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1643847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262486.5

申请日:

2009.12.18

公开号:

CN101804848A

公开日:

2010.08.1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2M 7/04申请日:20091218|||公开

IPC分类号:

B62M7/04

主分类号:

B62M7/04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水谷文则; 河野直树; 鼎丈士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9.02.17 JP 2009-033993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代理人:

史雁鸣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在汽缸头的后部侧面上设置吸气口,由与发动机主体的下部相连地与后方相连的变速箱旋转自由地支承输出轴,对吸气量进行调整的吸气量调整组件与汽缸头连接,其中,为了增大在发动机的低、中速旋转区域的输出,由比较长的进气管连接吸气量调整组件及汽缸头之间,而且使吸气系统的支承构造也稳定化。吸气量调整组件(44)配置在输出轴(31)的上方,在两端具有安装法兰(56、57)的金属制的进气管(45)的一端的安装法兰(56)与吸气量调整组件(44)直接连接,该进气管(45)的另一端的安装法兰(57)与汽缸头(28)直接连接。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在构成搭载在车体框架(F)上的发动机主体(22)的一部分的汽缸头(28)的后部侧面上设置吸气口(40),由与上述发动机主体(22)的下部相连地与后方相连的变速箱(30)旋转自由地支承用于向后轮(WR)传递动力的输出轴(31),对应该被上述吸气口(40)吸入的吸气量进行调整的吸气量调整组件(44)与上述汽缸头(28)连接,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气量调整组件(44)配置在上述输出轴(31)的上方,形成与上述吸气口(40)相通的吸气路(55、71),同时,在两端具有安装法兰(56、57;69、70)的金属制的进气管(45、66)的一端的安装法兰(56、69)与上述吸气量调整组件(44)直接连接,该进气管(45、66)的另一端的安装法兰(57、70)与上述汽缸头(28)直接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汽缸体(27)及汽缸头(28)的外面上设置多个冷却翅片(27a、28a),上述发动机主体(22)构成为空冷式,在上述进气管(45、66)的外面上设置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整流翅片(59、60;72、73)。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汽缸头(28)上设置从设置在其前部侧面上的排气口(47)的周围到上述吸气口(40)的周围的连通路(53)。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整流翅片(59、60)一体地设置在上述进气管(45)的上部外面及下部外面上,随着趋近上述吸气量调整组件(44)侧,该整流翅片(59、60)从上述进气管(45)的外面突出的高度增大。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进气管(45、66)在两端所具备的安装法兰(56、57;69、70)的相对于上述吸气量调整组件(44)及上述汽缸头(28)的安装面(56a、57a;69a、70a)以随着趋近上方而远离的方式倾斜地形成,由从进气管(45、66)侧穿插在两安装法兰(56、57;69、70)上的螺栓(61、62;75、76)将该进气管(45、66)的两端安装在上述吸气量调整组件(44)及上述汽缸头(28)上。

说明书


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该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在构成搭载在车体框架上的发动机主体的一部分的汽缸头的后部侧面设置吸气口,在与上述发动机主体的下部相连地与后方相连的变速箱上旋转自由地支承用于向后轮传递动力的输出轴,对应该被上述吸气口吸入的吸气量进行调整的吸气量调整组件与上述汽缸头连接。

    背景技术

    将配置在汽缸头的后方的化油器与汽缸头连接的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根据专利文献1已被公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672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发动机中,缩短了化油器及汽缸头间的吸气管长度,为了增大在发动机的低、中速旋转区域的输出,人们希望将化油器等吸气量调整组件经长的进气管与汽缸头连接,此时,也希望使包括吸气量调整组件在内的吸气系统的支承构造稳定化。

