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板型车辆的导风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踏板型车辆 ( スク一タ型車両 ) 的导风结构, 在前部车身罩内收 容散热器, 从前方取入行驶风而进行冷却, 并将暖排风在散热器的后方从设置在前部车身 罩的后部侧面的左右的排风口排出, 本发明尤其涉及使护腿件形成为在侧视观察下呈大致 ㄑ字形状 ( 大致飞去来器 (boomerang) 形状 ), 来提高置腿性并提高冷却效率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 在本申请中, 车辆安装部件的前后、 左右、 上下以车辆安装状态下 的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此外关于内侧及外侧, 在上述车辆安装状态下以成为车身中央 侧的一侧为内侧, 以相反侧为外侧。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 1 中记载有下述踏板型车辆 : 在头管的前方配置散热器, 使从前 方导入的行驶风通过散热器而从配置在护腿件的侧部的排风口排出, 并且使护腿件在侧视 观察下呈大致ㄑ字形状。
专利文献 1 : 日本专利 3791897 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结构的踏板型车辆中, 为了提高冷却效率, 需要使前部车身罩内的暖 排风的流动顺畅。然而, 在该中车辆中, 由于作为车身布置上基准的头管位于前部车身罩 内, 因此, 难以因使暖排风的流通良好的目的而使头管的位置自由地移动, 其结果是, 暖排 风的导风结构的布置容易受到制约, 难以进行使排风方向改变较大的设计变更。 因此, 期望 得到无需较大地改变行驶风的流动就增加行驶风量并通过更加高效的行驶风进行冷却的 冷却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踏板型车辆的导风结构, 其具备 包括从前方覆盖头管的前罩的前部车身罩和收容在该前部车身罩的内侧且向头管的前方 配置的散热器, 在前罩的散热器前方部分设置空气取入口, 且在前部车身罩中的覆盖散热 器后侧的部分的左右设置用于将冷却散热器后的暖排风排出的排风口, 所述踏板型车辆的 导风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口为向下长的形状, 且该排风口的前缘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在侧视观察 下与散热器重叠,
所述排风口的前缘中位于从与散热器重叠的部分向上方的位置的前缘以在侧视 观察下相对于散热器的长度方向平缓地倾斜且指向斜上后方的方式延伸, 并且排风口的后 缘中的至少上部与头管的轴线大致平行且位于沿着头管的前缘的位置。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基础上,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口的比与散 热器重叠的部分靠下部的前缘及后缘向后方斜下地倾斜。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基础上,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口的前缘及 后缘的上部与下部分别由曲线连结。
在上述第三方面的基础上,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 具备座椅和从前方覆 盖就坐在该座椅上的乘员的腿的护腿件, 所述排风口设置在所述护腿件上, 且配置成与所 述座椅上表面大致同一高度, 并且所述护腿件的背面侧在侧视观察下为沿着所述排风口向 前方凹陷的形状。
