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级CZ硅单晶控制热施主工艺.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1646539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7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01743.7

申请日:

2009.08.11

公开号:

CN101994151A

公开日:

2011.03.30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C30B 15/00申请公布日:2011033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30B 15/00申请日:20090811|||公开

IPC分类号:

C30B15/00; C30B15/14; C30B29/06

主分类号:

C30B15/00

申请人:

王正园

发明人:

石坚

地址:

314100 浙江省嘉善县解放东路367号楼2单元203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太阳能级CZ单晶硅热施主的控制工艺,本工艺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控制CZ硅单晶头部的热施主浓度,较少或杜绝需退火处理的硅片。工艺主要步骤一、装料、化料、吊渣、掺杂或预掺;二、挥发;三、引晶、放肩、转肩、等径、收尾;四、收尾,提断,升晶体,降温。本发明与现有行业工艺相比,可将热施主浓度下降60-75%,有效减少需退火硅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太阳能级 CZ 单晶硅热施主的控制工艺, 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步骤组成 : 一、 装料、 化料 : 化料时调整最高化料功率, 使最高化料功率比等径 3 小时后的功率≤ 8 ∶ 5、 吊渣、 掺 杂或预掺 ; 三、 挥发 : 挥发功率高于引晶功率 3-5KW, 气压< 800Pa, 埚转< 5r/min, 导流筒离 液面高度< 5cm, 时间为 3-5 小时 ; 四、 引晶、 放肩 : 时间在
2: 5-
3: 5 小时、 转肩 : 生长速度小 于 1.2mm/min、 等径 : 等径起始拉速为 1.1-1.2mm/min ; 五、 收尾、 取棒 ; 六、 硅棒取出后, 风扇 冷却头部, 石墨系统冷却 5 小时方可拆炉, 拆炉时的温度应低于 350 度。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太阳能级 CZ 单晶硅热施主的控制工艺, 其特征是 : 石墨导流 筒靠近液面处开口的尺寸比硅棒直径≥ 5 ∶ 3。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太阳能级 CZ 单晶硅热施主的控制工艺, 其特征在于收尾 工艺 : 收尾长度为晶棒直径的 75%, 提断, 升 30mm ; 关功率 ; 氩气开到最大, 拉速 2mm/min, 提 1 小时 ; 氩气开到最大, 拉速 5mm/min, 提 0.5 小时 ; 氩气开到最大, 拉速 10mm/min, 提 0.5 小时 ; 晶棒尾部提入炉筒, 氩气最大, 冷却 1 小时, 取棒。

