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与图像读取装置.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1651639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166246.0

申请日:

2015.04.09

公开号:

CN105314427A

公开日:

2016.02.10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5H 7/12申请日:20150409|||公开

IPC分类号:

B65H7/12

主分类号:

B65H7/12

申请人: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中田隆介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JP2014-153243 2014.07.28 JP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代理人:

王小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记录片材传送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该记录片材传送装置具有带曲率的传送路径,所述记录片材传送装置包括多重馈送检测器和取向稳定装置。该多重馈送检测器检测多重馈送状态,在该多重馈送状态中在传送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时,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相互重叠。该取向稳定装置使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在由所述多重馈送检测器检测所述多重馈送状态的部分处相对于所述多重馈送检测器的取向稳定。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记录片材传送装置,该记录片材传送装置具有带曲率的传送路径,所述记
录片材传送装置包括:
多重馈送检测器,该多重馈送检测器检测多重馈送状态,在所述多重馈送状态中,
在传送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时,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相互重叠;以及
取向稳定装置,该取向稳定装置使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在由所述多重馈送
检测器检测所述多重馈送状态的部分处相对于所述多重馈送检测器的取向稳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片材传送装置,
其中,所述传送路径由引导面限定,所述引导面在所述多重馈送检测器附近且在
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的至少一个面处引导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并且
其中,所述取向稳定装置是对着所述引导面按压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的加
压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片材传送装置,
其中,所述加压装置对着设置在带曲率的所述传送路径的内侧的所述引导面按压
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片材传送装置,
其中,所述引导面是凸面,
其中,传送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的传送装置沿所述凸面设置,并且
其中,所述加压装置从所述凸面的外侧对着所述凸面按压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
片材。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片材传送装置,
其中,设置有多个加压装置,所述多个加压装置布置在与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
片材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上,从而将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的由所述多重馈送
检测器检测所述多重馈送状态的所述部分夹在所述多个加压装置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片材传送装置,
其中,设置有多个加压装置,所述多个加压装置布置在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
材的传送方向上,从而使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的由所述多重馈送检测器检测所
述多重馈送状态的所述部分夹在所述多个加压装置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片材传送装置,
其中,所述多个加压装置布置在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的传送方向上,从而
使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的由所述多重馈送检测器检测所述多重馈送状态的所
述部分夹在所述多个加压装置之间。
8.一种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包括:
记录片材传送单元,该记录片材传送单元具有带曲率的传送路径,所述记录片材
传送单元包括:
多重馈送检测器,该多重馈送检测器检测多重馈送状态,在所述多重馈送
状态中,在传送记录片材之中的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时,所述两张或更多张
记录片材相互重叠;以及
取向稳定装置,该取向稳定装置使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在由所述多
重馈送检测器检测所述多重馈送状态的部分处相对于所述多重馈送检测器的取
向稳定;以及
图像读取单元,该图像读取单元读取记录在每张所述记录片材上的图像,所述图
像读取单元在所述记录片材的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传送路径的在所述取向稳定装
下游的部分中。

说明书

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与图像读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与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有这样一种片材供应装置,在该片材供应装置中,测量片材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
的片材尺寸识别装置设置在放置片材的叠放器上。在此片材供应装置中,诸如超声波
传感器之类的多重馈送检测器布置在用于向处理台板引导来自叠放器的片材的传送
引导部中的两个传送装置之间,使得多重馈送检测器检测片材的多重馈送(例如,参
见日本特开2005-162425号公报)。

还有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这样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印刷单元,该印刷单元
在从片材传送单元传送的片材或纸张上进行印刷处理;以及多重馈送检测传感器,该
多重馈送检测传感器检测在片材传送单元中的判断位置处是否发生了多重馈送。片材
传送单元包括:第一路径,该第一路径在双面印刷处理中引导经受第一印刷处理的每
张片材;以及第二路径,该第二路径在双面印刷处理中引导已经经过第一印刷处理并
要经受第二印刷处理的每张片材。判断位置T布置在第一路径中,并且未布置在第二
路径中(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08-2548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与在传送路径的线性部分相比,记录片材相对于多重馈送检测器的取向在具有曲
率的部分中更容易变动。而且,包括多重馈送检测器的检测器通常具有各自确定的检
测区域。记录片材取向的变动使由多重馈送检测器执行的记录片材的多重馈送状态检
测的结果变动。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此问题,多重馈送检测器布置在传送路径的
线性部分中,在该线性部分中,记录片材是平的。因此,存在布局局限性。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即便在传送路径具有曲率时也能抑制由多重馈送检测器在
记录片材上执行的多重馈送状态检测的结果发生变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记录片材传送装置,该记录片材传送装置具有带曲
率的传送路径,所述记录片材传送装置包括多重馈送检测器和取向稳定装置。该多重
馈送检测器检测多重馈送状态,在多重馈送状态中,在传送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时,
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相互重叠。该取向稳定装置使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
在由所述多重馈送检测器检测所述多重馈送状态的部分处相对于所述多重馈送检测
器的取向稳定。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中,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所
述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中,所述传送路径由引导面限定,所述引导面在所述多重馈送检
测器附近且在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的至少一个面处引导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
录片材,并且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所述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中,所述取向稳定装
置是对着所述引导面按压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的加压装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中,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所
述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中,所述加压装置对着设置在带曲率的所述传送路径的内侧的所
述引导面按压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所述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中,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
的所述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中,所述引导面是凸面,传送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的
传送装置沿所述凸面设置,并且所述加压装置从所述凸面的外侧对着所述凸面按压所
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所述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中,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至第
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所述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中,设置有多个加压装置,使得所述多个
加压装置布置在与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上,从而将所述
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的由所述多重馈送检测器检测所述多重馈送状态的所述部分
夹在所述多个加压装置之间。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所述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中,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至第
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所述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中,设置有多个加压装置,适当所述多个
加压装置布置在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的传送方向上,从而使所述两张或更多张
记录片材的由所述多重馈送检测器检测所述多重馈送状态的所述部分夹在所述多个
加压装置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图像读取装置包括记录片材传送单元与图像读取单元。
所述记录片材传送单元具有带曲率的传送路径,并且包括多重馈送检测器以及取向稳
定装置。该多重馈送检测器检测多重馈送状态,在该多重馈送状态中,在传送记录片
材之中的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时,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相互重叠。所述取向
稳定装置使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在由所述多重馈送检测器检测所述多重馈送
状态的部分处相对于所述多重馈送检测器的取向稳定。所述图像读取单元读取记录在
每张所述记录片材上的图像,所述图像读取单元在所述记录片材的传送方向上布置在
所述传送路径的在所述取向稳定装下游的部分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七方面,即便在传送路径具有曲率时也会抑制记录片材相
对于多重馈送检测器取向发生变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使用一对筒状辊从记录片材的两侧咬合记录片材使得
记录片材的取向稳定的情况相比,记录片材的取向更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抑制记录片材的曲率的不规则变动,从而不妨碍记录片
材的顺畅传送。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抑制记录片材的曲率的不规则变动,从而不妨碍记录片
材的顺畅传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按压经受检测的部分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从而提高取
向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高加压装置的布置自由性。