    本发明是借鉴这样的情况作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为了增大在发动机的低、中速旋转区域的输出而将吸气量调整组件及汽缸头之间由比较长的进气管连接,而且使吸气系统的支承构造也稳定化的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在构成搭载在车体框架上的发动机主体的一部分的汽缸头的后部侧面上设置吸气口,由与上述发动机主体的下部相连地与后方相连的变速箱旋转自由地支承用于向后轮传递动力的输出轴,对应该被上述吸气口吸入的吸气量进行调整的吸气量调整组件与上述汽缸头连接,其第一特征在于:上述吸气量调整组件配置在上述输出轴的上方,形成与上述吸气口相通的吸气路,同时,在两端具有安装法兰的金属制的进气管的一端的安装法兰与上述吸气量调整组件直接连接,该进气管的另一端的安装法兰与上述汽缸头直接连接。

    另外,本发明在第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二特征在于,在汽缸体及汽缸头的外面上设置多个冷却翅片,上述发动机主体构成为空冷式,在上述进气管的外面上设置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整流翅片。

    本发明在第一或第二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三特征在于,在上述汽缸头上设置从设置在其前部侧面上的排气口的周围到上述吸气口的周围的连通路。

    本发明在第二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四特征在于,上述整流翅片一体地设置在上述进气管的上部外面及下部外面上,随着趋近上述吸气量调整组件侧,该整流翅片从上述进气管的外面突出地高度增大。

    进而,本发明在第二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五特征在于,上述进气管以在两端所具备的安装法兰的相对于上述吸气量调整组件及上述汽缸头的安装面随着趋近上方而远离的方式倾斜地形成,由从进气管侧穿插在两安装法兰上的螺栓将该进气管的两端安装在上述吸气量调整组件及上述汽缸头上。

    另外,实施方式的化油器44与本发明的吸气量调整组件对应。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由于吸气量调整组件配置在由与发动机主体的下部相连地与后方相连的变速箱旋转自由地支承的输出轴的上方,所以,将汽缸头及吸气量调整组件之间连结起来的进气管的长度比较长,能够增大在发动机的低、中速旋转区域的输出。而且,由于金属制的进气管在其两端具有安装法兰,进气管的一端的安装法兰与吸气量调整组件直接连接,进气管的另一端的安装法兰与汽缸头直接连接,所以,能够稳定地支承包括吸气量调整组件在内的吸气系统。另外,与将吸气量调整组件或汽缸头经橡胶绝缘体与进气管连接的结构的发动机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有助于成本降低。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能够效率良好地作为冷却空冷式的发动机主体。即,由于根据第一特征的结构将进气管形成得比较长,所以,与进气管比较短的发动机相比,行驶风容易流到汽缸头的背面侧,能够由设置在进气管的外面上的整流翅片将该行驶风顺畅地向后方引导,能够在发动机主体的周围不会产生空气的停滞,有效地冷却发动机主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由于从排气口的周围到吸气口的周围的连通路设置在汽缸头上,所以,能够将从排气口侧流入到连通路的冷却风在吸气口的周围从汽缸头顺畅地向后方排出,提高汽缸头的冷却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由于在进气管的上部外面及下部外面上一体地设置整流翅片,所以,从进气管的左右流来的空气不会相互冲突,能够顺畅地流向后方侧,进一步提高发动机主体的冷却性。而且,由于整流翅片从进气管的外面突出的高度以随着趋近吸气量调整组件侧而增大的方式设定,所以,能够提高吸气量调整组件向远离汽缸头的一侧的进气管上的安装刚性。

