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下的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其中, 该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 处理方法对与打印介质的同一区域相对应的多值图像数据进行处理, 从而通过打印部件相 对于该同一区域的多次相对移动或者通过多个打印元件组相对于该同一区域的相对移动 而在该同一区域中打印图像。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包括多个打印元件的打印头来打印点的打印方法的例子, 已知有通过从 打印元件 ( 喷嘴 ) 喷出墨从而在打印介质上打印点的喷墨打印方法。这种喷墨打印设备可 以根据结构的差异而分类成全幅型 (full-line type) 或串行型 (serial type)。 无论该装 置是全幅型还是串行型, 喷出量和喷出方向在打印头的多个打印元件之间都会发生变化。 另外, 由于这些类型的变化, 因而在图像中可能发生浓度不均匀或条纹。
作为用于降低这种浓度不均匀或条纹的方法, 已知有多遍 (multi-pass) 打印方 法。在该多遍打印方法中, 将要在打印介质的同一区域上进行打印的图像数据分割成在多 次打印扫描中要打印的图像数据。此外, 根据在各次打印扫描之间进行输送操作的多次打 印扫描来顺次打印这些分割后的图像数据。 由此, 即使各个打印元件的喷出特性存在变化, 也可以在一个打印元件所打印的点不会在扫描方向上连续存在的情况下使各个打印元件 的影响分散到宽的范围内。结果, 可以获得均匀且平滑的图像。
这种多遍打印方法可以应用于包括喷出相同类型的墨的多个打印头 ( 或多个打 印元件组 ) 的串行型或全幅型的打印装置。即, 将图像数据分割成由喷出相同类型的墨的 多个打印元件组要打印的图像数据, 并且利用多个打印元件组中的各个打印元件组在至少 一次相对移动期间打印该分割后的图像数据。结果, 即使各个打印元件的喷出特性存在变 化, 也可以减轻该变化的影响。此外, 可以将上述两种打印方法进行组合, 并且在使用喷出 相同类型的墨的多个打印元件组的情况下通过进行多次打印扫描来打印图像。
传统上, 在进行图像数据的这种分割时, 使用如下的掩码 (mask), 其中, 该掩码预 先排列有允许点的打印的数据 (1 : 不对图像数据进行掩蔽的数据 ) 和不允许点的打印的数 据 (0 : 对图像数据进行掩蔽的数据 )。 更具体地, 通过在打印介质的同一区域上要打印的二 值图像数据和上述掩码之间进行逻辑与 (AND) 运算, 将该二值图像数据分割成通过各打印 扫描或各打印头要打印的二值图像数据。
在这种掩码中, 允许打印的数据 (1) 的配置被设置成在多个打印扫描 ( 或多个打 印头 ) 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换言之, 将被设置为打印 (1) 二值化后的图像数据的像素配置 为通过一次打印扫描或一个打印头来打印一个点。由此, 即使在分割之后也保持了分割之 前的图像信息。
然而, 近年来, 通过进行上述多遍打印, 已暴露了如下的新的问题 : 由于以打印扫 描为单位或以打印头 ( 打印元件组 ) 为单位的打印位置偏移 ( 对准 ) 而发生浓度变化或浓 度不均匀。 这里提到的以打印扫描为单位或以打印元件组为单位的打印位置偏移将在以下
进行说明。即, 该偏移是诸如通过第一打印扫描 ( 或打印元件组 ) 所打印的点群 ( 平面 ) 和通过第二打印扫描 ( 或不同的打印元件组 ) 所打印的点群 ( 平面 ) 之间的偏移等的点群 ( 平面 ) 之间的偏移。这些平面之间的偏移是由于打印介质和喷出口面之间的距离的波动 以及打印介质的输送量的波动所引起的。 另外, 当在平面之间的确发生偏移时, 点覆盖率出 现波动, 这导致浓度波动或浓度不均匀。如上所述, 以下将通过相同打印扫描和相同单元 ( 例如, 喷出相同类型的墨的一个打印元件组 ) 所打印的点群和像素群称为 “平面” 。
如上所述, 如今要求更高质量的图像, 并且期望在多遍打印期间能够解决由于各 种打印条件的波动所引起的平面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的图像数据处理方法。以下, 在本说 明书中, 将针对由于因任意打印条件而产生的平面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所引起的浓度波动 或浓度不均匀的抵抗性称为 “鲁棒性” 。
专利文献 1 和专利文献 2 公开了用于改善鲁棒性的图像数据处理方法。这些专利 文献关注了以下情况 : 由于各种打印条件的波动所引起的图像浓度的波动是因在被分配成 图像数据与不同的打印扫描或不同的打印元件组相对应之后的二值图像数据之间的完全 互补关系而造成的。 此外, 这些专利文献指出了 : 通过创建与不同的打印扫描或不同的打印 元件组相对应的图像数据以降低该互补关系, 可以实现 “鲁棒性” 优良的多遍打印。 此外, 在 这些专利文献中, 为了即使在多个平面之间存在偏移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大的浓度波动, 对二值化之前的多值图像数据进行分割, 以使得分割后的图像数据与不同的打印扫描或打 印元件组相对应, 然后分别 ( 无相关地 ) 对分割后的多值图像数据进行二值化。 图 10 是用于说明专利文献 1 或专利文献 2 所公开的图像数据处理方法的框图。 这 里, 示出了针对两次打印扫描对多值图像数据进行分配的情况。通过调色板转换处理 12 将 从主计算机输入的多值图像数据 (RGB) 转换成与打印设备的墨颜色相对应的多值浓度数 据 (CMYK)。之后, 通过灰度校正处理对该多值浓度数据 (CMYK) 进行灰度校正。分别对黑色 (K)、 青色 (C)、 品红色 (M) 和黄色 (Y) 的各个颜色进行以下处理。
通过图像数据分配处理 14 将各颜色的多值浓度数据分配成第一扫描多值数据 15-1 和第二扫描多值数据 15-2。换言之, 例如, 当黑色的多值图像数据的值为 “200” 时, 将 与 “200” 的一半相对应的图像数据 “100” 分配给第一扫描, 同样将图像数据 “100” 分配给 第二扫描。之后, 第一量化处理 16-1 根据预定扩散矩阵对第一扫描多值数据 15-1 进行量 化处理, 然后将量化后的第一扫描多值数据 15-1 转换成第一扫描二值数据 17-1 并存储在 第一扫描用的带存储器中。另一方面, 第二量化处理 16-2 根据不同的扩散矩阵对第二扫描 多值数据 15-2 进行量化处理, 然后将量化后的第二扫描多值数据 15-2 转换成第二扫描二 值数据 17-2 并存储在第二扫描用的带存储器中。在第一打印扫描和第二打印扫描中, 根据 存储在各自的带存储器中的二值数据喷出墨。在图 10 中, 说明了将一个图像数据分配给两 次打印扫描的情况 ; 然而, 在专利文献 1 和专利文献 2 中, 还公开了将一个图像数据分配给 两个打印头 ( 两个打印元件组 ) 的情况。
图 14A 是示出当使用具有互补关系的掩码图案对图像数据进行分割时、 在第一打 印扫描中要打印的点 ( 黑色点 )1401 和在第二打印扫描中要打印的点 ( 白色点 )1402 的配 置状态的图。这里, 示出了对所有像素都输入了 255 的浓度数据的情况, 并且通过第一打印 扫描或第二打印扫描来对所有像素打印一个点。换言之, 通过第一打印扫描所打印的点和 通过第二打印扫描所打印的点被配置成彼此不重叠。
另一方面, 图 14B 是示出当根据专利文献 1 和专利文献 2 所述的方法对图像数据 进行分配时的点的配置状态的图。 在该图中, 黑色点是在第一打印扫描中要打印的点 1501, 白色点是在第二打印扫描中要打印的点 1502, 并且灰色点是第一打印扫描和第二打印扫描 重叠打印的点 1503。在图 14B 中, 在通过第一打印扫描要打印的点和通过第二打印扫描要 打印的点之间不存在互补关系。因此, 当与点处于完全互补关系的图 14A 的情况相比较时, 发生两个点重叠的部分 ( 灰色点 )1503, 并且存在没有打印点的空白区域。
这里, 考虑如下情况 : 作为通过第一打印扫描要打印的点的集合的第一平面和作 为通过第二打印扫描要打印的点的集合的第二平面在主扫描方向或副扫描方向上偏移了 一个像素的量。在这种情况下, 当如图 14A 那样, 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处于完全互补关系 时, 在第一平面中打印的点和在第二平面中打印的点彼此完全重叠, 因此露出空白纸张区 域, 并且图像浓度大幅下降。 即使当偏移的量小于一个像素时, 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或重叠部 分的波动也极大影响了点相对于空白区域的覆盖率以及图像浓度。即, 已知当平面之间的 这种偏移根据打印介质和喷出口面之间的距离 ( 纸间距离 ) 的波动或者打印介质的输送量 的波动而改变时, 图像浓度也将波动, 这导致浓度不均匀。
另一方面, 在图 14B 的情况下, 即使当在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的偏移的量为 一个像素时, 点相对于打印介质的覆盖率也不会发生太大波动。新出现了在第一打印扫描 中打印的点和在第二打印扫描中打印的点重叠的部分 ; 然而, 还存在已重叠的两个点彼此 分离的部分。因此, 当对大的区域进行判断时, 点相对于打印介质的覆盖率的波动不会太 大, 因此也很难发生图像浓度的波动。换言之, 通过采用专利文献 1 或专利文献 2 所公开的 方法, 即使存在打印介质和喷出口面之间的距离 ( 纸间距离 ) 的波动或者打印介质的输送 量的波动, 也可以抑制由这些波动所引起的图像浓度的波动或浓度不均匀, 因而可以输出 鲁棒性优良的图像。
然而, 在专利文献 1 或专利文献 2 所公开的方法中, 分阶段地独立进行调色板转换 处理 12、 灰度校正处理 13 和图像数据分配处理 14。因此, 为了通过硬件来实现这些处理, 需要准备的电路多于传统存在的技术中所需的电路。 此外, 当通过软件来进行这些处理时, 需要对一个图像数据进行更多的转换处理, 因此处理负荷和处理时间都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因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图像处理设 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其中, 即使当图像处理被配置为将多值浓度数据分配给多个打印扫描 ( 或多个打印元件组 ) 时, 该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也能够抑制数据处理负荷和处 理时间的增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PTL 1) : 日本特开 2000-103088
专利文献 2(PTL 2) : 日本特开 2001-150700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 权利要求 1 所公开的本发明是一种图像处理设备, 用于对与 打印介质的像素区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 以通过打印单元和所述打印介质之 间的多次相对移动, 在所述像素区域中执行打印, 所述图像处理设备包括 : 生成单元, 用于
通过参考如下的查找表, 根据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所述多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多个 相同颜色的浓度数据, 其中, 所述查找表用于将所述输入图像数据与所述多个相同颜色的 浓度数据相关联 ; 以及量化单元, 用于对所述多个相同颜色的浓度数据分别进行量化处理。
权利要求 8 所公开的本发明是一种图像处理设备, 用于对与打印介质的像素区域 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 以通过用于喷出近似等量的相同颜色的墨的多个打印元 件组和所述打印介质之间的多次相对移动, 在所述像素区域中执行打印, 所述图像处理设 备包括 : 生成单元, 用于通过参考如下的查找表, 根据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所述多个 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多个相同颜色的浓度数据, 其中, 所述查找表用于将所述输入图像数 据与所述多个相同颜色的浓度数据相关联 ; 以及量化单元, 用于对所述多个相同颜色的浓 度数据分别进行量化处理。
权利要求 9 所公开的本发明是一种图像处理设备, 用于对与打印介质的像素区域 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 以通过打印单元和所述打印介质之间的多次相对移动, 在所述像素区域中执行打印, 其中, 所述打印单元具有用于喷出近似等量的相同颜色的墨 的多个打印元件组, 所述多个打印元件组以与打印元件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重叠部 分的方式排列在所述打印元件排列方向上, 所述图像处理设备包括 : 生成单元, 用于通过参 考如下的查找表, 根据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和同一重叠部分相关的多个打印元件组 相对应的多个相同颜色的浓度数据, 其中, 所述查找表用于将所述输入图像数据与所述多 个相同颜色的浓度数据相关联 ; 以及量化单元, 用于对所述多个相同颜色的浓度数据分别 进行量化处理。 权利要求 14 所公开的本发明是一种图像处理方法, 用于对与打印介质的像素区 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 以通过打印单元和所述打印介质之间的多次相对移 动, 在所述像素区域中执行打印, 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通过参考如下的查找 表, 根据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所述多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多个相同颜色的浓度数 据, 其中, 所述查找表用于将所述输入图像数据与所述多个相同颜色的浓度数据相关联 ; 以 及对所述多个相同颜色的浓度数据分别进行量化处理。
权利要求 15 所公开的本发明是一种图像处理方法, 用于对与打印介质的像素区 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 以通过具有用于喷出近似等量的相同颜色的墨的多个 打印元件组的打印单元和所述打印介质之间的相对移动, 在所述像素区域中执行打印, 所 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通过参考如下的查找表, 根据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 所述多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多个相同颜色的浓度数据, 其中, 所述查找表用于将所述输 入图像数据与所述多个相同颜色的浓度数据相关联 ; 以及对所述多个相同颜色的浓度数据 分别进行量化处理。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直接照片打印机 ( 以下称为 PD 打印机 ) 的立体图 ; 图 2 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 PD 打印机 1000 的控制面板 1010 的图 ; 图 3 是示出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 PD 打印机 1000 的控制有关的主要部件的框 图 4 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打印机引擎 3004 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7图;
CN 102458860 A
说明书5/37 页图 5 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串行型喷墨打印设备的打印机引擎的打印单 元的立体图 ;
图 6 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执行的图像处理的框图 ;
图 7A 是用于说明点重叠率的图 ;
图 7B 是用于说明点重叠率的图 ;
图 7C 是用于说明点重叠率的图 ;
图 7D 是用于说明点重叠率的图 ;
图 7E 是用于说明点重叠率的图 ;
图 7F 是用于说明点重叠率的图 ;
图 7G 是用于说明点重叠率的图 ;
图 7H 是用于说明点重叠率的图 ;
图 8 是示出可应用于本发明的掩码图案的一个示例的图 ;
图 9 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率和分配率之间的关系的图 ;
图 10 是用于说明专利文献 1 或专利文献 2 所公开的图像数据分配方法的框图 ;
图 11 是示出 2 遍的多遍打印的状态的图 ; 图 12 是用于说明图 6 或图 21 所示的图像处理的具体示例的示意图 ;
图 13A 是示出量化处理所使用的误差扩散矩阵的示例的图 ;
图 13B 是示出量化处理所使用的误差扩散矩阵的示例的图 ;
图 14A 是示出在使用具有互补关系的掩码图案对图像数据进行分割的情况下的 点配置状态的图 ;
图 14B 是示出在根据专利文献 1 和专利文献 2 所公开的方法对图像数据进行分割 的情况下的点配置状态的图 ;