附图说明

将根据下面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2示出图1中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片材馈送装置的细节;

图3是片材馈送装置的内部的透视图;

图4是透过导板进一步看到的图3中所示的片材馈送装置的透视图;

图5是沿图3中的线V-V剖切的片材馈送装置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6是示出加压装置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沿图3中的线VII-VII剖切的片材馈送装置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8是沿图3中的线VIII-VIII剖切的片材馈送装置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9是示出受两个传送辊支撑的片材在这两个传送辊之间弯曲的状态的示意图;
以及

图10是片材馈送装置的与图3对应的部分的平面图,示出了这样的结构,在该
结构中,加压装置设置在邻接片材的一部分的四个位置处,使得该部分在片材的传送
方向与宽度方向两者上都夹在所述加压装置之间,这四个位置是由超声波传感器检测
是否发生多重馈送的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像读取装置的描述>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1的侧剖视图。

图1中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1读取由作为原稿的纸张P(均用作记录片材的实施
例)保持的图像,从而获得与这些图像对应的图像信息。图像读取装置1包括片材馈
送装置10(用作记录片材传送装置的实施例以及记录片材传送单元的实施例)与扫
描装置70。片材馈送装置10顺序地一张接一张地传送多张片材P中的每一张,这些
片材来自包括批量收集在一起的多张片材P中的一批片材P。扫描装置70从片材P
读取图像。

片材馈送装置

图2示出图1中所示的片材馈送装置10的细节。例如图2中所示的片材馈送装
置10包括片材容纳单元11、已读片材容纳单元12、传送路径20以及传送装置30。
成批片材堆叠在片材容纳单元11上。已被读取的片材P(参见图1)堆叠在已读片材
容纳单元12中。传送路径20允许片材P从片材容纳单元11经由该传送路径传送到
已读片材容纳单元12。传送装置30沿传送路径20传送片材P。

此后,为了便于描述,在片材P堆叠在片材容纳单元11中的状态下,称每张片
材P的面对图像读取装置1上侧的一侧为片材P的正面,并且称每张片材P的面对
图像读取装置1下侧的一侧为片材P的背面。

传送路径

传送路径20从片材容纳单元11向例如图2中的左侧延伸。此向左延伸部的左端
与具有曲率的向下延伸弯曲部连续,该向下延伸弯曲部逆时针延伸。传送路径20还
从该向下延伸弯曲部的下端进一步向例如图2中的右侧朝片材馈送装置10的下侧处
的已读片材容纳单元12延伸。在此,“具有曲率”意思是传送路径20的向下弯曲部的
曲率不为零。

如图2中详细示出的,传送路径20由内导板22与外导板21限定,内导板22
与外导板21以大于每张片材P的厚度的距离相互间隔开。外导板21布置于传送路径
20的径向外部,并且内导板22布置于传送路径20的径向内部。

传送装置

传送装置30包括多个传送辊与驱动装置(未示出)。传送辊沿传送路径20设置。
驱动装置驱动这些传送辊。具体地说,这多个传送辊在片材P(参见图1)沿着传送
路径20被传送所沿的传送方向X上从上游侧开始依次包括以下辊:递送辊31、分离
辊32、定位辊33、馈送辊34、输出辊35以及排出辊36。

递送辊31是从片材容纳单元11拾取片材P并向传送路径20递送片材P的传送
辊。递送辊31包括第一递送辊31a、第二递送辊31b以及第三递送辊31c。第一递送
辊31a由树脂构成,并且布置在片材P的背面处。包括缠绕在各自的外周表面上的相
应橡胶构件的第二递送辊31b与第三递送辊31c布置在片材P的正面处。

第二递送辊31b与第三递送辊31c在传送方向X上布置,并且由支撑构件31d
支撑,使得第二递送辊31b、第三递送辊31c与支撑构件31d相互成一体。第一递送
辊31a与第二递送辊31b相互接触。在第二递送辊31b与第一递送辊31a接触的状态
下,支撑构件31d、第二递送辊31b与第三递送辊31c结合的整体可关于第二递送辊
31b摆动。在递送片材P时,第三递送辊31c沿倾斜的路径移动至与内导板22接触
的位置,该第三递送辊与内导板22接触。

