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部空间中带有气囊盖装置的内衬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内部空间中的内衬件, 其中, 一气囊盖装置位于该内衬件中, 在气囊触发时该气囊盖装置绕至少一个铰接线翻转。背景技术
这种用于气囊模块的内衬件被大量应用在汽车中, 尤其是在轿车中结合其仪表板 应用。气囊盖装置例如具有盖, 其沿着铰接线和至少一个撕裂线固定, 其中, 在气囊触发时 撕裂线被撕裂并且盖沿铰链翻转。也已知带有多个盖, 尤其是两个盖的气囊盖装置, 其中, 各个盖可绕一铰接线翻转并且相应地在盖和围绕该盖的内衬件部段或其它气囊盖之间形 成有撕裂线。
封闭仪表板中的副驾驶气囊的弹出口并且在副驾驶气囊激活时打开该弹出口的 气囊盖装置具有平缓的、 较少或几乎没有线条的表面。因为打开盖装置是一个高度动态的 过程, 在该过程中盖装置本身承受预负荷, 因此希望盖装置本身的复杂性保持尽可能小。 这 通过盖装置平缓和基本上平面的构造实现。 盖装置平缓且平面的结构以及此外包围该盖装置的发射通道的平面结构在其朝 向汽车内部空间的侧面具有这样的缺点, 即, 朝向汽车内部空间的、 从而可被乘客看见的另 一内衬, 尤其是形成所述另一内衬的仪表板在外观上不能被用较强的线条设计地很动感。
由 DE 10 2006 008 564 A1 公开了一种在用于气囊模块的内衬中的气囊引导装 置, 该气囊引导装置保证在气囊模块触发时气囊模块的填充有气体的气囊可以没有损害地 展开并因此能够保护乘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这样扩展设计开头所述类型的内衬件, 即, 通过气 囊盖装置区域中的特殊构造使得所述内衬件具有动感的外观。
该技术问题由此解决, 即, 内衬件在朝向内部空间的表面具有阶梯状的高度差或 者说具有带有高度落差的阶梯, 并且气囊盖装置位于高度差的区域内。
因此, 按本发明的内衬件由于所述阶梯状的高度差能够赋予汽车内部空间动感构 造的外观。 这种在气囊盖装置区域内的内部空间的视觉提升的可能性也允许汽车内部空间 与气囊盖装置相邻的区域, 尤其是仪表板相应地设计有阶梯状的高度差, 因此设计成动感 构造的外观。 然后, 可由乘客看见的另一内衬, 尤其是仪表板的高度可以跟随气囊盖装置区 域和包围该气囊盖装置的内衬件部段不同的高度变化。
所述内衬件阶梯状的高度差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布置或构造, 其中, 该构造 一定与气囊盖装置是否具有一个唯一的或多个, 尤其是两个气囊盖有关。
与气囊盖的数量无关, 阶梯状的高度差 ( 或带有高度落差的阶梯 ) 可以在在气囊 盖装置和包围该气囊盖装置的内衬件部段之间延伸。因此, 阶梯状的高度差通过盖装置和 包围该盖装置的内衬件部段之间的过渡实现。 由在从盖装置到包围该盖装置的内衬件部段
的过渡区中的阶梯状的高度差形成了内衬件动感构造的外观。
尤其如果气囊盖装置具有两个可分别绕一铰接线翻转的气囊盖, 在所述气囊盖之 间尤其形成有一中间撕裂线, 则形成了内衬件若干种有利的构造, 以便通过阶梯状的高度 差实现其动感构造的外观。在此, 气囊盖装置可以总是分别在铰接线和中间撕裂线之间形 成侧向撕裂线。此外, 铰接线优选平行地布置。阶梯状的高度差或带有高度落差的阶梯例 如沿着中间撕裂线延伸。按照另一种有利的构造设计为, 所述阶梯状的高度差与两个气囊 盖之一的铰接线和该气囊盖的侧向撕裂线交叉。此外, 该阶梯状的高度差可以与两个气囊 盖的铰接线和中间撕裂线交叉。