在上述第一方面~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特征在 于, 在所述排风口上设置具有向车辆前后延伸的多个叶片板的通风窗, 该叶片板的壁厚形 成为内侧薄、 外侧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 使上下长的排风口的前后宽度在散热器与头管之间前后 扩大, 并且使排风口的指向方向比散热器平缓地朝向后方, 因此, 能够在扩大排风量的同时 高效地排出排风, 因而能够实现冷却效率的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 能够进一步扩大排风口面积而增加排风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 能够使行驶风流畅地排出, 从而基于整流效果来提高排 风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 通过使护腿件沿着排风口凹陷, 能够抑制乘员的膝盖与 护腿件干扰, 从而提高乘员的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 通过使排风口的外侧的通风窗的壁厚而确保通风窗的强 度, 同时通过使内侧的通风窗的壁厚薄而使得不易妨碍排风的流动, 从而抑制基于通风窗 的排气效率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实施例的踏板型机动二轮车的外观侧视图。
图 2 是将图 1 中的车身罩类形成为虚线而表示内部的图。
图 3 是底板部部分的立体图。
图 4 是车身前部的侧视图, 为通过前部车身罩覆盖的状态。
图 5 是将前部车身罩形成为虚线的状态。
图 6 是将排风口放大表示的图。
图 7 是图 4 的 7-7 线剖视图。
图 8 是将前部车身罩分解而表示结构各部分的侧面形状的图。
图 9 是表示前部车身罩的结构各部分的前面或背面形状的图。
图 10 是散热器小组部的立体图。
图 11 是散热器小组部的主视图。
图 12 是散热器小组部的侧视图。
图 13 是排风引导件的侧视图。
图 14 是排风引导件的主视图。
图 15 是从正面表示前照灯部分的图。
图 16 是从后方表示车把罩的图。
图 17 是前照灯的主视图。
图 18 是前照灯的图 17 的 18-18 线横截面。图 19 是表示左右方向的校光调整的图。 图 20 是图 17 的 20 向视图。 图 21 是图 20 的 21-21 线剖视图。 图 22 是表示上下方向的校光调整的图。 符号说明 : 1 前轮 2 后轮 3 踏板底板 4 前叉 5 前部车身罩 6 前通风窗 8 排风口 10 车把罩 11 前照灯 12 前罩 13 护腿件 21 后罩 33 头管 38 散热器 40 排风引导件 64 排风口通风窗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基于附图说明一实施例。图 1 是鞍座型车辆的一例、 即本实施例的踏板型机 动二轮车的外观侧视图, 在前轮 1 与后轮 2 之间具有低底板式的踏板底板 3。支承前轮 1 的 左右的前叉 4 的上部由树脂制的前部车身罩 5 覆盖。6 是前通风窗, 7 是前方向指示灯, 8是 排风口, 从本发明的空气吸入口即前通风窗 6 将行驶风向前部车身罩 5 内取入, 并将冷却后 述的散热器后的暖排风从在前部车身罩 5 的侧面开口的排风口 8 向车身侧方排出。9 为车 把, 10 为车把罩, 11 为前照灯。