通过借助一个或若干驱动装置(未示出)使第二递送辊31b与第三递送辊31c彼
此沿相同的方向(例如在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中顺时针)同步旋转,片材P被咬合在
内导板22与第三递送辊31c之间,从而沿传送路径20在传送方向X上向下游传送。
接着,正传送的片材P被咬合在第二递送辊31b与第一递送辊31a之间,从而沿传送
路径20在传送方向X上进一步向下游传送。

分离辊32是这样的传送辊,这些传送辊在片材P的传送方向X上设置在递送辊
31下游,并且使片材P相互分离,从而使每张片材P在传送方向X上进一步朝下游
传送。分离辊32包括第一分离辊32a与第二分离辊32b。第一分离辊32a包括缠绕
在其外周表面上的橡胶构件,并且布置在片材P的背面处。第二分离辊32b由树脂形
成,并且布置在片材P的正面处。

第一分离辊3a2与第二分离辊32b相互接触。通过借助一个或若干驱动装置(未
示出)使第一分离辊32a旋转(在例如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为逆时针),从递送辊
31馈送来的片材P均被咬合在第一分离辊32a与第二分离辊32b之间,从而沿传送
路径20在传送方向X上进一步朝下游传送。

定位辊33是这样的传送辊,这些传送辊在片材P的传送方向X上设置在分离辊
32的下游,并且在调整片材P的定位的同时,在传送方向X上进一步朝下游传送每
张片材P。定位辊33包括第一定位辊33a与第二定位辊33b。第一定位辊33a包括缠
绕在其外周表面上的橡胶构件,并且布置在片材P的背面处。第二定位辊33b由树脂
形成,并且布置在片材P的正面处。

第一定位辊33a与第二定位辊33b相互接触。通过借助一个或若干驱动装置(未
示出)使第一定位辊33a旋转(在例如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为逆时针),从分离辊
32馈送来的片材P均被咬合在第一定位辊33a与第二定位辊33b之间,从而沿传送
路径20在传送方向X上进一步朝下游传送。

馈送辊34是这样的传送辊,这些传送辊在片材P的传送方向X设置在定位辊33
的下游,并且在传送方向X上朝设置在馈送辊34与输出辊35之间的台板构件39进
一步向馈送辊34的下游传送片材P。馈送辊34包括第一馈送辊34a与第二馈送辊34b。
第一馈送辊34a包括缠绕在其外周表面上的橡胶构件,并且布置在片材P的背面处。
第二馈送辊34b由树脂形成,并且布置在片材P的正面处。

第一馈送辊34a与第二馈送辊34b相互接触。通过借助一个或若干驱动装置(未
示出)使第一馈送辊34a旋转(在例如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为逆时针),从定位辊
33馈送来的片材P被咬合在第一馈送辊34a与第二馈送辊34b之间,从而沿传送路
径20在传送方向X上进一步朝下游传送。

台板构件39将从馈送辊34馈送来的片材P设定在如下状态:片材P的正面压靠
扫描装置70的第一台板玻璃72a(参见图1)。沿设置在扫描装置70的稿台71上的
引导构件82的倾斜面向上引导穿过台板构件39的片材P,并且使片材P沿传送路径
20朝设置在传送方向X上的更下游的输出辊35传送。

如图2中所示,输出辊35是这样的传送辊,这些传送辊设置在台板构件39在片
材P的传送方向X的下游,并且在传送方向X上进一步向下游传送片材P。输出辊
35包括第一输出辊35a与第二输出辊35b。第一输出辊35a包括缠绕在其外周表面上
的橡胶构件,并且布置在片材P的背面处。第二输出辊35b由树脂形成,并且布置在
片材P的正面处。

第一输出辊35a与第二输出辊35b相互接触。通过借助一个或若干驱动装置(未
示出)使第一输出辊35a旋转(在例如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为逆时针),已经穿过
台板构件39的片材P被咬合在第一输出辊35a与第二输出辊35b之间,从而沿传送
路径20在传送方向X上进一步朝下游传送。

排出辊36是这样的传送辊,这些传送辊在片材P的传送方向X设置在输出辊35
的下游,并且向已读片材容纳单元12传送片材P,该已读片材容纳单元在传送方向
X上设置在排出辊36的下游。排出辊36包括第一排出辊36a与第二排出辊36b。第
一排出辊36a与第二排出辊36b包括缠绕在各自外周表面上的相应橡胶构件,并且分
别布置在片材P的背面和正面处。

第一排出辊36a与第二排出辊36b相互接触。通过借助一个或若干驱动装置(未
示出)使第一排出辊36a旋转(在例如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为逆时针),从输出辊
35馈送来的片材P被咬合在第一排出辊36a与第二排出辊36b之间,从而排出至已
读片材容纳单元12。

上述分离辊32、定位辊33、馈送辊34以及输出辊35布置成:使得布置在内导
板22侧的第一辊(第一分离辊32a、第一定位辊33a、第一馈送辊34a以及第一输出
辊35a)的公切线与布置在外导板21侧的相应第二辊(第二分离辊32b、第二定位辊
33b、第二馈送辊34b以及第二输出辊35b)的公切线沿传送路径20延伸。

图3是片材馈送装置10的内部的透视图。图4是透过外导板21进一步看到的图
3中所示的片材馈送装置10的透视图。

在上述传送辊之中,如图3中所示,第一递送辊31a、第二递送辊31b以及第三
递送辊31c设置在待传送的片材P的宽度方向W(垂直于传送方向X)上的中央部
中的相应一个位置处。