如果气囊盖装置可选地具有唯一一个可绕铰接线翻转的气囊盖, 被视为有利的 是, 侧向撕裂线在铰接线的端部相互邻接, 该撕裂线在其另一端部范围内连接另一撕裂线。 因此实现了所述唯一的气囊盖在包围该气囊盖的内衬件部段中结构简单并且可廉价制造 的支承。 在这种具有唯一气囊盖的情况下, 铰接线和其它撕裂线优选基本上平行地布置。 通 过这种构造确保了撕裂线在气囊触发时可靠地撕裂, 因为在气囊触发并且碰到气囊盖时, 传递到气囊盖的力致使气囊沿着撕裂线的规定撕裂。
如果阶梯状的高度差与铰接线和 / 或其它的撕裂线交叉, 或者在盖装置和包围该 盖装置的内衬件部段之间延伸, 设计气囊盖装置带有一个唯一的气囊盖被认为是有利的。
除了阶梯状的高度差或带有高度落差的阶梯之外, 各个气囊盖优选基本上设计为 平的。除了其在阶梯状的高度差区域的结构之外, 通过所述构造使盖保持较小的复杂性。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特殊的实施形式规定, 发射通道是内衬件的组成部分, 并且所 述气囊盖装置在气囊没有触发时封闭发射通道的弹出口。 因为所述发射通道构成内衬件的 组成部分, 所以该发射通道在其朝向汽车内部空间的表面区域同样配设有高度突起并且有 助于在内衬的该区域, 尤其是在仪表板的该区域实现动感强烈的线条。
在所述气囊盖装置旁边可以设置一气囊引导装置, 该气囊引导装置设置在置于关 闭位置的气囊盖装置和所述发射通道之间的一间隙中。 气囊引导装置在气囊充气时支持其 展开, 并因此支持其穿过发射通道并从该发射通道弹出。 在这种情况下, 尤其在从气囊盖装 置到包围该气囊盖装置的内衬件部段, 从而到发射通道的过渡区内形成高度突起。因为气 囊盖装置不必具有不同的高度, 该气囊盖装置可以简单地借助于铰链和可断开的连接支承 在撕裂线的区域内, 并且仅需要在可断开的连接断开之后使盖装置绕通过铰链形成的轴线 翻转。在盖打开时, 气囊不受干扰地沿着气囊引导装置导引经过发射通道的弹出口。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特别的实施形式设置有两个盖, 其中, 两个盖在相背离侧借助 于铰链与发射通道连接, 并且两个盖借助于可断开的连接相连。
因此, 在气囊模块的气囊触发时, 由于通过气囊传递到盖上的力使两个盖之间的 连接被断开, 因此两个盖在气囊的作用下围绕其铰接轴线翻转到汽车内部空间。
完全可以仅设置一个盖, 该盖在一侧, 尤其是在背对气囊引导装置的一侧借助于 至少一个铰链与所述发射通道连接, 并且在另一侧, 尤其是与气囊引导装置相邻的一侧具 有至少一个可断开的连接, 并且通过该连接与所述发射通道相连。
所述铰链优选设计为柔性的铰链, 尤其是织物铰链或薄膜式铰链。该铰链可用这 种方式特别简单地制造, 尤其是构造为注塑件。所述发射通道、 气囊引导装置、 至少一个盖 和至少一个铰链以及至少一个可断开的连接可以整体构造为一个注塑件。按照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规定, 各个盖构造为板, 尤其是构造为带有加强肋的薄 壁板。因此为构造得相当薄的板形成了足够的刚度, 其确保在打开盖并且在盖上作用高载 荷时不会出现盖的损坏, 尤其是盖的破碎。
尤其是发射通道表面和 / 或气囊引导装置的表面的不同高度尤其通过阶梯或斜 面产生。 是选择阶梯还是斜面最终取决于以哪种程度赋予气囊模块的内衬或另一内衬动感 的外观。
所述气囊引导装置可以是支承在发射通道中的单独构件。但也可考虑, 使气囊引 导装置和发射通道形成一个结构单元, 因此一体地构造。 作为另一替代方案, 气囊引导装置 可以与汽车的仪表板结构形成一个结构单元。尤其当气囊引导装置是单独的构件时, 其优 选设计为泡沫元件。气囊引导装置尤其由金属或塑料制成。
