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平衡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的平衡锤, 详细为, 涉及能够将在锤侧导轨的表面上滚动来引导 平衡锤升降的引导辊安装到平衡锤有限的空间内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的电梯在卷扬机的曳引轮上卷绕主绳索, 并且用该主绳索的一端悬挂轿厢, 用另一端悬挂平衡锤。
下面参照图 9 说明平衡锤的结构。无机房电梯的平衡锤 1 在左右一对锤侧导轨 2L、 2R 的引导下在升降井内升降, 并且在将其左右一对纵梁 3a、 3b 的下端彼此连接的下梁 4 上载置有多块配重板 5。
并且, 在将左右一对纵梁 3a、 3b 的上端互相连接的上梁 6 上旋转自由地支承左右 一对锤侧绳轮 7a、 7b, 主绳索 8 卷绕到锤侧绳轮 7a、 7b 上。
而且, 在纵梁 3a、 3b 的上部及下部分别安装有导靴 9, 在锤侧导轨 2L、 2R 的表面上 滑动来引导平衡锤 1 的升降 ( 参照例如下述专利文献 1)。
[ 专利文献 1] 日本特开 2007-55773 号公报
但是, 由于上述平衡锤 1 采用使用导靴 9 引导其升降的结构, 因此不仅需要定期给 锤侧导轨 2L、 2R 供给润滑油, 而且与使用引导辊结构的平衡锤相比在振动和噪音方面有改 进的余地。
然而, 由于在上述平衡锤 1 的上部设置有左右一对锤侧绳轮 7a、 7b, 因此不能够确 保在锤侧导轨 2L、 2R 的表面上滚动确定平衡锤 1 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的同时引导平衡 锤 1 升降的引导辊组件中、 用来安装确定平衡锤 1 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的引导辊的空间。
发明内容
因此,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提供一种在该有限 的空间内安装引导辊的电梯的平衡锤。
用来解决上述问题的第 1 方案为一种电梯的平衡锤, 被左右一对锤侧导轨引导而 升降, 其特征在于, 具有 : 收容平衡块的平衡锤主体, 以及在上述锤侧导轨的表面上滚动来 确定上述平衡锤主体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 旋转自由地被支承在上述平衡锤主体上的第 1 引导辊 ; 上述第 1 引导辊使其至少一部分位于上述平衡锤主体内侧地配设。
即, 第 1 方案所述的电梯的平衡锤, 由于采用将用来确定其平衡锤主体在左右方 向上的位置的第 1 引导辊的至少一部分配设到平衡锤主体的内侧的结构, 因此不仅避免与 用来悬挂平衡锤的锤侧绳轮的干涉, 而且能够将该第 1 引导辊安装到平衡锤主体上。
并且, 由于能够省去用来确定平衡锤主体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的导靴, 因此能够 降低伴随升降而产生的振动和噪音。
并且, 第 2 方案所述的电梯平衡锤在第 1 方案所述的电梯的平衡锤的基础上, 其特 征在于, 上述锤侧导轨, 其截面形状被形成为 L 字形状, 并且其相邻的一对内侧侧面在前后方向上夹持着上述第 1 引导辊的外周部地配设。
即、 第 2 方案所述的电梯平衡锤采用使第 1 引导辊的外周部横亘截面形状呈 L 字 形的锤侧导轨中的相邻一对内侧侧面两方而滚动的结构。
由此, 由于能够用第 1 引导辊确定平衡锤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因此 不需要追加用来确定平衡锤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引导辊, 能够容易地将第 1 引导辊安装 到平衡锤的有限的空间内。
第 3 方案所述的电梯平衡锤在第 1 方案所述的电梯的平衡锤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 于, 上述锤侧导轨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コ字形状 ; 并且还具有在上述锤侧导轨的表面上滚 动来确定上述平衡锤主体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旋转自由地被支承在上述平衡锤主体上的 第 2 引导辊 ; 上述第 1 和第 2 引导辊被配置在上述锤侧导轨中的互相平行地沿左右方向延 伸的一对内侧侧面之间的空间内。
即, 第 3 方案所述的电梯平衡锤采用将第 1 和第 2 引导辊配设在截面呈コ字形的 锤侧导轨的内侧侧面空间内的结构。