前部车身罩 5 具备前后对合的前方侧的前罩 12 和后方侧的护腿件 13。前罩 12 在 侧视观察下大致呈ㄑ字状, 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前端 12d( 参照图 4) 在前挡泥板 14 的上方向 前方突出, 下端部延伸到前轮 1 的后方而与从下方覆盖踏板底板 3 的底板下裙部 15 的前端 部连接。与底板下裙部 15 不同体的下罩 16 装卸自如地安装在底板下裙部 15 的后部侧面。 底板下裙部 15 及下罩 16 都为树脂制。下罩 16 的后端部上缘向踏板支承架 17 的下端部连 接。在踏板支承架 17 的侧面配置有立起倒下自如的后座踏板 18。
护腿件 13 是覆盖将脚放置在踏板底板 3 上的乘员的腿部 F 前方的构件, 侧视形状 与前罩 12 对应而具备大致呈ㄑ字状的部分, 在其向前方突出的弯曲部 ( 最前方部 13b 附近 部分 ) 附近的侧面设置有排风口 8。护腿件 13 的下端部向踏板底板 3 的前部卡合。隔着踏 板底板 3, 在护腿件 13 的后方配置有双人乘车用的座椅 20, 其前端部的高度与排风口 8 的位置为大致相同程度, 并位于排风口 8 的后方。座椅 20 的下方左右由后罩 21 覆盖。前部 由中心罩 22 覆盖。由后罩 21 的前部和中心罩 22 包围发动机。上述的后罩 21 及中心罩 22 为树脂制。
中心罩 22 具备上下方向部分 22a 和从其下方大致向水平弯曲并向前方延伸出的 腿部 22b, 上下方向部分 22a 形成发动机的维护盖, 在其上端部内侧收容有将座椅 20 的前端 部连结成转动自如的铰链的支承部 45a。腿部 22b 形成将在踏板底板 3 上形成的维护开口 ( 省略图示 ) 覆盖成开闭自如的维护盖, 使得能够对支承在其下方的蓄电池 19( 图 2) 等进 行维护。
在座椅 20 和后罩 21 之间设置有大致呈带状的装饰件 23, 该装饰件 23 覆盖在后述 的收纳箱 45 的上缘部与后罩 21 的上缘部之间形成的向前后方向延伸成大致带状的部分。 装饰件 23 越过前部座席 20a 和后部座席 20b 的交界部, 在交界部的附近延伸到后部座席 20b 下方, 构成后支座 24 的一部分的把手部 25 的前端部位于装饰件 23 的后端部附近。装 饰件 23 和后支座 24 涂装成相同金属色而呈现出一体感, 宛如可以看成装饰件 23 与把手部 25 连续。
26 是安装在后罩 21 的后端部的尾灯单元, 27 是摆动式动力单元, 28 是空气滤清 器, 29 是后缓冲器。 图 2 是将图 1 中的车身罩类形成为虚线而表示车架 30 等的内部结构的图。车架 30 具备支承踏板底板 3 的底板部 31。底板部 31 中, 前后方向中间部大致呈水平部分, 其前 端部向上方弯曲而立起, 并与沿着车身中心而在上下方向倾斜地配置的一根向下部 32 的 下部连接。在向下部 32 的前端 ( 上端 ) 支承有头管 33, 通过该头管 33 将车把轴 34 支承为 转动自如。车把轴 34 的下端经由底桥 35 与前叉 74 连接, 上端与车把 9 连接。
36 是从头管 33 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向前方斜上突出的支架, 支承喇叭 37。散热器 38 位于喇叭 37 的下方且头管 33 的前方, 在支架 36 的前端部被向左右伸出的托架 36a 支 承。39 是设置在头管 33 的前表面下部的托架, 40 是排风引导件, 41 是散热器液的储存罐, 储存罐 41 经由支架 42 及托架 39 等向头管 33 支承。
喇叭 37、 散热器 38 及储存罐 41 与前部车身罩 5 的前侧部分形状对应而以前方逐 渐变低并同时向前方伸出的方式配置成在侧视观察下呈大致阶梯状。
底板部 31 的后部形成向上方弯曲而立起的柱部 43, 在其上端支承有后车架 44 的 前端部。 在后车架 44 的前部支承有向上方打开的树脂制的收纳箱 45, 在其后方支承有燃料 箱 46。它们的上方由开闭自如的座椅 20 覆盖, 通过打开座椅 20, 能够向收纳箱 45 内放入 或取出物品且能够对燃料箱 46 供油。46a 为供油盖。