为此, 按本发明的内衬尤其结合另一薄壁的内衬使用, 该另一内衬具有一配属于 汽车内部空间的表面。该表面具有高度差, 该高度差相当于气囊盖装置的表面和包围该气 囊盖的内衬件部段, 尤其是发射通道和气囊引导装置的高度差。 该另一内衬优选是仪表板, 尤其是副驾驶座椅区域内的仪表板。 该另一内衬可以具有硬或软的表面。 如果使用软表面, 则该表面尤其是粘有薄膜或发泡的。 为了能够动感地构造用于气囊模块的内衬的外观, 尤其是仪表板的外观, 本发明 尤其建议, 在仪表板表面和发射通道表面以及气囊引导装置的表面实现斜的或阶梯状的高 度差。这些高度突起既可以直线地, 也可以曲线地延伸。这样设计盖的轮廓, 使得盖不再尽 可能平缓且平面地构造。这意味着, 在盖装置的区域内或在该装置旁边有倾斜或阶梯状的 高度差, 例如在发射通道表面和气囊引导装置表面的区域内有倾斜或阶梯状的高度差。通 过这种结构形成了发射通道的弹出口, 该弹出口仅部分覆盖气囊。为了在气囊展开时导引 气囊, 设置有一气囊引导装置。该气囊引导装置防止在气囊高度动态的加载时损坏气囊或 仪表板, 因为气囊不受干扰地被朝弹出口方向导引。
本发明的一种具体的扩展方案涉及一种用于汽车中的气囊模块的内衬, 其带有 一个发射通道和至少一个支承在该发射通道中的用于封闭发射通道弹出口的盖, 其中, 发 射通道具有朝向汽车的内部空间的表面, 以及处于封闭位置的盖具有朝向汽车的内部空间 的、 基本上平的表面, 并且所述盖在一侧借助于至少一个铰链与发射通道连接, 以及所述盖 在另一侧具有至少一个可断开的连接, 该连接在盖打开时被断开。 此外, 在该连接处在盖旁 边设置有一气囊引导装置, 该气囊引导装置设置在处于关闭位置的盖和发射通道之间的一 间隙中, 其中, 发射通道表面和气囊引导装置朝向汽车内部空间的表面分别通过具有不同 高度的部段形成, 其中, 发射通道和气囊引导装置的升高的区域相邻地布置, 以及发射通道 和气囊引导装置的未升高的区域与盖相邻地布置, 盖的表面基本上与发射通道和气囊引导 装置的未升高区域的表面平齐。
按本发明的内衬件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具有一个发射通道和至少一个支承 在该发射通道中的用于封闭发射通道弹出口的盖。 该发射通道具有朝向汽车内部空间的表 面, 以及处于封闭位置的盖具有朝向汽车内部空间的表面。盖在一侧借助至少一个铰链与 发射通道连接, 并且在背对该侧的那一侧具有至少一个可断开的连接, 该连接在盖打开时 被断开。 所述发射通道表面和盖表面分别通过不同高度的部段构成, 其中, 发射通道和盖的 升高区域相邻地布置, 而发射通道和盖的未升高区域相邻地布置。
这种构造也实现了一种可在汽车中普遍适用的内衬, 尤其是一种设置在汽车中另 一内衬后并且具有明显线条构造的内衬。
在这种实施形式中, 盖和发射通道以及包围盖的元件分别设计具有不同的高度。 那么可由乘客看见的其它内衬, 尤其是仪表板的高度可以跟随这些不同的高度变化。内衬 或仪表板的这种构造赋予了汽车内部空间具有动感构造的外观。
在这种实施形式中, 所述发射通道和盖的铰接结构例如在不同高度的区域内借助 不同的铰链形成。因此, 在两个不同的、 分别在发射通道或盖的区域内形成的高度上, 这两 个部件相互之间可借助不同的铰链翻转。 尽管有这样的情况, 即, 在内衬的弹出区域也有高 度突起, 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铰链实现所述盖的未被过度拉紧的、 稳定的翻转。