图 15A 是示出分散点的状态的图 ;
图 15B 是示出不规则配置点的重叠区域和相邻区域的状态的图 ;
图 16 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控制单元 3000 可执行的量化处理方法的一 个示例的流程图 ;
图 17 是用于说明当进行 3 平面量化时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
图 18 是 示 出 量 化 处 理 单 元 45 的 3 值 量 化 处 理 结 果 (K1 ″, K2 ″ ) 和 输 入 值 (K1ttl, K2ttl) 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
图 19 是用于说明进行索引展开 (index expansion) 处理时的点重叠率的图 ;
图 20 是在从形成有喷出口的面观察打印头 5004 的情况下的图 ;
图 21 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执行的图像处理的框图 ;
图 22A 是示出使用表 3-1 ~ 3-4 的阈值表中所输入的阈值的二值量化处理结果 (K1″, K2″ ) 和输入值 (K1ttl, K2ttl) 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
图 22B 是示出使用表 3-1 ~ 3-4 的阈值表中所输入的阈值的二值量化处理结果 (K1″, K2″ ) 和输入值 (K1ttl, K2ttl) 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
图 22C 是示出使用表 3-1 ~ 3-4 的阈值表中所输入的阈值的二值量化处理结果 (K1″, K2″ ) 和输入值 (K1ttl, K2ttl) 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
图 22D 是示出使用表 3-1 ~ 3-4 的阈值表中所输入的阈值的二值量化处理结果
(K1″, K2″ ) 和输入值 (K1ttl, K2ttl) 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
图 22E 是示出使用表 3-1 ~ 3-4 的阈值表中所输入的阈值的二值量化处理结果 (K1″, K2″ ) 和输入值 (K1ttl, K2ttl) 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
图 22F 是示出使用表 3-1 ~ 3-4 的阈值表中所输入的阈值的二值量化处理结果 (K1″, K2″ ) 和输入值 (K1ttl, K2ttl) 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
图 22G 是示出使用表 3-1 ~ 3-4 的阈值表中所输入的阈值的二值量化处理结果 (K1″, K2″ ) 和输入值 (K1ttl, K2ttl) 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
图 23 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执行的图像处理的框图 ;
图 24 是用于说明在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中控制单元 3000 为了降低点重叠率 而可执行的误差扩散法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 以及
图 25 是连接型打印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以下将说明的这些实施例是喷墨打印设备的例子 ; 然而, 本发明不限于喷墨打印 设备。本发明还可应用于除喷墨打印设备以外的装置, 只要该装置使用在用于打印点的打 印部件和打印介质之间的相对移动期间利用该打印部件在该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的方法 即可。 此外, 打印部件和打印介质之间的 “相对移动” 是打印部件相对于打印介质移动 ( 扫描 ) 的操作或者是打印介质相对于打印部件移动 ( 被输送 ) 的操作。在利用串行型打 印设备执行多遍打印的情况下, 执行多次利用打印头的扫描, 以使得打印部件多次面对打 印介质的同一区域。 另一方面, 在利用全幅型打印设备执行多遍打印的情况下, 打印介质被 执行了多次输送, 以使得打印部件多次面对打印介质的同一区域。打印部件是一个或多个 打印元件组 ( 喷嘴阵列 ) 或者一个或多个打印头。
在以下所述的图像处理设备中, 进行数据处理, 从而通过打印部件相对于打印介 质的同一区域 ( 预定区域 ) 的多次相对移动或者通过多个打印元件组相对于打印介质的 同一区域 ( 预定区域 ) 的相对移动, 在该同一区域上打印图像。这里, “同一区域 ( 预定区 域 )” 在微观意义上是 “一个像素区域” , 而在宏观意义上是 “在一次相对移动期间可以进行 打印的区域” 。 像素区域可被简称为 “像素” , 并且是能够使用多值图像数据进行灰度表示的 最小单位区域。另一方面, “在一次相对移动期间可以进行打印的区域” 是打印介质上打印 部件在一次相对移动期间所通过的区域或者比该区域略小的区域 ( 例如, 1 光栅区域 )。例 如, 在串行型打印设备中, 当如图 11 所示等执行 M(M 是 2 以上的整数 ) 遍的多遍模式时, 从 宏观角度而言, 可以将该图中的一个打印区域定义为同一区域。
打印设备的概要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直接照片打印机 ( 以下称为 PD 打印机 )1000 即图 像形成装置 ( 图像处理设备 ) 的立体图。除了用作从主计算机接收数据并进行打印的普通 PC 打印机以外, PD 打印机 1000 还具有如以下所述的各种其它功能。即, 存在直接读取存储 在诸如存储卡等的存储器介质上的图像数据并打印该图像数据的功能以及从数字照相机 或 PDA 接收图像数据并打印该图像数据的功能。
在图 1 中, 本实施例的 PD 打印机 1000 的外壳的主体包括下壳 1001、 上壳 1002、 进 出口盖 (access cover)1003 和输出托盘 1004。下壳 1001 构成 PD 打印机 1000 的主体的大 致下半部, 并且上壳 1002 构成该主体的大致上半部。通过组合这两个壳体来构成具有容纳 空间的用于内部容纳后面要说明的所有机构的中空结构, 其中, 在该结构的上表面和前表 面上形成各个开口部。
在下壳 1001 中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输出托盘 1004 的一端, 并且通过转动 输出托盘 1004, 可以使形成在下壳 1001 的前表面上的开口部打开或关闭。因此, 通过使 输出托盘 1004 向着前表面侧转动来打开该开口部, 可以输出将进行打印的 ( 包括普通纸、 专用纸、 树脂薄片 ) 的打印介质, 并且顺次堆叠所输出的打印介质。另外, 将两个辅助托盘 1004a、 1004b 容纳于输出托盘 1004 中, 并且通过根据需要向前拉出各托盘, 可以以三阶段 来扩大或缩小用于支持打印介质的支持面。
上壳 1002 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进出口盖 1003 的一端, 从而可以使形成在 上表面上的开口部打开或关闭。通过打开进出口盖 1003, 可以更换容纳于主体内部的打印 头盒 ( 图中未示出 ) 或储墨器 ( 图中未示出 )。当打开或关闭进出口盖 1003 时, 形成在该 盖的里侧表面上的突起使盖开 / 闭杆转动, 并且通过利用微开关等检测转动位置, 可以检 测进出口盖 1003 的开 / 闭状态。
在上壳 1002 的上表面上设置电源键 1005。 在上壳 1002 的右侧上设置包括液晶显 示部 1006 和各种按键开关的控制面板 1010。后面将参考图 2 来说明控制面板 1010 的结 构。自动进给单元 1007 将打印介质自动进给至打印机内。头 - 纸间距离选择杆 1008 是用 于调整打印头和打印介质之间的间隔的杆。将可以安装存储卡的适配器插入卡槽 1009 内, 并且可以通过经由该适配器直接读取存储在存储卡上的图像数据来打印图像。 存储卡 (PC) 的例子例如包括致密型闪速存储器、 智能媒介和存储棒。相对于 PD 打印机 1000 可拆卸的 观察器 ( 液晶显示部 )1011 用于在从存储在 PC 卡上的图像中检索要打印的图像时显示每 一帧图像或索引图像。存在用于连接如后面将说明的数字照相机的 USB 端子 1012。在 PD 打印机 1000 的背面, 存在用于连接个人计算机 (PC) 的 USB 连接器。
控制单元的概要说明
图 2 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 PD 打印机 1000 的控制面板 1010 的图。在该图中, 在液晶显示单元 1006 上显示用于进行打印相关条件的各种设置的菜单项。例如, 可以显示 以下的项。
·多个照片图像文件中要打印的照片图像的起始编号
·指定帧编号 ( 开始帧指定 / 打印帧指定 )
·要结束打印的结束编号 ( 结束 )
·打印份数 ( 份数 )
·打印时要使用的打印介质的类型 ( 纸张类型 )
·要打印在一个打印介质上的照片的张数的设置 ( 布局 )
·打印质量指定 ( 质量 )
·是否打印拍摄照片的日期的指定 ( 日期 )
·是否在打印之前对照片进行校正的指定 ( 图像校正 )
·打印所需的打印介质的张数的显示 ( 薄片张数 )可以使用光标键 2001 来选择或指定这些项。还可以在每次按下模式键 2002 时切 换打印的类型 ( 索引打印、 全帧打印、 一帧打印、 指定帧打印 ), 并且相应地点亮与该选择相 对应的 LED2003。维护键 2004 是用于进行诸如打印头等的清洁等的打印设备的维护的键。 按下开始打印键 2005 以给出用以开始打印的指示或建立维护设置。当停止打印时或当给 出用以停止维护的指示时, 按下停止打印键 2006。
控制单元的电气规格的概要
图 3 是示出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 PD 打印机 1000 的控制有关的主要部件的框 图。在图 3 中, 向与之前所述的附图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分配相同的附图标记, 因此将省略 对这些部件的说明。如根据以下说明可以明显看出, PD 打印机 1000 用作图像处理设备。
在图 3 中, 附图标记 3000 是控制单元 ( 控制基板 )。此外, 附图标记 3001 是图像 处理 ASIC( 专用定制 LSI)。附图标记 3002 是具有内部 CPU 的 DSP( 数字信号处理器 ), 进 行后面将说明的各种控制处理以及诸如从亮度信号 (RGB) 向浓度信号 (CMYK) 的转换、 缩 放、 伽玛转换和误差扩散等的图像处理。附图标记 3003 是存储器, 并且具有 : 程序存储器 3003a, 用于存储 DSP 3002 的 CPU 用的控制程序 ; RAM 区域, 用于存储执行期间的程序 ; 以及 用作工作存储器的存储器区域, 用于存储图像数据等。附图标记 3004 是打印机引擎, 其中, 在这里, 安装使用多种颜色的墨打印彩色图像的喷墨打印设备用的打印机引擎。附图标记 3005 是用作用于连接数字照相机 (DSC)3012 的端口的 USB 连接器。附图标记 3006 是用于 连接观察器 1011 的连接器。附图标记 3008 是 USB 集线器, 并且当 PD 打印机 1000 基于来 自 PC 3010 的图像数据进行打印时, 来自 PC 3010 的数据经由 USB 3021 照原样通过并输出 至打印机引擎 3004。 由此, 所连接的 PC 3010 能够通过与打印机引擎 3004 直接交换数据和 信号来执行打印 ( 用作一般的 PC 打印机 )。附图标记 3009 是输入有来自电源 3010 的已从 商用 AC 电压转换成 DC 电压的电力的电源连接器。 PC 3010 是一般的个人计算机, 附图标记 3011 是如上所述的存储卡 (PC 卡 ), 并且附图标记 3012 是数字照相机 (DSC : 数字静态照相 机 )。
经由上述的 USB 3021 或 IEEE-1284 总线 3022 来进行该控制单元 3000 和打印机 引擎 3004 之间的信号的交换。
打印机引擎的电气规格的概要
图 4 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打印机引擎 3004 的内部结构的框图。在该图 中, 附图标记 E0014 表示主基板。附图标记 E1102 表示引擎单元 ASIC( 专用集成电路 )。该 引擎单元 ASICE1102 经由控制总线 E1014 连接至 ROM E1004, 并且根据存储在 ROM E1004 中 的程序进行各种控制。例如, 引擎单元 ASICE1102 发送或接收与各种传感器有关的传感器 信号 E0104 或者与多传感器 E3000 有关的多传感器信号 E4003。 另外, 引擎单元 ASIC E1102 检测编码器信号 E1020 的状态以及来自电源键 1005 和控制面板 1010 上的各种键的输出的 状态。此外, 引擎单元 ASIC E1102 根据主机 I/F E0017 和前面板上的装置 I/F E0100 的连 接和数据输入状态来进行各种逻辑运算和各种条件判断, 控制所有的组成元件并进行用于 驱动 PD 打印机 1000 的控制。
附图标记 E1103 表示驱动器 / 复位电路。驱动器 / 复位电路 E1103 通过根据来自 引擎单元 ASIC E1102 的马达控制信号 E1106 生成 CR 马达驱动信号 E1037、 LF 马达驱动信 号 E1035、 AP 马达驱动信号 E4001 和 PR 马达驱动信号 E4002, 来驱动各马达。此外, 驱动器/ 复位电路 E1103 具有电源电路, 其中, 该电源电路供给了诸如主基板 E0014、 安装有打印头 的移动滑架的滑架基板以及控制面板 1010 等的各单元所需的电力。此外, 驱动器 / 复位电 路 E1103 检测电源电压的下降, 并且生成复位信号 E1015 并进行复位。
附图标记 E1010 表示电源控制电路, 其中, 电源控制电路 E1010 根据来自引擎单元 ASIC E1102 的电源控制信号 E1024 来控制向具有发光元件的各传感器的供电。
主机 I/F E0017 经由图 3 的控制单元 3000 中的图像处理 ASIC3001 和 USB 集线器 3008 连接至 PC 3010。另外, 将来自引擎单元 ASIC E1102 的主机 I/F 信号 E1028 发送至主 机 I/F 线缆 E1029, 并且将来自主机 I/F 线缆 E1029 的信号发送至引擎单元 ASICE 1102。
从连接至图 3 的电源连接器 3009 的电源单元 E0015 供给打印机引擎用的电力, 并 且根据需要对该电力进行电压转换, 然后供给至主基板 E0014 内外的各个单元。另一方面, 电源单元控制信号 E4000 从引擎单元 ASIC E1102 被发送至电源单元 E0015, 并用于控制 PD 打印机的低功耗模式。
引擎单元 ASIC E1102 是具有单芯片的运算处理单元的半导体集成电路, 并且输出 诸如上述的马达控制信号 E1106、 电源控制信号 E1024 和电源单元控制信号 E4000 等的信 号。引擎单元 ASIC E1102 还接收来自主机 I/F E0017 的信号, 并且经由面板信号 E0107 接 收来自控制面板上的装置 I/F E0100 的信号。此外, 引擎单元 ASIC E1102 经由传感器信号 E0104 检测来自诸如 PE 传感器和 ASF 传感器等的传感器的状态。 此外, 引擎单元 ASICE1102 经由多传感器信号 E4003 控制多传感器 E3000 并检测其状态。引擎单元 ASIC E1102 还检 测面板信号 E0107 的状态, 控制面板信号 E0107 的驱动并且对控制面板上的 LED 2003 的闪 烁进行控制。
此外, 引擎单元 ASIC E1102 检测编码器信号 (ENC)E1020 的状态, 生成定时信号, 通过头控制信号 E1021 与打印头 5004 互联并控制打印操作。 这里, 编码器信号 (ENC)E1020 是经由 CRFFC E0012 所输入的来自编码器传感器 E0004 的输出信号。此外, 经由柔性扁平 线缆 E0012 将头控制信号 E 1021 连接至滑架基板 ( 图中未示出 )。将该滑架基板所接收到 的头控制信号经由这里所构造的头驱动电压调制电路和头连接器供给至打印头 H1000, 并 且将各种信息从打印头 H 1000 发送至引擎单元 ASICE1102。在该信息中, 各喷出单元用的 头温度信息由主基板上的头温度检测电路 E3002 进行放大, 之后将该头温度信息输入至引 擎单元 ASIC E1102 并用于判断各种控制。
在该图中, 附图标记 E3007 表示 DRAM, 其中, DRAM E3007 用作诸如打印用的数据 缓冲器或者经由图 3 的控制单元 3000 中的图像处理 ASIC 3001 或 USB 集线器 3008 从 PC 3010 接收到的数据用的接收数据缓冲器等的缓冲器。DRAM E3007 还用作进行各种控制操 作时所需的工作区域。
打印单元的概要