摆动式动力单元 27 被摆动自如地支承在后车架 44 上。摆动式动力单元 27 是与 发动机 47 和变速器 48 一体化的部件, 在发动机 47 附近部分经由连接机构 27a 向与柱部 43 的连接部附近的后车架 44 支承为摆动自如。
在变速器 48 的后端部支承有后轮 2, 且在变速器 48 的后端部与后车架 44 的后端 部之间设置有后缓冲器单元 29。发动机 47 朝向从柱部 43 的上端向前方突出的后车架 44 的前端部下方配置成大致水平状态, 从后方的空气滤清器 28 向其吸气口供给空气, 从电子 燃料喷射装置 49 供给燃料。
图 3 是底板部 31 部分的立体图。底板部 31 具备前后向上方弯曲的左右一对的管
构件 50, 其各水平部的前后由横向管 51、 52 连结。前侧的横向管 51 的中间部与向下部 32 的下端部焊接, 后侧的横向管 52 与焊接于左右柱部 43 上的托架 53 的下端部间焊接。此 外, 在左右的管构件 50 的各水平部的外侧面焊接有金属制且板状的支承支架 54。支承支 架 54 沿着水平部向前后方向延伸, 且向外侧方伸出, 在其上表面支承踏板底板 3。支承支 架 54 的伸出形状以前端侧变高的方式倾斜, 且前端侧上表面与管构件 50 的水平部上表面 为大致相同程度的高度。
各支承支架 54 中, 在前后端及中央的三个部位设置有向管构件 50 侧突出的突部 55, 通过使各前端部向管构件 50 的侧面抵接而焊接, 从而在前后方向三个部位向管构件 50 焊接结合。56 利用支承支架 54 而配设, 是在支承支架 54 的下表面支承的线缆类。57 是踏 板底板 3 的安装部。
如此, 通过利用板状构件的支承支架 54, 能够使底板部 31 高刚性且轻量化。 此外, 通过形成为板状, 线缆类 56 的支承变得容易。
后车架 44 是在前端部弯曲而向后方左右一对延伸的俯视观察下大致呈 U 字状的 管构件, 左右的管构件的各后端部之间由横向管 44a( 图 2) 连结。
58 是从底板部 31 的后部向侧方伸出的踏板架, 支承后座踏板 18( 图 1)。 接下来, 详细说明排风口 8。图 4 是车身前部中的排风口 8 附近的部分的侧视图, 表示由前部车身罩 5 覆盖的状态。图 5 是使前部车身罩 5 为虚线而表示展现内部结构的状 态。图 6 是将排风口 8 放大显示的图, 图 7 是沿图 4 的 7-7 线的剖视图。
如在上述图中明确所示, 排风口 8 设置在侧视观察下一部分与头管 33 重叠的位 置, 且位于散热器 38 的后方。
排风口 8 大致呈飞去来器形状, 前缘部 60 及后缘部 61 呈弯曲成各自类似的大致 ㄑ字状 ( 大致飞去来器形状, 以下相同 ) 的曲线, 前缘部 60 与后缘部 61 由上端部 62 及下 端部 63 连续。上端部 62 也为后端部。
前缘部 60 及后缘部 61 具备上部 60b、 61b 及下部 60c、 61c, 且所述上部 60b、 61b 及 下部 60c、 61c 分别夹着最前方部 60a、 61a。最前方部 60a、 61a 是向侧视观察下大致呈ㄑ字 状的护腿件 13 的前方弯曲成凸状的部分。
如此, 使护腿件 13 大致呈ㄑ字状是因为, 通过沿着排风口 8 向前方凹陷, 从而在与 乘员的膝盖 K( 图 1) 之间形成足够的空间的缘故, 该护腿件 13 的弯曲部位于座椅 20 的前端 部的前方 ( 参照图 1), 能够使膝盖 K 及腿 F 的移动具有充裕的空间, 抑制乘员的膝盖 K 与护 腿件发生干扰, 能够提高乘员的舒适性。此外, 通过将排风口 8 形成为大致飞去来器形状, 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因此能够同时满足舒适性与冷却效率的各自的提高。