如图4中所示,五个第一分离辊32a分别设置在在待传送的片材P的宽度方向W
上的五个不同位置处,并且五个第二分离辊32b分别设置在待传送的片材P的宽度方
向W上的五个不同位置处。在这五组第一分离辊32a与第二分离辊32b之中,位于
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的两个第一分离辊32a称为第一分离辊32a1,并且接近宽度方
向W上的中部的三个第一分离辊32a称为第一分离辊32a2,而且,位于宽度方向W
上的两端的两个第二分离辊32b称为第二分离辊32b1,并且接近宽度方向W上的中
部(即,不位于两端)的三个第二分离辊32b称为第二分离辊32b2。与第一分离辊
32a2和第二分离辊32b2相比,第一分离辊32a1与第二分离辊32b1分别具有较短的
长度。

而且,接近宽度方向W上的中部的三组第一分离辊32a2和第二分离辊32b2布
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在这些位置处即便在馈送的片材P的尺寸是例如具有相对较小的
宽度的B5、A4等的情况下第一分离辊32a2和第二分离辊32b2也与片材P接触。而
且,位于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处的两组第一分离辊32a1和第二分离辊32b1布置在
这样的位置处,这些位置处仅在馈送的片材P的尺寸是例如具有相对较大宽度的B4、
A3等的情况下第一分离辊32a1和第二分离辊32b1才与片材P接触。

在本文中,在不特别需要对位于两端处的两个第一分离辊32a1和接近中部的三
个第一分离辊32a2之间加以区分的情况下,也可简单称这些辊为第一分离辊32a。
同样,在不特别需要对位于两端处的两个第二分离辊32b1和接近中部的三个第二分
离辊32b2之间加以区分的情况下,也可简单称这些辊为第二分离辊32b。

这五个第一分离辊32a固定至在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共用轴32f。在借助一个或
若干驱动装置(未示出)使轴32f旋转时,五个第一分离辊32a也与轴32f一起旋转。

同样,五个第二分离辊32b固定至在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共用轴32g。此轴32g
与压缩弹簧32s接触。这些压缩弹簧32s产生的轴向方向上的弹力朝轴32f按压轴32g,
从而使第二分离辊32b与第一分离辊32a压接触。第二分离辊32b通过与第一分离辊
32a接触或者通过与由第一分离辊32a馈送的片材P接触而旋转。

如图4中所示,四个第一定位辊33a分别设置在待传送的片材P的宽度方向W
上的四个不同位置处,并且四个第二定位辊33b分别设置在待传送的片材P的宽度方
向W上的四个不同位置处。在这四组第一定位辊33a与第二定位辊33b中,位于宽
度方向W上的两端的两个第一定位辊33a称为第一定位辊33a1,并且接近宽度方向
W上的中部(即,不位于两端)的两个第一定位辊33a称为第一定位辊33a2,而且,
位于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的两个第二定位辊33b称为第二定位辊33b1,并且接近中
部(即,不位于两端)的两个第二定位辊33b称为第二定位辊33b2。与第一定位辊
33a2和第二定位辊33b2相比,第一定位辊33a1与第二定位辊33b1在宽度方向W上
分别具有较短的长度。

就宽度方向W而言,接近中部的两个第一定位辊33a2分别布置在与三个第一分
离辊32a2之中布置在端侧的那些第一分离辊32a2相同的位置处,并且接近中部的两
个第二定位辊33b2分别布置在与三个第二分离辊32b2之中布置在端侧的那些第二分
离辊32b2相同的位置处。

同样就宽度方向W而言,位于两端的两个第一定位辊33a1与两个第二定位辊
33b1分别布置在与位于两端的两组第一分离辊32a1与第二分离辊32b1的位置相同
的位置处。

在本文中,在不特别需要对位于两端处的两个第一定位辊33a1和接近中部的两
个第一定位辊33a2之间加以区分的情况下,也可简单称这些辊为第一定位辊33a。
同样,在不特别需要对位于两端处的两个第二定位辊33b1和接近中部的两个第二定
位辊33b2之间加以区分的情况下,也可简单称这些辊为第二定位辊33b。

这四个第一定位辊33a固定至在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共用轴33f。在借助一个或
若干驱动装置(未示出)使轴33f旋转时,这四个第一定位辊33a也与轴33f一起旋
转。

同样,四个第二定位辊33b固定至在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共用轴33g。此轴33g
与压缩弹簧33s接触。这些压缩弹簧33s产生的轴向方向上的弹力朝轴33f按压轴33g,
从而使第二定位辊33b与第一定位辊33a压接触。第二定位辊33b通过与第一定位辊
33a接触或者通过与由第一定位辊33a馈送的片材P接触而旋转。

与第一定位辊33a及第二定位辊33b的情况相同,相对于待传送的片材P的宽度
方向W,四个第一馈送辊34a(参见图2)分别设置在四个不同的位置处,四个第二
馈送辊34b分别设置在四个不同的位置处,四个第一输出辊35a分别设置在四个不同
的位置处,并且四个第二输出辊35b分别设置在四个不同的位置处。第一馈送辊34a、
第二馈送辊34b、第一输出辊35a以及第二输出辊35b分别固定至共用轴34f、、34g、
35f以及35g。

在借助一个或若干驱动装置使第一馈送辊34a的共用轴34f旋转时,四个第一馈
送辊34a与共用轴34f一起旋转,并且在借助一个或若干驱动装置使第一输出辊35a
的共用轴35f旋转时,四个第一输出辊35a也与共用轴35f一起旋转。

而且,一个或多个拉簧34s与第二馈送辊34b的共用轴34g接触。该一个或多个
拉簧34s在推力方向上产生的弹力朝轴34f按压轴34g,从而使第二馈送辊34b与第
一馈送辊34a压接触。第二馈送辊34b通过与第一馈送辊34a接触或者通过与由第一
馈送辊34a馈送的片材P接触(参见图1)而旋转。