被认为特别有利的是, 如果至少是连接发射通道和盖的未升高区域的铰链具有在 发射通道或盖的高度延伸上延展的环。 通过该环形成了使盖能够在翻转面中稳定翻转的材 料积蓄, 因为该环在盖打开时变形并且然后形成基本上被拉长的构造。
因此, 所设置的两个盖使得在气囊模块的气囊触发时, 由于通过气囊传递到盖中 的力, 两个盖之间的连接被断开, 因此两个盖在气囊的作用下绕其铰链翻转到汽车的内部 空间中。 例如一个盖设计为平板, 而另一盖例如包括具有不同壁厚的部段, 以形成具有不同 高度的盖表面部段。 在发射通道和内衬的至少一个盖区域中实现的不同高度可以不同地布置。 因此例 如可以设计为, 由不同高度形成的斜面和 / 或阶梯与由铰链形成的铰接线交叉。还可以考 虑的是, 该斜面和 / 或阶梯与由可断开的连接形成的撕裂线交叉。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由以下的附图说明及附图本身得出, 其中要注意的是, 所有的 特征和细节, 以及前面的说明都是本发明的要点。
附图说明 本发明优选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以下详细说明。
在示意图中示出了一种内衬件, 其中盖装置由两个蝶阀构成, 在以下视图中 :
图 1 在俯视图中示出了在撕裂线区域中的连接两个蝶阀的高度突起结构 ;
图 2 是按图 1 的结构的侧视图 ;
图 3 和 4 是两个气囊盖的结构按图 1 和 2 的视图, 其中, 高度突起在一个气囊盖的 铰接线和侧向撕裂线的区域内延伸 ;
图 5 和 6 是气囊盖结构的另一种实施形式按图 1 和 2 的视图, 其中, 所述高度突起 截断两个气囊盖的铰接线和连接两个气囊盖的撕裂线。
此外, 示出了内衬件的具体构造 :
图 7 是内衬的一种实施形式的空间视图, 该内衬具有一发射通道和一气囊引导装 置;
图 8 是按图 7 中的剖面 II-II 剖切该部件的剖视图 ;
图 9 是相对图 7 的实施例修改的实施例的从斜上方看的空间视图,
图 10 是带有发射通道的内衬件的另一种构造从斜上方看的视图, 其不具有气囊 引导装置, 该视图中有两个标出的剖面 ;
图 11 是按图 10 中的剖面 II 剖切该部件的剖视图 ;
图 12 是按图 10 中的剖面 III 剖切该部件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图 1 和 2 示出了汽车内部空间中, 尤其是轿车的仪表板区域 ( 副驾驶员气囊位于 该区域中 ) 中的内衬件 50 的第一种实施形式。所述内衬件 50 具有气囊盖装置 51。该气囊 盖装置具有两个可分别绕一根铰接线 52, 53( 或铰链 52, 53) 翻转的气囊盖 54, 55。在所述 气囊盖之间形成中间撕裂线 56, 因此, 该撕裂线形成在气囊触发时可断开的连接, 该连接设 计为桥接片。所述铰接线 52 和 53 相互平行地布置。铰接线 52 和 53 在其自由端区域内连 接了相互平行布置的侧向撕裂线 57 和 58, 因此侧向撕裂线 57 和 58 和铰接线 52 和 53 形成 一矩形。所述侧向撕裂线 57 和 58 在侧面界定气囊盖 54 和 55 并且同样作为可断开的连接 或桥接片相对于包围所述气囊盖 54, 55 的内衬件部段 59 定位。
