔, 环状凸缘 331 在注塑成型过程后所留下的环形凹槽 540 较为美观。故, 利用采用环状凸缘 331 与顶针 452 来定位板体 500, 不仅仍在注塑成型模具 200 中达到定位的功能, 又可避免于其两相对面都留下突兀的凹陷孔。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胶体 710 的材料是可例如为低密度聚乙烯 (PE)、 热可 塑性橡胶 (TPR)、 聚氯乙烯 (PVC) 或热可塑性聚胺酯 (TPU)。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 板体 500 在本发明中并不限其制成方式, 例如此实施例 中是由注塑成型的方式所制成, 其材料为高密度聚乙烯 (PE)、 聚丙烯 (PP)、 丙烯腈 - 苯乙 烯 - 丁二烯共聚物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AB S)、 尼龙 (NYLON) 或其组合。
上述的注塑成型物 70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化中, 例如可为一适于组装于手提 电脑上的手把或背带等等。如此, 板体 500 露出第一胶部 711 的突出平面 510 可为提供文 字书写的平面。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 该胶体的硬度小于该板体及该些耦接件的硬度, 以产生 不同的触感。
本发明所揭露如上的各实施例中, 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任何熟悉此技术者, 在不 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 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 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