同样地,一个或多个拉簧35s与第二输出辊35b的共用轴35g接触。该一个或多
个拉簧35s在推力方向上产生的弹力朝轴35f按压轴35g,从而使第二输出辊35b与
第一输出辊35a压接触。第二输出辊35b通过与第一输出辊35a接触或者通过与由第
一输出辊35a馈送的片材P接触而旋转。

在沿传送路径20设置的四类传送辊(分离辊32、定位辊33、馈送辊34以及输
出辊35)中,与设置在传送方向X上的相对上游侧的一类传送辊的旋转速度相比,
设置在传送方向X上的相对下游侧的一类传送辊被以更高的旋转速度驱动。

根据在传送方向X上相互邻近的两类传送辊的间距与片材P的长度(片材P在
传送方向X上的尺寸)之间的关系,片材P在咬合在一类或两类传送辊之间的同时,
在传送方向X上穿过传送路径20传送。当片材P咬合在两类传送辊之间时,与位于
传送方向X上的上游侧的传送辊相比,位于下游侧的传送辊的旋转速度更高,因此
随着在传送路径20的位于这两类传送辊之间的部分中片材P的松弛减小,片材P被
拉伸。因此,片材P沿具有曲率的传送路径20的内导板22的内引导面22a传送。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布置在具有曲率的传送路径20的内侧上的内引导面22a
本身是凸面。然而,这并非是限制内引导面22a的形式。内导板22不必布置在具有
曲率的传送路径20的整个范围中。只要传送路径20具有曲率,内引导面22a可具有
线性形状。

超声波传感器

图5是沿图3中的线V-V剖切的片材馈送装置10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如图5中
所示,片材馈送装置10包括超声波传感器50(用作多重馈送检测器的实施例),该
超声波传感器检测多重馈送状态。在多重馈送状态下,穿过传送路径20的位于分离
辊32与定位辊34之间的部分(该部分具有曲率)的两张或更多张片材P在传送时相
互重叠。如图3与图4中所示,超声波传感器50在片材P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部在
传送方向X上布置在分离辊32与定位辊34之间。

超声波传感器50包括发送超声波的发送器51与接收超声波的接收器52。在片
材馈送装置10中,作为超声波传感器50的布置实施例,发送器51相对于传送路径
20布置在内导板22侧,并且接收器52关于传送路径20布置在外导板21侧。然而,
发送器51可布置在外导板21侧,并且接收器52可布置在内导板22侧。

发送器51固定在相对于传送路径20位于内导板22外侧的位置处,接收器52
固定在相对于传送路径20位于外导板21外侧的位置处。发送器51的发送面与接收
器52的接收面彼此面对,传送通过传送路径20的片材P夹在二者之间。

超声波传感器50的接收器52接收由超声波传感器50的发送器51发送的超声波。
超声波传感器50根据接收到的超声波的信号等级检测是否发生多重馈送状态。因此,
为使接收器52接收由发送器51发送的超声波,在超声波从发送器51发送至接收器
52所经过的内导板22及外导板21的部分处分别形成孔22f与孔21f,以便允许超声
波从内导板22与外导板21穿过。

在部分T处检测是否发生多重馈送状态,在部分T处,连接发送器51与接收器
52的线L1(超声波沿该线穿过)与穿过传送路径20的片材P相交。

在检测片材P是否发生多重馈送状态的部分T处,超声波传感器50相对于片材
P倾斜。即,如图5中所示,随动角θ(片材P相对于超声波传感器50的取向的实施
例)设定成非90度的角,例如在60度至70度的角度范围中:角θ形成在线L1与线
L2之间,线L1连接超声波传感器50的发送器51与接收器52,线L2是在与线L1
相交的片材P的部分T处片材P的切线(沿限定传送路径20的内导板22的内引导
面22的片材P的切线)。

根据片材P的规格(型号、厚度等)以及所用的超声波传感器50的规格确定线
L1与切线L2之间形成的角θ。只要能清楚确定是否发生多重馈送状态,角θ可不限
于60度至70度的角度范围中的角度。

加压装置

如图5中所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片材馈送装置10包括加压装置60。加
压装置60均用作取向稳定装置的实施例,并用于使片材P在检测片材P是否发生多
重馈送状态的部分T处相对于超声波传感器50的取向(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角θ)
稳定。

加压装置60布置在外导板21中,并且对着内引导面22a按压部分T处的片材P。
在此,内引导面22a是凸面,并且加压装置60从此凸面外侧按压片材P。加压装置
60对置内引导面22a按压片材P处的部分T,从而抑制片材P的部分T的取向变动。

图6是示出每个加压装置60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沿图3中的线VII-VII
剖切的片材馈送装置10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图8是沿图3中的线VIII-VIII剖切的片
材馈送装置10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如图6中所示,每个加压装置60包括辊64与拉簧65。辊64包括:加压部61,
该加压部具有筒形形状,并且可绕轴线旋转;以及轴部63,该轴部在筒形形状的轴
向方向上从加压部61的各个端面62伸出。拉簧65向辊64施加按压力。

外导板21具有用于每个加压装置60的两个轴承21d,这两个轴承在外导板21
的与外引导面21a(参见图2)相反的表面的那一侧突出,并且面对传送路径20。辊
64的轴部63由轴承21d可旋转地支撑。而且,外导板21具有形成在这两个轴承21d
之间的用于每个加压装置60的开口21e。如图8中所示,辊64的轴部63由轴承21d
支撑,该辊的加压部61部分穿过开口21e向传送路径伸出。加压部61的伸出部分的
外周表面61a与片材P接触。

