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和印度学者从印度孟买采集到毛喉鞘蕊花植物(Coleus Forskohlii),并从中分离到生理活性极强的劳丹烷型二萜化合物——佛司可林(forkolin)及其类似化合物。经药理研究证实,佛司可林为目前所知最强的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剂,它不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而是直接提高细胞内的cAMP浓度产生生理活性,其浓度在10-9g/ml时就具有活性。由于该类化合物表现出明显的降压和强心活性,在治疗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肿瘤转移、支气管哮喘、皮肤疾病等方面疗效显著,开发前景较好。国内在知道该信息后,结合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昆明植物所在云南会泽曾发现过鞘蕊苏植物的情况,国内许多科技人员到云南来找寻鞘蕊苏。终于在1989年于云南会泽县采集到该种植物,经吴征镒院士和李锡文教授鉴定,确认滇产植物和印度植物为同一种植物。经大量研究发现所含的化合物以异佛司可林为主。目前该药材先上云南省药品标准,现已升为国家标准。已开发的制剂仅有复方制剂——鞘蕊苏口服液。但因异佛司可林在药材中的含量极低(0.05%),且提取分离有一定的难度,加上活性高剂量小等情况,导致药品质量标准制定和质量的控制有很大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具有调节磷酸二酯酶(PDE)蛋白质活性、抗菌、抗炎、提高免疫功能、温阳等功效,还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本发明还提供这种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其由毛喉鞘蕊苏、艾蒿、肉桂、三七组成,按重量百分比组成为:毛喉鞘蕊苏28%~45%、艾蒿25%~34%、肉桂10%~20%、三七8%~15%。做成透皮外用产品时可用薄荷脑、樟脑等小分子萜类和/或Azone、CD、DMSO、麝香酮、高级烃醇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促透剂。若需改善口感、味觉等人性化设计可加有香味剂:烈香杜鹃花油、青蒿油、辛夷油、苍术油、紫苏油、白芷油、细辛油、黄荆子油、云木香油、香附油、香橼油、豆蔻油、香豆素、香兰素等具有一定辅助作用的香料中地一种或几种。其制备方法为直接用药材做产品或复方后提取物做产品或分别提取各药材有效部位后再复方做产品。各药材有效部位主要成分为:毛喉鞘蕊苏中的劳丹烷型二萜化合物——异佛司可林(isoforkolin)及其类似化合物、艾蒿中的挥发油、肉桂中的挥发油、三七中的三七总皂苷等。可做成用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吸入药剂、亦可做成用于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口服药剂、也可根据需要做成外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产品、可以制成各种透皮制剂或医疗器械,贴敷于肚脐或其他相关穴位。
有效部位的提取:
1、异佛司可林(劳丹烷型二萜化合物)有效部位
毛喉鞘蕊苏(最好为根)干品,打成粗粉,用95%的乙醇9、7、7、7倍量热回流提取1小时四次,合并提取液,浓缩致50%的量,用0.1%溶液量的活性炭脱色,短的硅胶柱除杂一次,浓缩致5%的量(浓缩致干得有效部位含异佛司可林~10%),在搅拌下加入8倍量的氯仿(或二氯甲烷),5~10℃放置过夜,分出氯仿(或二氯甲烷)层,过滤,真空浓缩致干(含异佛司可林80%或以下),
有效部位根据需要,在上述工艺上适当调整即可得到含劳丹烷型二萜化合物(异佛司可林)10%到含劳丹烷型二萜化合物(异佛司可林)80%得毛喉鞘蕊苏提取物。