说明书


太阳能级 CZ 硅单晶控制热施主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太阳能级的 CZ 单晶硅棒控制热施主的工艺。背景技术 目前在生产太阳能级 CZ 硅单晶硅棒时, 当硅棒处于 350-500 摄氏度之间时, 会产 生大量氧的热施主, 此热施主呈双施主态。
     目前在太阳能级 CZ 硅单晶生产中, 已有的工艺是 :
     1、 装料、 化料 ( 化料功率一般为等径 3 小时功率的 1.8-1.9 倍 ) ;
     2、 化料后, 掺杂、 吊肩、 引晶、 放肩、 转肩、 等径、 收尾, 其中转肩拉速在 2-4mm/min ;
     3、 收尾后, 拉速 2mm/min, 冷却 5 小时后拆炉、 取棒 ;
     这一工艺的主要问题是硅棒头部中心热施主浓度达到 2-5*1015 个 /cm3, 由于目前 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的电阻率一般控制在 P 型 1--6Ω· CM。因此氧的热施主会直接影响到 太阳能级单晶棒头部的电阻率, 使电阻率偏高乃至转成 N 型, 这对太阳能级单晶硅片的生 产极其不利, 导致后端为了降低电阻率而采取退火工艺, 而退火工艺又进一步影响了硅片 的成品率和制成电池片后的效率, 增加了生产成本, 减低了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工艺改进, 降低 CZ 硅单晶头部热施主的浓度, 使热施主对电 阻率的影响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 减少或杜绝硅片退火的情况。
     改进的工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热施主 :
     1、 降低熔液中的氧含量, 通过减少化料功率, 增加挥发时间, 调整挥发工艺来实 现;
     2、 改变生长速度, 抑制氧的分凝, 通过降低放肩、 转肩、 等径生长速度来实现 ;
     3、 提高单晶炉内的 350-500 摄氏度的温度区间, 通过降低等径过程中的炉压、 增 大导流筒下端开口的直径来实现 ;
     4、 降温时快速通过 350-500 摄氏度的温度区间, 通过增大氩气流量, 晶体提拉速 度、 拆炉时间、 拆炉后冷却时间来实现 ;
     通过实验, 发现采取本工艺后, 当硅棒直径 : 石英坩埚= 1 ∶ 2.5-1 ∶ 3, 硅棒直 径: 硅棒长度= 1 ∶ 7-1 ∶ 8 时, 热施主的形成浓度是目前行业内正常工艺的 25-40%。大 大减少了热施主的形成。当头部边缘电阻率为 P 型 1.8Ω·CM 时, 头部中心电阻率为 P 型 2.8-4Ω·CM, 较行业正常工艺的头部边缘电阻率为 P 型 1.8Ω·CM, 头部中心电阻率 P 型 ρ > 10Ω·CM 或转 N 型, 有了极大的改进。一般情况下不进行退火处理就可生产电池片。
     本发明与现有行业工艺相比, 具有工艺方法简单, 热施主控制明显, 成本下降显 著。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介绍具体工艺 :
     一、 生产前准备
     1、 投料按 CZ 单晶炉规定投料量。
     2、 导流筒靠近液面处开口的尺寸 : 硅棒直径≥ 5 ∶ 3。
     3、 装料时, 原生硅远离坩埚壁。
     二、 生产工艺
     1、 生产整棒 ;
     2、 最高化料功率 : 等径 3 小时后的功率≤ 8 ∶ 5 ;
     3、 化料结束后, 进行吊渣、 掺杂, ( 或预掺 ), 完成后进行挥发工艺 ;
     4、 挥发时间为 3-5 小时。将功率降到比引晶功率略高 ( 高 3-5KW 时效果较好 ), 气 压< 800Pa(300-500Pa 时效果较好 ), 埚转< 5r/min(1r/min 时效果较好 ), 导流筒离液面 高度< 5cm(1.5cm 左右时效果较好 ) ;
     5、 挥发后直接引晶、 放肩、 转肩、 等径。放塔肩, 放肩拉速小于 0.5mm/min, 放肩时 间在 2.5-3.5 小时。转肩晶体生长速度必须小于 1.2mm/min。等径起始拉速为 1.1-1.2mm/ min, 氩气 25L/min( 如气压小于 900Pa, 则调节氩气使气压 900Pa, 如气压大于 1500Pa, 则调 节氩气使气压 1500Pa), 埚转 5r/min, 晶转 8r/min, 如出现晶体在 400-600mm 断棱的情况, 则 适当调高晶转、 埚转 ; 6、 如断棱, 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吊料或收尾。吊料时将埚底料拉完, 不用收尾 ; 如 收尾, 收尾 60mm, 提 30mm ; 拉速 2mm/min, 氩气最大, 提 1 小时 ; 拉速 5mm/min, 氩气最大, 提 0.5 小时 ; 拉速 10mm/min, 氩气最大, 提 0.5 小时 ; 晶棒尾部提入炉筒, 氩气最大, 冷却 1 小 时, 取棒 ;
     7、 正常收尾。埚底料剩余在 5kg 时开始收尾, 收尾长度为晶棒直径的 75%, 提断, 升 30mm ; 关功率 ; 氩气开到最大, 拉速 2mm/min, 提 1 小时 ; 氩气开到最大, 拉速 5mm/min, 提 0.5 小时 ; 氩气开到最大, 拉速 10mm/min, 提 0.5 小时 ; 晶棒尾部提入炉筒, 氩气最大, 冷却 1 小时, 取棒 ;
     8、 硅棒取出后, 风扇冷却头部 ;
     9、 石墨系统冷却 5 小时方可拆炉, 拆炉时的温度应低于 350 度 ;
     对比实验 :
     京运通 JRDL-800 单晶炉, 18 寸热场, 投原生多晶硅 60kg, 氧含量< 2ppma, 碳含量 < 0.1ppma, 金属含量< 1ppba, 施主浓度< 1ppba, 受主浓度< 1ppba。头部目标电阻率 P 型 1.8Ω·CM。晶棒直径 153-155mm。
     第一炉 : 行业传统工艺, 90KW 化料, 吊肩掺杂目标电阻率 P 型 1.8Ω·CM, 引晶、 放 肩、 等径、 收尾 150mm, 有效长度 1200mm, 拉速达到 2mm/min, 5 小时候出棒、 拆炉。 测量单晶棒 头部边缘电阻率 P 型 1.8Ω· CM, 头部中心电阻率为 N 型 20Ω· CM, 热施主浓度为 3.99*1015 个 /cm3。头部 300mm 的硅片需要退火处理。
     第二炉 : 采用本发明的工艺。有效长度 1212mm。测量单晶棒头部边缘电阻率 P 型 1.8Ω·CM, 头部中心电阻率为 P 型 2.8Ω·CM, 热施主浓度为 1.43*1015 个 /cm3。 。不需要 退火工艺。
     第二炉热施主浓度比第一炉热施主浓度= 36%。
     依据以上条件批量实验发现, 行业传统工艺的硅棒头部中心电阻率为 P 型 ρ > 10Ω·CM 或转 N 型 ; 而采用本发明工艺的硅棒头部中心电阻率为 P 型 2.8-4Ω·CM。
     本发明工艺有效控制住了热施主问题。通过制作电池片, 质量无异常。5