拉簧65从外侧布置在由轴承21d支撑的各个轴部63上(参见图6)。拉簧65施
加弹力,该弹力从外侧朝轴承21d按压轴部63。每个拉簧65在弹性变形范围内被拉
伸的同时,布置在相应的一个轴部63上,并且,如图7中所示,两个端部65a与65b
固定至外导板21。

因此,如图8中所示,拉簧65在推力方向上的弹力施加至轴部63,从而使加压
部61的外周表面61a对着内引导面22a按压片材P。

如图3与图4中所示,两个加压装置60设置在宽度方向W上,片材P的部分T
夹在二者之间。

图像读取单元

如图2中所示,片材馈送装置10包括在传送路径20中位于输出辊35与排出辊
36之间的第二图像读取单元40。第二图像读取单元40读取保持在各个片材P的背面
上的图像(参见图1),从而获取图像信息。第二图像读取单元40用作这样的图像读
取单元的实施例,该图像读取单元沿传送路径20在传送方向X上设置在加压装置60
的下游,并且读取记录在片材P上的图像从而获取图像信息。

第二图像读取单元40包括线性光源与线传感器(linesensor)。线性光源照射线
性光,该线性光在与传送方向X相交的方向上朝在传送路径20的位于输出辊35与
排出辊36之间的部分中传送的片材P延伸。线传感器以光电方式读取由保持在片材
P的背面上的图像反射的线性反射光,该线性反射光从被线性光照射的片材P的背面
出射。

如稍后将描述的,片材P在传送路径20中在馈送辊34与输出辊35之间传送时,
片材P借助台板构件39压靠扫描装置70(参见图1)的第二台板玻璃72B,保持在
片材P的正面上的图像经过第二台板玻璃72B由扫描装置70读取。

在此,扫描装置70也作为这样的图像读取单元的实施例,该图像读取单元沿传
送路径20在传送方向X上设置在加压装置60的下游,读取记录在片材P中的图像
从而获取图像信息。

<扫描装置>

如图1中所示,扫描装置70支撑上述片材馈送装置10,使得片材馈送装置10
可打开。扫描装置70读取保持在由片材馈送装置10传送的片材P的正面上的图像。

扫描装置70包括第一台板玻璃72A与第二台板玻璃72B。片材P在被读取时不
移动,并且置于第一台板玻璃72A上。第二台板玻璃72B是用于在片材P被上述片
材馈送装置10传送的同时读取片材P的正面上的图像的光用开口。

在以下描述中,在第一台板玻璃72A与第二台板玻璃72B不加以区分的情况下,
第一台板玻璃72A与第二台板玻璃72B被称作台板玻璃72。

扫描装置70包括全速率往复台73与半速率往复台74。全速率往复台73扫描整
个第一台板玻璃72A,从而从第一台板玻璃72A下方读取图像,或者在静止在第二
台板玻璃72B下方时读取图像。半速率往复台74向成像单元提供从全速率往复台73
获得的反射光。

全速率往复台73包括扫描器光源81与第一镜75A。扫描器光源81朝片材P照
射光。第一镜75A接收从片材P获得的反射光。半速率往复台74包括第二镜75B与
第三镜75C,所述第二镜与第三镜将从第一镜75A获得的反射光照射至成像单元。

而且,扫描装置70包括成像透镜76以及电荷耦合装置(CCD)图像传感器77。
这之中,成像透镜76将由第三镜75C反射的反射光的图像的尺寸减小至使反射光的
图像形成在CCD图像传感器77上的尺寸。

CCD图像传感器77接收借助成像透镜76使尺寸减小的光学图像,并且对接收
到的图像进行光电转换以获得电信号,从而将图像读取成图像信息。

扫描装置70还包括控制器78。在扫描装置70的图像读取操作中,控制器78控
制扫描装置70的每个部件,并且对已读取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等。控制器78还控制
片材馈送装置10的用作驱动装置的多个马达的操作以及传送辊的操作以及第二图像
读取单元40中的图像读取操作等。控制器78的上述功能借助由程序控制的中央处理
单元(CPU)实现。

而且,扫描装置70包括布置在第一台板玻璃72A与第二台板玻璃72B之间的引
导构件82。引导构件82具有倾斜面,沿着所述倾斜面由片材馈送装置10朝输出辊
35引导已穿过第二台板玻璃72B与台板构件39之间的空间的每张片材P。

<图像读取装置的操作>

接着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1的操作。

首先,在片材P从片材容纳单元11通过传送路径20传送之前,扫描装置70的
全速率往复台73与半速率往复台74停止,并在图1中的实线指示的位置处等待片材
P。

传送辊在控制器78的控制下由片材馈送装置10的驱动装置驱动。容纳在片材容
纳单元11中的片材P由递送辊31递送至传送路径20,并且沿传送路径20在传送方
向X上向下游传送。沿传送路径20传送的片材P借助分离辊32相互分开,并且均
沿传送路径20在传送方向X上一个接一个向下游传送。

当片材P的前端到达定位辊33时,片材P的定位被调整,并且由超声波传感器
50检测是否发生了片材P的多重馈送状态。此时,如图4中所示,片材P的与夹在
其间的部分T彼此相邻的在宽度方向W上的侧部(参见图5)借助加压装置60压靠
内引导面22a(参见图5),部分T是由超声波传感器50检测是否发生了片材P的多
重馈送状态的部分。因此,片材P的部分T也压靠内引导面22a,并因此可使相对于
超声波传感器50的取向稳定。