排风口 8 的前缘部 60 中, 由圆弧 ( ア一ル ) 形状的最前方部 60a 连结上部 60b 与 下部 60c。后缘部 61 也同样, 由圆弧形状的最前方部 61a 连结上部 61b 与下部 61c。但是, 与最前方部 60a 相比, 最前方部 61a 的曲率半径大, 其结果是, 前缘部 60 与后缘部 61 的间 隔在最前方部 60a、 61a 之间成为最宽的宽度, 随着朝向上方及下方而变窄。
另外, 排风口 8 的上部侧向斜上后方延伸, 其长度比下部侧长。换言之, 前缘部 60 及后缘部 61 中的上部 60b 及 61b 比下部 60c 及 61c 长。排风口 8 的下部侧向斜下后方延 伸。
通过将排风口 8 形成为这样的形状, 能够使排风顺畅。
并且, 通过由圆弧形状连结上下, 而整流成使行驶风流畅地排出, 因此能够通过该 整流效果提高排风效率。
此外, 由于使上下较长的排风口 8 的前后宽度在散热器 38 与头管 33 之间前后扩 大, 并且使排风口 8 的指向方向比散热器 38 更加平缓地朝向后方, 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排 风口面积而增加排风量, 能够在扩大排风量的同时高效地排出排风, 从而能够实现冷却效 率的提高。
如图 6 所示, 后缘部 61 的上部 61b 侧以在侧视观察下一部分与头管 33 重叠的方 式沿着头管 33, 与头管 33 的轴线 L 大致平行。
图 6 是简化而示意性的示出排风口及其周围构件中的主要的部件的关系的图。排 风口 8 在侧视观察下与设置在散热器 38 的后方的排风引导件 40 的侧面开口 40a 部分重叠, 将从侧面开口 40a 向外侧方流动的排风从排风口 8 向外部排出。侧面开口 40a 与排风口 8 的重叠部分即由影线表示的部分形成实际开口面积 S。实际开口面积 S 越大, 排风越顺畅。 但是, 该实际开口面积 S 不能无限制地增大, 受护腿件 13 的形状等的制约。在本实施例中, 通过采用飞去来器形状、 与头管 33 及排风引导件 40 的特定的位置关系, 尽可能地确保大的 面积。 在排风口 8 上设置有排风口通风窗 64。如图 7 所示, 排风口通风窗 64 由具有间 隔而平行配置的呈带板状的多个叶片板 ( 羽根板 )65 构成, 叶片板 65 的前端部 66 宽度变 宽, 其宽度 W1 比内侧部 67 的宽度 W2 大 (W1 > W2), 由此, 通过使最需要刚性的外侧部分的 刚性高, 使叶片板 65 内侧部 67 的壁厚薄, 从而能够将内部空间变宽而使想要减少通气阻力 的内部空间扩大, 能够获得足够的刚性并确保排风空间。
因此, 能够充分确保通风窗 64 的刚性, 且同时不易妨碍暖排风的流动, 能够抑制 利用通风窗的排气效率的下降。
图 8 将前部车身罩 5 分解而表示结构各部分的侧面形状, 图 9 是表示其正面或背 面形状的图。在上述的图中, 前罩 12 的上部前表面由前通风窗 6 覆盖, 前通风窗 6 的上部 前表面由前上罩 5a 覆盖。前通风窗 6 的中央下部 6a 与前端 12d 卡合而在对合部 12h 对 接, 中央下部 6a 由格栅罩 5b 覆盖。在由该格栅罩 5b、 前通风窗 6 及前罩 12 包围的空间中 收容有前方向指示灯 7, 其周围被格栅罩 5b、 前通风窗 6 及前罩 12 支承。
在护腿件 13 的上部形成的开口部由大致呈心形的护腿件上部罩 5c 覆盖。
前罩 12 及护腿件 13 的各左右缘部 12a 及 13a 在侧面观察及正面观察时分别呈相 同形状, 并从前后重叠, 各左右缘部 12a 及 13a 的侧视形状中, 突片 12c、 12c 在上下夹着最 前方部 12b 而向后方突出, 向在排风口 8 内形成的安装部 68、 68 的内侧重叠并通过螺杆 ( 省 略图示 ) 结合。安装部 68、 68 夹着左右缘部 13a 的侧视形状下的最前方部 13b 而在上下形 成。