图 5 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串行型喷墨打印设备的打印机引擎的打印单 元的概要的立体图。 自动进给单元 1007 将打印介质 P 进给至位于输送路径上的输送辊 5001 和由输送辊 5001 所驱动的夹紧辊 5002 之间的辊隙部。之后, 打印介质 P 在被台板 5003 引 导和支持的情况下, 通过输送辊 5001 的转动而在图中的箭头 “A” 的方向 ( 副扫描方向 ) 上 进行输送。利用未示出的弹簧等的加压部件使夹紧辊 5002 相对于输送辊 5001 弹性施压。 输送辊 5001 和夹紧辊 5002 是位于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一输送单元的组成元件。 台板 5003 设置在与形成有喷墨型打印头 5004 的喷出口的表面 ( 喷出面 ) 彼此面 对的打印位置处, 并且通过对打印介质 P 的背面提供支持, 使打印介质的表面和喷出面之 间的距离保持为恒定距离。 在台板 5003 上输送且进行了打印的打印介质 P 保持在正转动的 排出辊 5005 和作为由该排出辊 5005 所驱动的转动体的直齿辊 (spur roller)5006 之间, 并且在 “A” 方向上进行输送, 然后从台板 5003 排出至排出托盘 1004。排出辊 5005 和直齿 辊 5006 是位于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二输送单元的组成元件。
打印头 5004 以喷出口面与台板 5003 或打印介质 P 彼此面对的方式能够安装或移 除地安装在滑架 5008 中。利用滑架马达 E0001 的驱动力使滑架 5008 沿着两个导轨 5009、 5010 往返移动, 并且在该移动过程中, 打印头 5004 根据打印信号执行喷墨操作。滑架 5008 移动的方向是与打印介质输送的方向 ( 箭头 “A” 的方向 ) 交叉的方向, 并被称为主扫描方 向。另一方面, 打印介质输送的方向被称为副扫描方向。通过交替重复滑架 5008 和打印头 5004 的主扫描 ( 伴随着打印的移动 ) 以及打印介质的输送 ( 副扫描 ) 来进行针对打印介质 P 的打印。
图 20 是在从形成有喷出口的面观察打印头 5004 的情况下的图。在该图中, 附图 标记 51 表示第一青色喷嘴阵列 ( 打印元件组 ), 并且附图标记 58 表示第二青色喷嘴阵列。 附图标记 52 表示第一品红色喷嘴阵列, 并且附图标记 57 表示第二品红色喷嘴阵列。附图 标记 53 表示第一黄色喷嘴阵列, 并且附图标记 56 表示第二黄色喷嘴阵列。附图标记 54 表 示第一黑色喷嘴阵列, 并且附图标记 55 表示第二黑色喷嘴阵列。各喷嘴阵列在副扫描方向 上的宽度是 “d” , 并且可以在一次扫描中进行宽度为 “d” 的打印。
针对青色 (C)、 品红色 (M)、 黄色 (Y) 和黑色 (K) 的各个颜色, 本实施例的打印头 5004 包括喷出近似等量的墨的两个喷嘴阵列, 并且使用这些喷嘴阵列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 像。由此, 可以使由各个喷嘴的变化所引起的浓度不均匀或条纹大致减半。另外, 通过如本 实施例一样配置各颜色的喷嘴阵列以使得这些喷嘴阵列相对于主扫描方向对称, 可以在正 向的打印扫描以及反向的打印扫描期间, 保持向打印介质施加墨的顺序固定。 换言之, 无论 打印方向是正向还是反向, 向打印介质施加墨的顺序都是 C → M → Y → K → K → Y → M → C, 并且尽管在这两个方向上进行打印, 但不存在由于施加墨的顺序所引起的颜色不均匀。
此外, 本实施例的打印机可以执行多遍打印, 因此打印头 5004 在一次打印扫描中 可以打印的区域通过进行多次打印扫描而分阶段地逐步形成图像。当进行该操作时, 通过 在各打印扫描之间进行比打印头 5004 的宽度 “d” 小的量的输送操作, 可以进一步降低由 各个喷嘴的变化所引起的浓度不均匀和条纹。可以根据用户从控制面板 1010 输入的信息 或者根据从主机装置接收到的图像信息来适当地设置是否进行多遍打印或者多遍的数量 ( 对同一区域进行打印扫描的次数 )。
接着, 将使用图 11 来说明上述打印设备可执行的多遍打印的示例。这里, 将说明 2 遍打印作为多遍打印的例子 ; 然而, 本发明不限于 2 遍打印, 并且可以是 M(M 是 2 以上的 整数 ) 遍打印, 其中, M 可以是 3 遍、 4 遍、 8 遍和 16 遍等。在本发明中优选应用的 “M(M 是 2 以上的整数 ) 遍模式” 是如下的模式, 在该模式中, 利用打印元件组通过 M 次打印扫描在打 印介质的同一区域上进行打印, 其中在各次打印扫描之间使打印介质输送比打印元件的排 列范围的宽度小的量。在这种 M 遍模式中, 优选将打印介质每次的输送量设置为与打印元
件的排列范围的宽度的 1/M 相对应的量, 并且通过进行这种设置, 上述同一区域的输送方 向上的宽度等于与打印介质每次的输送量相对应的宽度。
图 11 是示意性示出 2 遍打印的状态的图, 并且示出在与四个相同区域相对应的 第一打印区域~第四打印区域中进行打印时的打印头 5004 和打印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关 系。在图 11 中, 仅示出图 5 所示的打印头 5004 的喷嘴阵列中的特定颜色的一个喷嘴阵列 ( 打印元件组 )51。 此外, 在下文, 在喷嘴阵列 ( 打印元件组 )51 的多个喷嘴 ( 打印元件 ) 中, 将位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喷嘴组称为上游侧喷嘴组 105A, 并且将位于输送方向的下游侧 的喷嘴组称为下游侧喷嘴组 105B。此外, 各相同区域 ( 各打印区域 ) 的副扫描方向 ( 输送 方向 ) 上的宽度等于与打印头的多个打印元件的排列范围的宽度 (1280 喷嘴宽度 ) 的大致 一半相对应的宽度 (640 喷嘴宽度 )。
在第一扫描中, 使用上游侧喷嘴组 105A 来打印要在第一打印区域中打印的图像 的一部分。在该上游侧喷嘴组 105A 打印的图像数据中, 针对各个像素, 原始图像数据 ( 与 最终要在第一打印区域中打印的图像相对应的多值图像数据 ) 的灰度值大致减半。在这种 第一扫描中的打印完成之后, 打印介质在 Y 方向上被输送与 640 个喷嘴的量相等的距离。
接着, 在第二扫描中, 使用上游侧喷嘴组 105A 来打印要在第二打印区域中打印的 图像的一部分, 并且使用下游侧喷嘴组 105B 来完成要在第一打印区域中打印的图像。同 样, 在利用该下游侧喷嘴组 105B 打印的图像数据中, 原始图像数据 ( 与最终要在第一打印 区域中打印的图像相对应的多值图像数据 ) 的灰度值大致减半。由此, 在第一打印区域中 将灰度值已大致减半的图像数据打印了两次, 因此保存了原始图像数据的灰度值。在这种 第二扫描中的打印结束之后, 打印介质在 Y 方向上仅被输送与 640 个喷嘴的量相等的距离。
接着, 在第三扫描中, 使用上游侧喷嘴组 105A 来打印要在第三打印区域中打印的 图像的一部分, 并且使用下游侧喷嘴组 105B 来完成要在第二打印区域中打印的图像。之 后, 打印介质在 Y 方向上仅被输送与 640 个喷嘴的量相等的距离。最终, 在第四扫描中, 使 用上游侧喷嘴组 105A 来打印要在第四打印区域中打印的图像的一部分, 并且使用下游侧 喷嘴组 105B 来完成要在第三打印区域中打印的图像。之后, 打印介质在 Y 方向上仅被输送 与 640 个喷嘴的量相等的距离。对其它的打印区域进行相同的打印操作。通过重复如上所 述的主打印扫描和输送操作, 对所有的打印区域进行 2 遍打印。
顺便提及, 当在打印介质的所有区域内进行这种多遍打印时, 输送辊 5001 和排出 辊 5005 的夹持状态在打印介质的前端部、 中央部和后端部有所不同。另外, 当打印从前端 部向着中央部移动时以及当打印从中央部向着后端部移动时, 由于在打印介质的端部进入 排出辊的辊隙部或从输送辊的辊隙部分离时所发生的冲击, 因而可能出现几十 μm 的突发 输送误差。 在这种情况下, 在该输送操作前后的打印扫描中, 要在打印介质上打印的点群容 易发生偏移 ( 平面之间的偏移 )。即, 在从中央部向着前端部或后端部改变的区域中, 与其 它区域相比较, 倾向于容易发生诸如浓度变化等的不利影响。
以下将说明使用上述打印设备的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 6 是用于说明进行多遍打印时的图像处理的框图, 其中, 该多遍打印用于通过 如图 11 所示进行两次打印扫描来完成打印介质的同一区域的图像。在本实施例中, 控制单 元 3000 包括多值图像数据输入单元 61、 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元 62、 灰度校正处理单元 63-1 和 63-2、 以及量化处理单元 65-1 和 65-2。另一方面, 打印机引擎 3004 包括二值数 据分割处理单元 67-1、 67-2。
多值图像数据输入单元 61 从外部装置输入 RGB 的多值图像数据 (256 值 )。颜色 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元 62 针对各像素, 将该输入图像数据 ( 多值 RGB 数据 ) 转换成与各 墨颜色 (CMYK) 相对应的第一打印扫描和第二打印扫描用的两组多值图像数据 ( 多值浓度 数据 )。更具体地, 在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元 62 中预先设置如下的三维查找表, 其 中, 在该三维查找表中, 使 RGB 值、 第一扫描用 CMYK 值 (C1, M1, Y1, K1) 和第二扫描用 CMYK 值 (C2, M2, Y2, K2) 一一相关联。另外, 通过使用该三维查找表 (LUT), 将 RGB 数据一并转换 成第一扫描用多值浓度数据 (C1, M1, Y1, K1) 和第二扫描用多值浓度数据 (C2, M2, Y2, K2)。 当进行该操作时, 针对与表格点值偏离的输入值, 可以通过根据周围的表格点输出值进行 插值来计算输出值。
这样, 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元 62 具有如下的数据生成部件的作用 : 基于与 像素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 (C1, M1, Y1, K1) 和第二扫描用多 值数据 (C2, M2, Y2, K2)。换言之, 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元 62 可以通过使用一个 LUT 来进行使用图 10 所述的传统的调色板转换处理 12 和图像数据分配处理 14 这两个作用的 数据转换处理来实现。
灰度校正处理单元 63-1 和 63-2 针对各颜色, 对由此生成的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 和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进行灰度校正处理。这里, 进行多值数据的信号值转换, 以使得多 值数据的信号值和打印介质上所表现的浓度值之间的关系是线性关系。结果, 获得了第一 扫描用多值数据 64-1(C1′, M1′, Y1′, K1′ ) 和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 64-2(C2′, M2′, Y2′, K2′ )。对青色 (C)、 品红色 (M)、 黄色 (Y) 和黑色 (K) 的各颜色并行地独立进行以下 处理, 因此以下将仅对黑色 (K) 进行说明。
量化处理单元 65-1 对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 64-1(K1′ ) 进行二值化处理 ( 量化处 理 ), 并且生成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 K1″ ( 第一量化数据 )66-1。此外, 量化处理单元 65-2 对第二扫描用的多值数据 64-2(K2′ ) 进行二值化处理 ( 量化处理 ), 并且生成第二扫描用 二值数据 K2″ ( 第二量化数据 )66-2。在本实施例中, 两个量化处理单元 65-1 和 65-2 所 采用的量化方法是一般的误差扩散法。
当进行该操作时, 使通过这两个扫描打印了点的像素和通过仅一个扫描打印了点 的像素适当混合, 因此优选对这两个误差扩散处理使用不同的扩散矩阵。 例如, 第一量化处 理单元 65-1 使用图 13A 所示的扩散矩阵, 并且第二量化处理单元 65-2 使用图 13B 所示的 扩散矩阵。作为上述两个量化处理的结果, 当 K1″和 K2″为 “1” 时, 在该像素上重叠打印 了点, 并且当结果 K1″和 K2″都为 “0” 时, 在该像素上没有打印点。此外, 当结果 K1″或 K2″的其中一个为 “1” 时, 在该像素上仅打印一个点。
当从量化处理单元 65-1 和 65-2 获得了二值图像数据 K1″和 K2″时, 将数据 K1″ 和 K2″经由 IEEE 1284 总线 3022 分别发送至图 3 所示的打印机引擎 3004。打印机引擎 3004 执行以下处理。
打印机引擎 3004 将二值图像数据 K1″ (66-1) 和 K2″ (66-2) 分割成与图 20 所示 的两个喷嘴阵列 54 和 55 相对应的二值数据。即, 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 67-1 将第一扫描用二值图像数据 K1″ (66-1) 分割成第一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 68-1和第二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 68-2。此外, 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 67-2 将第二扫描用二值图像数据 K2″ (66-2) 分割成第一喷嘴阵列的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 68-3 和第二喷嘴阵列的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 68-4。
这里, 将详细说明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和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 处理单元。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 67-1 和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 分割处理单元 67-2 通过使用预先存储在存储器 (ROM E1004) 中的掩码来执行分割处理。 该掩码是针对各个像素预先确定是允许 (1) 还是不允许 (0) 打印二值图像数据的数据的集 合, 并且通过针对各像素进行与各二值图像数据的逻辑与运算来对上述二值图像数据进行 分割。
在对二值图像数据进行 N 分割的情况下, 通常使用 N 个掩码, 并且在对二值图像数 据进行 2 分割的本实施例中, 使用如图 8 所示的两个掩码 1801、 1802。 这两个掩码彼此具有 互补关系, 因而通过这两个掩码分割得到的二值数据彼此不重叠。 因此, 不同的喷嘴阵列所 打印的点在纸张上彼此重叠的概率保持为低, 因而当与在上述打印扫描之间进行的点重叠 率控制相比较时, 更难以出现颗粒感。在图 8 中, 以黑色表示的部分是允许图像数据的打印 的数据 (1 : 不对图像数据进行掩蔽的数据 ), 并且以白色表示的部分是不允许图像数据的 打印的数据 (0 : 对图像数据进行掩蔽的数据 )。 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和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使用这 种掩码 1801、 1802 来进行分割处理。更具体地, 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 67-1 通 过针对各像素对二值数据 K1″ (66-1) 和掩码 1801 进行逻辑与运算来生成第一喷嘴阵列的 二值数据 68-1。同样, 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 67-1 通过针对各像素对二值数 据 K1″ (66-1) 和掩码 1802 进行逻辑与运算来生成第二喷嘴阵列的二值数据 68-2。另一 方面, 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 67-2 通过针对各像素对二值数据 K2″ (66-2) 和 掩码 1801 进行逻辑与运算来生成第一喷嘴阵列的二值数据 68-3。同样, 第二扫描用二值 数据分割处理单元 67-2 通过针对各像素对二值数据 K2″ (66-2) 和掩码 1802 进行逻辑与 运算来生成第二喷嘴阵列的二值数据 68-4。这里, 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 67-1 和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 67-2 使用同一组掩码图案 1801 和 1802 ; 然而, 这两 者还可以使用不同组的掩码图案。
之后, 将所有的二值图像数据 (68-1 ~ 68-4) 存储在针对相应喷嘴阵列的各相应 扫描所准备的缓冲器 (69-1 ~ 69-4) 中。另外, 在将所需量的二值图像数据存储在各个缓 冲器中之后, 根据存储在相应缓冲器中的数据来执行打印操作。
以下将使用图 12 来更详细地说明使用图 6 所述的图像处理。图 12 是图 6 所示的 图像处理的详细示例的图。这里, 说明了对与 4 个像素 ×4 个像素总共 16 个像素相对应的 输入图像数据 141 进行处理的情况。附图符号 A ~ P 表示与输入图像数据 141 的各像素相 对应的 RGB 值的组合。附图符号 A1 ~ P1 表示与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 142 的各像素相 对应的 CMYK 值的组合。附图符号 A2 ~ P2 表示与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 143 的各像素 相对应的 CMYK 值的组合。