太阳能级CZ硅单晶控制热施主工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太阳能级CZ硅单晶控制热施主工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太阳能级CZ硅单晶控制热施主工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阳能级CZ硅单晶控制热施主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阳能级CZ硅单晶控制热施主工艺.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 请 公 布 号 CN 101994151 A(43)申请公布日 2011.03.30CN101994151A*CN101994151A*(21)申请号 200910101743.7(22)申请日 2009.08.11C30B 15/00(2006.01)C30B 15/14(2006.01)C30B 29/06(2006.01)(71)申请人王正园地址 314100 浙江省嘉善县解放东路367号楼2单元203室(72)发明人石坚(54) 发明名称太阳能级CZ硅单晶控制热施主工艺(57) 摘要一种太阳能级CZ单晶硅热施主的控制工艺,本工艺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控制CZ硅单晶头部的热施主浓度。

2、,较少或杜绝需退火处理的硅片。工艺主要步骤一、装料、化料、吊渣、掺杂或预掺;二、挥发;三、引晶、放肩、转肩、等径、收尾;四、收尾,提断,升晶体,降温。本发明与现有行业工艺相比,可将热施主浓度下降60-75,有效减少需退火硅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CN 101994155 A 1/1页21.一种太阳能级CZ单晶硅热施主的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步骤组成:一、装料、化料:化料时调整最高化料功率,使最高化料功率比等径3小时后的功率85、吊渣、掺杂或预掺;三、挥发:挥发功率高于引晶功率3-。

3、5KW,气压800Pa,埚转5r/min,导流筒离液面高度5cm,时间为3-5小时;四、引晶、放肩:时间在2.5-3.5小时、转肩:生长速度小于1.2mm/min、等径:等径起始拉速为1.1-1.2mm/min;五、收尾、取棒;六、硅棒取出后,风扇冷却头部,石墨系统冷却5小时方可拆炉,拆炉时的温度应低于350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级CZ单晶硅热施主的控制工艺,其特征是:石墨导流筒靠近液面处开口的尺寸比硅棒直径5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级CZ单晶硅热施主的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收尾工艺:收尾长度为晶棒直径的75,提断,升30mm;关功率;氩气开到最大,拉速2mm/min,。

4、提1小时;氩气开到最大,拉速5mm/min,提0.5小时;氩气开到最大,拉速10mm/min,提0.5小时;晶棒尾部提入炉筒,氩气最大,冷却1小时,取棒。权 利 要 求 书CN 101994151 ACN 101994155 A 1/3页3太阳能级 CZ 硅单晶控制热施主工艺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太阳能级的CZ单晶硅棒控制热施主的工艺。背景技术0002 目前在生产太阳能级CZ硅单晶硅棒时,当硅棒处于350-500摄氏度之间时,会产生大量氧的热施主,此热施主呈双施主态。0003 目前在太阳能级CZ硅单晶生产中,已有的工艺是:0004 1、装料、化料(化料功率一般为等径3小时功率的1。

5、.8-1.9倍);0005 2、化料后,掺杂、吊肩、引晶、放肩、转肩、等径、收尾,其中转肩拉速在2-4mm/min;0006 3、收尾后,拉速2mm/min,冷却5小时后拆炉、取棒;0007 这一工艺的主要问题是硅棒头部中心热施主浓度达到2-5*1015个/cm3,由于目前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的电阻率一般控制在P型1-6CM。因此氧的热施主会直接影响到太阳能级单晶棒头部的电阻率,使电阻率偏高乃至转成N型,这对太阳能级单晶硅片的生产极其不利,导致后端为了降低电阻率而采取退火工艺,而退火工艺又进一步影响了硅片的成品率和制成电池片后的效率,增加了生产成本,减低了质量。发明内容0008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

6、过工艺改进,降低CZ硅单晶头部热施主的浓度,使热施主对电阻率的影响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减少或杜绝硅片退火的情况。0009 改进的工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控制热施主:0010 1、降低熔液中的氧含量,通过减少化料功率,增加挥发时间,调整挥发工艺来实现;0011 2、改变生长速度,抑制氧的分凝,通过降低放肩、转肩、等径生长速度来实现;0012 3、提高单晶炉内的350-500摄氏度的温度区间,通过降低等径过程中的炉压、增大导流筒下端开口的直径来实现;0013 4、降温时快速通过350-500摄氏度的温度区间,通过增大氩气流量,晶体提拉速度、拆炉时间、拆炉后冷却时间来实现;0014 通过实验,。