根据异佛司可林的理化性质,可选用超临界(SC-CO2)提取方法提取异氟司可林。溶剂可选用CO2、CO2夹带乙醇、CO2夹带甲醇等,萃取温度45~65℃,萃取压力30~50Mpa,解析压力8~14Mpa,解析温度42~67℃。优点在于方法属于洁净生产,提取物中残留溶剂少。严格控制条件和夹带溶剂的量可以得到不同的有效部位。
2、艾蒿有效部位的提取
艾蒿的有效部位为挥发油,可用传统的水蒸汽蒸馏法或其他精油的提取方法。
3、肉桂有效部位的提取
在该复方中肉桂的有效部位亦为肉桂醛等挥发油,可用传统的水蒸汽蒸馏法或其他精油的提取方法。
4、三七的有效部位的提取
三七的有效部位为三七总皂苷,可由专门生产厂家购买或按工艺提取即可。
本发明所用的药物成份,艾蒿,艾叶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应用较早的药物,近代对艾叶的研究更趋深入,其中挥发油(含量在~0.3%)含有近百种化学成分,其平喘的有效成分主要为蒿醇、萜品烯醇、β-石竹烯、和反式香苇醇等。在临床方面,艾叶对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感冒、鼻炎等有显著疗效。艾灸应用历史颇久,医学证明艾灸在增强免疫、抗肿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好疗效。肉桂,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功效主治为:补火救阳,引火归员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阳虚眩晕、经闭、通经等。肉桂挥发油含量为1%~2%。三七,是云南的名贵特色药材,具有止血、活血、强壮等作用。三七总皂苷含量为8%~12%。本发明的组方以味芳香、辛串具有较强的止咳平喘的毛喉鞘蕊苏为君药,用辛温的艾叶做臣药,再用肉桂做佐药,最后用三七做使药。全方合用能起到辛温散寒、解表、温里、补益,从标上直接对症治疗,从本上提高肌体免疫力,逐步恢复健康。经应用具有较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经研究将其开发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系列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有香味的复方微囊干粉吸入剂
配方(1000剂):
劳丹烷型二萜化合物(80%) 0.15g
艾蒿油 1ml
肉桂油 1.5ml
三七 5.5g
乙基纤维素 20g
PVA 6g
辛夷油 适量
制备工艺:
在10万级的条件下,将配方量的药物及辅料溶于600ml的乙基纤维素和PVA的异丙醇溶液中,选择进口温度在70℃~90℃,出口温度在45℃~65℃。选用气-物-气流式喷雾干燥器,并控制较慢的进样速度,让产品粒度达到直径在10μm以下,经经喷雾干燥即得有香味的复方微囊。该微囊再与适量的超细化的甘露醇等填充剂混合均匀,封装在胶囊(或泡眼型/或条杆型)的吸入剂药物容器中,即可得干粉吸入剂。
实施例2 复方软胶囊
处方(1000粒):
劳丹烷型二萜化合物(40%) 0.2g
艾蒿油 2ml
肉桂油 4ml
三七总皂苷 15g
大豆油 400g
该复方软胶囊的加工过程为:将原料药按需要的比例混合后,用气流粉碎或球磨粉碎等超细化处理,达到粒径小于200μm,将超细化的复方药加入溶剂基质中,充分搅拌、溶解、过滤、脱气,送至填充机上方的罐内,待用;同时准备好软胶囊充填机上方保温明胶罐中的胶皮用的明胶溶液,待用;在1万级、21℃~25℃、RH%:39~41%的条件下,开动旋转模压机压丸,把制成的软胶囊洗净,在28±2℃下干燥19~27小时,分装、包装即得成品。
实施例3 有香味的复方微囊剂
配方:
劳丹烷型二萜化合物(10%) 0.4g
艾蒿油 10ml
肉桂油 29ml
三七总皂苷 120g
乙基纤维素 4000g
PVA 1000g
桔子香料 适量
制备工艺:
在10万级的条件下,将配方量的原药和桔子香料溶于900ml的乙基纤维素和PVA的异丙醇溶液中,选择进口温度在70℃~85℃,出口温度在45℃~60℃。经喷雾干燥即得有桔子香味的复方的微囊。该微囊可直接压成片剂或装胶囊。
实施例4 袋状敷剂
配方(每剂):
毛喉鞘蕊苏 20g
艾蒿 15g
肉桂 10g
三七 5g
冰片 1g