在该图中, 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 142 与图 6 的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 64-1 相对 应, 并且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 143 与图 6 的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 64-2 相对应。此外, 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 144 与图 6 的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 66-1 相对应, 并且第二扫描用量化
数据 145 与图 6 的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 66-2 相对应。此外, 与第一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一 扫描用量化数据 146 对应于图 6 的二值数据 68-1, 并且与第二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一扫描 用量化数据 147 对应于图 6 的二值数据 68-2。另外, 与第一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二扫描用 量化数据 148 对应于图 6 的二值数据 68-3, 并且与第二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二扫描用量化 数据 149 对应于图 6 的二值数据 68-4。
首先, 将输入图像数据 141(RGB 数据 ) 输入至图 6 的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 元 62。之后, 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元 62 使用三维 LUT, 以针对各像素将输入图像数 据 141(RGB 数据 ) 转换成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 142(CMYK 数据 ) 和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 数据 143(CMYK 数据 )。例如, 当由附图符号 A 所表示的输入图像数据的 RGB 值是 (R, G, B) = (0, 0, 0) 时, 由附图符号 A 1 所表示的多值图像数据 142 的 CMYK 值是 (C1, M1, Y1, K1) = (0, 0, 0, 128)。此外, 由附图符号 A2 所表示的多值图像数据 143 的 CMYK 值是 (C2, M2, Y2, K2) = (0, 0, 0, 127)。这样, 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元 62 基于输入图像数据 141 生成 与两次扫描相对应的两个多值图像数据 (142 和 143)。 分别对 CMYK 的各颜色并行地独立进 行随后的处理 ( 灰度校正处理、 量化处理、 掩码处理 ), 因而以下为了说明方便, 将仅对黑色 (K) 进行说明, 并且将省略针对其它颜色的说明。 将如上所述所获得的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 (142) 输入至图 6 的第一量化单元 65-1, 并且该第一量化单元 65-1 进行误差扩散处理以生成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 (144)。另 一方面, 将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 (143) 输入至第二量化处理单元 65-2, 并且第二量化 处理单元 65-2 进行误差扩散处理以生成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 (145)。此时, 当对第一扫描 用多值图像数据 142 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时, 使用图 13A 所示的误差扩散矩阵 A。另外, 当对 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 143 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时, 使用如图 13B 所示的误差扩散矩阵 B。 在该图中, 在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和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 (144, 145) 中, 具有值 “1” 的数据 是表示进行点的打印 ( 墨喷出 ) 的数据, 并且具有值 “0” 的数据是表示不进行点的打印 ( 无 墨喷出 ) 的数据。
接着, 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 67-1 使用掩码对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 144 进行分割, 并且生成与第一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 146 和与第二喷嘴 阵列相对应的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 147。更具体地, 通过使用图 8 的掩码 1801 对第一扫描 用量化数据 144 进行间隔剔除, 获得了与第一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 146。 此外, 通过使用图 8 的掩码 1802 对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 144 进行间隔剔除, 获得了与第二 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 147。 另一方面, 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 67-2 使用掩码对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 145 进行分割, 并且生成与第一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 二扫描用量化数据 148 和与第二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 149。 更具体地, 通 过使用图 8 的掩码 1801 对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 145 进行间隔剔除, 获得了与第一喷嘴阵列 相对应的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 148。此外, 通过使用图 8 的掩码 1802 对第二扫描用量化数 据 145 进行间隔剔除, 获得了与第二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 149。
顺便提及, 在本实施例中, 使用彼此处于互补关系的两个掩码图案来生成与两个 喷嘴阵列相对应的同一扫描用的二值数据, 因而在喷嘴阵列之间不存在点的重叠。 当然, 可 以在喷嘴阵列之间以及在扫描之间发生点重叠 ; 然而, 当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元以 多个喷嘴阵列 × 多个扫描为对象生成多值数据时, 作为量化对象的数据的数量增大, 并且
数据处理负荷增加。 此外, 在多数打印机中, 喷嘴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倾向于小于扫描之间 的打印位置偏移, 因而在喷嘴阵列之间不应用点重叠率控制, 并且很难发生由于浓度波动 所引起的浓度不均匀。由于该原因, 在本实施例中, 生成数量与多遍的数量相同的多值数 据, 并且在喷嘴阵列之间, 利用具有互补关系的掩码图案来分配点。
利用上述实施例, 将输入图像数据 (RGB 数据 ) 一并转换成与不同的扫描相对应的 多个多值浓度数据 (CMYK), 之后对各个多值数据执行二值化处理。 由此, 允许在一定程度上 出现存在多个打印扫描期间的点重叠的位置 ( 在这两个平面之间都存在 “1” 的像素 ), 并且 获得了抵抗浓度波动的图像, 并且可以抑制数据转换处理期间的负荷和处理时间。
第二实施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 说明了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元 62 以无偏差的方式生 成了多个打印扫描用的多值浓度数据的结构。 然而, 在该方法中, 图像的颗粒感可能根据图 像数据的状态而变得劣化。
例如, 从减少颗粒感的方面而言, 如图 15A 所示, 理想地, 在突出显示区域中, 几个 点 (1701, 1702) 在彼此维持特定距离的情况下均匀分散。然而, 如图 15B 所示, 在采用诸如 上述专利文献或第一实施例等的结构的情况下, 点重叠的位置 (1603) 或点相邻打印的位 置 (1601, 1602) 不规则出现, 因而这些点群可能导致颗粒感劣化。在这种情况下, 首先, 可 以说在分割之前进行二值化处理使得更容易获得如图 15A 所示的点配置。
换言之, 考虑浓度不均匀和颗粒感这两者, 优选地, 可以根据优先这两个中的哪一 个来调整重叠点的百分比 ( 点重叠率 )。以下将详细说明点重叠率与浓度不均匀和颗粒感 之间的关系。
点重叠率的控制与浓度不均匀和颗粒感之间的关系
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 当在不同的扫描或不同的打印元件组中要打印的点偏移和 重叠时, 在图像中发生浓度波动, 并且该浓度波动被称为浓度不均匀。因此, 在本发明中, 预先准备了要在相同位置 ( 相同像素或相同子像素 ) 重叠打印的一些点, 并且当发生打印 位置偏移时, 相邻的点彼此重叠并且空白区域增加 ; 然而, 重叠点彼此分离并且空白区域减 少。因此, 由于打印位置偏移所引起的空白区域的增减、 即浓度的增减彼此抵消, 因而可以 期望抑制整体图像的浓度变化。
然而, 预先准备重叠点也与颗粒感的劣化有关。 例如, 当在一次使所有点中的两个 点重叠的情况下打印 N 个点时, 打印点的位置的数量为 N/2, 并且当与点没有重叠的情况相 比较时, 这些点之间的间隔增大。因此, 与不存在重叠点的图像相比, 所有的点都重叠的图 像的空间频率更多地向着低频侧移动。通常, 喷墨打印设备所打印的图像的空间频率包括 了从人的视觉特性反应相对敏感的低频区域到视觉特性相对不敏感的高频区域。因此, 由 于点的打印周期向着低频侧移动, 因而使得能够感知到颗粒感, 从而不利地影响图像。
换言之, 当点的分散增加从而抑制颗粒感 ( 点重叠率保持为低 ) 时, 鲁棒性劣化, 并且当点重叠率增加以提高鲁棒性时, 颗粒感成为问题, 因而难以同时完全避免这两者。
然而, 上述的浓度变化和颗粒感这两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容许范围 ( 由于人的视觉 特性因而难以进行视觉感知的范围 )。因此, 通过对点重叠率进行调整以使得这两者都保 持在各自的容许范围内, 可以期望输出无明显的不利影响的图像。然而, 上述容许范围、 点 直径和点配置根据诸如墨的类型、 打印介质的类型或浓度数据值等的各种条件而改变, 因而适当的点重叠率可能不总是固定值。 因此, 优选如下的结构 : 可以更加主动地控制点重叠 率, 并且可以根据各种条件来调整点重叠率。
这里, 将说明 “点重叠率” 。如图 7A ~ 7H 以及后面将说明的图 19 所示, “点重叠 率” 是利用不同扫描或不同打印元件组在相同位置中重叠打印的点 ( 重叠点 ) 相对于由 K(K 是 1 以上的整数 ) 个像素区域构成的单位区域中要打印的总点数的百分比。这里, 相同位 置表示图 7A ~ 7H 的情况下的相同像素位置, 并且是图 19 的情况下的子像素位置。
以下将使用图 7A ~ 7H 来说明与包括 4 个像素 ( 主扫描方向 )×3 个像素 ( 副扫 描方向 ) 的单位区域相对应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的点重叠率。 “第一平面” 表示与第一扫 描或第一喷嘴组相对应的二值数据的集合, 并且 “第二平面” 表示与第二扫描或第二喷嘴组 相对应的二值数据的集合。此外, “1” 是表示进行点的打印的数据, 并且 “0” 是表示不进行 点的打印的数据。
在图 7A ~ 7E 中, 第一平面中的 “1” 的数量为 “4” , 并且第二平面中的 “1” 的数量 也为 “4” , 因而在包括 4 个像素 ×3 个像素的单位区域中要打印的总点数为 “8” 。 另一方面, 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中与相同像素位置相对应的 “1” 的数量是在相同像素中要重叠打印的 点 ( 重叠点 ) 的数量。根据该定义, 重叠点的数量在图 7A 中为 “0” , 在图 7B 中为 “2” , 在图 7C 中为 “4” , 在图 7D 中为 “6” 并且在图 7E 中为 “8” 。因此, 如图 7H 所示, 图 7A ~ 7E 的点 重叠率分别为 0%、 25%、 50%、 75%和 100%。
此外, 图 7F 和图 7G 示出平面中的打印点数和总点数与图 7A ~ 7E 的情况不同的情 况。图 7F 示出如下的情况 : 第一平面中的打印点数为 “4” , 第二平面中的打印点数为 “3” , 总点数为 “7” , 重叠点的数量为 “6” , 并且点重叠率为 86%。另一方面, 图 7G 示出如下的情 况: 第一平面中的打印点数为 “4” , 第二平面中的打印点数为 “2” , 总点数为 “6” , 重叠点的 数量为 “2” , 并且点重叠率为 33%。
在本说明书中, “点重叠率” 是与不同的扫描或不同的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点数据 虚拟地重叠时的点数据的重叠率, 并且不表示在纸张上点重叠的面积率或百分比。
以下将说明用于控制点重叠率的图像处理方法。 同样, 在本实施例中, 与第一实施 例相同, 可以采用图 6 所述的框图。
表 1 给出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处理单元 62 将数据分割成第一扫描用多值数 据和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的分配率, 并且给出当如第一实施例所述对各个多值数据进行一 般的误差扩散处理时的第一扫描和第二扫描的点重叠率。 “墨打印率” (% ) 与每单位面积打 印的一种颜色的墨的点数相对应, 并且在每单位面积没有打印出点时为 0%, 且在每单位面 积打印出最大数量的点时为 100%。因此, 例如, 打印率为 60%表示每单位面积打印数量与 最大点数的 60%相对应的点。在表 1 中, 以 0 ~ 100%的 10 个级别来表示这种墨打印。如 后面将要说明的那样, 该墨打印率 (0 ~ 100% ) 与对应于不同扫描的相同颜色的多值浓度 数据的总和值 (0 ~ 255) 相关联, 并且墨打印率的值越大, 则多值浓度数据的总和值越大。 此外, “墨分配率 (% )” 表示各扫描的浓度数据值相对于与多次扫描相对应的相同颜色的多 值浓度数据的总和值 ( 墨打印率 ) 的比率, 并且总分配率为 100%。这样, 墨分配率与已对 输入图像数据 (RGB) 进行了转换之后的多个相同颜色的浓度数据值的比 ( 例如, C1 ∶ C2) ( 分配比 ) 相对应。例如, 可以为如下的情况 : 与多次扫描相对应的多个浓度数据的总和值 为 128( 打印率 50% ), 第一扫描用浓度数据值为 64( 打印率 25% ), 并且第二扫描用浓度数据值也为 64( 打印率 25% )。在这种情况下, 第一扫描的分配率和第二扫描的分配率分别 为 50%, 并且第一扫描用第一浓度数据值和第二扫描用第二浓度数据值的比为 1 ∶ 1。在 表 1 中, 以 6 个级别来表示这种分配率。此外, 表 1 的各栏示出了与分配率和墨打印率的条 件相对应的作为利用一般的误差扩散法的二值化处理的结果的点重叠率。
表1
图 9 是图形形式的表 1。在该图中, 横轴示出墨打印率, 并且纵轴示出点重叠率。 关于表 1 所示的 6 个级别的各分配率, 由斜率不同的直线来表示相对于打印率的点重叠率。
例如, 在第一打印扫描的分配率为 100%并且第二打印扫描的分配率为 0%的情 况下, 仅在第一打印扫描中打印所有的多值数据。因此, 不存在点重叠, 并且即使打印率升 高, 点重叠率也保持为 0%。随着第二打印扫描的分配率逐渐上升, 点重叠率相对于打印率 的斜率也逐渐增大。当第一打印扫描和第二打印扫描这两者的分配率都为 50%时, 点重叠 率相对于打印率的斜率最大, 并且当打印率为 100%时, 点重叠率为 50%。因此, 通过获取 如表 1 和图 9 所示的相对于打印率的点重叠率, 可以通过调整分配率来实现期望的点重叠 率。
顺便提及, 在墨打印率的整个范围 (0 ~ 100 % ) 中, 在近似半色调区域中、 即在 针对像素数量中的近似一半打印有点的区域中, 点重叠率的变化容易影响纸张上的点覆盖 率。 因此, 在诸如该区域等的中间浓度区域中容易发生特别是浓度不均匀的问题, 并且优选 地, 与其它浓度区域 ( 低浓度区域、 高浓度区域 ) 相比将点重叠率设置得较高。 另一方面, 在 浓度不均匀不易成为问题的低浓度区域中, 相对于浓度不均匀而优先减少颗粒感, 因而优 选将点重叠率设置得低。另外, 在高浓度区域中, 相对于降低浓度不均匀而优先增加浓度, 因而优选将点重叠率设置得低。