所述内衬件 50 在其朝向轿车内部空间的表面上具有设计为阶梯 60 的高度差, 而 且气囊盖装置 51 位于高度差的区域内。具体而言, 阶梯 60 沿中间撕裂线 56 延伸, 因此其 沿着所示的中间撕裂线 56 的轻微弯曲而弯曲, 并且略微弯曲地延伸出两个侧向撕裂线 57, 58 进入到包围气囊盖装置 51 的内衬件部段 59 中。 在气囊触发并因而借助安全气囊的气袋 对两个气囊盖 54 和 55 加载时, 气囊盖装置 51 沿着中间撕裂线 56 和侧向撕裂线 57, 58 撕 裂, 使得两个气囊盖 54, 55 绕其铰接线 52, 53 翻转到汽车内部空间中。 在此, 气囊盖装置 51 的断开在构造为平的气囊盖 55 和气囊盖 54 之间进行, 所述气囊盖装置在直接临近中间撕 裂线处具有阶梯 60, 并且止挡盖 54 从该阶梯 60 增高的区域平缓地延伸到铰接线 52。 按图 3 和 4 的实施形式与按图 1 和 2 的实施形式的区别在于, 中间撕裂线 56 设置 为直的, 并且气囊盖装置 51 分为两个相同构造的气囊盖 54, 55, 因此, 中间撕裂线 56 平行于 铰接线 52 和 53 布置。此外, 在这种实施形式中, 阶梯 60 这样设置在气囊盖装置 51 的区域 和环绕的内衬件部段 59 中, 使得沿着略微弯曲的线延伸的阶梯 60 在气囊盖 54 的区域中与 撕裂线 52 和侧向撕裂线 58 相交。因此, 高度突起仅设计在气囊盖 54 的区域和设置在该气 囊盖 54 的区域中的环绕的内衬件部段 59 中。
按图 5 和 6 的实施形式与按图 3 和 4 的实施形式的区别在于阶梯 60 的位置不同。 纵向走向仍略微弯曲的阶梯 60 既与铰接线 52 又与铰接线 53 相交, 并因此也与中间撕裂线 56 相交。在此, 阶梯 60 将气囊盖装置 51 划分为两个子区域, 其中, 所述断开例如在气囊盖 装置 51 的中间位于侧向撕裂线 57 和 58 之间进行。
在本发明按图 7 和 8 的一种具体的实施形式中, 示出了用于气囊模块的内衬 1 的、 对理解本发明很重要的部件, 具体有发射通道 2 的结构、 带有两个用于封闭发射通道 2 的弹 出口 5 的盖 3 和 4 的气囊盖装置 30, 以及一气囊引导装置 6。气囊模块元件如气囊、 点火装 置等未被示出。
所述发射通道 2 设计为环形并且用于在气囊模块触发时弹出其气囊。该发射通道 2 具有两个基本上相互平行布置的纵侧 7 和 8 和两个连接该纵侧的侧边 9 和 10。在其关闭 位置, 两个盖 3 和 4 基本上占据弹出口 5 的横截面。盖 3 在其一端的区域内设计为矩形, 而 在另一端的区域内设计为三角形。另一盖 4 在各端的区域内呈梯形。盖 3 通过铰链 11 与 发射通道 2 在其侧边 7 的区域内连接。两个盖 3 和 4 在相对的侧边区域内借助多个设计为 桥接片的、 可断开的连接 13 相互连接。
所述发射通道 2 具有相应于发射通道 2 的环形结构的、 环形环绕的表面 14, 该表面 朝向汽车, 尤其是轿车的内部空间。两个盖 3 和 4 在所示的封闭位置也具有朝向汽车内部 空间的表面 15。由于盖 3 的三角形构造的端部, 在盖 3 和发射通道 2 侧边 7 和 10 的区域中 的角区域之间形成了用于容纳支承在发射通道中的气囊引导装置 6 的自由空间。该气囊引 导装置朝向汽车内部空间的表面用附图标记 16 表示。
发射通道 2、 盖 3 和 4 以及气囊引导装置 6 在其表面 14, 15 和 16 的区域内借助另 一薄壁的内衬以未示出的方式被覆盖, 该内衬尤其是汽车的副驾驶员座椅区域内的仪表板 内衬。气袋在气囊被触发时被开启, 并且在气袋充气时该气袋借助气囊引导装置 6 被朝弹 出口 5 的方向导引。所述气袋在充气时挤压两个板 3 和 4, 因此桥接片 13 由于传递到盖 3 和 4 中的力断开, 并且两个盖 3 和 4 能够绕铰链 11 和 12 的轴线翻转到其打开位置。在此, 另外的内衬被撕裂。因此, 在内衬中为气袋形成一弹出口。气袋可以通过该口弹出到汽车 的内部空间中并保护乘客。