因此,可防止或抑制形成在超声波传感器50与片材P之间的角θ变动。在片材
P相对于超声波传感器50的取向稳定的状态下,与片材P的取向不未稳定的情况相
比,可抑制由超声波传感器50执行的检测是否发生片材P的多重馈送状态的结果变
动。

当作为由超声波传感器50执行的检测是否发生了多重馈送状态的检测结果检测
到多重馈送时,在控制器78(参见图1)的控制下停止驱动装置的驱动,从而停止驱
动传送辊,并因此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片材馈送装置10中使片材P的传送停
止。相比之下,当作为由超声波传感器50执行的检测是否发生了多重馈送状态的检
测结果未检测到多重馈送时,传送辊持续驱动,从而沿传送路径20在传送方向X上
向下游传送片材P。

在借助定位辊33与馈送辊34逐级向下游传送的每张片材P穿过台板构件39与
第二台板玻璃72B之间的间隔时,线性光从扫描器光源81穿过第二台板玻璃72B朝
片材P的正面照射。部分照射光被保持在片材P的正面上的图像反射,由保持在片材
P的正面上的图像反射的反射光对应于保持在片材P的正面上的图像。

由片材P的正面反射的反射光穿过第一镜75A、第二镜75B以及第三镜75C提
供至成像透镜76。已借助成像透镜76减小尺寸的光学图像形成在CCD图像传感器
77上。CCD图像传感器77以光电方式读取光学图像,从而获得图像信息。在片材P
沿传送路径20在传送方向X上传送的过程中,获得上述图像信息。由此,读取片材
P的正面的单页图像。

穿过台板构件39与第二台板玻璃72B之间的间隔的每张片材P沿引导构件82
的倾斜面(参见图1)被引导,从而馈送至输出辊35。输出辊35沿传送路径20向排
出辊36馈送片材P。排出辊36将片材P排出至已读片材容纳单元12。

当片材P穿过传送路径20的位于输出辊35与排出辊36之间的部分时,片材P
的背面经过面对第二图像读取单元40的位置。此时,第二图像读取单元40朝片材P
的背面照射线性光,该线性光在垂直于片材P的传送方向X的方向上延伸。

部分照射光被保持在片材P的背面上的图像反射,由保持在片材P的背面上的图
像反射的反射光对应于保持在片材P的背面上的图像。由片材P的背面反射的反射光
的图像形成在第二图像读取单元40的线传感器上。该线传感器以光电方式读取反射
光的图像,从而获得图像信息。在片材P朝传送方向X传送的过程中获得此图像信
息。由此,读取片材P的背面的单页图像。

如上所述,在片材P的传送的单次运行过程中,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读
取装置1与读取片材P的背面上的图像并行地读取每张片材P的正面上的图像。要注
意的是,当仅读取片材P的正面上的图像时,不执行借助第二图像读取单元40读取
片材P的背面的操作。

在其中片材P放置在稿台71的第一台板玻璃72A上而在不传送的静止状态下读
取的静止读取情况下,当片材P被置于第一台板玻璃72A上并在扫描装置70中开始
读取时,全速率往复台73与半速率往复台74启动,以2:1的速率比在图像读取方向
的方向上(由图1中的空心箭头表示的方向)移动。

此时,如上所述,线性光从全速率往复台73的扫描器光源81朝片材P照射。接
着,由片材P反射的线性反射光按照第一镜75A、第二镜75B以及第三镜75C的顺
序依次反射,从而被引向成像透镜76。已被引向成像透镜76的反射光的图像的尺寸
减小,从而形成在CCD图像传感器77的光接收面上。在全速率往复台73及半速率
往复台74在整个片材P上移动的过程中进行上述图像读取操作。从而读取片材P的
正面的单页图像。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1中,片材馈送装置10借
助超声波传感器50(参见图2)检测在传送路径20的具有曲率的部分是否发生了片
材P的多重馈送状态。在这样做时,经受检测的片材P的部分T(参见图5)相对于
超声波传感器50的取向由加压装置60稳定。这可抑制在部分T处片材P相对于超
声波传感器50的取向变动,并因此可抑制由超声波传感器50检测是否发生了片材P
的多重馈送状态的检测结果发生变动。

即,因为传送路径20具有曲率,所以片材P的由超声波传感器50检测是否发生
了多重馈送状态的部分T可例如由于片材P自身的硬度而与内引导面22a分开,并因
此可能会改变在超声波传感器50与片材P之间形成的角θ。

然而,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片材馈送装置10中,加压装置60可稳定在片
材P的由超声波传感器50检测是否发生了多重馈送状态的部分T处片材P相对于超
声波传感器50的取向。这可防止或抑制在超声波传感器50与片材P之间形成的角θ
变动。在片材P相对于超声波传感器50的取向稳定的状态下,可抑制由超声波传感
器50在片材P上执行的检测是否发生多重馈送状态的检测结果发生变动,而当片材
P的取向不稳定时检测结果会发生变动。

当片材P沿内引导面22a在传送方向X上传送时,辊64在片材P的移动的作用
下绕轴部63旋转,并且不阻碍片材P的传送操作。

而且,如图8所示,因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片材馈送装置10对着内引导
面22a(其为表面)按压辊64,所以片材P的取向限制为沿内引导面22a的唯一取向。
假定采用如下结构:从片材P的两侧将片材P咬合在一对辊64之间,从而使片材P
的取向稳定。在此情况下,因为作为一对的两个辊64的外周面都是圆周面,所以两
个辊64相互接触的接触位置易于变动。即,就一对辊64按压片材P的结构而言,接
触位置的轻微变动就会改变这两个辊64的公切线方向,并因此,片材P的取向关于
内引导面22a变动。