图 9 的粗线 311 表示根据表 1 给出的打印率 ( 换言之, 与不同的扫描相对应的多 个多值浓度数据的总和值 ) 来调整点重叠率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 在直至打印率为 20% 的低浓度区域中, 点重叠率为 0%, 在打印率为 20 ~ 60%的中间浓度区域中, 点重叠率逐渐 增加至 30%, 并且在打印率为 60%以上的高浓度区域中, 点重叠率逐渐下降至 20%以下。 为了实现这种点重叠率, 对于打印率为 0 ~ 20%, 分配率取为 100%和 0%, 并且当打印率为 20 ~ 60%时, 分配率逐渐改变, 直到变为 50%和 50%为止。分配率取为 50%和 50%, 以使
得在打印率为 60%处, 点重叠率最大 (30% )。此外, 在打印率为 60 ~ 100%的高浓度区域 中, 分配率逐渐改变直到变为 90%和 10%为止。这样, 在本实施例中, 分配率根据打印率而 改变, 从而最佳地设置各浓度区域的点重叠率。 更具体地, 为了使浓度不均匀的概率最高的 中间浓度区域中的点重叠率高于低浓度区域和高浓度区域的点重叠率, 对转换之后的多个 浓度数据值的比 ( 分配比 ) 的偏差进行设置, 以使得与在低浓度区域和高浓度区域相比, 在 中间浓度区域中该偏差较低。为了抑制伪轮廓的发生, 优选如上所述对分配率的调整相对于打印率的变化尽可能平滑地改变。
顺便提及, 在本实施例中, 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元 62 将输入图像数据 (RGB) 一并转换成与多个扫描相对应的多个浓度数据 ( 多个 CMYK 组 ), 因而实际不使用与如表 1 和图 9 所示的 “打印率” 相对应的参数。然而, 转换之后的多个浓度数据的总和值和打印率 之间存在相关性, 并且随着总和值变大, 结果二值化之后的打印率也变大。换言之, 与不同 的扫描相对应的相同颜色的多个浓度数据的总和值与 “打印率” 相对应。因此, 在实际处理 中, 在三维 LUT 中, 可以将输入图像数据 (RGB) 和多个浓度数据 ( 多个 CMYK 组 ) 相关联, 以 使得相同颜色的多个浓度数据的总和值 ( 打印率 ) 和分配率之间的关系满足由图 9 的粗线 的图形所示的关系。 此外, 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元 62 使用这种 LUT 来进行数据转换。 由此, 根据与上述打印率和总和值相关联的输入图像数据来唯一地设置相同颜色的多个浓 度数据值的比 ( 分配率 ), 因而在无需使用 “打印率” 参数的情况下满足如图 9 所示的打印 率和分配率之间的关系。因此, 可以实现适合于图 9 给出的打印率的点重叠率。利用上述 结构, 可以将对鲁棒性关注最多的中间浓度区域的点重叠率设置得比低浓度区域和高浓度 区域的点重叠率高, 并且在浓度不均匀和颗粒感的优先级改变的所有灰度区域中, 可以输 出良好的图像。
在表 1 中, 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元 62 对各个分配率进行设置, 以使得第一 打印扫描的分配率与第二打印扫描的分配率的总和为 100% ; 然而, 本实施例不限于此。在 提高图像处理条件和绝对浓度的目的的情况下, 第一打印扫描的分配率与第二打印扫描的 分配率的总和可以大于 100%, 或者可以保持为小于 100%。
在以上说明中, 给出了根据打印率、 即根据相同颜色的多个浓度数据的总和值来 调整分配率的例子 ; 然而, 利用本发明的结构, 即使当特定墨颜色的打印率相等时, 也可以 根据求出打印率的 RGB 平衡来调整分配率。例如, 尽管青色的打印率相同, 但当表现蓝天的 颜色时, 或者当表现深灰色时, 浓度不均匀或颗粒感以不同的方式显现, 并且在表现蓝天的 颜色的情况下, 浓度不均匀较容易显现。换言之, 即使青色的打印率相同, 不均匀和颗粒感 的优先级也根据其它颜色的打印率或其平衡、 换言之根据 RGB 坐标而不同。
表 2 示出使表示蓝天的颜色的输入图像数据 (R = 200, G = 255, B = 255) 和表 示深灰色的输入图像数据 (R = 50, G = 50, B = 50) 的分配率不同的情况。针对这两种颜 色, 青色的打印率都为 50% ; 然而, 可以看出, 在浓度不均匀更加明显的蓝天的颜色的情况 下, 为了增加点重叠率, 减小分配率的偏差。
表2
利用本实施例的结构, 对于由各个 RGB 坐标所表示的颜色, 为了根据是优先浓度 不均匀还是颗粒感来获得适当的分配率, 可以准备使 RGB 坐标与多值 CMYK 数据相关联的 LUT。由此, 可以将关注鲁棒性的颜色的点重叠率设置得高于其它颜色的点重叠率, 因而在 浓度不均匀和颗粒感的优先级改变的所有颜色空间中, 可以输出良好的图像。
利用上述实施例, 通过根据输入图像数据 (RGB) 改变与多次扫描相对应的相同颜
色的多个浓度数据的比 ( 分配率 ), 可以获得适合于由输入图像数据所表现的颜色的点重 叠率。 由此, 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减少处理的优点, 并且可以针对墨颜色的所有灰 度区域和 RGB 颜色空间的所有区域获得鲁棒性良好、 颗粒感降低并且浓度适当的高质量图 像输出。
第三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 与第二实施例相同, 对点重叠率进行调整, 从而抑制浓度波动并保 持低的颗粒感。然而, 在本实施例中, 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元并不改变分配率, 而是 通过对量化处理单元设置特征来调整点重叠率。
图 21 是用于说明当进行多遍打印时的图像处理的框图, 其中, 该多遍打印用于如 图 11 所示通过两次打印扫描来完成打印介质的同一区域的图像。这里, 图 3 所述的控制单 元 3000 对从诸如数字照相机 3012 等的图像输入装置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该图中的 21 ~ 25 的处理, 并且打印机引擎 3004 进行 27-1 和 27-2 及之后的处理。控制单元 3000 包括图 21 所示的多值图像数据输入单元 21、 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元 22、 灰度校正处理单元 23-1、 23-2 和量化处理单元 25。另一方面, 打印机引擎 3004 包括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 27-1、 27-2。
多值图像数据输入单元 21 从外部装置输入 RGB 的多值图像数据 (256 值 )。颜色 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元 22 将该输入图像数据 ( 多值 RGB 数据 ) 一并转换成第一扫描用 多值数据和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 并且灰度校正处理单元 23-1 和 23-2 进行灰度校正。由 此, 获得了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 24-1 和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 24-2。 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 割单元和灰度校正处理单元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
量化处理单元 25 对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 24-1( 第一多值浓度数据 K1′ ) 和第二 扫描用多值数据 24-2( 第二多值浓度数据 K2′ ) 这两者进行二值化处理 ( 量化处理 )。换 言之, 该多值数据被转换 ( 量化 ) 成 “0” 或 “1” , 并且变为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 K1″ ( 第一 量化数据 )26-1 和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 K2″ ( 第二量化数据 )26-2。当进行该操作时, 对 于 K1″和 K2″这两者都为 1 的像素, 重叠打印点, 并且对于 K1″和 K2″这两者都为 0 的像 素, 没有打印点。另外, 对于 K1″和 K2″中仅有一个为 “1” 的像素, 仅打印一个点。
将使用图 16 的流程图来说明量化处理单元 25 所执行的处理。 在该流程图中, K1′ 和 K2′是针对目标像素的输入多值数据并且具有值 0 ~ 255。另外, K1err 和 K2err 是根 据量化处理已结束的周围像素所生成的累积误差值, 并且 K 1ttl 和 K2ttl 是输入多值数据 和累积误差值的总和值。此外, K1″和 K2″是第一打印扫描和第二打印扫描用的二值量化 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 在设置作为二值量化数据的值 K1″和 K2″时使用的阈值 ( 量化参 数 ) 根据 K1ttl 和 K2ttl 的值而不同。因此, 预先准备了根据值 K1ttl 和 K2ttl 来唯一地 设置阈值的表。这里, 在设置 K1″时与 K1ttl 进行比较的阈值取为 K1table[K2ttl], 并且 在设置 K2″时与 K2ttl 进行比较的阈值取为 K2table[K1ttl]。值 K1table[K2ttl] 是根据 K2ttl 的值所设置的值, 并且值 K2table[K1ttl] 是根据 K1ttl 的值所设置的值。
当该处理开始时, 首先, 在步骤 S21 中计算 K1ttl 和 K2ttl。接着, 在步骤 S22 中, 通过参考诸如以下的表 3-1 ~ 3-4 等的阈值表, 根据在步骤 S21 中求出的值 K1ttl 和 K2ttl 来获取两个阈值 K1table[K2ttl] 和 K2table[K1ttl]。 阈值 K1table[K2ttl] 是通过使用值K2ttl 作为表 3-1 ~ 3-4 的阈值表中的 “参考值” 所设置的。 另一方面, 阈值 K2table[K1ttl] 是通过使用值 K1ttl 作为表 3-1 ~ 3-4 的阈值表中的 “参考值” 所设置的。
接着, 在步骤 S23 ~ S25 中设置 K1″的值, 并且在步骤 S26 ~ S28 中设置 K2″的 值。更具体地, 在步骤 S23 中, 判断步骤 S21 中计算出的值 K1ttl 是否等于或大于步骤 S22 中获取到的阈值 K1table[K2ttl]。 当判断为值 K 1ttl 等于或大于该阈值时, 该值取为 K1″ = 1, 并且根据该输出值 (K1″= 1) 来计算和更新累积误差值 K1err( = K1ttl-255)( 步骤 S25)。另一方面, 当判断为值 K 1ttl 小于该阈值时, 该值取为 K1″= 0, 并且根据该输出值 (K1″= 0) 来计算和更新累积误差值 K1err( = K1ttl)( 步骤 S24)。
接着, 在步骤 S26 中, 判断步骤 S21 中计算出的值 K2ttl 是否等于或大于步骤 S22 中获取到的阈值 K2table[K1ttl]。当判断为值 K2ttl 等于或大于该阈值时, 该值取为 K2″ = 1, 并且根据该输出值 (K2″= 1) 来计算和更新累积误差值 K2err( = K2ttl-255)( 步骤 S28)。 然而, 当判断为值 K2ttl 小于该阈值时, K2″取为 K2″= 0, 并且根据该输出值 (K2″ = 0) 来计算和更新累积误差值 K2err( = K2ttl)( 步骤 S27)。
之后, 在步骤 S29 中, 根据图 13A 和 13B 所示的误差扩散矩阵, 使更新得到的累积 误差值 K1err 和 K2err 扩散至尚未进行量化处理的周围像素中。 在本实施例中, 使用图 13A 所示的误差扩散矩阵使累积误差值 K1err 扩散至周围像素中, 并且使用图 13B 所示的误差 扩散矩阵使累积误差值 K2err 扩散至周围像素中。 在本实施例中, 对与第一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 (K1ttl) 进行量化处理所使用的 阈值 ( 量化参数 ) 是以这种方式基于与第二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 (K2ttl) 所设置的。同 样, 对与第二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 (K2ttl) 进行量化处理所使用的阈值 ( 量化参数 ) 是 基于与第一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 (K1ttl) 所设置的。换言之, 基于与两次扫描的其中一 次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以及与这两次扫描中的另一次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这两者来 执行与一次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的量化处理和与另一次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的量化 处理。 由此, 可以进行控制, 以使得在打印了来自一次扫描的点的像素中尽可能不打印来自 另一次扫描的点, 因而可以抑制由于点重叠所引起的颗粒感的劣化。
图 22A 是用于说明如下的结果和输入值 (K1ttl 和 K2ttl) 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其中, 该结果是通过根据上述图 16 的流程图使用以下表 3-1 ~ 3-4 的图 22A 的栏内输入的 阈值来进行量化处理 ( 二值化处理 ) 所获得的。 值 K 1ttl 和 K2ttl 这两者都可以在值 0 ~ 255 上进行选取, 并且如该阈值表中的图 22A 的栏所示, 以阈值 128 作为边界线来设置打印 (1) 和不打印 (0)。在该图中, 点 221 是没有打印点的区域 (K1″= 0 且 K2″= 0) 和两个 点重叠的区域 (K1″= 1 且 K2″= 1) 之间的边界点。在该例子中, K1″= 1 的概率 ( 换言 之, 点打印率 ) 为 K1′ /255, 并且 K2″= 1 的概率为 K2′ /255。
图 22B 是用于说明如下的结果和输入值 (K1ttl 和 K2ttl) 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其中, 该结果是通过根据图 16 的流程图使用以下表 3-1 ~ 3-4 的阈值表的图 22B 的栏内输 入的阈值来进行量化处理 ( 二值化处理 ) 所获得的。点 231 是没有打印点的区域 (K1″= 0 且 K2″= 0) 和仅存在一个点的区域 (K1″= 1 且 K2″= 0、 或者 K1″= 0 且 K2″= 1) 之间的边界。此外, 点 232 是重叠打印两个点的区域 (K1″= 1 且 K2″= 1) 和仅存在一个 点的区域 (K1″= 1 且 K2″= 0、 或者 K1″= 0 且 K2″= 1) 之间的边界。通过使点 231 和 232 分开一定距离, 当与图 22A 的情况相比较时, 打印一个点的区域增加, 并且打印两个点
的区域减少。即, 与图 22A 的情况相比, 图 22B 的情况的优点在于 : 点重叠率将要降低的概 率较高并且颗粒感被保持为较低。当与图 22A 的情况相同, 存在点重叠率突然改变的点时, 由于灰度的微小变化而可能发生浓度不均匀 ; 然而, 在图 22B 所示的情况下, 点重叠率随着 灰度改变而平滑地改变, 因此很难发生这种浓度不均匀。
在本实施例的量化处理中, 通过对 Kttl 的值以及 K1′和 K2′之间的关系设置各 种条件, 可以对 K1″和 K2″的值以及点重叠率进行各种调整。以下将使用图 22C ~图 22G 来说明一些例子。与上述图 22A 和图 22B 相同, 图 22C ~图 22G 是示出如下的结果 (K1″和 K2″ ) 和输入值 (K1ttl 和 K2ttl) 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其中, 该结果是通过使用表 3-1 ~ 3-4 的阈值表中输入的阈值来进行量化处理所获得的。
图 22C 是示出将点重叠率设置为图 22A 和图 22B 所示的情况下的值之间的值的情 况的图。对点 241 进行设置, 以使得该点是图 22A 的点 221 和图 22B 的点 231 之间的中间 点。另外, 对点 242 进行设置, 以使得该点是图 22A 的点 221 和图 22B 的点 232 之间的中间 点。
图 22D 是示出与图 22B 所示的情况相比、 点重叠率进一步降低的情况的图。将点 251 设置为以 3 ∶ 2 对图 22A 的点 221 和图 22B 的点 231 进行外分的点。另外, 将点 252 设 置为以 3 ∶ 2 对图 22A 的点 221 和图 22B 的点 232 进行外分的点。
图 22E 示出与图 22A 所示的情况相比、 点重叠率进一步增加的情况。在该图中, 点 261 是没有打印点的区域 (K1″= 0 且 K2″= 0)、 仅存在一个点的区域 (K1″= 1 且 K2″ = 0) 和重叠打印两个点的区域 (K1″= 1 且 K2″= 1) 之间的边界点。另外, 点 262 是没 有打印点的区域 (K1″= 0 且 K2″= 0)、 仅存在一个点的区域 (K1″= 0 且 K2″= 1) 和重 叠打印两个点的区域 (K1″= 1 且 K2″= 1) 之间的边界点。根据图 22E, 容易发生从没有 打印点的区域 (K1″= 0 且 K2″= 0) 向重叠打印两个点的区域 (K1″= 1 且 K2″= 1) 的 转变, 并且可能使点重叠率增加。