所述铰链 11 和 12 设计为织物铰链或薄膜式铰链, 因此是柔性的。
如按图 2 的剖视图所示, 两个盖 3 和 4 基本上设计为平的。盖 3 和 4 分别在其整 个长度上具有基本上平的表面 15。所述发射通道 2 在其与盖 4 相邻的区域以及在侧边 9 的 区域内也具有基本上平的表面区域 14。在两个盖 3 和 4 的关闭位置, 表面 14 的所述区域和 两个盖 3 和 4 的表面 15 基本上形成一个平面。
与此不同的是, 发射通道 2 的表面 14 在包围气囊引导装置 6 的区域内不是平坦地 构造, 而是从发射通道 2 的侧边 7 与侧边 9 相邻的端部出发具有高度突起 17。表面 14 在 由此形成的较高的高度上延伸至发射通道 2 的侧边 7 和 10 区域内的角部, 并从该处继续在 升高的高度上一直大约延伸至两个盖 3 和 4 之间的断开缝的延长部, 从该处出发, 延伸至侧 边 10 区域中的较高高度的另一高度突起 18 并延伸到该侧边区域中的较低高度。因此, 所 述发射通道 2 具有升高高度的表面区域 14a 和未升高高度的表面区域 14b。
在俯视图中基本上呈三角形的气囊引导装置 6 同样不是构造为平的。 其在表面 16 临近侧边 7 和 10 的角部区域内具有升高的表面区域 16a。气囊引导装置 6 剩余的区域, 也 就是其没有升高的表面区域 16b, 通过与高度突起 17 和 18 平齐地布置的高度突起 19 与升 高的表面区域 16a 连接。相对发射通道 2 在侧边 7 和 10 区域中的角区域, 该升高的表面区 域 16a 形成一个平的表面, 该表面通过表面区域 16a 和 14a 构成。
由于发射通道 2 和气囊引导装置 6 所述的不同高度差, 可以在形成平面的盖 3 和 4 时通过这些部件明显的线条使覆盖这些部件的内衬同样具有明显的线条。因此存在这样 的可能性, 即, 气囊模块可被乘客看到的内衬在外观上以明显的线条动感地构造。
按图 9 的实施例与按图 7 和 8 的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 仅用一个盖 4 替代两个盖 3 和 4, 该盖相当于按图 1 的实施例中盖 3 和 4 的形状, 其中, 省略了设置在两个盖 3 和 4 之 间的桥接片 13, 而是在盖 3 和 4 之间设置一持久的固定连接, 以形成按图 3 所示的实施例 的盖 4。盖 4 借助于铰链 12 在侧边 9 的区域内与发射通道 2 连接。可断开的连接 13 以桥 接片的形式在发射通道的侧边 10 的区域内, 具体是在高度突起 18 之前未升高的表面区域 14b 中将板 4 与发射通道 2 连接。
所述气囊引导装置 6 例如设计为泡沫元件。该气囊引导装置尤其由塑料制成。金 属也总是适合作为用于气囊引导装置的材料。另一可被乘客看见的内衬的朝向汽车内部空间的表面具有高度差, 该高度差相当 于发射通道 2 和气囊引导装置 6 的表面的高度差, 而在盖 3 和 4 的区域内相应于其基本上 平的表面构造。该内衬可以具有硬的或软的表面。带有软表面的内衬尤其借助薄膜粘合或 通过泡沫形成。
以下说明按图 10 至 12 的另一种实施形式 :