在护腿件 13 的上部形成的伞状部 13c 的前端缘与前上罩 5a、 前通风窗 6 及前罩 12 的各上端缘连接。前通风窗 6 位于与排风口 8 大致同等高度, 将通过前通风窗 6 的行驶 风导向位于上部开口 12e 的内侧的散热器 38。前端部 12d 向前方突出, 成为连结左右的桥 部, 在其左右形成向后方突出的左右两处的卡合突部 12f, 并向支架 42( 参照图 5) 卡合, 由 此, 前罩 12 在左右两处向头管 33 侧被支承。
12g 是形成在前端部 12d 的下方形成的开口部, 前叉 4 进入其中并转动自如。
接下来, 对散热器周围进行说明。 图 10 是散热器 38 及其周围构件的立体图, 图 11 是散热器 38 及其周围构件的主视图, 图 12 是散热器 38 及其周围构件的侧视图, 图 13 是排 风引导件 40 的侧视图, 图 14 是排风引导件 40 的主视图。
在上述的图中, 在散热器 38 的前表面设置有冷却风扇 70, 其周围由散热器护罩 71 包围。散热器护罩 71 通过螺栓 73 在设置于上部 71a 的中央的安装突部 72 向在散热器 38 上表面中央突出的突起 38a 安装。在散热器 38 的上部, 在突起 38a 的附近左右设置有突起 38b, 由此向设置在支架 36 上的托架安装。在散热器 38 的前表面下部, 储存罐 41 向车宽方 向横长配置。储存罐 41 与散热器 38 的注入口 74 之间由沿着冷却风扇 70 的周围弯曲的软 管 75 连通。
在散热器护罩 71 的上部 71a 还在左右设置有安装部 76a、 76b( 图 10、 图 11), 通过 螺栓 ( 省略图示 ) 向设置在排风引导件 40 的上部 40b 上的螺母部 78a、 78b( 图 14) 安装。 在散热器护罩 71 及排风引导件 40 的各下部的对应的位置也设置有安装部 79、 80, 将在散热 器 38 的下部设置的安装部 38c 夹在中间并通过螺栓 81( 图 11) 共同紧固。
储存罐 41 支承在支架 42 上。支架 42 的后端向朝向车宽方向配置得长的横杆 82 焊接, 向该横杆 82 的中间部焊接的托架 83 向后方延伸而安装在头管 33 的托架 39( 图 5) 上, 由此支架 42 向头管 33 被支承。储存罐 41 的侧面通过螺栓 84 安装在该支架 42 的前端 部。支架 42 的前端 85 向下方弯曲, 在前端 85 设置有前罩 12 的安装孔 85。
排风引导件 40 配置在散热器 38 的背面侧, 通过螺栓与散热器 38 紧固而一体化。 排风引导件 40 在侧视观察下大致呈コ字状, 背面 86 向散热器 38 的后方具有间隔地配置, 如图 13、 14 所示, 背面 86 的左右侧部形成向后方倾斜的引导面 87, 通过散热器 38 的暖排风 沿着引导面 87 向外侧方流动。
在背面 86 的一部分 ( 在本例中为左上角部 ) 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鼓出部 88, 在鼓 出部 88 的顶部 88a 形成有软管孔 88b, 上软管 89a 从软管孔 88b 向后方伸出。89b 为下软 管, 与上软管 89a 一起向下方延伸出。
接下来, 对前照灯 11 的校光 ( 光轴调整 ) 进行说明。图 15 是从正面表示前照灯 11 部分的图, 图 16 是从后方表示车把罩 10 的图。
在上述的图中, 前照灯 11 收容于在车把罩 10 的左右方向中央设置的前照灯用开 口 10a, 且大致位于车把 9 的上方。设置在车把 9 的制动器的主工作缸 90 位于前照灯 11 的 左右。
如图 16 可知, 在车把罩 11 的背面 ( 面对乘员的一侧 ) 的左右设置有制动液的剩 余量确认窗 91。剩余量确认窗 91 设置在与主工作缸 90 重叠的位置, 通过剩余量确认窗 91 能够确认主工作缸 90 的制动液剩余量, 并且兼作为用于插入后述的校光调整时的调整用 工具 ( 旋具 ) 的校光调整窗。