图 22F 是示出点重叠率是图 22A 和图 22E 所示的情况的值之间的值的情况的图。 对点 271 进行设置, 以使得该点是图 22A 的点 221 和图 22E 的点 261 之间的中间点。另外, 对点 272 进行设置, 以使得该点是图 22A 的点 221 和图 22E 的点 262 之间的中间点。
此外, 图 22G 示出与图 22E 所示的情况相比、 点重叠率更进一步增加的情况。将点 281 设置为以 3 ∶ 2 对图 22A 的点 221 和图 22E 的点 261 进行外分的点。另外, 将点 282 设 置为以 3 ∶ 2 对图 22A 的点 221 和图 22E 的点 262 进行外分的点。
接着, 以下更详细地说明进行使用表 3-1 ~ 3-4 所示的阈值表的量化处理的方法。 表 3-1 ~ 3-4 是用于在使用图 16 所述的流程图的步骤 S22 中获取阈值从而实现图 22A ~ 图 22G 所示的处理结果的阈值表。
这里, 将说明输入值 (K1ttl, K2ttl) 是 (100, 120) 并且使用阈值表的图 22B 的 栏内输入的阈值的情况。首先, 在图 16 的步骤 S22 中, 基于表 3-1 ~ 3-4 所示的阈值 表 和 值 K2ttl( 参 考 值 ) 来 求 出 阈 值 K1table[K2ttl]。 当 参 考 值 (K2ttl) 是 “120”时, 阈值 K1table[K2ttl] 是 “120” 。同样, 基于该阈值表和值 K1ttl( 参考值 ) 来求出阈值 K2table[K1ttl]。当参考值 (K1ttl) 是 “100” 时, 阈值 K2table[K1ttl] 是 “101” 。接着, 在图 16 的步骤 S23 中, 将值 K1ttl 与阈值 K1table[K2ttl] 进行比较, 并且在这种情况下, K1ttl( = 100) <阈值 K1table[K2ttl]( = 120), 使得 K1″= 0( 步骤 S24)。同样, 在图 16的步骤 S26 中, 将值 K2ttl 与阈值 K2table[K1ttl] 进行比较, 并且在这种情况下, K2ttl( = 120) ≥阈值 K2table[K1ttl]( = 101), 使得 K2″= 1( 步骤 S28)。结果, 如图 22B 所示, 当 (K1ttl, K2ttl) = (100, 120) 时, (K1″, K2″ ) = (0, 1)。
此外, 作为其它例子, 将说明输入值 (K1ttl, K2ttl) = (120, 120) 并且使用阈值表 的图 22C 的栏内输入的阈值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阈值 K1table[K2ttl] 为 “120” , 并且阈 值 K2table[K 1ttl] 为 “121” 。因此, K1ttl( = 120) ≥阈值 K1table[K2ttl]( = 120), 使 得 K1″= 1, 并且 K2ttl( = 120) <阈值 K2table[K1ttl]( = 121), 使得 K2″= 0。结果, 如图 22C 所示, 当 (K1ttl, K2ttl) = (120, 120) 时, (K1″, K2″ ) = (1, 0)。
利用上述量化处理, 基于与两次扫描相对应的这两个多值数据, 通过对与这两次 扫描分别相对应的多值数据进行量化来控制这两次扫描之间的点重叠率。由此, 可以保持 通过一次扫描打印的点和通过另一次扫描打印的点的重叠率处于适当的范围内, 或者换言 之, 可以使该重叠率处于可保持高鲁棒性和低颗粒性这两者平衡的范围内。
表 3-1
表 3-2
表 3-3
表 3-4
再次返回至图 21, 当量化处理单元 25 获得了用于实现上述期望点重叠率的二值 图像数据 K1″和 K2 ″时, 将这些数据经由 IEEE1284 总线 3022 发送至图 3 的打印机引擎 3004。打印机引擎 3004 执行随后的处理。
利用打印机引擎中的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 27-1 和 27-2 的处理与以上在第一实 施例中所述的利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 67-1 和 67-2 的处理相同, 因此这里将省略该说 明。
使用图 21 所述的图像处理中的各数据转换的状态与图 12 所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基 本相同。然而, 在本实施例的量化处理单元 25 中, 当对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 142 进行 误差扩散处理时, 如使用图 16 和表 3-1 ~ 3-4 所述, 基于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 143 来 设置该误差扩散处理所使用的阈值。之后, 使用这些设置的阈值和图 13A 所示的误差扩散
矩阵 A 来对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 142 进行二值化用的误差扩散处理。由此, 生成了第 一扫描用二值量化数据 144。同样, 当对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 143 进行误差扩散处理 时, 如使用图 16 和表 3-1 ~ 3-4 所述, 基于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 142 来设置该误差扩 散处理所使用的阈值。之后, 使用这些设置的阈值和图 13B 所示的误差扩散矩阵 B 来对第 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 143 进行二值化用的误差扩散处理。由此, 生成了第二扫描用二值 量化数据 145。
在以上说明中, 结构被配置为在喷嘴阵列之间不应用点重叠率控制 ; 然而, 在本实 施例中,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可以在喷嘴阵列之间以及在扫描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制。然 而, 当在喷嘴阵列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制时, 进行量化的数据的数量增加, 由此数据处理负 荷增大。因此, 在本实施例中, 仅在扫描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制, 并且在喷嘴阵列之间不应 用点重叠率控制。
利用上述处理, 当与不同的扫描相对应的二值图像数据重叠时, 存在一定程度的 点对重叠的位置 ( 在两个平面之间都存在 “1” 的像素 ), 因此可以获得抵抗浓度波动的图 像。 然而, 不存在大量的点对重叠的位置, 因此在不会使由于点对的重叠所引起的颗粒感劣 化的情况下进行处理。 此外, 仅在扫描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制, 并且在喷嘴阵列之间不应用 点重叠率控制。 结果, 可以在浓度不均匀的降低和颗粒感的降低之间实现良好平衡, 同时抑 制了由于点重叠率控制所引起的处理负荷。
利用上述实施例, 在将输入图像数据 (RGB) 一并转换成与不同的扫描相对应的多 个多值浓度数据 (CMYK) 之后, 基于两个平面的多值数据来执行各平面的量化处理。由此, 可以输出具有良好鲁棒性和降低的颗粒感的高质量图像, 同时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减 少处理的优点。
第三实施例的变形例 1
如上所述, 在本实施例中适合执行的量化处理是如使用图 16 所述的可以控制点 重叠率的误差扩散处理 ; 然而, 本实施例可以应用的量化处理不限于此。以下使用图 24 来 说明本实施例可以应用的量化处理的另一例子。
图 24 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控制单元 3000 可以执行的用于降低点重叠率的误差 扩散法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在该流程图中, 所有参数均与图 16 所述的参数相同。
在针对目标像素的量化处理开始之后, 首先, 在步骤 S11 中, 计算值 K1ttl 和 K2ttl, 并且进一步计算值 Kttl。当进行该操作时, Kttl 具有值 0 ~ 510。接着, 在步骤 S12 ~ S17 中, 根据 Kttl 的值以及 K1ttl 和 K2ttl 的大小关系来设置与二值量化数据相对 应的 K1″和 K2″的值。
当 Kttl > 128+255 时, 处理进入步骤 S14, 并且 K1″和 K2″这两者都取为 “1” 。 另 外, 当 Kttl ≤ 128 时, 处理进入步骤 S17, 并且 K1″和 K2″这两者都取为 “0” 。另一方面, 当 128+255 ≥ Kttl > 128 时, 处理进入步骤 S13, 并且进一步检查 K 1ttl 和 K2ttl 的大小 关系。在步骤 S13 中, 当 K1ttl > K2ttl 时, 处理进入 S16, 并且 K1″= 1 且 K2″= 0。当 K1ttl ≤ K2ttl 时, 处理进入步骤 S15, 并且 K1″= 0 且 K2″= 1。
在步骤 S14 ~ S17 中, 根据分别设置的输出值来新计算和更新累积误差值 K1err 和 K2err。 换言之, 当 K1″= 1 时, K1err = K1ttl-255, 并且当 K1″= 0 时, K1err = K1ttl。 同样, 当 K2″= 1 时, K2err = K2ttl-255, 并且当 K2″= 0 时, K2err = K2ttl。然后, 在步骤 S18 中, 根据预定扩散矩阵 ( 例如, 图 13A 和 13B 所示的扩散矩阵 ) 使更新后的累积误差 值 K1err 和 K2err 扩散至量化处理尚未完成的周围像素。这里, 使用图 13A 所示的误差扩 散矩阵来使累积误差值 K1err 扩散至周围像素中, 并且使用图 13B 所示的误差扩散矩阵来 使累积误差值 K2err 扩散至周围像素中。
利用上述变形例 1, 基于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和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这 两者来执行针对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的量化处理和针对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的 量化处理。 由此, 可以通过这两次扫描输出具有期望点重叠率的图像, 并且获得了鲁棒性优 良并且颗粒感降低的高质量图像。
第三实施例的变形例 2
在上述实施例中, 说明了使用两次打印扫描来完成同一区域 ( 例如, 像素区域 ) 的 打印的所谓的 2 遍打印的例子 ; 然而, 本实施例不限于 2 遍打印。本实施例还可应用于诸如 3 遍、 4 遍和 8 遍打印等的 M 遍打印 (M 是 2 以上的整数 )。以下将说明进行 3 遍打印的情况 下的图像处理。
在该变形例 2 中, 将针对同一区域的扫描次数、 即多遍的数量设置为 3, 并且针对 三个平面来控制点重叠率。在这种情况下, 图 21 的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元 22 所生 成的多值浓度数据的数量是 3。 即, 通过参考使输入图像数据 (RGB) 与对应于 3 遍的多值浓 度数据 (C1M1Y1K1, C2M2Y2K2, C3M3Y3K3) 相关联的三维 LUT, 将输入图像数据一并转换成多 值浓度数据。与此同时, 量化处理单元 25 使用通过参考所准备的阈值表所获得的阈值来对 三组多值数据即第一多值数据~第三多值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并且输出三组二值数据。
图 17 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控制单元 3000 对与三次扫描相对应的三个平面的多 值数据进行量化时的处理的流程图。在该流程图中, 各种参数均与图 16 所述的参数相同。 然而, 对于第三扫描, 添加了输入多值数据 K3′、 累积误差值 K3err、 该输入多值数据和该 累积误差值的总和值 K3ttl、 以及二值输出数据 K3″。另外, 为了设置 K3″而与 K3ttl 进 行比较用的阈值取为 K3table, 其中, 该值 K3table 是通过参考阈值表并通过采用 K1ttl 和 K2ttl 的值中的最大值所设置的值。
当该处理开始时, 首先, 在步骤 S31 中, 计算值 K1ttl、 K2ttl 和 K3ttl, 此外, 在步 骤 S32 中, 通过参考阈值表来获取值 K1table、 K2table 和 K3table。在该例子中, 所参考 的阈值表是相对于表 3-1 ~ 3-4 所示的阈值表增加有 K3table 列的阈值表。另外, 对于值 K1table, K2ttl 和 K3ttl 中的较大值 MAX[K2ttl, K3ttl] 是用于选择阈值的参考值。 此外, 对 于 K2table, MAX[K1ttl, K3ttl] 是用于选择阈值的参考值, 此外, 对于 K3table, MAX[K1ttl, K2ttl] 是用于选择阈值的参考值。
接着, 在步骤 S33 ~ S35 中, 设置值 K1″, 在步骤 S36 ~ S38 中, 设置值 K2″, 并且 在步骤 S39 ~ S41 中, 设置值 K3″。当值 K1ttl、 K2ttl 或 K3ttl 等于或大于步骤 S32 中获 取到的阈值时, K1″= 1( 步骤 S35)、 K2″= 1( 步骤 S38) 或者 K3″= 1( 步骤 S41)。然而, 当值 K1ttl、 K2ttl 或 K3ttl 小于步骤 S32 中获取到的阈值时, K1″= 0( 步骤 S34)、 K2″ = 0( 步骤 S 37) 或者 K3″= 0( 步骤 S40)。此外, 根据各个输出值来计算和更新累积误差 值 K1err、 K2err 和 K3err。此外, 在步骤 S42 中, 根据预定扩散矩阵使更新后的累积误差值 K1err、 K2err 和 K3err 扩散至量化处理尚未完成的周围像素中。这样完成了该处理。这里, 同样, 使用图 13A 所示的误差扩散矩阵来使累积误差值 K1err 扩散至周围像素中, 并且使用图 13B 所示的误差扩散矩阵来使累积误差值 K2err 扩散至周围像素中。
在上述说明中, 用于设置对与关注的打印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进行量化时所使 用的阈值 ( 例如, K1table) 的参考值被取为与其它打印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的最大值 (MAX[K2ttl, K3ttl])。然而, 在本实施例中, 参考值不限于此。例如, 可以采用与多个其它 打印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的总和 (K2ttl+K3ttl) 作为参考值。无论用于设置参考值的方 法如何, 只要准备了能够获得对各个打印扫描的多值数据进行量化所使用的适当阈值的阈 值表, 该方法就有效。
通过使用上述方法, 可以生成 3 遍数据, 从而实现期望的点重叠率。另外, 通过应 用上述方法, 即使在打印头对打印介质的同一区域 ( 例如, 像素区域 ) 进行 M(M 是 2 以上的 整数 ) 次扫描的多遍打印的情况下, 也可以生成 M 遍数据, 从而实现期望的点重叠率。在这 种情况下, 在针对各个 M 遍数据的量化处理中, 配置了基于 M 个多值数据来选择阈值的结 构。
第三实施例的变形例 3
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 仅在扫描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制并且在喷嘴阵列之间不应 用点重叠率控制。然而, 在扫描之间和喷嘴阵列之间都可以应用点重叠率控制。以下将说 明在扫描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制以及在扫描和喷嘴阵列这两者之间都应用点重叠率控制 各自的优点。
打印扫描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 ( 原因 A) 以及喷嘴阵列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 ( 原 因 B) 是上述浓度波动的可能原因。当在扫描之间以及在喷嘴阵列之间均应用点重叠率控 制以减少由这两个原因所引起的浓度波动时, 需要基于以下所述的四个平面的数据来对这 四个平面的点重叠率进行调整。 这里, 这四个平面是第一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用平面、 第一 喷嘴阵列的第二扫描用平面、 第二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用平面和第二喷嘴阵列的第二扫描 用平面。与使用掩码图案的分割处理相比, 上述点重叠率控制的数据处理负荷较大。因此, 当控制所有这些平面之间的点重叠率以应对由于上述这两个原因所引起的打印位置偏移 时, 有可能需要大量的处理时间并且打印速度由于该处理而可能减慢。