    进而,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由于进气管的两端的安装法兰的相对于吸气量调整组件及汽缸头的安装面以随着趋近上方而远离的方式倾斜地形成,由从进气管侧穿插在两安装法兰上的螺栓将该进气管的两端安装在上述吸气量调整组件及上述汽缸头上,所以,能够容易进行安装法兰的加工,同时,能够容易进行进气管向吸气量调整组件及汽缸头的安装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两轮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是发动机的放大侧视图。图3是图2的箭头3所示方向的俯视图。图4是汽缸头的后部侧视图。图5是汽缸头的前部侧视图。图6是沿图2的6-6线的汽缸头的剖视图。图7是进气管的侧视图。图8的图7的8-8线剖视图。图9是图8的箭头9所示方向的向视图。图10是实施例2的发动机的放大侧视图。图11是进气管的侧视图。图12是图11的箭头12所示方向的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若一面参照图1图9,一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则首先在图1中,两轮摩托车的车体框架F具备:对由下端部以轴的形式支承前轮WF的前叉15可转向地进行支承的头管16;具有从该头管16稍向后下延伸的前半倾斜部17a及与前半倾斜部17a相比陡峭地倾斜,并从前半倾斜部17a的后端向后下延伸的后半倾斜部17b的左右一对主管17...;与该主管17...的前半倾斜部17a相比陡角度地倾斜,从上述头管16向后下延伸的左右一对下管18...;从上述主管17...中的后半倾斜部17b...的下部向后上延伸的左右一对后管19...;将上述主管17...中的前半倾斜部17a...的后端及上述后管19...的中间部之间连结起来的连结管20...。

    在车体框架F上,以由上述主管17...中的后半倾斜部17b...的下部及上述下管18...的下部支承的方式搭载作为空冷的单汽缸四冲程的发动机E的发动机主体22。另外,在发动机主体22的上方,在上述车体框架F中的主管17...的前半倾斜部17a...上搭载燃料箱23,在该燃料箱23的后方,以由上述车体框架F中的后管19...支承的方式配置串列型的乘车用座位24。

    一并参照图2,此发动机主体22具备:旋转自由地支承具有沿车宽方向的轴线的曲轴25的曲轴箱26;结合在该曲轴箱26的前侧上部,向上方立起的汽缸体27;结合在该汽缸体27的上端的汽缸头28;结合在该汽缸头28的上端的汽缸头罩29。

    这样,在汽缸体27的外面上,在上下方向并列地设置多个冷却翅片27a、27a...,在汽缸头28的外面上,在上下方向并列地设置多个冷却翅片28a、28a...。

    另外,在上述发动机主体22的下部,即曲轴箱26上,连续设置向后方延伸的变速箱30,在此变速箱30中收容用于对来自上述曲轴25的旋转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机(未图示),由变速箱30旋转自由地支承输出轴31。

    再次回到图1,在上述车体框架F的主管17...中的后半倾斜部17b...的下部,经支轴33可摆动地支承由后端以轴的形式支承后轮WR的摆臂32的前端,在车体框架F的后管19及上述摆臂32的后部之间设置后减振单元34。

    从上述输出轴31向上述后轮WR传递旋转动力,在被固定安装于输出轴31的从变速箱30突出的端部上的驱动链轮35和设置在上述后轮WR的车轴上的从动链轮36上绕挂环状的链条37。

    一并参照图3及图4,在上述汽缸头28的后部侧面上设置了吸气口40,该吸气口40在一体地设置于汽缸头28上的法兰41上开口。在此法兰41上连接吸气系统42,该吸气系统42如图1所示,具备配置在乘车用座位24的前部下方的空气滤清器43、和上游端被连接在该空气滤清器43上的作为吸气量调整组件的化油器44、及将该化油器44的下游端及上述法兰41之间连结起来的进气管45。

    一并参照图5,在汽缸头28的前部侧面上设置了排气口47,该排气口47在一体地设置于汽缸头28上的法兰48上开口。在此法兰48上连接排气系统49,该排气系统49,如图1所示,具备从汽缸头28的前部侧面向下方延伸的排气管50、和配置在发动机主体22的下方而与上述排气管50的下游端连接的催化转换器51、及与该催化转换器51的下游端连接而配置在后轮WR的右侧的排气消音器52。

    一并参照图6,在上述汽缸头28上设置了从设置在其前部侧面上的排气口47的周围到后部侧面的吸气口40的周围的连通路53,在两轮摩托车行驶时,在排气口47的周围从汽缸头28的前部侧面流入到连通路53的行驶风,在吸气口40的周围从汽缸头28的后部侧面向后方流出。