所述发射通道 102 设计为环形并且在气囊模块触发时用于弹出其气囊。该发射通 道 102 具有两个基本上相互平行布置的纵侧 106 和 107 和两个连接该纵侧的侧边 108 和 109。形成盖装置 130 的两个盖 103 和 104 在其关闭位置基本上占据弹出口 105 的横截面。 盖 103 与侧面 106 相邻地通过两个铰链 110 和 111 与发射通道 102 的侧面 106 连接。各个 铰链 110 或 111 延伸过略短于盖 103 一半长度的长度。盖 104 在其朝向发射通道 102 的侧 面 107 的侧面借助于铰链 112 与发射通道 102 连接, 其中, 铰链 112 具有这样的长度, 该长度 略短于盖 104 在其朝向发射通道 102 的侧面 107 的侧面区域中的长度。两个盖 103 和 104 在相向的侧面借助于多个设计为桥接片的、 可断开的连接 113 相互连接。
发射通道 102 具有相应于发射通道 102 的环形结构的、 环形环绕的表面 114, 该表 面朝向汽车的, 尤其是轿车的内部空间。两个盖 103 和 104 在其所示的关闭位置也具有朝 向汽车内部空间的表面 115。发射通道 102 和盖 103 和 104 在其表面 114 和 115 的区域内 以未示出的方式借助于另一薄壁的内衬被覆盖, 该内衬尤其是汽车的副驾驶座椅区域中的 仪表板。该仪表板可以设计带有硬的表面或软的表面。在气囊触发时, 气袋在充气时挤压 两个盖 103 和 104, 因此, 桥接片 113 由于传递到盖 103 和 104 中的力被断开, 并且两个盖 103 和 104 可以绕铰链 110 和 111 或 112 翻转到其打开位置, 并且在此撕开内衬。因此, 在 内衬中为气囊形成了一弹出口。 气囊可以通过该弹出口弹出到汽车的内部空间中并保护乘 客。
所述铰链 110、 111 和 112 设计为织物铰链或薄膜式铰链, 因此是柔性的。
由剖视图可知, 盖 104 基本上设计为平的。因此, 盖在其整个长度上具有基本上平 的表面 115。发射通道 102 在其与盖 104 相邻的区域也具有基本上平的表面 114。在两个 盖 103 和 104 的关闭位置, 盖 104 的表面 115 和发射通道 102 的表面 114 包围盖的区域基 本上形成一个平面。
与此不同的是, 发射通道 102 的表面 114 在包围另一盖 103 的区域不是设计为平 的, 而是从侧边 107 出发, 大约在侧边 109 的一半长度处具有高度突起 116。表面 114 在由 此形成的高度上一直延伸到发射通道 102 的侧边 109 和 106 区域内的角部, 并且从该处继 续在升高的高度上略微下降地延伸至发射通道 102 的侧面 106 和 108 相互相交的区域。在 此, 形成从侧边 106 区域中的较高高度到侧边 107 区域中的较低高度的另一高度突起 117。 因此, 发射通道 102 具有升高高度的表面区域 14a 和未升高高度的表面区域 14b。
与盖 104 不同的是, 盖 103 设计成不是平的, 并且在其表面 115 的区域中与侧边 106 和 109 的角部相邻地具有升高的表面区域 115a。盖 103 其余的区域, 也就是其没有升 高的表面区域 115b 通过高度突起 118 与升高的表面区域 115a 连接。升高的表面区域 115a 相对于发射通道 102 在侧边 106 和 109 区域中的角部区域形成了一个通过表面区域 115a 和 114a 构成的平面。
尤其由图 11 和 12 的视图可知, 由于高度突起 117 和 118, 盖 103 与发射通道 102的连接通过设置在较低高度的铰链 110 实现, 而盖 103 与发射通道 102 较高水平区域的连 接借助于设置在较高高度的铰链 111 实现。 这意味着, 在没有附加措施的情况下使得盖 103 绕设置在不同高度的铰链 110 和 111 的翻转轴线翻转。为了在气囊加载并因此盖 103 和 104 翻转到其打开位置时实现盖 103 绕铰链 110 和 111 区域中的相同翻转轴线的翻转, 所述 铰链 110 设计为在发射通道 102 或盖 103 的高度上延伸的环。该环未在设置在较高高度的 铰链 111 的区域内实现。