因此, 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 为了减轻数据处理负荷并抑制由于打印位置偏移所 引起的浓度波动, 仅在发生打印位置偏移的倾向相对较大的扫描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制。 此外, 在发生打印位置偏移的倾向相对较小的喷嘴阵列之间不应用点重叠率控制。为了更 详细地说明该操作, 在多数打印机中, 与扫描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相比, 在喷嘴阵列之间发 生打印位置偏移的倾向较小。特别地, 在使用诸如图 20 等的各颜色的喷嘴阵列一体配置的 打印头的情况下, 即使在喷嘴阵列之间不应用点重叠率控制, 也很难出现由于浓度波动所 引起的浓度不均匀。因此, 与降低浓度不均匀相比, 更优先减轻数据处理负荷, 并且在喷嘴 阵列之间不应用点重叠率控制。此外, 在喷嘴阵列之间应用使用掩码的分割处理 ; 然而, 这 些掩码具有互补关系, 因此利用这些掩码分割得到的二值数据对彼此不重叠。 因此, 不同的 喷嘴阵列所打印的点对在纸张上重叠的概率变低, 由此与在喷嘴阵列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 制时相比, 可以更多地降低颗粒感。
由于上述原因, 在本实施例中, 仅在扫描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制并且在喷嘴阵列 之间不应用点重叠率控制。然而, 这并不表示完全不存在由于因喷嘴阵列之间的打印位置 偏移所引起的浓度波动而造成的浓度不均匀。例如, 由于打印头的制造误差或者在将打印头安装至打印机内时发生的误差, 因而可能在喷嘴阵列之间发生打印位置偏移, 并且可能 存在由于该原因所引起的浓度不均匀的问题可能显现的情况。另外, 当代替具有一体化的 喷嘴阵列的头而设置具有分离独立的喷嘴阵列的头时, 在喷嘴阵列之间容易发生打印位置 偏移。 因此, 当相对于减轻处理负荷而优先抑制浓度不均匀时, 优选在扫描之间和在喷嘴阵 列之间均应用点重叠率控制。利用该形式, 可以降低由于上述这两个原因所引起的打印位 置偏移而造成的浓度不均匀。
其它
以上说明是针对为了实现期望点重叠率而准备了使得可以从参考值中选择进行 二值化 ( 量化 ) 用的阈值的表的情况 ; 然而, 量化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可不必具有通过与 阈值进行比较来设置打印 (1) 和不打印 (0) 的结构。例如, 在两个平面的情况下, 可以准备 通过采用 K1ttl 和 K2ttl 这两者作为参考值来设置 K1″和 K2″的打印 (1) 或不打印 (0) 的二维表。另外, 在三个平面的情况下, 可以准备通过采用 K1ttl、 K2ttl 和 K3ttl 这三个值 作为参考值来设置 K1″、 K2″和 K3″的三维表。
省略了该表的详细内容 ; 然而, 使用诸如该表等的多维表的优点在于 : 可以更加 简单地进行控制, 并且可以更加自由地控制点重叠率。另一方面, 使用诸如表 3-1 ~ 3-4 的 阈值表等的一维阈值表的优点在于 : 可以创建使用较少的存储器容量的表。 此外, 还可以仅使用分支和运算而完全不使用表来进行二值化 ( 量化 ) 处理。在 这种情况下, 可以通过将运算所使用的各种系数设置为将会实现期望点重叠率的值来获得 本实施例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 当与准备上述表的情况相比较时, 可以进一步减少存储器 容量 ( 所消耗的 ROM 大小和 RAM 大小 )。
在以上说明中, 当对与特定相对移动相对应的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时, 考虑了 与其它所有相对移动相对应的所有多值图像数据 ; 然而, 本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 在3遍 模式中, 当对与三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第三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 时, 在考虑彼此的情况下对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和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 ; 然而, 可以在 无需考虑任何其它多值图像数据的情况下对第三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 即使在这种情况 下, 也可以控制在第一相对移动中所打印的点和在第二相对移动中所打印的点的重叠率, 因此可以获得鲁棒性提高和颗粒感降低的效果。
第四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 为了控制点重叠率, 说明了利用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元 来调整分配率的方法。此外, 在第三实施例中, 为了控制点重叠率, 说明了量化处理单元基 于各平面的多值数据所执行的处理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都是实现控制点重叠率的目的的方 式。
因此, 在本实施例中, 通过一起使用这两个方法, 即将用于利用颜色转换 / 图像数 据分割单元来调整分配率的方法与基于各个平面的多值数据来执行量化处理的方法一起 使用, 来控制点重叠率。
换言之, 在如第二实施例所述的那样使用三维 LUT 进行颜色转换处理 ( 根据依赖 于所表现的颜色和浓度的分配率将 RGB 数据一并转换成多值数据 ) 之后, 执行如第三实施 例所述的考虑到其它平面的量化处理。由此, 可以通过根据多值 RGB 数据的调整和根据颜 色转换之后的 CMYK 值的调整这两个阶段的调整来实现期望的点重叠率。利用上述本实施
例, 在将输入图像数据 (RGB) 转换成与不同的扫描相对应的多个多值浓度数据 (CMYK) 时, 根据该输入图像数据 (RGB) 来调整分配率。此外, 之后, 基于其它平面的多值数据来执行各 平面的量化处理。这使得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减少处理的效果, 并且输出具有良 好鲁棒性和降低的颗粒感的高质量图像。
第五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第四实施例中, 说明了以与打印分辨率相等的分辨率进行从输入 图像数据一直到进行打印的所有一系列处理的情况。 然而, 近来, 随着打印分辨率的持续增 加, 当以与打印分辨率相等的分辨率进行所有处理时, 这些处理需要的存储器和时间非常 大, 并且打印机的负荷变大。因此, 使用如下结构是有用的 : 以比打印分辨率低 ( 粗糙 ) 的 分辨率进行主图像处理, 并且在将 256 灰度级的多值图像数据转换成灰度级较低的 L(L 为 3 以上 ) 值的多值图像数据之后将转换后的数据发送至打印机的打印机引擎。在这种情况 下, 打印机引擎在存储器中存储用于将所接收到的灰度级低的 L 值的多值数据转换成与打 印分辨率相对应的二值数据的点图案 ( 索引图案 )。以下将以 3 值转换的例子作为 L 值转 换的例子 ; 然而, L 的值不限于 3, 并且无需说明, 可以是诸如 L = 4、 5、 9 或 16 等的各种值。
图 23 是用于说明进行多遍打印的情况下的图像处理的框图, 其中, 该多遍打印用 于通过两次打印扫描来完成同一区域 ( 例如, 像素区域 ) 的图像。 从多值图像数据输入单元 41 到灰度校正处理单元 43 的处理等同于图 6 和图 21 所示的多值图像数据输入单元到灰度 校正处理单元所进行的处理。换言之, 多值图像数据输入单元 41 从外部装置输入多值 RGB 图像数据 (256 值 )。另外, 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单元 42 将该输入图像数据 ( 多值 RGB 数据 ) 一并转换成第一扫描用多值浓度数据 (CMYK) 和第二扫描用多值浓度数据 (CMYK)。 当进行该操作时, 在本实施例中, 可以如第一实施例一样均匀地分配 ( 生成 )CMYK 数据, 或 者可以如第二实施例一样在第一打印扫描和第二打印扫描之间分配率存在预定偏差的状 态下分配 ( 生成 )CMYK 数据。 之后, 灰度校正处理单元 43-1 ~ 43-2 进行灰度校正以生成第 一扫描用多值浓度数据 (C1′, M1′, Y1′, K1′ )44-1 和第二扫描用多值浓度数据 (C2′, M2′, Y2′, K2′ )44-2。以下仅对黑色 (K) 进行说明。
将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 (K1′ )44-1 和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 (K2′ )44-2 输入至 量化处理单元 45。量化处理单元 45 将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 (K1′ ) 和第二扫描用多值数 据 (K2′ ) 量化成三个值 0 ~ 2, 以生成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 (K1″ ) 和第二扫描用量化数 据 (K2″ )。更具体地, 与第三实施例中的量化处理单元 25 所进行的量化处理相同, 首先获 得对 K1′和 K2′周围的误差进行累积的值 K1ttl 和 K2ttl。之后, 基于 K2ttl 来设置对第 并且基于 K1ttl 来设置对第二扫描用 一扫描用多值数据 (K1′ ) 进行量化时所使用的阈值, 多值数据 (K2′ ) 进行量化时所使用的阈值。
在本实施例中, 为了进行量化成三个值的量化, 使用两个阈值、 即第一阈值和比第 一阈值大的第二阈值。此外, 根据针对目标像素的输入多值数据和累积误差值的总和值 ( 总和值 : K1ttl 和 K2ttl) 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来设置输出值。换言之, 当总和值等于或大于第二阈值时, 输出值为 “2” ; 当总和值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但小于第二 阈值时, 输出值为 “1” , 而当总和值小于第一阈值时, 输出值为 “0” 。 这样, 基于利用 K2ttl 所设置的阈值来对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 (K1′ ) 进行量化以 获得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 (K1″ )。同样地, 基于利用 K1ttl 所设置的阈值来对第二扫描用
多值数据 (K2′ ) 进行量化以获得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 (K2″ )。 作为用于设置第一阈值和 第二阈值的方法, 与二值化的例子相同, 可以使用相同的参考值来设置第一阈值表和第二 阈值表。
图 18 是与图 22A ~ 22G 相同的示出利用量化处理单元 45 的量化 ( 三值化 ) 处理 的结果 (K1″和 K2″ ) 与输入值 (K 1ttl 和 K2ttl) 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在图 18 中, 值 K1″和 K2″表示第一打印扫描和第二打印扫描这两者在目标像素上所打印的点数。这里, 由粗点线来表示对 K2ttl 进行量化所使用的第一阈值, 并且由粗虚线来表示第二阈值。
例如, 对于 K1″和 K2″这两者都为 2 的目标像素, 通过第一打印扫描和第二打印 扫描这两者各自打印两个点。另外, 对于 K1″为 1 且 K2″为 2 的目标像素, 通过第一打印 扫描打印一个点并且通过第二打印扫描打印两个点。此外, 对于 K1″和 K2″这两者都为 0 的目标像素, 没有打印点。
再次参考图 23, 将量化处理单元 45 进行量化得到的 3 值图像数据 ( 量化数据 ) K1″和 K2″发送至打印机引擎 3004, 并且索引展开处理单元 46 进行索引处理。索引展开 处理是 L(L 是 3 以上的整数 ) 值量化数据的二值化处理, 因而可被看作量化处理的一部分。 以下将详细说明该索引展开处理。
接着, 该索引展开处理单元 46 将 3 值图像数据 K1″转换成第一扫描用二值图像 数据 47-1, 并且将 3 值图像数据 K2″转换成第二扫描用二值图像数据 47-2。之后, 第一扫 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单元 48-1 将第一扫描用二值图像数据 47-1 分割成第一喷嘴阵列的第一 扫描用二值数据 49-1 和第二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 49-2。同样, 第二扫描用二 值数据分割单元 48-2 将第二扫描用二值图像数据 47-2 分割成第一喷嘴阵列的第二扫描用 二值数据 49-3 和第二喷嘴阵列的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 49-4。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使用掩 码图案来执行该分割处理。另外, 将这四种二值数据 (49-1 ~ 49-4) 存储在相应的缓冲器 (50-1 ~ 50-4) 中。之后, 在已将指定量的二值数据存储在各个缓冲器中之后, 根据存储在 相应缓冲器中的数据来执行打印操作。
图 19 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索引展开处理和索引图案 ( 点图案 ) 的一个示例的 图。本实施例的索引展开处理单元 46 将与一个像素相对应的 3 值图像数据 (K1″, K2″ ) 转换成与 2 个子像素 ×2 个子像素相对应的二值图像数据 ( 点图案 )。更具体地, 将具有 0 ~ 2 的任意值的 3 值图像数据 K1″转换成第一扫描用点图案。同样, 将具有 0 ~ 2 的值 的 3 值图像数据 K2″转换成第二扫描用点图案。此外, 将通过使第一扫描用点图案和第二 扫描用点图案重叠所获得的图案 ( 在该图的最右侧示出的 “打印介质上的点图案” ) 打印在 像素上。关于第一扫描用点图案和第二扫描用点图案, 阴影部分是表示在子像素上进行点 的打印的数据 (“1” 数据 ), 并且白色部分是表示在子像素上不进行点的打印的数据 (“0” 数据 )。 此外, 关于打印介质上的点图案, 黑色部分表示在子像素上打印两个点, 阴影部分表 示在子像素上打印一个点, 并且白色部分表示在子像素上没有打印点。
这里, 使用图 19 来说明如下的情况的点重叠率, 其中, 在该情况中, 使用将与像素 相对应的 3 值以上的图像数据转换成与 m×n 个子像素相对应的二值点图案的图像处理。 这 种情况下的 “点重叠率” 表示通过不同的扫描 ( 或不同的打印元件组 ) 在由多个子像素构 成的像素区域中的相同子像素位置中重叠打印的点相对于在该像素区域中要打印的总点 数的百分比。为了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参考图 19, 当 K1″和 K2″这两者都为 “0” 时, 在第一打印扫描或第二打印扫描中没有打印点并且点重叠率为 0%。当 K1″和 K2″的其中一个 为 “0” 并且 K1″和 K2″中的另一个为 “1” 时, 仅在这两次扫描的其中一次扫描中打印点, 因而点重叠率仍为 0%。当 K1″和 K2″这两者都为 “1” 时, 在 2 个子像素 ×2 个子像素的 左上角的子像素中重叠打印两个点, 因而点重叠率为 100% ( = 2÷2×100)。此外, 当一个 为 “1” 并且另一个为 “2” 时, 在 2 个子像素 ×2 个子像素的左下角的子像素上重叠打印两 个点, 并且在左上角的子像素中仅打印一个点, 因而点重叠率为 67% ( = 2÷3×100)。此 外, 当 K1″和 K2″这两者都为 2 时, 在这些子像素中点没有重叠, 因而重叠率为 0%。换言 之, 通过预先准备与图 19 所示的各个级别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索引图案 ( 点图案 ), 还可以 通过在图 18 所示的量化处理中设置 K1″和 K2″的组合来设置像素区域的点重叠率。
利用上述实施例, 在将输入图像数据 (RGB) 一并转换成与不同的扫描相对应的多 个多值浓度数据 (CMYK) 之后, 使用如图 18 所示的量化方法和图 19 的点图案来生成二值数 据。由此, 可以以颜色转换 / 图像数据分割处理中的多值数据的分配处理以及索引展开处 理这两个阶段来实现处理的减少。结果, 可以获得具有良好鲁棒性和降低的颗粒感的高质 量图像, 并且可以高速且高分辨率地输出图像, 同时抑制了数据转换处理的处理负荷和处 理时间。
第六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第五实施例中, 说明了如下情况 : 基于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多 次相对扫描相对应的多个多值图像数据, 并对这多个多值图像数据进行特征性的量化处理 的情况 ; 然而, 本发明不限于此。 还可以利用多个打印元件组来替换第一实施例~第五实施 例中的多次相对扫描。
换言之, 在上述实施例中, 说明了与打印扫描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相比, 在喷嘴阵 列之间发生打印位置偏移的倾向较小。 然而, 根据情况, 喷嘴阵列间的打印区域偏移量与打 印扫描间的打印区域偏移量的大小关系还有可能相反。 例如, 当图 5 中的导轨 5009 和 5010 弯曲并且滑架 5008 的倾斜度在扫描期间改变时, 喷嘴阵列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可能大于 打印扫描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此外, 在这种情况下, 如下的配置是可行的 : 仅在喷嘴阵列 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制, 而在扫描之间应用掩码分割处理。