由此, 与沿前后方向并列配置用来确定平衡锤主体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一对第 2 引导辊的结构相比, 能够大幅度地缩小用来配设第 2 引导辊所需要的前后方向的空间, 因 此能够将引导辊安装到平衡锤有限的空间内。 此时, 通过采用沿前后方向错开配设上下一对第 2 引导辊, 使一个第 2 引导辊在锤 侧导轨的一方内侧侧面上滚动, 使另一个第 2 引导辊在另一方的内侧侧面上滚动的结构, 能够使平衡锤主体不沿前后方向变位地顺利升降。
第 4 方案所述的电梯平衡锤在第 3 方案所述的电梯的平衡锤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 于, 上述第 2 引导辊具有比上述一对内侧侧面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稍小的外径。
即、 第 4 方案所述的电梯平衡锤采用使配设在截面形状呈コ字形的锤侧导轨内侧 空间中的单个第 2 引导辊与锤侧导轨的互相平行地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内侧侧面 中的某一个内侧侧面接触, 同时确定平衡锤主体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结构。
由此, 由于可以使用来确定平衡锤主体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第 2 引导辊为一 个, 因此能够将引导辊安装到平衡锤有限的空间内。
用来解决上述问题的第 5 方案为一种电梯的平衡锤, 被左右一对锤侧导轨引导而 升降, 其特征在于, 具有 : 收容平衡块的平衡锤主体 ; 在上述锤侧导轨的表面上滑动来确定 上述平衡锤主体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 旋转自由地被支承在上述平衡锤主体上的第 1 导 靴; 在上述锤侧导轨的表面上滚动来确定上述平衡锤主体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旋转自由 地被支承在上述平衡锤主体上的第 2 引导辊。
即, 第 5 方案所述的电梯平衡锤采取使用第 1 导靴确定左右方向上的位置、 使用第 2 引导辊确定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结构。
由此, 通过缩小第 1 导靴避免与锤侧绳轮的干涉, 不仅能够将引导辊安装到平衡 锤有限的空间内, 而且通过采用第 2 引导辊能够降低振动和噪音。
第 6 方案所述的电梯平衡锤在第 5 方案所述的电梯的平衡锤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 于, 还具有在上述锤侧导轨的表面上滑动来确定上述平衡锤主体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第 2 导靴 ; 上述第 2 引导辊和上述第 2 导靴在前后方向上夹持着上述锤侧导轨地配置。
即, 第 6 方案所述的电梯平衡锤通过缩小第 2 导靴, 能够缩小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
第 2 引导辊和第 2 导靴所需要的前后方向的空间, 因此能够将引导辊安装到平衡锤有限的 空间内。
发明的效果
如果采用本发明, 能够提供将引导辊安装到其有限的空间内的电梯平衡锤。 附图说明 图 1 为表示第 1 实施形态的电梯平衡锤的主视图 ;
图 2 为图 1 所示引导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
图 3 为图 2 所示引导装置的俯视图 ;
图 4 为表示第 1 变形例的引导装置的俯视图 ;
图 5 为表示第 2 变形例的引导装置的俯视图 ;
图 6 为表示第 2 实施形态的引导装置的俯视图 ;
图 7 为表示第 3 实施形态的引导装置的俯视图 ;
图 8 为表示第 3 变形例的引导装置的俯视图 ;
图 9 为表示现有技术的电梯平衡锤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现有技术的平衡锤 ; 2L、 2R. 锤侧导轨 ; 3a、 3b. 纵梁 ; 4. 下梁 ; 5. 配重板 ; 6. 上 梁; 7a、 7b. 锤侧引导绳轮 ; 8. 主绳索 ; 9. 导靴 ; 10. 平衡锤主体 ; 11a、 11b. 纵梁 ; 11c. 开口 ; 12. 下梁 ; 13. 上梁 ; 20. 引导装置 ; 21. 支架 ; 22. 第 1 引导辊 ; 23、 24. 第 2 引导辊 ; 30. 第 1 变形例的引导装置 ; 31. 支架 ; 32. 第 1 导靴 ; 33、 34. 第 2 引导辊 ; 35. 第 2 变形例的引导 装置 ; 36. 第 2 导靴 ; 37. 支架 ; 40. 第 2 实施形态的引导装置 ; 41. 