7、发现采取本工艺后,当硅棒直径:石英坩埚12.5-13,硅棒直径:硅棒长度17-18时,热施主的形成浓度是目前行业内正常工艺的25-40。大大减少了热施主的形成。当头部边缘电阻率为P型1.8CM时,头部中心电阻率为P型2.8-4CM,较行业正常工艺的头部边缘电阻率为P型1.8CM,头部中心电阻率P型10CM或转N型,有了极大的改进。一般情况下不进行退火处理就可生产电池片。0015 本发明与现有行业工艺相比,具有工艺方法简单,热施主控制明显,成本下降显著。说 明 书CN 101994151 ACN 101994155 A 2/3页4具体实施方式0016 下面介绍具体工艺:0017 一、生产前准备0。

8、018 1、投料按CZ单晶炉规定投料量。0019 2、导流筒靠近液面处开口的尺寸:硅棒直径53。0020 3、装料时,原生硅远离坩埚壁。0021 二、生产工艺0022 1、生产整棒;0023 2、最高化料功率:等径3小时后的功率85;0024 3、化料结束后,进行吊渣、掺杂,(或预掺),完成后进行挥发工艺;0025 4、挥发时间为3-5小时。将功率降到比引晶功率略高(高3-5KW时效果较好),气压800Pa(300-500Pa时效果较好),埚转5r/min(1r/min时效果较好),导流筒离液面高度5cm(1.5cm左右时效果较好);0026 5、挥发后直接引晶、放肩、转肩、等径。放塔肩,放肩。

9、拉速小于0.5mm/min,放肩时间在2.5-3.5小时。转肩晶体生长速度必须小于1.2mm/min。等径起始拉速为1.1-1.2mm/min,氩气25L/min(如气压小于900Pa,则调节氩气使气压900Pa,如气压大于1500Pa,则调节氩气使气压1500Pa),埚转5r/min,晶转8r/min,如出现晶体在400-600mm断棱的情况,则适当调高晶转、埚转;0027 6、如断棱,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吊料或收尾。吊料时将埚底料拉完,不用收尾;如收尾,收尾60mm,提30mm;拉速2mm/min,氩气最大,提1小时;拉速5mm/min,氩气最大,提0.5小时;拉速10mm/min,氩气最大。

10、,提0.5小时;晶棒尾部提入炉筒,氩气最大,冷却1小时,取棒;0028 7、正常收尾。埚底料剩余在5kg时开始收尾,收尾长度为晶棒直径的75,提断,升30mm;关功率;氩气开到最大,拉速2mm/min,提1小时;氩气开到最大,拉速5mm/min,提0.5小时;氩气开到最大,拉速10mm/min,提0.5小时;晶棒尾部提入炉筒,氩气最大,冷却1小时,取棒;0029 8、硅棒取出后,风扇冷却头部;0030 9、石墨系统冷却5小时方可拆炉,拆炉时的温度应低于350度;0031 对比实验:0032 京运通JRDL-800单晶炉,18寸热场,投原生多晶硅60kg,氧含量2ppma,碳含量0.1ppma,。

11、金属含量1ppba,施主浓度1ppba,受主浓度1ppba。头部目标电阻率P型1.8CM。晶棒直径153-155mm。0033 第一炉:行业传统工艺,90KW化料,吊肩掺杂目标电阻率P型1.8CM,引晶、放肩、等径、收尾150mm,有效长度1200mm,拉速达到2mm/min,5小时候出棒、拆炉。测量单晶棒头部边缘电阻率P型1.8CM,头部中心电阻率为N型20CM,热施主浓度为3.99*1015个/cm3。头部300mm的硅片需要退火处理。0034 第二炉:采用本发明的工艺。有效长度1212mm。测量单晶棒头部边缘电阻率P型1.8CM,头部中心电阻率为P型2.8CM,热施主浓度为1.43*1015个/cm3。不需要退火工艺。说 明 书CN 101994151 ACN 101994155 A 3/3页50035 第二炉热施主浓度比第一炉热施主浓度36。0036 依据以上条件批量实验发现,行业传统工艺的硅棒头部中心电阻率为P型10CM或转N型;而采用本发明工艺的硅棒头部中心电阻率为P型2.8-4CM。0037 本发明工艺有效控制住了热施主问题。通过制作电池片,质量无异常。说 明 书CN 101994151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晶体生长〔3〕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