因此, 在本实施例中, 预先准备了如下的三维查找表, 该三维查找表使输入图像数 据 (RGB) 关联于与用于排出相同颜色的墨的多个打印元件组 ( 喷嘴阵列 ) 相对应的多值浓 度数据 (CMYK)。上述实施例的三维 LUT 可以用作该三维 LUT。参考该三维 LUT, 将输入图 像数据 (RGB) 一并转换成与多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多值浓度数据 (CMYK)。之后, 进行与 上述实施例中的灰度校正处理和量化处理相同的灰度校正处理和量化处理, 由此获得了与 多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二值图像数据 ( 例如, K1″, K2″ )。接着, 利用与 M 遍相对应的 M 种掩码对二值图像数据 (K1″, K2″ ) 进行分割。由此, 获得了与 M 遍的多个打印元件组 相对应的二值图像数据。
作为通过使用多个打印元件组来进行打印的其它结构, 存在安装有连接型打印头 ( 连接头 ) 的打印设备。 在该连接头中, 多个打印元件组以与打印元件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 向上具有重叠部分的方式排列在该排列方向上。 本发明可应用于使用这种连接头的打印设 备。
图 25 是连接型的打印头 2501 的示意图。根据图 25, 在打印头 2501 中, 各自具有包括多个喷嘴 2502( 打印元件 ) 的喷嘴阵列的头芯片 2503a ~ 2503f 交错排列, 并且在两个 头芯片之间存在重叠部分 D。存在使用该连接头的两种主要类型的打印系统。一种打印系 统是如图 5 所示的设备等的如下系统, 其中在该系统中, 打印头 2501 在与打印元件的排列 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扫描, 以在打印元件的排列方向上输送打印介质的同时进行打印。 另一种打印系统是如下系统, 其中在该系统中, 在打印头 2501 固定的情况下在与打印元件 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输送打印介质以进行打印。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任意打印系统, 只 要该打印系统使用连接型打印头即可。
对于使用连接型打印头的打印设备, 预先提供了三维查找表, 其中, 在该三维查找 表中, 将输入图像数据 (RGB) 关联于与两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多值浓度数据 (CMYK)。对 于这种三维查找表, 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三维查找表。 关于重叠部分, 参考三维查 找表, 将与重叠部分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 (RGB) 一并转换成与两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 多值浓度数据 (CMYK)。之后, 进行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灰度校正处理和量化处理并且获得 了与两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二值图像数据 ( 例如, K1″和 K2″ )。
其它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 说明了准备具有各自用于排出相同颜色的墨的两个喷嘴阵列 ( 打印元件组 ) 的打印头的例子 ; 然而, 本发明不限于用于喷出相同颜色的墨的两个喷嘴阵 列 ( 打印元件组 )。用于喷出相同颜色的墨的喷嘴阵列 ( 打印元件组 ) 的数量可以是诸如 1、 4 或 8 等的 N(N 是 1 以上的整数 )。此外, 在上述实施例中的大多数实施例中, 说明了通 过在两次相对移动中对同一区域 ( 例如, 像素区域 ) 进行打印来完成图像的所谓的 2 遍打 印的例子 ; 然而, 本发明不限于 2 遍打印。 本发明还可以广泛应用于诸如 3 遍、 4 遍或 8 遍打 印等的 M(M 是 2 以上的整数 ) 遍打印。在利用 N 个喷嘴阵列进行 M 遍打印的情况下, 预先 准备了如下的三维 LUT, 其中该三维 LUT 使输入图像数据 (RGB) 一一关联于与 M 次相对移动 相对应的 M 组多值浓度数据 (M 组的 CMYK)。另外, 使用该三维 LUT, 将输入图像数据 (RGB) 一并转换成与 M 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 M 组多值浓度数据 (CMYK), 并且对该多值浓度数据进 行量化以生成与 M 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 M 组量化数据。之后, 当N是 “1” 时, 不进行使用掩 码图案的数据分割, 并且根据与 M 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 M 组量化数据, 在 M 次相对移动期间 利用各颜色的一个喷嘴阵列来打印同一区域的图像。然而, 当N是 “2” 以上时, 通过利用彼 此具有互补关系的 N 个掩码对与 M 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 M 组量化数据进行 N 分割, 生成了 与各颜色的 N 个喷嘴阵列相对应的 M 次相对移动用的量化数据。此外, 根据该量化数据, 在 N 个喷嘴阵列的 M 次相对移动期间打印同一区域的图像。
在上述说明中, 在 M 遍打印的情况下, 说明了预先准备如下的三维 LUT 的例子, 其 中该三维 LUT 使输入图像数据 (RGB) 一一关联于与 M 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 M 组多值浓度数 据 (M 组的 CMYK) ; 然而, 本发明不限于此。在 3 遍以上的 M 遍打印模式中, 可不必生成 M 组 浓度数据, 并且可以生成 P(P 是 2 以上的整数 ) 组浓度数据, 其中, P 小于 M。在这种情况 下, 首先, 生成 P 组浓度数据, 之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内容对 P 组浓度数据进行量化以生成 P 组量化数据, 其中, P 小于 M。之后, 对 P 组量化数据中的至少一组量化数据进行分割以获 得 M 遍的 M 组量化数据。
这种处理可适用于使用在一个头芯片上具有多个喷嘴阵列 ( 打印元件组 ) 的连接 型打印头的结构。在头芯片具有 S 个喷嘴阵列 ( 打印元件组 ) 的情况下, 由于重叠部分的存在而没有必要生成 2S 个喷嘴阵列的 2S 组浓度数据。还可以生成小于 2S 组的浓度数据。 在这种情况下, 例如, 对于与相同重叠部分相关的两个头芯片, 生成两组浓度数据, 然后根 据上述实施例对这两组浓度数据进行量化处理以获得两组量化数据。之后, 对与各头芯片 相对应的两组量化数据进行分割以获得与 2S 个喷嘴阵列相对应的量化数据。
以下将更详细地说明 3 遍模式的例子。首先, 准备了如下的 LUT, 其中该 LUT 使输 入图像数据 (RGB) 关联于与第一相对移动和第三相对移动这两者相对应的第一浓度数据 以及与第二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二浓度数据。 另外, 使用该 LUT, 根据输入图像数据 (RGB 数 据 ) 来生成第一相对移动和第三相对移动这两者共用的第一浓度数据以及与第二相对移 动相对应的第二浓度数据。接着, 通过对第一浓度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来获得量化数据 A, 并 且通过利用掩码图案对该量化数据 A 进行分割来获得第一相对移动用的量化数据和第三 相对移动用的量化数据。此外, 通过对第二浓度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来获得第二相对移动用 的量化数据。由此, 可以获得这三次相对移动用的量化数据 ( 二值数据 )。
接着, 将说明 4 遍模式的例子。 首先, 准备了如下的 LUT, 其中该 LUT 使输入图像数 据 (RGB) 关联于与第一相对移动和第二相对移动这两者相对应的第一浓度数据以及与第 三相对移动和第四相对移动这两者相对应的第二浓度数据。另外, 使用该 LUT, 基于输入图 像数据 (RGB) 来生成与第一相对移动和第二相对移动这两者相对应的第一浓度数据以及 与第三相对移动和第四相对移动这两者相对应的第二浓度数据。之后, 通过对第一浓度数 据进行量化处理来获得量化数据 B, 并且通过利用掩码图案对该量化数据 B 进行分割来获 得第一相对移动用的量化数据和第二相对移动用的量化数据。此外, 通过对第二浓度数据 进行量化处理来获得量化数据 C, 并且通过利用掩码图案对该量化数据 C 进行分割来获得 第三相对移动用的量化数据和第四相对移动用的量化数据。由此, 可以获得这四次相对移 动用的量化数据 ( 二值数据 )。
作为另一例子, 将说明在一个头芯片上配置四个喷嘴阵列 ( 打印元件组 ) 的连接 型打印头的结构。这里, 将与相同重叠部分相关的两个头芯片定义为第一头芯片和第二头 芯片。另外, 第一打印元件组~第四打印元件组排列在第一头芯片中, 并且第五打印元件 组~第八打印元件组排列在第二头芯片中。首先, 准备了如下的查找表, 其中在该查找表 中, 使输入图像数据 (RGB)、 与第一头芯片的第一打印元件组~第四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第 一浓度数据、 以及与第二头芯片的第五打印元件组~第八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第二浓度数 据相关联。该查找表可以用于打印头的其它重叠部分。通过使用该查找表, 基于与第一头 芯片和第二头芯片之间的重叠部分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 (RGB) 来生成与第一打印元件 组~第四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第一浓度数据以及与第五打印元件组~第八打印元件组相 对应的第二浓度数据。接着, 通过对第一浓度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来获得量化数据 D, 并且通 过使用掩码图案对该量化数据 D 进行分割来获得第一打印元件组~第四打印元件组各自 用的量化数据。此外, 通过对第二浓度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来获得量化数据 E, 并且通过使用 掩码图案对该量化数据 E 进行分割来获得第五打印元件组~第八打印元件组各自用的量 化数据。由此, 获得了与构成重叠部分的 8 列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 8 组量化数据 ( 二值数 据 )。
根据以上说明可以明确看出, 在本发明的 M 遍打印模式中, 可以使用如上所述的 用于生成 P 组浓度数据的 LUT, 并且还可以使用如上述第一实施例那样的用于生成 M 组浓度数据的 LUT, 其中, P 小于 M。简言之, 在本发明中, 可以使用如下的 LUT, 其中该 LUT 使输入 图像数据关联于与至少一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一浓度数据以及与至少一次其它相对移 动相对应的第二浓度数据。根据第四实施例可以明确看出, 这里所述的 M 遍数据生成处理 可以应用于 N 个打印元件组的数据生成处理。换言之, 即使在使用喷出相同颜色的墨的 N 个打印元件组的情况下, 也可以使用用于生成 P 组浓度数据的 LUT 或者如上述第四实施例 那样的用于生成 N 组浓度数据的 LUT, 其中, P 小于 N。
此外, 在上述实施例中, 说明了使用 CMYK 这四种颜色的墨的情况 ; 然而, 可以使用 的墨颜色的类型和数量不限于此。还可以向这四种颜色的墨添加诸如淡青色 (Lc) 和淡品 红色 (Lm)、 或者红色墨 (R) 和蓝色墨 (B) 等的专色墨等。另外, 在上述实施例中, 说明了执 行使用多种颜色的墨的彩色打印模式的情况 ; 然而, 本发明还可应用于仅使用单色墨的单 色模式。在这种情况下, 根据输入图像数据 (RGB) 来生成与多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多个单 色浓度数据。此外, 本发明可应用于彩色打印机或单色打印机。
在上述实施例中, 使用具有如图 20 所示一体化并排配置的多个喷嘴阵列的打印 头; 然而, 本发明不限于该形式。排出相同颜色的墨的喷嘴阵列可以是一列, 或者排出相同 颜色的墨的多个喷嘴阵列可以以并排配置的方式排列在一个打印头上。此外, 各喷嘴阵列 可以配置在不同的打印头上。当打印头的数量这样增加时, 预测到在相同打印扫描期间喷 嘴阵列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进一步增大。 此外, 在上述实施例中, 使用 RGB 数据作为输入图像数据 ; 然而, 本发明不限于此。 还可以使用包括亮度信号 (Y) 和两个色差信号 (Cr 和 Cb) 的 YCC 数据作为输入图像数据。 在这种情况下, 使用如下的二维查找表, 并且将输入图像数据 ( 亮度信号 / 色差信号 ) 一并 转换为浓度数据, 其中该二维查找表使该输入图像数据一一关联于与多次相对移动 ( 或多 个打印元件组 ) 相对应的多个多值浓度数据。无论输入图像数据的形式如何, 只要进行了 多值浓度数据的分割生成, 就可以如上述实施例那样样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此外, 在上述实施例中, 说明了使用具有如图 3 ~图 4 所示的电气框图的打印机 的情况 ; 然而, 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 将打印机控制单元和打印机引擎单元作为分 离的独立模块来进行说明 ; 然而, 该控制单元和该打印机引擎单元可以共用相同的 ASIC、 CPU、 ROM 和 RAM。另外, 在这些图中, 控制单元和打印机引擎单元经由诸如 USB 和 IEEE1284 等的通用 I/F 相连接 ; 然而, 本发明可以使用任意连接方法。此外, 来自 PC 的连接采用经 由 USB 集线器直接连接至打印机引擎单元的形式 ; 然而, 控制单元还可以对图像数据进行 中继。此外, 根据需要, 控制单元可以在对来自 PC 的图像数据进行适当图像处理之后将该 图像数据发送至打印机引擎。
在上述实施例中, 说明了控制单元 3000 执行直至量化处理为止的图像处理并且 打印机引擎 3004 执行随后的处理的结构 ; 然而, 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无论是硬件还 是软件的任何形式和任何处理方法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只要执行了上述的一系列处理即 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 使用包括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控制单元 3000 的打印机作为例 子说明了执行本发明的特征性的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设备 ; 然而, 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 本发明的特征性的图像处理可以由安装有打印机驱动程序的主机装置 ( 例如, 图 3 的 PC 3010) 来执行, 或者可以配置如下结构 : 在进行量化处理或分割处理之后将图像数据输入
至打印机。在这种情况下, 连接至打印机的主机装置 ( 外部装置 ) 与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设 备相对应。 本发明还可以由计算机为了实现上述图像处理功能而能够读取的程序的程序代 码或者存储有该程序代码的存储器介质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 主机装置或图像形成装置 的计算机 ( 或 CPU 或 MPU) 通过读取并执行该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图像处理。计算机可读 取的并使该计算机这样执行上述图像处理的程序以及存储该程序的存储器介质也包括在 本发明内。
作为用于供给程序代码的存储器介质, 可以使用诸如软 (Floppy, 注册商标 ) 盘、 硬盘、 光盘、 磁光盘、 CD-ROM、 CD-R、 磁带、 非易失性存储卡和 ROM 等的存储器介质。
此外, 通过计算机执行所读取的程序代码, 不仅可以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 该计 算机的 O S 还可以基于该程序代码的指示来进行实际处理的部分或全部。 此外, 在已将程序 代码写入安装在计算机中的功能扩展板上或者连接至计算机的功能扩展单元上之后, CPU 等可以基于该程序代码的指示来进行实际处理的部分或全部。
本申请要求 2009 年 6 月 18 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 2009-145694 的优先权, 在此 通过引用包含其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