将上述配方量的药材混匀,打成粗粉,装入布袋。布袋上连有四根线或其他可用于固定在腰部的装置。使用时将药袋固定在肚脐上,药物经过肚脐(神阙穴),通达全身,从而达到内病外治。
实施例5 袋状敷剂
配方(10袋):
毛喉鞘蕊苏 15.5g
艾蒿 17g
肉桂 10g
三七 7.5g
烈香杜鹃花油 2g
将上述配方量的药材混匀,打成细粉,分装入10个纤维纸袋。使用时将药袋一边紧贴于附上的弹性胶布,并固定在肚脐上,药物经过肚脐(神阙穴),通达全身,从而达到内病外治。
实施例6透皮贴剂
配方(1000贴):
劳丹烷型二萜化合物(40%) 0.3g
艾蒿油 2.5ml
肉桂油 2ml
三七总皂苷 12g
Azone 0.2g
麝香酮 0.1g
可用常规的涂膜复合工艺或充填热合工艺或骨架粘合工艺制备1000个贴剂。产品由药库、粘贴层、被衬层和保护膜组成。产品可贴在神阕穴、涌泉穴、肺俞、天突穴、大椎穴等穴位中的一个或数个。
实施例7 巴布剂
配方(1000贴):
劳丹烷型二萜化合物(10%) 2.0g
艾蒿油 3.5ml
肉桂油 3ml
三七总皂苷 14g
细辛油 0.1g
薄荷脑 0.1g
将药物溶解或高度均匀分散于卡波姆、聚乙烯醇、聚维酮、聚乙二醇、纤维素衍生物、聚异丁烯、聚丙烯酸等巴布剂基质中,可用常规的涂膜复合工艺或骨架粘合工艺制备好半成品、按1000个切割、加上保护膜,包装得1000个贴剂。产品可贴在神阕穴、涌泉穴、肺俞、天突穴、大椎穴等穴位中的一个或数个。
产品药学研究及功效:
一、产品的稳定性
实施例1、2、3、4、5、6、7的样品在室温下避光保管,放置1、2、3、6、12个月,经初步检查,各基本相关指标不变,有效成分经检验也未发生变化。因此,初步认为各剂型的各种处方均可达到1年左右的保质期。
二、产品(吸入剂)的抗炎作用
用Whttle法,小鼠3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小鼠背部两侧去毛约4cm2,连续在去毛部位给药两次,中间间隔30min,每次喷(实施例1)2下(~0.2mg),给药1h后,小鼠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兰0.2ml/只后及时腹腔注射0.7%醋酸0.2ml/10g,15min后处死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ml轻揉后抽取腹腔液,离心,上清液于620nm处测定光密度。
计算并比较组间差异显著性,结果见下表: 组别 体重 剂量(mg/Kg) 光密度值 抑制率 空白组 20±1.3 等体积 0.29±0.05 阿司匹林 20±1.3 200 0.11±0.03 60.9% 吸入剂组 20±1.2 0.2 0.19±0.04 48.6%
结论:该吸入剂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与空白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三、对离体豚鼠气管条的作用
药物:实施例3
动物:豚鼠,体重270±20g
离体豚鼠气管条的制备及检测:将豚鼠击头致昏,迅速剥取气管,剪成2×30mm的螺旋条。将螺旋条悬挂于盛有20mlKrebs液(37.0±0.5℃,pH7.4±0.5)的离体气管测定仪浴槽中,两端分别连在张力换能器和浴槽底部的通气钩上,通氧气,静息负荷4.5g,螺旋条张力变化由连接于换能器的记录仪(U-135C,Shimadzu)记录。每20分钟换液一次,平衡1小时后开始试验。加入组胺(终浓度1.0μg/ml)激动,待最大收缩峰时累积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实施例2),测定累积量效关系,用非线性回归法计算药物抑制组胺诱导离体气管条收缩的半数抑制率(IC50)。
结果为:对离体豚鼠气管条的IC50=19.2μg/ml。
四、吸入剂的刺激性试验
取健康家兔4只,W:2.0~2.2kg,雌雄各半,分为两组,将背部两侧去毛约5×10cm2,一块脱毛区作正常皮肤试验,分为给药区和对照区。给药区给药1次(~0.1mg),对照区喷一次空白溶媒。另一块脱毛区作损伤皮肤刺激性试验,给药前用针头脱毛区皮肤上划出“#”形擦伤,直径2cm,以刺伤表皮,不伤真皮,有轻度出血为度。用药方法和正常皮肤一样,另一侧作对照。给药区给药1次(~0.1mg),对照区喷一次空白溶媒。给药后,分别记录1h、24h、48h给药部位出现的红斑和出血的情况,按下表评分并评价刺激程度:
表1皮肤刺激反应评分标准红斑 积分水肿 积分无红斑 0无水肿 0勉强可见 1轻微水肿 1明显红斑 2皮肤隆起轮廓清楚 2中度到严重红斑 3水肿隆起1mm并范围扩大 3紫色红斑有焦痂 4
表2皮肤刺激强度评分标准 平均分值 评价 0~0.49 无刺激性 0.5~2.99 轻度刺激性 3.0~5.99 中度刺激性 6.0~8.0 强烈刺激性
表3吸入剂对正常皮肤刺激的平均反应值 组别 动物数 积分总和 平均反应值 1h 24h 48h 1h 24h 48h 空白溶媒 4 4 3 0 1 0.75 0 实验组 4 3 3 0 0.8 0.8 0
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吸入剂对正常皮肤的刺激与空白无明显差异。
表4吸入剂对损伤皮肤刺激的平均反应值 组别 动物数 积分总和 平均反应值 1h 24h 48h 1h 24h 48h空白溶媒 4 4 2 0 1 0.71 0实验组 4 4 2 0 1 0.68 0
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吸入剂对损伤皮肤的刺激与空白无明显差异。
五、袋装敷剂的应用
1)对支气管哮喘的应用
药物:实施例4和5。
患者:3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自愿接收该法试验,16例为一般哮喘患者,16例为慢性哮喘患者。
方法:患者平均分成4组,每组8例。每种药物用两组:一组8例为一般哮喘患者,另一组8例为慢性哮喘患者。一组用实施例4所的产品;另一组用实施例5所的产品。试验品用法用量:每日1袋,敷疗于肚脐上24小时,疗程4周。随访半年。
结果:①实施例4试验的一般哮喘患者8例中6例为显效、2例有效,随访未再发作;②实施例4试验的慢性哮喘患者8例中5例为显效、2例有效、1例好转,随访4例再发作、2例发作减轻、2例明显好转;③实施例5试验的一般哮喘患者8例中8例为显效,随访未再发作;④实施例5试验的慢性哮喘患者8例中5例为显效、3例有效,随访5例再发作、2例发作减轻。⑤无不良反应,用后感觉饭量增加,消化好。这可能与药物芳香健胃有关。
六、透皮贴剂对过敏性鼻炎的应用
药物:实施例6
患者:2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自愿接收该法试验。
方法:患者平均分成2组,每组10例。每种用法一组。一组贴在神阕穴;另一组用贴在神阕穴、肺俞。试验品用法用量:每日1次,每次24小时,疗程4周。随访半年。
结果:①贴在神阕穴试验的1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中7例为显效、3例有效,随访未再发作5例、再发作5例中:3例发作减轻、1例明显好转、1例没有好转。②贴在神阕穴、肺俞试验的1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中8例为显效、1例有效、1例好转,随访4例未再发作、再发作4例中:2例发作减轻、2例明显好转。③未见不良反应,病人自觉良好。
七、巴布剂对变应性鼻炎的应用
药物:实施例7
患者:1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自愿接收该法试验。
方法:患者平均分成2组,每组8例。每种用法一组。一组贴在神阕穴;另一组用贴在神阕穴、肺俞。试验品用法用量:每日1次,每次24小时,疗程4周。随访半年。
结果:①贴在神阕穴试验的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6例为显效、2例有效,随访未再发作4例、再发作4例中:2例发作减轻、1例明显好转、1例没有好转。②贴在神阕穴、肺俞试验的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7例为显效、1例有效,随访5例未再发作、再发作3例中:1例发作减轻、2例明显好转。③无明显不良反应,病人感觉精神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