支架 ; 42. 第 1 引导辊 ; 43. 第 2 实施形态的锤侧导轨 ; 50. 第 3 实施形态的引导装置 ; 51. 支架 ; 52. 第 1 引导辊 ; 53. 第 2 引导辊 ; 54. 第 3 实施形态的锤侧导轨 ; 55. 第 3 变形例的引导装置 ; 56、 57. 第 2 引 导辊 ; 100. 第 1 实施形态的平衡锤 ; 110. 第 1 变形例的平衡锤 ; 120. 第 2 变形例的平衡锤 ; 200. 第 2 实施形态的平衡锤 ; 300. 第 3 实施形态的平衡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 1 至图 7 详细说明本发明电梯平衡锤的各实施形态。
另外, 在以下的说明中, 包括上述现有技术的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省 略其说明, 并且将连接左右一对锤侧导轨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 将铅垂方向称为上下方向, 将与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
第 1 实施形态
首先参照图 1 ~图 3 说明第 1 实施形态的平衡锤。
图 1 所示的电梯平衡锤 100 为在左右一对锤侧导轨 2L、 2R 的引导下在升降井内升 降的装置, 具有平衡锤主体 10、 分别安装在该平衡锤主体 10 上下左右各部位的 4 个引导装 置 20。
平衡锤主体 10 采取用下梁 12 将左右一对纵梁 11a、 11b 的下端彼此连接, 并且在 该下梁 12 上载置多块配重板 5 的结构。
并且在将左右一对纵梁 11a、 11b 的上端彼此连接的上梁 13 上分别旋转自由地支承有用来悬挂该平衡锤 100 的左右一对锤侧绳轮 7a、 7b, 主绳索 8 卷绕在该锤侧绳轮 7a、 7b 上。
由于 4 个引导装置 20 的结构相同, 因此参照图 2 和图 3 说明安装在平衡锤 100 右 侧上部的引导装置 20。
引导装置 20 具有用螺栓 ( 图中没有表示 ) 固定到右侧纵梁 11b 上的支架 21、 分别 旋转自由地支承在该支架 21 上的第 1 引导辊 22 以及前后一对第 2 引导辊 23、 24。
支架 21 具有紧贴纵梁 11b 的右侧端面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固定部分 21a, 连设在 该固定部分 21a 上、 从纵梁 11b 的开口 11c 水平延伸到平衡锤主体 10 内部的水平部分 21b, 以及进而连设在该水平部分 21b 上、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部分 21c。
如图 2 所示, 在锤侧导轨 2R 的顶端面 2a 上滚动、 确定平衡锤主体 10 在左右方向 上的位置的第 1 引导辊 22 被支承在支架 21 的纵壁部分 21c 上, 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水平 轴线旋转。
而且如图 3 所示, 分别在锤侧导轨 2R 的前后侧面 2b、 2c 上滚动, 确定平衡锤主体 10 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前后一对第 2 引导辊 23、 24 被支承在支架 21 的固定部分 21a 上, 分别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轴线旋转。 即, 本第 1 实施形态的平衡锤 100 中分别安装在平衡锤主体 10 上部左右的各引导 装置 20 的第 1 引导辊 22 使其整体位于平衡锤主体 10 内侧地配设。
由此, 这些第 1 引导辊 22 都不与左右一对锤侧绳轮 7a、 7b 干涉。
并且, 由于这些第 1 引导辊 22 配置在上梁 13 与配重板 5 之间的间隙内, 因此不与 配重板 5 干涉。
而且如图 1 所示, 分别安装在平衡锤主体 10 下部左右的各引导装置 20 的第 1 引 导辊 22 分别配置在平衡锤主体 10 的下方, 不与平衡锤主体 10 干涉。
因此, 本第 1 实施形态的电梯的平衡锤 100 中, 由于将第 1 引导辊 22 分别安装到 平衡锤主体 10 的有限的空间内, 可以省去确定平衡锤主体 10 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用的导 靴, 因此能够降低随着升降产生的振动和噪音。
第 1 变形例
下面参照图 4 说明第 1 变形例的电梯平衡锤 110。
图 4 所示第 1 变形例的平衡锤 110 中分别在平衡锤主体 10 的上部左右安装有引 导装置 30。
这些引导装置 30 具有用螺栓 ( 图中没有表示 ) 固定到纵梁 11b 上的支架 31、 固 定在该支架 31 上的第 1 导靴 32 以及旋转自由地支承在支架 31 上的前后一对第 2 引导辊 33、 34。