    但是,上述吸气系统42的化油器44,如图1及图2所示,通过配置在旋转自由地由变速箱30支承的输出轴31的上方,被配置在与汽缸头28的后方离得比较远的位置,将化油器44及汽缸头28之间连结起来的进气管45形成得比较长。

    在图7、图8及图9中,上述进气管45形成了与吸气口40相通的吸气路55,同时,在两端具有安装法兰56、57,是由金属例如铝合金的压铸成型来形成的,进气管45的一端的安装法兰56与设置在上述化油器44上的法兰58直接连接,该进气管45的另一端的安装法兰57与上述汽缸头28的法兰41直接连接。

    另外,在进气管45的外面上设置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整流翅片59、60,在此实施例1中,以随着趋近化油器44侧,从上述进气管45的外面突出的高度增大的方式,将整流翅片59、60一体地设置在上述进气管45的上部外面及下部外面上。

    而且,进气管45在两端所具备的安装法兰56、57的相对于上述化油器44及汽缸头28的安装面56a、57a以随着趋近上方而远离的方式倾斜地形成,由从进气管45侧穿插在一方的安装法兰56上的螺栓61...,将该进气管45的一端安装在化油器44的法兰58上,由从进气管45侧穿插在另一方的安装法兰57上的螺栓62...,将该进气管45的另一端安装在汽缸头28的法兰41上。

    另外,在进气管45的靠近上述汽缸头28的上部,设置了取出来自吸气路55的负压的负压取出管63,从此负压取出管63取出的负压,为了用于二次空气的流量控制而由负压取出软管64(参照图3)导向发动机主体22侧,由于在进气管45的靠近汽缸头28的上部设置负压取出管63,所以,上述负压取出软管64的长度短也可。

    进而,在上述进气管45的左右两侧面上一体地突出设置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下各一对加强肋65、65...。

    接着,若说明此实施例1的作用,则由于在以向后轮WR传递动力的方式由变速箱30旋转自由地支承的输出轴31的上方配置化油器44,化油器44及汽缸头28之间由进气管45连接,所以,进气管45的长度比较长,能够增大在发动机E的低、中速旋转区域的输出。

    而且,进气管45由于形成了与设置在汽缸头28的后部侧面上的吸气口40相通的吸气路55,同时,是在两端具有安装法兰56、57的金属制的管,该进气管45的一端的安装法兰56与上述化油器44的法兰58直接连接,进气管45的另一端的安装法兰57与上述汽缸头28的法兰41直接连接,所以,能够稳定地支承包括化油器44在内的吸气系统42。另外,与将化油器44或汽缸头28经橡胶绝缘体与进气管连接的结构的发动机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有助于成本降低。

    另外,由于以在汽缸体27及汽缸头28的外面上设置多个冷却翅片27a、27a...、28a、28a...的方式将发动机主体22构成为空冷式,在进气管45的外面上设置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整流翅片59、60,所以,能够效率良好地冷却作为空冷式的发动机主体22。即,由于进气管45形成得比较长,所以,与进气管45形成得比较短的结构相比,行驶风容易流到汽缸头28的背面侧,能够由设置在进气管45的外面上的整流翅片59、60将该行驶风顺畅地向后方引导,能够在发动机主体22的周围不会产生空气的停滞,有效地冷却发动机主体22。

    而且,由于在汽缸头28上设置了从设置在其前部侧面上的排气口47的周围到后部侧面的吸气口40的周围的连通路53,所以,能够将从排气口47侧流入到连通路53的冷却风在吸气口40的周围从汽缸头28顺畅地向后方排出,能够提高汽缸头28的冷却性。