7b 是从形成有前照灯用开口的中央部向左右延伸出的臂部, 覆盖车把 9 的向左右 延伸的部分。7c 是仪表盘孔, 在此面向仪表盘 ( 省略图示 ) 的显示部。7d 是前照灯的安装 突起, 7e 是各种开关类的按钮孔。
图 17 是前照灯 11 的主视图, 前照灯 11 的外周形成壳体 92, 在壳体 92 的周围突出 有安装部 93, 通过小螺钉等将安装部 93 分别向车把罩 11 的安装突起 7d( 图 16) 安装, 由 此, 前照灯 11 被支承在车把罩 10 上。电子管 94 位于前照灯 11 的中央, 在电子管 94 的左右设置有光轴调整支点部 95、 第一光轴调整部 96。 光轴调整支点部 95 及第一光轴调整部 96 分别为后述的反射器的相对 于壳体 92 的支承部, 它们位于通过各自的中心的水平线 H 上。光轴调整支点部 95 构成光 轴调整时的转动中心, 第一光轴调整部 96 构成通过剩余量确认窗 91 而从后方进行操作的 水平方向的光轴调整轴。
并且, 上下方向的第二光轴调整部 97 位于光轴调整支点部 95 的下方且位于通过 光轴调整支点部 95 的中心的垂直线 V 上。第二光轴调整部 97 可以从前方进行调整。
图 18 是沿图 17 的水平线 H 的前照灯 11 的 18-18 线的横截面。电子管 94 在壳体 92 内向反射器 100 安装, 在使反射器 100 转动时电子管 94 一体地转动。
在反射器 100 的背面, 连结臂 98 朝向光轴调整支点部 95、 第一光轴调整部 96 及第 二光轴调整部 97 呈臂状地向三方突出, 在各自的前端部设置有球面凹部 99。 光轴调整支点 部 95、 第一光轴调整部 96 及第二光轴调整部 97 各自具备轴部和设置在轴部的前端部的球 状部 101, 通过将各球状部 101 向球面凹部 99 嵌合而通过球接头结合。由此, 各连结臂 98 相对于各球状部 101 能够向自由的方向相对运动。
光轴调整支点部 95 相对于壳体 92 固定, 第一光轴调整部 96 相对于壳体 92 进退移 动自如。由此, 若利用调整用工具 102( 图 19) 使第一光轴调整部 96 进退, 则反射器 100 相 对于光轴调整支点部 95 的球状部 101 的中心在水平面内如虚线所示那样摆动, 其结果是, 能够对光轴 C 向左右方向进行角度调整。 图 19 表示该校光调整, 从后方的剩余量确认窗 91 插入调整用工具 102 的前端, 对 第一光轴调整部 96 进行调整。如此, 能够将用于确认主工作缸 90 的剩余量的剩余量确认 窗 91 兼作为校光调整窗, 能够削减开口数。
图 20 是图 17 的 20 向视图, 图 21 是图 20 的 21-21 线剖视图, 表示第二光轴调整 部 97。
第二光轴调整部 97 通过螺钉进退自如地结合于从壳体 92 的下部突出的突部 103 上, 通过突部 103 的前端侧进入壳体 92 内, 如图 21 所示, 前端的球状部 101 与设置在从反 射器 100 一体地突出的连结臂 98 上的球面凹部 99 转动自如地结合。
因此, 若通过调整用工具 102 使第二光轴调整部 97 进退, 则球面凹部 99 与球状部 101 共同进退。此时, 如图 17 所示, 由于第二光轴调整部 97 位于光轴调整支点部 95 的垂 直线 V 上, 因此第二光轴调整部 97 以光轴调整支点部 95 及第一光轴调整部 96 的各球状部 101 为中心绕图 17 所示的水平线 H 摆动。
因此, 如图 22 所示, 电子管 94 能够与反射器 100 共同向上下方向摇动, 从而进行 上下方向上的光轴 C 的角度调整。
因此, 根据该校光调整结构, 上下及左右方向的校光调整变得自如, 并且能够从前 方及后方进行调整。
另外, 第二光轴调整部 97 还能够从车把罩 11 的后方侧进行调整。此时, 可以在车 把罩 11 的背面侧设置校光调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