然而,因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片材馈送装置10采用片材P借助辊64压靠
内引导面22a的结构,所以相比一对辊64按压片材P的结构,片材P的取向会容易
稳定。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片材馈送装置10中,如图2中所示,传送装置30
沿作为凸面的内引导面22a传送每张片材P(参见图1),并且加压装置60对着凸起
的内引导面22a按压片材P。即,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片材馈送装置10构造成
沿内引导面22a引导片材P穿过传送路径20。

在本文,图9是示出片材P在由两个传送辊支撑的同时在这两个传送辊之间弯曲
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9中,实线表示未被加压装置60(参见图6)按压的片材P
的状态,虚线表示片材P借助加压装置60压靠内引导面22a的状态,并且点划线表
示片材P助加压装置60压靠外引导面22a的状态。

如图9中所示,与片材P压靠内引导面22a的情况相比,在片材P借助加压装置
60压靠外引导面21a的情况下,片材P的曲率更大。与片材P具有小曲率的情况相
比,在片材P具有较大曲率的情况下,更容易抑制片材P的顺畅传送。而且,与不存
在曲率不规则变动的情况相比,在片材P的曲率不规则变动的情况下,更容易抑制片
材P的顺畅传送。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片材馈送装置10中,传送装置30沿凸起的内引导面
22a传送片材P。因而,与采用片材P借助加压装置60压靠凹入的外引导面21a的结
构的情况相比,可抑制片材P的曲率增大(曲率半径减小)或者片材P传送通过传送
路径20时片材P的曲率的不规则变动。因此,与其中片材P借助加压装置60压靠外
引导面21a的片材馈送装置相比,在此片材馈送装置10中,不太可能抑制片材P的
顺畅传送。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片材馈送装置10的加压装置60设置在片材P的宽度方
向W上的两个位置处,使得片材P的借助超声波传感器50检测是否发生多重馈送状
态的部分T夹在这两个位置之间。因此,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片材馈送装置10
可在不直接按压片材P的借助超声波传感器50检测是否发生多重馈送状态的部分T
的情况下稳定在部分T处片材P的取向。

<加压装置的布置变型>

如图4中所示,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片材馈送装置10的加压装置60设置
在片材P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侧上,这两侧都邻接片材P的借助超声波传感器50
检测是否发生多重馈送状态的部分T。然而,根据本发明的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与图像
读取装置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加压装置60可布置在上述位置以外的位置处。

图10是片材馈送装置10的与图3对应的部分的平面图,示出了这样的结构,在
该结构中,加压装置60设置在邻接片材P的部分T的四个位置处,从而在片材P的
传送方向X与宽度方向W两者上都将部分T夹在其间,这四个位置是借助超声波传
感器50检测过是否发生多重馈送状态的位置。

在记录片材传送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中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如图10所示,
加压装置60设置在邻接片材P的部分T的四个位置处,从而在片材P的传送方向X
与宽度方向W(参见图1)上都将部分T夹在其间,片材P的在借助超声波传感器
50检测是否发生多重馈送状态的部分T周围的这四个位置由加压装置60按压。这也
可稳定片材P的部分T相对于超声波传感器50的取向,并因此可进行与根据上述示
例性实施方式的片材馈送装置10与图像读取装置1的操作相同或相似的操作,并产
生与其效果相同或相似的效果。

而且,在根据此变型例的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与图像读取装置中,加压装置60的
布置位置不必限于在传送方向X上与片材P的部分T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因此,就
根据此变更例的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与图像读取装置而言,可提高加压装置60的布置
自由性。

尽管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片材馈送装置10构造成图像读取装置1的一部
分,但是片材馈送装置10不必构造成图像读取装置1的一部分。片材馈送装置10
可以是与扫描装置70分开的独立记录片材传送装置。

因此,片材馈送装置10也可以应用于例如诸如图像形成设备的片材供应单元之
类的记录片材传送单元,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在片材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
在此情况下,图像形成单元在传送路径20上在片材P的传送方向X上设置在加压装
置60的下游,各个加压装置用作取向稳定装置。

上述片材馈送装置10的传送路径20包括以下两个引导面,即,超声波传感器
50附近的面对每张片材P的正面的外引导面21a与超声波传感器50附近的面对每张
片材P的背面的内引导面22a。然而,传送路径20可包括外引导面21a与内引导面
22a中至少其一。

按压片材P的加压装置60与引导面(内引导面22a与外引导面21a)布置在超
声波传感器50附近就足够了。例如,这些加压装置60与引导面可在传送方向X上
设置在与超声波传感器50相同的位置处,而在垂直方向(片材P的宽度方向W)上
从超声波传感器50偏移,或者可布置在超声波传感器50的略上游或下游的位置处而
不是位于在传送方向X上与超声波传感器50相同的位置。即,加压装置60与引导
面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就足够了,在该位置,加压装置60与引导面可调控片材P的借
助超声波传感器50检测的部分T相对于超声波传感器50的取向。

为说明和描述之目的提供了对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上描述。并不旨在
穷举本发明或者将本发明限制于确切的公开内容。显然,多个变型和变更对本领域技
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所选择和描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和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及各
种适用于完成特殊目的的修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理应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
限定。

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与图像读取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与图像读取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与图像读取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与图像读取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与图像读取装置.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记录片材传送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该记录片材传送装置具有带曲率的传送路径,所述记录片材传送装置包括多重馈送检测器和取向稳定装置。该多重馈送检测器检测多重馈送状态,在该多重馈送状态中在传送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时,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相互重叠。该取向稳定装置使所述两张或更多张记录片材在由所述多重馈送检测器检测所述多重馈送状态的部分处相对于所述多重馈送检测器的取向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输送;包装;贮存;搬运薄的或细丝状材料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