第 1 导靴 32 在锤侧导轨 2R 的顶端面 2a 上滑动、 确定平衡锤主体 10 在左右方向 上的位置。
并且, 前后一对第 2 引导辊 33、 34 被支承在支架 31 上, 从前后方向夹持着锤侧导 轨 2, 并且分别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轴线旋转。
即, 本第 1 变形例的平衡锤 110 为将上述第 1 实施形态的平衡锤 100 中的第 1 引 导辊 22 置换成第 1 导靴 32 的装置。
由此, 即使在不能确保配设在锤侧绳轮 7a、 7b 与配重板 5 之间的第 1 引导辊 22 的
空间的情况下, 也能够切实地确定平衡锤主体 10 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
并且, 由于能够大幅度地缩短引导装置 30 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因此能够将该引 导装置 30 安装到平衡锤主体 10 左右一对纵梁 11a、 11b 的左右侧面中的上下方向的任意位 置上。
而且, 由于是用前后一对第 2 引导辊 33、 34 确定平衡锤主体 10 在前后方向上的位 置的结构, 因此能够降低平衡锤主体 10 随着升降产生的振动和噪音。
第 2 变形例
下面参照图 5 说明第 2 变形例的电梯平衡锤 120。
图 5 所示的第 2 变形例的平衡锤 120 为将上述第 1 变形例的引导装置 30 置换成 另外的引导装置 35 的装置。
该引导装置 35 为将第 1 变形例的引导装置 30 中的前后一对第 2 引导辊 33、 44 中 的一个置换成第 2 导靴 36, 并且将平板状的支架 31 置换成 L 字形状的支架 37 的装置。
即, 第 2 变形例的平衡锤 120 能够大幅度地缩短引导装置 35 在前后方向上的尺 寸。
由此, 能够将该引导装置 35 安装到平衡锤主体 10 左右一对纵梁 11a、 11b 的左右 侧面中的上下方向的任意位置上。 第 2 实施形态
下面参照图 6 说明第 2 实施形态的电梯平衡锤 200。
本第 2 实施形态的平衡锤 200 为将上述第 1 实施形态平衡锤 100 中的各引导装置 20 置换成图 6 所示的引导装置 40, 并且将锤侧导轨的截面形状改变成 L 字形状的装置。
如图 6 所示, 引导装置 40 具有用螺栓 ( 图中没有表示 ) 固定到纵梁 11b 上的支架 41、 分别旋转自由地支承在该支架 41 上的第 1 引导辊 42。
支架 41 具有紧贴纵梁 11b 的右侧面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固定部分 41a, 连设在该 固定部分 41a 上、 从纵梁 11b 的开口 11c 水平延伸到平衡锤主体 10 内部的水平部分 41b, 以 及连设在该水平部分 41b 上、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部分 41c。
并且, 第 1 引导辊 42 被支承在支架 41 的纵壁部分 41c 上, 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水 平轴线旋转。
锤侧导轨 43 使其截面形状形成为 L 字形状, 并且使其相邻的一对内侧侧面 43a、 43b 从前后方向夹持着第 1 引导辊 42 的外周部地配设。
具体说明为, 一对内侧侧面 43a、 43b 分别与经过第 1 引导辊 42 的中心沿左右方向 延伸的轴线 C 成 45°夹角地倾斜, 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关于轴线 C 对称地配设。
即、 本第 2 实施形态的平衡锤 200 为第 1 引导辊 42 的外周部横亘在截面呈 L 字形 的锤侧导轨 43 中相邻的一对内侧侧面 43a、 43b 两方地滚动的结构。
由此, 由于能够用一个第 1 引导辊 42 分别确定平衡锤主体 10 在左右方向上和前 后方向上的位置, 因此不需要追加用来确定平衡锤主体 10 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引导辊。
由此, 能够容易地将第 1 引导辊 42 安装到平衡锤 200 的有限的空间内。
第 3 实施形态
下面参照图 7 说明第 3 实施形态的电梯平衡锤 300。
本第 3 实施形态的平衡锤 300 为将上述第 1 实施形态平衡锤 100 中的各引导装置
20 置换成图 7 所示的引导装置 50, 并且将锤侧导轨的截面形状改变成コ字形状的装置。
如图 7 所示, 引导装置 50 具有用螺栓 ( 图中没有表示 ) 固定到纵梁 11b 上的支架 51、 分别旋转自由地被支承在该支架 51 上的第 1 和第 2 引导辊 52、 53。