由图 10 的视图还可得知, 高度突起 116 或 117 或 118 与通过铰链 110 和 111 形成 的铰接线或与通过盖 103 和 104 之间可断开的连接 113 形成的撕裂线交叉。
基本上可以在所述不可见的集成内衬中这样地布置阶梯, 使得该阶梯既与撕裂线 也与铰接线交叉。因此如图所示, 副驾驶员气囊盖可以实现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高度。因 为高度突起延伸经过至少一个铰接线, 所以需要使盖能在两个不同高度上翻转。
在这一方面, 带有硬表面或软表面的仪表板可以略微不同地设计 :
在带有硬表面的仪表板中, 铰链装置在高度突起的区域中被划分为铰链 110 和 111。铰链借助一个在一侧是平的固定元件这样固定在盖 103 上, 使得一个铰链 111 布置在 盖的上半部, 而另一铰链 110 这样布置在盖的下半部, 即, 在此形成一环状的材料积蓄, 该 材料积蓄使盖 103 能够在翻转面中稳定地翻转。由于构造为平的, 另一盖 104 在翻转面中 的翻转总归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 在盖 103 较高该平面的区域中, 在固定元件和盖之间形成了一间隙, 该间隙 可以用于连接所述两个部件。该连接是必要的, 因为盖 103 在气囊打开的过程中承受非常 高的物理负载。为了防止部件松脱, 因此在此也进行连接。为此这样填充所述间隙, 使得两 个部件能够连接。这可以通过恰当地布置肋 119 实现, 但也可以考虑插入其它部件。
在带有软表面的仪表板上同样在盖 103 的区域内使用两个铰链 110 和 111。一个 铰链 111 设置在盖的上半部, 而另一铰链 110 设置盖的下半部, 因此形成了所述的环状材料 积蓄, 该材料积蓄使得盖 103 能够在翻转面中稳定地翻转。在此, 所述固定在没有附加的固 定元件的情况下实现, 例如通过注塑。为了保证气囊稳定的作用面, 在盖 103 的上半部的区 域中延续了盖的下半部的走向。因此产生了一个带有空腔的由两个半壳构成的结构。可以 借助于恰当地布置肋填充并加固该空腔。但可选地, 也可以借助于涂敷泡沫或通过设置其 它的附加部件填平盖 103 上下半部之间的高度差。
附图标记清单
1 内衬
2 发射通道
3盖
4盖
5 弹出口
6 气囊引导装置
7 侧边
8 侧边
9 侧边
10 侧边
11 铰链 12 铰链 13 可断开的连接 / 桥接片 14 表面 14a 升高的表面区域 14b 未升高的表面区域 15 表面 16 表面 16a 升高的表面区域 16b 未升高的表面区域 17 高度突起 18 高度突起 19 高度突起 30 气囊盖装置 50 内衬件 51 气囊盖装置 52 铰接线 53 铰接线 54 气囊盖 55 气囊盖 56 中间撕裂线 57 侧向撕裂线 58 侧向撕裂线 59 环绕的内衬件部段 60 阶梯 101 内衬 102 发射通道 103 盖 104 盖 105 弹出口 106 侧边 107 侧边 108 侧边 109 侧边 110 铰链 111 铰链 112 铰链 113 可断开的连接 / 桥接件 114 表面114a 升高的表面区域 114b 未升高的表面区域 115 表面 115a 升高的表面区域 115b 未升高的表面区域 116 高度突起 117 高度突起 118 高度突起 119 肋 130 气囊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