    另外,由于整流翅片59、60一体地设置在进气管45的上部外面及下部外面上,所以,从进气管45的左右流来的空气不会相互冲突,能够顺畅地流向后方侧,进一步提高发动机主体22的冷却性。而且,来自进气管45的外面的整流翅片59、60的突出高度以随着趋近化油器44侧而增大的方式设定,所以,能够提高化油器44向离汽缸头28远的一侧的进气管45上的安装刚性。

    进而,由于进气管45在两端所具备的安装法兰56、57的相对于上述化油器44及上述汽缸头28的安装面56a、57a以随着趋近上方而远离的方式倾斜地形成,由从进气管45侧穿插在两安装法兰56、57上的螺栓61...、62...将该进气管45的两端安装在上述化油器44的法兰58及汽缸头28的法兰41上,所以,能够容易进行安装法兰56、57的加工,同时,能够容易进行进气管45向化油器44及汽缸头28的安装作业。

    [实施例2]

    一面参照图10~图12,一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对于与实施例1对应的部分仅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进行图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首先,在图10中,化油器44通过配置在由变速箱30旋转自由地支承的输出轴31的上方,被设置在与汽缸头28的后方离得比较远的位置,将化油器44及汽缸头28之间连结起来的进气管66形成得比较长。

    一并参照图11及图12,上述进气管66是通过结合由金属例如铝合金的压铸成型形成的上部半体67及下部半体68而成,具有与吸气口40相通的吸气路71,并被形成为筒状,在此进气管66的两端设置安装法兰69、70。而且,两安装法兰69、70与下部半体68一体形成,进气管66的一端的安装法兰69与设置在化油器44上的法兰58直接连接,该进气管66的另一端的安装法兰70与汽缸头28的法兰41直接连接。

    另外,在进气管66的外面上设置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整流翅片72、73,在此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不同,以从进气管66的外面突出的高度为一定的方式在上述进气管66的上部外面及下部外面上设置整流翅片72、73。

    而且,进气管66在两端所具备的安装法兰69、70的相对于上述化油器44及汽缸头28的安装面69a、70a以随着趋近上方而远离的方式倾斜地形成,由从进气管66侧穿插在一方的安装法兰69上的螺栓75...将该进气管66的一端安装在化油器44的法兰58上,由从进气管66侧穿插在另一方的安装法兰70上的螺栓76...将该进气管66的另一端安装在汽缸头28的法兰41上。

    另外,在进气管66的靠近上述化油器44的上部设置取出来自吸气路71的负压的负压取出管77。

    根据此实施例2,由于以从进气管66的外面突出的高度为一定的方式,在进气管66的上部及下部外面上突出设置整流翅片72、73,所以,虽然不能由整流翅片72、73提高化油器44向远离汽缸头28的一侧的进气管66上的安装刚性,但除此之外,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另外,通过将进气管66做成上下半部,能够容易地在压铸成形时在安装法兰69、70双方上形成螺栓穿插孔,能够谋求成形性的提高。

    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被上述实施方式限定,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记载的范围内,本发明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对作为吸气量调整组件使用了化油器4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将节气门体作为吸气量调整组件而使用的情况。

    [符号说明]

    22:发动机主体    27:汽缸体    27a、28a:冷却翅片28:汽缸头    30:变速箱    31:输出轴    40:吸气口    44:作为吸气量调整组件的化油器    45、46:进气管    47:排气口    53:连通路    55、71:吸气路    56、57、69、70:安装法兰    56a、57a、69a、70a:安装面    59、60、72、73:整流翅片    61、62、75、76:螺栓    F:车体框架

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在汽缸头的后部侧面上设置吸气口,由与发动机主体的下部相连地与后方相连的变速箱旋转自由地支承输出轴,对吸气量进行调整的吸气量调整组件与汽缸头连接,其中,为了增大在发动机的低、中速旋转区域的输出,由比较长的进气管连接吸气量调整组件及汽缸头之间,而且使吸气系统的支承构造也稳定化。吸气量调整组件(44)配置在输出轴(31)的上方,在两端具有安装法兰(56、57)的金属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