支架 51 具有紧贴纵梁 11b 的右侧面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固定部分 51a, 连设在该 固定部分 51a 上、 从纵梁 11b 的开口 11c 水平延伸到平衡锤主体 10 内部的水平部分 51b, 以 及连设在该水平部分 51b 上、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部分 51c。
并且, 第 1 引导辊 52 被支承在支架 51 的纵壁部分 51c 上, 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水 平轴线旋转。
并且, 第 2 引导辊 53 被支承在支架 51 的固定部分 51a 上, 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 平轴线旋转。
锤侧导轨 54 使其截面形状形成为コ字形状, 并且使其内侧侧面中靠里部的侧面 54a 沿前后方向延伸、 使彼此相对并且平行延伸的前后一对侧面 54a、 54b 沿左右方向延伸 地配设。
由此, 第 1 引导辊 52 在靠里部的侧面 54a 上滚动, 确定平衡锤主体 10 在左右方向 上的位置。 另一方面, 将第 2 引导辊 53 的外径 D 的值设定为比锤侧导轨 54 的互相平行地延 伸的一对侧面 54a、 54b 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尺寸 W 的值稍小, 例如小 1 ~ 2 毫米左右。
由此, 第 2 引导辊 53 有时在一个侧面 54b 上滚动、 有时在另一个侧面 54c 上滚动, 确定平衡锤主体 10 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即, 本第 3 实施形态的平衡锤 300 采用将第 1 和第 2 引导辊 52、 53 配设在截面形 状为コ字形的锤侧导轨 54 内侧的空间内的结构。
由此, 与图 1 所示第 1 实施形态的引导装置 20 那样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第 2 引导 辊 23、 24 的结构相比, 本引导装置 50 能够大幅度地缩小其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因此能够容 易地将第 1 和第 2 引导辊 52、 53 安装到平衡锤 300 的有限的空间内。
第 3 变形例
下面参照图 8 说明上述第 3 实施形态的电梯平衡锤 300 的变形例。
上述第 3 实施形态的平衡锤 300 中引导装置 50 为只使用了一个第 2 引导辊 53 的 结构。
与之不同, 本第 3 变形例的平衡锤 310 的引导装置 55 采用使用上下一对第 2 引导 辊的结构。
具体说明为, 在截面形状呈コ字形的锤侧导轨 54 的内侧空间中, 在第 1 引导辊 52 的上侧配设有一个第 2 引导辊 56, 在第 1 引导辊 52 的下侧配设有另一个第 2 引导辊 57。
并且第 2 引导辊 56、 57 的外径 D2 与第 3 实施形态的引导装置 50 中第 2 引导辊 53 的外径 D1 相比为很小的值。
并且, 一个第 2 引导辊 56 总是在一个内侧侧面 54b 上滚动, 同时另一个第 2 引导 辊 57 总是在另一个内侧侧面 54c 上滚动, 来确定平衡锤主体 10 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即, 本第 3 变形例的平衡锤 310 采用上下一对第 2 引导辊 56、 57 总是与锤侧导轨 54 的内侧侧面 54b、 54c 接触的结构。
由此, 平衡锤主体 10 不会随着升降在前后方向上变位, 特别适合于作为引导重量
大的平衡锤 310 升降的引导装置使用。
虽然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电梯平衡锤的各种实施形态, 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 上述各实施形态, 能够进行种种变形自不必说。
例如, 虽然上述第 1 实施形态的平衡锤 100 中将安装在平衡锤主体 10 下部的引导 装置 20 的第 1 引导辊 22 配设在平衡锤主体 10 的下方, 但当然也可以像安装在平衡锤主体 10 上部的引导装置 20 那样将第 1 引导辊 22 配设到平衡锤主体 10 的内侧。
并且, 通过在平衡锤主体 10 的下部使用第 1 实施形态的引导装置 20, 并在平衡锤 主体 10 的上部使用第 1 变形例的引导装置 30, 既能够避免与锤侧绳轮 7a、 7b 干涉, 又能够 将引导辊配设到平衡锤的有限的空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